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 第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

中国思想文化

一、百年间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线索

?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变法之间的文化探索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是中西文化的初步了解与相互冲突时期。文化的主题是:自我反思、求变。

?(1)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人和(今杭州)人。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毅然抛弃训诂考据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强调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2)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别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

?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

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政治家和活动家。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明确指出:

A、古文经皆刘歆所伪造,自东汉以来的经学均是孔学的异化,只有西汉今文经学才是孔学真传。

?

?B、公羊春秋中的“存三统、张三世、异内外”的三科九旨集中反映了孔子历史变易思想以及他关于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改良政治思想。

?C、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并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揉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2、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转折与创造

此时是新文化体系的催生时期,代表人物有梁启超、严复,他们提出学术革命的主张,并对新文化的总体特点作了预测。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维新派代表人物。

?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致力于“新学”的介绍、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动摇了旧思想、旧文化,是卓越的开风气人物。

?(2)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

?严复把英国赫黎胥《进化论与伦理学》前两篇译为中文,定名为《天演论》,第一次把达尔文的进化论输入中国。《天演论》成为改良政治的理论依据。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照“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

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在“生物竞争”、“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行演进的。

?

?3、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创建的文化自我创新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化思想转化的体系建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1)西化派:

陈序经(1903-1967),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著有《中国文化的出路》等。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要近代化,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向西方学习。

?(2)文化守成派:

?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等。

?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通过对民族文化自身发展、演变历史的客观研究,从中总结规律,展示经验和教训,

以解决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强调在冲突、调和、融合的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不会完全改变本土文化的根本特性。

?(3)马克思主义派: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祖籍福建宁化。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宋明理学史》、《中国思想通史》等。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实现必须同西方文化接触、向西方学习,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和改造中国文化。

二、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1、对政治制度的探索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儒家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儒家相信人类有仁、义、礼、智的情感基础和理性基础组成的社会,有形成礼仪制度的能力。(君权神授、《大学》八条目)

?真正突破传统政治理论格局的是近代思想文化。这一时期探讨了政治起源、政治建构的原则、政治目标等方面,明晰了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民主共和理想的主要内容: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2、对科学理性的呼唤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科学体系,科学理性并不十分成熟。

(1)真正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切肤之痛。

(2)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表现出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但甲午一役,丧地失师,使人们认识到单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3)辛亥革命时期,如何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如何发展中国的科学,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学习西方科学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理性也开始成为人们反对迷信、树立人生信念的重要工具。

?3、对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

(1)鸦片战争以后今文经学的兴起,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希望从学术中体现经世的意图。

他们求助于汉学中的今文经学,希望高扬学术思想的创造性和经世性,发掘经学“攘夷”和“改制”的微言大义,为现实政治问题谋求解决方法。

?(2)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从古老的经学传统蜕变而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学术范式。

为探求学术的新价值标准,这一时期的学者表现出

对近代西方关于国家、法权等学说的强烈兴趣。在深入了解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足,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刻的批评。

三、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反思

?1、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有所更新,但从精神上说没有完全超越文化的传统。

?它重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解放甚于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它对科学理性的呼唤并非立足于与之相应的人文背景;它的学术创新与传统学术精神有内在的联系。

?2、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预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将有它自身的特点。(多样性、时代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