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管理办法

吉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管理办法

吉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条为了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节约、高效的城镇空间体系,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省域城镇体系是指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四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统筹省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区域规划体系的核心。全国性空间规划应当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省直部门编制的各专项规划应当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各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服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省域内相关规划的制定、实施,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

其它关系到全省整体发展的项目建设,以及涉及省内城镇发展、布局和重大建设等活动,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含修编),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建设部审批。

省人民政府制定并督促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计划,制定或协调由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相关规划,以及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一级空间管治区域直接监管,对特定建设项目进行选址管理。

各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或调整市(县)域空间规划;划定或协同省有关部门划定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并实施日常规划管理;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认定提出建议;行使与相邻地区、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合作的权力,并履行相关义务。

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并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履行相关职能,制定并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部门实施计划或预算计划,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专业、专项规划,协同划定相应的空间管治区。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组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并牵头协调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关于城市(镇)发展及空间安排上的不同意见和纠纷;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建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多方协商机制,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中重大事项的协调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以解决各城市(镇)之间、省直各部门之间需要协商、合作的问题。

第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并有权了解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对违反规划的行为可以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和局部调整

第九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期限原则上为二十年,规划期末需重新修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人民政府也可提前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修编:

(一)经评估确需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

(二)省域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调整的;

(三)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项目建设确需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

(四)省人民政府认为应当修编规划的其他情况。

第十条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省域内城镇人口、经济增长、土地利用、运输需求、资源开发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二)省域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结构、发展目标与规模、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三)确定主要城市(镇)、产业聚集区、居民点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提出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与保护控制要求;

(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五)生态保育区等各级空间管治区的划定及管治要求;

(六)区域性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设施及公共安全的发展规划;

(七)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八)其他需要统筹、协调的事项。

第十一条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从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政府导向和强化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实观城乡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进行。

第十三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要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条块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方式。

在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组织规划编制单位综合评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

的相关规划,经统筹、协调后,将主要内容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四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拟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的工作方案,经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向社会发布公告,阐明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内容、程序和公众参与方式。

第十五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在公告发布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征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的建议书,所征集的意见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的参考。逾期未送达的作无建议处理。

第十六条省直部门和各市、县人民政府必须向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报送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建议书,并提供需要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加以考虑的规划和发展政策、文件,以及有关的研究、调研成果、数据及其他材料和信息。

第十七条在征集建议书期间,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组织规划编制单位认真评估上述规划、政策、文件,并督促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草案中综合、纳入有关内容。

第十八条规划草案完成后必须公开展示不少于二十个工作日。公示期间,由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的意见、建议。

公开展示后至少召开一次公开听证会,确保对规划草案存异议的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规划草案意图并表达其意见。

第十九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草案进行调整完善,形成规划草案评审稿。

在规划正式报审前,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专家评审会,会议审议的文件包括规划草案评审稿及说明书、规划修编过程中收到的建议书、规划草案评审稿对相关规划的调整建议、公开展示过程中收集的省直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公众意见以及听证会记录。

第二十条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的三十个工作日内,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组织编制单位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规划草案,并形成送审稿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审查通过后报国家建设部批准。

第二十一条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过程中,省人民政府可根据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局部调整草案由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拟定,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建设部备案。

局部调整草案上报省人民政府前应公开展示不少于二十个工作日。反馈意见必须在公开展示期间以书面形式送达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逾期未送作无意见处理。

自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局部调整内容生效,原规划相关内容同时废止。

第三章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二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责成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定期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具体工作;

(二)参与省域内相关规划的审议和特定建设项目选址的审查;

(三)会同各市、县人民政府协调划定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执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空间管治政令;调解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部门关于城市(镇)发展和空间安排上的不同意见和纠纷;

(四)通过信息监测、分析和派驻规划督察员,对省域各城镇发展状况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提出政策措施与行动建议;

(五)向社会各界提供关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信息,组织公众参与规划,并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协调;

(六)根据省人民政府的决策需要,组织开展区域空间发展和城乡建设重要课题的研究。

第二十三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所需规划制定经费、专项研究经费、办公经费由省财政划拨。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综合运用政策、规划、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健全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机制,制定各地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激励及约束制度,实现全方位合作和多方共赢,促进协调发展。

第二十五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各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是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依法行使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中重大事项的管理权之前,必须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进行协调,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行使管理权。

所指重大事项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九条所指相关规划的制定或协调,第三十七条所指一级空间管治区的划定及管理,第四十五条所指特定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

第二十六条联席会议实行全体会议和专题协调会议制度。

全体会议是指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就各地、各职能部门的规划动态、事关省域各城市(镇)总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问题等采取全体参与的形式进行交流、协商和决定。

根据利益相关的原则,任何成员单位有权就本条例所指某一重大事项召开专题协调会议,也有义务参加其他成员单位主持召开的专题协调会议。

第二十七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

生本条例所指重大事项,应由寻求协商的成员向相关成员单位发出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协商邀请函,并抄送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被邀请方必须在收到协商邀请函后五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与邀请方共同商定专题协调会议的有关事项。

专题协商会议原则上由邀请方主持召开,各方参会人员的规格、层次应当协同一致。协商达成共识后,相关单位应共同签署协商备忘录,并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参与专题协调会议的各方不能自行就协商事项达成一致的,任何一方可提请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协调。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收到协调申请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再次组织专题协调会议进行协商,并提出协调意见。

对于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无法协调一致的事项,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可综合各方意见,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报请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省人民政府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各方协商不成的重大事项作出最终裁决,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十八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促进建立并维护城市(镇)之间进行重大事项协调的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专题协调会议的相关信息。省及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指定一名联络员参与公共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

第二节相关规划的协调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指相关规划包括:

(一)全国性规划,指的是由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制定的规划,规划内容或范围涉及我省行政区域的;

(二)省域规划,指省直各部门组织制定的国土、交通、能源、环保、水利、通讯以及产业布局等涉及区域性设施、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计划;

(三)市、县域空间规划,指由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十条全国性规划的制定需征求省人民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意见时,主办部门必须征求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的意见。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规划草案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在联席会议框架内进行协调后,提出书面意见。协调程序按第二十七条执行。

主办部门提出的正式回复意见应充分吸纳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的意见,并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一条省域规划及市、县域空间规划在完成规划草案前,制定规划的主办单位必须根据规划涵盖的地域范围及规划的相关性,在联席会议框架内进行协调。协调程序按第二十七条执行。

第三十二条省域规划及市、县域空间规划在完成规划

草案后,制定规划的主办单位必须将规划草案和协调过程的相关文件送交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查。

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规划草案及相关文件后十五个工作日内,根据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规划草案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规划有严重冲突的,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提请省人民政府同意后,要求制定规划的主办单位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正。

规划草案通过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后方能送交法定审批机关审批。

第三十三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颁布实施后,市、县人民政府必须在两年内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镇)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十四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经批准实施后,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至少每两年要对各级规划审批机关新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进行一次综合评估。经评估认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根据上述规划进行修编或局部修订,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

第三节空间管治

第三十五条根据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管理需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政策分区将全省划分为生

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协调区、产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地区以及一般政策区,并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应的分级管治要求。由省、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管理。

第三十六条空间管治分为三级:一级管治(监管型)、二级管治(协调型)、三级管治(引导型)。

一级管治是省政府依照法律法规直接对管治空间范围实施监管的行为,管治范围主要是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的划定、调整,以及在生态保育区进行必要的建设,须经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后,依法履行审批程序。

二级管治是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通过长效协调机制对管治空间范围实施管理的空间管治行为。管治范围主要是生态协调区、生态恢复区、产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地区。

生态协调区、生态恢复区内建设的项目,按照建设项目选址分级管理规定,由县级以上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产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地区的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须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依照法定程序报批。

建设项目影响到其它县级行政区的,须经上级政府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组织论证。

三级管治是通过地方政府事权引导,对空间管治范围实施市场调控的空间管治行为。管治范围主要是一般政策性地区。

一般政策性地区内的规划与各项建设,由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批准的城乡规划依法实施管理,省、市政府应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第三十七条省人民政府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一级空间管治区实施直接监控。

一级空间管治区主要包括: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水源地,已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省级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大型湖泊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重点生态公益林等。其日常管理除按原法律、法规进行外,还必须遵守本办法及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一级空间管治区的管理规定。

第三十八条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一级空间管治区,必须划定明确的边界线。其中跨市(县)域的,由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会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市(县)域内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划定方案,报省城乡规划委

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核。

第三十九条拟定一级空间管治区的划定方案后,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向公众发布公告。公告中应阐明拟划定一级空间管治区的空间范围、划定依据、获取更详细资料的方式、提交书面意见的方式和最后期限。

公告发布后设臵三十个工作日的公众意见征询期,期间,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听证会。

第四十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将公众意见和听证会的记录整理汇总后,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会同或督促有关方面对划定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划定方案应连同征集到的意见一并报省人民政府。

划定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一条一级空间管治区一经划定,未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不得更改。如需更改,必须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的程序,重新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二条一级空间管治区划定后九十个工作日内,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会同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一级空间管治区的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包括一级空间管治区的范围、保护

的要求以及允许开发建设的项目类型、开发强度、空间布局和其它控制要求。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应明确实施管理的主体及其权、责,以及工作规则。

第四十三条获批准的一级空间管治区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应作为该地区控制、引导建设的依据性文件,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据此开展日常规划建设管理。

在一级空间管治区内兴建任何项目,均必须按本办法第三章第四节的规定,实施特定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会同各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就一级空间管治区内的规划建设情况,向省政府定期提交监控报告。

第四十四条对位于本地行政区范围内除一级空间管治区外的其他管治区,各市、县人民政府必须在本地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中予以落实,并参照本节的有关规定明确管理的技术要求以及行政、经济、法律的措施与办法。

第四节特定建设项目的选址管理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所指特定建设项目,包括跨市域建

设项目、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以及在一级空间管治区内兴建的建设项目。

跨市域建设项目,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范围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级以上的城市。

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范围虽全部位于某个城市或县城地域范围内,但项目的兴建会对周边城市造成显著影响。

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定期公布特定建设项目目录。

第四十六条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由以下程序确定:

(一)省直部门和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相关规划,或组织制定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后,将规划或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或其他方式向各市、县政府发出项目通报。

(二)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项目通报,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向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本地应当被认定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建设项目的建议清单。

(三)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收集各市、县的建议清单后,进行汇总,在联席会议框架内进行协商,共同确定具

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

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所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纳入特定建设项目目录,予以公布。

第四十七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省直部门以及各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考虑如下因素,认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设项目:

(一)项目因其开发特征、规模或区位,对周边城市、村镇的经济发展、居住状况或安全程度产生重大影响;

(二)项目的建设将对区域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影响水资源的供给、大气质量、风景名胜区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

(三)项目的建设将对区域的建成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包括影响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建筑、考古与休闲游憩资源等;

(四)项目对区域或有关城市已有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或导致为该项目配套新的区域性基础设施;

(五)项目的建设将引发周边地区出现新的大规模的开发;

(六)省人民政府关注的其他因素。

第四十八条特定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必须经多方协

商程序进行协调。协商的程序与原则按第本条例二十七条执行。经协商确定的项目选址方案,应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备案。若该选址方案不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规划,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提请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提出调整意见。

特定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经协商确定,并确认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无异议后,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按《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报具有法定权力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

第四十九条未列入规划管理办公室公布目录的特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能兴建。确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兴建的,须按如下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按《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报具有法定权力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

(一)项目建设涉及的市、县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进行协调,取得一致意见后,向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将项目纳入特定建设项目管理的申请意见;

(二)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申请意见的十五个工作日内,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关规划确定的布局原则,作出是否同意该项目纳入特定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议,

报请省人民政府核准。

(三)对于省人民政府核准同意的项目,相关市、县政府、省直部门应当按照第二十七条规定,就项目的具体选址方案进行多方协商,并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项目选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至少举行一次听证会。

第五十条对选址方案未按程序协商一致或省人民政府不同意纳入特定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

未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特定建设项目,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书、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手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应会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检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群规划的实施情况,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并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应将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并就实施情况向省政府和同级人大报告。

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就城乡建设如何实施和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和规划委员会报告,并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五十二条为了确保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效实施,省人民政府向省直有关部门及市、县派出规划督察员。

规划督察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省直有关部门及市、县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管理是否遵循本办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国家、省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本办法所指重大事项行使管理权是否履行协商程序。

规划督察员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推荐,由省人民政府任命。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督察员的日常管理。

第五十三条规划督察员通过现场检查、调阅资料、约见当事人、受理群众投诉等形式进行规划督察工作,有权向相关规划的制定、审批单位或重大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单位收集资料,调查取证。对违法行为应及时报请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同意后,提出督察意见。

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定期向省人民政府提交督察报告,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