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古太阳崇拜神话三题42

上古太阳崇拜神话三题42

上古太阳崇拜神话三题42
上古太阳崇拜神话三题42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29

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6月

第一卷第一期頁229-270

Providence Studies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ne 2006, Volume 1, No. 1, pp.229-270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

魯瑞菁*

摘要

本文首先從〈離騷〉主人翁遠遊飛天時,模擬太陽的行程說起,著重討論「扶桑」與「若木」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在初民想像的宇宙觀中,作為日出入神樹的神話學性質。其次,本文從《淮南子.天文訓》所載太陽一日運行的系統出發,著重討論「暘谷」與「蒙谷」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作為日出入海洋的神話學性質,更探討初民對於夜間太陽行徑的幾種想像與猜測(此為第一題)。再次,本文討論了羽族化為水族的神話與太陽/海洋二元對應原型的關係(此為第二題),並舉出《莊子.逍遙遊》鯤鵬變化的故事為例。認為〈逍遙遊〉化魚為鳥(或化鳥為魚)神話故事所據者,乃是太陽每日由海中昇起,運行到天頂;再由天頂運行到西天,沈落到大海中的過程原型(此為第三題)。更依此原型進一步發展出若木/暘谷、陽/海、東方/西方、羽族/水族、生命/死亡、南方/北方、天界/黃泉、陰/陽等二元對應的文化價值取向。

關鍵字:扶桑、若木、暘谷、蒙谷、鯤鵬神話

* 現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230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一、前言

太陽是初民辨認方位與時間最直接的座標,由太陽及其光影所在的位置,可以確定出上下、前後、左右等立體三維方向,這是人們最直觀的感受;然後由每日反復的日出日落,形成初民一日四時的時間概念;又由太陽及其光影一年間不同的空間視覺位置,形成初民一年四時的概念,此即由空間三維性所規定出的時間的一維性。由於太陽及其光影具有具體可觀察的空間位置,因此古人對於太陽一日日間的運行路線,以及一年四季的運動路線,多用空間定點的描述與規定,由此形成「宇宙/世界」同構的秩序,人們行為也因而有了準則及依循的方向。但是卻由此產生出一個問題,即當夜間西沈的太陽光影消失之時,太陽跑去何方?如果太陽是在休息,那麼又在那裡休息?第二天黎明,太陽為何又能從東方昇起?如果太陽是在運動,那麼夜間的太陽行徑若何?古人於此問題更多是訴諸於想像與猜測。本文意欲從此一問題意識出發,探討初民對於夜間太陽行徑的幾種想像與猜測(此為第一題)。

本文首先從〈離騷〉主人翁遠遊飛天時,模擬太陽的行程說起,著重討論「扶桑」與「若木」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在初民想像的宇宙觀中,作為日出入神樹、代表日出入時分的神話學性質。其次,本文從《淮南子.天文訓》所載太陽一日運行的系統出發,著重討論「暘谷」與「蒙谷」這兩個空間定點地名,指出它們作為日出入海洋、代表日出入時分的神話學性質。

初民認為太陽每日由宇宙大海「暘谷」中升起,登上神樹「扶桑」,而後開始了一天的行程,這是可以視覺觀察到的太陽運動位置;到了每日黃昏,太陽下降到神樹「若木」之下,而後西沈宇宙大海「蒙谷」,此後夜間太陽行徑若何,由於無法實地觀測,形成幾種饒富趣味的想像與猜測,而這些想像與猜測,又與初民所構造的天地宇宙觀念相合。

其中一種看法認為,黑夜的太陽行徑乃依照其日間由東而西的行徑迴轉,即由西向東依原路徑而返行。只是白晝的太陽由金色的鳳凰載運,所以全身金光閃閃;而黑夜的太陽則由黑色的烏鴉載運,所以晦暗無光。這個看法並不牽涉到地底的構造如何問題。

另外一種看法認為,太陽自東極昇起,至南方昇到最高點,其後西行,至西北隅入地,穿過地底後,從地下的空間再飛返東極。天與地正類似卵之裹黃,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31

唯大地並非圓形,乃是方形,天之範圍則包括地上與地下,而地下世界並非大海,此為渾天說模型所構造的夜間的太陽行徑路線。

至於第三種說法,即根據蓋天說的模型,蓋天說認為,天頂位在我們的頭頂上,大地四隅四邊有八根擎天柱撐住天頂,故天地是四平八穩的。整個天穹和大地的四面都是水,天穹外面的水和大地四面的水互相貫通,故天穹的顏色和水的顏色一致,大地如舫舟,包圍在四海之中。根據這種天圓地方的思想所構造的太陽行徑路線認為,早晨的太陽「初登於天」,黃昏的太陽「後入於地」,地底情狀為一片汪洋大海,名曰黃泉。

接下來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果東昇的太陽是由金色的鳳凰載運,由東而西巡行天際,那麼西沈入海的太陽又是由什麼動物背負,由西向東泅泳回返呢(此為第二題)?關於此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看法認為,即羽族化為水族。本文意欲著重討論羽族化為水族的神話,與太陽/海洋二元對應原型的關係。本文嘗試舉出《莊子.逍遙遊》鯤鵬變化的故事為例,認為〈逍遙遊〉化魚為鳥(或化鳥為魚)神話故事所據者,乃是太陽每日由海中昇起,運行到天頂;再由天頂運行到西天,沈落到大海中的過程(此為第三題)。更依此日/夜二元對應原型,進一步發展出羽族/水族、扶桑/若木、東方/西方、天界/黃泉、生命/死亡、陰/陽等二元對應的文化價值取向。換言之,此一二元對應原型關係後來成為中華民族觀念史中,諸如認識論、倫理學、宇宙論等資取不盡的文化泉源。

二、扶桑與若木──從〈離騷〉太陽的行程說起

神話學家蕭兵曾經指出,屈原的〈離騷〉是一首太陽神鳥的悲歌,1其言仍有待更多資料的確證;不過,屈原〈離騷〉當中,主人翁以三寅日出生,「寅」是體現著陽剛之氣的重要符碼,尤其「庚寅」是楚國重要的紀念日──太陽日、吉慶日,2這似乎是可以採信的說法。而〈離騷〉當中從蒼梧(東)至昆侖(西)飛天神遊的情節,亦是依據太陽的視覺運動行程安排的,本文想從這一點開始以下的討論。屈原〈離騷〉云:

1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180-185。

2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25-40。

232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朝發軔於蒼梧兮,

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

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

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

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下文略)3

(英)大衛.霍克斯(David Hawkes)曾經指出,「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這類句式、套語是用於表現其行程無限漫長的感覺,整日時間在詩中僅佔一行篇幅就飛逝過去了,它們屬於戲劇表演性質的語言,而不是敘述性質的語言。4換句話說,這類句式、套語中的「朝」、「夕」等時間用詞,具有一種儀式性、心理性的意味,而不是在自然性的意義上使用的。5不過歷來《楚辭》注家仍多從自然性的時間意義上,探究〈離騷〉此段敘述的時間流程。實際上這兩種看法並不衝突,一個文本本來就具有文本故事本身進行的時間,它必須合乎生活客觀的邏輯;另外,也有書寫者敘述事時,所欲呈現的心靈狀態,亦即文本背後的心理時間、儀式時間。

從〈離騷〉此段文本故事本身進行的時間而言,其時間焦點主要集中在黃昏。此一大段中,僅「朝發軔於蒼梧兮」一句,表示了〈離騷〉主人翁起程後一天白日的行程,而「夕余至乎縣圃」以下,至「好蔽美而嫉妒」之間的文字,則全部是描寫第一日黃昏時分,主人翁遊覽縣圃、上扣天門的行程活動,其中當然呈顯出敘述者「最難消遣是昏黃」的心靈狀態。

3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6-30。

4 見(英)大衛.霍克斯(David Hawkes),〈神女之探尋〉一文,莫礪鋒編,《神女之探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33-34。

5 同樣的句式也見於《九歌》的〈二湘〉中,如〈湘君〉「『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於北

渚」、〈湘夫人〉「『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又〈離騷〉還有「余若將不及

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這裡用「恐……,朝……,夕……」的句式、套語,呈顯出主人翁對時間流逝的急迫感,以及對德性的修持、對理想的堅持,也顯示出一種主觀的心理時間流程,而非客觀的自然時間流程。又這個「文學句式」恐怕也是由「儀式性句式」積澱而來。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33

欲對此段文本故事進行的「時間」作出精確的解讀,其關鍵即在於對「扶桑」與「若木」這兩個「空間」地名的解讀上。

請先看以下四條資料:

1. 《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晹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

明。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6

2. 王逸《注》「飲余馬於咸池兮」四句:「若木在崑崙西極,其華照下

地。」7

3.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野之山(魯

按,「灰野」原作「泂野」,從郝懿行校改),上有赤樹、青葉、赤

華,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

地。」郝懿行《箋疏》云:「《文選.月賦》注引此經,『若木』下

有『日之所入處』五字。」8

4. 《文選.月賦》:「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李善《注》:

「扶光,扶桑之光也,東沼,湯谷也;若英,若木之英也,西冥,昧

谷也。」9

根據以上四條資料記載,「扶桑」是位於東方的神木,乃日出之處;而「若木」則是位於西方的神木,乃日入之處。因此,「飲余馬於咸池兮」四句很容易使人認為是描述從日出到日落、由東而西周遊一個白天的行程。但是問題就出在於,〈離騷〉飛天遊歷的英雄主人翁既然早晨(朝)由蒼梧九嶷出發,傍晚(夕)到達目的地昆侖懸圃」,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再飛向東方扶桑處,等待第二天日出時分,再向西飛行一次?他這麼大費周章到底所為何來呢?換言之,既然〈離騷〉歌主已經到達西方昆侖聖區,在尚未上征天庭,完成此行目的之前,他又勞時費事地回到東方,之後再重複一次由東向西的行程,行為與行文都如此拖沓,真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考慮到上面徵引的資料中,李善的說法可能是深受《淮南子》影響的,而《淮南子》是淮南王門下客卿,雜集先秦諸子百家之說所形成的統合性著作,在此包羅「鴻烈」的宏篇巨制中,已多有與漢代大一統帝國相符合的歷史地理

6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233。

7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8。又《淮南子.地形》:「若木在建

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329。

8 參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437。

9 增補六臣注,《昭明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頁252。

234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思想在內,其〈天文訓〉中的太陽一日運行系統也不例外。其細緻、嚴整、對稱的「太陽一日行程」歷法系統,已經統合成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天文宇宙模式──它把一個社會共同體歷史信仰中的宇宙秩序和價值觀念,用類似法典、教條的形式固定下來,以使後人尊奉不疑,即有如波蘭人類文化學者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所說的「神話憑照」般。10那麼在這種整齊、統合、對稱的大系統之前,應該還有一種較早期的、簡略的、未成系統的「太陽一日行程」模式,因此必須注意到在《淮南子》統合成整齊龐大體系之外零星的資料與記載。關於「扶桑」、「若木」就必須注意以下的記載:

1. 《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王逸《注》:「言日

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11

2. 《說文.六下.部》:「,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桑木也,

象形。」12

3. 《拾遺記》卷一:「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尋,葉

紅椹紫,萬歲一實,食之後天。」13

4. 《初學記》卷一:「日入崦嵫,經於細柳,入虞淵之池,曙於蒙谷之

浦。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14

1、2兩條資料說明東方日出處亦有「若木」,而3、4兩條資料則說明西方日入處亦有「(扶)桑樹」;此外,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大荒北經》灰野之山「若木」下云:「《說文》所言是東極若木,此經及〈海內經〉所說乃是西極若木,不得同也。」15是郝氏認為東西極各有若木,而《說文解字.叒部》段玉裁《注》云:「〈離騷〉『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二語相聯,蓋若木即謂扶桑,

10 馬凌諾斯基認為這類「憑照」(「法典」、「教條」)被奉為神聖的,藉著儀式、道德和社會組

織而具體表現出來,構成原始文化所必有的、活生生的一部分。這類「憑照」並非向壁虛構,而是人們對現實作原始性的、重要的、相關聯的陳述,藉此以決定人們目前的生活、命運及活動。其中所含的知識,為人們提供儀式活動和道德行為動機,並指示如何去活動、去行為。

見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頁86-87。

11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93。

1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頁275。

13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348.小說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315。

14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96.類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8。

15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437。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35

扶若字即榑叒也。」聞一多也指出,若木即西方之扶桑。16蕭兵則較郝、段、聞三氏更進一步,認為若木乃扶桑之枝椏,扶桑是整體,若木屬部分,二者不可分割,因此不唯東西極各有若木,且東西極亦各有扶桑。東極之扶桑──若木乃太陽神鳥始翔時的盤桓之所,而西極之扶桑──若木乃太陽神鳥終落時的歇息之地。17是若、桑二字原為一字,扶、榑音通,有大的意思,18《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扶木之柱有三百里,《文選.思玄賦》「憑歸雲而遐逝兮,夕余宿乎扶桑」句,李善注引《十州記》云:「扶桑葉似桑樹,長數千丈,大二千圍,兩兩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19凡此資料皆說明了東西極日所出入處並有扶桑、若木一類的「太陽神樹」。20

扶桑、若木一類的「太陽神樹」,在遠古人的思想中必然具有一種巫術性、神秘性與神聖秘,這在前引〈離騷〉文本中,亦有孑遺痕跡可尋。請看〈離騷〉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王逸《注》:

若木在崑崙西極,其華照下地。拂,擊也。一云蔽也。聊,且也。逍遙、

相羊,皆遊也。言己總結日轡,恐不能制,年時卒過,故復轉之西極,

折取若木,以拂擊日,使之還去,且相羊而遊,以俟君命也。或謂拂,

16 聞一多,〈神仙考〉注38,《神話與詩》(台北:藍燈,出版年不詳),頁178。

17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141。然而蕭氏推測若木、

扶桑乃部分、整體的關係,似太過鑿著了。

18 古無輕唇音,故「夫」古讀「尃」,又從「夫」、「尃」得聲之字均有遍大之義,如《廣韻》:

「風,大風。」《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傳.昭公七年》引作「普天之下」。

19 增補六臣注,《昭明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頁277。

20 蕭兵認為由於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型態,使得他們往往運用高山、大樹等為

座標,測量太陽的相對位置以計時,所以《山海經》、《楚辭》、《淮南子》裡都記載著很多日出之山、日沒之山和太陽神樹,而扶桑及其枝椏若木就是從測量太陽相對位置的標杆生長起來的太陽神樹,也是神話學上所稱的「宇宙樹」(見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頁137─138)。

然不只有日出、日沒之山(宇宙山)和太陽神樹(宇宙樹),還有日出入之池、水、湖、海(宇宙海)。必須注意的是,以「太陽一日運行」為內容的太陽神山(宇宙山)、太陽神樹(宇宙樹)、太陽神海(宇宙海),和以「宇宙中心觀」為內容的宇宙山(如昆侖)、宇宙樹(如建木)、宇宙海(如天池)是大不同的。前者多與太陽有關,具有東西二元對稱的性質;而後者則多與北辰有關,是一元中心論的。學者多混淆二者,是未辨明古人觀測太陽或北辰的結果,乃具有大不同的心理效應矣。

236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過也。逍遙,一作須臾。羊,一作佯。21

按,王逸《注》「拂」字,有二說,一說擊也,即折取若木之枝,以拂擊日,使之還去,這個舉動有若〈九歌.東君〉的「操余弧兮反淪降」,亦如魯陽撝戈逐日然,22(清)錢澄之《注》「折若木」句云:「折若木以拂日,猶麾戈以返日也。吾既至西,猶當拂日,使不遽沈,得以逍遙相羊,庶可從容以求索耳。」23又《注》「操余弧」句云:「淪降,日西沈也;操弧反之,猶麾戈以回日也。」24亦是將「折若木以拂日」與「操余弧兮反淪降」、「麾戈以返日」等視為具有同樣效能的動作。〈離騷〉主人翁折若木擊日,其目的在使日不遽沈,得以遂逍遙相羊、從容求索之志;東君操弧射日,其目的在威嚇淪降之日,使其返轉,得以遂「援北斗兮酌桂漿」豪邁之舉;魯陽撝戈逐日,其目的亦在威嚇太陽,使向後遁逃,得以遂與韓構酣戰以分出高下之願。是〈離騷〉主人翁所折取之若木之枝與東君所操之弧、魯陽所揮之戈等,似皆具有某種魔力能使太陽向返轉,以阻止時間之進程也。不過,畢竟若木之枝不像東君之弧、魯陽之戈般能作為武器,具有威嚇太陽的作用,所以似乎也可以有其他考慮存在的空間。

二說蔽也,即以若木之枝葉障蔽日,使不得過也。而若木枝葉若能障日,亦必具有某種魔力;然於典籍中找不出某物能障蔽太陽,使太陽不能通過的資料,是以此說只能暫時存疑。或者將「拂」字解作蔽,不是「使不得過」的「障蔽」義,而另有作「遮蔽日光」義;蓋黃昏之時,日光幅射特別強烈,故須「折若木以拂日」。

實則,上述兩種解釋的目的皆是要說明,〈離騷〉主人翁欲以若木阻止太陽西沈,以遂上下求索的遊歷心願。若換個角度說,「拂」字容或還有另外的解釋,即第三說「拭」也。前文主人翁令羲和弭節,目的在不使太陽遽暮;而此處折若木拂日,則是以若木之枝葉拂拭太陽。若木即是太陽神樹,其光華能照耀下地,必充滿太陽的光芒與能量;而以若木之枝葉拂拭太陽之舉,即是補充、增強逐漸消耗、減弱的太陽光芒,使太陽維持熱力而不遽消散、西沈。太陽神木作為太陽的分身,具有與太陽本尊一樣的魔力,能與太陽互相替補,這

21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8。

22 《淮南子.覽冥訓》載:「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揮)之,日為之退三

舍。」

23 錢澄之著、殷呈祥校點,《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頁164-165。

24 錢澄之著、殷呈祥校點,《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頁211。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37

裡積澱著原始巫術「同能致同」的原理。25

〈離騷〉中折太陽神木──若木之枝葉以加持太陽熱力與光芒的巫術儀式,或許有現代出土文物可以作為輔證,如1986年四川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持璋銅人像及獸首冠青銅立人像(請參圖一、圖二),還有2001年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請參圖三),這些青銅人像應皆為大巫師,他們在雙手中都握有牙璋或彎曲的樹枝,或許即象徵著神秘儀式中的太陽之枝。此類青銅立人像手持太陽之枝的造型,與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著名的大型青銅神樹及太陽神鳥(請參圖四);繪有羽箭穿過鳥頸圖案的金杖,金杖上並有圓臉戴冠呈歡笑狀的太陽神形象等等造型,正相互輝映,都象徵著蜀地先民的太陽崇拜信仰。26

三、暘谷與蒙谷──《淮南子.天文訓》

所載太陽一日運行的系統

接著再看咸池的問題,不唯東西極日出入處有「宇宙大樹」──扶桑、若木,且東西極日出入處亦有「宇宙大海」──咸池。〈離騷〉「飲余馬於咸池」句,王逸注曰:「咸池,日浴處也。」27並未說明是在東還是西?王氏又在〈九歌.少司命〉「與汝沐兮咸池」句注曰:「咸池,星名,天池也。」28也未指明咸池位置。而《史記.天官書》中則以咸池為星名,並與東宮蒼龍、南宮朱鳥、

25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指出,原始社會相信部落的巫師可以運用巫術控制太陽的行止,如秋天

太陽南移,並在北極的天空愈來愈往下沈時,伊格盧利克的愛斯基摩人就玩「翻花籃」的遊戲,以便用網子陷阱捉住太陽。防止它消失;相反的,在春天太陽北移,他們就玩「木棒接球」的遊戲,以加快它的運轉。當一位行路的澳大利亞土著,想要在太陽西沈前回到家,便對著太陽將一塊草皮放在一棵樹上;相反的,如果他為了使太陽早早西沈,他會把沙子扔向空中,並用嘴大力吹向太陽。這是因為他們相信,太陽每晚都是沈落於草皮之下的沙地中。

另外,當自然界發生日蝕現像時,堪察加人習慣從屋裡把火帶到屋外,以便幫助太陽恢復光和熱。古希臘羅德島人每年都要獻給太陽一輛車和馬匹,以便太陽替換它那因為運行了一年而破損衰弱的舊馬車,顯然是希望太陽生機勃勃地健康運行。又古埃及人在秋分之後,則要專門舉行一個「給予太陽拐杖」的儀式,這是為了保證太陽的運行軌跡不至於過度下垂而導致熱度下降。參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久大、桂冠,1991年),頁115─118。

26 參黃劍華,《古蜀金沙──金沙遺址與古蜀文明探析》(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54

-55、96-105。

27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8。

28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73。

238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北宮玄武三者並列,位屬西宮。29是前引《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咸池在東,30《史記.天官書》則以咸池在西,乍看似有矛盾,實則正反映出東西兩極並有天池、大池、咸池,31這就猶如東西日出入兩極皆有湯谷32、甘淵、虞淵、蒙谷33、羽淵34、昧谷35一樣,它們都是上古「太陽一日行程」神話中的「宇宙大海」。36

《淮南子.天文訓》云:

日出於晹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爰始將行,

是謂朏明。至於曲阿,是謂旦明。至於曾泉,是謂蚤食。至於桑野,是

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鳥次,是謂

小還。至於悲谷,是謂餔時。至於女紀,是謂大還。至於淵虞,是謂高

舂。至於連石,是謂下舂。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懸車。

至於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曰入於虞淵之汜,曙於蒙

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禹以為朝、晝、昏、夜。

37

29 瀧川龜太郞《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頁462。

30 然《淮南子.天文訓》另處又云:「紫宮者,太一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

水魚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闕也,四宮者,所以司賞罰。」此處的「咸池」應非〈天文訓〉在述說太陽一日運行系統時「日浴咸池」的「咸池」,是〈天文訓〉中已有兩個不同的咸池了。

31咸池之「咸」如扶若、榑桑之「扶」、「榑」,也有遍大的意思,如《國語.魯語上》:「小賜不咸。」韋昭注:「咸,遍也。」《莊子.知北遊》:「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32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袁珂,《山

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354。

33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但下文接著卻

又說:「日入於虞淵之汜,曙於蒙谷之浦。」(何寧,《淮南子集釋》,頁233-237,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是蒙谷既是日落處,又是日出處。

34 蒙谷、羽淵最原始的地望應在山東省蒙山(泰山蒙陰縣西南)、羽山(東海祝其縣南)附近。

見《漢書.地理志》班固自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頁1582。

35 昧谷亦即蒙谷,《尚書.堯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傳》曰:「昧,冥也,日入

於谷而天下皆冥。」又《楚辭.天問》說太陽「出自湯谷、次於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楚辭補注》,頁88),蒙汜即蒙谷。

36 在「太陽一日行程」天文宇宙系統中,東西極各有「太陽神樹」(宇宙大樹)及「太陽神海」

(宇宙大海),這是一種神話的東西二元對稱性;而地球上的生物體一般都具有橫向(左右)的二元對稱感,這種感覺顯然具有生存價值,能使生物體認清潛在的危險、同伴和食物。因此,神話中的二元對稱性似乎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的二元對稱感。

37 何寧,《淮南子集釋》,頁233-237,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39

是夏禹分一天為朝、晝、昏、夜,此乃四時制。而《淮南子.天文訓》則以太陽自晨明至定昏,行經許多空間定點,根據這些空間定點而劃分出十五時制,38唯此十五時制只說明了太陽白晝的行程,此為大地之民視覺運動所能見者。前文已提及,此段記載太陽一日白天運行的系統,實代表著與漢代大一統帝國相符合的歷史地理思想,相信這種嚴整、細密的體系應脫胎於早期更簡單的神話敘述,而早期簡單的神話敘述或者只記錄了日出日落處,如《山海經》所載:〈大荒南經〉: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

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39

〈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九日居

下枝,一日居上枝。40

這裡僅僅出現甘淵、扶桑兩個空間定點,當是日出日落處。在上古早期神話敘述中,太陽神每天清晨先在東方「宇宙大海」──甘淵(湯谷、咸池)沐浴後,登上東極「宇宙大樹」──扶桑(若木),充分吸取扶桑(若木)的光芒能量,隨即開始一天的行程。到了黃昏、定昏,太陽神降下到西極「宇宙大樹」──扶桑(若木),將殘餘的光芒能量交付扶桑(若木)後,隨即落入西方「宇宙大海」──虞淵(蒙谷、咸池)中,再次沐浴,洗淨一天行程的疲憊。

《說文.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41氐字今作低(或作底),是黃昏之時,日頭低下,殘陽如血;進而定昏時分,日頭更加低落,冥闇窈深。這裡出現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太陽神在黃昏、定昏入於虞淵、蒙谷「宇宙大海」後,其下半夜的行程若何?換言之,黑夜的太陽其行徑若何?關於此問題的解答,文獻中少有說明,此一現象本身即頗堪玩味。

個人以為,黑夜的太陽並未休息於西方「宇宙大海」中,而是夜以繼日,兼程趕路,趁著黎明時分回到東方「宇宙大海」,以行職責交接的任務,待第二個太陽出發後,終於完成任務,始得休息,此即《山海經.大荒東經》所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也。42如若所言,則又衍生出另一問題,

38 李零懷疑此處文字有所脫落,實為十六時制。見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

社1993年)頁134。

39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381。

40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260。

4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頁308。

42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頁354。

240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即夜間太陽其其行徑若何?關於此一問題,容或有三說。

一說如《楚辭.九歌.東君》結尾描述道:

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43

此就文本之意可逕直解釋為,黑夜的太陽行徑乃依照其日間由東而西的行徑迴轉,即由西向東依原路徑而返行也。又《山海經.大荒東經》載: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此文應與前述羲和「生十日」(〈大荒南經〉)、「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東經〉)等有關十日神話的文本相互參看。管東貴指出,十日神話的原型在於十個太陽神每人輪值一日,適成一旬,其後再重新輪起。44換言之,當每日晨明,回返之日由西天飛向東天,降於東方大海咸池,與其他八日共居於東方神樹扶桑下枝;而輪值之日,則躍居扶桑上枝,由東天飛向西天,爰始將行,是謂朏明。又當每日黃昏、定昏,輪值之日由西方神樹扶桑落下,沈入西方大海咸池,沐浴一番,稍事休息之後,再昇上扶桑枝頭,啟程回返。

上述說法關鍵之處在於,不論回返之日或輪值之日,皆由烏鳥所載。蓋上古之人質樸,想說渾圓的太陽,又沒有翅膀,如何能在天上飛翔、移動呢?於是始構想出,原來太陽能夠經天運行,乃是為烏鳥所載之故。(請參圖五、圖六、圖七)45而神話中的烏鳥或許可稱作變色烏:一是黑色,即烏鴉;一是金色,即火鳳凰。因此前面提到的卸職之日與輪值之日,其間的區別,或在於回返之日乃由黑烏所載,而出巡之日則由金烏所載,神話中的烏鳥隨其職守、任務之不同而變換羽毛顏色。蓋由黑烏所載的卸職之日,不見其光,出杳杳,入冥冥;由金烏所載的輪值之日,其容暾暾而盛大,照耀四方。此處積澱著原始巫術、神話同能致同、能量移轉的史前思維邏輯。

上述說法亦有出土文物可資佐證,如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漢代帛畫「飛衣」(請參圖八),右上部所繪即以十日神話故事為藍圖,其中繪有一輪大紅日

43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76。

44 管東貴指出,十日神話與殷商旬制有關。參管東貴,《中國古代十日神話之研究》,《中研院

史語所集刊》,33本,頁322-325,1961年。又(英)艾蘭(Sarah Allan),《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頁14-40。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45 其後古人又將太陽擬人化,於是出現了人格的太陽神,初民對於太陽的運行又產生了新的構

想,那即是或由太陽神親自駕馭太陽馬車,或由祂的僕人(日御羲和)替祂駕駛太陽馬車。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41

居扶桑上枝,是準備妥當,爰始將行之日;另繪有居扶桑下枝休息的八輪小紅日(請參圖九),問題就在於,與傳世十日神話文獻相較,怎麼少了一個太陽?確實令人費解。然若依上文所云,則疑惑煥然可解,蓋圖中缺少的一日想必是正在回返之日,此日乃由黑烏所載,故不見其蹤影也。不過,這裡仍有一個問題,即有月亮的晚上為何看不見黑烏載運太陽由西掠過天際向東飛翔呢?或許明月之光尚不足以顯耀黑烏太陽之原型吧!又或許日與月於天際巡遊的路線有異吧!此一疑問仍有待於高明。

《楚辭.天問》提出了同樣的疑惑: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46

此處「角宿」為東方星宿名,指蒼龍之角,即所謂角、亢二宿。《晉書.天文志》云:「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47是角、亢二宿傳說即為天關所在,太陽行走於其間。〈天問〉要問的是:「在角、亢二宿張開的黎明,太陽由天關出巡,然而在角、亢二宿闔而晦的黑夜,太陽曜靈又在何處躲藏呢?」

朱熹對於〈天問〉所問問題答曰:「日之所出,乃地之東方,未旦則固已行於地中,特未出地面之上耳。」48此回答與前述太陽整天皆飛行於天際,然出巡之日由金烏所載,而回返之日則由黑烏所載之說(即筆者所構想的第一說)不同。

朱熹認為太陽「未旦則固已行於地中」,而此「行於地中」又有渾天說與蓋天說之異,渾天說中太陽的夜間行徑,如邱宜文所指出的:

《山海經》以視覺印象描繪出天體運行的概念是:日出於東,次於南,

入於西,而不至於北;北有燭龍照地,日由西下地而飛行返東,為一傾

斜之循環路線,且地底為一空曠如天空的區間,此正合於渾天說「天包

地外」的世界觀。……唯《山海經》之大地乃方形地面而非圓形如卵,

且不知天體之外是否也為汪洋大水,其觀點類似蓋天說至渾天說之間的

過渡,可以視為一尚不成熟、亦較不規則之渾天觀。49

46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89。

47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頁299。

48 朱熹《楚辭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54。

49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50。

242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渾天說應有古老的神話背景,即「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的盤古創生神──宇宙卵原型。渾天模型指渾圓旋轉的天球模型,邱宜文引渾天說「天之形狀似鳥卵,天包地外,猶卵之裹黃,圓如彈丸,故曰渾天」,認為太陽自東極昇起,至南方昇到最高點,其後西行,至西北隅入地,穿過地底海洋後,從地下的天空再飛返東極。50關於渾天說有如下資料所載:

1. 《經典集林》卷二十七輯張衡《渾天儀》云: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

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也。……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

51

2. 《晉書.天文志》引三國時吳國王蕃《乾象曆》云:前儒舊說,天地

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

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

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52

3. 《晉書.天文志》載葛洪引《渾天儀注》云: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

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

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53

依上述所引渾天說之內容,或許可進一步作出如下的推測:即天、海、地三層正類似卵清(天)之裹卵黃(海),卵黃(海)之裹卵精(地),古人天河、天海之說,似非全然虛幻。唯古人從生活經驗中認知大地並非圓形乃方形,天之範圍包攏著海,海則包攏著地,是地上與地下皆為海,而由海內至海外,再擴展至大荒,大荒之外則為天也。

1973年長沙子彈庫出土,用於死亡後引魂升天(先入黃泉大海,再升天際河漢)的〈人物御龍帛畫〉,畫中美髯男子正駕馭龍舟,龍舟正乘風而行,頗可注意的是,龍舟尾端昂首站立一鶴鳥,畫幅左下角有一尾鯉魚(請參圖十)。鶴鳥,羽族也;鯉魚,鱗族也,二者一象徵著天際河漢,一象徵著黃泉大海,54且又具是生命力崇拜的神聖動物。

50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46─51。

51 轉引自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頁1834

52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頁285。

53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頁281。

54 《淮南子.天文》:「毛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於陽;介鱗者,蟄伏之類也,故屬於陰。」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43

綜上所述,〈九歌.東君〉「杳冥冥兮以東行」一句,似可認為太陽西沈後落入大海,再穿越海底,上達天空(亦即地之背面的),繼續飛行。王逸注「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二句云:

言日過太陰,不見其光,出杳杳,入冥冥,直東行而復出。或曰:日月

五星,皆東行也。55

其中「太陰」一詞,最有可能指的是大海,56王逸認為太陽西沈入海底後,冥冥不見其光,正與其在地之背面東昇大海時的杳杳華光相對應,此為第二說。

至於第三說──即蓋天說思想中太陽的夜間行徑,則如《晉書.天文志》所云:

其言(魯按,指《周髀》)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

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三光隱映,以為晝夜。

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里,

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里。日麗天而

平轉,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為七衡六間。57

陸思賢指出,通過《晉書.天文志》的敘述,大體可以概括蓋天說的宇宙論,即天穹是五色石拼砌而成的半透明固體硬殼,稱「蓋笠」,也稱「張蓋」,或比喻為「推磨」。天的周邊與天頂,地的四面與中央,各有六萬里的高差;天與地相距八萬里,大地呈方形。《曾子.天圓》說:「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58故大地的四角內收,略似龜的腹甲,呈「亞」字形,稱「覆槃」;或比喻為「棋局」。天頂就在我們的頭頂上,大地四隅四邊有八根擎天柱撐住天頂,故天地是四平八穩的。59整個天穹和大地的四面都是水,天穹外面的水和大地四面的水互相貫通,「滂沱四隤」,故觀察天穹的顏色和水的顏色相一

(何寧,《淮南子集釋》,頁171,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這裡的羽族/水族、陰/陽對舉,可以轉換成是太陽/海洋、天界/黃泉、生命/死亡的對舉。

55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76。

56 〈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句,王逸注「言日誅惡以後,復循道而退,下入太陰之

中,不伐其功也。」(《楚辭補注》,頁75)此處「太陰」一詞,亦應指大海而言。

57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頁278。

58 阮元注,《曾子十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頁70。

59 後來由於共工與顓頊爭帝,不勝,怒觸西北的天柱──不周之山,造成天柱折、地維傾(見

《淮南子.天文訓》),於是天頂北移,自此之後,北極之下乃為天地之中。

244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致,水天一色,大地如舫舟,包圍在四海之中。60

前述渾天說以天體如圓形蛋清,包裹著如卵黃形的大海,而大海包裹著方形的大地(蛋精),於是太陽一日的行程穿梭於天(蛋清)、海(蛋黃)、地(蛋精)三界。至於蓋天說則以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淮南子.天文》篇云:「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即天圓地方的思想。早晨的太陽「初登於天」,黃昏的太陽「後入於地」(《周易.明夷卦.上六爻辭》),《周易.明夷卦》卦象「離下坤上,以證日之入地也」(見《晉書.天文志》)。離者火也,以象日,離下坤上,正狀日在地底。至於地底情狀則為一片汪洋大海,或名曰黃泉。

重要的是,此環繞方形大地的汪洋大海──黃泉,仍是方形,而非圓形,如《山海經》的結構安排中,方形大地的部分乃以「中山」為中心,向南、西、北、東四方山系幅射;至於方形大海的部分,則或以「山」為中心,向南、西、北、東四方海內幅射;或以「海內」為中心,向南、西、北、東四方海外幅射;又或以「海內」為中心,向北、東、南、西四方大荒幅射,凡此皆以天圓、海方、地方為其原型思維。大地四周環繞方形大海的觀念,亦見於鄒衍的大小九州之說,其術之大略云: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所序(魯按,此為小九州)。赤縣神州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有裨海環之(魯按,此為中九州)。乃更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至於天地之際(魯按,此為大九州)。故中國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61鄒衍的小九州、中九州、大九州及裨海、大瀛海觀念皆是一種方形概念。

再從字源學的角度觀察,《說文.日部》:「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62旦從日見一上,即示日初出地平線時也。許慎從日下部件已簡化成一直線觀察,認為日下部件「一」乃指示地平面。何金松則從陶尊符號、甲文、金文觀察,指出日下部件指示「太陽昇離海面時,因遠距離視覺差異,而看到的紅光與海浪相連之形」。63是「旦」字,乃象日初出地底黃泉之形。而地底黃泉在王逸、朱熹皆稱為太陰(王逸說見前),〈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句,朱熹《注》:

60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頁58-59。

61 參見《史記.孟荀列傳》,瀧川龜太郞《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頁

920。

6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頁311。

63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頁8-9。又參周清泉,《文字考

古》第一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736-37。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45 淪,沒也;降,下也。言日下而入太陰之中也。64

又「杳冥冥兮以東行」句,朱熹《注》:

言日下太陰,不見其光,杳杳冥冥,直東行而復上出也。65

朱熹《注》曰「下入」、「上出」,應是指太陽在黃昏下入地底黃泉,於清晨上出海面波浪也。

四、二元對應又互補的原型

太陽昇起之處若木(太陽神樹)與暘谷(太陽神海)有一種二元對應又互補的關係,一則,神話中的若水並非一條河水,而是大海,其得名來自太陽神樹若木;而海神又名海若,其得名亦來自太陽神樹若木及太陽海若水。若是太陽神樹若木象徵著光明、陽元素;那麼太陽神海若水則象徵著黑暗、陰元素。另則,神話中的「暘谷」、「湯谷」、「陽谷」亦皆似「若水」一般的太陽海,其得名來自太陽之陽。「暘」、「湯」、「陽」皆從「昜」,周清泉指出,「昜」字,

甲骨文作「」:

字從「旦」,是象日出海面形,其下加「丁」形,則表海水中倒映的日

影,因波浪的蕩漾而渙散。海水因波浪的洶湧,其狀如沸騰之湯,故甲

文之「」為「湯」之本字。《說文》「湯,熱水也」,是後起引申

義。因海水湧浪如沸湯,兩浪之間凹處如谷,稱「湯谷」,就是商人扶

桑十日神話中「浴日」的湯谷。……後皆以湯谷為日所出之處,實皆為

海上日出的景象,即甲骨文「」字所象是日出海上之形,上從「日」

表日出,下從「丁」為海中日影搖曳散渙的示意形。金文〈沇兒鐘〉等

又加「彡」,成「勿」,此「勿」即《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恍惚之惚的本字。而恍

之正字作晃,光線照物搖曳、物形不明為晃;物象散渙為勿、為惚,於

「」字下加「彡」成「勿」,是更加強化了日出時的海中倒映的日

影散渙搖曳不定的形象。66

64 朱熹,《楚辭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43。

65 朱熹,《楚辭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43。

66 周清泉,《文字考古》第一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736-737。

246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是「暘」、「湯」、「陽」皆從「昜」得聲,並兼義,與日出光芒恍惚、搖曳之狀有關。與「暘」、「湯」、「陽」等字二元對應互補的,則是「海」、「晦」等從「每」得聲字並兼義之字。《老子》:「澹兮其若海。」《釋文》:「海,本作晦。」又劉熙《釋名.釋水》:「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又《荀子.王制》云:「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唐)楊倞《注》:「海謂荒晦絕遠之地。」是「海」、「晦」與黑暗、下降、混沌有關;「暘」、「湯」、「陽」與光芒、上昇、混沌初開有關。換言之,若是「暘」、「湯」、「陽」代表著光明、陽元素;那麼「海」、「晦」則代表著黑暗、陰元素。綜上所述,有兩組二元對應互補,一是若木(太陽神樹)與暘谷(太陽神海);一是「暘」、「湯」、「陽」與「海」、「晦」。

(英人)艾蘭則從神話二元對應的觀點對上文的討論作出了總結,艾蘭說:考察那些夏神話的主題,我們發現它是商代神話中,商人的倒裝形式,

這種關係跟後來的陰陽二元對立理論很相似,可以說是開其先河。在這

個體系中,與商人相聯繫的是太陽、鳥、扶桑、東方、天界、生命;而

與夏相聯繫的則是其相反面:水生物(龍、龜)、若木、西方、黃泉、

死亡,這種二元對應論是自成一體的神話體系的一部分。這個體系為周

人所宣傳的朝代更替、天命輪轉的理論開了先河,鋪墊下了基礎。67

艾蘭看到了羽族/水族、扶桑/若木、東方/西方、天界/黃泉、生命/死亡等的二元對應,但是他未將太陽(若木、「暘」、「湯」、「陽」)與海洋(暘谷,「海」、「晦」)對應起來,其原因在於以下兩點,第一,如果以陰/陽二元對應觀點而言,太陽應與月亮對應,但是艾蘭整段文意是在討論與太陽相關的神話,並未涉及月亮。第二,無論與太陽相對應的是月亮,還是海洋,它們都不是如艾蘭所說的與夏文化相聯繫。反過來說,太陽、鳥、扶桑、東方、天界、生命等這一方面,也不是與商文化相聯繫。換言之,確切的理解應該是,太陽/海洋、若木/暘谷、羽族/水族、東方/西方、天界/黃泉、生命/死亡等的二元對應互補系統,應皆從屬於位處東方濱海之地的殷族部裔文化的神話意識。68

67 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2年),頁68。

68 艾蘭認為昆侖山下的弱水與源於若木的若水可以等同,都是冥水或黃泉。參艾蘭著,汪濤譯

《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9、70。若從創世的宇宙海(創生的原初之水)原型的角度看,艾蘭所言確鑿。但若從神話產生的地域或部族來看,與「弱水」宇宙海相應的,是昆侖宇宙山(即日所出入之海與

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247

這種早期濱海之地的東夷殷商部族所信仰的「太陽一日行程」天文宇宙系統,其後,隨著上古部族的不斷遷徙,這個系統逐漸與黃淮平原的西戎華夏部族所信仰的「昆侖通天大山」天文宇宙系統交會融合。69在〈離騷〉中,可見的東方殷夷族「太陽一日行程」天文宇宙系統的地名有:扶桑、窮石、洧盤、羽之野、崦嵫、若木、咸池等;而屬西戎華夏族「昆侖通天大山」天文宇宙系統的地名有:昆侖、懸圃、靈瑣、瑤台、閶闔、閬風、赤水、白水、流沙、西極、西海等,其中夷夏文化交融雜揉的現象是很明顯的。70因此,東方殷夷族「太陽一日行程」天文宇宙系統與西方華夏族「昆侖通天大山」天文宇宙系統,不僅在周族文化中融成一體,也在南方楚文化中交會、合併成一個二元對應互補的體系。

綜上所述,中國上古神話天文宇宙系統可以分為:東方夷族的「太陽一日行程」,與西方華夏的「昆侖通天大山」二大系,雖然隨著上古部族的不斷遷徙,兩個系統間有互相融合的現象,但更多時候,兩個系統間是彼此形成兩兩相對稱性的結構。在歷史的發展中,「太陽一日行程」系後來讓位於「泰山封禪」系,與「昆侖大山」系更形對稱;再後「泰山封禪」系又讓位給「蓬萊、方諸」系,仍保持東方仙島、西方聖山的對稱性。

值得提出來討論的是,在濱海之地的東夷殷商部族所信仰的「太陽一日行程」天文宇宙系統中,從陰/陽二元對應觀點而言,太陽一方面可以與月亮對應,另一方面又可以與海洋對應。太陽與月亮的陰/陽二元對應,乃眾所皆知的常識,實不必在此廢詞;有意思的是,太陽與海洋的陰/陽二元對應,其理趣尚未為學界所揭示。

世代居處山東半島至遼東半島三面環海的東夷殷商部族,他們的生活經驗是,每日黎明看見太陽從東方海平面昇起;到了正午則看見太陽在頭頂上方;到了黃昏,又看見太陽從西方海平面降落到海底,因此,東、上、西方代表了

山)、及黃河之神(河伯)「馮夷」(「冰夷」),此乃屬西方華夏的「昆侖通天大山」系統;而與「若水」宇宙海相應的,則是若木(扶桑)宇宙樹(即日所出入之海與樹)、及黃海之神(海神)「海若」,此乃屬東方夷族的「太陽一日行程」系統。

69 這裡關於上古部族集團的分法是參考徐旭生〈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氏著《中國古史的

傳說時代》第二章,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又關於昆侖作為中央世界大山的討論可參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神話篇》第三章,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0 至於「昆侖」系(及與之相繫的西王母)為何地位穩固,始終具有蓬勃的創發力?李豐楙曾

有文討論這個問題,見氏著〈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空間、地域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16-18日。

248

靜宜人文社會科報

太陽一日白天運動的三個大方向,至於下方則代表了想像太陽一日黑夜運動的大方向。如此形成了初民的上中下三層的宇宙構造型態。

這種三層的宇宙構造型態可以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漢代帛畫「飛衣」為代表,作為招魂、引魂、鎮魂之幡的「飛衣」,畫面上圖繪出上、天空、天堂/中、陸地、人間/下、海洋、地獄三界(請參圖五),而有如薩滿的巫師可以周遊於此三界之中。葉舒憲指出:

神話意識中的北方是地獄陰間的方位,而陰間的特徵是黃泉大水與四海

之水相聯通。陸上生物死後下陰間,在陰間獲得另一種生命形態,往往

採取陸生動物變形為水生動物的形式,這便是蛇化為魚的神話心理基

礎。71

葉氏此段話雖點出了神話思維的特色,但仍有三個問題可資進一步討論。首先,在神話意識中,的確具有生死一體,互相流轉的思維邏輯,因此不僅陸生動物可以變化為水生動物,水生動物亦可變化為陸生動物。其次,原始思維生死一體,互相流轉的現象界認識,不僅限於海族與陸族動物的相互轉化,也包括羽族與海族、陸族三界生物的相互轉化,如《莊子.逍遙遊》海族之鯤可以化為羽族之鵬,反之亦然。更重要的是,第三,北方概念與下方概念認同是經過一種轉換,即立體的「上/中/下」轉化為平面的「南/中/北」。

更進而言之,從前文提到的蓋天說思想或鄒衍大小九州的概念出發,所描繪的太陽行程想像路線,即是以方形的地平面為準,上方即為立體、圓形的天空(太陽白天所行經),下方為地底,乃平面、方形的黃泉、大海(太陽黑夜所行經);在地圖上就轉成以南為上,以北為下,南面為天,北面是海,中央是大地(請參圖十一)。另外,還可以描繪出另一種夜晚星辰的行程路線,即是以圓形的天空為準,則下方是平面、方形的大地,再下方則為無邊際之方形大海;其所構造的天圖就成為以北為上,以南為下。以上所論,也可以證成李零所說,上古地圖(魯按,也包括天圖)的方位概念可能不只一種。72再回到前文的討論,如果東昇的太陽由金烏載運,由東向西飛行天際,那麼西沈入海的太陽又是由什麼動物背負,而泅泳大海,由西向東回返呢?關於

71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會出版社,1992年),頁92。

72 李零並以《淮南子》為例指出,上北下南主要是天文、時令所用;上南下北主要是地形所用,

二者都有很早的來源,後來才合而為一。見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頁129-130。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知识竞赛题和答案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知识竞赛题和答案 选择题 1、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B) A 喜欢大海 B 报复大海 C 帮助别人 2、《后羿射日》中后羿射了几个太阳?(B) A 8个B 9个C 10个 3、中国古代神话中,天被人破坏了,后来是谁用五彩石把天补好了?(A) A 女娲 B 共工 C 神农氏 4、《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C) A 无事可做 B 大山是他的敌人 C 为了交通便利 填空题(一)。 1.很久很久以前的宇宙像__________,巨人________一动不动的酣睡在里面。﹙一个大大的鸡蛋,盘古﹚ 2.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天地分开了,其中_________________徐徐的上升,变成蓝蓝的天空,________________则沉沉下降,变成了大地。﹙轻而清的阳气,重而浊的阴气﹚ 3.巨人________为了开天辟地耗尽了自己的全部体力和精力,他的头变成了 ____________,肚子变成了_____________,左臂变成了______________,右臂变成了______________,脚变成了_____________,让大地呈现出一片壮丽的景象。﹙盘古,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西岳华山﹚4.女娲用______捏成“人”,人就是_______________意思。﹙泥土,能直立行走的﹚ 5.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的继续生存下去,女娲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这些小人分成男的和女的,让男人和女人结合起来生育儿女,让他们自己去延续后代。﹚ 6.女娲是用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把天补好的。﹙五色石和自己的身体﹚7.坍塌了半边的天是用________________当做四根柱子撑起来的。﹙东海神龟的四只脚﹚8.起初雷神居住的地方叫________,雷神的喜怒无常导致雷河的_______。﹙雷泽,灾害﹚

古代神话人物关系图

神话人物 <一>神话人物介绍 一.第一代神:创始元灵(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 创始元灵徒弟:鸿钧老祖混鹏祖师女娲娘娘陆压道君二.第二代神:鸿钧老祖混鹏祖师女娲娘娘陆压道君“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子盘古初开天,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 1.鸿钧老祖------也称“鸿钧道人”,修玄清气,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门徒是“昊天”玉皇大帝。 2.混鹏祖师-----修“玄灵气”,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师傅。接引道人后来转世为释迦牟尼佛,准提道人为菩提老祖,即为孙悟空师傅。两人创立西方教,分别为大小教主。 3.女娲娘娘-----修“玄空气”女娲石人首蛇身,生性孤僻,胸怀广大,素有悲天悯人之抱负,炼烧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补天,砍万年巨龟四腿做为擎天柱,女娲造苍生万物等。

4.陆压道人-----修“玄明气”,乃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上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和天帝,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散圣仙。有月光宝盒。 三.第三代神: A.鸿钧祖师门下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 1.太上老君:又名老子,道德天尊。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上玄清气”创立道教。大弟子为自来。 2.元始天尊:又名盘古,(有说法是盘古的前身,叫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结婚,生下元始天尊),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创立阐教,门下弟子无数。尤有玉虚十二仙修行为最圆通者,分别为: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德真君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云中子,还有姜子牙和申公豹等。 3.通天教主:也称“灵宝天尊”,曾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并创立截教,门下弟子无数,有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雷公即为宙斯波塞冬-哈迪斯)和普天星相。以上三者即为三清

中国小孩必知的30个上古神话传说(二)

中国小孩必知的30个上古神话传说(二) 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好多传奇口口相传,30个上古传奇里,和小孩们一起漫游下中国古典文化吧! 16.︱东圣王公︱ 东王公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的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原为中国古 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导,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17.︱刑天断首︱ 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校注》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 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周围,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 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 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 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 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 头颅,因此他只能永久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久的斗争。而在陶渊明 的《读山海经》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来赞颂刑天的精神。 18.︱共工触天︱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 带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 迎战。水神共工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儿

倾去。刹时刻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埋住,神火又被浇熄了。但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 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但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 西歪。共工带领水军且战且退,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 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 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先不周山是根撑 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赶 忙天河倾泻,洪水泛滥。闻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 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19.︱女娲补天︱ 女娲氏:一位漂亮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补天的故事 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差不多上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 类的繁育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 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女娲补天是一个专门闻名的传奇。《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那个传奇,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 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 山暗喻房柱,事实上补天确实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事实上是讲女 娲那个人专门聪慧,会炼石盖屋。 20.︱臾区划五行︱ 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奇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21.︱火正祝融︱

中国神话人物列表

上古神祇[编辑] 源自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和传说的神祇: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盘古氏元始天尊 女娲氏女娲娘娘 燧人氏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医药祖师神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蓐收氏金神句芒氏木神玄冥氏水神祝融氏火神后土氏土神冰夷氏河神夸父氏 嫘祖养蚕业祖师神 蚩尤战神 刑天战神 仓颉仓颉先师 喾 尧天官大帝 三元大帝舜地官大帝 禹水官大帝 后羿 嫦娥嫦娥仙子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玉清元始天尊 道教中心思想三清 上清灵宝天尊太上道君 太清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道德经 太上清静 经 昊天至尊玉皇大帝昊天上帝 玉皇大帝 六御

玉皇 玉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大帝 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 北极大帝 北极星君 青华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南极长生大帝 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后土 后土娘娘 神仙[编辑] 源自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名号 道教尊名 其他称号 经典 来源 备注 西王母王母娘娘 瑶池金母 山海经 东王公东华帝君 青提帝君 枕中书 太乙救苦天尊 汉钟离 东游记 八仙 吕洞宾 张果老 韩湘子 铁拐李 何仙姑 蓝采和 曹国舅 先秦方士[编辑] 被神化的先秦人物: 名号 道教尊名 其他称号 经典 来源 备注

老子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道德经 (老子) 太上清静 经 关尹子文始真君文始真经(关尹子) 文子通玄真君通玄真经(文子) 列御寇冲虚真君冲虚真经(列子) 庄子南华真君南华经(庄子) 鬼谷子玄都仙长命理祖师神道士[编辑] 道教各道派的祖师: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张道陵正一真人张天师正一派祖师许逊旌阳祖师净明道祖师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太阳太阳星君 月亮太阴星君 北斗星北斗星君 南斗星南斗星君 雷公 电母

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

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 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那你知道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仙人授道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

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炎帝传奇故事;;天堂;狮子狗和谷种在湘东地区,狮子狗为炎帝盗谷种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相传,炎帝长大以后,看到人们天天上山采野果、打野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苦日子,心中十分难过。他日思夜想,要找到一种能收藏、能种植的可食之物。有一天,他梦见天堂栽着一种称为“稻”,籽实叫“谷”的植物,可吃、可藏、可种,这正是炎帝要找的食物。但是天堂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把谷种搞回来呢?炎帝犯了难。 第二天,他发现狮子狗在自己身边转来转去,神情很是不安,像有什么话要说。炎帝便对狮子狗说,你知道我要去天堂找谷种吗?狮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大全【三篇】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大全【三篇】 导读:本文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大全【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蝴蝶仙子】 从前,有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宁静美丽,没有硝烟,没有战火,因而,百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就在那里举行。各地的神仙都赶来参加,就连土地、山神也都参加了。只有一位小仙女艳美,她没来参加。原来艳美一年前私自下了凡,和一个男子成了亲,后来被玉帝发现了,她只得被迫回了天庭,回到天庭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又不敢让玉帝知道,等到蟠桃盛会来临之际,她把孩子生了下来。艳美给她取名叫彩蝶。彩蝶一生下来就会笑,十分可爱。转眼,彩蝶已经十五岁了,艳美想瞒也瞒不住了,于是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玉帝,玉帝一气之下把彩蝶逐出仙境,贬下凡间。 彩蝶被逐出仙境后,在外流浪了一年,她吃不饱,穿不暖,过着艰苦的生活。这天,她又累又乏,一下昏倒在路边。当她醒来后,发现自己的两条腿都成了鱼尾巴,自己变成了美人鱼。这时她看到有一个男人鱼在看着她,于是彩蝶问:“你是谁呀?我这是在哪里呀?”那个男人鱼说:“我是人鱼界的第一美男,也是人鱼王的儿子。哦,对了,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海底,也是人鱼的世界,你现在是人鱼界中最美的一位了,所以你一定要藏起来呀!”彩蝶问:“这是为什么呢?”那个男人鱼说:“因为我的父王有一种怪病,说是只能用最美

的人鱼的鲜血才能把病治好,到现在始终没有找到,所以他现在疯了,而你却在这个时候到来,幸好你遇见了我,不然你恐怕早就死了。”彩蝶说:“既然老天让我在这种时刻出现,就说明我能把你父王治好,相信我吧!”那个男人鱼说:“可……”彩蝶说:“相信我,我不会死的。”于是,她走到那个男人鱼的父王面前,用刀割破了静脉,由于失血过多,她昏了过去。 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座皇宫里,一些侍女们正在看着她,她发现自己又变成人了,十分高兴。这时,来了一个女人,她就是皇后。皇后对她说:“你可算醒了,你已经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仙女。你快告诉我啊!”彩蝶说:“算是吧!可你怎么会怀疑我是仙女啊?”皇后说:“一个月前,我在窗前绣花,忽然看见一群彩色蝴蝶,一直飞到我的窗前,我看见蝴蝶托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我急忙打开窗子,把你放在床上,这时蝴蝶已经飞走了。”彩蝶问:“那跟我是不是仙女又有什么关系呢?”皇后说:“皇上得了一种病,说是需要找一位仙女,把仙女的血注入皇上体内,皇上便可复原了。”彩蝶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愿意一试。”于是,彩蝶便把血注入到皇上的体内,彩蝶又昏了过去。她醒来后,看见一群狮子,狮子对她说:“我们狮子已经不吃人肉了,可我们狮王得了病,而药就是一块人肉,所以,请你答应我,给我们狮王一小块肉治病吧!”彩蝶说:“好吧!”于是,她用小刀割下一块肉,痛得她再次昏了过去。 当她睁开眼睛时,看见了玉帝,玉帝对她说:“自从我把你逐出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现存、主题、意识、思维特征、流变、影响、神话意象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后羿神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2.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淮南子______》。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神话是上古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原始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是远古先民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口头创作的,具有集体性、直观性,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力。春秋战国以后,它们才被陆续记录下来,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古代文献,其中以《山海经》中保存的原始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比较著名的原始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共工触山》等。它想象奔放神奇,夸张大胆,情节曲折动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中国神话人物名字

古神表 上古神话诸神: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创世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黄帝时代的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炎帝,又称为神农氏炎帝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颛顼的后代: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帝俊:帝俊之妻:羲和,生十位太阳神常羲,生十二位月亮神 娥皇,生少昊帝俊之子: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帝俊臣属:羿鲧妻女喜。尧又名:放勋,妻女皇;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三皇: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俊、尧、舜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六御:中央玉皇大帝(辅佐:国神)(玉皇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 顺风耳| 金童| 玉女| 雷公|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雨师| 游奕灵官| 翊圣真君| 大力鬼王| 七仙女| 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玉兔| 玉蟾| 吴刚| 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 十二金钗| 九曜星| 日游神| 夜游神| 太阴星君| 太阳星君| 武德星君|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金吒| 木吒(行者惠岸)|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巨灵神| 月老| 左辅右弼| 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萨真人| 紫阳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 天聋| 地哑 三官大帝 天官| 地官| 水官 四大天王

上古神话传说有哪些_10个上古神话传说

上古神话传说有哪些_10个上古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多少是你没有听说过的,又或是耳熟能详的?以下整理了10个上古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10个上古神话传说上古神话传说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

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上古神话传说2、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可是就是没有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美丽、善良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女娲。 女娲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她在广阔的原野上独自行走,看着周围的美丽的景象,忽然觉得好孤单,她想:在天和地之间,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应该再添一点东西进去,让它热闹一点才对。 那添一点什么东西好呢?一路走一路想,女娲有点累了,就在一个小池子旁边蹲下来,忽然间清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美丽的面容,她发现:当她笑的时候,池子里的影子也跟着她笑,可要是她生气,池子里的影子就跟着也生气。于是她灵机一动,就想: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了,却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东西呢?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山海经·北山一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月雚]疏,可以辟火。《山海经·南山一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中凤凰猼訑(bòshī)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从从:《山海经·东山一经》: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帝江《山海经·西山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

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蛊雕《山海经·南山二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讙[huān]《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举父《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蝘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狸力《山海经·南山二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犰狳qiúyú《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

30个上古神话故事之令狐文艳创作

30个上古神话故事,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哦! 令狐文艳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排序

xxxx神话人物排序 xx xx神话xx: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创世神: xx、xx、据比、xx、烛阴、女娲 xx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xx时代的诸神: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 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

xx、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xx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xx,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颛顼的后代 四子: 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 老童、太子xx、xx、重、xx(孙) xx 天上妻子: 羲和、xx 人间妻子(省略) 女丑、xx 鲧妻女喜。 尧又名:

放勋,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xx颛顼xx尧舜 重要神仙表: 三清: 元始天尊 xx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xx妻: xx,又称为xx

北方xx中天xx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xxxx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xx天皇大帝(手下: 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 xx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xx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xx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排序

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排序 作者:洪福齐天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黄帝时代的诸神: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 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 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帝俊 天上妻子:羲和、常羲 人间妻子(省略) 女丑、羿 鲧妻女喜。 尧又名:放勋,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俊尧舜 重要神仙表: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 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 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

30个上古神话故事2

30个上古神话故事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个上古神话故事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 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 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 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 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 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 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 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 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 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 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 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 1.盘古开天 铁、玉石宝藏, 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J ■ j/f r.i r。 r € "霍E: ■ ■3.伏羲画卦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LJ_ I 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篇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神话大全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边游玩,不断掉进大海淹死了,她死后,灵魂化作一 只小鸟,叫做“精卫”,花头、白嘴、红足,长得活泼可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 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 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 一颗颗小石头, 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 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 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 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 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 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 “精卫、精卫”的 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 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 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 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 “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 一万万年, 干到宇宙的尽头, 世界的末日, 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 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 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 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 1 / 13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十大女神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十大女神 在中国上古时期,出现过很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她们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被流传至今,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娲人类老祖宗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西王母东王公的妻子 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

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神异记》里说她和东王公是夫妻,一年才见一面,这也够可以的啊。传统戏剧里称为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路神仙为她上寿,因此民间把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山海经》里说她是豹尾虎齿而善啸,长得没有人形。但《穆天子传》里她就成了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的妇人,还有人说她和周天子有点不清楚的关系。到了《汉武内传》她就变得更年轻了,只有三十,容貌绝世。 太阳神羲和帝喾的正妻 羲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人物。是驾御日车的神。也有传说是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生了十个太阳,人称太阳神。尧命神箭手后羿射下其中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在天上。西方的太阳神都是男的,而且还是滥情,咱中国女神,一口气生十个,只是命苦,偏都给后羿给射杀了,内心得多痛啊。 月亮神常羲帝喾的第二位妻子 常羲:一称“常仪”。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月神。常羲是月御(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