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危机及其根源

环境危机及其根源

环境危机及其根源
环境危机及其根源

经济哲学研究

环境危机及其根源

阎孟伟

内容提要 围绕环境危机所展开的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区。这个误区主要表现为,这种文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并导致了对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否定。环境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财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冲突,使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性质,这是环境危机难以克服的社会障碍。

关键词 环境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 私有制

谋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行,使人们不能不以更为严肃、审慎的态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恒久的哲学问题。所不同的是,这个问题的现代意蕴较之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令人感到不安。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各种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日益感受到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存越来越富于威胁性,以至我们有理由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非但没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尖锐。

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对问题根源的准确把握。近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环境危机所展开的热烈讨论,可以说是对人类行为的历史检讨。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却主要地落脚于伦理学领域,问题的争论聚焦在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而形成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上。无论是维护者,还是反对者,似乎都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当改变或者调整我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我们当然不应否认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或重建对于调整人类行为的重要性,但是把经过几个世纪的蓄积而形成的沉重问题最终归结为文化或道德观念使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十分遗憾的避重就轻。

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了适于人类产生并生

存和发展的环境,而人类归根到底是从自然界中汲取创造历史、创造文明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人为了自身的生存总是需要征服自然,改变其自在的状态使之适合于人类的需求和目的。而自在的自然本身并不自动地满足人的要求,它凭藉自身的客观属性制约着人类的活动,并使人类的任何任意的甚或狂妄的设想或者无法结出现实的果实,或者产生与心相违的恶果。人类自觉活动与自然制约之间的这一矛盾,是有关社会进步的一切问题的源头,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系统的演变或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之中。

随着人类的自觉活动的发展和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扩展与深化,人们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断地发生历史性变化。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工业文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踏步地进入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为特征。当科学理性用理论的和数学的方式不断地把自然的属性和规律像一道

道菜肴一样直截了当地摆在人类的餐桌上时,笼罩自然本性的神秘面纱也就被一层层地揭开,开始了被马克斯?韦伯称之为“世界的祛魅”(the enchant2 m ent of the w o rld)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凯歌行进,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和深度上成为人类用以改造征服自然的武器和力量。自然力被人类所役使,表明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屈从成为主宰自然的主体,物质财富的迅猛增长、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铁的事实显示了人类主宰自然的能力。然而在这一变革自然的伟大进程中,由人的活动引发出来的更为深层的问题也在逐渐积累,并最终达到了足以使人类进步的前景暗淡无光的程度。

本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负作用日趋严重并到处显露出来,这才使人们变得冷静一些,开始认真思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的行为所引起的新的矛盾。70年代初,以讨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处境而闻名于世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通过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综合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1970年以后,人口和工业仍然维持指数增长,但迅速减少的资源将成为约束条件使工业不得不放慢速度,待工业化达到最高点后,人口和污染还会继续增长,但由于食物和医药缺乏引起死亡率上升,最后人口停止增长,这样人类在2100年到来之前崩溃。1981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里夫金和霍华德发表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这本书把物理学用来表述热力系统无序性的状态函数“熵”广泛应用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从而向不断追求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学思想提出了挑战。作者认为,尽管物理学的质量、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说明了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灭的、守恒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地滥用自然的物质和能源,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对人类来说,是从可利用的向不可利用的状态转化,从有效的向无效的状态转化。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和放纵,世界非再生性的能源和物质材料的耗散实际上在加速增大,两者的熵值正提高到一个十分危险的程度,如果继续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个悲剧:耗尽地球上的非再生性资源。为此,作者告诫人们:以消费为生产目的的现代工业主义,把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视为唯一目的,并通过消除人类劳动和实现生产过程各环节的自动化而增加能量的流动,致使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高熵的社会,“一场大崩溃已迫在眉睫”。

不管“增长极限论”和“熵的世界观”所

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情调如何地令人感到

不快,但问题的严重性的确可以使人们意识到发展的未来并不仅仅是充满了浪漫的玫瑰色,如果不能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必然是危机四伏。由此,强调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和谐共存的呼声开始在世界各国回荡,并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重新反思。这种反思十分认真地检讨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行为是基于何种文化价值观念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这一损害如何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首当其冲受到批判的是所谓“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视“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以完全利己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所描述的那样:“在决定对待自然的方式时,人类的欲望及其满足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人们不必去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①这种价值观或伦理学忽略了自然作为人类家园的前提性意义,导致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要避免更为惨痛的结局,就必须放弃这种表现人的狂妄和傲慢的价值观念,代之以尊重自然价值和尊严的新型自然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主张,人类应当把生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而生命的尊严是整个生物和自然界共同拥有的,“生命是有尊严的。这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进一步认为宇宙整体和其中的万物均有其尊严性。他说:“自然界的生物和无机界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②这种与自然谋求亲和的意识强化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逆反情绪,并由此奠定了环境伦理学的基础。受此强烈影

②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第430页。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219页。

响,我国亦有不少学者主张类似的看法。如邹广文在《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一书中指出:“‘人类中心论’的实质是以人的抽象利益为价值准则的……由于这种价值观把人类从宇宙自然序列中分离出来,仅以人作为思考的核心,因而这种思维定势在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走出19世纪理性主义的泥沼。”①他认为,人类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正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促成的。还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样的字眼都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观念,应当坚决予以“扬弃”。

不能否认上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种文化价值观是我们判断人类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尺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而产生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确使人们盲目地、没有节制地开采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某种“价值合理性”的解释或支持。改变或调整这种文化价值观,重新确立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形成一种“尊重自然的价值和尊严”的强烈意识,至少可以使人们在行为取向上确认,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一种“罪过”,一种不道义的行为,从而把保护资源环境的努力上升为伦理原则,或者说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视为人格的自我完善的有机部分。这对于引导人们保护生存环境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价值取向。

然而道义的批判尽管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热情,却毕竟不能替代对问题实质的分析。“尊重自然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一种说法,多少具有把自然人格化的意向,作为抒发情感和激发热情的艺术夸张,无可厚非,但如果真的拿来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就不能不说带有脱离对自然的科学理解的倾向。所谓价值归根到底只是对于具有自觉选择能力的,即自为的主体才是存在的。这种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自然因果运动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利用自然的质料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并由此赋予自然的物质和能量以一定的价值或意义。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是倡导还是否认“人类中心主义”,都必然会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坐标体系,脱离了与人类主体的关系,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自然本身就无所谓价值问题。离开了人类的生存需求,恐怕连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高一点好还是低一点好这样的问题都无从解答。自然界是无意识的,它并不在乎人们是否尊重它,而只是按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人类的行为作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并不必然导致对生存环境破坏,人类完全可以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确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事实上,如果自然界对人类行为作出的反应并不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很难说还有今天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口诛笔伐。

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化反思一旦脱离了科学的基础,其怀疑和批判的矛头就难免不指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出发而衍生出来的反人道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思想倾向。

1987年美国学者埃伦费尔德(Eh renfeld)出版了《人道主义的僭妄》一书,较系统地检讨了人类人道主义观念和信念对人类行为的误导。作者认为,人道主义实际上是以人类本身为崇拜偶像的现代的新宗教。工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人道主义信念的积极意义的见证。然而,随着人类知识和力量的增长,“人道主义表现出了强烈的反自然成分”,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开始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在当代所创造的一系列成就都带来了正反双重效应,而其中负效应对现代人类和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以至“我们时代的任何东西都多多少少感染了僭妄的态度。我们玷污了一切事物(有许多是永远地被玷污了),甚至最边远的亚马逊丛林,高山上的空气和孕育我们生命的永恒的大海也在所难逃”②。因此,人道主义观念已经不适合指导人类争取生存的实践,只有放弃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超越人道主义,才会促成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自然保护。很明显,这种见解的逻辑就是,人道主义必然是反自然的,至少必然导致反自然的僭妄态度。

美国后现代思想家格里芬从另一个方面“深挖”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祸根”。他把造成环境危机的种种过错归罪于现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消极影响。他说:“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完全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它缺乏经验、情感、内在关系,缺乏有目的的活动和努力。一句话,它没有任何价值。……自然被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它是由无生气的物

②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1988年版,第229页。

邹广文:《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体构成的,没有有生命的神性在它里面。这种‘自然的死亡’导致各种各样的灾难性的后果。”他指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它产生了认为真实的即物质的这样一种倾向。由于我们具有要求与真实的事物保持一致的宗教动机,唯物主义就使我们希望同物质的东西和过程保持一致。我们通过物质上战胜和控制来表明同物质‘取得了一致’。于是,这种现代性的宗教动机就在大量追求和发展支配自然的强大技术力量这些伴生的动机中得到了表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现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理性的发展,理解为“世界的祛魅”,而格里芬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反感则使他认为“世界的祛魅”正在把世界推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情况只有当我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改变。而这就要求实现‘世界的返魅’(the reenchantm ent of the w o rld),后现代范式有助于这一理想的实现。”①由此可以看出,格里芬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中明显地包含着反科学的倾向,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从反唯物主义到反科学很可能是他的理论的一种逻辑归结。

反人道主义和反唯物主义两种思想倾向的产生表明,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一种观念的误区。这个误区的实质就在于把伦理观念或文化价值观念看成是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根据,而忽视或回避了使一种文化价值观得以产生并持续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

三 事实上,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所产生的日益深重的危机表现的是社会自发进化的盲目后果。人类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的

方式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这种征服和改造是以对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前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确使我们人类获得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的强大手段,以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每一个局部的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仅是因为自然界中有着大量的可供人们享用的多种物质和能量,更因为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物种和能量之间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平衡有序的系统,即适合于生命存在、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系统,自然的规律本身就包含着使生态系统达到内在平衡的规律。维护这个系统的内在平衡性和稳定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表明人类对于自然规律尚缺乏整体的、全面的把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然界作为整体所具有的内在平衡是一切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以往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和有关社会进步的种种观念都暗含着一个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公理”,即物质世界无限广大,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产的发展会使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毫无疑问,这种观念完全忽视了地球作为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和内在平衡性,忽视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熵增趋势”,尤其忽视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作用的可能性,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变得毫无节制,以致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每一局部过程都是自觉的、卓有成效的,而在总体上却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这表明,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达到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程度,使自然界对人类活动所作出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产生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发后果。

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不仅有其认识论的根源,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应当说,财产私有制在历史上一经产生便奠定了自发进化的社会基础。从一切社会活动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性上说,所有制实际上是控制物质资源的社会权力,因而是一切社会权力中最根本的权力。财产私有制则是把这一社会权力转变为个人权力的社会机制。因此在私有制社会中,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不仅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是获取社会权力的最基本方式,这就不能不使个人对物质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其说是为了征服自然,不如说是为了征服他人,至少是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控制。当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尽管私有财产的权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但传统的宗法政治、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到不同的等级圈层中,使他们拥有的社会权力不超出各自所属的等级圈层所划定的范围。然而,这种“先天不平等”终究被商品经济的铁拳击碎。当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人们之间的一切社会

①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年版,第218、221、223页。

关系实际地物化为商品交换关系后,私有财产的权力也就最终失去了等级圈层的限制,膨胀为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权力。因而在市场经济中,对物的占有具有全面社会意义,个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驱动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它使人与人之间在经济利益上产生普遍的竞争和对抗,并使自然界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竞争和对抗的牺牲品。因为,一旦人们把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的目的,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对抗就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并且对商业利益的竞争也使人们难于考虑自身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这样,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的局部行为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由自身的意志所决定的自觉行为,但相互冲突的意志在交互作用中却产生了盲目的“合力”,这种合力一方面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性负作用日积月累,以至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未来的危机产生深重的焦虑。

如果资源和环境上的危机仅仅出于一种认识论上的根源,危机的消除似乎就可以变得相对简单一些。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的强烈呼声,环境检测和保护机构已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各种各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政策被制定出来,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当一部分正在用于解决资源和环境中令人棘手的问题,所有这些努力也的确产生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这表明,人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完全有可能通过对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的科学把握而有效地克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在这里,人类的理智、科学技术依然是我们走出困境、赢得光明前景的有力武器,人类依然要通过“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将自然“人化”的方式同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只不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和自然的彻底的“人化”最基本的含义应当是使自然环境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

然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必须消除制造困境和危机的社会根源。几乎所有指责“人类中心主义”的学者都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在于把人或人类的利益视为价值的核心。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这种指责中所提到的“人的利益”或“人类利益”,不过是掩饰、抹杀利益差异和对立的抽象观念。私有财产的权力一旦泛化为普遍的社会权力就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和对抗,造成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对立,使贫富分化成为社会生活的顽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的私人利益、集团利益、地区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对自然的掠夺,大多出于利益群体之间特殊利益或私利的角逐。更使我们痛心疾首的是,迄今为止,不管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主题上奏出何等壮烈的乐章,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却在不断地抵消着人们所作出的努力。因为,在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可以绝对地保证自身永久性地免受贫困的困扰。无论是摆脱贫困还是避免重新堕入贫困,都取决于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否在有限资源的占有和物质财富的分配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利益的抗争使真正出于“人类利益”的种种考虑变得苍白无力。即便人们意识到了危机的深重,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危机的到来,但要说服那些被竞争搞得头昏脑涨的人们彻底地放弃现代工业模式所能创造的唾手可得的利益自然是难上加难。在那些发达的国家中,经济的富足甚至可以使各种各样的宠物享受人道主义的温情,而在那些贫穷的国家中,成千上万的人却依然在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如此巨大的反差迫使世界体系中的每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这就使为消除危机所需要的共同努力难以成为现实。

资源和环境的危机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阶级或哪一部分人的危机,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从根本上消除危机需要人们真正从人的“类存在”的意义上关注那些属于人类的共同利益,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人类具有走出困境和危机的充分能力,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创造出能够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遏制乃至消除私有财产权力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出来的竞争和对抗,遏制乃至消除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追求特殊利益上的相互冲突。不消除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或者回避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危机的消除就只能停留在抽象而空泛的道义清谈中。

(本文作者:阎孟伟 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景来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大部分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有些物质原本是生产中的有用物质,甚至是人和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未充分利用而大量排放,不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且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一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会转变成危害更大的新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物质。不同污染物同时存在时,可因拮抗或协同作用使毒性降低或增大。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研究的对象。 1.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九类,具体介绍如下。 (1)元素包括铅、镉、铬、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和准金属、卤素、氧(臭氧)、黄磷等。 (2)无机物包括氰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卤化氢、卤素化合物(如ClF、BrF3、IF5、BrCl、IBr等)、次氯酸及其盐硅的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磷的无机化合物(如PH3、PX3、PX5)、硫的无机化合物(如H2S、SO2、H2SO3、H2SO4)等。 (3)有机烃化合物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芳烃、多环芳烃等。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羰基镍、二苯铬、三丁基锡、单甲基或二甲基胂酸、三苯基锡等。 (5)含氧有机化合物包括环氧乙烷、醚、醇、酮、醛、有机酸、酯、酐和酚类化合物等。 (6)有机氮化合物包括胺、腈、硝基甲烷、硝基苯和亚硝胺等。 (7)有机卤化物包括四氯化碳、饱和或不饱和卤化烃(如氯乙烯)、卤代芳烃(如氯代苯)、氯代苯酚、多氯联苯和氯代二噁英类等。 (8)有机硫化合物如烷基硫化物、硫醇、巯基甲烷、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9)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是磷酸酯类化合物,如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邻甲苯酯、焦磷酸四乙酯、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2.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质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可归纳如下。 (1)自然性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人分析了人体中60多种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百分含量与它们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为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的耐受力则要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它们对人类的危害程度。 (2)毒性环境污染物中的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汞、铍、铅、有机磷和有机氯等的毒性都很强。其中部分具有剧毒性,处于痕量级就能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决定污染物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除了其性质、含量,还和其存在形态密切相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浅谈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行,使得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带来了资源的匮乏和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的现状,接着说明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最后指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生态道德 1 . 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见证。公元250年玛雅文明鼎盛,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元800年时玛雅文明开始崩溃,其后不到100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由于生态的原因,巴比伦文明毁灭了。1873年,伦敦出现杀人烟雾,煤烟中毒比前一年多死260人,1880年、1892年又夺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英国的格拉斯哥、曼切斯特烟雾也造成1000多人死亡。1885年,日本足尾铜矿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剧毒物质砷化物的蔓延,加上1890年的洪水泛滥,致使群马、茨城等四县10几万人流离失所。进入21世纪的中国,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尘暴。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这些事实说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看到这些可悲的事实后,我们人类终于醒悟到生态危机的危害。 这种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广度急速加剧,造成沙漠的扩张与动植物灭绝、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臭氧层的破坏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所有的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1生态危机的实质 上面提到,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大大增加了认识自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环境工程1001 冯振山 2010011385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 自然环境污染 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 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 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政治课作业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当今世界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一个毋庸夸大其词的程度。我们今天正在日复一日的品尝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就兰州的天气而言,在我倒兰州的这五年中,兰州沙尘天气总天数每年都在增加。从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方面讲,其主要表现为[1,2,7]:(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与煤炭的燃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日益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致使太阳光中辐射的红外线不容易轻易反射而热量被大气吸收从而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森林大火的频繁发生以及暴雨次数的增加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失。(2)臭氧层破坏。在距离地面10-30公里范围内的平流层存在一层臭氧保护层。它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辐射。是保护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有资料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2﹪,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3)酸雨蔓延。所谓“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 值小于 5.6 的酸性降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燃烧及废气的排放。酸雨若直接落在植物表面可使植物枯萎致死,若落入江河湖海那么会导致水中的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会大面积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4)水资源短缺。随着全球变暖,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进

步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为人们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肆意污染。导致水资源急剧下降,致使全球约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问题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5)此外还有土壤退化,荒漠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种灭绝等等很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学术主流学说主要有四种:(1)人类中心主义学说。众多哲学家在对人类的本性进行哲学探究的同时,将人类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将人类独立于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之外。将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如何改造自然和开发自然的能力上。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值得一说的是,这里人类中心说的起源有的人说是起源于基督教派的上帝拟人化[1,3,4]。将人类与自然对立。对自然资源无度的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2)科技异化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看人类怎么去应用科学技术。我认为,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加分辨的无度的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恢复还得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5,6]。(3)消费异化说。在人类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而且还有精神需求以及剧增的物质需求。那么这势必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加剧。如果这样的索取是单向的,无度的。那么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恢复的,破坏性的。当今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带来很大压力。(4)资本主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6136080.html,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作者:郭强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上曾提出过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社会层面的文明、和谐以及国家层面的公正、法治的观念无一不彰显了我党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国度、实现以人为本的决心。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给公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日渐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走出困境我们应从政策控制、经济调节、科技的正面引导以及道德观念宣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生态危机;政策控制;经济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89-02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等等。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当然,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 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索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缩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

(环境管理)有关环境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有关环境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提纲: 1. 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说我们依赖环境而生存? 2. 什么是环境污染? 3.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4. 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怎样造成的? 5. 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6. 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7. 水污染会带来什么危害? 8. 什么是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 9. 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 10. 什么是噪音?噪音污染对人有什么危害? 11. 分贝值表示的是什么? 12. 我国对环境噪音的容许分贝值规定是多少? 13.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减少酸雨的办法? 14. 什么是温室效应?有什么危害? 15.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16. 臭氧层在哪里?对生命有什么保护作用? 17. 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有什么补救措施? 18. 什么是生物圈和生态系统? 19. 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0.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它? 21. 什么是食物链?人与食物链有什么关系? 22. 森林有哪些环境价值?

23. 热带雨林为什么十分珍贵? 24. 什么是土地沙化,荒漠化?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荒漠化? 25. 海洋给予了人类什么?海洋污染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危害?人类可以为保护海洋做什么? 26. 地球上有多少可供生命使用的淡水? 27. 什么是地球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 28. 为什么要节约化石燃料? 29. 为什么要珍惜粮食? 1. 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说我们依赖环境而生存? 人类的环境分为: 1〕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和其他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 简单通俗地讲,所谓环境,即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面对的一切。我们面对的空间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要的空气,天上的雨下到地上,变成江河湖泊或地下水,成为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我们吃的瓜菜果粮从土地中生长出来。 仔细想想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从起床、洗涑、早餐、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涮碗、洗衣,到看电视、看书、最后睡觉。我们消耗的有水、电、煤(或天然气,柴火〕、汽油(乘车的人〕、食物及洗涤用品等等;我们使用的有棉制品(如床单、衣服〕、木制品(如家具〕、金属制品(如菜刀〕、玻璃制品(如杯子〕、石油制品(如塑料〕、粘土制品(如住房用砖〕、甚至生物制品(如中草药)等等。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用大自然中的原料比如棉花、森林、矿物等做成的。在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耗用大量淡水、煤炭或石油等能源。就这样,我们靠环境提供给的一切而生活着。试想一下,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给,我们的生活就很可能变得十分困难,人类就有可能失去生存条件。有人说“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这句话是十分准确的。 2. 什么是环境污染? 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 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返回)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摘要(Abstract)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保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我国的环境污染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关键字:中国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mg/L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mg/L。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60mg/L)。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mg/L;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mg/L。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①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μm)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μm)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 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的急剧增长 “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 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消费主义支持“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 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人类要想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保持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关于科技与生态,人类可以以生态意识对科技发展进行重新评价,利用科技的潜力为治理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合理处理科技与生态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而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可用循环型生产体系取代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大量生产体系。同时为解决生态危机,就需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共存、共荣的,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以自然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为限。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李约瑟之谜”说的是近代中国的科技应该发达而没有发达,“钱学森之问”说的是新中国应该培养出很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编号:AQ-Lw-05016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The institutional origi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制度主义的进路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失败,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市场机制与可持续的政府政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制度失败,制度创新 一、环境问题与制度 (一)制度的重要性 儿时尚未走四方的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初认识是来自李白那壮丽的诗篇。尤其是那句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读及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激动。但当我亲临黄河古老的堤岸,看到的却只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隘窄水带,心头不禁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愁怅,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终归故乡,而昔日的田园已是一片荒凉。我想如果李白复生,一定会比我更加忧伤,

那曾给他激荡诗情的壮美山川如今已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他最衷爱的黄河断流了,曾给他无限遐想的瀑布消失了,山秃了,水臭了,天灰了,还有酸雨,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正一步步将我们曾美丽的家园变成坟墓。更可悲的是,这种威胁不是来自人类的敌对势力,也不是来自自然条件的自然转变,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自己的狂妄与无知。痛定思痛,广大有识之士做为社会的良知开始尝试拷问人类那贪婪的灵魂,试图找出环境问题[1]的根源并纠正之。伴随着人们的努力,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被逐渐地发现,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伦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等。这些因素无疑都是存在的,它们的发现对“治疗”环境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本文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主要的,因为现代法治社会是“通过法律控制的社会”,这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只有有限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而人的不合理行为之所以产生,根源于我们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规范人类行为之职责。因此,本文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生态危机的根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2、资源发展型现代工业引发生态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因而,现代工业应运而生。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索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4、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却不肯在排污设施、技术上投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 另外,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人类中心主义、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