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科技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

以科技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

以科技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

编者按:2013年4月,白春礼院长在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杂志《紫光阁》上发表“以科技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一文,现摘录如下。

一个人需要有自信,因为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信同样弥足珍贵。经过60多年来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摸石头”阶段,中国人已经沉淀出了道路、理论、制度方面的“三个自信”,引领着中华民族快步向复兴梦靠近。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居于龙头地位,可以说是撬动中国梦实现的“杠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提醒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创新自信”。我认为,在当前态势下,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树立特有的“科技自信”,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敢于自信

建国以来,经过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卓越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招牌”性故事,比如“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杂交水稻”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这是我们树立科技自信的坚固“地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经济上取得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得益于此,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连年稳步增加。2006年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1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8687亿元,反映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在重视科技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是我们树立科技自信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进步,整体科研水平已经从过去“跟踪”国际一流同行的工作,到现在逐步实现与国际一流工作的“同行”,乃至在个别领域成功实现了“引领”。仅以2012年为例,我国科学家在高温超导、中微子震荡、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方向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取得了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另外,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论文影响力也逐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学成回国,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这是我们树立科技自信的丰沃土壤。

实现自信

当然,我们必须客观理性地看待科技自信,正视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切不可夜郎自大,自娱自乐。毕竟,我们还不是一个科技强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面对这样的共识和期盼,科技界应该练好内功,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关键时刻给力,确保不掉链子,最终挺起腰板“实现科技自信”。

要真正实现科技自信,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恪守科学价值观。当官和发财是两条道,同样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把实现科学创新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梦想和价值追求。袁隆平院士将一生的汗水洒在了心爱的田地里,直到今天,80多岁的他仍有“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颗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相比袁隆平,遗憾的是,科技界还存在不少的“投机取巧”的现象:浅尝辄止,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甚至沉溺于名利追逐的游戏。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板凳宁坐十年冷。

要真正实现科技自信,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干大事”的信心和勇气,敢碰重大科学命题,要把致力于重大科技突破作为奋斗目标。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中国科学家长期积累、独立完成的重大科学突破,完美地贯穿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我相信,这支研究团队在数年的攻关过程中,心中一定有着干大事的豪情作为支撑。

要真正实现科技自信,科技工作者还要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伪存真、逐步逼近真理的渐进式过程。不盲从、不迷信、不跟风理应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特质,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理应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只有形成“标新立异型”的特色文化,中国的科技界才有希望涌现出一批乔布斯式的人物,担当起为中国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做出创新贡献的责任。

助力自信

要真正实现科技自信,各类机构要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把高层次人才真心实意地当作第一资源看待。几十年前,小平同志就提出自己要做“科学家的后勤部长”。在今天,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人才“宜居”型创新生态系统和科研“软环境”,在科技资源投入、效率配置等方面力争有所作为。例如,中国科学院近两年就启动实施了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的3H工程(Housing,Home,Health),保证科学家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安心用于科研工作。

要真正实现科技自信,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切实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协同创新。党和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都有详细的阐释。去年,中国科学院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联合所有省级地方科学院组建了“全国科学院联盟”,试图通过这些外部举措,在国家层面上探索更为优化的创新路径。同时,中国科学院近期在内部确立了两个“三位一体”的改革举措: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出重大成果、出优秀人才、出前瞻思想“三位一体”的机构使命。

科技自信是创新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有的心态和视角,也是中国科技界应有的基本气质。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面对这一后发国家难得的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窗口”,中国科技界要树立起强大的科技自信,勇于作为,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上地气,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之第五论”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

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国防白皮书》节选

中国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呈现和平发展势头,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中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有的国家深化亚太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存在,频繁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个别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采取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威胁上升。“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国

家海外利益安全风险上升。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主要国家大力发展军事高新技术,抢占太空、网络空间等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拓展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积极运筹和平时期武装力量运用,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坚持以下基本政策和原则: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坚定不移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统筹推进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兵种力量联合运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日常战备水平,加强针对性战备演习演练,周密组织边海空防战备巡逻和执勤,妥善应对各种危机和重大突发事件。

陆军主要担负陆地作战任务,包括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警卫警备部队等。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陆军积极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发展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逐步实现部队编成的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现有85万人。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海军现有23.5万人。空军是空中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领空安全、保持全国空防稳定的任务,主要由航空兵、地面防空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等兵种组成。按照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空军加强以侦察预警、空中进攻、防空反导、战略投送为重点的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发展新一代作战飞机、新型地空导弹和新型雷达等先进武器装备,完善预警、指挥和通信网络,提高战略预警、威慑和远程空中打击能力,空军现有39.8万人。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按照精干有效的原则,第二炮兵加快推进信息化转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利用成熟技术有重点、有选择改进现有装备,提高导弹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增强快速反应、有效突防、精确打击、综合毁伤和生存防护能力,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常规精确打击能力稳步提升。

空军是保卫国家空防安全的主体力量,陆军、海军和武警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担负部分空防任务。平时,国家防空实行空军—军区空军—防空部队指挥体制,空军根据中央军委意图对担负防空任务的各种防空力量实施统一指挥。中国空防体系由侦察监视、指挥控制、空中防御、地面防空、综合保障和人民防空六大系统组成。中国已建成集侦察预警、抗击、反击和防护于一体的空防力量体系,具有以各种对空探测雷达和预警机为主体,以技术侦察、电子对抗侦察为补充的空情获取手段;以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地空导弹、高炮部队为主体,以陆军防空兵、民兵预备役防空力量和人民防空力量为补充的抗击手段;以各种防护工程和防护力量为主体,以专业技术防护力量为补充的综合防护手段。空军日常防空基本活动,主要是组织侦察预警力量,监视国家领空及周边地区空中动态,随时掌握各种空中安全威胁;组织各级指挥机构,保持以首都为核心、以边境沿海一线为重点的常态化战备值班,随时指挥各种空防力量行动;组织日常防空战斗值班兵力,进行海上空域警巡、边境反侦察和境内查证处置异常不明空情;组织航空管制系统,监控飞行活动,维护空中秩序,保障飞行安全。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职责。海军结合日常战备为国家海上执法、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等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分别与海监、渔政等执法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完善军警民联防机制。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开展海洋测绘与科学调查,建设海洋气象监测、卫星导航、无线电导航及助航标志系统,及时发布气象和船舶航行等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管辖海域内的航行安全保障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武装力量有效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战备演训活动,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

新领导层履新满月通俗平实新话风阐释治国理念

摘自新华网

全国两会闭幕至今已满一月,中央高层频就国计民生发声,妙语频出,如“治大国如烹小鲜”、“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举重若轻、通俗平和,既直面当下内政外交热点,也折射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自信、个性,不仅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也被普通民众口耳相传。

筑“中国梦”:每个国人享有出彩机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谈及“中国梦”。

自去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向全中国民众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宣言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多次阐述“中国梦”战略。

——2012年11月29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宣示,并庄严承诺。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作系统阐述,并9次提及“中国梦”。

——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和平路径实现“中国梦”。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提出,“中国梦”同时造福世界。

——2013年3月26日,访问非洲时在坦桑尼亚演讲强调,共同缔造繁荣世界梦。

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完整反映出习近平与新一届中央高层集体的战略目标和治国理念,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新指导思想。

言为心声。所言为所思的外在呈现,彰显个人情怀。某种意义上讲,元首情怀则同为国家情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句有情怀、有温度的话语,往往会凝聚极大正能量。

有分析称,要实现“中国梦”,发展是核心,民生是基础,生态须改善,改革是动力,政府要转型;检验“中国梦”实现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每个中国人能否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深化改革:绝非一时起兴之论

“治大国如烹小鲜。”

——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称: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3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整场记者会上,李克强一系列人情味浓厚的朴实言语,表露了其带领新一届政府戮力改革的实干决心,也展现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3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向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信号。

十八大以来,全国都在热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上任之初,习近平就以“行万里路,克千般难”的无畏精神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智慧果敢,在言与行两个方面,全面诠释了他的改革开放观。

履新伊始,中国新一届班子也向外界传递更坚定的改革信号。有分析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也迎来了加快转型迈向可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领域改革,实现绿色增长;一是如何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经济民生:积极信号显“民本情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4月9日,习近平在海南三亚考察期间强调,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3月17日,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不避敏感,集中回答了改革、反腐、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备受中外媒体关切的热点话题。

“要用开放促进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来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上海,开始就任后的首次调研考察。在期间的两场座谈会上,李克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要实现“新四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进一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

“把握宏观政策需‘站稳脚跟’”

——4月12日,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4月6日至9日,张高丽赴山西、新疆调研,他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向市场放权反对官僚主义。

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怎样的施政目标和新气象来开好局、起好步,不但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民众的期盼。从习近平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李克强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两位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共同阐述了同一个要义,即“以民为本”将是新一届班子的执政理念和努力方向。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体现了对历史和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巨大承担。”有多位专家指出,习近平阐述的“小康”和李克强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一月以来的表现,为全国人民增添了信心。

反腐改作风:以身作则非空谈

“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3月17日,李克强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这是古训,也是真理。

“简政放权是反腐倡廉的良药。”

——3月26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举行。李克强的一句“简政放权是反腐倡廉的良药。”点明了多年来腐败多发、易发的症结所在。

“要遵守章程、认真履责,坚持真理、勇于直言,拒绝冷漠和懈怠;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要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拒绝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

——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三要三拒绝”。

“凡是到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都是普通学员,所有学员都没有等级、没有特权,更不能拉关系、搞小圈子。”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3月28日在中央党校弘扬良好学风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拿出管用有效的措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改作风,切实解决‘只说不做、虚晃一枪’的问题。”

——刘云山3月28日下午至29日在天津调研时强调,抓落实需要好的作风。

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举国上下掀起了转变工作作风的热潮,各地各级纷纷行动起来,出办法、定方案,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受到人民群众好评。然而有人也担心,改进作风会不会只是“一阵风”过而无痕。

有分析认为,在改作风热潮中,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应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改作风,充分发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的表率作用,方能形成群情振奋、上下齐动的大气场,产生争先恐后促跨越的“场效应”。

根治“作风病”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中央新领导层自去年起“大刀阔斧”转变工作作风,亦从对出国、用车、招待等“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严格规定等方面回应社会关切。有分析称,新领导班子近期就“改作风”密集发声,在许多方面的细化和具体相应规定,让变通的空间减少,说明政府更加有智慧和胆识,也更加有自信。

大国外交:多场合传递“中国声音”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3月23日,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谈到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时,他说出了“鞋子理论”。

“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非洲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

——3月29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的重要演讲。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

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在半岛和本地区挑事生事,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月13日,李克强在与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克里会见时,就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公开表态。

在履新的一个月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谈及外交主张,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自信。

从俄罗斯、非洲再到海南博鳌,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平实直白发言,再到李克强就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公开表态,让中国坚守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愈发清晰,有分析称,中国外交积极争取做到权衡兼顾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

而无论是习近平的“鞋子论”,还是李克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表态,都反映了新一届领导人的自信,也反映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中国领导者逐渐找到适合国情的路子。有专家称,一个政治家的具体政绩可能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人淡忘,然而他一句蕴含哲理的话可能一直为后人记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平实直白的用词,塑造了鲜明的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称,这有助于中国传达坚守和平发展的立场。

警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的不良倾向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政治局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出台八项规定,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赞誉。各地各部门亦响应号召,积极跟进,出细则、定规章,改进工作作风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作风建设硕果累累。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也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影响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必须引起警惕。

生搬硬套脱实际。一些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中央推出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误读了中央抓作风建设的良苦用心,不能坚持科学的思想和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把落实八项规定当做对上负责的一项政治任务,机械跟进、生搬硬套,简单复制八项规定内容,层层转发文件,照本宣科,亦步亦趋。

整改内容欠深入。大会会场,不挂条幅、不摆鲜花;会议就餐,没有高档菜肴和酒类饮品;领导讲话,陈言务去、直奔问题,一些地方改进作风多停留在对形式主义做“减法”的层面上,而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升人民生活幸福

指数等务实内容上“加法”做得不够。鲜花少了、菜单瘦了,政府部门节约的行政开支能否用于改善民生?会议短了、发言实了,党员干部腾出的精力能否用于联系群众?转作风看实效,人民群众不仅看不做什么,更关注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效。

矫枉过正走极端。有的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把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量化,这本是一件好事,值得肯定。但有的却硬性规定下基层调研自带被褥、自备干粮,参加会议不提供食宿,自掏腰包;有的呆板地将每月第一个周定为“无会周”;有的“一刀切”地限定会议发言时间,“生硬”地压缩新闻报道字数。如此等等不顾事实、脱离实际的做法,有矫枉过正、甚至产生新的形式主义之嫌,自然也不能从根本上改进作风。

群众参与需加强。作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风如何改,群众最有发言权;作风改得怎么样,群众是最公正的监督员、评判员。但一些地方改进作风没有将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仅限于在政府、部门、干部之间流转,仅靠自上而下的监管,政府起草发布文件,机关干部学习贯彻,相关部门明察暗访,督查落实,人民群众则身处局外,对作风整改无从知情,没法参与,难以监督。没有群众的参与,群众的权利如何能得到保障?这本身就违背了八项规定之“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要义。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始至终贯穿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求真务实;坚定不移围绕一个不变的核心,就是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日常工作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化解生搬硬套的“僵”,去掉华而不实的“浮”,消除不切实际的“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群众的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作风整改工作得失的最高标准。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进步及时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

摘自新华网

2003年春天,“非典”(SARS)夺去了中国数百条性命。“非典”之可怕,不仅在于其高死亡率,还在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恐慌蔓延。眼下的H7N9禽流感不由得使人想起十年前那场“非典”。中国从当年那场引起社会恐慌的公共卫生危机

中学到了什么?虽说H7N9禽流感尚未出现人际传播,其可怕性或许不及“非典”,但人感染该病毒在全球尚属首次,且短短数日就有多人死亡,传染源、传染渠道、治疗方法等仍处于“未知”或“半未知”状态,不免又引起了公众的一定恐慌。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取得的巨大进步,面对H7N9禽流感疫情,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及时向社会通报疫情情况,不瞒报,认真部署防治工作,暂时停止活禽交易市场,扑杀疑似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鸟,积极做好病例救治工作,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治疗。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科学高效应对,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的强化,使得政府、传媒和公众能更为理性地认知传染病风险。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截至2013年4月17日17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8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7人,5人已治愈出院。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1例,死亡11例)、江苏(20例,死亡3例)、浙江(25例,死亡2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2例)共6个省市30个地市级区域。

上海市政府自今年3月底公布两名患者确诊死于H7N9禽流感病毒以来,中国各地均加强了对该病毒的监控,建立了较为快速的信息发布系统。上海市卫生管理部门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从最初两例死亡病例身上化验出并确认H7N9这一人类从未感染过的病毒,对人类对抗这一病毒的贡献不可抹杀。然而,卫生管理部门仍不可懈怠,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知情权”的要求已越来越高。由于H7N9禽流感病情的出现仅在上海主要水源黄浦江发现大量死猪后数日,公众对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自然会有诸多猜想。后来上海

市政府宣布,在死猪身上并未测出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称,在已检测的猪中流感病毒为阴性。公众的疑虑需要更多解释和信息透明才可能消除。

如果说“非典”危机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信息公开和直面危机。此外,“非典”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和民众认识到,仅仅有经济增长是不够的,必须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综合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H7N9禽流感的出现,再一次使人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紧迫感。

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为全球反恐合作敲响警钟

摘自《解放军报》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15日,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正当数万人欢呼马拉松比赛冠军诞生之时,接连两声闷罐式的爆炸,刹那间造成3人死亡、180多人受伤。继“9·11”事件后,美国本土再次遭受严重的恐怖袭击。

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3名遇难者中包括1名中国女性留学生,她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另有1名中国留学生周丹龄受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造成我国一名留学生不幸遇难、一名留学生身负重伤十分关心,特意委托有关部门转达了对遇难学生的悼念、对受伤学生及两位学生家属的慰问。习近平指示外交部和中国驻美国使馆、驻纽约总领馆全力做好遇难学生善后事宜和受伤学生救治工作,同美方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处理好相关事宜。

美国政府已确认,波士顿爆炸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恐怖袭击。当时,电视台正在直播波士顿马拉松现场,事发后,电视媒体立即转入爆炸现场直播。通过电视直播可以看到,美国行政和执法部门的反应快速而专业。警察第一时间反应,从维护治安自动转入反恐救援;州政府立刻加强警力,确保近2.7万名运动员安全,切断波士顿地区手机联络,停运地铁,关闭机场,设置波士顿地区禁飞区;总统奥巴马在爆炸后3小时即向全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联邦调查局快速公布已经锁定嫌疑人的消息。事实说明,“9·11”事件后美国积累的反恐经验,在危机发生时确实发挥了作用。

需要反思的是,波士顿有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等100多所大学与学院。为什么在美国成功猎杀本·拉丹两年后,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安全的大学城遭到恐怖袭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在战略层为反恐打下了休止符,把肉体上消灭本·拉丹作为反恐战争胜利的一个标志,致使国际反恐合作不断弱化。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动荡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化地区矛盾的政策,客观上破坏了地区和平环境,影响了大国间反恐的信任与合作。波士顿爆炸案说明,即便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防止恐怖分子的袭击。不管此次袭击是国际恐怖组织牵涉在内,还是个体极端主义的“独狼”行径,总之谁都不能轻视全球反恐合作。

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实在在的跨国界的人民安全之需。虽然美国的反恐战争已经结束,但国际反恐斗争不能结束。波士顿爆炸惨案以血的代价告诫各国,恐怖袭击以人民为目标,而人民不分国别。对此,各国领导人,尤其是大国领导人,应以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最高利益,彻底放弃冷战思维,摒弃前嫌,携手共建全球反恐阵线,防止“9·11”事件在任何一国重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

基于此,我们在对美国人民遭受恐怖袭击灾难表达真诚慰问的同时,也向世界传达这样的信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国,根除恐怖主义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大国需要担起重任,为世界撑起和平的天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