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语文全品二轮复习配套作业(解析版):作业解析(浙江省专用)

2013高考语文全品二轮复习配套作业(解析版):作业解析(浙江省专用)

专项训练(一)

1.D[解析] A.zhà/chà,nè/ruì,cī/zī,yù;B.nào/chuò,chēn,qūn/quān,qì/qiè;C.lè,qiàn/xiān,qǐ/jī,hàng/xiàng;D.cì/sì,kēng/háng,qī/xī,lào/luò。

2.B[解析] B.阕—阙,柱—炷,声—生;A.觞—殇,俱—具;C.震—振,厚—后;D. 馅—谄,既—继。

3.D[解析] A.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这里可用“如火如荼”。

B.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这里可用“独树一帜”。

C.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这里可用“奇谈怪论”。

4.D[解析] A.成分残缺,“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或出现”;

B.搭配不当,“制定措施”应为“采取措施”,“降低……流通环节”无法搭配;

C.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

5. 此标志整体呈现了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分)标志主体像字母“e”,象征网络;(1分)又像汉字“文”,代表文明。(1分)

6.[答案] 示例一:青蛙博士问蜈蚣:“你有成百条腿,你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的呢?”蜈蚣想啊想,它想不清楚,而且从此连路也不会走了。

——对语言过度的分析,反而使我们不会说话。

示例二:一个人买了昂贵的真皮沙发,却一直舍不得撕掉蒙在它表面的塑料保护膜。

——如果为了保护大脑而不用它来思想,那和傻瓜有什么不同?(故事或案例2分,道理或主张2分)

[解析] 要写出两句话,前一句是一个故事或案例,后一句是针对这个故事或案例概括归纳出的道理或主张,注意两句之间要构成必然的联系。

7.[答案] 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山坡上,笼着寒烟,像怀揣着无限的心事;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盈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女子,恣意舞动着她们嫩绿的衣裳。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入人心,让人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扣住诗句2分,语言生动、运用修辞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扩展的能力。要针对“光景”进行扩写,需要注意的是,描写的景物要符合“新”的特征。还要注意语言要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做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读透诗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蕴之美。②吃准诗句: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地理解诗句本身,找准诗句的扩展中心。③想象整合: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谨慎地选词造句,完成答案的整合完善。

专项训练(二)

1.D[解析] A项“捺”读“nà”;B项“帙”读“zhì”;C项“悌”读“tì”。

2.C[解析] A项“竹报平安”;B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D项“轻歌曼舞”。

3.D[解析] D.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口语中也指人在哭的时候很大声,但是不掉眼泪。A.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应该用“未免”。B.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用在此处不合逻辑。

C.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与语境不符。

4.C[解析] A.对“有多少”的问题“作出肯定的答复”不合逻辑;B.“成熟期是每年的5月下旬采摘最为适宜”,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让当地岛民感到很吃惊”缺少主语。

5.[答案] 山东省自5月1日起对举报食品安全事件的山东消费者实行奖励。

[解析] 压缩语段时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一个主谓句进行概括;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四个关键词“5月1日”“山东消费者”“食品安全事件”“奖励”。

6.(1)一双美丽纤细的女性的手呈“接”的姿态将孩子轻轻托起,小孩被紧紧地捧护在手心,一只小鸟停留在左手手指上。(2)千钧一发之际,你把生死置之度外;电光火石间,一个生命因你而重生。母亲,只有母亲,才会迸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能量。天之大,唯有你的爱,纯洁无瑕。

7.示例:(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支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笑眯眯的。

(2)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嘴角挂着知足的笑意。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地穿梭。这种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评分标准:①主题必须是“幸福”,1分;②有细节描写,1分;③用到一种修辞手法,1分;④语言连贯,1分;⑤少于60字,每少10字扣1分。注意:此题不作仿句方面的要求。

专项训练(三)

1.C[解析] A.jué,juàn/jùn,jiè/xiè;B.zhàn,tán,jiàn/jiān;C.dù/duó,mā/mò,shuì/shuō;

D.zhāo/cháo,miù/móu,xuē。

2.C[解析] A.囤积;B.登陆;D.山清水秀。

3.C[解析] C.感同身受: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而这里是亲身经历的,“感同身受”与前面的“切身体验”发生矛盾,不合语境。A.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渔具。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B.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D.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含贬义。

4.D[解析] A.句式杂糅,“是因为……”与“……的原因”两个句式杂糅,删掉“的原因”;B.搭配不当,“大企业……形成……垄断者”,动宾搭配不当,“形成”改为“成为”;

C.赘余,“诸”是“之于”的意思,与后面的“于”重复,删掉“于”。

5.[答案] 示例:一纸“父子协议”(2分)引发社会争议(2分)

[解析] 首先筛选新闻内容,概括出最主要、最新鲜、最本质的内容;然后加工润色语言,使之严谨、鲜明;最后回扣检查,看是否合乎字数要求,与主题是否一致。

6.[答案] 采用了双关手法,倡导不弃用纸张的另一面,又指这样做不丢脸;(2分)语言整齐简短风趣,朗朗上口。(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和运用修辞的能力。这道题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对这一则公益广告进行点评,先就“面”的双关意义进行解释,再从语言的简练和整齐上进行分析。

7.[答案] 示例:天想必到了黄昏,信也已经读了无数遍,把优美的身姿定格在窗前,对着流水和船帆,是在幻想中体验相见的喜悦,还是暂时逃避无处不在的孤独?深情的凝眸守望之中,分明是传承了千年的悠悠相思。

[解析] 漫画内容的扩展要抓住漫画的元素和场景,根据场景想象扩展。

专项训练(四)

1.C[解析] A.望风披靡.(mǐ);B.当.真(dàng);D.佣.(yòng)金。

2.A[解析] B.无可名状;C.频繁;D.意犹未尽。

3.B[解析] A.“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意义。C.“两小无猜”指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D.“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4.A[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B.搭配不当,直接引用中不能再出现间接引用的“认为”。去掉“他认为”。C.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恰当。将“不但……而且……”换成“假若……从而……”。D.句式杂糅,“引起……关注”和“受到……热捧”只保留一个。

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7月1日启动

6.[答案] 凝聚公益力量,社会在行动!

汇聚公众爱心,你我在行动!

以善心温暖孩子,让孩子平安上学!

[解析] 要注意是写公益广告语,所以应写得简洁有力,同时还要有公益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要怎么去做。拟写时可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7.[答案] ①文字简单,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容易被儿童接受;②精心绘制插图,形式活泼隽趣,贴近儿童口语;③内容富有童心,它给孩子们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④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答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解析] 陈述《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时,要留心其中的插图的特征,还要注意两篇课文的内容的共性。

专项训练(五)

1.C[解析] A.忧心忡.忡(chōng);B.叨.扰(tāo);D.胴.体(dòng),干.细胞(gàn)。

2.D[解析] A.优哉游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B.木版画;惹是生非。C.啰唆;温柔贤惠。

3.D[解析] A.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B.仗义执言:伸张正义,激昂陈词。仗义,主持正义。执言,说公道话。执,坚持。C.胼手胝足: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手脚生茧。D.无出其右:褒义成语,指人和事物中的最佳者,句中用于形容海盗活动,属褒贬失当。

4.A[解析] B.“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种常态教育”搭配不当;C.关联词构成的两个分句轻重颠倒;D.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5.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6.[答案] (蜗牛行动指的是)著作权人为保护网络版权而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行动。或:(蜗牛行动指的是)网络版权所有人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维权行动。

[解析] 本题实际是为“蜗牛行动”下定义,首先要明确“蜗牛行动”的邻近属概念,然后确定和其他属概念有本质差别的种差;另外还要注意所下定义的句子一定是单句。

7.[答案] 对不起,影响你们休息了。或:不好意思呀,影响大家休息了,以后我们会控制好练琴的时间的。

[解析] 根据语意,阿涛的邻人是对阿涛家的小强进行委婉的批评,所以扩展的内容应类似于“对不起,影响你们休息了”这样的内容,而决不能是“过奖了”之类的自谦之词。

专项训练(六)

1.B[解析] B.guǎng/kuàng,jìn/jìng,líng/léng;A.pín/bīn,chuāng,sàng/sāng;C.zhān,chàn,zhái/zé;D.bì/pì,gòng,wéi/wèi。

2.D[解析] A.应为“一筹莫展”,B.应为“不可名状”“额手称庆”,C.应为“甘拜下风”。

3.A[解析] A.字字珠玑:比喻说话或写文章,词句十分优美。B.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C.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D.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4.A[解析] B.搭配不当,“监测”和“变化信息”不搭配,应该是“提供……信息”;

C.句式杂糅,去掉“被”,或将“荣膺”改为“授予”;

D.重复赘余,去掉“再次”。

5.[答案] 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4分)

[解析] 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即“过度包装是包装现象”;然后添加修饰限制成分;最后核查是否是单句。变换句式可以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添加或删除个别词语。

6.[答案] 示例:嵇康(223~263年):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淮北)人,(1分)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之一。(1分)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伟岸有节。(1分)诗歌成就较高,另著有《琴赋》《养生论》等。(1分)

[解析] 从题型上看,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简介,但从考查的知识点看,该题属于语段压缩。考生可以就嵇康的生活时代、身份、思想、成就等进行概括,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

7.[答案] 赞成者说:破常格方能得大才,这走“不寻常路”的方式,未尝不是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质疑者说:过度的奖励和关注,可能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历史上不是有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悲剧吗?(观点明确2分,句式符合要求2分)

[解析] 拟写看法时观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辞。赞成者和质疑者要能从是否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注意句式和字数的限制。

专项训练(七)

1.B[解析] A.葩(pā);C.塞(sè);D.酵(jiào)。

2.D[解析] A.而—尔,B.刮—挂,C.经—筋。

3.B[解析] B.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A.将“截止”改为“截至”。“截止”后面不加宾语,一般用“截止+到+什么时段”或“到什么时候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可加宾语。C.将“日前”改为“目前”。“目前”指现在;“日前”指往日、以前,跟后文的“尚未”矛盾。D.将“过江之鲫”改为“众矢之的”。过江之鲫:现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众矢之的: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4.D[解析] A.“增强……地位”“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B.“原因是……所导致的”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5.[答案] 对比。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中与江湖夜雨中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手法1分,能说出三处对比即可得2分)

[解析] 以“江湖夜雨”对“桃李春风”,巨大的反差,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欢乐;以“十年灯”与“一杯酒”相对,更进一层,不仅在时间上给人以“长夜难熬”的感觉,还突出了作者独对孤灯的沉重和思念的辛苦。

6.[答案] 与友人相距遥远,无法互通音信的伤感与无奈之情;与友人分别日久而产生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家境贫寒,但依然保持正直廉洁品格的赞美之情;对友人年老体衰、处于恶劣环境中的挂念与同情。(每点1分)

[解析] 本诗抒发的情感可以从四联来分别分析:首联表达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无奈,颔联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颈联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尾联是为友人鸣不平,并寄托深切的同情。

[诗歌赏析]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德平镇。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通信颇为不易,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

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显了思念之情。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苍苍,伴随着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全诗写情真挚,丰富的人生滤积出的人文精神显得那么的隽永而富有感染力,其感慨的人生既深远又有哲理,不失为一篇佳作。

7.[答案] ①“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地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1分)“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流、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

[解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前两句中,细节就是“挂僧衣”“溪鸟飞”。然后就两处细节对人物形象的表达和环境渲染方面的作用进行陈述。

8.[答案]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钟声连翠微”五个字,是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收束全篇的,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回答。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9.分别写出了昨天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句意1分,情感2分,效

果1分;意思对即可)

11.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12.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

专项训练(八)

1.B[解析] A.梏(ɡù);C.俾(bǐ);D.相(xiànɡ)。

2.D[解析] A.“谎”应为“荒”,“残”应为“惨”;B.“诏”应为“昭”,“流”应为“浏”;C.“蹉”应为“磋”。

3.C[解析] C.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不重视,不认真对待。A.应为“赠送”或“敬赠”。“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与(财物)。B.“十室九空”指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D.“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

4.D[解析] A.语序不当,“一整套的”应放在“研究”之前;搭配不当,应将“奠定”改为“构建”;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将“因此”删除,变为顺承关系。

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等”后加“治理目标”,与前面的动词“提出”呼应。

C.两面对一面,将“能否”改为“要”。

5.[答案] 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1分)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2分)

[解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写出了桂花的色泽形态,“情疏迹远只香留”则写出了桂花的香浓。本词中的描写是为了议论服务的,此处的描写就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6.[答案] 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

[解析] 此词虽是咏桂,却是词人自喻。回答此题时先说明桂花的遭遇,然后说明词人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桂花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这首词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借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两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是由此二句引出的议论和联想。前句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单此一句即形神兼备,盖因作者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与人间,这是作者所尤为欣赏的品质。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了。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

上阕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写出桂花重香不重色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在下阕中作者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意境叠进。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承上阕而来,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议论,将桂花与梅菊相对照,较之上阕的议论这两句则从另

一个方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

最后两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是李清照从评说古人下笔的第三层议论。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议论的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将足以“冠中秋”之桂花遗漏是他情思不足的缘故,将她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作者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7.[答案] 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2分)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作铺垫。(2分)

[解析] 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8.[答案] 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解析] 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诗歌赏析]

这阕词,上片由水声泠泠起兴,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等等,其复杂交织的悲感皆由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这是由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下片仍是前景后情,从视觉、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结二句则由辛弃疾词句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千古英雄皆寂寞的落寞情怀。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看似是伤感水声无知音,实则是语带双关,伤心人别有怀抱。“伯牙别有高山调”,满腹心事有谁知。前朝旧事皆如梦幻,子期一逝而伯牙绝弦,千古知音,实难一得。这样的愁怀,又岂是一曲可写尽。

词的上片落寞幽清,下片写景却是异峰突起,于清越中显雄壮。“人随落雁西风”,亦是苍凉肃杀之句。峰高入云,则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独立绝顶,胸中层云涤荡,人便有御风而翔之势。心意沉浮,风满袍袖,人的身心仿佛全部融入苍茫时空之中。

词的结句,取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亦感“无人会,登临意”之悲慨,直抒其郁闷胸臆。

9.颈联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联想)手法,描绘了雨后千里稻花、雨中滴落桐叶的美丽景色,抒发了春雨及时、农作物有望丰收的兴奋之情。(4分)

10.因为春雨及时能让农民获得好收成,反应了诗人关心民众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3分)

11.“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核;依礼而行是实现“仁”的前提条件。(2分,意思正确即可)

12.正确。(1分)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无原则的等级名分观念,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的“礼”的标准,当然应该摒弃,(1分)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在当今社会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行为规范等,是一种社会公德,即“时代”已经赋予了“礼”新的内涵,当然必须大力倡导。(1分)

专项训练(九)

1.C[解析] A.着.陆(zhuó);B.如椽.之笔(chuán);D.晕.车(yùn)。

2.C[解析] A.京—禁;B.义—意;D.惊—经。

3.C[解析] A.“俨然”副词,形容很像。B.“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C.“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与句意不合。D.“黄荆棍下出好人”指用打骂的方式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4.A[解析] B项表意不明,“批评的人很多”,既可理解为“很多人批评文章”,也可理解为“文章批评了很多人”;C项成分残缺,在“利益”后加上“的行径”;D项句式杂糅,“本着……的原则”或者“以……为原则”。

5.[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表达出旅途步履维艰的慨叹。②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前四个句子中,第二句是议论,其他三句是描写。③逐层推进。“剑峰重叠雪云漫”为第一层,“大散岭头春足雨”是第二层,“褒斜谷里夏犹寒”是第三层。景色随时间地点转换,层层推进。④铺陈渲染。“剑峰重叠”“雪云漫”“岭头春足雨”“谷里夏犹寒”等,表现了途中的万般惊险与艰难。⑤对偶。如“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一联。(3分,答出两条即可,如有其他有创见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既要答出表达技巧,也要举例简析。

6.[答案] ①蜀道行旅之难的慨叹之情;②人生旅途的感喟之情;③回到家乡时的惬意和喜悦之情。(4分,答对一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内容准确地进行分析概括。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等。

[诗歌赏析]

这是诗人抵达成都时的纪行之作。首联描写了经过秦岭时的山势与气候状况。重峦叠嶂的群山陡峭如壁,峰顶似利剑般直刺苍穹,积雪生出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之间。此句为进川以前翻越秦岭的一段路程的总写,下句是对途中经历的议论。颔联写途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两段路程。在大散岭,滂沱的春雨铺天盖地而来,雨水消融了山上的积雪,洪水奔腾咆哮于山涧,阻断了道路。一个“足”字,极言雨之突然和迅猛。褒斜谷虽已到了初夏季节,却依然寒气逼人,犹如隆冬。一个“犹”字,强调了谷之狭窄和深邃。颈联写入川后的旅途步履维艰。京都到蜀门的路途极其遥远,巴山之路迂回曲折。诗人在前三联着意刻画蜀道之艰险,层层推进,不厌其烦,至此已达极端。其实,诗人做官在外,早就多次经过这里,已不足为奇,只不过这次很特别,这在尾联可以看出。尾联流露出诗人回到家乡时的惬意和喜悦之情。醇香的烧酒洗去一路风尘,诗人再也不想离开故土去长安做官了。诗言志,是他的切身感受,写路途艰险,实际是写他对人生旅途的慨叹!所以作者的回乡之情才如此欢愉。

7.[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1分)“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1分)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1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抓住词中的“原上草”和“新垅”等意象,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感;其次要抓住卧床遥思亡妻的细节,思妻之情则呼之欲出。

8.[答案] 比喻。(1分)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叶凋零,一片萧索;(1分)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受了失伴之苦吧!(1分)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1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先确定词句中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词中的表现,鉴赏其作用。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重游故地,想起亡妻,十分怀念,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沉痛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西晋潘岳《悼亡》、唐元稹《遣悲怀》、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上片是沉痛的感叹。这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同在,爱情美满,便觉得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与过去不同。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下片是对亡妻的怀念,面对“旧栖新垅”,“空床听雨”,不禁心中酸楚。末句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描写,凸显妻子的纯朴形象。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可见出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

9.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现出长虹古亭外面荒草连接远处天际的景象,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凄凉无限,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

10. 不知道西风吹拂、雪浪汹涌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与“江南”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

11.正己、爱民、富民、教民。

12.不一样。(1分)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以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1分)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1分)

专项训练(十)

1.C[解析] A.入木三分,“谑”读“xuè”;B.大快朵颐,“婢”读“bì”;D.震撼,“徇”读“xùn”。

2.D[解析] A.行将就木,B.葱茏,C.不近人情。

3.C[解析] A.“说一不二”,意思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此处修饰“作用”不当,应为“举足轻重”。B.“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此处应用“熟视无睹”。C.“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D.“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此处应用“不可思议”。

4.D[解析] A.语序不当,应为“掌握和突破”;B.成分残缺,应在“户籍信息”后加“的便利”;C.表意不明,“如实报道”到底是记者的行为还是报社领导的要求。

5.[答案] 春水涨满,微风吹拂,芳草碧绿,鹅儿嬉戏;(1分)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2分)

[解析] 分析画面时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在这首词的上阕中,出现的意象有春水、芳草、鹅儿、微风。

6.[答案] 面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之情(或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2分)面对农桑丰收在望的由衷喜悦之情。(2分)

[解析] 分析本词所抒发的感情时,主要注意最后两句:“秀麦连冈桑叶贱”,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看看尝面收新茧”,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字里行间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

[诗歌赏析]

此词当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间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添水面”,

有两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涨,二是水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的色调。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那水面上的小鹅,便很令人疼爱流连。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连,又避免了重复。“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国”,水乡。“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农谚曰:“清明浸种(稻种),谷雨下秧。”所以现在“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于这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可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又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的淳朴、宁静和谐,读了令人心醉。

7.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幽静凄寒的早春图:(1分)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1分)它写出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1分) 8.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或“对写”)的手法,(1分)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象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2分)从而表达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1分)

9.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和苦闷寂寞之意。

10.“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若选“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11.循序渐进的思想。(2分)

12.“绘事后素”,即先有底子然后绘画;(1分)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仁义道德,即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1分)“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1分)

专项训练(十一)

1.D[解析] A.木讷.(nè);B.戛.(jiá)然而止;C.信笺.(jiān)。

2.D[解析] 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亲和力;C.恪尽职守。

3.D[解析] D.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符合语境。A.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而不能说歌舞。属于对象误用。B.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属于望文生义。这里应改为“出台”。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属于望文生义。应改为“不以为意”。

4.A[解析] B.成分残缺,应在“不肯在……方面”后加“多下工夫”;C.句式杂糅,

“对象是……”和“面向……”杂糅;D.搭配不当,“提高”与“心理”不搭配。

5.晶莹澄澈(冰清玉洁),幽香弥漫。(2分)

6.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仙花如“玉盘”“玉肌”,表现了水仙花花瓣的晶莹澄澈之美。(1分)异: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用“自信高群品”,敢于“与江梅相并时”表现花的清香;(1分)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水仙花与酴醾、寒梅对比,衬托水仙花的幽香。(1分)

7.“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1分)“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1分)

8.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1分)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1分)“别”字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1分)“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1分)(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9.上阕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1分)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1分)后三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1分)

10.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2分)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2分)

1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12.施行“彻”制,减轻赋税。(1分)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这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薄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3分)

专项训练(十二)

1.D[解析] A.pí,qǐ/yǐ,zhuó/zháo;B.lèi/lè,hāo/gǎo,xuè;C.miǎn,kuì/wèi,liang/liàng;

D.gū/kū,jiāo/qiáo,huá/huà。

2.A[解析] B.诚—城;C.崇—祟;D.销—消,掠—略。

3.D[解析] A.应为“恰巧”,表凑巧,可用于不如意的情况。恰好:正好。表合乎心意。B.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C.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对于自己不能确定的事,说给别人听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对象使用错误。D.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光说得好听而不去做。

4.D[解析] A.“价值观念”和“提高”不搭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概念交叉不能并列。B.成分残缺,在“仍会继续下降”前添加“房价”。C.“首次”与“第一次”重复。

5.前句写形,帆影与云影相连,足见长江之阔远;(1分)后句写声,潮声接雁声,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生不息。(1分)两句词生动地描写了夜间长江特有的壮阔景象。(1分) 6.用疏林、枯叶、荒草、残碣等意象渲染六朝“澌灭”的凄凉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六朝灭亡的深切感慨。结尾处写月亮照耀古今,绵亘千古,而“天子”“美人”均已灰飞烟灭,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古今人事湮灭的怜惜之情。(结合词句2分,阐述2分) 7.①凌晨;②初明;③衔岭月;④衙鼓声前。(答出①或②给1分,答出③或④给1分) 8.观点一:此诗情由景出,衔接自然。理由:前两联之景清新明快,颈联之景则略显冷

清寂寥。景中所含情绪的变化反映了诗人被贬江州期间挥之不去的思乡恋阙之情,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观点二:此诗情景关系不够协调。理由:前两联所写山光水色、竹雾岭月、暖风春意,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而颈联写景平淡。诗中之景未能与深沉忧伤的望乡之情融为一体,情感的抒发显得突兀。(观点明确2分,言之成理3分)

9.该句是说雁群飞行能排成“一”字或“人”字,而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2分)

10.词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与家国之痛。(2分)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3分)

1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答对一方面得1分)

1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子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的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

专项训练(十三)

1.C[解析] A.皴.裂(cūn);B.脊.梁(jǐ);D. 拗.不过(niù)。

2.A[解析] B.爆棚;C.殚精竭虑;D.汇兑。

3.D[解析] A.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极点。B.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一般。C.去掉“目前”,“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D.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此处使用是正确的。

4.C[解析] A.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紧张”后加“的压力”;B.杂糅,删去“,导致事故发生”;D.表意不明,语意重复,可删去“淘汰”。

5.[答案] “偷”指孩子们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1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分) [解析]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分析“偷”字妙处时要先结合词句具体回答“偷”字写出孩子们怎么样的情态,然后回答表现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6.[答案] 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2分)“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下生活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分析作者情感时要寻找到这首词中的关键词语,即“足”和“闲”。这首词是描摹农村生活景象的,“足”与“闲”就是对这种生活的态度的表白。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乡情词。其显著特点是用日常的口语和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表现朴素的农村生活,勾勒鲜明的艺术形象。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万事从今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有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

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既具有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有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7.C[解析] 俯,低头。

8.A[解析] A.均为介词,用;B.于是/才;C.于是,就/趁机;D.助词/代词,他。

9.A[解析] 董宣杀死公孙丹父子,只是因为公孙丹迷信而滥杀无辜一事。

10.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11.(1)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闻”“左转”“案”各1分)

(2)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白夜”“亡”“死”“行”各1分)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壮丁,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劾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告之,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归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并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他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专项训练(十四)

1.B[解析] A.“猗”读“yī”;C.“惬”读“qiè”;D.“咤”读“zhà”。

2.B[解析] A.“钉”应为“订”;C.“隆”应为“陇”;D.“与”应为“欲”。

3.C[解析] “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4.D[解析] A.句式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B.关联词位置不当,将“虽然”放在“很多人”之前;C.搭配不当,“推进”与“质量品牌”不搭配,可在“质量品牌”后加上“的建设”。

5.[答案] 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落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云声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指出修辞手法2分,具体分析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上片的内涵,抓好关键词——唱得,藏,送离觞等;其次要重视题下注释,理解典故内涵,尤其是②句本身就表明了双关。答题格式:修辞+对象+效果。

6.[答案] ①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1分)②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的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损,“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曲终而意不尽了。(2分)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题注释,为送别诗词,却很新巧;其次要分别结合上下片词句分析:上片:唱得红梅字字香,送离觞;下片:衣袖湿,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答出写法的独到之处:虚实相生,细节描写;要答

出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

此为送别词。作者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上片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起首一句,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

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反衬补足首句。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于上片歇拍处小结。“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送离觞”三字,点出歌筵送别。

过片二句,承“送离觞”从男女双方来写:男方才听到她的歌声便感情激荡,不禁泪湿衣衫;而女子欲歌之时,早从她那修长的黛眉中,流露出脉脉深情。“拚”,有甘愿、不顾惜

之意。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倚”,有依靠、凭仗之意。女子巧画长眉,宜颦宜笑,若是画作“远山眉”时,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才听”二句,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结句,“曲终敲损燕钗梁”,这是全词精绝之笔。“燕钗”是饰以玉燕的钗。行人听歌时以玉钗按拍击节,当人的感情正被激发到高潮时,歌曲戛然而止,不觉敲损了钗梁,可见其激赏之至。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的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损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7.A[解析] 数:列举(数吕师猛叔侄为逆)。

8.C[解析] C.连词,就。A.凭借……的身份/因为;B.用在列举人名后,类于“这些人”/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D.在/向。

9.D[解析] 陈汝言并非战败,而是所干的坏事败露。

10.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11.(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为”“察属”“下”“以为”各1分)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被”“遇”“抑”各1分)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

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军饷,

人,应该起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英宗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

专项训练(十五)

1.A[解析] B.“模”应读“mú”;C.“饨”应读“tun”;D.“削”应读“xuē”。

2.B[解析] A.含垢忍辱;C.吊销;D.善罢甘休。

3.D[解析] A.“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耳提面命”意为不但面对面教导,还提着他的耳朵叮嘱他。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命,教导。而例句中只片面地认为是“提着耳朵当面命令”,成了一种惩罚的方式。C.不合逻辑,事理不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句中的“深谷”只有“奇”,既不是“要冲”,也非用于“攻守”。D.“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使用恰当。

4.C[解析] A.句式杂糅,应为“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B.否定不当,“不是”应改为“是”;D.搭配不当,可改为“消费者和食品经营机构要停止食用和销售”。

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分)

6.(1)反衬:“暗把有人误”一句借游人的反应反衬出红梅之令人惊叹;(2)用典:“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最后找到人间胜境这个典故,赋予红梅之高雅的韵致;(3)拟人:“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运用拟人的手法,对红梅展开联想,把它当作美女来描写,给红梅形象增加一份灵动的色彩。

7.D[解析] 讲:筹谋,考虑。

8.D[解析] D.在;对于。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9.B[解析] “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10.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11.(1)即使最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虽”“至”“之”各1分,反问句式1分)

(2)多次取道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道”“所谓”各1分,介宾短语后置1分)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儿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处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

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儿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专项训练(十六)

1.C[解析] A.yān,qì/róng,qiān,gù;B.hān,xiè,yǒng,jīn/yín;C.qì,jìng,rú,sǎn;

D.lì/shuò,jì/yì,zhuàn,zhuō/zhuó。

2.B[解析] A.“径”应为“胫”;C.“沤”应为“呕”;D.“接”应为“截”。

3.B[解析] A.“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应为“改弦更张”;

B.“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C.“一家之官”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派的学说或论著;

D.“厉兵秣马”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4.A[解析] B.成分残缺,改为“改善道路通行质量”;C.搭配不当,改为“规划公交站点方位”;D.语序不当,递进复句前后分句调换。

5.[答案] 营造了一个孤寂凄迷、浩渺清幽的意境。(1分)夜深人静之时,不知是谁吹奏起优美的古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一弯孤单的新月,弥漫江天的愁烟,使即将与友人分别的词人愁绪满怀。(2分)

[解析] 分析诗歌的意境,最关键的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抓住词中的“新月”“愁烟”“落花”“飞絮”“流水”等意象,就不难归纳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6.[答案] 此句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的手法。(1分)这是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在想象中,词人赋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1分)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又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含蓄隽永。(1分)

[解析] 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先概括语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解释。在分析各种表现手法的妙处时,要和诗歌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舒州灵仙观,二人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前的晚上。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即将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渺幽清的图画。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然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带有离愁别绪的客观景物作者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7.B[解析] 首:自首。

8.A[解析] A项,介词,凭借。B项,助词,的;动词,到。C项,连词,却;连词,而且。D项,代词,他;句末语气词,不译。

9. C[解析] 太祖醒悟过来想要赦免王茂时,王茂已被处死了。

10. 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11.(1)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差不多可以高封了吧?(“傥”“斯言”“庶几”各1分)

(2)审查拷问了六十多天,有的吏员死于狱中,但始终没有说出什么,在府库中只找到剩余的几匹彩色丝织品。(“案”或“所”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敏锐,很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很快又以这个官位担任了雍州别驾的职位。

广陵王元欣是西魏的至亲。他的外甥姓孟的,经常做一些凶恶强横之事。有人状告他偷盗牛。柳庆调查到是实情,很快就下令拘捕他。姓孟的一点儿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刑具,以后你要怎么给我摘下来呢?”广陵王元欣也派人替他分辩,说他无罪,姓孟的从此更加骄横。于是柳庆召集僚属和官吏,宣布姓孟的倚仗权势侵扰暴虐的样子,说完了就下令打死他。从此之后贵人的亲戚们都收敛了很多。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的调查机关都不知道贼人在哪里,附近被囚禁起来的人有很多。柳庆认为这些贼人是乌合之众,可以诈他们一下,就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人有很多,害怕泄露消息;现在想要自首,害怕不能逃脱死罪;如果听说了先自首的人可以免罪,我们愿意来自首。”然后又公布了免罪的公文。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家的奴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到张贴的免罪公文下面自首,柳庆借这个机会把参与这件事的人一网打尽。柳庆的坚守正道,明察秋毫,都像这几件事一样。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了吧?”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太祖更加恼怒道:“你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的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太祖情绪低落。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柳庆仪表端庄严肃,能抓住关键准确辨析。太袓每次发号施令,都让柳庆宣读。柳庆性格刚直,遇到棘手的事不回避。太祖因此很信任他。

晋公宇文护开始代理国政时,想拉拢柳庆为心腹。柳庆推辞,违背了宇文护的心意。(柳

庆)又与杨宽不和,等到杨宽参与朝政,柳庆就被疏远疑忌,出任万州刺史。世宗随即明白过来,将柳庆留下来,任雍州别驾,兼任京兆尹。武成二年,柳庆从郎官当起,直到司会,其职务一直是掌管府库仓储。等到在宜州时,杨宽任小冢宰,就囚禁柳庆从前的吏员,推究柳庆的罪过。审查拷问六十多天,有的吏员死于狱中,但始终没有说出什么,只在府库中找到剩余的几匹彩色丝织品。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庆的廉洁谨慎。

专项训练(十七)

1.D[解析] A.背.包袱(bēi);B.引吭.高歌(háng);C.叱咤.(zhà)。

2.C[解析] A.跻身;B.博弈,阴谋诡计;D.流弊。

3.B[解析] B.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A.望文生义,“具体而微”意思是“具备了形体,只是规模稍小”,不是指“具体的,身份卑微的人”;C.感情色彩不当,“一网打尽”意思是“把坏人全部抓获”;D.对象不当,“高歌猛进”意思是“气势高昂”,一般不用来形容速度。

4.D[解析] A.语序不当,应为“传承发展”;“满足精神”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故事”。C.句式杂糅,应去掉“由于”。

5.[答案] 第三联寓情于景,(1分)作者通过对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的描写,(或答成“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也可)描绘出黯淡凄凉的意境,(1分)烘托了诗人凄清的心境。(1分)

[解析] 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第三联乍看是单纯写景,其实在景物的描绘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即寓情于景。在具体作答时要注意答题全面,要结合文本解释谈一下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

6.[答案] 本诗围绕“归”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1分)首联描写河川环绕着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途中安详闲适的心境;(1分)颔联写“水”和“鸟”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1分)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1分)尾联交代了归隐的地点与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1分) [解析] “归”字是题眼,也是诗眼。要根据诗歌的每一联所描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扣住“归”字的,以此来回答本题。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地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前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

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7.B[解析] “易”应解释为“更换”。

8.B[解析] B.主谓之间,无意义;A.动词,作、取/动词,管理;C.介词,向/介词,对于;D.介词,才/连词,却。

9.A[解析] 原文中是说当时寻欢作乐的青年男女很多很多,不是游玩的人很多很多。

10.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11.(1)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顾”“或”“东”各1分)

(2)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日”“于朝房”各1分,状语后置1分,古今异义1分)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臵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被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出名。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用来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马伶这种自己求师的经历真是不寻常啊!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