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

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一.选择题

1.下列爱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

答案 C 爱惜

2.下列安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A.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稳 )

B.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哪里 )

C.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 )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答案AB ( C.安稳D 使…安定)

3.下列本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B.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C. 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

E.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F.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答案 B根,这里指树干 D推究本源、考查

4.下列鄙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界)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的地方 )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 )

D. 肉食者鄙 (鄙视)

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鄙俗不开化的人)

F.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

答案A.边境,边邑,这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D.鄙陋,见识浅

5. 下列兵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 )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

C.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策略)

D.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

答案A.兵器

6. 下列病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 )

D.病瘘,隆然伏行 ( 疾病,生病 )

E.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患病 )

F.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

答案 B.困苦E.担心忧虑【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7.下列察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观察)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察,细看)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看清楚)

E.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F.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答案 B. 明察,识别

8.下列朝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代 )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拜,朝见,上朝)

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廷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早晨)

E.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拜 )

答案 C.朝见E 朝廷

9.下列朝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

B.坐南朝北(向着对着 )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朝拜)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朝代(朝廷))

E.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早晨)

答案 C. 使……朝拜

10.下列曾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竟然 )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竟,竟然)

D.曾益其所不能(“增”,增加 )

E.此儿当及其曾祖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答案 B.曾经

7.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下列哪位名家对自己作品的“自评诗”( A )

A. 曹雪芹《红楼梦》

B.吴承恩《西游记》

C. 施耐庵《水浒传》

8. 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B )。

A.红色

B.花

C.树叶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中的梅和( B )被世人喻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10.岁寒四友诗句中,关于兰的选项是( C ):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D.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二、读下列诗句,为划线意象所表达的意义判断正误:

1.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代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高洁人格的写照)〤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2.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思乡的代名词)〤

菊花——高洁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质的追求。

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高洁的象征)

梅花——高洁的象征。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4.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绵绵的愁思)〤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黄伟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5.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

(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弧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6.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作者以春寒、杜鹃斜阳,来婚托一种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被贬时的悲愤之情。

7.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作者以蝉自比,强调自己是一个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以禅凄切的鸣叫烘托一种凄凉的氛围。

8.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何处是归程长

亭更短亭。(离别之所)。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长亭——离别之所)

9.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孤直耐寒,傲霜斗雪)〤芳草——离别与离恨。“凄凄”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离别与离恨)〤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李清照也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梦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恨。

二.填空题

一、爱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楚人爱(宠爱,疼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二、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养生),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四、鄙

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五、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或用兵器杀)其友,勿劝。

六、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七、察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考察并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九、曾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层叠)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完整word版)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7.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

2019高考语文实词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让公子曰。(《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良曰:“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助长,帮助) 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 22、孔子贫且贱。(《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论》)(发扬,发展)(功业) 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都)(具有,占有)【率倜傥非常之人率:全,都】

高中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

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合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20200616221723)

1二、本大题共6小题, 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 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 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若国亡, 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是岁也, 三川竭, 岐山崩。幽王乃灭, 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 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 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 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 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 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 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 犹足动乎物, 又况天地之无倪, 阴阳之无穷, 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 或会或离, 或吸或吹, 如轮如机, 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则又吾所

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 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 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 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 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 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 (二)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 (三)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 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专题07 实词61-70-2021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

61、去 【词义推导】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成语助记】 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其他如:何去何从刮骨去毒陈言务去大势已去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练习答案】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去:去除 (2017·全国卷Ⅰ)母忧去职去:离开 (2016·全国卷Ⅲ)贤(人名)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人名) 62、劝 【词义推导】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词义例释】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作谓语、定语。 【迁移练习】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 ⑥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要点(带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要点(带解析)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专题七文言翻译要点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从阅卷实际来看,首先要采准3大赋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文言句式),以获取要点分;再运用文言文翻译的6字诀,确保翻译句子更规范,从而取得满分。文言文翻译应从三处着眼着眼点一: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着眼点二: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 “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着眼点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碧幽逊?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被瓜缋铮?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

2021届高三语文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实词81-90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我行我素素餐尸位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素:一向 (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素:一向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素:一向 (2015·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 文言实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文言实词 “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指导: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方法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9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为”的用法

2019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为”的用法“为”的用法 ①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给,替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原因,因为,为了 何为其然也(《前赤壁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③介词,引进动作的目的,为了,为着,因为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垓下之围》) ④介词,引进动作旁及的对象,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wéi)介词,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 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⑥(wéi)语气助词,可构成焉……为、何……为、奚……为 ⑦(wéi)是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核舟记》) ⑧(wéi)做,干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⑨(wéi)担任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⑩(wéi)治理 为国以理,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1(wéi)变成,成为,凝结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冰,水为之(《劝学》) ○12(wéi)演奏,弹奏 寡人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 ○13(wéi)撰写 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 ○14(wéi)叫做,称为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白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wéi)算作,算是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课件、课时检测: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十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训练一一词多义 1.下列对加点词“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路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C.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2.下列对加点词“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互相 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察看,仔细看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佐 D.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3.下列对加点词“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 B.时时而间.进间或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下列对加点词“伐”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坎坎伐.檀兮砍伐 B.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进攻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战争 D.功大而不伐.自夸、夸耀 5.下列对加点词“疾”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君有疾.在腠理病 B.君疾.贫富不均憎恨、厌恶 C.声非加疾.也大 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憎恨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E.不可定诚.,使吏执而问之 7.下列对加点词“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法度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 D.乃曰:“吾忘持度.”尺码 训练二通假字

1.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③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⑦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⑧今臣后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晏子治东阿》) A.②④⑤⑦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⑧D.③④⑥⑦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君子生非异也 C.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D.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恩惠 C.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加倍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呈现,露出来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D.是谁之过与.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呢 5.在括号里填写通假字的本字。 (1)五万兵难卒()合。 (2)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6)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训练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名秦罗敷,可怜 ..体无比可怜:可爱 B.暮去朝来颜色 ..故颜色:面容、脸色 C.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亲戚:指父母兄弟等亲属 D.天子以生人 ..付公理生人:陌生人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 ..时山东:崤山以东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2019年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汇总

高考语文 120个常见文言实 词例释

1.爱,ài (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 之,出涕曰:“古之 遗爱也。”(《左 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 去,孔子听说这件 事后,流着眼泪说: “他是古代为我们 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 多为用者。(《史 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 恩惠,士兵有很多 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 子,选择良师教他 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 焉。(《左传·子鱼 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 斑白的老人,还不 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 爱一牛?(《孟 子·齐桓晋文之 事》) ——齐国虽然不算 广大富裕,但我怎 么会吝惜一头牛 呢? ⑤通“薆”,隐蔽, 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诗经·邶 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 臾》) ——不担忧(东西) 少而担忧分配得不 均匀,不担忧贫穷 而担忧社会不安 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左 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 的衣物食品,不敢 独自占有,一定拿 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 营。(《三国演义·失 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 平在那里安置营 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 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资治 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 (刘表的儿子及部 将)那些人同心协 力,上下一致,就 应该加以抚慰,和 他们结成同盟好 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 臾》) ——使他们到来之 后,就要使他们安 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 官二年来,感到坦 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 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史 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 躲避,一杯酒哪里 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 a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 之讥。(《训俭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