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秦朝的法律制度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诸侯国秦国发展而来统一的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王朝。秦乃颛臾后裔,被舜赐赢姓。周朝时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军事上,经过自秦穆公至秦王政历代君王的努力,秦国最终从春秋战国的血腥争霸中冲杀出来,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秦统一六国后,又北击匈奴,南下百越,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基本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在政治上,秦改周朝的分封制为郡县制,首次确立中央王朝和皇帝的绝对权威,并设置了与之配套的三公九卿制的中央官僚机构。在经济上,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使社会进入地主―农民模式的阶级社会。其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等,则使中国在文化上首次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另外,秦所创的法律也一直沿用到唐代才有较大的变动。思想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秦朝建立以后,继承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法律传统与法制改革成果,坚持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及法制原则,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确立了一整套以严刑峻法、苛政暴敛等重刑主义原则为指导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色的统一法律制度。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与社会的影响,秦朝的法律制度还带有许多刚刚脱胎出来的旧时代的显著特色。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集权专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君主领导下的封建官僚体制和郡县制行政区划;在经济上实行小农式土地私有化和重农轻商;在法律上实行依“法”治国,建立一体化的司法体制。但是当时的“法治”,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而实际上是“罚治”,即以刑罚治国。

秦因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并进行多次大规模战争、修筑万里长城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的原因,对人民征敛过重,加之对知识分子的打击,极力推行暴政峻法,严重地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人民苦秦久矣。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上原六国贵族的响应,二世而亡。不过,秦朝所确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律制度,对汉朝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法律指导思想

『引例』坑儒案坑儒案发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据史载,秦始皇晚年曾多次派方士寻求仙药,以求长生不老。方士卢生等积极响应,因而很受宠幸。后因长期求药未得,恐被处死,就私下议论秦始皇专横,非议寻仙药之事。秦始皇闻讯大怒,下令以妖言惑众之罪名追捕在咸阳的方士、儒生。最后460余名儒生全部被处以死刑﹙活埋﹚。

秦始皇为了巩固其开创的大一统天下,吸收运用了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关于“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政治法律理论,建立了“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立法形式与专制集权统治。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法令由一统

渊源:

秦朝发展了先秦法家提出的“壹法”(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的思想提出了“法令由一统”、“法出于一”的思想。

内容:

(1)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2)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史记·李斯列传》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为了维护皇帝在封建官僚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秦朝统治者特别强调要维护君主专制,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皇帝本人是最高司法长官。(3)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实现君主专制国家的统一,必须以法令的统一为其前提条件;要达到法令的统一,又需要普通民众对国家法令有一致的理解。因此,秦朝统治者强制民间向官吏学习法律知识,不允许民间传授、评议法律;以保证法律内容的统一、人们思想的统一。

影响:

(1)在“法令由一统”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法令,结束了“田畴异亩,车途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状况。(2)在“法令由一统”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的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规定“命为制,令为诏”法就成了他的命和令的代名词,“朕言即法”,“言出法随”。

(3)“法令由一统”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和独裁,同时对于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起了重大作用。

2、事皆决于法

泰山石刻:“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先秦法家认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法律因为具有赏功罚罪、定分止争、统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法家提出要“明法”、“任法”,即要有法可依。)

事皆决于法:法即罚。它是指秦朝将刑罚处罚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秦朝的刑罚体系严密,以严刑酷罚(肉刑)惩处违反国家有关在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规定的行为。

秦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积极贯彻“以法为本”、“事断于法”的法制传统,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封建立法,强调法律的同意适用,做到凡事“皆有法式”,除沿用统一之前的各项制度外,又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法律。通过云梦秦简可知,秦朝在政治、军事、工农业生产、市场管理、货币流通、交通、行政管理、官吏任免、案件审理等方面均有法律规定。这是秦朝在封建法制建设上作出的重大贡献。

3、以刑杀为威

先秦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以刑去刑。秦朝统治者把法家的这一思想发展到极端,将“以刑杀为威”作为其统治思想,推行法家刑赏兼备、重刑轻罚、以刑杀为威的重刑主义。表现:

(1)法网严密,以致人们动不动就会触犯刑条;

(2)严刑重罚,残酷、野蛮的刑罚随时随处可见。片面强调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制定了一套极其严酷的刑罚制度。

《汉书·刑法志》说: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指律令判状),昼断狱,夜理书”,“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民悉“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指犯罪之人)半道,断狱岁(指每年)以千万数。”可见,这是“以刑杀为威”之失。

汉代人桓宽《盐铁论?刑德》所说:“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这不仅彻底否定了德礼教化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所具有的统治作用,而且也完全背离了先秦法家宣扬重刑主义所标榜的“以刑去刑”、“以杀止杀”的本来目的,因而只能是走向“法治”的反面。

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与近代法治之间的本质区别

1、法家的法治理论,相对于儒家的德治、礼治、人治而言,更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作用。就法律的本质而言,法家的法治理论和儒家的人治理论是相同的,他们都把法律视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法家法治之法不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君主是至高无上的。

2、近代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法治不允许任何个人、阶层、团体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它平等地维护全民的合法权利。

二、立法概况

秦的立法活动应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那时的立法奠定了秦朝法律的雏形。战国时秦国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颁布“初租禾”,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秦国最早的封建性法令。随后在献公时颁布“止从死”的法令,禁止用奴隶殉葬。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开始大规模制定封建法律令。商鞅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当时的情况加以补充和修改,制定秦律,这是我国改法为律的开端。秦昭襄王时,秦国封建法令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秦王赢政即位后,继承了秦国原有的封建法令,同时根据封建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又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令。所以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封建法律已经比较详备。

统一集权的立法活动

在先秦法家立法思想与法制原则的指导下,秦朝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法律制度。《史记?李斯列传》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秦始皇为了加强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改变了战国时“律令异法”的局面,统一法律,同时又陆续制定了很多新的法律令,进一步丰富了秦律的内容。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云梦秦简了解秦律的内容。

(1)将原来仅仅行用于秦国境内的秦律加以修订扩充,推广颁行到全国范围,使其上升为在秦朝整个辖区内都适用有效的国家基本法律。与此同时,又先后颁布实施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驰道等一系列法令。

(2)更改国君名号为皇帝,明确规定皇帝之“命”为“制”、“令”为“诏”,赋予它们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使其上升为一种法律效力远远超出秦律等普通法的法律形式。从此以后,皇帝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3)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曾频繁地多次出游名山大川,把巡视封禅、勒石刻辞,作为他进行立法、公布律令的一种方式。

《睡虎地秦墓竹简》: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中,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记录秦律内容的竹简,称作“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云梦秦简”。

出土这些秦简的十一号墓的墓主人喜,生于战国后期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秦朝建立后的第五年,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他生前担任过县的令史,即县令属下的小吏,参与过“治狱”。秦朝当时要求官吏要熟悉法律,所以这些竹简可能就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而对部分秦律和法律文书做的抄录。云梦秦简所载秦律,只是墓主生前抄录的一部分内容,并非秦律的全部。但它包括了秦国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朝初年秦律的大量内容,因而基本反映了战国后期商鞅所制定的秦律及秦朝统一初期的法律制度,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秦律内容的宝贵资料。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整理拼复,云梦秦简共计1155支(另有无法缀合的残片80片),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与乙种共十种。其中内容涉及法律制度者为六种,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属于秦律,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

1、《秦律十八种》

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工人程、徭律、司空、军爵律、置吏律、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共十八种201枚。

田律,关于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厩苑律,关于畜牧、饲养牛马的法律,以及禁苑林囿的法律。仓律,关于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金布律,关于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工律,关于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秦朝手工业均由官府组织,其生产规程、标准、质量以法律确定。均工,关于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均工,调度工匠的法律规定。工人程,关于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人程,即员程。员,指数量;程,指定额。徭律,关于徭役征发的法律。司空(律),司空是掌管工程和刑徒的官吏,司空律就是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军爵律,关于军功爵的法律。置吏律,关于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效(律),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务的法律。核验官府财务也就是考核有关官吏的业绩和工作效率。摘录《效律》的一部分。传食律,关于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

行书,关于公文传递的法律,规定公文传送的时限和要求。内史杂,内史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的官员;杂者,有关的各种法律。尉杂,尉,指廷尉,秦中央最高司法官员,此律是有关廷尉职责的法律。属邦(律),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其邦国的官府机构。

秦律涉及内容广泛:

(1)刑事法、诉讼法:贼律、盗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

(2)行政法:军爵律、置吏律、除吏律、尉杂、内史杂、徭律。

(3)经济法: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效律。

2、《效律》

出土有60枚竹简。详细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的有关制度。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此律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效律》中的一部分内容被收录在《秦律十八种》里。

3、《秦律杂抄》

共28枚竹简,是墓主喜生前摘录的十一种律文。其中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

第二类: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或律文意图所作的解释,包括《法律答问》一种。其中也有一部分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法律答问》共211枚竹简。用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做的解释。法律答问在秦朝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存在,相当于后世的法律解释。

第三类:对官吏审理案件的基本要求、司法规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检验、审讯等程序方面的文书程式,其中也有一些具体案例。它包括《封诊式》一种。

《封诊式》共98枚竹简。式,作为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规定文书程式和审判程序。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第四类:属于要求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或原则,包括《为吏之道》一种。

秦代的法律形式

秦朝统一以后,在继承秦国法律渊源的基础上,法律形式又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数种:1、律:

律即秦律,法律条文,是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系统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属于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商鞅进行法制改革,以李悝《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律即成为秦国最主要的基本法律形式。秦朝统一全国以后,对秦律加以修订扩充,进一步推行于全国,律又成为秦朝的主要法律形式。从云梦秦简所录秦律来看,其中所见律名近三十种,皆称为律而不再称法,也说明律是当时的主要法律形式。

秦朝的律还没有法典化,而且非常零散,但律已经成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后世律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础。

2、命、令、制、诏

命、令、制、诏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的诏令圣旨或法令文告。

它们是皇帝在正式成文法秦律之外直接颁布的一种法律政令,属于国家的重要法律形式之一,并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绝对权威,法律效力一般高于其他法律形式。当它们与律典或制定法内容发生矛盾、抵触、冲突时,则以命、令、制、诏的内容为准。

从史书和秦简来看,“制”更多地用于皇帝对某件事的批定,如“制曰:可。”而“令”则通常用在颁布一项具体的法律,如《焚书令》。至于律与令的区别,在秦朝不像汉朝以后那样明确,而是常常通用,如秦简中有《田令》、《田律》。而且秦简中多次出现“修法律令”、“法律令已具”、“法律令已布”等说法。

3、程

程即规章、章程、程式的简称。

《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程,法式也。”

云梦秦简有《工人程》,即程的一种,系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方面的一种法律规定。“人程”亦称“员程”,是关于人员、时间、定额方面的规定或章程。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即有“员程”的记述。

4、式

式即程式、格式,是审理案件程序的司法规则或文书程式。它由国家统一颁定或认可,包括一些行政命令、审理规则与司法文书,供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时参考使用。

《说文解字》解释式为“法也”,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在秦。在秦朝,式指的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的程序、文书程式以及对司法官吏审理案件的要求。

云梦秦简中的《封诊式》,即属此类法律形式,规定了诉讼程序、审判程序、如何写法律文书和勘验调查笔录等。

5、课

课是关于检验、考核、督课方面的专门法规。

云梦秦简有《牛羊课》,即考核、督课畜牧人员饲养、管理牛羊方面的专门法规。

6、法律答问:法律解释。

秦朝严格规定,一律由官府或官吏统一解释法律。法律解释与法律条文等内容本身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种法律解释,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云梦秦简的《法律答问》,即属这种法律解释。

5、廷行事

廷行事:审判成例。判例即判案成例,是各级司法官员运用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成例。云梦秦简称判例为“廷行事”。

廷指官廷、法廷等官府,如朝廷、郡廷、县廷之类;

行事即已决事例、判案成例。

在秦朝的司法实践中,判例也可以作为审理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因此,作为当时法律的一种补充,判例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三、部门法建设

(一)、刑法制度

秦朝以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法制原则为指导,以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确立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严密残暴的刑事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刑罚原则、刑罚种类、各种罪名等一系列内容。

1、秦朝的主要刑法原则

秦统治者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总结前代的经验,根据犯罪主体、客体、动机和后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

(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与时效。

秦简是以身高标准确定成年与未成年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为成年,大体相当十六七岁。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

秦简《法律答问》里有一个案例:“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法律答问》还记载一个案例:“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在古时,一般认为男子十五岁身高即六尺。秦朝规定十五岁就为成年人。《编年纪》记载,“喜”满十五岁就开始给公家服徭役了,也就意味着成年了。所以,秦以身高六尺作为是否负刑事责任的标准。

(2)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故意、过失

秦律重视故意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处理:故意诬告者,实行反坐;主观上没有故意的,按告不审从轻处理。

A、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秦律开始注意到犯罪意识对犯罪的作用,所以根据有无犯罪意识来确定是否定罪。《法律答问》记载:“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又“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对比这两个案例可知,秦律根据有无犯罪意识来确定是否定罪量刑。

B、区分故意与过分

在现代刑法中,故意和过失是犯罪的主观要件,二者对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是有区别的。西周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定罪量刑是不同的,秦朝继承了西周这一原则。秦律将故意称为“端”,过失称为“不端”。秦简《法律答问》里有:“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不杀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可见,秦认识到故意犯罪比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所以故意从重,而过失从轻。

(3)诬告反坐

秦律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诬告他人者,以所告之罪罪之。秦律对故意诬告他人者,以所诬陷的罪刑进行处罚。

秦律将诬告称“诬人”,构成诬人的条件必须是“端告”,即故意捏造事实,控告他人有罪或罪重。而秦律将不是出于故意而是过失控告他人犯罪而与事实不符的行为,叫做“告不审。”秦简《法律答问》:“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又“甲盗羊,乙知,即端告曰曰甲盗牛,问乙为诬人,且为告不审?当为告盗加赃。本应判处耐为司寇刑的罪犯,以应判处耐为隶臣刑的罪名诬告他人,该诬告者反坐耐为隶臣刑。该刑重于耐为司寇刑。

(4)加重刑罚的规定

A、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

B、秦律对累犯加重处罚。本身已犯罪,再犯诬告他人罪,加重处罚。

数罪并罚,就是对一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秦律里出现了有关数罪并罚的记载。秦简《法律答问》:“诬人盗值廿,未断,又有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赃以论。”依律“并赃以论”,即两罪合并处罚。在现代刑法中,构成数罪并罚有时间限制,并罚的计算也有不同的原则,这在秦律中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C、秦律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秦朝规定五人以上(含五人)才属于共同犯罪,并且对共同犯罪人不加以区分,均要加重处罚。

如《法律答问》载:五人以上盗窃赃物价值1钱以上,即斩左趾并黥为城旦刑;不足五人盗窃价值超过660钱,仅处黥劓为城旦刑;若赃值660钱以下至220钱以上,仅黥为城旦;220钱以下至1钱以上,仅迁徙流放。

(5)减免刑罚的规定

秦律对犯罪后主动自首或消除犯罪后果者酌情减免刑罚。秦律规定:凡携带所借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如隶臣妾在服刑期间逃亡后又自首,只笞五十,补足期限。若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可以减免处罚。

在秦朝,自首叫“自出”或“自告”。秦律规定,自首减轻处罚。秦简《法律答问》:“把其假(携带所借之物)以亡(逃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捕获),坐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由此可见,“自出”和“其得”在秦律中的处刑是不同的,“自出”处刑轻,“其得”处刑重。《法律答问》还有一处记载:“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剔除胡须)为隶臣(为奴),或日赀二甲。”(某司寇刑徒又犯盗窃110钱罪,本应按累犯加重处罚,但因本人主动自首,故从轻减刑,仅处耐为隶臣刑,罚作官府奴隶,并可缴纳两套铠甲赎抵该刑。)自首是我国刑法独有的制度,秦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自首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实施自首制度。

(6)犯罪连坐的规定

犯罪连坐即一人犯罪,其他有关联的人一同株连受罚。

所谓连坐,即一人犯罪,全家、亲属、邻里或其他有关系的人一同株连受罚。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连坐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亲属连坐。秦法规定:凡不积极从事农耕生产而致贫穷者,其妻子亲属要同受株连,籍没为官府奴婢。

二是邻里连坐。如秦法规定:民众一家犯罪,其余九家要主动检举告发,否则十家连坐同罪。三是职务连坐。根据秦法规定:官员所任用的人违法犯罪,任用该人的官员要承担同样的法律责任。

(7)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

秦律把赃值划分为三等,即一百一十钱、二百二十钱与六百六十钱。对于侵犯财产的盗窃罪,依据以上不同等级的赃值,分别定罪。一般赃值少的定罪轻,赃值多的定罪重。

2、秦朝的主要罪名

秦代法律所规定的罪名极为繁多,且尚无系统分类,更未形成较为科学的罪名体系。但大致而言,秦代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五类:

(1)危害专制皇权罪

《史记·秦本纪》:“偶语诗书者,弃市”;“诽谤者族”。主要罪名有:

谋反,这在当时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

操国事不道,主要是指操纵国家政务大权,发动政变以及其他倒行逆施的行为;

泄露皇帝行踪、住所、言语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诅咒、妄言;非所宜言;投书,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A、不敬皇帝罪。根据“皇帝制度”的规定,如果对皇帝本人不恭顺和对其命令有所怠慢,就是不敬皇帝,就要受到处罚。秦简《秦律杂抄》有:“听命书……不避席立,赀二甲,废。”

B、危害皇权罪。在秦朝,禁止人们诽谤皇帝和专制政权,不允许百姓聚众议论国事,否则就要重罚。《史记·高祖本纪》对此有记载:刘邦攻占咸阳后,对关中父老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始皇三十六年,发生了一起“东郡陨石案”。一块陨石落在东郡(河南濮阳县东南)。“黔首或刻其石上,‘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收石旁居人诛之。”此案说明秦朝处罚言论思想犯罪,对诽谤与谣言罪处以族刑,并实行连坐。

C、以古非今罪。以古非今罪,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以古非今罪的出现与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论争有关,并导致了“焚书”事件。在秦朝,以古非今罪处以族刑。

D、妄言罪。所谓“妄言”,就是指煽动、宣传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在秦朝,妄言罪处以族刑。

E、非所宜言罪。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此罪出现在秦二世时期。《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秦末,“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至于何为不该说的话,秦律并无具体规定,任凭解释,这就为统治者出入人罪提供了方便。

E、投书罪。投书罪,就是投递匿名信。秦简《法律答问》:“有投书,勿发,见辄燔之;能捕者购臣妾二人,系投书者鞫审谳之。”

F、不得兼方罪。秦始皇认为人世间有一种长生不老药,自己如果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令人四处寻找灵丹妙药。方士们借势受到重视,而且自称懂得炼丹之术。秦始皇及其手下官员非常清楚,方士们的药方直接关系到皇帝的生命安全,所以要求他们专心修炼一种药方,规定一个人不得兼营两种方术。如果它们的方术和药方没有效果,不灵验的话,就要被处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日:“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2)侵犯财产和人身罪。

A、侵犯财产罪

侵犯财产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盗”,盗窃在当时被列为重罪,按盗窃数额量刑。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盗,秦代还有共盗、群盗之分,共盗指五人以上共同盗窃,群盗则是指聚众反抗统治秩序,属于危害皇权的重大政治犯罪。

秦律对地主阶级私有财产的保护相当完备,设置了许多有关盗窃的具体罪名,并规定处以严厉的刑罚。《盐铁论·刑德》记载:“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秦简《法律答问》:“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可见秦朝对盗窃的处罚非常严酷。

秦律对盗窃知情者的刑事责任也做了明确规定。秦简《法律答问》:“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秦朝针对丈夫与妻子有特殊的关系,规定:妻子对丈夫的盗窃行为无论知情与否,都要负连带责任。但根据是否同谋,又有两种不同的处罚。如果事前同谋,则以盗窃罪论处;如果事前没有同谋,则以收赃罪论处。

秦简《法律答问》:“夫盗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何以论妻?非前谋也,当为收;其前谋,同罪。”又说:“夫盗二百钱,妻所匿百一十,何以论妻?妻知夫盗,以一百一十为盗;弗知为守赃。”此外,秦律规定盗窃罪要株连同居等人。《法律答问》:“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

从秦简上看,根据共犯加重的原则,秦律对“群盗”的处罚更为严厉。《法律答问》:“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又黥以为城旦。”如果是共同盗窃,只要盗窃一钱以上,就要被断足,并受黥刑,服城旦。

B、侵犯人身罪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贼杀、伤人,这里的“贼”与今义不同,而是荀子和西晋张斐所说的“害良曰贼”、“无变斩击谓之贼”,即杀死、伤害好人,以及在未发生变故的正常情况下杀人、伤人。此外,斗伤、斗杀在秦代亦属于侵犯人身罪。

主要有,贼杀(故意杀人)贼伤(故意伤害)

斗杀(斗殴杀人)斗伤(斗殴伤人)

强奸和奸(通奸)。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贼杀人”、“贼伤人”。荀子说:“害良日贼。”(《荀子.修身》)此处所说的良,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指统治阶级。在中国古代,“贼”特指危害统治阶级人身安全的行为。“贼杀伤罪”就是指伤害或杀害地主或官僚的罪行。秦简中有多处“贼杀”、“贼伤人”的记载。秦统治阶级认为贼杀伤罪对社会危害性大,所以贯彻他们所奉行的“以刑去刑”思想,对此罪加以严厉处罚,而且还实行连坐制度。《法律答问》有:“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

(3)渎职罪。分类:

一是官吏失职造成经济损失的犯罪。

二是军职罪。

三是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主要有:①“见知不举”罪,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代禁书令规定:“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②“不直”罪和“纵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载律文中规定:前者指罪应重而故意轻判,应轻而故意重判;后者指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③“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若系故意,则构成“不直”罪)。

(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又分:

一是《田律》中规定的违令卖酒罪;

二是逃避摇役,在《法律答问》中包括“逋事”与“乏徭”。前者指已下达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后者指到达服徭役地点又逃走。《徭律》还规定,主管官吏征发徭役迟延的,也要加以处罚;《徭律》有:“御中发徵(zheng,音征,政府召集人民服务),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三是逃避赋税。《秦律杂抄》为防止逃避口赋即人口税,匿户,盗徙封。规定隐匿成年男子,以及申报废、疾不实,里典、伍老要被处刑。

四是妨害社会秩序罪(1)挟书;偶语诗书。(2)投书。(3)诬告。(4)诈伪。

五是盗徙封罪。盗徙封罪,是秦朝的一个罪名。《法律答问》:“何为封?封即田千陌。……而盗徙之,赎耐”。秦时,“封”就是划分田界的标志。“盗徙封”就是偷偷地移动田界的标志而侵犯他人的土地所有权。构成“盗徙封”罪,处以赎耐。“赎耐”就是剔去胡须和鬓角,再服四年徒刑,但可以赀赎

(5)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分类:

一类是关于婚姻关系的,包括夫殴妻、夫通奸、妻私逃等等,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关惩治妻子私逃的刑法规定尤其较多。弃妻不书;去夫亡;娶人亡妻。

另一类是关于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杀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殴尊长、乱伦等等,秦律禁止杀子,特别是禁止杀嗣子。秦律对家庭内部乱伦行为的惩罚同样十分严厉,比如《法律答问》中说:“同母异父相与奸,何论?弃市。”

3、秦朝的主要刑名

秦朝属于封建社会初级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奴隶社会以来的刑事法律制度(夏商西周五刑制度),又改进增加了一些新的刑罚,同时秦朝统治者又奉行法家的“重刑主义”,主张“以刑去刑”,因此秦朝刑罚种类繁多,手段残酷,基本形成了一套庞杂的刑罚体系。

(1)、生命刑

剥夺受刑者生命的死刑。其执行方式很多,约有近二十种之多。最残酷的如:

①弃市,即所谓杀之于市,与众弃之;

②戮,即先对犯人使用痛苦难堪的羞辱刑,然后斩杀;

③磔,(zhe,音折),即肢解身体。《史记·李斯列传》“谓裂其支体而杀之”。秦简《法律答问》:“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

④腰斩;

⑤车裂;

⑥阮,即坑或生埋,就是活着埋在土里。秦简有“疠者有罪,定杀……生埋之异事也”的记载,由此可见,阬是不同于定杀的一种刑罚。秦始皇曾导演了“焚书坑儒”一幕。又《史记·白起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坑杀赵括降卒四十万。

⑦定杀,就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一种刑罚。《法律答问》曰:“生定杀水中之谓也。”何种犯人适用定杀?秦简《法律答问》有两处记载,其一,“疠(li,音力,意即瘟疫)者有罪,定杀。”其二,“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或曰当迁迁所定杀。”由此可见,定杀是对特定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即专门对患有麻风病的犯罪者使用。即将患疾疫的罪人抛入水中或生埋处死。

⑧袅首,即处死后悬其首级于木上;

⑨族刑,通常称为夷三族或灭三族;即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相当于商朝的劓殄。《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二十年,“法出有三族之罪”。族诛适用于重罪。秦始皇即位后,规定“以古非今者族”、“妄言者族”、“诽谤者族”、“挟书者族”。秦始皇车裂嫪毐,“皆灭其宗”;秦二世具五刑李斯“而夷三族”。

⑩具五刑,顾名思义,就是五种刑罚共用,这是一种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手段极其残忍。即《汉书、刑法志》所说:“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袅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对受刑者先施以黥面、劓鼻、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将其决死,然后枭其首并将其尸骨剁成肉酱示众。对有诽谤谩骂行为者,还要割舌头。可见,具五刑是活着施以肉刑,然后杀掉,再残害尸体,适用于夷三族的重罪。

凿颠。凿击受刑者头顶以处决犯人。抽胁。抽取受刑者肋骨折磨犯人。

镬烹。用大锅将人活活煮死。

(2)、身体刑

残害受刑者肢体器官或生理功能的肉刑,系仅次于生命刑的酷刑。秦朝基本保留了黥、劓、刖、宫等肉刑,并常与劳役刑合并使用,如黥劓以为城旦、斩左趾又黥为城旦等。当时所使用的笞刑,实际也是一种变相的肉刑,即以竹板、荆杖责打受刑者的肉体。还广泛使用肉刑与劳役刑并用的刑名。

①黥。黥在秦朝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作为附加刑与其他刑罚合并使用。当作为附加刑时,常与徒刑结合使用。如黥为城旦、黥为城旦舂、黥为隶臣妾、黥劓为城旦等。

②劓。《战国策.秦策》说:“截其鼻,曰劓。”在秦律中,黥与劓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秦简《法律答问》:“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又“当黥城旦而以完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劓。

③斩左趾。在秦律中,刖刑的适用手段具体为斩左趾,即断左足。据史料记载,秦人被断足者很多,《盐铁论·诏圣》说:“秦时,断足盈车。”在秦朝,斩左趾是比较重的处罚,而且常与其他刑罚并用。秦简《法律答问》:“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又黥为城旦。”

④宫。据史料记载,秦统治者大量使用宫刑。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法律答问》:“臣邦真戎君长,爵当上造以上,有罪当赎者,其有腐罪,赎宫。”

笞刑,就是用竹板或木板责打罪犯背部或臀部的刑罚。秦简中多处出现“笞刑”,根据罪行轻重,决定笞数,“笞十”、“笞五十”、“笞一百”不等。秦朝的笞刑,来源于先前的鞭刑和扑刑。

(3)、劳役刑(作刑)

限制受刑者自由并强迫其服劳役的徒刑。秦朝劳役刑的使用相当广泛,在许多大兴土木的工程中,如筑长城、建宫殿、造陵墓等,都役使有大量劳役刑徒。在秦朝,徒刑被称作作刑。作刑,是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的刑罚。从秦简记载,秦朝的作刑分男犯适用的和女犯适用的,刑期有长短之分。

当时的劳役刑,名目种类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等:

A、城旦、舂。男、女刑徒的两种不同刑罚,男犯为城旦,女犯为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城旦的刑期一般分四年和五年两种。城旦可以与肉刑并用,加肉刑的,刑期为五年。城旦还有一种适用方法,就是男子剃胡须和鬓毛,叫做“完城旦”,刑期为四年。舂,适用于女犯。“女为舂,舂者,治米也。”“舂者,妇人不预外徭,但舂作米。”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亦为男、女刑徒的两种不同刑罚。男犯为鬼薪,主要罚为宗庙砍柴采薪供祭祀等活动使用;女犯为白粲,主要罚为宗庙择拣精米供祭祀等活动使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秦简《司空律》说,处此刑者“皆赤其衣”,秦朝的囚犯穿赭衣,即红褐色囚衣。

C、隶臣妾。将男女罪犯或家属罚作官府奴婢,为国家服各种劳役或杂役。《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隶臣妾不仅终身服刑,且其子女亦为隶臣妾。

D、司寇。强制犯人赴边地服役,并伺察寇盗,防御外敌。司寇是一种较轻的劳役刑。

“司寇,男守备,女为作如司寇,皆作二岁。”司寇,就是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主要从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为二年。作如司寇,适用于女犯,相当于司寇,是指强制女犯服相当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罚,刑期也为二年。

E、候。强制犯人在边地充当斥候,担任警戒,侦察伺望敌情。该刑轻于司寇。

F、罚作、复作。“男卫戍罚作,女为复作,皆一岁到三月。”罚作,适用于男犯,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复作,适用于女犯。“复作者,女徒也。谓轻罪,男子守边一岁,女子软弱不任守,复令作于官,亦一岁。”复作就是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罚作和复作是徒刑中最轻的,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4)、耻辱刑

带有羞耻侮辱性质的刑罚,主要包括髡、耐、完等象征肉刑的刑罚。我国古人认为,鬓发胡须与人的身体一样,都受之于父母;如有损害毁伤,是一种不孝行为。因此,强制剃除鬓发胡须也是一种人身伤害性质的侮辱行为,故其为耻辱刑。

A髡。剃除受刑者头发的一种刑罚。《文解宇? 部》:“髡,剃发也。”秦朝常以髡刑与劳役刑合并,作为附加刑使用,如髡钳城旦舂等。

B、耐。剃除受刑者须鬓的一种刑罚,轻于髡刑。耐刑既作为主刑独立使用,也作为附加刑与劳役刑合并使用,如耐为鬼薪等。

C、完。对受刑者免处肉刑髡耐,而保留其肢体鬓发胡须完好的一种处置。云梦秦简有大量完城旦、完为城旦等记述。

(5)、财产刑

剥夺受刑者财产的刑罚,又分为赀、赎、没等不同刑名:

A、赀。以经济制裁手段,罚处受刑者缴纳财物或以力役抵偿,以惩罚较为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赀刑种类很多,主要有赀布、赀盾、赀甲、赀徭、赀戍等名目。赀是一种财产刑,《说文》解释说:“小罚以财自赎也。”赀指处罚犯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或服一定的劳役的刑罚。作为一种刑罚,赀在战国秦时就已存在。《韩非子·外储说右》有秦昭王“赀之人二甲”的记录。出土秦简中关于“赀”的记载有一百多处。通过记载可知,秦朝的赀分两类:一类是处罚犯人缴纳一定的财物,如赀甲、赀盾、赀布;一类是处罚犯人服一定的劳役,如赀戍、赀徭。《秦律杂抄》有:“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废;非吏也,戍二岁。”

B、赎。经法定允许,以一定财物或力役赎免应判刑罚的代用刑。赎刑与赀、罚刑有根本区别。秦朝赎刑主要有赎耐、赎迁、赎黥、赎宫、赎死等各种名目,其赎物杂以铜、盾、甲、役等。

C、没。没收罪犯财产充入官府。

(6)、身份刑

收刑和废刑。收刑是将一般平民籍没为官奴婢,废刑是剥夺为官吏资格的刑罚。

剥夺违法者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处罚,主要有废、夺爵、谇等。

A、废。废除违法者官籍永不叙用的终身性处罚。秦律称受废刑免官者为废官,凡任用废官为吏属违法行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B、夺爵。削除违法者爵位,剥夺其特权地位。

C、谇。谇,就是训诫。对违法犯罪官吏进行训斥责骂的处罚。

在秦朝谇刑是针对有罪的官吏适用的一种轻微的处罚。秦简《法律答问》:“甲贼伤人,吏论以为斗伤人,吏当论不当?当谇。”《徭律》规定:官吏为朝廷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

(7)、流放刑

将受刑者强制遣送指定地区落户或服役、不准擅自迁返原处的刑罚。主要有迁(迁是把犯罪者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徙、谪等刑名。迁,是把犯人及其家属或受株连者迁离乡土,到边远地区的刑罚,它比徒刑要轻。秦最早记载迁刑的在《史记·商君列传》: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这是在禁止言论问题上,对人民大量地适用迁刑。秦王政九年,嫪毐舍人被“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在秦朝,迁刑不仅适用于本人,而且受刑家属一并随同迁徙。秦简《法律答问》说:“当迁,其妻先自告,当包。”

根据流放的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质,分为三种不同类刑:

一是有罪流放,即对犯罪者直接判处的流放刑罚。

二是赦罪流放,即对死刑重罪犯人赦宥后的减刑处罚。

三是无罪流放,即对统治阶级认为有犯罪可能或对自己存在威胁、危险的人采取的一种预防性处罚措施。

(8)、此外,秦朝还广泛沿用过去“籍没”、“赎”等刑罚。

(二)、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权利主体

秦代民事权利主体,大致有5种:

?国家―皇帝这是最完全的民事权利主权。

?有爵者、士伍或百姓具有完全权利能力的主体。

?作务、商贾、赘婿、后父这是有限制权利能力的主体。

?隶臣妾这也是有限制权利能力的主体。

?人奴妾和官奴婢这是完全不具有权利能力的主体。

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行为能力,秦代一般按身高来确定是否成年。

民事权利客体

秦代在实际生活中,对有关“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物”有明确的区分。

1、所有权的规定

所有权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官私土地及其他财产的所有权。随着国家授田制与军功赐爵制的推行,土地所有权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鼓励百姓自行占垦,国家不再加以限制,土地私有制正式法定化,取代了战国时期各国普遍盛行的国家授田制。此后,秦朝的土地所有权,基本为国有与私有并存。对官私土地所有权,秦律明令加以保护,不准有任何侵犯行为。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所录秦律即明确规定,“盗徙封”即私自移动田界,属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以耐刑。对其他官私财产的所有权,秦律也严格予以保护,禁止任何侵权行为,否则将严加惩处。如《法律答问》载秦律规定,偷摘他人桑叶,价值不足一钱,就要依法罚服徭役三十天。

?所有权的分类秦代存在两类所有权:一类是国家所有权;另一类是家户私有权。秦律不承认个人所有权。

?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秦代关于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①先占取得;②孳息取得和时效取得;③赏赐、买卖和继承取得。关于所有权的消灭,秦律承认:因所物的灭失、转让以及所有权人的自愿放弃和依法籍没,而使原有所有权归于消灭。

?所有权的保护当所有权遭受不法侵害时,秦律主要是利用刑罚手段加以保护,但有时也采取某些民法措施。主要有:①确以所有权;②返还原物;③赔偿损失;④排除妨害;⑤返还不当得利。

债权

?债的发生秦律关于债的发生有5种情形:①因契约所生之债;②因非法侵害所生之债;③因不当得利所生之债;④因损失公物所生之债;⑤因行政措施所生之债。

?债的担保主要集中在秦简《工律》和《金布律》中,有三种担保形式:①官方经手人担保;②民间经手人担保;③共同担保。

?债务的变更、履行和消灭秦律承认在债务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都有发生变更的权利和可能;当债务难以正常履行时,秦律有各种民事的强制规定:如职官无力偿债,就从其俸禄中逐月扣除;百姓“有债于公”无力偿还,便强制其“居作”。此外,秦律还规定,债务可协议免除,或由债权人单方面宣布免除;债也可因债务人死亡而归于消灭。

2、婚姻制度的规定

秦朝确立的婚姻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国家对婚姻制度发挥了行政控制与调节作用

首先,秦律规定,男女结婚,须经官方登记认可,否则不受法律保护。如《法律答问》载,某妻私自逃亡,若其婚姻曾经官方登记认可,该妻依法论罪;倘未经登记认可,则不予论处,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其次,婚姻关系的解除,亦须经官方登记认可,否则将构成犯罪,男女双方均受处罚。如《法律答问》载,私自解除婚姻关系,不向官府报告登记者,构成“弃妻不书”罪,男女双方均受到缴纳两副铠甲的处罚。

秦律对婚姻制度有以下规定:①结婚须到官府登记才有效,未经登记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②丈夫休妻也须报官登记;③秦律因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对妻子人身权利的保护,超过后世历代王朝。

(2)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礼治思想对婚姻制度影响较小

一方面,秦律规定有一些维护夫权的罪名。例如:

“去夫亡”。男女双方结婚后,女方不得擅自脱离丈夫逃亡,否则即构成“去夫亡”罪,要依法处以黥刑,并罚作舂米等劳役刑徒。

“娶人亡妻”。禁止娶人逃亡之妻,否则将构成“娶人亡妻”罪,要依法处以黥刑,并罚作筑城之类劳役刑徒。

“弃子而嫁”。为了维护夫权及其后继者利益,严禁寡妇抛弃子女改嫁,否则构成此罪。

一方面,在秦律的规定中,夫权并非绝对至高无上,有时它也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

其一,秦律明确规定,男方不得任意伤害妻子,否则即属违法犯罪行为;即使妻子凶悍,也不准随意殴打伤害,违者将依法处刑。如《法律答问》载,妻子凶悍,丈夫殴打,若将其耳朵撕裂,或使之骨折脱臼,丈夫要处耐刑。

其二,秦律允许妻子揭发控告丈夫的一般性犯罪。这比此前的周代和汉朝以后的历代法律规定,都具有较为合理的进步意义。以后来的唐律规定为例,除谋反之类重大犯罪允许妻子告发丈夫外,其他一般性犯罪,若妻子告发丈夫,属“十恶”重罪之一的“不睦”大罪,为“常赦所不原”。即使所告事实完全属实,妻子也要判处二年徒刑。

其三,秦朝还规定有“夫为寄”的罪名,禁止丈夫私自与其他女人乱搞不正当的两性关系。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严厉规定:“夫为寄,杀之无罪。”在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封建时代,这无疑是对夫权恶性膨胀的一种限制和惩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家庭关系的规定

秦律对家庭关系方面的规定,也具有双重性特征。

一方面,秦律坚持维护父权,保障孝道,严惩卑幼的不孝行为。按照秦律规定,父家长是封建大家庭的尊长,拥有向官府控告其“不孝”子孙的权利,并可要求对其处以流刑乃至死刑等严酷刑罚。对于此类控告与要求,官府不得拒绝受理。在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记录有多起此类案例。

另一方面,由于秦律以法家重刑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礼治思想影响相对较小,故其对父权的维护也是相对的,是有一定条件和限制的。

首先,秦律规定,如无充足理由,且未经官府许可,父母尊长不得随意杀害或伤害子女卑幼,否则将构成“擅杀子”等罪,要依法处以刑罚。如《法律答问》载:“擅杀子,黥为城旦舂。”倘若擅自杀害领养之子,则要处弃市极刑。

其次,秦律对子女卑幼殴打尊长行为的处罚,较后世各代法律规定的量刑要轻。如《法律答问》载秦律规定,殴打祖父母或曾祖父母,仅处以黥为城旦舂刑。而在后来的唐律中,这种行为属于“十恶”重罪之一的“恶逆”大罪,一律处以斩刑,且为“常赦所不原”。

4、秦律对继承制度的规定:

①继承范围广,除常见的财产继承外,还有皇位继承、宗祧继承、官职继承、爵位继承及其他身份继承。

②对继承人的确认,秦律规定有两种方式,即法定继承和指定继承。

③对一些特殊继承,如爵位继承还须到官府登记才有效。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概述一、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统一★ (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度 (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三)全面推行奖励耕作,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四)对全国进行新的行政区划 (五)推行重法严刑政策 二、秦朝法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以法家理论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1、以法为本 2、一断于法 3、轻罪重刑 (二)重视以法律手段全面调整社会关系 (三)刑法文明的滞后 (四)否定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五)确立重点保护中央集权、皇权的原则

第二节秦朝统一封建法制的建立 一、立法活动——统一法制的建立 二、法律形式 1、律:基本的法律形式 (1)律典:《秦律》 (2)单行律条:《盗律》、《田律》等 2、令、制、诏:命为制,令为诏 3、式 4、廷行事:司法判例★ 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廷行事为诅伪,赀盾以上,行其论,又废之。”意思是依法而论,官吏弄虚作假的行为如果处以罚盾以上的刑罚,那么,按廷行事除对违法之官处以罚盾以上刑罚以外,还要撤职永不叙用。秦的这种判例法还可以补法律文件之不足。因此,廷行事也是秦的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5、课、程 6、法律解释(法律答问)★ 第三节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法律★ (一)罪名 1、降敌罪 2、不敬国君罪 3、挟书罪 4、以古非今罪 5、言论罪 (二)刑法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身高 2、区分故意(端)与过失(不端),诬告反坐 3、加重原则 4、减轻原则 5、连坐原则 (三)刑罚制度 1、死刑:腰斩、弃市、具五刑、磔 2、肉刑:黥、劓、斩左趾、宫 3、徒刑(作刑) 男犯女犯 (1)城旦、城旦舂 (2)鬼薪、白粲 (3)隶臣、隶妾 (4)司寇(西周时的司法官员名称;秦朝的徒刑种类之一)(5)候 4、羞辱刑:髡、耐 5、财产刑 二、民事法律 (一)社会身份与民事权利 (二)所有权:国家所有、私人所有 (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1、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均须经官登记 2、夫妻地位 3、财产继承:诸子均分 三、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法律 (一)强化对官吏的管理 (二)规范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 第四节秦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廷尉★ (二)地方:郡守、县令 三、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形式★ 1、公室告 2、非公室告

第四章 秦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1.“法令由一统”和“事皆决于法”的法制指导思想。 2.云梦秦简 3.主要法律形式 4.刑事法律当中的主要指导原则 5.刑罚体系 6.罪名体系 7.民事法律中的主要制度 8.行政、司法制度 9.秦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集权专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君主领导下的封建官僚体制和郡县制行政区划;在经济上实行小农式土地私有化和重农轻商;在法律上实行依“法”治国,建立一体化的司法体制。 以法(法律)、势(赏罚)、术(君主控制大臣的技术)为主要思想的法家学说对秦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法治”方面,秦实行皇帝主导立法的“法令由一统”和“事皆绝于法”的指导思想。但必须指出的是,它所指的“法治”,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而实际上是“罚治”,即以刑罚治国。 【概念辨析】: 1.法令由一统: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秦的律令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律法令,二是指秦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立法权,君主在法律实施方面拥有绝对权威。 2.事皆决于法:法即罚。它是指秦朝将刑罚处罚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秦朝的刑罚体系严密,以严刑酷罚(肉刑)惩处违反国家有关在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规定的行为。

第二节秦朝的立法概况 【基本内容】: 一、在秦王朝实施统治的十五年时间里,主要的法律制度是延续秦国时期的法律。它的法律主体是《秦律》,同时还有一些法令。《秦律》中的内容在云梦秦简中有部分纪录。它的主要内容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二、主要法律形式有律、令(制、诏)、式、法律答问和廷行事。其中,廷行事是司法审判的成例。 【概念辨析】: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它是在1975年在湖北云梦地区原秦国辖地出土的大量的竹简,所以称《云梦秦简》。竹简的绝大部分内容涉及到秦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等法律文件。由于秦律早已散失,《云梦秦简》收录的虽不是秦法律法规的全部,但它成为后人研究秦朝法制的珍贵历史材料。 【疑难辨析】: 秦朝时期,法律刑事主要由哪几种? 第三节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一、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有关于责任年龄、犯罪意识、故意与过失、并合论罪、共犯加重、自首减刑、诬告反坐等方面的规定。 二、刑罚体系有:死刑、肉刑、作刑、迁、赀、谇。 三、罪名体系有:不敬皇帝罪、诽谤与妖言罪、盗窃罪、贼杀伤罪、盗徙封

秦朝法律制度

秦朝法律制度 立法情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先秦韩非的以法治国为中心,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相结合的思想。 1、缘法而治:改变西周以来的“礼治”传统,用法律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将法律作为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手段。 2、法令由一统: (1)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2)统一全国法律(3)司法统一 3、专任刑罚,贯彻重刑主义原则: 坚持商鞅“以刑去刑”的理论,主张:“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二、法律形式: 1、律: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田律》《仓律》《徭律》等 2、令:秦朝政府针对一时之事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单向法规。 3、程:对有关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 4、式: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审讯笔录,现场勘查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云梦秦简《封诊式》 *与审判司法相关,与魏、唐的式性质不同。 5、法律答问:(最早律典解释) 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6、廷行式:国家中央一级司法机构的“行事”成例,具有“判例”之意,相当于汉代“诀事比”。云梦秦简中的《语书》,即法律文告,划分“良吏”与“恶吏”的界限。 课:关于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的法规。 刑事法律: 一、罪名: 1、危害皇权罪:投书罪:投递匿名信,有害于封建统治秩序,陷害无辜以泄私愤。 2、侵犯人身安全 3、侵犯财产:“盜徙封,赎耐。”——私自移动田界。 4、渎职罪: (1)任人不善罪。秦朝实行保任连坐制度(官吏连坐) (2)玩忽职守罪:A“犯令”——“令曰勿为而为之”;“废令”——“令曰为之而弗为”。 二、定罪量刑的重要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作为成年的标准。 2、区别犯罪意识,故意与过失:区别有无犯罪意识;明确故意与过失 *与西周刑事法制对比。 3、从重从轻原则:集团犯只五人以上。“自出”“自告” 4、数罪并罚和从一重处罚。 5、计脏论罪 6、连坐原则:亲属连坐、伍什连坐、军队中士卒连坐和官吏职务连坐。 7、诬告反坐(秦朝首创) 三、刑罚: 1、笞刑 2、徒刑: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强制服劳役。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本文由归零世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法制史 经济法律系 张剑平 第四章 秦代法律制度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第一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第四节 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第五节 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第一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一、继续奉行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 秦朝继续推行以法家思想为主的治国策略。 其思想来源已是战国晚期韩非的思想, 而其推行 者则是秦始皇与李斯。 韩非集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为一体,提出了“法” “势” “术”相结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李斯协助秦始皇实践了法家的政治法律主张,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极端。秦始皇、李斯都主 张人主独尊,强调提高君主的法律地位,实行君主专制;主张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 统一国家;强调“法令由一统” ,以法律手段治理国家,建立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的法律制度,实行重刑主义。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法家思想变成集权政治的现实。 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 其一是法家传统的重刑主义理论(法网严密、轻罪重罚) ; 其二是统一法律( “法令由一统”。 ) 秦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实行一统。 1 在政治体制上,秦代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下设诸卿,各 司其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 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 3 在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 、 二、立法活动 (一)秦始皇时期的立法活动 1.更名号,称皇帝 2.改“命”为“制”“令”为“诏” 、 3.建立避讳制度 4.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并加强监督、控制 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 、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县。全国官吏均由皇帝任免;提高监察御史的地位,加 强对百官的监察和控制。 秦所确立的这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发展。 秦始皇“事皆决于法” ,以封建法制来保障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之 下的“尊卑贵贱,不逾行次”的等级秩序和“职臣尊分,各知所行”的官僚秩序。作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是将法家精神与封建的集权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者, 1 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象征。 (三)秦二世时期的立法活动 秦二世时期,在立法上并无大的成就,仅“更为法律” ,将李斯“重刑主义”的思想发展到 极端,使秦朝的刑罚更加严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四)出土秦简概述 1.睡虎地秦简概述 2.龙岗秦简概述 3.里耶秦简概述 秦诏版文 云梦秦简 09faxue 在秦墓竹简出土以前,研究秦朝法律制度的文献文物资料极少。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 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一批秦代墓葬中出土了 1000 余支竹简,共有 4 万余字,其中绝大部 分属于法律方面的内容。这批珍贵资料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对秦朝法制的研究。 经过专家的整理,秦墓竹简中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内容被分别归纳为《语书》 、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若干部分。 、 、 、 、 、 这些法律文件大致可分为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诉讼规则等三类。根据综合分析,可以 断定在这批法律文件中至少包括了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段时间内秦政权法律制度 的主要内容。在实际上,这个时期正是秦法制发展的高峰期,秦朝法制的风格、特点在此时 已经形成。 睡虎地秦墓竹简与秦代主要法律形式 (1)律:即法律条文,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 (2)令:是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 (3)式:即程式、格式。秦简中有《封诊式》 ,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司法 规则和文书程式。 (4)法律答问:是官方以答问形式对秦律律文所作的有效解释,它也是当时司法审判的参考 依据。本章绝大部分案例即抽取自秦简中的《法律答问》 。 (5)法律文告:是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但其效力通常 仅限于发布者职权所辖的特定地区范围之内。 (6)程: 即章程、规章,是对有关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 (7)课:是关于检验、考核、督课工作人员的专门法规。 (8)廷行事:是法庭的判例。秦简《法律答问》中多有援引廷行事的例子,说明秦代已把司 法机关的判例作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的(),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B A令 B式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2、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 B A成 B廷行事 C式 D法律答问 3、秦朝的( )是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 C A具五刑 B族诛 C定杀 D阬 4、秦朝的( )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 D A定杀 B醢 C枭首 D具五刑 5、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 C A具五刑 B族诛 C定杀 D 阬 6、秦朝的()是一种刑名,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 C A 罚作 B鬼薪 C 城旦 D复作 7、秦朝的鬼薪是()年刑。 C A五年 B四年 C三年 D二年 8、在秦朝,多用于轻微犯罪的官吏的刑罚是()。 D A作刑 B迁 C赀 D谇 9、秦朝的(),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D A妄言罪 B非所宜言罪 C投书罪 D以古非今罪 10、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C A 大理寺 B 廷行事 C 廷尉 D宗正府 二、多项选择题 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BC A春秋经义 B 法律答问 C廷行事 D 比 2、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CD A法令由一统 B 德主刑辅 C 事皆决于法 D以刑杀为威 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 AC A法网严密 B全国实行统一的法令 C严刑重罚 D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4、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 A城旦 B鬼薪 C司寇 D罚作

5、下列属于秦朝适用于女犯的作刑有()。 BCD A城旦 B 舂 C 白粲 D作如司寇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盗徙封罪”? 秦朝的一种罪名。指私自移动田界界标。对此要判处“耐”刑,但允许出钱赎罪。 2、秦朝的“读鞫”是什么? 秦汉时期,把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 3、请简要说明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4、简述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划分的两种诉讼形式。 (1)“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 “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的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5、简述秦朝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 秦统治者已经懂得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为其统治服务,秦简《田律》里规定: (1)春天2月正是林木生长时期,不要砍伐土地干旱需要水,不要堵塞水道。但人死做棺材,砍伐所需木料不受季节限制。 (2)不到夏天,不准取草烧灰,免得影响幼草生长;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 (3)不准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 (4)居邑靠近养牛马的苑囿和禁苑的幼兽,正在繁殖期不准带狗去打猎。 (5)老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未追捕兽,不准打死;如果追捕兽,要打死。 6、简述秦朝关于农业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秦始皇即位以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掌握农业生产情况,并通过法律对具体措施加以规定。秦简《田律》里规定: (1)下了及时雨和和谷物抽穗,应及时书面报告受雨和抽穗田地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没有耕种的田地的顷数。 (2)庄稼生长后下了雨,也要立即报告雨量多少和受雨田地的顷数。 (3)如果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等灾害损伤了庄稼,要报告受灾田地的顷数。 (4)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8月底以前送达。 7、简述秦朝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 《金布律》规定:在出售的商品上要系签标明价格。价格不到一钱的小商品可以不标价。 《关市律》规定:要当着买主的面将钱放进小孔瓶中,否则罚一甲。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 秦朝货币有三种,即钱(铜钱)、金(黄金)、布(布帛)。黄金贵重,为“上币”;布帛笨重,不便携带,但在当时充当一般等价物;铜钱为“下币”,便于携带。 《金布律》规定,钱十一折合一布。规定布的规格是“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为保证铜钱和布帛的正常使用,规定商品出售人不得拒收任何一种货币。 (3)规定了度量衡的使用和管理

4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5.秦律中,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女犯择米的刑罚称为( ) 【0501】 A.罚作 B.司寇 C.城旦舂 D.鬼薪白粲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的立法原则有()【0510】 A.约法省刑B.礼法结合 C.独尊儒术D.法令由一统 10.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的是()【0510】 A.西周时期B.秦朝 C.汉朝D.唐朝 11.秦朝时,乡一级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官吏是()【0510】 A.三老B.啬夫 C.有秩D.里典 9.秦朝时,区分“良吏”与“恶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0601】 A.明悉法律令 B.言辞辨正 C.书法优美 D.体貌丰伟 7.秦时,乡间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是()【0610】 A.三老 B.有秩 C.啬夫 D.游徼 8.作为一项立法原则,“法令由一统”确立于()【0610】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轻罪重罚思想源于()【0701】 A.法家B.儒家 C.道家D.墨家 7.秦简《法律答问》是一种()【0701】 A.法律解释B.法律汇编 C.行政法典D.特别法 8.秦律规定,控告他人犯罪不实被驳回,又以其他罪名控告,即称()【0701】A.州告B.非公室告 C.公室告D.自告 5.“改法为律”发生在()【0710】 A.夏商时期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6.秦律规定:控告他人犯罪不实,又以其他罪名相告,称为()【0710】A.公室告B.非公室告

C.所鞫D.州告 9.在秦代,知情人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的案件,称为()【0810】 A.公室告 B.非公室告 C.州告 D.诣阙告诉 6.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是()【0901】 A.秦律B.汉律 C.魏律D.唐律 6.作为法律形式,秦简《法律答问》是()【0910】 A.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 B.皇帝针对某事发布的命令 C.对律文的详细解释 D.一种成例 7.秦朝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是()【0910】 A.廷行事 B.制诏 C.式 D.《法律答问》 6.秦律规定,判决后若当事人不服判决,允许其要求重新审判,这一制度称为()【1001】 A.读鞫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D.乞鞫 7.以身高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王朝是()【1001】 A.秦 B.汉 C.晋 D.唐 8.秦朝将规定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的法规称为()【1001】 A.律 B.令 C.程 D.课 10.秦朝时,协助皇帝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的廷尉位列于( ) 【1101】 A.三公 B.三老 C.六部尚书 D.九卿 11.秦朝法律规定:擅自移动田界标志“封”的行为构成( ) 【1101】 A.盗徙封罪 B.盗耕公私田罪 C.盗卖公私田罪 D.盗卖口分田罪 12.秦朝法律规定:凡隐匿户口者,一律构成( ) 【1101】 A.乏徭罪 B.妄言罪 C.盗徙封罪 D.匿户罪 7.秦简《为吏之道》概括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称为( ) 【1010】 A.四善B.五善 C.二十七最D.九品中正 8.秦律将故意犯罪称为( ) 【1010】 A.眚B.端 C.非眚D.不端 9.规定国家机关在某些专门工作中的程序、原则及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在秦朝称为( ) 【1010】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本文由wqlybah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三章秦代法律制度 而今天下一统周。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卯坐金头带直刀。 第一节秦代的法律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为主,(一)以“法”为主,“法”、“术”、“势”综合为治的原则“法出于一”、“事皆决于法”法出于一”事皆决于法”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刑赏兼备,(二)刑赏兼备,重刑轻罪 二、秦朝的法律形式 (一)律(二)令、制、诏(三)式(四)法律答问(五)廷行事 (一)律 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主要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效律》 上页 (二)令、制、诏 令是秦以国家或君王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后来,秦始皇改皇帝的命令为制诏,也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式 一般泛指公文程式 --《封诊式》 (四)法律答问 是一种以答问方式表现出来的,秦官方对法律所做的正式解释,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五)廷行事 它是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在司法实践中也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是秦律的补充形式。 第二节行政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二、维护封建官僚体制三、注重官吏任免、考核与奖惩方面的规定 二、维护封建官僚体制 1、秦中央政府 2、秦地方政府 1、秦中央政府 宰相 奉常典客 皇帝御史大夫 郎中令宗正 太尉 卫尉太仆廷尉治粟内史少府 2、秦地方政府 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丞 三、注重官吏任免、考核与奖惩方面的规定 “因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因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因能而授官审民能,以任吏”“审民能,以任吏” 第三节刑事法律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秦代立法概况 一、秦朝立法指导思想 1.缘法而治 2.法令由一统 3.轻罪重刑 二、立法活动 秦朝法制可溯源至春秋时期。早在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颁布了承认土地私有的“初租禾”法令。秦国大规模法制建设始于商鞅变法。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针对原有的法律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删与修订,并将修订后的法律施行于全国,以做到“法令由一统”。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再次修订法律,使秦法更为苛严,因此不仅没有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朝的立法活动及其成果,史籍留下的记载很少,无从详考,以往只能根据《史记》、《汉书》的零星记载来作粗略考察。但是,1975年出土了《云梦秦简》和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为秦朝法制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75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年至秦统一时期的墓葬,从其中的十一号墓中出土了1100余支竹简,简文系墨书秦隶,共四万余字。这些竹简中除了《编年纪》等私人杂记以及类似于后世农历、卜筮之类的《日书》之外,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秦朝法律制度的,其中包括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这段法制建设高峰期内秦国法制的主要内容。 云梦秦简中有关法律的部分,主要包括《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以及《语书》等。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属于秦律;第二类是对秦律的解释;第三类是对官吏审理案件的基本要求和司法规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检验、审讯等程序方面的文书程式;第四类是要求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和要求。 2002年6月,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了3万6千多枚秦代简牍,据学者考证,其内容属 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官署档案,其中包括政府法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等。 三、法律形式 1.律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重点、难点: 一、秦朝统一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的建立;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要内容; 三、秦朝刑事立法的内容与特点。 商鞅变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秦王嬴政即位后,开始着手进行兼并统一战争。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间,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秦朝。它继承秦国商鞅变法的改革成果,坚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确立了一套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色的法制体系。由于秦朝的暴政峻法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仅仅十余年后即被农民战争推翻。但它所确立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法制体系,却对汉朝以后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立法概况 秦朝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为指导,通过统一法度等一系列立法活动,建立了律、令、制、诏等多种法律形式构成的统一法律体系。 (一)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 秦朝吸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国家学说和法制理论,确立了“事皆决于法”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立法体制。在这一“法治”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法度等立法活动。首先是更改国君名号为皇帝,宣布其“命为制,令为诏”,将其法定为具有绝对权威和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其次是把原秦国的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强制推行于其他六国地区,使其在秦朝全境内得以统一并普遍适用;第三是通过多次出游巡视、封禅刻辞,制定颁布和宣传普及法律政令,正如这些刻辞一再宣扬的:“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大圣作治,建定法度”;“秦圣临国,始定刑名”。 为了以“法治”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行,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制订了挟书焚书令,明确规定:史官只准收藏秦国史籍,其余一律焚毁;民间所藏儒家诗书与百家著述,须上缴官府销毁;令下三十天内不焚烧者,罚作苦役;谈论诗书者,弃市;议论时政者,族诛;官吏知情不举,与犯者同罪;欲学法令者,以官吏为师。从此,创立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罢黜异说、厉行“法治”的专制集权统一制度,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所以,司马迁曾评论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云梦秦简 答: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竹简,共1155支,简称云梦秦简。这批考古发掘的文物,为研究秦朝法律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云梦秦简中的法律条文,尽管不全是秦统一后适用的法律条文,但却是秦律的重要渊源。包括了《秦律十八种》、《效律》、《法律答问》、《封诊式》、《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丰富的内容。 2.廷行事(中南财大2006年研;人大2003年研) 答:廷行事是秦简中的一种判例形式。先秦的司法实践中就适用判例,判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十余条直接以“廷行事”作为依据,其“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由此可见,在秦代,各级司法官吏先前审判案件的某些成例也是法律的补充形式,这大约可视为汉代“比”或“决事比”的渊源。 3.法律答问 答:“法律答问”是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据史料的记载,法律答问是秦朝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解释,是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的解释,是对秦代律令条文的重要补充。“法律答问”与法律条文一样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城旦舂(辽宁大学2003年研) 答:城旦舂是秦朝的劳役刑之一,城旦是指强制男性犯人早起去修筑城墙的苦役,女性

犯人处以城旦舂者,不去修筑城墙,而服舂米的苦役。但实际从事的劳役并不限于筑城舂米。至东汉时,“城旦”不止筑城一事。晋以后此刑再无所闻。至北周时,将强制犯人服役的刑罚定名为“徒”,一直沿用至清。 5.诬告反坐 答:诬告反坐是秦代的定罪量刑的原则之一。即对于诬告他人者,以所告之罪罪之。按照秦律,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故意陷害他人才构成诬告罪,若是出于过失则不算诬告;但若诬告他人杀人,即使是由于过失,也要以诬告罪论处。 6.廷尉(人大2007年研) 答:廷尉是秦代的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之一。秦代的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廷尉属九卿之一,专理司法,是秦代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司法官,地位在“三公”之下,其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审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审核判决各郡的疑难案件。 7.公室告(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8年研) 答:“公室告”是秦代对子告父母以及奴隶告主人的一种法律诉讼限制制度。秦代将自诉案件分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两种。秦简《法律答问》对何为“公室告”、何为“非公室告”作了解释。“公室告”,是指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非公室告”,是指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妾控告主人肆意加诸自己各种刑罚。对于这两类告诉,只有“公室告”才予受理;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若当事人坚持告发,则告者有罪;若是他人接替告发,也不能受理。

秦朝的法律制度

秦朝的法律制度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秦朝的法律制度,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广大朋友们,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是由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立法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要求凡事皆有法式,这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依法治国”的主张。(3)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法网严密和严刑重罚。 2、云梦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3、法律形式:(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2)令(制、诏),在秦朝,命、令、制、诏,从法律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区别。(3)式,最早出现于秦,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如《封诊式》。(4)法律答问,对秦律以问答的方式作解释,类似后世的《律疏》,是我国古代注释法律的滥觞。(5)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 4、行政管理体制:(1)三公九卿制。三公: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2)全国实行郡县制度。

5、定罪量刑原则:(1)关于责任年龄: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故意是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3)区分故意与过失:秦律将故意称“端”,过失称“不端”。故意犯罪从重,过失从轻。(4)并合论罪: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罚的原则。(5)共犯加重:5人以上共同犯罪的要从重处罚。(6)自首减刑:秦律将今天的“自首”称为“自出”。(7)诬告反坐:秦律将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的行为称作“端告”,“端告”重罚。秦律对控告别人犯罪而与事实不相符但不是出于故意者叫做“告不审”。 6、刑名:a死刑(1)具五刑,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2)族刑,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3)定杀,将患有麻风病的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4)阬,活埋。(5)其他死刑处决手段,如磔、戮、腰斩、枭首、弃市、绞、剖腹等。b肉刑,沿用墨、劓、剕、宫、笞,增加了肉刑和劳役刑并用的刑名。c作刑,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的刑罚。(1)城旦、舂,五年、四年刑。(2)鬼薪、白粲,三年刑。(3)司寇、作如司寇,二年刑。(4)罚作、复作,一年刑。 7、罪名:不敬皇帝罪、诽谤与谣言罪、盗窃罪、贼杀伤罪、盗徙封罪、以古非今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投书罪、乏徭罪、不得兼方罪。 8、司法机关: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秦的地方司法机关由地方行政机关郡守、县令长兼理。 9、诉讼形式:(1)根据秦朝的起诉人分两种:一是由官吏提起的诉讼,相当于近世的公诉;二是由一般平民提起的诉讼,相

第四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法家思想在法律制度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学习材料上,对云梦秦简的发现这一史实应加以注意,因为,绝大部分有关秦朝法律中的罪名、法律形式的叙述都是直接取材于云梦秦简。在学习这一章时,我们对秦朝法律的指导思想和罪名体系、司法体系要重点掌握。对法家思想在秦朝实践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要加以领会。 【本章知识点】: 1.“法令由一统”和“事皆绝于法”的法制指导思想。 1.云梦秦简 2.主要法律形式 3.刑事法律当中的主要指导原则 4.刑罚体系 5.罪名体系 6.民事法律中的主要制度 7.行政、司法制度 9.秦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集权专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君主领导下的封建官僚体制和郡县制行政区划;在经济上实行小农式土地私有化和重农轻商;在法律上实行依“法”治国,建立一体化的司法体制。 以法(法律)、势(赏罚)、术(君主控制大臣的技术)为主要思想的法家学说对秦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法治”方面,秦实行皇帝主导立法的“法令由一统”和“事皆绝于法”的指导思想。但必须指出的是,它所指的“法治”,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而实际上是“罚治”,即以刑罚治国。 【概念辨析】: 1.法令由一统: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秦的律令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律法令,

二是指秦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立法权,君主在法律实施方面拥有绝对权威。 2.事皆决于法:法即罚。它是指秦朝将刑罚处罚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秦朝的刑罚体系严密,以严刑酷罚(肉刑)惩处违反国家有关在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规定的行为。 第二节秦朝的立法概况 【基本内容】: 一、在秦王朝实施统治的十五年时间里,主要的法律制度是延续秦国时期的法律。它的法律主体是《秦律》,同时还有一些法令。《秦律》中的内容在云梦秦简中有部分纪录。它的主要内容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二、主要法律形式有律、令(制、诏)、式、法律答问和廷行事。其中,廷行事是司法审判的成例。 【概念辨析】: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它是在1975年在湖北云梦地区原秦国辖地出土的大量的竹简,所以称《云梦秦简》。竹简的绝大部分内容涉及到秦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等法律文件。由于秦律早已散失,《云梦秦简》收录的虽不是秦法律法规的全部,但它成为后人研究秦朝法制的珍贵历史材料。 【疑难辨析】: 【基本内容】:一、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有关于责任年龄、犯罪意识、故意与过失、并合论罪;、共犯加重、自首减刑、诬告反坐等方面的规定。 二、刑罚体系有:死刑、肉刑、作刑、迁、赀、谇。 三、罪名体系有:不敬皇帝罪、诽谤与妖言罪、盗窃罪、贼杀伤罪、盗徙封罪、以古非今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投书罪、乏徭罪。 四、民事法律方面主要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债的规定上有买卖、借贷、雇佣、租借等契约形式。 五、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制度是实行在皇帝统一领导下的封建官僚制度。在

论秦法制发展对后朝的影响

论秦法制发展对后朝的影响

论秦法制发展对后朝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近2000年,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而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封建王朝的开始,其法律制度是也是其中最具代表也最具影响力的。因此,我想探究秦朝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找出在中国法制史发展中暗含的一条脉络。一、简述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统治王朝,秦朝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相传的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法家也成为秦朝的统治基石,但秦朝统治者把法家的重刑主张推向极端,用严刑峻罚来镇压臣民的反抗,用横征暴敛的方法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终于激起农民反抗。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即告飞灰烟灭。 因此,讨论秦朝的法律制度应从先秦时代,即从商鞅变法开始,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才成为真正的七雄之主,其法制制度才初步建立。关于商鞅时期的法律制度,我们就不得不提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以及他的代表作《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不仅成为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蓝本,而且也为后世的魏晋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经》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朝在国家法制建设和国家建设上一直以法家学说为指导,加强了国家集权,制定了各项严酷的刑罚和奖赏,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投入了争霸的行列中,最后成就了秦这个庞大的帝

二、秦朝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分为律、令、式、法律问答、廷行事。 律为秦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后代也多以律来命名其主要法律,最后一部以律命名的法律为《大明律》。 令和律其实差别不大,经常与律并列使用。但令比起律来,要更加灵活多变,针对性更强,可以弥补律的不足。 法律问答就是司法解释。 廷行事其实就是现在的司法审判的先例。 后朝后代基本都是沿用秦的法律形式,到唐时中国的法律制度基本固定。 三、刑罚 1、死刑 杀人偿命,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至今仍为中国所使用,秦朝时的死刑处决方式有:具五刑、族诛、枭首、弃市,除了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以外,最场被处以死刑的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卫道者。后代在秦死刑的基础进行了一定的增改,其中增加的凌迟最为有名也最为残忍。 2、肉刑 肉刑也就是用切割犯人的身体部位以达到威慑罪犯,使其不敢再犯的目的,不过肉刑过于残酷,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在汉代就进行了改革,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代替黥、劓和斩左右趾三种肉刑。

第四章 秦代法律制度 三

第四章秦代法律制度三 第四章秦代法律制度 一、本章知识点 (一)统一后的秦代法制(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由于秦王朝存续时间非常短,再加上史料的限制,我们研究秦代法制,还必须综合秦统一之前的秦国法制情况。 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其一是法家传统的重刑主义理论(法网严密、轻罪重罚);其二是统一法律(“法令由一统”)。秦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实行一统。在政治体制上,秦代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设诸卿,各司其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1.秦代主要法律形式 (1)律:即法律条文,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2)令:是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3)式:即程式、格式。秦简中有《封诊式》,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司法规则和文书程式。(4)法律答问:是官方以答问形式对秦律律文所作的有效解释,它也是当时司法审判的参考依据。本章绝大部分案例即抽取自秦简中的《法律答问》。(5)法律文告:是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但其效力通常仅限于发布者职权所辖的特定地区范围之内。(6)程:即章程、规章,是对有关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7)课:是关于检验、考核、督课工作人员的专门法规。(8)廷行事:是法庭的判例。秦简《法律答问》中多有援引廷行事的例子,说明秦代已把司法机关的判例作为律文之外可兹援引的审判依据。 2.秦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刑事法律 包括《法律答问》、《盗律》、《贼律》、《捕亡律》、《捕盗律》等。秦律规定的主要罪名有盗窃罪、贼杀伤罪、诽谤罪、不敬皇帝罪等等。秦代在刑罚制度方面,形成了一套包括身体刑、劳役刑、耻辱刑、流放刑、身份刑在内的刑罚体系,对后世刑制有较大影响。 ①罪名[1] 侵犯皇帝人身安全及尊严的犯罪,如:贼盗、诽谤、妖言、不忠、谋反等。 危害统治秩序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如:投书、贼杀伤、斗杀伤等。 思想言论方面的犯罪,如:偶语诗书、以古非今、妄言等。 侵犯封建所有权的犯罪,如:盗徙封、盗窃等。 逃避赋税及徭役的犯罪,如:擅徙、匿户、匿田、失期、乏徭等。 军事上的犯罪,如:降敌、誉敌、不得、不能死等。 官员的职务犯罪,如:犯令、废令、不胜任、不廉、不直、纵囚、失刑

秦朝法律概况

秦朝法律概况 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赢政13岁继承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也标志着尚刑重利的法家成为百家争鸣的赢家。“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位,以立恒常”。政治上,秦通过改名号建立皇帝制度,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确立土地私有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上,通过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措施,用极其严厉的暴力手段终止了百家争鸣。 一、立法指导思想: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以后的秦朝,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法律为行为规范,以官吏为效法榜样。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首先,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突出特点。 其次,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从《睡虎地秦墓竹简》可知,举凡经济领域的农业生产、畜牧业、粮食保管、运输,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徒工培训,市场管理,徭役,渔业,林业以及天灾的控制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毋敢履锦履”(按《法律答问》:履锦履之状何如?律所谓者,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锦履) “步过六尺者有罚”。(《史记?商君列传》) “其以牛田,牛减絜(腰围),笞主者寸十”(《秦律十八种·厩苑律》,《睡虎地秦墓竹简》) 注意:“决于上”和“决于法”是统一的。决于上意味着权力通吃;决于法意味着君主意志就是法律意志。“法自君出”,皇帝握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3、实行重刑主义。商鞅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商君书·赏刑》)。韩非则认为:“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六反》)对重罪处以重刑,可以制止重罪,但用轻刑不一定能制止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 A 大理寺 B 廷行事 C 廷尉D宗正府 2、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朝。 A秦B汉C南北朝D隋 3、云梦秦简发现于()。 A1974年B1975年C1976年D1977年 4、在秦国,改法为律的人是( )。 A韩非B邓析C赵鞅D商鞅 5、廷行事是秦朝的法律形式之一,指的是()。 A文书程式B法廷成例C条文解释D皇帝命令 6、秦朝以()作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 A14岁B15岁C16岁D身高 7、“法令由一统”是()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A西周B秦C汉D唐 8、秦朝的()是一种刑名,即白天修筑长城。 A 罚作B鬼薪 C 城旦D复作 9、秦朝的(),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A妄言罪B非所宜言罪C投书罪D以古非今罪 10、秦朝的廷尉是最高()。 A司法行政机关B司法监督机关C司法审判机关D行政长官11、秦朝的( )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 A定杀B醢C枭首D具五刑 12、秦朝的( )是一种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名。 A具五刑B族诛C定杀D坑 13、秦朝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用的刑罚叫做( )。 A城旦B司寇C复作D鬼薪 14、秦在战国时已设有( )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 A大理寺B廷尉C刑部D审刑院

15、秦律中的“司寇”是()岁刑。 A五B四C三D二 16、诬告反坐的原则最早见于()。 A秦律B汉律C唐律D隋律 17、以下属于秦朝的作刑(徒刑)的是()。 A城旦B鬼薪C司寇D罚作 18、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法令由一统B一断于法 C 事皆决于法D以刑杀为威 19、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 A法网严密B全国实行统一的法令C严刑重罚D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0、秦朝适用女犯的作刑有()。 A城旦B鬼薪 C 白粲D作如司寇 21、秦朝的刑名包括以下的()。 A作刑 B 充军C赀D谇 22、秦朝把审讯效果分为三类,分别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