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端午节屈原资料大全

关于端午节屈原资料大全

关于端午节屈原资料大全
关于端午节屈原资料大全

关于端午节屈原资料大全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屈原在战国时代始登历史舞台。他作为一名政治家,为楚王指点江山;他作为一名诗人,经常身穿奇装异服,在楚国的大地上唱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23岁凭借才智与口才,获得了楚王的信任,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凭借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

以及自己的才情与博学,在国内大搞“廉正建设”,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如果楚国坚持屈原的改革路线,统一大业翘首可及,但是楚王却突然终止了屈原的改革措施,并疏远了屈原。被楚王疏远后,他没有明哲保身,付出了20年的流放生涯。

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以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他。屈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屈原是如何在其诗人情怀和政治抱负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的呢?

1、姓源:

屈原本来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侠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应是姓熊,而以屈为氏。在古代呀,一个公族,就是本族,大家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其实屈原应该是姓熊,以屈为氏,但是姓氏不分所以叫屈原,姓屈,那么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名平,是天的象征,字原是地的象征,实际上屈原是以天、地为他效法的对象,以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协调。

2、出生日:

屈原的生辰,《离骚》里面讲就是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是寅年寅月寅日,按照古人的意思,生逢寅年寅月寅日,是人生最吉利的,也就是说,屈原他的名得天,他的字得地,他的生辰得人,天、

地、人他都占了,所以屈原是真正先天禀赋有内美,因此他引以为自豪。

3、经历:

公元前318年前后(二十三四岁左右),《史记》里面说屈原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好,精通政治的兴衰变化,而且口才非常好,再加上屈原出身于王室公族,他是楚王本家,而且在当时楚国有三大贵族,姓屈的,姓锦的,姓赵的都是楚王本家。他出身贵族,所以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被楚怀王封为左徒,左徒这个职务,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宰相,叫相国,那么在楚国不叫相,楚国叫令尹),而屈原的左徒仅次于令尹。屈原担任左徒职务,对内跟楚怀王商议国家改革大事,制定改革的法令,对外要接待诸侯,参与外交事务,屈原他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内则讲要休民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是联齐抗秦统一中国,那么这个时期这是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美政时期,屈原把他的理想叫做美政。

屈原出身贵族但是他却不安于既得利益,改革内政实行法治,举贤授能,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为了这些理想,屈原不懈地追寻。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按照通常的观念,以屈原的身份,贵族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在楚国有旧贵族把持朝政这个环节当中,随波逐流,但

是屈原没有这样,他不同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并且由此而受到黑暗势力的残酷的迫害和打击。他没有低头,没有屈服,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敢于斗争。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只要是我所热爱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么纵使让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绝不后悔,那怕把我五马分尸我也绝不改变,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啊)。屈原的一种人格。

屈原受到楚王信用时间不长,(屈原三十岁左右)那么这个时期是楚国历史上由胜而衰的一个转折关头,也是屈原第一次遭受挫折打击被楚王疏远的时期。这个时期楚国内政外交上发生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情:内政上的事情。

在内政上就发生了屈原和楚国的上官大夫之间的一场斗争。楚王让屈原起草改革的宪令,这个起草的宪令,这个法令,还没有公布以前,应该属于保密的,但是,代表着楚国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却想先睹为快,想先看一看这些法令里面有对他们不利的,他就要屈原交出来,屈原不给他。屈原不给他,那么上官大夫就到楚王那儿去进谗言,说大王,你信任屈原,让他起草宪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屈原每颁布一个宪令,每起草一个宪令都说,非我莫能为也,都是我的功劳,楚国除了屈原我之外,谁能够领导改革?就把大王不放在眼里。于是楚怀王非常生气,盛怒,于

是疏远了屈平,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不久,就由左徒改任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个什么职务呢?主要职责有三条,第一条掌管楚国的贵族三世的谱牒,就管家务事,管三大公族的家务事;第二件事情就主持宗庙祭祀的典礼,楚王要祭祖先祭天地由屈原来主持;第三教育贵族子弟,当老师。这三个职能他都不能够参与政治,从此屈原被排除在楚国的政治核心之外。这对屈原来讲是个莫大的打击,楚国的改革也因此而终止。他失败了,上官大夫占了上风,楚王听信了旧贵族集团的意见,疏远了屈原。

第二件大事情:外交上的大事情。

这期间发生了楚国被秦国的谋臣张仪所骗,被张仪欺骗一种丧权辱国的事件。

在楚怀王16年(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国君秦惠王,派张仪到楚国来,带了很多钱。张仪到楚国来以后,就贿赂楚国的这些权奸,奸臣们,来说服楚王,要求楚王和齐国断交。楚国和齐国是联盟关系,来共同对抗强秦,秦国要拆散这个联盟,要求楚国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交换的条件是秦国拿六百里土地补偿楚国。如果是很明智的国君这个条件对他没有什么诱惑力,但是楚王很昏聩,再加上疏远了屈原,他看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很贪婪,有六百里土地,那好,我们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然后楚王就派使者去秦国去,去找张仪,因为张仪中间牵的线,说索要六百里土地,现在我们跟

齐国已经绝交了,六百里土地给我。张仪不出来见,找了好多次,说他受伤了,坐车摔断腿了,不见楚国的使者。那么楚王一听说秦国是不是怪我们跟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呢?于是派一个人到齐国去,在朝廷之上痛骂齐王。齐王很生气我们本来是盟友,你现在不跟我友好了不说,你还派人当面来骂我,于是齐国说,坚决跟楚国断绝关系,而且齐国跟秦国结成联盟了,这样楚国就孤立了。楚王认为我现在跟齐国彻底地断了,再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土地,这一次张仪出来了,张仪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六百里土地,我只说过,六里土地补偿给你,交换条件是六里土地(六里土地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村),这显然是侮辱了楚国。于是楚王大怒,决定发兵攻打秦国。在丹阳(现在的汉中这一带)打了一仗,结果楚国大败,死了八万将士。以后,楚怀王更加恼羞成怒把全国军队拉到前线去跟秦国决一死战,又败。在这个时候呢,后方的韩国魏国趁机来攻打楚国,楚国是腹背受敌,没有办法,楚王只好撤兵而回,楚王派屈原到齐国去,还重新恢复还是我们要联齐,联齐才能抗秦。于是楚国和齐国又重新修好。秦国又害怕了,于是又派张仪,派人到楚国把汉中给一半给你,给楚国,我们俩讲和。汉中本来就楚国的土地,是这次战争秦国占领去的,现在还一半,也还是我的土地,拿回来也就算了,但是楚王对张仪的愤怒还在心里边,因为是张仪耍弄了堂堂楚国,于是楚王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土地我

不要,我要张仪,要张仪干什么,把他杀掉,解恨,秦王说这怎么办呢?张仪说那我就去吧,张仪就只身到了楚国,到了楚国以后,被楚王关到牢里面,但是张仪贿赂楚国的内奸,然后又从内奸又到楚王的宠妃,也就是他的夫人,郑袖那儿去游说,最后郑袖居然哭哭啼啼地到楚怀王那儿去要求把张仪放了,结果楚怀王听信了夫人郑袖的话,就把张仪放了。大家想一想,楚国打了两次战争,死了八万将士,丢了那么多土地,换了一个张仪,如果把他杀了,可以振奋一下楚国的民心,但是,居然就把他这样轻易地放了。当时屈原不在楚国,屈原在齐国,从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听说把张仪放了,非常生气,当面质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楚王似乎又明白过来了,哎呀,应该杀呀,于是又派人去追,结果早就逃之夭夭了。可以看出从外交上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楚国的衰败,楚怀王背离了改革道路,疏远了屈原,导致了楚国一蹶不振,这是屈原最为痛心的。

第一次流放:

楚怀王24年(公元前305年),秦国的秦惠王死了,新的国君秦昭王登极,那么楚国国内亲秦派再次得势,楚国再次和齐国分裂,又要求和秦国合在一起。那么屈原是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亲秦派呢,却排斥屈原,屈原极力反对,反而遭到流放,屈原的第一次流放在汉北,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北的郧阳襄阳这一带,时间大约是四、五年的时间,后来屈原

作为联齐的使者被召回来了,这是第一次流放时间比较短。

第二次流放:

起因是武关之会。所谓武关之会,武关在秦国的境内,秦国的新国君秦昭王,为了表示拉拢楚国,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国内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楚怀王到秦国去武关盟会,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去了能谈出什么问题?而以楚王的长子(就是后来的顷襄王)以及楚王的小儿子(后来的令尹子兰)为代表的这一派,坚决主张楚怀王去。他们说,奈何绝情欢,秦王好意,为什么要拒绝他的好意呢,最后楚怀王听信了他的儿子的话,到了武关去盟会。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王一去就被秦国扣了。楚王被扣以后,趁机他逃出来过,逃到哪儿呢?逃到赵国,堂堂楚国的国君到了秦国被抓了,抓了以后又逃脱了,逃到赵国以后赵国不敢接受,说我得罪不起秦国,又把他送回到秦国来。最后楚怀王是死在秦国,战国七雄很大一个国家,楚国的国君就这样死在别人国家,楚怀王死了。楚怀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就是后来的顷襄王,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也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做令尹。那么楚国的人对他们兄弟俩是心有怨愤的,因为当初楚怀王到秦国去,就是他们的主张,现在楚怀王死在秦国,而这些主张他去的人,一个登上了王位,一个当了令尹,所以很多怨言。那么这个怨言最多的当然是屈原,屈原特别对子兰,很多怨愤之言,怨愤之词,子

兰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大怒,

就把屈原逐出郢都(当时楚国的首都叫郢都),屈原就这样被赶出首都了,屈原的流放他是从郢都出发沿江而下到鄂渚(现在的湖北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下,到了长江下游的岳阳(大概在现在的安徽境内),然后就在岳阳逆流而上,折返回来,再过鄂渚(也就是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上过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阳,到湖南的溆浦,然后由溆浦再过洞庭湖到汨罗江。这个过程很实际上是历时二十年,这二十年之间屈原是个什么样子呢?屈原他的诗里面很多地方描写他这种流放以后这个形象,他说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屈原长得非常清瘦,但是颇有精神。屈原在文章里写,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是什么样子呢?戴着高高的帽子,切云高冠,挂着长剑,带长铗之陆离兮,行吟泽畔,形容憔悴,行吟泽畔。他这诗都被后世作为描绘屈原的一个形象依据,现在很多屈子行吟图,最有名的像明代有个人叫陈洪绶有一幅叫《屈子行吟图》,就是根据屈原的诗来描绘他的形象,屈原就这样在长江和沅湘之间流浪了二十年。

热爱楚国,热爱人民。

他的诗里面这样写,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说鸟飞千里,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

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那么屈原呢,他热爱故乡,热爱人民,他把热爱楚国与热爱整个华夏民族统一起来。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生身的故土都没有一点感情,那怎么谈得上对祖国对民族会有真诚的爱呢?所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朝秦暮楚,无可厚非,但是热爱故乡,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则更为高尚,而且屈原他不仅仅热爱故土,更热爱故乡的人民,同情他们,关心他们的命运,与他们息息与共。在屈原的诗歌当中,他常常写到“民”,写到“百姓”这两个词,他深深地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民的诗人。

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和对统一的整体的中国的神往。

屈原的一生全心全意地为楚国尽忠效劳。在那个时代,人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变为对国君的忠诚,因为他们认为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所以屈原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是君王的銮驾,皇舆那就是国家的象征,我生怕国君这个车子垮了我终生我要保这个车。屈原渴望楚国富强起来,并不是要存亡继绝,并不是让楚国割据南方,而是希望振兴楚国,统一全中国,屈原在他诗里面非常尊重中华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整个华夏民族的共主就是三皇五帝,而且他自称,我是帝高阳之苗裔呀,我是高阳帝颛顼的后代,也是三皇五帝的后代,他并不是说我就是南蛮,我就是南方的我就是,不是这样,他是整个中华民族,我就是整个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的后代,因此在屈原的心目当中,除了楚国之外,还有一个高居其上的整体的中国。他的爱国主义,正是通向整体的中国,他是把热爱楚国同热爱整个中国联系在一起的。

在顷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的春天,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衰败。首都攻下来之后烧了他先公先王的庙,挖了他的祖坟,就是楚国的先公先王的祖坟挖了,顷襄王兵败之后,不得不向北撤退,撤退到现在的河南淮阳,往北撤退,这样看来楚国的衰亡大局已定,虽然楚国最后没有灭亡,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灭亡,但首都已经被攻破,那么首都攻破了,楚国的大

局再无可挽回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彻底地破灭了,于是屈原满腔悲愤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投江,以身殉国,结束了他62岁的生命。

第一:

屈原投江是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无法协调,屈原投江之前曾经这样说过,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在楚国这样一个的社会政治当中,屈原认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就是说刚洗过头发的人,溷浊的,一定要弹弹帽子沾不得一点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我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个脏的衣裳呢。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说我宁可投入大江,我葬身渔腹,我怎能让我浩如日月的高洁品质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所以屈原的死我觉得第一是在溷浊之间和高洁之间他选择高洁,是一种品格。

第二:

屈原没有别的选择了,屈原曾经等待过,他第二次流放是二十年间始终没有离开楚国。他沿着长江,沿着楚国走来走去,期望楚王什么时候能够醒悟过来,能够再重新重用他,一直在等待中。他在诗里面多次说过,我多么希望楚王醒悟,期待着能够招回郢都,重新开始改革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而实现美政,实现改革是屈原生命中的一切,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实现了,所以屈原的死是出于无奈。

第三:

屈原对理想的实现,期望太高。他太过执著,而期望越高,那么失望就愈盛。当楚国的衰亡已经无法逆转的时候,他无法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楚国的郢都都被攻下来了,于是他选择了投江。那么正因为现实已经无法逆转,所以他的选择我们就不应看成是逃避。

第四:

屈原投江是一种悲愤,是一种抗议。因为直接导致屈原投江是因为楚国郢都被攻下来了,他当时是漫游到长沙附近,漫游到汨罗江,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这个直接的诱因是这个事情,而这个事情是导致楚国的衰亡一个标志,就是楚国的郢都被攻下来,那么导致楚国的衰亡正是保守的腐朽的楚国的旧贵族集团,那就说是旧贵族集团导致楚国最终落到这种地步,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种抗争,是楚国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长期斗争的一个残酷的结果。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的死是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热情,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为了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推进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我们为拥有屈原而骄傲,我们为拥有楚辞而自豪。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Unit 3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1st period Teaching aims: Language focus: 1 To learn some new vocabulary. 2 To review and learn the simple past tense. Ability aims: 1 Learn to use the simple past tense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2 Learn to ask Wh- / How questions to find out specific information. 3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Emotion aims: 1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 2 To instruct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festival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use the simple past tense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2 How to ask Wh- / How questions to find out specific information. Teaching aids: Cassette 6B, a cassette player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ss: Pre-task preparation: 1 Look and match: 1) Do you know these festival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tch the festivals. Chinese New Year Mid-autumn Festival Christmas Qingm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2) Which is not a Chinese festival? 3) Which festival is your favourite? Why? 2 Look and learn 1) What do people do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lear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races, a rice dumpling 2 )Why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elicit the topic: Qu Yuan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相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不过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持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步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关于端午节的儿童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儿童故事 篇一:端午节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

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篇二: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关于端午节忆屈原感想的日记

关于端午节忆屈原感想的日记 导读:本文关于端午节忆屈原感想的日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中国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但直到现在,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说法: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 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及忧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执著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的时候,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然而,屈原的下场却是个悲剧。假如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中国人民正在为奥运加油,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屈原还有时间去投江吗? 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身为中国人,我们既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们又与四川的小朋友们共同地流着泪,分担着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今天的我们更懂得了珍惜,爱老师、爱家人、爱身边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的,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有关,以下是推荐的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欢迎阅读!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 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 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 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就这样流传下来。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 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

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但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 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据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王海鹰)6月19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这时候, 各大商家总会展开“粽子大战”,有人戏言,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民俗专家表示,应该为民众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吃”。其实,“端午节变身粽子节”的尴尬在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中也存在。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传统节日好像只剩下了 “吃”的习俗还在流传。 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 据他介绍,端午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恶疠病疫多泛滥;且端午日时逢“重五”,也被认为不祥,于是民间形成了“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演变成一个重要节日张勃介绍,古代过端午,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习俗。 张勃认为,传统节日的很多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为民众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比如可以在七夕时教孩子们穿针引线,端午节教孩子们缝荷包等,使传统节日传递更多的文化含义。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

端午节的传奇故事范文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一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二 第一个,年齿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实,蒲月初五眷念介子推。蔡邕描写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叫招呼,介子推拒不下山。其后重耳纵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不测的是,介子推和母亲被烧作古在山中。 为了眷念介子推,晋文公饬令每年的蒲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以为端午节最早是眷念介子推的。虽然,也有许多人以为是清明通亮节。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汗青人物,最早呈此刻《史记·屈原传记》中。在此当年,没有屈原这个人私人物记实。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缚在一路,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呈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城。屈原在这一年蒲月五日此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当年,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称于放逐到了江南地域。

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打印)

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 “端”是开始的意思。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大臣,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龙舟竞渡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隆重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挂灯下水。竞赛以鸣炮为号,一声炮响,船似箭发,雪浪摇空,彩旗飘舞,万人喝彩。 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南洋一带侨居的华侨,每到端午,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龙舟”活动。近年来更在欧美各国及澳大利亚得到开展。香港从1976年起还每年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使其变成了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抗日战争初期,文艺界曾一致决定这一天为“诗人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拥有自己这样隆重的节日,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历经2000多年,受到全国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屈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汇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汇总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 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因为自身性 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 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以前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 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顷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 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 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 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 已有端午节存有,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 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 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 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 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

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 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 回过头来。老婆婆看见大米持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 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 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 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 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 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 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他又低头看看自 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导读:第一篇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第二篇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

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端午节与屈原作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节与屈原作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飘散着浓而香的粽子味,不时传来:“粽子,粽子,大家快来买呀!”的叫买声,逛街的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小朋友胸前挂着的彩色丝线编织的鸭蛋篓,淘气地晃着。 晚上,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吃着粽子和咸鸭蛋。看着赛龙舟节目,听着“一二、一二”的短促的声音,看着七、八个小伙子们卖力划船的劲,甭提多高兴了。 爸爸告诉我,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由于当时外有强敌,朝廷腐败,屈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为了保持自己高贵和清白,投汩罗江而死。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让江中的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呀!端午节太有意义了。 端午节与屈原作文2过个别样的端午节,一直是我期盼的,没想到今年就梦想成真了,大家随我来看看吧。 早上一起来,便是美妙的读书会,主持人就是程世龙。第一环节是好书介绍,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介绍好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小升升介绍的《大森林与小木屋》。听着小升升的讲说,我也不禁的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介绍的书,

就是《红脖颈的林中悲歌》,书中的红脖颈十分感人,临死前也没有忘记儿女。在讲的时候,我特意突出了爱与奉献的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阵子的紧张:“一定要坚持住啊。”除了最后的结尾稍有仓促,我这次介绍还是很成功的。 接下来又是介绍端午节的故事,大家纷纷发言。当然了,都离不开屈原。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南方少数民族先开始过的节日。但是,这次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介绍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的事。第三环节,自然是重头戏——才艺表演。我之前也没有准备,一到这个环节,腿肚子可有点转筋。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好办的才艺——讲评书。因为平时天天听评书,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记住了,就给大家说了一点百年风云的开头,还真获得了成功。 读书会结束后,就是疯吃的开始了。先是两盘开胃西瓜、后是程世龙母亲包的粽子、然后可乐鸡翅,大家吃到兴头上,大人们包的饺子也热腾腾的出锅了,又是对着饺子一顿风卷残云,摸摸舒服极了的肚子,不由得感叹道:“真乃美味耶。”饭后就开始玩了。快乐一心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根五彩线,戴在胳膊上,还别说,真有端午节的味道。程世龙最够意思,成功的当了主持人不说,还给大家准备了不少笔,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拢嘴。 玩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学一段英语,内容当然是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了。还是表姐想的周到,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美国日报关于端午节的报道,给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

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三分钟5篇

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三分钟范文5篇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三分钟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三分钟范文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二点,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

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第三点,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过好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今年的端午节,你打算好了吗?“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谢谢大家!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三分钟范文篇二又是粽子飘香,艾叶芬芳的端午佳节了。近几天,到处都有人为过节在购买糯米、红枣

屈原的故事电子教案

屈原的故事 小朋友,你们都吃过粽子吧?粽子使用芦苇叶包上糯米做成,又粘又甜,可好吃了。咱们国家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赛龙船,可热闹啦。人们把这天叫“端午节”,也叫“粽子节”。人们为什么要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等我讲完了,你们就知道了。 古时候,咱们中国是由好多好多小国组成的,有一个小国叫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并且深受楚怀王的重用,可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接任的楚王再也不听从屈原的建议,甚至将屈原放逐。后来楚王因为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的决战中失利了。 楚国的人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伤心,他们都来为屈原送行。屈原看着楚国的山,楚国的水,楚国的人民,想到不久就会被秦国占领,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屈原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楚国人民。他骑着马想到别的小国住些日子,可是走了几天,他的吗叫着不肯往前走。屈原像,连马都舍不得离开楚国,我为什么要离开楚国啊,我是楚国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就好似死,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屈原来到了湖南省的汨罗江边的时候,得了病,身体慢慢不行了。后来,他又听楚国的首都也让秦国的军队占领了,心里更加悲痛。他每天吟唱着他写的诗歌,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汨罗江边上,刮着冷风,屈原对着明亮的江边,看着自己满脑袋的白头发:“唉!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楚国做事情。”他恨楚国的那帮坏蛋,更恨秦国占楚国。屈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让别人糟蹋,就抱着一块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跳进了汨罗江。就这样,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悲愤地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人民都非常悲痛,家家户户把粽子,煮熟后,划着船把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吃,为的是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打这以后,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龙船,吃着粽子,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 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 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 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 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 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 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 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 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 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 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

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 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 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 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 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 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 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 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 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 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

两种不同的端午节来历传说

两种不同的端午节来历传说 课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

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国家已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希望大家也能牢记传统节日,勿忘中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得到发扬!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作文端午节屈原的故事1 端午节快到了,到处挂着艾草和菖蒲,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在挂了,小孩子身上都带着香包,超可爱的!你听过屈原的故事吗? 今天,老师讲了一个屈原的故事,正当我听得入迷时,突然头昏昏沉沉的,然后昏了过去,醒来时,我竟然坐在大树下,奇怪我刚才还坐在教室啊! 咦?前面的那条河不就是汨罗江吗?眼前不停在江边踱着方步的人,不就是屈原吗? “你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被小人说坏话,所以被楚国赶出国家呀。我好想跳河。”屈原百般委屈的跟我诉着苦,我忙不迭的安慰他:“你可以做一些有用的事呀!例如当渔夫呀!” 正当我忙着替屈原心理辅导的时候,冷不防脑袋被敲了一下,老师恶狠狠的瞪着我:“你神游到那里去了?去跟屈原聊天了吗?” 我楞住了,老师猜的真准,要不是他把我叫回来,我搞不好可以解救屈原一命呢!唉! 作文端午节屈原的故事2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

端午节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将就端午节这个话题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提起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赛龙舟,提起赛龙舟我们就会想起汨罗江,提起汨罗江和粽子,我们就会不禁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并且深受楚怀王的重用,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接任的楚王再也不听从屈原的建议, 甚至将屈原放逐.后来楚王因为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的决战中失利了。屈原满怀悲愤,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撑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相传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在屈原的绝世名著《离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广。他爱那美丽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河流,炽热的土地和淳朴的百姓,他的爱国不仅仅是忠于国家、忠于朝廷,更是终于他自己,忠于他心中那片他深爱的土地。这所有的一切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有巾帼不让须眉所喊出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真正法宝之所在。 想当年的学生,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勉励自己。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在想大家有没思索过自己读书的动力何在?我们能否从古人的名言“士大夫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立自己读书的根本动因。 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对屈原以及他的事迹进行思索并有所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后,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来历习俗传说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来历习俗传说 导读:本文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来历习俗传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屈原诗歌作品 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屈原诗歌作品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屈原诗歌作品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全诗共373句,2477个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诗歌,分别祭记11种神灵。其中: 《东皇太一》祭祝最尊贵的大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类生命的男神。 《少司令》祭祀主宰幼儿生命的女神。

《东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黄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国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写的一组抒情诗,一共9篇。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组诗中数《哀郢》最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九章》和《离骚》是一类型的作品,区别在于《离骚》是屈原平生综合性的自我叙述,而《九章》则是具体的片断生活的记录和心情的显现。《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价值的材料。 《天问》是我国文学罕见的一篇奇文。它以一个“日”字领起,作者一口气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共374句,1553个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 《招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这种巫术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运用民间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写成了这篇颇有艺术特色的诗篇。他在诗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惊心动魄、凄惨恐怖的描写,叫魂魄哪儿上不要去,赶快回到自己的祖国。屈原招的是怀王的魂,实际是也在招楚国的魂,因为屈原是把怀王扣楚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招魂》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在我国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