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傅佩荣

《浩然正气》

一、引言

很多人都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一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一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这一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而在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阶段都要小心。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他看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一下,他说一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

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可以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那你开始跟别人来往,接触之后接到各种信息,又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通常人的生命有时候也很无奈。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白天又出去又忘记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一路下去,不知道自己一生在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稀里糊涂过去了。少数人可以觉悟,就是我培养我的夜气,让它不要失去。他说一个人再怎么坏,他晚上睡觉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有夜气。这个夜气跟一般好人是很接近的,也是几稀,一点点,还是有它的好处,但是重要的地方在哪里?你没有保存,你没有发展,你没有去培育修养,就没有用了,这很可惜。

二、孟子别于他人的特色

所以后来学生就再请教老师说,老师那你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说我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我知言,我了解别人说话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听别人说话就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就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很强调有始有终,《论语》最后一句话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不懂得怎么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孟子这个地方他说我知言,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你不了解分辨别人的言论你就不能了解这个人是什么情况。孟子的特色就是说我就是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说你说话有偏差,我知道你哪里有盲点,你说话在闪烁其辞,我知道哪里是你的困境,你说话太过度了,我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执着,孟子统统讲出来。所以这个知言是接上《论语》,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他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很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学生听不懂,他说请问老师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孟子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很难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谁听得懂?他先说很难说得清楚,他说这种气你用直,正直的直,代表真诚,来去

培养他的话,不要伤害他,不要妨碍他,他发展出来是至大至刚,最至大最刚强,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说实在的,一个人最多也不过是七尺之躯吗,这么小的一个身体,培养一种气,怎么充满在天地之间呢?怎么这种话谁听得懂?一个人把他的气培养出来,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各位想想看,你先自由想象,这种话你是不是讲出来,话是要沟通,是要别人听懂,那你为什么讲出话来别人听不懂呢?我刚才讲恐怕很多人也听不懂,我的气培养出来又至大又至刚。这两个词还好,你可以去说你自己的一种心得,但怎么样充满呢?怎么样在天地之间,这时候你就要联想,当他说我的气培养出来,充满在天地之间的时候,代表什么,我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都是我的家,一个人把他的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他活在世界很安稳,他可以活在当下,活在这个地方,活在今天,问心无愧,他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受到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是他的浩然之气的意思。所以我们听到孟子说天地这两个字,不要想到上面天底下地,要想到天地之间就是万物,就是人间。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可以让他的正气使他在天地之间行走完全坦然自在,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从这边去想。

三、修炼“浩然正气”的秘笈

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孟子有个学生请教他说,老师,你看起来是有原则、有理想,如果今天齐王让你当宰相的话,你会不会动心?学生直接问,老师会不会动心?动心什么意思呢?齐王叫我当正相。哎呀,高兴的睡不着觉,兴奋的不得了!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说不会。他说我四十岁就不动心,我们也知道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个关坎。但是你孔子这样说,孟子这样说,我们一般人呢?我们看到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也知道我们是四十而大惑,所有人的问题统统在四十岁出现,以前都没什么问题,四十岁以前照着父母跟老师的安排跟指教,好好的念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有了,开始出现问题,思考人生的问题,这一生到底怎么一回事,开始迷惑了,孔子可以四十而不惑,孟子可以四十而不动心,所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成果,所以学生就会说,老师这种动心很了不起吗?孟子说不行,我比不上告子。告子来了,所以

我们上次提到告子说一句话,他说食色性也,我们还加以批评。但是不要忘记,孟子公开承认,告子先我不动心,等于是告子在四十岁以前就不动心了。那不动心好不好呢?不动心有两种,孟子就要分辨了,他说告子不动心跟我不动心不一样,因为告子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所以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叫做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心里想不通不要生气。压制最后变成木头人,我们今天叫植物人,当然植物人是生病了。但是告子的方法就是把他压制下来,我不动心,我什么事情都把他忍下来,这不是办法,这久了会生病的,活着也毫无乐趣。所以孟子说我跟告子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说心里面想不通不要发脾气我赞成,但是如果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我不赞成。人有理性,就是要思考,我今天跟你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道理说不清楚呢?再念书吧,再学习吧,再思考。所以孟子跟告子就是前面这一段不一样,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清楚了,告子不是,全部压制。所以这种不动心很危险,孟子就不一样,到最后全部想通了,连司马迁也说孟子到最后想通了,想通了就没有问题了。

他后面接着说,把这种气培养的话,要配合两个字,第一叫做“义”,第二叫做“道”。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孟子的方法了,孟子的方法就是三个字,第一个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跟“道”,三个字。

1.“直”

直这个字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如果你说直就是正义,直就是正直的话,请问是谁在判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不一定。所以你用直来培养,这个直一定要了解,从儒家孔子开始到孟子,他们的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没有真诚就谈不上正直,所以真诚是基础,孔子说过“人之生也直,惘之生也幸而免”。什么意思呢?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应该好好真诚的过日子,如果你没有真诚,还能活下去的话,这是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但是天下人大部分是侥幸,代表什么?你没有真诚,你还能活着,运气好。因为你不真诚,你怎么会走上正路呢?相反你真诚的话,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走上正路,这是儒家基本的观点。所以直这个字,叫真诚而正直,否则你怎么解释?因为儒家常常批判,我到很多地方去演讲的时候,很多高校的学生非常能够思考,常常就问说,儒家好像不太适合法制的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说过“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

里面就有直,这好像违反法律的,对不对?法律是应该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怎么可以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很可怜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儿子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问他你父亲偷羊吗?我不知道,大概没偷吧。这一来怎么维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论?这时候怎么办呢?提要了解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他讲的是真诚作为基础,爸爸偷羊,儿子当然希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法律查到的话,他当然接受法律制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说我爸爸偷羊,我来检举,不行。因为你这样的话违反真诚的情感,所以儒家的直这个字,你不要只把它讲成社会正义,没有这么样的外在化,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要有内心的真诚做基础。所以在思考、在理解儒家直这个字一定要记得真诚而正直,从真诚引出正直。

现在我们知道怎么样培养浩然之气了,第一个用真诚的态度跟正直来培养这样的气。譬如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互动的关系,你能够真诚的话,做任何事都真诚,说任何话都真诚,久而久之就一种力量,这个气为什么变得浩然呢?就是力量。气本来就是呼吸而已,但是我说话跟行动形成一种我的特色,叫做我的风格出现了,到任何地方都是真诚的去跟别人来往,久而久之,别人看到我就有一股正气过来了,一股力量过来。我们要修炼,第一步就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接着要配合“义”跟“道”。

2.“义”跟“道”

“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我这个人在这个情况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就在这里。所以道代替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面,人不能忽略这一点。我是人,我跟别人一样,都要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是向善,所以我走在行善的路上。请问你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叫做“义”,“义则,宜也”,宜就是适宜的“宜”,所以宜这个字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具有正当性。别人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样不做不一定对?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比如说你现在说一句话,别人说这句话是对的,我今天说一句话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所以义最难在什么地方,就是我要判断是否适当,这叫“义”。我从前这样做是对的,今天这样做不见得对,因为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我需要调整,这需要一种智慧。所以配合“义”跟“道”,你不要去妨碍他,这个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这是孟子的秘诀,三个字,“直、义、

道”。你把他意思了解之后,练习试试看,就越来越发现说问心无愧,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气代表一种力量的一种展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变成浩然之气,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代表什么?天地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不要说中国,外国也一样。儒家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孔子也说过,他说“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我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认真而负责,到蛮貊之邦没有开花的地方,照样走得通,因为你有浩然之气,因为你做的是中信跟笃敬,言跟行都没有问题,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因为别的地方人也是人,也是人性向善,你行善的话,是走在人类共同的路上,有什么好担心的?凭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前面还有几个字不能忘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然后才能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一样,就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样的意思。

四、培养“浩然正气”的注意事项

孟子就特别提到,他说一定要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不要刻意去做,你要自然而然去做,就是需要时间慢慢去磨炼,譬如说我们教书最怕学生怎么一回事呢?叫做“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太快的退步也很快。我们自己当学生有这种经验,我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个老师的课,叫方东美先生,很有学问,上他课的时候,会觉得学问太好了,非常兴奋,开始回家拼命念书,因为进步太猛了之后,一个礼拜就受不了,哎呀,太累了,下礼拜再念吧,一下子又放下了,因为进步太快的话,就很难有恒心,有恒心一定需要计划,要有步骤,要慢慢来,最主要在于恒心。很多时候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后来又放弃了,有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一看,当初如果没有放弃的话,今天一定很有成就。你不管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你小时候学过琴,什么弹钢琴、大提琴,你放弃了。你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继续练的话,到现在一定是很有成绩表现的,但是不容易做到。人生在世,恒心是很难做到的事。孟子教我们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他会强调,你不要刻意去做,但是你要常常放在心中,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直、义、道”三个字。你不要刻意做,刻意做的话,你不会坚持下去。

他接着讲一段故事,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我们教小孩子的

时候很容易都犯这个毛病,希望小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现在小孩子很辛苦,又是补数学、补英文、补心算、补电脑,什么都补,补到最后消化不了。所以孟子就讲一段故事,他一个宋国的农夫,他总觉得麦子长得太慢,他说不行,我要帮帮忙,有一天他就把他们家种的苗一点一点拔高,回家说好累,跟家里人说我今天真累了,我帮助这些苗长高了。他一个儿子,大概是比较聪明,儿子一听不对,赶快跑到田里一看,苗都枯倒了,这就是拔苗助长,帮助他反而害了他。孟子讲这个故事他用宋国农夫,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宋国人的处境。因为在战国时代宋国很弱,不久就被兼并了,所以大家开玩笑都拿宋国农夫开玩笑。譬如说我们听到另外一个成语,叫做“守株待兔”,哪一国农夫啊?宋国农夫。有一天在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干,昏倒了,就把他捡回去,“太好了,以后每天等着兔子来撞树干,那就不用种田了”,就开始等。所谓的揠苗助长也是宋国的农夫,我们知道宋国人比较委屈,因为国家比较弱,常常被人拿开玩笑,他们也不敢抗议,抗议也没用,宋国人很委屈。

五、“集义”的涵义

所以我们讲到孟子的浩然正气的时候有一个词值得说明,叫集义,一般人现在人只知道集邮,你有没有集邮,有多少邮票啊?集邮。孟子说的是集义,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正当的事,我把它集在一起,什么叫集呢?反复的做反复的做叫做集,不是外面加到你身上的,他说不是我外面做一件好事,希望你来认同我,而是我内心知道该做这个事。这怎么去分辨呢?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在西方讲哲学的有一位大家叫做康德,康德的哲学,称作《义务论》,跟他相对的另外一派叫做《效益论》,这什么意思呢?我大概说一下,他们所讲是一种你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如果你是《效益论》代表有效率、有利益,叫效益。你做什么事,该不该做呢?只看效率、利益大不大。譬如我现在说,如果你要上车,你应该排队。“应该”这两个字就是你了解排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上车,你如果不排队的话,大家挤成一团,都上不了车,所以为什么应该排队,因为排队对大家有利。西方主流思想,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一样,你要选一个人出来,我只要比你多一票,我选上,为什么?多一票我比你多一个人赞成,那你不能说你比我多一票不算,那到底多两票才算吗?三票才算吗?这是西方效益,

代表大多数人这样想,他就具有正当性。这种想法有他的优点,让一个社会可以运作,也有缺点,什么缺点?因为整个社会可能都腐化了,如果一个社会大欺小,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尤其少数民族被欺负的话,他无处伸冤。所以你如果以效益作为一个标准的话,在美国来说,曾经认为家里面养黑奴是合理的,为什么?美国南方以前有奴隶,所以后来才发生南北战争,他那个奴隶制度,你问南方他会觉得说没什么不好,我从非洲买一些奴隶来,他们替我们做事,大家都过很愉快的生活,那么奴隶在非洲更苦,来到美国当奴隶比在非洲还好。这个也不见得完全是幻想的,但是他还是有人权,你让这些黑奴丧失大多数的人权,保护你这些白人,让你们过的快乐,你们是多数统治阶级,这个公平吗?这个合理吗?当然不行。美国以前很可怕,坐车的时候还分两半,这边是白色的,这边是有色的。我们讲有色是什么?我们就算是他们所谓的有色人种,我们是黄色人种也算有色人种,所以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够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不能够用皮肤的颜色来决定。所以美国这种《效益论》,西方的《效益论》,有他社会上的一种运作和效果,有时候也有缺点,严重的缺点,所以康德的思想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说他推崇,为什么强调《义务论》,就是你做一件事,只要问你说这是我该做的吗?这叫做义务,而不要问效果好不好。这种思想看起来就比较重视到每一个人人格的的尊严了。

比如我开一家小店,门口贴四个字“童叟无欺”,我贴这四个字有两个可能,第一个童叟无欺的话,以后的生意会比较好,为什么?因为我有信用,我童叟无欺啊,所以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他是一个策略,这是第一种情况,你一听就知道这属于什么学派,属于《效益论》,我童叟无欺是为了以后生意更好。第二种情况不一样,我也贴一个童叟无欺四个字,但是我完全是因为我尊重这个原则,认为人应该童叟无欺,不管生意好不好,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显然是比较重视人的尊严,为什么呢?因为是第一种的话,你童叟无欺万一生意不好的话,就变成童叟皆欺,专欺童叟,那还得了,对不对?如果说你第二种的话,童叟无欺是一个原则,我尊重原则,尽我的义务,那就可以一路到底,我不问成果如何,效果如何。而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在孟子里面,所谓的集义当然是第二种了,我做我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评价如何,不断的做,因为是我该做的,做出来以后所影响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举例说明。譬如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别忘记,在儒家来说

不一样,说法不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是真正帮助的是他自己。

我常常这样想,我在坐车的时候,一个老太太上了,我把座位让给她,老太太感谢我,其实我心里更感谢她,她给我一个机会,肯定我这个人,表面上她得到一个座位可以坐下来休息,事实上是我得到机会,我把座位让给她,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心里比她还快乐,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我行善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人性向善,是符合我人性的自我要求,这个做到的话,我自己有人格尊严,我自己本身的人性越来越得到实现,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上来了。人的心有各种可能性,我们前面谈到人性向善的时候,有一句话可以做很好的参考。墨子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吃好东西,好的料理,他说我的口喜欢吃好的事物,所以这个就跟我的心喜欢“理”跟“义”一样,“理”就是合理性,“义”就是正当性,这个比喻说得太好了,原文叫“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就是吃草的这些家畜,牛跟羊,“豢”就是吃杂食的家畜,就是猪跟狗,牛羊猪狗的肉使我的口觉得好吃,很舒服,就好像合理性跟正当性使我的心觉得很愉快、很舒服一样。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心本身并没有生下来就具备理义,心理有个特色,喜欢理义,这说明人性向善,人性、人心本身并不是善的,而是向善,结果我们的口本身并没有什么食物,而是喜欢食物。像这样的比喻很清楚,更重要是什么呢?我的心不断的实现理跟义,配合前面所说的,一路下去叫急义,到最后浩然之气慢慢出现,出现的时候他的快乐是我们将来要加以说明的,你没有前面来培养浩然之气,你后面的快乐谈不上,人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我们要常常记的人的真正快乐在内不在外,意思是你不要靠别人怎么样给你好处你才快乐,而要从内心里面做正当的事,配合人性的要求而得到快乐,那才是真正有保障的快乐。

初一作文及演讲稿-人生方与圆 精品

人生方与圆 我轻轻地盖上书本,闭上了双眼,心中豁然开朗。 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人生方与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把这本书借给了我,说:你看完后,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确实,看完后我感慨良多,在懊悔当初的莽撞和冲动。 此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培养,人性,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人生如何反败为胜等等很多。 文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挫折想影子一样跟着我们,旧的解决,新的出现,在挫折面前不要怨天尤人,要运用智慧。 说的没错,挫折当前,有多少人能正视它呢?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甚至一蹶不振,例如,我。 记得六年级时,我数学竟然考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同学老师们都在安慰我,但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也没有反思过,每天都在碌碌无为,想着反正我也是这么差了,何必在难为自己呢?然后我就浑浑噩噩地过了差不多半学期。 然后我被好友骂了一通,终究醒悟了。 落下了太多课程,我没日没夜地恶补,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我曾几度想要放弃,但每当我有这个念头时,我就想到了老师失望的神情,同学们不屑的目光,父母无奈的背影,不,我要看到它们!于是我努力,我拼搏,我奋斗,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我战胜了挫折!挫折,影子,怨天尤人,运用智慧,我很庆幸我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段。 失败是什么?这也是书中要探究的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想尽快获得成功,但想永远都不能代替现实,现实是残酷的,永远都不会遂人心。 事实就是人的一生总会有失败,对于失败,你可以尽量地避免、减少,但不可以杜绝,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失败并不可可怕,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失败。 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曾两次创办汽车厂,虽然苦苦拼搏,当最终还是倒闭了。 福特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从未灰心,反而斗志更强。

【高考作文训练】 庄子“虚己”的人生智慧—解析、导写、范文

【高考作文训练】庄子“虚己”的人生智慧—解析、导写、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有人在划船渡河,一艘空船与他的船相撞,即使他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也不会变得愤怒。如果他看到有人在船上,就会大声嚷嚷让其让开;倘若对方不理,他则会再三叫喊,并开始咒骂。船上无人,他不骂;船上有人,他便开骂了。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中“划船渡河”的人撞上有人船、无人船态度截然不同,追究其原因是他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考生必须围绕材料中这个人的态度去分析评价,并指出应该怎么做,若脱离材料即是跑题。

2.立意限制。题目在叙述完材料后有一句总结:“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这是命题人的引导语,即命题人已经为材料设定好最佳立意,考生要能读懂命题人的价值判断。 3.本题目是一则寓言,考生要能由此挖掘出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不能浮于表面,就空船说空船,泛泛而论。 开放性 1.“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命题人的这个立意可以辐射出几个方面的立意,可以分析:人为什么要虚己?虚己有什么好处?不虚己会有怎样的害处?怎么虚己?可以选择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但中间要提及谦虚;亦可以说多一份律己,少一份放任。只要围绕人要谦虚和谐地生活行文就算符合题意。 2.组织材料、联想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引用庄子或其他道家言论来证明观点,体现自己的人文积淀;也可以列举“虚己”和不“虚己”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既可借助生活中“虚己”的实例证明,也可以“虚己”指导现实生活。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感性陈述或理性表达。 【解题】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只要围绕材料,紧扣后面一句总结进行分析论证即可,即用实例证明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虚怀若谷地生活;也可以分析虚己的原因、介绍虚己的方法、讲明虚己的好处等。本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但要想写深刻亦非易事。考生欲得高分,需在思维层面和人文积淀上下功夫。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 摘要: 关键词: 经历了一学期的《佛学》博雅课程的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学中的“中道”思想,“中道”这种人生观在人生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人生朝着智慧方向行进。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论,它的含义很广、很深,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但作为一种人生观,中道指的是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中道的人生观,不论是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说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接下来,我将从“苦与乐”这个角度围绕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说明与探讨。 佛法说,现实的世界是苦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未经一番地狱之苦,又怎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想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甘于吃苦,将吃苦当做人生成长中最好的一剂补药,积极迎接风吹雨打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炼。 很多人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是苦,就以为佛教是消极和悲观的。显然,他们对佛教所说的“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苦并不必然地与悲观联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没有夸大它。苦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来自社会的,如政治动乱、战争等;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天气寒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如孤独、空虚等。有的痛苦比较粗重,有的则比较细微,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身心两个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这么说来,佛教是不是否认人世间的快乐呢?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只是提醒我们,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快乐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强调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在于无始以来对自我的强烈执着,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获得真正和永恒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偏远的山区,有一座很有名的石头山,这里堆积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多石匠都来这儿挑选石材,将一块块石头经过初步打磨,然后运往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加工成成品。

方与圆教学案例

《方与圆》教学案例 春雨小学:张良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基本特性之后,开展的一节关于方与圆的阅读指导课。数学阅读指导课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体联系,以促进学生数学阅读的发展。 《方与圆》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图书、网络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合讨论交流,了解认识方与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方与圆蕴涵的人生哲理来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方与圆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探究方与圆在各方面的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资料的整合,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整理信息,学会如何进行交流与表达,通过活动切身体验方与圆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方”是做人之本,“圆”是成功之道,做人要“外圆内方”,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圆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方与圆以及方圆结合的优越性,感受做人要“外圆内方”。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堂把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以学生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团队

合作学习的效能,发挥书刊与网络的辅助功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有效阅读动机。 四、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分成“方之队”和“圆之队”通过上网或阅读书刊,了解方与圆在各方面的应用。【教师提出要求:(1)小组内分工:分工一定要明确,同时还得对查阅的信息进行提炼并做好分类记录,填好记录表。(2)查阅须知:查阅时根据阅读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所需书籍;网络阅读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 2、学生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和球。 3、直尺,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出示图片,揭示主题 幻灯片显示古铜钱,让学生指出其中的图形,教师抓住时机直奔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方与圆”。 (二)汇报交流,活动体验 教师对学生汇报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学生汇报时说出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如网络、书刊、生活、观察等等) 首先汇报交流生活中的发现,进行活动一;

读《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有感

读《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有感偶然的机会,在参与医院团委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由张燕老师编著的《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一书。全书共十二章,每一章分别阐述了马云对年轻人关于成长、坚持、创业等方面的忠告以及他在这些问题上独到的人生哲学。 其实,书并非马云自己所著,抛开编著者对于马云所阐述的观点的解读,单就马云所阐明的人生哲学,确实有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深思的地方。记得有段子说某人曾这样感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有的人是简装版,有的人是精装版,而我的太太那是合订本。”其实段子的本意无非是调侃某先生的太太身材过于丰满,但细想来,这话是否又别有深意,诚然精装版看是去很美,但就人生阅历、所含知识来说合订本其实更胜一筹。我想跟我们这些处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马云先生便是这么一本合订本,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汲取其营养使我们这些薄薄的简装版稍稍增厚一点。说了这么些便捡几章我自认为有所收获的章节来谈谈认识和理解。 第一课,成长的哲学: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 冬天其实就是人生的低谷和难关,预先的准备是你要预料到将要面对的寒冬有多么的严酷,当你有所准备时便不会轻易被铺天盖地袭来的困难所压倒,这便是做最坏的打算。而坚持就是对于面临的困境应该坚定信念,你可以头也不抬的向前冲也可以迂回着到达终点,但目的是一样的,信念不应该丢失,这就是所谓做最大的努力。 第二课,坚持的哲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 拜读过很多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提到最多的便是坚持,也无需赘言坚持的意义,千千万成功者都把坚持这条放在其人生信条的第一位,但坚持真的管用吗?答案并不确定,其实坚持并非让你死钻牛角尖,马云不也在创业初期放弃了中国黄页的网站吗?所谓坚持是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并非执着于某件事、某个点。 第三课,创业哲学: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 其实,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创业这个词挺遥远的,但这章提到的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这种精神倒是可以借鉴。在工作中年轻人不必前怕狼后怕虎的,就现实情况来说我们就是光脚的,其实没啥可失去的也无需忌惮些什么,能做的只

心得体会:智慧课堂引领智慧人生

心得体会:智慧课堂引领智慧人生 为突破传统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瓶颈,也为了实践“实现学习时间和空间的不受限制”“网络搜索将成为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手段”等信息化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智慧课堂的构想应运而生。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学校积极打造“144”工程。 建设一个平台——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平台涵盖互动平台、作业平台、资源平台,可以实现课前的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课中的授课讲义、探究学习、实时测评、总结提升;课后的巩固作业、个性化辅导、反思评价。 组建四个团队——保障有力的技术团队,包含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学校的信息管理人员等;前瞻引领的组织团队,包含信息化专家、有关行政领导和学校项目管理人员;勇于实践的教师团队,包含实验教师、实验支持者等;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学科指导团队,包含教研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按照四个阶段循序推进——

学校硬件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思想萌芽阶段:学校非常重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置,网络建设达到校内千兆、校外百兆。除配有多媒体白板、教师办公电脑、互联网终端设备等基本设施设备外,还建有电子书包教室1间、录播室1间。目前正积极筹建校级教师空间平台、大数据教研中心,各项教学及管理的互联网软件系统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教师自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实践阶段:在信息化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学校有一大批骨干教师开始自发探索学科APP的使用,如作业盒子、乐乐课堂、盒子鱼、洋葱数学、物理大师、菁优网、作业帮等,并取得一定成效。 电子书包专用教室应用阶段:电子书包在课堂上的应用于2015年月6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以生物学科为主,辐射英语、数学等学科,先后经历观念转化、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参观考察、实践探索、常态化应用、展示交流、整改提升、拓展推广等阶段。总结提炼出电子书包应用的基本特征和模式24字诀“配终端、建空间、分时空、快反馈、倡自主、体个性、可分层、问度娘”,引领学校教研发生深度转型。

国学与人生智慧

《国学与人生智慧》课程练习题(客观题) (说明:本练习涵盖课程第1~5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按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正确答案:哲学 2、按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正确答案:心灵的境界(或人生境界) 3、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圣人的人格是所谓()的人格。 正确答案:内圣外王 4、由于(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 正确答案:人格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段名言是()的话。 正确答案:孔子 6、“反者道之动”是()的观点 正确答案:老子 7、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儒家起源于() 正确答案:文士 8、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道家起源于() 正确答案:隐士 9、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文化是属于()的学问和智慧。 正确答案:生命 10、国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之学,不是记诵之学,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求“知”,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将生活与观念打成一片,达到以身载道,表里如一、内外通透。 正确答案:行 二、选择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司马谈所说“六家”者是() A.农家 B法家. C纵横家. D.阴阳家 正确答案:AC 2、刘歆在《七略》中所述“十家”,除司马谈所说的“六家”之外,其余四家是() A.农家 B. 杂家 C. 纵横家 D.小说家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也。(译:礼讲究有来有往。我前往施惠而受惠者不来报答,不符合礼;别人来施惠而我不前往报答,也不符合礼。)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译:见二人坐在一起,或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插身到他们中间去。见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 并坐不横肱。(与人并排而坐不要横起胳肘。)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路不要大模大样的,站立时身体要正而不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伏着身子。) 上面的这些话,对今人不是仍然很有教益吗?以上是仅从 礼记 的第一篇 曲礼上 中举出的例子,就 礼记 全书而言,这样的话举不胜举,俯拾即得。所以 礼记 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我们选择其中相关的、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讲授,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确实是很有教益的。 当然, 礼记 的内容很多,有些篇幅很长,而 礼记 导读课的课时则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 导读 课不可以贪全,而重点在导!字上,在于选择 礼记 中堪称精华的篇目或章节、段落,给学生作引导性讲解,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再去阅读。 在讲授 礼记 导读课的过程中,笔者最最深切的感受是:要讲好此课,老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学养。如果老师没有较深厚的知识贮备,备课时只就 礼记 本身来钻研,那就不可能备好课,自然也不可能讲好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 三礼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的知识基础,没有经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的基础,进而没有必要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基础,要讲好 礼记 导读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 礼运 篇开头第一句话说: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要给学生讲懂这几句话就很不容易。首先要知道这里的蜡!读zh ,是祭名。而要知道蜡祭是怎么回事,就不但要读 礼记 的 郊特牲 ,还要读 周礼 的 党正 。只有融汇这二者的知识,才能对蜡祭之礼真正有所了解。然而蜡宾!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行蜡祭礼的时候要聚集民众到党(乡下面的基层组织名)中行饮酒礼,故 党正 说: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这里的国索鬼神而祭祀!即行蜡祭之礼,而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就是行饮酒礼,这里的序就是党的学校名。按古人行饮酒礼,意不在饮,而在于教民习礼,因此凡行饮酒礼都要设宾、主,如果读过 仪礼 的 乡饮酒礼 、 燕礼 ,就会很清楚了。孔子就是在举行蜡祭时的饮酒礼上充当宾的角色,这就是所谓与于蜡宾!。事毕!,则指饮酒礼举行完毕。出游于观之上!,郑注:观,阙也。!这里又牵涉到对于古代门阙台观知识的了解。可以看出,仅仅为了解释 礼运 的第一句话,就牵涉到不少相关的文献和古代文化常识。如果老师压根没读过 仪礼 和 周礼 ,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很贫乏,只是遇到问题就靠查字典、词典,那是远远不够的,也肯定不能把知识给学生讲透。可见,要真正上好 元典导读 课,是很不容易的,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然而正如 礼记?学记 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再去充实和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也就是 学记 所谓学学半!,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 自开 礼记 导读课以来,学生普遍感到收获甚大,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知识,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途径。他们都认为,通过这种课程的的学习,当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修养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论语 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和其他的儒家典籍相比,它是孔子给其弟子讲课和传授知识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等先秦文献精髓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读后感 曹怡静我读过很多立志的书籍和关于做人做事的资料,能真正吸收的少之又少,但假期中,认真读了《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让我受益匪浅。无条件的去舍,永远会得,太贪婪的要得,总会落空。舍,就是舍,舍的时候不讲任何条件,只有大自私才有大智慧!舍是一种智慧,得是一种勇气,无贪的培养是解决我们心灵所有烦恼的强大力量。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变得更纯净,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得”是本事,“舍”是学问,正如一位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舍得是一种境界,不计付出,舍己为人,体现出了胸怀宽广的做人高度;舍得是一种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体现出了明朗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 人不可能永远只是获得,而从不失去,珍惜曾经的拥有,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舍与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真正懂得舍与得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善待自己,要知道,人生苦短,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几十年,与其在抱怨中度过,不如为自己营造一方快乐的天地。舍得是一种好心态,会让你拥有一个好人生,对于想要成就大业者来说,看破了得与失的玄机,学会从得到中失去,就能从失去中获得。成功即是由此而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更好地理性地看待舍与得,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多为学生付出,以此得到心灵的满足。我想自己要经常看看这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让自己变得更超脱,更有智慧。

30堂人生智慧课

30堂人生智慧课 My father is one of the wisest men I know. Over the past year he has been dispensing bits of wisdom to friends, business partners and family members via his Facebook wall and private Twitter stream. I‘d share some of his advice with you today. 我的父亲是我认识的最有智慧的人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通过Facebook留言板和个人推特向朋友、商业伙伴和家人传播点滴智慧。我想要与你们分享一些他的建议。 1. You can‘t make choices for other people. Don‘t let other people make choices for you. 你不能为他人做选择。也不要让他人为你做选择。 2. There are an unlimited number of ?Dr. No‘ folks that you will encounter in this life. If y ou have a personal inspiration, idea or goal, don‘t let a ?Dr. No‘ deter you! Trust your gut, do the planning and then DO IT! 你会在一生中遇到无数个对你说―不‖的家伙。如果你有个人的灵感、想法或目标,不要让那个说―不‖的家伙打消你的念头!相信你的胆量,做好计划然后放手去做! 3. Opportunities are often disguised as work, so most p eople don‘t recognize them. 机遇常常伪装成工作,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不出它们。 4.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the word ?crisis‘ literally means ?danger and opportunity.‘ 汉语中,―危机‖的字面意思是―危险和机遇‖。 5. Nothing is particularly hard if you divide it into small pieces. -Henry Ford - Same concept configured as a question: How do you eat an elephant? Answer: One bite at a time. 如果你把事情分成很多小份,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特别困难的——亨利?福特。有一个问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你怎么吃掉一只大象?答案:一次咬一口。 6. Learn from the past, but don‘t dwell in the past. In other words, don‘t abuse the precious ?now‘ by not being in it. 从过去中学习,但是不要停留在过去。换言之,不要沉溺于过去而毁掉珍贵的―当下‖。7. Worry is a misuse of the imagination. 烦恼是在糟蹋你的想象力。

《论语》中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网络课程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 【判断题】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判断题】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判断题】“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周易〉与人生智慧》课程心得体会

《〈周易〉与人生智慧》课程心得体会 8月20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熙国先生作了《周易与人生智慧》专题报告。听了孙教授的讲解,我对《周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千百年来在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周易》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之中。 我个人同意孙教授的观点:《周易》全书之理集中体现在乾卦和坤卦上,即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但是,整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可能呈现真正的全阴或全阳,都是阴与阳相互结合而成的。也就是说,整部书里的道理都是建立在这两卦相互合作又相互对抗的基础上的。乾卦代表天道的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刚强的代表;坤卦代表地道的规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柔弱的代表。简单的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结合而成的,也就是常说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但这两面不会是绝对的,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存在的,是无法分清的,人也是如此。

《周易》这本书的性质,很多人将其看作是一本占卜之书,持这一观点的学者非常多,北大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就是这样认为的。对于算卦这一说法,也不能完全说《周易》没有这个功能,但在我看来,《周易》只是一种推理加预测的学问,更多的是一种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书里所展示的各种卦的表现形式。在个人看来,应该是在知道了人的前因之后,通过分析,看符合哪一卦所揭示的道理,再对照此卦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事物以后的走向,进行预测;而算卦则是先拿一个卦来往事物身上套,也不问前因后果,随便就用各种方法得出来的卦进行解释,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易有多种解法,对于高手来说,不管你是得的是哪一卦,他都可以通过对细微的观察来知道大致,然后根据对易的理解来预测,而非局限于卦辞的说法。我同意孙教授的看法,《周易》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化典籍,是我们祖先实践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看法认知,它反映了西周时期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周易》主要阐明的是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三大法则。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所谓要“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适应这个不断在变的世界,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应对各种变化。很多时候,突然而来的事情把一切都改变了,一切计划都被搅乱了,易经告诉我们,事情往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西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一: (一)、先胜的智慧的具体内容: 两军对垒,敌我争胜,孙子主张“先胜”。“先胜”就是“先为不可胜”地取胜。“先”是先觉、先见、先行、先声,“胜”乃胜券在握。人生征途若要胜,前提法则是“先胜”。 1、人生不败第一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2、人生取胜清凉剂:“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3、人生立身败身分水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4、把握人生航向两要则:“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5、争取主动的要诀:“先佚后劳。” 6、行动计划上争取主动的计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7、活动规则上争取主动的计策:“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8、利弊得失上争取主动地计策:“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9、虚实强弱上争取主动的计策:“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10、胜人一筹在先知:“明甘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11、越赚越能赚:“胜敌而益强。” (二)、正胜的智慧的具体内容: 刀光剑影,敌我争胜,孙子主张“正胜”。“正胜”就是用“五事七计”的正道取胜。“正”是正义、正气、正经、正果,“胜”乃势在必胜。人生征途若要胜,基础法则是“正胜”。

1、人生成功万事的正道:“五事七计。” 2、人生治理百业的内功:“将帅五德。” 3、管理教育的前提:“亲附。” 4、管理教育的要旨:“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5、管理教育的时机:“素行。” 6、做人做官的高胆识:“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7、做人做官的高境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8、做人做官的高风尚:“视卒如要儿”、“视卒如爱子”。 9、协同配合的灵丹妙药:“同舟而济。” 10、齐心协力的要则:“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11、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静以幽,正以治。” 12、得福须修功:“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13、先知靠人不考神:“先知者,不可取与鬼神,不可象于物,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14、获取真实情报的品格:“圣”、“仁”、“微妙”。 (三)、全胜的智慧的具体内容: 硝烟弥漫,敌我争胜,孙子主张“全胜”。“全胜”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地取胜。“全”是仁德、睿智、境界的内功,是智与力、刚与柔的融会,“胜”乃不战而胜。人生征途若要胜,最高法则是“全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