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外包必然趋势

商业银行外包必然趋势

商业银行外包必然趋势
商业银行外包必然趋势

商业银行外包研究

国外银行业务外包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随着金融外包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充分享受到外包带来的便利。西方金融业非常重视金融业务外包,业务外包在西方银行界迅猛的发展,外包规模庞大且涉及业务的各个层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外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国有独资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己把业务外包当作降低成本、扩展业务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我们公司现在对商业银行外包的业务划分,可以将商业银行外包业务划分为三类业务外包。

一,按业务划分

第一类业务外包

第一类业务具有操作简单、流程化作业的特点,而且对银行业务的利润贡献较少。由于该类业务不属于银行的核心业务,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没有重要影响,并且所需资源可以从外部市场获得。所以该类业务采取外包会比内部处理更实惠。

具体来看,此类业务包括后勤服务与保障。后勤服务具有通用化、技术含量低的特点,所以在银行业务外包中是首选。员工食宿、卫生保洁、保安看护、水暖维护、邮件收发、通勤服务等都属于后勤服务与保障的范围。账单打印、邮寄、普通业务数据录入、客服呼叫等。这些业务的特点类似于后勤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但专业性不强、比较琐碎,而且没有附加值。这类业务也非常适合外包。

现金押运。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决定了现金在运输途中的危险性。将现金押运外包给保安公司目前基本为公安机构垄断,可以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现金安全转移。

信用分析与调查。个人贷款、公司贷款等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以银行掌握客户充分的信用信息为前提。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在个人信贷业务、二手房交易、耐用品购买等业务中采取了个人征信外包。其中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的征信调查外包给了惠泽信安顾问有限公司,耐用品信贷外包给了泛亚投资咨询公司。

第二类业务外包

第二类业务采用标准化操作,与客户接触程度较低,如账务会计、信息分析与处理、票据处理、IT系统运作与维护。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可以提供上述项目的服务,而且在效率和成本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与IT有关的业务。该类业务中数据业务、硬件维护、终端设备管理、软件开发等最为常见。随着外包的发展,外包会逐渐渗入到银行再造的过程中,呼叫服务与银行卡外包便是例证。

凡是对银行的核心业务不产生重要影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皆可考虑采取外包。业务外包在国际银行业中十分普便,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司由硬件制造商转型为系统综合服务商一目前银行外包业务在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银行信息系统部门的建设有些滞后,难以同步发展。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工系统己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力较强,甚至拥有自己的附属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服务。但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资金实力较弱,因此对于外包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即使大银行拥有自己的工服务公司,业务的日趋复杂及繁重,也迫使其寻找外部资源来消化这部分业务。所以说,外包是银行业的客观需求、对塑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巨大帮助。

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外包给劳务服务公司也是国际银行业普遍流行的外包形式。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还不是十分健全、成本高、效率低,当然这不是银行部门特有的问题,毕竟这不是银行的专长。银行要变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来实现,不但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优势,而且给银行的人力资源系统注入了新的血液。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外包范围应该控制在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外包,因为把高级管理人才的外包也划入外包范围,会使员工产生不安全感,不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凝聚力,造成人才流失。相应的,员工培训和工资发放也可以外包出去。

市场调查与营销。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由于对市场缺少研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推出新产品的时候经常是为了抢占市场的跟风行为,造成了产品不成功。一方面对银行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利于发展品牌战略。如果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加以完善,那么该产品的成功率便会大大增加,扩展了银行的利润来源。

内部审计。把内部审计外包出去就是把银行把内部的审计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迫使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更加重视内控的有效性、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因此银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把某些项目的内部审计进行外包,一方面降低了成本费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审计制度不完善而带来的风险,可谓是“一箭双雕”。

第三类业务外包

第三类业务的特点是与客户高度接触,此类业务的开展经常需要后台提供技术支持,属于银行业务的“最前线”,这类业务竞争往往非常激烈。

信用卡。经过近些年的“跳马圈地”,我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十分庞大,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纷纷把信用卡当成扩展利润的主要渠道。因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存款量的增长,而且可以作为其他业务的平台从而扩大信贷等资产业务。所以,信用卡业务被银行作为争夺高端优质客户的一大法宝。信用卡管理系统期初投资规模巨大从而形成沉淀成本,信用卡业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卡数量越多,边际成本越小边际成本递减。因此受自身实力限制,一些中小银行在信用卡领域缺乏竞争优势,从而减少了利润来源。有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都是由第三方非银行机构来完成的。所以,中小银行可以利用外包来弥补自己在信用卡领域的“短板”,不但可以切入信用卡领域分得一杯羹,而且可以在外包过程中学习这些新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良贷款处理。长城、华融、信达、东方作为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看作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包商,因为前者接收并处理了后者的不良资产,这一过程类与外包十分相似。如果商业银行自己处理不良贷款,即使成本费用可以接受,可是最后的效果一般。商业银行通过将不良资产“打包”,采用招标方式等外包给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可以最大程度的回收本金,获得满意的效果。

资产业务外包。把一些贷款项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外包出去,这也是目前国际银行业的主要外包形式之一,如常见的按揭贷款业务。美国银行业中,的按揭贷款业务由外包商完成,极大的促进了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而国内商业银行在该类业务方面还很少涉及,但也有部分实力雄厚的银行开始了尝试。例如,重庆融众担保公司就承接了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的一些个人贷款业务,并且发展迅速。我国银行可以自己开发出适合我国市场环境的标准化贷款业务,然后外包出去。

二,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必然性

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外包,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外包,是为了加快发展速度、塑造核心竞争力,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需要。

IT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放开、混业经营的趋势、衍生品的产生、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化等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专注重点、寻求变革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在寻求发展与面对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银行市场逐渐成熟,综合经营、抗风险能力普遍增强。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不少需改革与完善的地方,与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公司治理完善、组织架构合理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商业银行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向扁平、高效化的架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风险控制能力、盈利水平都需要提高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和机制需要进行变革系统的建设步伐较慢,还不能很好的支持整个银行系统经营管理的需要。

上述几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来加以完善一外包就是这一外部力量的最佳选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内商业银行采取外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需要。

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采取业务外包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动因。“盈利性”不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之一,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的开放与竞争加剧,银行利差收入很难有大幅增长,而且在服务性收入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努力削减成本将会对银行的利润增长有较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把某些业务外包,可以把原本用于这些业务的资源节省下来,不但减少了相关人员、资金、资产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节约了管理成本与时间等无形要素的投入。对于外包商而言,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使其运营成本低于银行自身经营该业务的成本,如果把业务转包给劳动力等资源充足、价格低廉的地区,还能够进一步削减成本。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操作性业务相比,银行采取外包需要支付的费用及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

二、有助于快速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业务外包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为我国银行借助外包商的专业化优势、提高自己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快速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演变,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外包商一定是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从而使银行在某些环节,尤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通过外包商的帮助,可以提前获得技术支持,而不需要经过自身的长期积累。

信息技术外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商业银行利用外包商的先进技术与设备,甚至直接使用外包商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有助于小银行获取外部资源

小银行和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实力较弱,采取业务外包这一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自身不具备的发展资源,从而进入凭借自身实力难以进入的领域参与竞争,所以业务外包是促进小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国内成立许多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是由城市信用社或者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这些商业银行在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基础等方面非常薄弱。通过外包方式获取外包商的优势,或者与大银行联合成立外包服务公司,成为这些小银行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以信息系统开发为例,拥有成熟而且满足商业银行需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银行与拥有强大信息技术实力的外包商合作,使用其经过市场检验的系统,从而极大促进了自身的经营成效。

四、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增强经营水平、塑造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实施银行再造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把有限的资源向银行具有优势的环节倾斜。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人员臃肿、经营效率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商业银行在明确培养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后,就可以采取外包作为战略选择,即舍弃占用自身资源的辅助环节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业务外包也是优化组织机构、精简人员的有效途径。通过业务外包可以减少与外包有关业务的资源投入如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从而使银行实现精简组织的改革目标。进行业务外包的同时,把该业务相关的人员也外包出去,这样银行可以合理的安置裁减人员,减轻银行改革的成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论商业银行的发展新趋势(一)

论商业银行的发展新趋势(一)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的资金流、客户流和信息流将发生跨国界的流动,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因此面对“入世”后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银行业整体上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产权的股份化 银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性,同时要求有大量的自有资本金,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一般应是多元化的,这也能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尤其是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防范风险的约束机制。因此体制改革问题可以说是国内银行,尤其是非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是关键在于改革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此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地区或按业务分拆上市,另一种是整体改制上市。考虑到银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合并,分拆将减弱国有银行在规模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若只将经营情况较好的分行分离出来上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利于银行整体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整体改制上市的可行性较强,所需要的时间必然更长一些,而且必须先切实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对长期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理。 2、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是由少数较大的银行和大多数中小银行组成,银行的资本构成也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的银行资本仍主要由国家投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因此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成为金融界的热点之一。由于银行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新的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且银行对经营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民营资本自行发起设立新的民营银行有一定的难度,也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BR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其产权主体较为混乱,在具体操作上应首先对清理整顿后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企业、城乡居民个人等的资本金,组建成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经营的集团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分业”为背景的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以“混业”为背景的跨国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的竞争,实行经营的集团化,即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虽然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中信、光大、平安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直接控股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集团,国有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投资银行转变而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有通过各种形式控股多类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集团,这说明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它采取“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形式,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母公司一方面可以对各子公司进行资本调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子公司之间在业务、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经济以及风险分散等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资产的证券化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来说,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占据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国有化程度较高。而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只有打破垄断格局,才能籍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效能。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层级授权的方式作为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以分支行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来开展各项业务。由于层级设置复杂,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可使用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决策滞后、反应迟钝。即使总行能够及时下达决策指令,往往也缺失权威性,有令不行或者执行而不到位比比皆是。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与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着重于大力拓展业务规模、扩充目标客户,应该说在业务数量上有了呈几何倍数的规模。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挖潜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是在深层次的衍生金融产品发掘方面受到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的限制,短期之内也很难获取显著成效。 (四)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规定使商业银行面临风险集中的境况,这与全球商业银行混业和全能化发展的潮流是相悖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使其业务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服务对象就难以跳出固定的框架范畴,而且分业经营直接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割裂,市场效率大大降低。 (五)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产生的不良资产包袱是沉重的。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扶持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剥离,平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处置等,但是旧的不良资产尚未完全剥离,新的不良资产已开始不断生成。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虽然外部的一些体制性的因素,例如国有企业破产等,正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但是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却在加剧,并且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包括经济案件,也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的生成。正是出于银行内部监督控制不力以及外部信用制度缺失、经济体制转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承担违规经营的成本,又要承担经济大幅度波动的成本,而且还要间接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 (六)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及时对利率、汇率或其他宏观政策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主动预警、精确定价和内在自我调节的机制,所以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限,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达到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伴随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各种潜在的风险,甚而爆发不可逆转的危机。从内部体制分析,不论是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都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控制的不力,一方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定价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定价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管理会计系统与业务统计管理模块数据是割裂运行的,无法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很难对客户、产品、部门、区域做到精准核算。事实上,我国对风险防范的金融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章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一、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 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 W. 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 年3 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6) 图表5:2020 年3 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 年6 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 年4 月26 日) (7) 图表9:2017 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 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 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德国在二战之前以及当今时代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英,日,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取消对混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日本,美国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探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问题,并且日益趋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转迹明显滞后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在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但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在银行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甚至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5年6月《保险法》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1998年底《证券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效益普遍低下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服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机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加紧了改革的步伐。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走出了我国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而进行的一场准备战。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引起商业银行改革的经济因素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济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种经济管理的方法都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现阶段,企业也开始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维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管理当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把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将现代科技和创新技术都融入到经济管理当中。本文论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提高今后企业经济管理成效,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国特色 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的作用。经济管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也要逐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使企业迈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吸取国外优秀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方针 1.1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相较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过程,这也要求我们走出国门,放眼整个世界。我国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才能逐渐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靠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想要赶超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就必须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西方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我国还处在起步

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编者按:此文完成于2012年8月份,现发出来与读者共享,有兴趣的可update 数据,看看银行业趋势,其中,某些观点已被市场证实。主要观点是:随着我国银行业越过黄金发展期,2012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 新增贷款总量呈下降态势;在信贷结构上,企业及部门贷款、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短期贷款及长三角地区贷款成为新的信贷增长点。在对未来市场流动性做出预期判断后,本文认为,未来银行信贷增速将放缓进入稳定发展期,中长期贷款有望回升,房贷新增占比已见底并趋于稳定。调整信贷结构将是银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转型发展的生存之道。 过去5年中,我国银行存贷款业务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年均增长都高于21%,5年间实现了存款和贷款规模均翻两翻的目标。但最近有研究指出,我国 银行业已处在黄金发展期的拐点,未来3年即2012年起将步入稳定发展期,而存贷款业务高速发展将成为往事。 存贷款规模是考量银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银行经营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存贷款业务增长缓慢,乃至萎缩将危及银行的经营和长远发展。在存贷款进入低速稳定增长期,银行间资源争夺将会变得越发激烈,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资产投向优化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才是长远发展之道。有鉴于此,本文在回顾2012上半年,我国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未来演变和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我国存贷款市场整体运营近况 2012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规模平稳增长,存贷款业务均稳步回升, 存贷比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流动性有所缓解,不良贷款下降,总体上存贷款增速在经历两年多下滑后过渡到平稳低速发展期,后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总量规模稳步增长 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下同)存贷款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截止2012年2季度末,贷款总额达63.325万亿元(本外币合计,下同),比上季度末增加8.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7%;存款总 额达90.876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10.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7%。存贷 比为69.68%,低于政策当局规定75%的警戒线(见表1),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良好。

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浅谈 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业界的诸多关注,各种观点意见层出不穷。即使意见不一致,引发讨论的原因还是比较统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过去发展历史,了解现在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尤其是国有四大行表现特别明显。目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这些银行意识到利差收入在未来银行收入的占比会越来越少,利差空间压缩已成定局。在利差收入受到限制时,要维持银行利润的增长,只有靠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通过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并推动整体利润的增长,非利息性收入在银行发展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利息性收入如何而来?这是银行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对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严厉监管,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竞争,非利息收入的途径受到限制。银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产品研发设计,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推出各种服务收费项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发展,增加客户体验,建立大规模自助银行体系,目的就只有一个,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颠覆性冲击。暂时来说,

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出现,以高于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在基本不设门栏的情况下,对银行低成本资产造成冲击,在短短几个月内,流失的低成本存款数以亿计。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赖以生存的庞大的客户规模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所谓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模式。只要在基层网点工作过的人,只要你稍微留心,对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目了然。“理财+存、取、汇+附加产品的销售”这是基层网点的服务职能,“开门红冲击存款+年中冲存款+年末甩存款”这是银行存款增长模式。从基层网点服务的职能,我们能看出什么?除了装修好点外,和九十年代的银行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看看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说句心里话,这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什么存款增长多少,完全是花钱买数据,买报表,骗奖励,自掘发展基石,路只会越走越窄。 贷款等业务下沉网点。业务下沉网点,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增加营业网点的服务职能,使网点的辐射能力更强,增强客户的体验。问题来了,业务下沉网点,网点的人员配置或者人员素质跟得上业务下沉吗?业务下沉,内部控制谁来监管?即使人员素质通过培训学习,或者时间的积累能得到解决,那营销人员的职业操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到手的权力呢?这些问题都是事实印证,明显存在的。如果解决不好,银行就只能“背黑锅”,声誉风险的出现也是家常便饭。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日期: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就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与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与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就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就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就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与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与更深层 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与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与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就是客户数据脱媒与信息脱媒,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也在艰难前行,把握住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金融改革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 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 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 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 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 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 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 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 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 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 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 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截至2010年末,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03家,境外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522.1亿美元增加到757.3亿美元,增加了45.1%;而中国银行,截至2010年末,境外机构达986家,海外资产由2009年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32.5%。 (三)银行间业务趋同化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存在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当前若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