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资料讲解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资料讲解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资料讲解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资料讲解

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叶兴庆等

2017-08-18 09:27农业

摘要

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产业链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各行业产业链竞争力总体不强。今后,应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用产业链整合来统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等政策,并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类推进。特别是要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链,农业竞争力,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能有效弥补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住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立足国情、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一、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

(一)农业产业链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等工业化国家。虽然各国对农业产业链的称谓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获得农产品全过程增值。农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环节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生产者)来承担,进而推动了价值链的分解和产业链的延伸。第二,为节约交易费用、追求协同效应和减少市场风险,市场主体自发开展产业链整合,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交易效率和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

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产业链加速延伸和拓展,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一是加工链的纵向延伸。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开发出功能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品,附加值水平大幅提高。二是服务链的横向扩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分离,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植保施肥服务、农机服务等环节发展为独立的行业部门,成为专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功能链的融合与拓展。农业由提供食物这一基本功能向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出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行业。

目前,农业产业链已融入现代农业的多数领域,把农业上下游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不同类型生产经营主体有机联结,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也成为小规模农业与现代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方式。

(三)产业链竞争力是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缺位都会形成“短板效应”,任何一种产业组织主体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构建农业产业链,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不仅依赖于核心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依赖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系统协调,是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体现。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核心环节的市场集中度。二是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技术水平,对产业链内部信息、标准、资金、物流的管理水平。三是产业集群的支撑情况,包括产业链内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各类主体的空间集聚程度,合作网络的功能和效率。四是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合作模式、紧密程度,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全球农业产业链正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将其作为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二是核心企业对农业产业链整合,带动农业供应链、价值链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三是农业产业链整合的驱动力开始由加工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四是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多数农产品的产业链已由线性的单链向非线性的网链转变。五是物联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模式正融入农业的各个环节,不仅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空间拓展。六是伴随着跨国农业投资的发展,一国农业产业链开始向境外延伸,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性农业产业链整合初露端倪。

二、我国农业产业链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鼓励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安徽、河南、浙江等省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集群,各类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链的势头迅猛,我国农业产业链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三大类型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快

一是加工链不断巩固。到2016年底,农民合作社中有53%发展加工流通,7.8

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产品加工园区有1600家,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上升到2.2∶1,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

二是服务链快速发展。在需求带动和政策扶持下,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快速发展。目前,全国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市场化运作的龙头服务企业不断壮大,农业生产型服务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明晰。

三是功能链蓬勃兴起。作为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呈快速发展态势。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行业。

(二)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呈多样化

一是专业市场带动型。由地方政府建立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批中间商在专业市场进行批发交易,中间商再分别联系农户和消费者。专业批发市场是整合产业链的关键。

二是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型。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自己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向产业链后端延伸。

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由一家或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务等形式与合作社(基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农业龙头企业是整合产业链的关键。

四是产业集群驱动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空间(产业园区或物流园区)集聚,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或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是功能拓展型。近年来一些地方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这类产业链发展较快,但其核心主体尚不明晰。

三、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竞争力总体不强

总体来说,乳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力相对较强;生猪行业、蔬菜行业产业链组织化、一体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粮食行业产业链竞争力较弱(见下表)。

不同行业产业链竞争力情况

从产业链类型看,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加工链总体较短,带动能力不够。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长,不太适应市场需要。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成本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二是服务链发展滞后,上中下游不均衡。很多农户仍然是自服务型,独立完成农产品生产过程,这种状况导致农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强,制约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服务链发展不均衡,产前、产中服务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民产后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仍很薄弱。

三是功能链发展才刚刚起步。休闲农业等新功能产业链还很短,缺乏体验、文化、教育等高层次项目。许多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资金、交通、环保设施等要素支撑严重不足。

(二)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上游太分散

上游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牧业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核心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供应链设施落后,产业链管理水平不高。农户与企业(组织)之间以非正式合作为

主,股份合作等紧密型联结方式不多,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上下游主体的联结方式较为松散,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

(三)产业链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专用性高、生产周期长,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滞后,导致农户与企业之间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户注重短期收益与企业投资周期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主要模式中,上游种养环节的经营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为主,他们在信息、流通、销售方面缺乏相应的技能,基本上没有价格谈判能力和权利,在利益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公平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龙头企业往往控制着产业的关键环节,处于强势地位,产业链收益明显向其倾斜。订单是农户参与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订单普遍缺乏约束力,一旦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两者都容易出现不合作行为,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

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上游主体吸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部门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支持不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产业链发展急需的规划、设计、管理、成本核算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标准化生产是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产业链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间的标准不一致、不协调,降低了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不同产业链条之间的信息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制约了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四、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新的阶段,应把产业链构建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用产业链构建来统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等政策,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类推进,按照“壮大主体,培育载体,提升水平,强化支撑”的思路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一)分类施策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整合

对于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主导产业链整合,支持其把经营活动延伸到产前的培训、信贷、农资采购等环节和产后的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建立完整产业链。

对于畜牧养殖业,重点是壮大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借鉴乳业D20发展经验,大力支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上游基地建设和下游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发展。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发展“交易市场(电商企业)+产业集群”的融合模式,通过现代交易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带动产业链群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和重要景点周边地区,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等组织,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

(二)大力加强载体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链群

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各类园区在功能上有机衔接,在空间上梯度布局,为产业链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一是在产业链上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种养业集聚发展,更好地保障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二是在下游整合利用农村废弃校舍、闲置厂房等,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支持园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吸引加工企业和服务机构入

驻,促进加工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的融合。三是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园区、物流园区,加强区域性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和电商园区的连接。

(三)积极培育产业主体,提升领军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以三产融合示范企业为龙头,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积极支持领军企业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线上、线下营销。鼓励领军企业广泛吸纳、培养人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能力。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农业服务企业,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现代农业、特别是新兴功能产业。四是鼓励和扶持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的发展。

(四)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组织)的产业链管理水平。在生产管理上,统一全链条生产流程和投入品供应;在技术管理上,对育种、生产、加工、检测等方面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在物流管理上,对产业链内物流进行全面规划,降低物流成本;在信息管理上,建设好综合信息平台,对产业链内外部各种信息统一管理。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产业链品牌,在各环节统一规范使用品牌,提高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支持龙头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培育出口产品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担保制度和风险基金,将合约引向长期化,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合作的稳定性。鼓励探索“土地流转集中后再发包”的经营模式,发挥企业经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双重优势,并使二者形成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信贷担保、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部分让利给农户、合作社等联结主体。

(五)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金融服务链。适应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内部流程,通过行业、区域等信贷政策,对产业链各端主体实施金融集中连片服务。积极探索以农产品物流市场、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二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落实好国家标准化战略,分门别类理顺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

三是围绕产业链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产业链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鼓励各类农业院校增设农业产业链管理课程。大力培养具有全产业链战略眼光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管理素质和水平。

四是健全产业链财政资金支持机制。以具体产业链条为平台,整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等项目资金,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发展。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新兴农业领域。

五是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电商企业的资源,加快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

系。落实好用地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建设,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课题负责人为叶兴庆、张云华、金三林,金三林执笔

孙小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参与了文献研究工作,提供了国际经验背景材料。

中国农业银行概述

中国农业银行 一.农行简介 本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本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年1月,本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本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 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本行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本行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最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自营及代客资金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截至2013年末,本行总资产145,621.02亿元,各项存款118,114.11亿元,各项贷款72,247.13亿元,资本充足率11.86%,不良贷款率1.22%,全年实现净利润1,662.11亿元。 本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547个,包括总行本部、总行营业部、3个总行专营机构、37个一级(直属)分行、351个二级分行(含省区分行营业部)、3,506个一级支行(含直辖市、直属分行营业部和二级分行营业部)、19,59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个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7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本行拥有12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其中境内9家,境外3家。 2013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本行位列第64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以2012年一级资本排名计,本行位列第10位。2013年,本行标准普尔发行人信用评级为A/A-1,穆迪银行存款评级为A1/P-1,惠誉长/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F1;以上评级前景展望均为“稳定”。 二.农行历程 1951年7月10日,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农业合作银行建立,隶属中国人民银行领导,承担金融服务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的职责。1952年7月,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职能并入人民银行。 1955年3月,按照为农业合作化提供信贷支持的要求,正式以“中国农业银行”名称建立。1957年4月,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 1963年11月,根据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再次建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65年11月,与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合并。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建立。 1984年6月1日,农业银行引进首笔世界银行贷款。 1985年6月24日,中国农业银行首次统一行名字体。 1985年6月25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党委。 1993年12月,国务院明确做出“中国农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 1994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向新组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划转了绝大部分政策性业务。 1996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不再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1999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向新组建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 2004年,农行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 2007年1月,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总原则,中国农业银行进入股份制改革新阶段。 2007年9月,农行选择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重庆等八个省(区、市)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2008年1月23日,农业银行明确提出“3510”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2008年3月,农行开始推动在6个省11个二级分行开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企业战略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国际竞争力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总结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竞争能力对策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早在古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军力如何构成了国际竞争中的第一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力的强弱直接依赖于一国的经济。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涵逐渐扩大。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流派的看法不尽相同。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理论包括三个派别:一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理论;二是哈佛商学院迈克?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三是钱德勒和普拉哈德等学者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主背景展开的。 综合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观点,对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定义。国家层面: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劳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水平。企业层面: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行业层面: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的生产率。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其本质上讲,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设计、改革和经济政策的选择。 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国际竞争”,决定一国或地区发展前景

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竞争力。分析和评判自己的竞争力尤为重要。 中国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由于国际竞争力不是单纯指企业的竞争力或产业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综合性的竞争能力。目前对国际竞争力的合理量化,著名的是瑞士的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两家评估机构。尽管以上两家对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次序不尽相同,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也略有差别,但二者排名的基本格局和总体趋势大体接近。1993年中国首次加入包括俄罗斯、印度等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名列第一。1994年开始加入分项目比较,历年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2名,2002年第31名,2003年第33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近日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又跃居到了第24位。 中国竞争力排名的现状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在目前世界上属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的排名看******一般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但要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然而,按IMD评价的国际竞争力分数,中国与第一名的分数差距大于与最后一名分数的差距。这说明,中国处于中间偏后的位置,与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中国要赶上这些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是世界国际竞争力提高较快的国家之一。中国1994年排名第34位,1998年排名第21位,四年间提前了13位,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家的世界排名都下降了。如日本在1995~1998年排名下降了14位,泰国排名下降了12位,德国下降了8位。说明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不仅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政府实施的经济“软着陆”宏观措施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对策是正确的,从而确保了宏观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 中国国际竞争力从1999~2003年一直在下降。据IMD统计,在50多个国家的世界

中国农业银行简介跟背景知识(1)资料

一、专业知识选择题(不定向) 1、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其发源地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答案:D 2、按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 A.财产保险 B.原保险 C.再保险 D.人身保险 E.失业保险 答案:AD 3、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A、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B.信托投资公司 C.财务公司 D.租赁公司 E.股份公司 答案:ABCD 4、我国的综合类券商目前是集证券营销等业务于一身的经营机构。那么,这些业务主要是() A.证券承销 B.证券经纪 C.投资基金 D.证券自营 E.柜台交易 答案:ABD 5、我国境内目前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有() A.上海证券交易所 B.郑州商品交易所 C.天津商品交易所 D.深圳证券交易所 E.平安交易所 答案:AD 6、我国正式被批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在() A.2001年11月 B.2001年9月 C.2001年10月 D.2001年12月 答案:A 7、全国银行间债市交易的债券品种有() A、国债 B.中央银行融资券 C.政策性金融债券 D.企业债券 E.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 答案:ABC 8、再保险主要包括() A.人寿保险 B.健康保险 C.意外伤害保险 D.自愿再保险 E.法定再保险 答案:DE 9、中国提出的“一国汇率体制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其是否适应于该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观点是在哪个会议上?() A.金融稳定论坛 B.G20第二届部长会议 C.“10+3”会议 D.EMEAP 答案:D 10、以一定数量的国债为标的金融期货属于() A.外汇期货 B.利率期货 C.股票指数期货 D.国债期货 E.认股权证期货 答案:BD 11、我国加入WTO后()内,外资可设立全资保险子公司,允许向外国人和中国居民提供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 A.2年 B.5年 C.3年 D.4年 答案:B 12、债券的特点是() A.安全性 B.流动性 C.偿还性 D.收益性 E.参与性 答案:ABCD 13、国际最大的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中心在() A.伦敦 B.巴黎 C.鹿特丹 D.柏林 答案:A 14、我国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 A.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B.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D.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E.中国远华资产管理公司 答案:ABCD 15、一国汇率体制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其是否适应于() A、该国宏观经济政策 B.国际形势的需要 C.世界主要硬通货的汇率 D.该国的政治需要 答案:A 16、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效率和公平并重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答案:D 17、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A、技术进步 B、人力资本 C、资本积累 D、自然资源 答案:C 18、下列各项中,影响企业流动比率却不影响其速动比率的因素是()。 A、企业的存货增加 B、从银行提取现金 C、偿还应付账款 D、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答案:A

1.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

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的重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之一 陈清泰 核心提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进入了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一些领域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四、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五、产业升级需要经济驱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于面临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是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时,提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飞跃,得到了各地和企业的积极响应。现在,就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顺利走过了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市场,但有相对充裕并廉价的资源、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主要依靠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资源优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经

济起飞。在进入投资和出口导向阶段后,很快迎来了加入WTO 带来的机遇,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出口超常规增长,吸收了大量过剩产能,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但是,要素低成本不可能永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在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导向的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关口。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升级最难过的一道门槛,不少国家在这个阶段步伐放缓、甚至停滞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尚不理想。由此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资源密集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但没能被充分利用等;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以支承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如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在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缺乏话语权等;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如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调、内需与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终将过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西班牙、亚洲四小龙转移,而90年代之后又从这里向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周期大约为25年。对于中国而言,外资大规模进入已经有20年,还有多大空间,还可以延持多少时间?

2019年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时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周期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实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虽然略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 国际竞争力受到双向影响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报告显示:2002至2003年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美国利率的下调和消费的启动对经济回复作用明显,但其软着陆却仿佛遥遥无期;欧元区在与赤字斗争的同时进行着政府改革;亚洲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回复,尽管SARS给这种回复带来了危险和不可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生畏”的高增长,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态势令世界瞩目。总体上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下降1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从八大要素排名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正走向强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2003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后,有关报道认为该学院做竞争力评比时,非典疫情还未真正爆发。从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来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今年的竞争力评价是否还有价值?非典对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会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和平衡体系,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经济水平的影响上。SARS对

通讯业和医药卫生业反有所促进,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的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很小。综合来看,我国上半年GDP增长已达到8.2%,年内经济增长在7%以上不成问题,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经济总量、人均拥有量和发展速度方面不会出现竞争位次的下降。 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方面,以出口为例,有关预测2003年全年出口将减少110亿美元,这仅占我国2002年出口额的3.4%。假设2003年中国的出口额减少这3.4%,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增长10%,中国出口额仍位居世界第5位,与2002年位次相同。可以预测,SARS 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进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就业方面,由其带来的相关子要素的竞争力位次变化都应在2位以内。 非典期间政府和民间的表现会降低对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和生 活质量要素个别指标的评分,影响相关要素的竞争力位次;但危机的处理增加了财政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对政府支出要素和健康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亦有正向影响,因此影响是双向的。 非典的出现,考验了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暴露了公共设施和 管理的漏洞,重要的是发现了问题并促进其改善,增强了公共部门和个人承受危机的能力。长远来看,SARS的考验对于政府管理、基础 设施和国民素质方面支出项的提高和部分软指标评价的提升存在潜 在促进作用,这无疑将推动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ⅰ≈泄国际竞争力五大优势评价 (1)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连续三年稳步提升。2003年我国国 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12位。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优势主要

中国农业银行存款类型介绍

中国农业银行存款产品介绍 人民币活期储蓄 什么是人民币活期储蓄? 人民币活期储蓄(以下简称活期储蓄)是指个人将其所有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储蓄机构,不规定存期,储蓄机构开具存款凭证,个人可随时续存或取款、存取金额不限的一种储蓄存款。 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分为个人结算账户和个人储蓄账户两种。 个人结算账户是指自然人因投资、消费、结算等需要,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称在储蓄机构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业务的人民币活期存款账户。个人结算账户用于办理个人转账收付和现金存取,开户时必须以人民币开户,开户后可以存入外币。 个人储蓄账户是指自然人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称在储蓄机构开立的办理资金存取业务的人民币储蓄存款账户。个人储蓄账户仅限于办理现金存取业务,不得办理转账结算,开户时不限制币种,一折多币。一元起存,多存不限。 能为您办什么? 方便您将个人生活待用款和暂时不用款暂存;存款、取款灵活方便;在通存通兑区域内我行的任一营业网点可以办理存取款、查询及口头挂失等业务;还具有代收代付、代发工资等功能。 如何办理? 1、开户 客户凭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开户。申请开户时,客户要正确填写储蓄存款凭条,交存一定金额并约定支取方式等,柜员审核无误后,签发存款凭证。 2、续存和支取 客户凭存折和约定的支取方式办理续存和支取,每笔业务均打印或登记在存折上。 3、销户 客户不再需要该存折时,可到银行办理销户。 常见问题解答 1、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分为哪几种? 个人结算账户和个人储蓄账户两种。 2、个人储蓄账户是否可以办理转账结算业务? 仅限于办理现金存取业务,不得办理转账结算业务。 3、个人结算账户是否可以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 可以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 4、个人结算账户开户时,存款的货币有何规定? 必须是人民币。 友情提示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笔试资料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笔试资料 由于题目内容涉及内部保密,仅仅列举题型和内容 考试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行政能力测试(8:40-10:20)100道选择题 第二部分:英试(10:30-12:30)100道选择题 第三部分:综合专业测试(1:30-3:30)100道选语测择题 1、行政能力测试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公务员考试,包括逻辑推理、数字推理、图形推理、文字推理 2、英语测试包括语法和词汇(30题)完型填空(20题)10篇阅读理解(50题),阅读理解文章特别长,生词特别多 3、专业测试包括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国际金融、期权期货等方面的内容,(经济类的考生),另外还包括法律常识、时事政治、普通常识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英语2小时100个客观题。前16题基本上就是gre词汇,基本都不认识;接着9题考语法,还好。10题考金融专业,内容多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银行实务操作类,对于我来讲极难。完型填空2个,一个5小题,较易,一个10小题,前易后难。接着10篇阅读,内容保罗万象,什么都有,有难有易,有长有短(差别还是很大的),建议先做短的几篇。 第二部分:专业考试2小时100客观题,70单选(其中10题用英文出题,内容比英语考试中分金融/经济/法律/财会/计算机。我考的金融类。考前看了xx年的笔经,发现xx跟xx年的情况基本相似:内容主要涉及微观宏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金融时事,现在

还有印象的题有:市盈率计算;债券贴现计算;远期汇率计算;is-lm 模型;蒙代尔三角;外汇交易市场上套汇的功能;证券市场线概念;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货币创造;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主张;xx年福布斯中国首富;xx年中国金融创新工具;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农行xx年品牌新形象广告词;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和财产保工作险公司分别是;中央汇金公司已分别注资哪几家;xx年首开中国资产证券化先河的两家&s金融机构:“十一五”期间中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指导意见;央行基于价格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不良资产包括 银行贷款五类评级中哪几类。 总体讲,考基础知识为主,考试内容基本跟国内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相符(偏理论,没数学,金融专业的教师很多经济学专业出身,一大帮经济学家占据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主导话语权),并没有达到考察“金融”知识的目的。 还有,出来跟考经济类的同学沟通,金融跟经济类题目严重相同,经济类没有债券的东西,多了一些管理学上的东西。 第三部分:综合能力测试原定1小时(后延长10分钟)100题。前30题,语言能力逻辑推数列图表。时间很紧,据考过公务员的同学讲,很多公务员的真题或模拟题(这个非常ft,工行的80题40分钟,也是n多公务员真题)。 附录:笔经过程 今天早上7点就起来了,为了去旅游职业学校参加农行的笔试。

申论热点:国家竞争力(范文)

申论热点:国家竞争力 中公教育 【背景链接】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世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揭示国家竞争与发展的规律与机制,认清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跟踪比对本国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和结构,进而制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与策略,也相应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内容。 2015年度国家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欧洲联盟、加拿大、瑞士、日本、瑞典、英国、芬兰、新加坡、德国。从区域格局来看,欧洲地区计入欧盟独占六席,北美占两席,亚太地区(东亚、东南亚与大洋洲)占两席,其他地区(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则没有一个国家进入前十强。 中国国家竞争力2015年得分为0.581,在100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23位,处于较具竞争力前列,较2013年上升了1个排名,稳步迈向最具竞争力行列。在G20国家中,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排名为第11名,在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则居于首位 【标准表述】 [国家竞争力的八项关键支] 国家竞争力是指国家的民众、企业与政府在一定的制度规则与环境下,通过供给并配置当地要素资本和利用外部要素资本,创造当地需求和满足外部需求,进而创造国家财富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家竞争力是由众多要素与环境系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竞争能力,其众多要素与环境系统共同构筑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笔者认为,国家竞争力影响因素很多,但以下八个支柱最为关键:经济、人才、科技、政府、社会、金融、文化与环境。这八个支柱要素既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竞争力的全貌,又抓住了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关键因素。 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命脉,是一个国家创造价值以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的最直观表现。 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创造力息息相关。 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科技作为创新经济的必要条件,对于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的竞争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或价值收益的能力。 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借用经济学及其以外的概念,尝试对中国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创新行为进行经典性提炼,计三十六条。 基础篇 1、世界眼光 指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把对世界潮流、国际水准、全球经验的认识,化作当地行动的准则。 上海以全球化为视角,充分考虑国际宏观背景、全球竞争环境和发展动向等因素,作出了气魄宏伟、富有远见和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积极利用国际智力,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实施了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城市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为赶超和比肩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特别是浦东的开发方面,基本实现了瞄准国际水准,创造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目标。 2、经谋全局 指城市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为其提供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把自身定位在国家的要求之下,服务全国、服务中央,使地方战略和国家战略激励兼容。 北京市近年竞争力快速提升。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同时肩负着为中央实施国家战略提供全面服务的特殊使命。近年来,北京“因利制权”,一方面主动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和战略安排,强化政治中心的功能,积极创造服务于中央和国家的硬设施和软环境;另一方面,利用政治中心的优势和软硬环境,大力发展与政治、科技、文化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如现代服务、国际交往、超大型会展、高科技等。北京不仅从服务中得到了直接的收益,而且还获得了中央及全国的支持和回报,北京申奥成功是最典型的案例。 3、聚焦优势

即把城市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围绕有限的目标,集中发展特定的企业群、产业群以及特定的区域,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并注意适度多元化。这是上海等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上海实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竞争战略,以建立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借全球、全国之资源,选择并集中发展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钢铁、造船等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开放浦东,集中发展浦东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聚焦张江”高科技园,这使上海的金融服务业飞速发展,成为内地最具竞争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 4、以柔克刚 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改善投资软环境,最大化地降低柔性可变的成本,从而使其总商务成本领先于竞争对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针对上海及国内部分竞争对手拥有资金、人才、科技、区位、基础设施等刚性优势的现实,重点改善软环境。积极疏通融资管道;大力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强化诚信的商业传统,提升政府信用;简化审批手续,公开办事程序;规范亲商服务,减免服务费用;培育商业网络,集聚社会资本;营造“亲商”文化,与外商形成价值认同。苏州通过改善软环境,保持柔性成本领先,降低了外商投资的“本地化成本”,使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大量外资向这里转移。 5、因变制胜 指抢先抓住并充分利用每一次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创造的机遇,赶在市场条件变化和风险到来之前,领先一步进行调整,避开风险,使机遇的时效性获得最大的发挥。 香港40年来经历了几次大转型:当转口贸易遭到打击时,随即转型为轻工业制造中心;当制造业受到临近地区冲击时,把自己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当内地经济崛起后,又积极促进制造业大举北伐,经济全面向服务业转型,城市功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正是香港以变应变,才“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二百年的路程”。 6、标新立异 即依据城市的基础和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创造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垄断优势,实施标新立异的推销战略。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调研报告

银行理财产品调研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2012级金融6班 闫虹伊 20128056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个人对所增长的财富如何进行更好的管理与运用,越来越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老百姓手中的闲钱多起来了,理财不仅成为人们生活得一部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竞争点。就此,我以中国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作为调查对象,对银行理财产品做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以及居民的理财需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和关注程度。我进行了一次对中国农业银行(温江支行营业部)理财产品投资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主要类型 首先,在了解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之前,让我了解一下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分类。目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1. 根据风险和收益特征,可以分为保证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后就可以获得协议上规定的收益,反之为非保证型。非保证型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是指银行按照约定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 一般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风险仅次于储蓄风险,是追求稳定收益的稳健型客户的最佳选择。 2. 根据投资币种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和双币理财产品。如外币理财产品只能用美元、港币等外币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只能用人民币购买,而双币理财产品则同时涉及人民币和外币。 而人民币理财产品根据其投资方向和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债券类理财产品,信托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代理境外理财产品(QDII型) 债券型——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信托型——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结构型——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

2019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 研究报告(2019) 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课题团队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数字科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引领发展风向标,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 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大背景下,当前已经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 台新时代发展政策与大数据战略规划,全球各国数字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 国家竞争力增长的强大动能。 在此背景下,由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指数研究团队历经一年多时间编制完成的重磅研究成果《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2019)》,于 2019年5月13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家数字竞 争力系列论坛”上发布。

目录 1研究概论2总排行榜分析 3分要素分析4中美对比分析 5主要结论

年度工作概述 1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概论

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关键举措;数字化驱动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数字化驱动现代化 如何变成强国,必须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下研究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在不断创新与探索中发掘中国道路;选好比较对象,演好对手戏,在全球平台上展开合作与博弈,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强国建设:需要加强国际竞争力研究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 数字中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我国是世界互联网使用第一大国,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正在蓬勃兴起与发展,为深度开发大数据搭建了重要应用平台,提供了强大信息基础。麦肯锡在2017年12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30年,数字中国将领导世界。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先驱”。 现实性与前瞻性:中国道路,引领世界 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数字化浪潮更是汹涌而至。如何牢牢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期,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时代给每一个国家的考验,也决定了未来世界版图的大国地位。

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2009年2月釜三≥鲞笺三塑 ●经管论坛 经济与管理 EconomyandManagement Feb..2009 yof.23No.2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柴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所,北京lool0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国内企业与世界级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须加强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2-0019—04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中国的GDP为246619亿元;对外贸易总额21738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l万亿美元,居世界第l位。嘲舀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如何评价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就该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术语,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宽泛而又颇多争议的概念。比较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钻石模型”。波特(1990)教授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企业和行业层次上才有意义,即一国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国内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一个产业的定义则是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产业内部的竞争根植于基础经济结构,并且远远超越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范围。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机遇和政府六个因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因素,后两项是辅助因素。四项基本要素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环境中,再加上两个辅助性影响因素,其整体配合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这样,波特教授在国家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建立了微观基础。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在其联合发表的((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进一步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④? 二、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中国工业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4.4%。中国人均制成品出口从1995年的1763.92美元跃升到2004年的9570.09美元,1998—2001年3年的年均增速为18.3%。加入WTO以后,出口增速更是明显加快,2002—2004年3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5%。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十多年来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其比重由1990年的12.1%增长到2005年的49.4%,在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表杂项产品的出口在2000年以后出口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占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8.6%下降到2005年的27.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正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大国迈进。 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柴华(1980--),女,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19?

中国农业银行产品创意大赛获奖作品 (3)

附件2 “金擂台”第十届产品创意大赛 作品参评申报表 创意名称:玩转企业微信银行,3秒完成银企对账 申报人:赵在坤

一、基本情况 创意名称玩转企业微信银行,3秒完成银企对账申报人 所属单位 创意产品板块对公板块创意产品 板块条线 银企对账 创意概述 当前的银企对账环节,我行庞大的中小企业往往为家族产业,缺乏专职会计人员,客户会面临不会操作、企业网银丢失、密码忘记、对账过程复杂、出差不方便移动对账等体验性差的问题,客户急需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银企对账方式。 微信银企对账的创新点在于“新”字,全新电子对账产品!全新对账概念!带给企业全新对账体验! 1、对已签约微信对账的客户提供双重身份验证 2、客户可对账单随时随地进行余额对账,对账不符的账单,可重新对账 3、企业客户可在线申请查余额、查明细、查电子回单 4、对账消息推送,客户只需点击通知进入对账界面,轻松完成对账。 我行尤其是县域支行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可以不会电脑、不懂财务知识,但只要客户会玩微信,“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服务”微信银企对账就能解决以上所有不足,无论客户身在何地,只需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即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对账并反馈结果给银行,银行则在系统中保存电子数据。在提高客户服务体验、减少办理成本的同时,银行也获得了高效、低成本的好处。 (不多于400字)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联系电话:NOTES:

二、主要内容 一、产品创意概述 (一)产品定义。 微信银企对账是指企业客户在我行营业网点签约银企电子对账协议,通过绑定“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服务”企业微信银行公众号,验证登录密码后,在对账周期内通过手机微信进行余额对账的电子对账方式。 (二)创意背景。 银企对账是我行需要客户配合的一项必不可缺的业务,然而在目前的对账业务操作中,我行庞大的中小企业往往为家族产业,缺乏专职会计人员,无论是手机K码短信对账、银企通平台还是网银对账等传统电子对账方式,客户经常会面临不会操作、没有对账意识、企业网银经常丢失密码忘记、对账流程过长、老板出差不方便移动对账等种种体验性差的问题,中小企业客户急需一种更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新型银企对账方式。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微信作为一个具有超强社会影响力的手机应用,已覆盖90%以上智能手机,根据2017年4月24日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共计8.89亿月活跃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超过80%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微信银行公众号已成为银行业服务体系的新锐力量。 据了解,同业中,浦发银行企业微信银行正式上线,微信银

中国农业银行历史沿革

农业银行1951年成立以来,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最初肩负国家赋予的发展农村金融事业的神圣使命,到如今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从开始偏隅农村的单一市场,到现在的城乡兼顾、网点和客户遍布海内外的市场新格局,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农业银行的历史,可以说,一部中国农业银行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农村金融史的缩影。农业银行作为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拓荒者,进行了无数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服务三农和支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改革开放前的“三起三落”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第一次成立与撤销 1951年7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农业合作银行正式成立,这就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 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支援和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健康发展。此时农业合作银行未设分支机构,基层的农村金融工作仍由人民银行办理。随着我国进入“组织制度建设”阶段,按照中共中央1951年12月发出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精简机构,于1952年7月撤销农业合作银行,农村金融工作归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第二次成立与撤销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发布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为了进一步帮助组织全国四亿多农民,不断增加生产设备,扩大再生产,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急需建立一个专门办理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办理农业的长期放款的农业银行。1955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农业银行成立。 农业银行第二次建立后,积极开拓极贫户贷款、国营农业贷款、农田水利贷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等农村金融业务,为稳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人民银行同时履行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在业务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关系不顺的问题。而且两行分别设立,需大量增加机构和干部,增加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因此,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农业银行的各级机构同人民银行合并,农业银行的名义即予撤销。 (三)中国农业银行的第三次建立与撤销 “大跃进”之后,国家确定1962—1964年为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加强农业资金的统一管理和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决定恢复成立中国农业银行。1963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6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1963年11月12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在北京正式成立。 农业银行成立后不久即对支农资金进行了全面安排,同时建立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管理实行基金制,接办投资拨款监督工作,全面清理1961年以前的农

中国的竞争力在何处

中国的竞争力在哪里?

最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了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中国在49个被选出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比去年提高了两位。名次变动体现各国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变化。 综合国力是比谁劲儿大,国际竞争力 是比谁活得长 在对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经常被提到的两个概念。综合国力就是在比个儿、比力量,比较的项目如军事、外交、政治力量、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等,实际上经济要素在里面只占1/6;而国际竞争力则既强调竞争实力,也强调竞争过程,不仅是静态地看现在的状态,还要看未来的发展潜力。综合国力是比谁身高体壮力气大,而国际竞争力则是比谁活得长,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的全面社会进步。IMD对国 际竞争力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竞争者获得更多财富的持续能力。”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有提高,不可能 是快速或跳跃的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从1994年到2002年确实提高了,因为中国排名波浪式的提高是在整个世界20世纪90年代大发展的背景 下获得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取代日本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这标志着世界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和地区也因此纷纷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积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绝对水平有提升,但这种提升的幅度不可能是快速或跳跃的。我国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等方面目前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这些基础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 中国的位置大致在第29名 从l994年到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 结果看,第29名左右是比较客观的水平。从近2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和我们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力。1993年,中国曾被WEF和IMD评价为所有进行经济转型国家中第一名,中国在国内经济实力、政府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共同处在世界前列,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具有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同的较高水平,在国民素质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国际化方面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在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水平较差。因此,中国目前在4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中总体居于中下等 水平,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绝非发展几十年就能轻易赶上的,“2050年超过美国”的提法应该慎重。 我们的强项和弱项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体现在持续 高增长、低劳动成本,投资、储蓄、资本流入水平都处于世界较高的水平。此外,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具有一定水平和优势,未来提升的可能也较大。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在适应全球化方面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支撑水 平仍较低,对外开放力度不够。生产效率和劳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处于世界最低之列,企业按国际市场要求的管理能力欠缺。在基础设施要素中,中国面临的主要劣势是与国际交流的基础环境差,如国际电话成本太高。这些劣势如不尽快解决,将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阻碍,如果能够把这些劣势提高到平均水平,中国国际竞争力就能够大幅提高。 不可忽视基础竞争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两大基础,即国民素质和基础设施。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国民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方面基础较差,再加上新一轮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另外,不要以为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就会提高。从分析来看,中国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式的较长的过程。但无论怎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可能在某个时期会下降,但这并不妨碍总趋势的上升。如果今后国际环境保持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名次能够提高得更快。■ 管理落后比技术落后更可怕 讲到技术落后,企业一般都比较坦率,有的还能具体说出落后多少年数。但论起管理的落后,人们就比较爱给自己留面子了,喜欢用“跟不上”这样一个词,其实,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相当落后,管理的落后对企业的自下而上及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远远甚于技术的落后。 管理的落后能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变为摆设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企业为了缩小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