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秋瑾《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中国历史上最拽十大女性

3、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诗文互译。

注意文中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诗歌主旨

6、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教学反思

《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每每读来,都似乎看到了一位倔强不屈,富有斗争精神的女性,著名教师朱姗《语文博览,阅读有得》:“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对此,我深有同感,我甚至想,如果作者生活在现代,定会有更卓越的建树。

学习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先弄明白诗词写作的背景,以及文中涉及到的典故,这样学生对诗词内容觉得很好理解;课中,我把自己感受和学生进行交流,也帮助了他们的理解。

有些内容,各个版本理解不同,如“四面残歌中破楚”,我让学生根据背景,根据作者个性来甄别,找出最恰当的,学生热情很高,不仅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记诵也变得很容易了。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

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满江红》(秋瑾)答案

《满江红》(秋瑾)答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 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 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 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 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三、1. 空有对故乡浙江绍兴的思念。2.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3. 寻找,寻觅。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中考指向标”答案 1.(1)在。(2)擦拭。(3)空,白白地。(4) 苦,恨、遗撼。侬,音nónɡ,我。强(qiǎnɡ)派,强行指定。 蛾眉:指女子。 (5) 肝胆:指真诚的心。 (6) 莽:草木深邃的地方。 2.(1)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鉴湖女侠(2)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3)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5)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6)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4.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5.略

秋瑾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是2017年高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0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 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 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 感人。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 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满江红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节,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教案_25

12词四首之《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岳飞的《满江红》。1903年中秋,八国联军入侵不就,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决心献身就过事业,她也做了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体会她的雄心壮志和开阔胸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长宁中学张艳艳 课题:《词二首》——《满江红》 授课时间:2018年5月23日 授课班级:初二(3)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啊: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赏析词作,理解词作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上节课学的词《渔家傲》,由此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读 1.初读词作,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齐读,个读,教师指导。 2.整体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教师指导。 四.品 1.学生找出词中典故,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1)“为篱下,黄花开遍”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五.感 1.小结本词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2.再读这首词,把握语速、语调、感情 六.拓 赏析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八.课后反思: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 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 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 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一背诵课文。简要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梳理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八年风味徒思浙 ...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 3、何处觅.知音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山阴(今)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研读课文,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导入。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首《满江红》的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

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3.介绍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满江红》(秋瑾)教案教学教材

《满江红》(秋瑾)教 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

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1课时)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啊: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赏析词作,理解词作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上节课学的词《渔家傲》,由此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读 1. 初读词作,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齐读,个读,教师指导。 2. 整体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教师指导。 四.品 1. 学生找出词中典故,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1)“为篱下,黄花开遍”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 话。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五.感 1. 小结本词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2.再读这首词,把握语速、语调、感情 六.拓 赏析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秋瑾《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中国历史上最拽十大女性 3、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诗文互译。 注意文中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满江红》(秋瑾)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满江红》(秋瑾)答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 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 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 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 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三、1. 空有对故乡浙江绍兴的思念。2.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3. 寻找,寻觅。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中考指向标”答案 1.(1)在。(2)擦拭。(3)空,白白地。(4) 苦,恨、遗撼。侬,音nónɡ,我。强(qiǎnɡ)派,强行指定。 蛾眉:指女子。 (5) 肝胆:指真诚的心。 (6) 莽:草木深邃的地方。 2.(1)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鉴湖女侠(2)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3)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5)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6)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4.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5.略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教案_3

12词四首满江红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后成语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在此,四面楚歌形容的,便是19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经很明显,晚晴,恰如被汉军包围下的四面楚歌的项羽。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可见,秋瑾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既是指秋瑾的丈夫王廷均,也泛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物。祖国为难重重、列强环伺之际,官场上的人醉生梦死,家庭中的人冷漠麻木,秋瑾的爱国思想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秋瑾无疑感到“英雄末路”的强烈悲哀。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秋瑾满江红赏析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秋容如拭”这里用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2.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 3.“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4.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5.“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句,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心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6.主旨(情感) 《满江红》-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这首词通过对自我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她在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后,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终得解脱而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7.开头这几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时间和地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和词句来描写明丽的秋色,反衬了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8.”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何作用?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暗指当时的国事,当时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情况与当年项羽”四面楚歌”的情况相似,秋瑾以此作典,表明她正在担忧国家的危难。 9.”身不得,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得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10.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11.《满江红》这首诗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在词里,首先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