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2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2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2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 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

程度等因素有关。

2. 陆地淡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

4.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

结构。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 陆地---大气

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海洋---大气

大循环----②水循环的环节: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f 地下径流

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

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

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7.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

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

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

更加明显。

8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在做水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2.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水分子是由氢

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2、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排取千克/米3,v 排取米3) 1、 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F 浮

②F 浮>G 上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 =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V 排 <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

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

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

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

物 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

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 ②根据F 浮=ρ

排g v 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 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3)密度计:因为F 浮

=ρ排g v 排

(4)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悬浮时,F 浮=G

(5)热气球和飞艇: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

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药品取用:书P23—P24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

油擦洗

第5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等。

注意: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5.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6. 溶解度

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8.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或熟石灰)、气体

9.溶解度计算公式: m质 = S 或 m质 = S

M剂 100g m液 100g+S

10.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M浓×W浓%=M稀×W稀%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

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做风化。

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

5.水的净化

(1)沉淀法:加入明矾、活性碳等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①自然沉淀法

②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法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馏水是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蒸馏瓶中为什么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出现液体爆沸。

冷却管的水应该怎么进出?

冷却管的水应下进上出,有利于水蒸气的冷却。

6.粗盐提纯的步骤及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搅拌,加速溶解。

②过滤——引流。

③蒸发——搅拌,使各部分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飞溅出来。

③洗涤——转移食盐晶体

注意:精制后的盐样品仍然不纯净,含有一些可溶物。

7.自来水厂里的水净化流程:水样→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净水。“净水”不是纯净物。

可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

硬水:泡沫少,有大量浮渣。软水:有大量泡沫,无浮渣

第7节水任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通常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淡水。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因此,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

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2.要解决缺水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避免浪费和污染之外,还可以通

过改变水循环路径的方式,进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3.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如:①使用节水器

具;②随手关水龙头等)及水的回收利用(一水多用,如用洗脸水浇花……)是保护和节约用

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4.水资源保护的另一重要内容是防止水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毒物质、农业废水中含有化肥、

农药,生活污水中含致病微生物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污染。

5.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九年级化学《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汇总

第4单元知识点汇总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电 D.化学反应:2H 2O ===2H 2↑+O 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1 质量比1:8 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的。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氢气H 2 A、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B、化学性质: a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 2H 2+O 2====2H 2O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b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 2+CuO ===Cu +H 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 2、C、CO) C、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H 2SO 4=ZnSO 4+H 2↑ Zn +2HCl =ZnCl 2+H 2↑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D、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3、水的化学性质通电(1)通电分解2H 2O===2H 2↑+O 2↑ (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CaO==Ca(OH)2(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CO 2==H 2CO 34、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培训讲学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 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高二化学下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

高二化学下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 水的电离分为两部分:水的离子积和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能够从水 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引入,接下来对水的离子积实 行讲解,包括公式、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温度)。接下来是影响电离 平衡的因素,可通过引导分析的方式分析出温度、加酸碱及可水解的 盐的影响及原因,这个地方能够对比记忆:直接加氢或氢氧根,抑制 水电离;加可水解的盐,促动水电离。 水溶液中H+与OH-的浓度是相等的,但是绝大部分溶液中二者是不相 等的,就会显示酸性或者碱性。接下来看一下溶液的酸碱性(过渡)。 这个部分的讲解能够从溶液酸碱性判断的依据及酸碱性强弱的表示方 法两个方面实行讲解。在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部分,除了 讲解讲义上的PH的测定方法及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的变色范围之外还 应再扩展一部分——PH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分为五种情况: 1. 单一酸碱溶液,直接根据公式、已知浓度实行计算。 2. 稀释,这种情况要注意酸碱无限稀释,PH会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 会跨越7。讲解后注意跟2019年上半年教资真题相结合。 3. 酸酸混合,注意混合后氢离子的浓度。 4. 碱碱混合,注意先计算混合后OH-的浓度,然后根据水的离子积换算出H+的浓度,再实行PH的计算。 5. 酸碱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结果又分为三种情况:中性、酸性、碱性。混合后为酸性的,根据H+浓度的变化实行计算;混合后为碱性的,注意先计算混合后OH-的浓度,然后根据水的离子积换算出H+的浓度,再实行PH的计算。注意结合2019年下半年教资真题。 除了理论计算之外我们还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测量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接下来讲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通通电 通电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 2O =====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式的含义 H 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 2O====== 2H 2↑+O 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 例如:H 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 例如:H 2O + CO 2==H 2CO 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 、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 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 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水文学整理重点

绪论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 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 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 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 (2)蒸发率下降阶段 (3)蒸发率微弱阶段 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 水汽输送(我国水汽输送4个通道) 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 地形:坡向与降水(迎风坡多雨)、高度与降水(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反而减小。) 下渗 下渗动力:地表水沿岩土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下渗过程作用力组合变化及运动特征可分成三个阶段: ①渗润阶段 ②渗漏阶段 ③渗透阶段 径流 据径流过程及途径不同,可将径流分为三种,即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 流域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表现 径流成分分配:它主要是在水分垂直运行中,通过下垫面而发生的,将降水分配成为不同的径流成分。有拦截、填洼、下渗 径流时程分配:它是通过水分侧向运行而体现出来的。形成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人教部编版初升高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升高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1.了解溶质、溶剂、溶液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理解饱和溶液概念以及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2.理解溶解度概念,领悟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 3.能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简单计算,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专题一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 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

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分层或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 不分离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 收热量。如:硝酸铵。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既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如:氯化钠 注意: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醺铜溶液为蓝色,氟化铁溶液为黄色。溶液的状态可以 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如:空气。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溶质可以是一种 或几种,如:汽水是以二氧化碳、香精、色素、糖等多种溶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未溶解的物 质不是溶质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如氯化钠溶液是指以氯化钠为溶质、水为溶 剂形成的溶夜。碘酒是以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形成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

最新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经典

最新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经典 一、自然界的水选择题 1.维生素C(C6 H8 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2+8?1+6?16=176,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 ×100% 4.5% 176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卟啉铁(C34H32ClFeN4O4)对人体缺铁性贫血有显著疗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卟啉铁中含有5种元素 B.“缺铁性贫血”中的“铁”指单质铁 C.人体补铁的唯一方法是服用卟啉铁 D.1个卟啉铁分子中含有34个碳原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卟啉铁的化学式可知,卟啉铁是由碳、氢、氯、铁、氮、氧六种元素组成的,故A 不正确; B、“缺铁性贫血”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B不正确; C、人体补铁的方法很多,不只是服用卟啉铁,如使用铁锅等,故C不正确; D、1个卟啉铁分子中含有34个碳原子,故D正确。故选D。 3.茶叶中含有茶氨酸(C4H4O3N2,又称谷氨酰乙胺),它有降低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减肥等功效。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B.茶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C.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 D.茶氨酸中含有1个氮分子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 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一、水的电离 1.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 ①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 2O+H 2O H 3O ++OH -,通常简写为H 2O H ++OH -;ΔH >0 ② 实验测得:室温下1LH2O (即55.6mol )中只有1×10-7mol 发生电离,故25℃时,纯水中c(H + )=c(OH -)=1×10-7 mol/L ,平衡常数O) c(H ) c(OH )c(H K 2-?= +电离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1)促进水电离的因素: ①升高温度:因为水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温度越高K 电离越大。 c(H +)和c(OH -)同时增大,K W 增大,但c(H +)和c(OH -)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 +)和c(OH -)从1×10-7mol/L 增大到1×10-6mol/L(pH 变为6)。 ②加入活泼金属 向纯水中加入活泼金属,如金属钠,由于活泼金属可与水电离产生的H + 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 2,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 +或OH -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 W 不变。 ④电解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CuSO 4溶液等。 (2)抑制水电离的因素: ①降低温度。 ②加入酸、碱、强酸酸式盐。 向纯水中加酸和强酸酸式盐(NaHSO4)能电离出H+、碱能电离出OH-,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 不变。 练习: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1. 水的离子积 (1)概念:因为水的电离极其微弱,在室温下电离前后n(H2O)几乎不变,因此c (H2O )可视为常数,则在一定温度时,c(H +)与c(OH -)=K 电离c(H2O)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 W =c(H +)·c(OH -),25℃时,K W =1×10-14(无单位)。 注意: ①K W 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与c(H+)、c(OH-)无关. 25℃时K W =1×10-14,100℃时K W 约为1×10-12。 ②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度不变,K W

4.自然界的水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一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 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 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H2↑+O2↑; 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①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 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 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 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 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 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

通电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式的含义 H 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 22↑+O 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 例如:H 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 例如:H 2O + CO 2==H 2CO 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 、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 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工程水文学》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整理

2012年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 《工程水文学》考试大纲 一、理解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意区域、任一时段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 化量,这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列出水量平衡方程。对某一区域,有 I?O=?S 式中: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二、水文现象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上可分为成因规律和统计规律两类,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也有将水文规律分为三类的,即成因规律、统计规律和地区综合规律,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地区综合法。 三、试述水文学的定义。工程水文学与水文学有何联系?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物理与化学特性,以及水体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生物特别是对人类的影响。 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 工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为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迫切需要,水文工作者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试验研究,使水文学发展到工程水文学阶段。 水文计算、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及水文预报)。 四、何谓年径流?它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是什么? 一年期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或流域出口断面的总水量。 径流可以用年径流总量W(m3)、年平均流量Q(m3/s)、年径流深R (mm)及年径流模数M(mm/s·km2)等表示。

五、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有哪些?水文循环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2. 水循:水具有固、液、气三态互相转化的物理特性。 3. 水循:太阳辐射和地球的重力作用。 六、简述水文测站的类型并说明水文测站布设的基本内容。 :基本站和专用站。 2. 布设 建站包括选择测验河段和布设观测断面。 水文测站一般应布设基线、水准点和各种断面,即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测流断面及比降断面。 (1)基本水尺断面上设立基本水尺,用来进行经常地水位观测。 (2)测流断面应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且与断面平均流向垂直。若不能重合时,已不能相距过远。 (3)浮标测流断面有上、中、下三个断面,一般中断面应与测流仪测流断面重合。上、下断面之间的间距不宜太短,其距离应为断面最大流速的50~80倍。 (4)比降断面设立比降水尺,用来观测河流的水面比降和分析河床的糙率。 七、什么是流域?流域的分水线是什么?简述流域的类型。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邻流域的分界线,称为分水线。 分水线有地面、地下之分。 八、径流的形成过程如何?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是哪三个? 是指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 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径流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一般把它概括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两个阶段。

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1)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混合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注:有水时,不管水的量多少,都作溶剂。 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就是水溶液,溶剂是水。 (2)溶液的命名: 稀盐酸:溶质是HCl ,溶剂是水 硝酸铵溶液:溶质是NH 4NO 3,溶剂是水 酒精溶液:溶质是C 2H 5OH ,溶剂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KNO 3、NaNO 3、NH 4NO 3等的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CuSO 4、Na 2SO 4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三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和题型总结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 知识要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 、能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盐是非电解质; B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必存在溶质分子; C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也一定是强电解质; D 、Na 2O 2和SO 2溶液于水后所得溶液均能导电,故两者均是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 、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 B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 C 、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D 、相同条件下,pH 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相同。 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 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 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 4、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定的方法(以HAc 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 (2)测0.01mol/LHAc 溶液的pH>2; (3)测NaAc 溶液的pH 值; (4)测pH= a 的HAc 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

最新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最新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自然界的水选择题 1.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含有2个氧原子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子由原子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和一种别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题中C说法正确;CO2、SO2、MnO2都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但不含氧分子;B应说成每个O2、CO2、SO2、MnO2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 考点:分子;原子;元素;分子的构成;氧化物。 点评:注意区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掌握氧化物的概念。 2.“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生活中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净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D.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分别加入一定量水中形成溶液后温度一定会升高或下降【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错误; B、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过滤不能除去离子,错误; C、净水的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错误。故选C。 3.苹果中富含苹果酸,苹果酸的化学式为C4H4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含有12个原子B.苹果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1.4% C.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D.苹果酸中C、H、O三元素的质量比为4:4: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苹果酸的化学式为C4H4O4可知,应该为1个苹果酸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故错误;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

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 专题1:名词解释 1.1水文类 (1)实测径流系列: (2)天然径流系列: (3)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 (4)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 (5)参考作物蒸发: (6)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 (7)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 (8)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 (9)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10)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2)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13)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15)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16)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17)运动波模型:运动波模型是从一维圣维南方程简化而来,其基本假设是水流的能坡和底坡相等,并借助Chezy阻力公式得到流量和水深的关系。 (18)扩散波模型:扩散波是天然河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洪水波,它通过忽略圣维南方程组中动力方程的惯性项后与连续方程联立求解而得。这种洪水波可以反映天然河道中洪水波的坦化与变形,具有明确的水力学基础, 而且计算相对简便,只需水文资料和较少的河道地形资料。 (19)入库洪水:从水库周边汇入水库及由库面降雨所形成的洪水。入库洪水包括入库断面洪水、入库区间洪水两部分。入库断面洪水为水库回水末端附近干支流河道水文测站的测流断面,或某个计算断面以上的洪水。入库区间洪水又可分为陆面洪水和库面洪水。陆面洪水为入库断面以下,至水库周边以上的区间陆面面积所产生的洪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八年级上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洋水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 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②水循环的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f地下径流 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6.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 水通直流电 在做水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 2.水分子的构成 实验说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气体),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液g v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