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

(运河文化陈列部分)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馆名是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同志题写的。

博物馆座落在水城广场东侧,美丽的东昌湖北岸,于2004年11月开始筹建,2009年5月1日对社会开放。它的建成,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中国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

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6000平方米,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分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除了序厅之外,另有十个展厅:第一层三个展厅是“聊城庆祝设市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第二层三个展厅是“运河文化陈列”,第三层三个展厅是“聊城历史文物陈列”,第四层一个展厅是临时展览。

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博物馆的序厅。

序厅内是一个全面反映聊城城市概貌的大型电子沙盘,从这个沙盘上我们就可以对聊城有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一览无余。古城犹如一叶方舟,漂浮在碧波绿水之中;运河则像一条丝带,从古城和新城之间穿过。

下面我们首先参观“聊城庆祝设市十周年大型图片展”……请继续参观“运河文化陈列”。

“运河文化陈列”共包括“世界运河陈列”、“中国运河陈列”、“聊城运河段陈列”三个展厅,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世界运河陈列”展厅。

早在公元前19世纪,古埃及就开挖了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其后,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和贸易量的加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加快了运河的开挖。从16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运河建设的高速期。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船舶尺度的不断加大,运量的不断增长,原有运河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相继开挖了深水运河,其中最著名的是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各国的运河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因而也有着不同的风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世界著名运河一览表”和世界运河地图,从这个表和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现存的世界运河中,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是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道。那么,您知道世界上最宽的运河是哪一条吗?世界上最深的运河又是哪条呢?请跟我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美国的伊利运河。伊利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从伊利湖岸的布法罗,经莫霍

克谷地,到哈得孙河岸的奥尔巴尼,全长581公里,1817年始建,1825年竣工。以后曾数度扩建,从1909年起经改建后,运河长度变为544公里。伊利运河宽45米,水深3.6米,是纽约州通航运河系统的主要水道,对美国中西部的经济开发和纽约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纽约市也因此而高速发展,取代费城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港口。

现在看到的是巴拿马运河,雄伟的船闸,满载的货轮,伴着呼啸的海风向我们驶来。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大陆中部,全长81.3公里,是一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闸式运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最窄处152米,最宽处304米,设有6座船闸,素有“世界桥梁”的美誉。运河的开通,使美洲东西海岸航程缩短了7000至8000海里,亚洲到欧洲之间的航程缩短4000至5000海里。

看完美国的运河,我们再来欣赏俄罗斯的运河。莫斯科运河,1947年前称“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跨越莫斯科、特维尔两州,全长128公里。莫斯科运河的开凿,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建筑群。在这个运河河段上修建了8座船闸和8座水电站,同时还有各种拦水大坝、水泵站、船闸、河下隧道、倒虹管、铁路桥等人工建筑设施达二百多个。莫斯科运河的建立,使莫斯科同圣彼得堡间的航程缩短1100公里。俄罗斯另外一个著名的运河是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在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部,西起卡拉奇,东至伏尔加格勒以南25公里处的红军城。始建于1948年,竣工于1952年,全长101公里,其中45公里是天然河道。

荷兰也是运河纵横的国家。位于荷兰西部的北荷兰运河,是一条四季如画的风景运河。该河从海尔德到阿姆斯特丹的伊日,全长约80公里,始凿于1824年,深9米,全线可通航800吨的船舶。荷兰的另外一条有名的运河是阿姆斯特丹运河,阿姆斯特丹运河位于荷兰西部,长72公里,连接阿姆斯特丹和莱克河及瓦尔河,共有上百条大小水道相连,有1000多座各式桥架在河上,。始建于1952年,共有4道水闸,是西欧最繁忙的运河之一,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德国具有欧洲最古老的运河费诺福运河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基尔运河。基尔运河又名北海-波罗的海运河,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位于德国北部,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科格,止于基尔湾荷尔台瑙,全长98.7公里,水面宽103米,深13.7米,可通行海轮。基尔运河1887年破土动工,1895年建成通航。德国修建这条运河,原为避免军舰绕道丹麦半岛航行,建成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了756公里。在商业上,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经济的水道。

费诺福运河不仅是欧洲最古老的运河,还是德国最漂亮的运河。费诺夫运河1603年由边地伯爵约阿希姆.弗利德里希下令挖掘。在三十年战争中,运河被毁。1743年,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指示下重建。1747年重建工作完成后,这条运河成了普鲁士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同时成了这个地区的生命动脉。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勃兰登堡州政府决定赋予这条运河“第三个春天”,通过开展运河沿岸的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看完德国的运河后,我们再了解一下有“沙漠之舟”之称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

纵穿狭窄的苏伊士地峡,北通地中海,南通红海,是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短航线,是世界海上航道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战略价值,所以被称为“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北起地中海东南岸的塞得港,南至苏伊士湾的陶菲克港,全长161公里。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运河中,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上,苏伊士运河均名列前茅,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的国际航运水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大运河,在现有的运河之中,中国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在人类运河史上占有最引人注目的地位。在展览设计上,中国元素的大量使用,传统书画卷轴的渲染,令人们对中国的大运河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最后我们进入的是游艇模拟驾驶舱,让我们带着好奇与欣喜,从美国的亚历山大港出发,经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杭州进入京杭大运河,然后到达我国的首都北京。在这次运河神奇之旅当中,您将充分了解世界运河以及运河沿线城市不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

体验完运河之旅,我们继续参观。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进入的是中国运河陈列展厅。该展厅共包括“早期的运河”、“隋唐时期的运河”、“宋金元时期的运河”、“明清时期的运河”、“青春永驻的今日运河”五部分。

中国大运河始修于春秋,形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河的开凿和利用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前面这个“中国大运河隋唐、元、明清变迁电子示意图”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大运河历次变迁的一个大体情况。

现在我们参观第一部分“早期的运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保证军事运输的需要,吴、楚、魏、齐、秦等国相继开凿了运河。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攻越大胜,俘虏了勾践,越国向吴国求和,吴许越为属国。夫差平越后,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一心要北进中原与齐争霸。但伐齐远征,须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如靠陆运,费力甚巨,且道路不畅,而吴国的优势是舟师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但江、淮间无相通水道。公元前486年,吴国决定利用江、淮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从此,长江、淮河一线贯通。这就是《左传》中所记载的(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因该运河以邗城为起点,故称“邗沟”。这年冬,吴王夫差兴师伐齐,终于打败齐国。一千四百年后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苏北段也沿用了夫差的邗沟。其后三年,吴国又相继开凿了菏水,将沂水、古济水连通。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魏国开通了黄河至淮河的鸿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早期运河的雏形。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尊塑像,就是吴王夫差。墙面上的这些图片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古邯沟、鸿沟和菏水的照片。

展柜中展出的船型陶壶是中国最早的船型酒具,器身横置,口部呈杯状,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鱼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也可穿绳背负,可随身携带。

秦代统一全国后,开通了沟通湘、漓二水的灵渠,把长江和珠江水系沟通起来,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河。西汉时,汉武帝开凿了从长安至潼关入(黄)河的漕渠。东汉则是对汴河进行了疏通和治理。

东汉末年,曹操又开凿了白沟、平虏渠、利漕渠、睢阳渠等一系列运河,形成了一条纵贯河北平原的水运航道。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特别是他下令在山东境内开凿的白沟,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曹操开河雕像,展柜中的陶砚、瓦当、铜镜都是这一时期典型生活用品。

曹魏政权建立后,继续对境内的运河河道进行了维护。孙吴政权,除利用长江、太湖等水利外,也开凿了破冈渎,整修了江南运河。东晋与南北朝时,南方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水运大致按孙吴时规模发展。北魏时建都洛阳,运河大致沿袭了曹魏布局。

在这一时期,运河的主要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军事方面,我们现在看到这幅三国赤壁之战中用的斗舰照片,仍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大战。

隋代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开凿了广通渠和山阳渎。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南北方的控制,从公元605年到610年,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绝非隋炀帝个人的意志使然,而是出于隋朝交通、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隋朝政治经济发展及隋朝以前完成的地区性运河也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条件。隋炀帝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实现了南北大运河的贯通。由于隋炀帝驱使民力,突破了人民可以忍受的限度,运河还未来得及充分发挥其效能,隋朝之舟便被农民起义之滚滚洪流所覆没。但是,隋朝的大运河毕竟“为后世开万世之利”,隋炀帝在运河开凿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唐代重点开凿了三门水道,并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加以疏浚、整理、扩充,建成了更为完善的水运网络。因此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对唐朝政府来说,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运输各地粮帛进京,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所在。这艘唐代竞渡船1960年3月出土扬州原邗江施桥乡,整艘龙舟可以看出是以一根整楠木挖凿制成,呈长条形,全长13.65米,宽75厘米,深56厘米。因其保存完整,是研究水运、造船和民俗历史的珍贵资料。

北宋定都开封后,整修、开凿了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御河等重要运河水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畿等北方地区连接起来。南宋时期,建都杭州,重点是整治了江南河道。金代则对御河进行了重点维护和疏浚。

在这一时期,北宋得运河之利,都城开封可谓繁华之极。画家张择端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就

全景式地对北宋晚期的开封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俗风情等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史料。

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河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州,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为此,1282年政府开始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水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今天的黄河)。

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因此,会通河也叫“闸河”。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经溯白河至通州。

1291年—1293年,元朝从通州到大都又开通了通惠河。从此,漕船可由通州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明迁都北京后,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着重对会通河、中运河、里运河等重要运段进行了整治改造,并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再度决口,致使会通河淤废。到永乐九年(1411年)至十三年(1415年),朝廷采纳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汶水上筑戴村坝,把水全部引进南旺湖。南旺湖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水到南旺后,通过上下二闸控制,使水南北分流。北流水量约占百分之七十,南流水量约占百分之三十,故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同时,建闸三十八座,彻底解决了会通河水源的问题,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前面这组明代治水人物雕像,除了汶上老人白英外,都是明代治水的朝廷命官,他们均为明代运河的畅通做出了不朽功勋,在治河工程中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运河史上一个个奇迹。

最左面的这个雕像是宋礼,宋礼(1359—1422年),官至工部尚书衔。其主要治河业绩是开通了会通河、重修了汶水南旺分水工程、清平县魏家湾(现属临清市)减河泄洪工程等。

紧邻宋礼的这个雕像是潘季驯,潘季驯(1521—1595年),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十年。在处理黄、淮、运三河关系上,提出“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的规划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在处理水沙方面,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方策。在职时曾著有《两河经略》和《河防一览》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山东汶上颜珠村人。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

人”,这里的老人不是指上年纪的人,而是指10名以上运河民夫的领班。由于他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所以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微服出访,来到汶上城北,寻求治水方略,认识了白英。

白英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了6条治河方法。以汶水作水源,筑堤引水,西注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从根本上解决会通河水源不足的难题。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按照白英设计的图纸组织施工。经过民工历时9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开掘汶上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白英治水的成功,使明、清两代600余年间航运畅通无阻,尤其对当时的南粮北运发挥了很大作用,最高年运粮达500万石。有力地促进了明、清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徐有贞(1407—1472年),吴县(今苏州)人。宣德八年进士,他身材短小精悍,多智数,热衷于功名,知识广博,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等无不悉心钻研,尤好天象阴阳之道。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进为侍讲。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徐有贞升为右谕德。当时,黄河在沙湾一段决口已有7年,一直治理不好。群臣一致推荐徐有贞治河。于是,他被擢为左佥都御史,负责治河大计。经过对实地详细的勘察,他提出了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条措施,并积极组织大量民工,亲自督率工程建设,终于消除了水患。徐有贞因治河有功,被进为左副都御史。

陈瑄(1365~1433),明初大臣、治理运河水利专家。南直隶合肥(今属安徽)人。朱棣即位后,封平江伯。永乐元年(1403),命瑄为总兵官,督理海运。四年七月,又令瑄兼督江淮河卫转运。九年六月,造平底浅船二千余艘,以便运河运输。开始,每年运粮二百万石,后来逐渐发展到五百万石。当时,江南运船行抵淮安,须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很大。十三年,他采纳当地居民的建议,自淮至临清间建闸四十七座,在淮安、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以便转输。陈瑄凡所规划,精密宏达,举无遗策,使漕运畅通。陈瑄一生督理漕运三十年,功绩显著,与同代治理运河专家宋礼齐名。

清代继续启用了明代运河,并把治河作为当时政府三大要务之一,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使大运河和漕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从这幅清代运河水流流向电子示意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南北尽两千公里的清代大运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地势悬殊,其水流流向也不尽相同。北京至天津段,水的方向是从北京流向天津;从天津至济宁南旺,水流的方向是从南旺也流向天津;从南旺至镇江段,水的方向是从天津流向镇江;从扬州至杭州段,水流方向是从杭州流向扬州。为了解决水流不一,水位悬殊的问题,一些高科技的水利工程被运用到运河的治理当中,前面我们看到的这组运河穿五河的沙盘,就可以直观的看到运河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域的具体情况。从这个沙盘当中,特别是运河和黄河的关系颇为复杂和特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情况。

墙面上的南旺分水沙盘,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明代水利专家宋礼和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共同创造的高科技水利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力科技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开通之后,狭长的运河沿岸地带,成为中国经济最富庶,物资最集中,人口最稠密,交通最发达的区域。

在没有现代交通的时代,沿岸城市的兴衰枯荣就维系在大运河的一脉水流之上。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运河经济功能的增强和沿河两岸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性城市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的三十多个新兴商业城市,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大运河沿线。

现在您脚下这条流光溢彩的“河流”,是我们制作的脚踏中国大运河模型。模型蜿蜒曲折,象征着中国大运河静静在流淌。我们选择了大运河沿线的33个主要城市,以电子沙盘方式,展示反映这些城市历史风貌和名胜古迹。

运河的开掘,除了政治、军事功能外,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和漕运的作用是其最基本的初衷。漕运是封建王朝利用水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漕粮征收的起点是各有漕州县,因为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州县都有交售漕粮得得任务。在清代,征收漕粮的省份有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八个,岁额400万石。其中,330万石输京仓,为“正兑”;70万石输通仓,为“改兑”。漕粮原额以粮米计,实际征收有部分折收银两,称“折征”;还有将原定本色改收他种实物的,称“改征”。在清代,漕运与河工、盐政并称“三大政”,是国家三件最重大的经常事务之一。

漕粮的运解经历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支运即“民收民解”,兑运即“民军共解”,长运即“官军独解”。清代沿袭明制,实行长运方式,但在漕船派兑上却有固定和轮兑两种。

帮船固定派兑是指某帮船专到某水次兑运某州县漕粮,从不变动;轮兑是指某帮船今年兑运甲地漕粮,明年改兑乙地,将帮船和州县各分为六限轮流,周而复始,六年一轮。但这也有缺点,有时帮船离水次过远,迁延时日;另帮船所属卫所不归兑粮府县管辖,对运军的约束督催不便。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各省漕粮先就本地卫所帮船派兑,船只不足时,再由相邻州县卫所派船兑运。

派定兑运州县后,由粮道派定各卫所运船兑运前后次序,以防凌越挤兑。兑交漕粮还有许多规定,如办理通关手续,严定漕船抵达水次期限,征收米质规定,防止州县做弊、旗丁额外勒索规定,取样米规定,办理离开水次规定,白粮征收及解兑规定等。

漕船组织以帮计,每帮船只多少不等,一般为30多只到60多只,但也有少数帮船多达90多只,少者仅10余至20余只。帮船一般以运本地区漕粮为主,各帮船运粮地或以抽签为定,或以轮流为定。至清后期共计有118帮。每帮船配运丁10至12人,轮流出运,每次由1人领运,其余人出银帮贴济运。运丁运粮政府给予一定补贴:(1)行月粮;(2)可携带一定数量免税商货;(3)分派屯田耕种等,作为运粮报酬。

漕船北上,经过长江,横渡黄河,在淮安以南还有几个大湖泊,如遭遇风暴,或水流湍急之时,都存在覆没的危险。朝廷为预防意外,一方面严定漕船吃水限制,以防因超载而发生事故;另一方面设立望楼,加强对天气观察,指挥漕船行止。此外,加强救护设施,如设救生船只等。

大型漕船起运场景,生动的再现了漕粮运输的艰辛和运河繁忙景象。当年,运河上百舸争流,漕粮、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

纤夫拉纤为什么不穿衣服?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能管几天?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

纤夫除了拉纤之外,还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漕船抵达通州,要在仓场主持下当众抽签决定所运漕粮兑交某某仓廒。正兑漕粮在石坝卸粮,改兑漕粮在土坝卸粮。漕船到坝,经查验米色干净即行起卸。起卸时由坐粮厅取样米送各仓监督,以备查对入仓。漕粮运交京通各仓后,该年漕运即告完成。

展柜内的这些题本奏折,全部是和漕运有关的文物,弥足珍贵,大部分都是明清故宫内藏档案,在这次布展当中,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均给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清代帮规,是当年漕帮内部密传的自律和必须遵守的行规文件,就像我们现在的协会章程。

这张图片上展示清代的“军粮经纪密符扇”,从明代开始就在运河漕运中广泛使用。密符由担任军粮经纪的人自己创制,外人无法释读。根据军粮经纪在盛放粮食的器具上标记的密符,再查看密符扇的记录,就知道是哪个军粮经纪验的粮食。今后如果发现粮食出了问题,就会知道责任人是谁,有谁负责。

这张图片是一件官斛,是当时征收漕粮时的重要量器,这是官方制定的标准衡器,一斛相当于五斗,大约合现在的75斤。

船是运河的骄子,运河对人类的贡献正是通过南来北往的船只体现的。繁忙的航运不仅是经济和交通发达的标志,也成为运河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个展柜展出的是宋、明、清三代的运船模型。通过这些模型,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漕船的一个演变,可以让观众增长这方面的知识。

运河不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新的文化气象。有人说,大运河就像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深厚的,也是生动的。明清时期,南北经济的交流不断加强,运河区域的商品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市场规模明显扩大,沿运城市商贸兴盛,农村集镇市场活跃。

商贸经济的繁荣,使沿线城市手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特别在棉丝纺织业、出版印刷、印染刺绣、金银锡箔、铁木漆作、竹木编织、食品加工、砖瓦窑作等行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贸易数量都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明代后期,某些手工业部门内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里展出的是大运河沿线各城市的一些工艺品。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运河城市,工匠们制造出各种精湛的工艺品,也创作出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如聊城的剪纸、扬州的漆器,淮安的铜器,无锡的泥人,苏州的扇子,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杭州的织锦,常州的梳蓖,绍兴的蓝印花布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如同一颗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随着运河沿岸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兴起,适应市民趣味的小说和戏剧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的四大名著,明代著名的三言二拍等作品都是在运河边诞生的。

在前面的展墙上,还有一排图片,反映的是运河城市的历史风貌。正在播放的投影,是我们拍摄的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的33个地级城市的风光短片,观众有兴趣的话,可以静静地欣赏,了解这些城市的独特风情。

运河的繁荣,使我国的宗教在运河沿线也得以广泛传播,从南到北,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建筑绵延不绝,星罗棋布。展墙上的这组图片,就是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宗教建筑。

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临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沿运河到达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古苏禄国的东王巴都葛·巴哈刺、朝鲜的崔溥、日本的策彦和尚、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法国的鲁布鲁克等都在中国运河沿线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是位于德州的苏禄王墓、这是位于扬州的普哈丁墓、这是位于北京的利玛窦墓、这是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和崔溥的《票海录》。

古老的中国大运河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济宁至杭州河段仍然焕发着青春,为当地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运河北段虽已断航,但仍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将让大运河承担起润泽北国、美化河山的重任,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组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图片和资料。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开了运河申遗和保护的序幕。2006年全国两会,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6年年底,国家文物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把大运河申遗排在了第一位。国家文物局决定,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于2013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图,运河穿黄工程就在我市境内,届时,滔滔长江水,在滚滚黄河下流过,将成为大运河上又一道惊世奇观。

请继续参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聊城运河段陈列”,这个展览将详细介绍中国大运河聊城段的开挖、治理、经济与文化。

聊城是受运河影响较早的地区之一,元代的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明清时期,聊城、临清、张秋成为运河沿岸重要商埠,“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特别是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说到“江北一都会”,聊城在运河畅通时代,的确有“都”的风采和厚重。在明朝大臣、学者许成名的《东昌府城重修碑》中载:“东郡……独号为府,辟河渠以率……清源绾毂御漳,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也”;清傅以渐《重修光岳楼记》中“按舆图,聊摄东地禺一大都会”;清嘉庆《山陕会馆碑文》中也说“东昌府治,东省之大都会也,近圣人之居,风醇俗美,席表海之盛,物阜民殷”。

聊城段运河的开凿,始于元代。元朝政府采纳了寿张县尹韩仲晖和太史令边源的建议,挖通了从安山至临清、并经忽必烈亲自赐名的会通河。从此,南来漕船,无须陆路转运,可由水路直达京师。这条会通河就是贯穿我们聊城城区的古运河。

这组似狮又似虎的镇水兽是龙的一种,原在聊城境内梁闸的雁翅上,后在运河拓宽时,被移到聊城公园进行保护,现在又陈列在运河展览中。这对镇水兽,作用是用以镇伏桀骜不逊的桥下“水怪”,防止水患、避免水害。它的嘴和肚子都很大,在在我国古代桥梁和闸坝建筑中,多用于栏板柱头或雁翅上。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组老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运河边的码头、运河边的城市、运河上的帆影、运河边的建筑等等。照片上反映的这些情形,现在大多已经看不到了。看到这些色泽已经发黄的老照片,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曾经的那些岁月?如果是年轻的观众,则可以从这些老照片中,读出大运河的另一种风情。

“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充分说明了聊城作为一座运河名城,不愧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商业都会。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年,由聊城籍状元邓钟岳书写的《重修护城堤碑记》,其中就详细记述了明清时期就有四五十万人口的聊城,当时是何等的繁荣

前面这组气势宏伟的忽必烈御赐“会通河”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忽必烈治理运河的豪放和重整河山的气魄。

聊城段运河由于水源不足,地势悬殊,经常受到黄河泛滥的侵扰,因此治运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张秋沙湾运段,成为当时政府治运的重点工程。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副都御史刘大夏等都曾被派往沙湾治河,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前面这幅浮雕,表现的就是刘大夏治河。

刘大夏(1436~1516年),湖南华容人。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经廷臣举荐,命刘大夏为主持治河,以通漕运。朝廷在任命刘大夏的诏书中提出:“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妨运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盖非细故”这就明确规定了治河方针是保证漕运的畅通。刘大夏上任后,审时度势,制定了通运、往南分水、堵塞张秋运河决口、筑黄河北岸大堤的策略,对于治河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为了解决聊城地势悬殊、没有水源的困难,在聊城运段上设置了大量的闸坝、堤堰等水利设施,为运河长达四百余年的畅通提供了保证。

这是一组反映聊城通济闸及月河水利工程的沙盘。闸的作用是调节水位差异,平衡水面,以利行船。而在有的码头附近,为了方便运输、装卸货物,还挖掘了月河(也有的称越河)。就是说,当船只集中在码头附近装卸货物时,由于河道较窄,避免因装卸船只的滞留,给其它正常行驶的船只带来交通上的困难,故在码头一侧,开挖一条绕开码头让其它船只可以继续前行的新运河。这种工程有利地解决了运河上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运输效率。我们现在高速公路上的紧急停车带,也许就是从运河月河上受到的启示。

堰坝,是运河治水工程中的又一创举。堰是在运河水位落差较大而又不易设闸的地方,为解决水位平衡、以利行船而建造的一种缓冲设施。在运河沿线的堰坝中,有硬坝和软坝两种类型。硬堰和软堰在运河的不同地形地势下建造使用,显示了运河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会通河与卫河在临清南板闸外交汇,卫河水大时,常常倒灌运河,水小时运河又高于卫河。万历初总河万恭提出在会、卫交汇处的运河上筑一土坝,中留金门,并安活板,可以形如闸门,随时启闭。运高卫低时,此坝可以用于蓄水,使运河启闸时,水不至于尽流入卫。运低卫高时,也可避免卫水猛灌运河,损毁运河闸门和堤岸。该坝后改为石坝,而船过坝早期采用牛拉人推等办法,清后期则采用绞磨等机械手段将船只拖过坝顶,进入运河或卫河。我们现在看到的临清会通河入卫拦水坝工程沙盘,就是根据史料和照片制作的。

这组铁锚是在运河沿线文物调查时征集的,从体量和风格上看,这对铁锚是清代聊城运河漕船上曾经使用过的遗物。大家都知道,由于聊城运河段所处位置比较特殊,属于闸河的一部分,为便于通航,在聊城运河上行走的粮船都相对较小,因此,船上的铁锚体量也相对小了些。

会通河的贯通,使聊城一跃成为热闹非凡的码头城市,商业日渐繁荣。“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商舶络绎不绝”,“人烟辐辏,士商云集”。府城内外,四通八达,沿运两岸,行栈林立,店铺门面,星罗棋布。前面我们就将进入聊城东关商业街,场景通过运河岸畔的码头、免税碑、大码头义井、店铺、会馆公所以及熙熙攘攘的商贩等,再现运河古都聊城当年的繁荣景象。场景重点体现了恒昌药店、永盛炭店、晋魁丹店、公信布店等著名商号和山陕会馆、苏州会馆、太汾公所等场景。

码头前面这块免税碑,高4米,原立于聊城闸口南电厂家属院西运河南岸,碑帽盘龙,中有“圣旨”两字。碑身中央题“聊城临清等五处禁止添设关卡” 13个大字。对于该碑,在聊城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

传说。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住在东昌府北关“绮园”里。任克溥在北京朝里做官时,积极参与朝政,治国安邦很有方略,故很受皇帝器重。他回乡后,本想平平安安,颐养天年。谁知家乡东昌府却连年遭受水灾,造成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不少人家缺粮断饮,不得不弃婴卖女,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人相食杀的惨景。如此灾情,东昌官吏不但不报,反而仍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各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更使百姓怨声载道。

任克溥为拯救家乡民众,曾将东昌灾情之重和民众之惨状,三次上书皇上,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可均未得到回复,任克溥为此甚为焦急和不安。有一天,他问家人:“朝里有来信吗?”家人答:“刚刚收到京城一封信,现在在公子那里。”任克溥说:“快去拿来,我要亲阅。”等家人把信取来,任克溥展开一看,却是一位同僚的便函。他感到大失所望,未及把信看完,便叹息了一声,但信笺后边的一行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边写道:“康熙帝即将顺运河南巡,不久将路过东昌。”任克溥见此,顿时转忧为喜,连连说道:“好好好,此乃天助我也!”

原来任克溥想:前几次上奏朝廷,均未见回音,这次康熙南巡,路过东昌,不是面君陈言的大好机会吗!他又想:皇上一向笃信天命,如施良策,让皇上恩准减免家乡赋税,岂不解救了百姓之苦吗?

他沉思片刻,主意已定,便立刻叫来一个家人,让他乘一匹快马,沿运河北上,探听龙舟到达东昌的确切时间,快快报来。尔后,又叫来管事,把自己想好的计策,如此这般地作了吩咐。管事完全领会了他的心意,便忙着准备去了。

这一天,盼望已久的康熙的龙舟,终于来到了东昌。只见在波涛滚滚的运河里,一字排开五艘龙舟。领航的龙舟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全身披挂整齐的禁卫军,手持兵器,列队两排,好不威风。

东昌官员沿岸列队,跪迎着龙舟的到来。任克溥当然也在其中。

可是当龙舟行至东昌府东闸口附近时,领航的龙船突然触物搁浅,一时无法航行,只得暂时停舟,抛了锚。

随行官立即向康熙奏禀,请皇上降旨,令东昌知府速派水工清理河道。

东昌知府接到圣旨,得知河道阻挡了龙舟,只吓得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任克溥却笑道:“此事不必惊慌,你快派人找水工清理,探明原因。”知府只好照办。任克溥因胸中早有解脱之词,他领着知府见了皇上,极力为知府开脱,皇上也就恕罪了。

不大会儿,水工到齐,潜入水底,清理障碍,结果打捞出一块石碑,上面似有模糊的字迹,随行官当即上奏了康熙,康熙问:“上面刻着何字?”任克溥忙跪着奏道:“启奏万岁,此碑沉于河中甚久,不知来历。但其胆敢阻挡龙舟,恐有原因,还请皇上亲自明察为好。”

康熙暗暗点头,于是走出龙舟,随任克溥及东昌知府来到石碑跟前。康熙见石碑虽挂满泥沙,字迹却甚是清晰,于是顺口念道:“今日无税。”

话音未落,任克溥忙双膝跪倒高呼:“谢主隆恩。”康熙不解其意,忙问:“爱卿,这是何意?”

任克溥奏道:“东昌连遭水灾,百姓生计艰难,今古碑显现,想是天意。万岁为体怜灾民,金口免去东昌赋税,我岂能不为家乡父老谢恩。”

康熙听了任克溥一番启奏,忽然想起任克溥有三道奏折,但因诸事繁忙,一直没有批复。此番石碑阻舟,又书之无税,虽感蹊跷,但又能不信其言,于是说道:“东昌连遭水灾,本应早免赋税,今日古碑显现,实乃天意!我看就照此办理吧。”这样一来,东昌民众减去了一大负担。

其实,石碑并非什么天意,乃是任克溥早已预设的计策。他让家人探准了龙舟到达东昌的准确时间,让管事也备好了石碑,便于头天夜里秘密地将石碑投入了河道之中。按说有意拦阻龙舟,戏弄皇上,是要犯杀头之罪的,这些任克溥也是知道的。但他想到,如能以自己的老朽之命拯救东昌百姓,即便死了,也是值得的。

康熙走后,东昌知府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了东昌城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碑楼。从此,凡在此码头装卸货物者,也均不纳税。

过了免税碑,我们踏着青色的石板小路就来到了苏州会馆大门前。苏州会馆位于聊城山陕会馆北侧,运河西岸,是聊城运河繁盛的有力见证。当年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繁盛,运河两岸的商业兴旺,本地与外籍的殷实商业资本多集中在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外籍商人的会馆也集中在这里,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武林会馆等,共有2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号称“八大会馆”。山陕会馆位于双街至龙湾船只停泊最多的地方,当年来聊城的山西、陕西商人有千人之多,资本也最雄厚,所以山陕会馆气魄也最大。

商业的繁荣,使聊城人口大增。众多的人口,除一部分是固定人口外,大部分则是经由运河上的官船贾舶带来的流动人口,大大地推动了聊城手工业的发展。其手工业门类,主要包括刊刻印刷、船舶维修、金银饰加工、服装裁剪、食品加工、竹器编织、砖瓦烧造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临清的贡砖。

临清烧制贡砖始于明永乐初期,其烧制技艺是临清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淀的独特经验。当时临清砖窑属官办,称“皇窑”,明代曾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烧。砖窑数百座分布在长约六、七十里的运河沿岸。临清砖窑烧制的九斤头、寿工砖等各类贡砖,用黄裱纸封好装漕船载运京师,“朝廷岁征城砖百万”。临清所烧制的贡砖不仅用于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营建中,因此素有“飘来的北京城”之说。这两块大青砖,是我们征集到的临清贡砖的实物,产于明代嘉靖三年,非常珍贵。

聊城居运河南北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曾多次沿运河来到聊城。其中清康熙曾三次来聊,四次登光岳楼,并亲自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瑛”的匾额。乾隆也来聊九次,六次登光岳楼,前后作诗13首。墙上的这幅大型康熙南巡浮雕就记载了当年康熙皇帝在崇武驿大码头登岸的情景,其中跪在前面的官员就是任克溥,前面我们所讲的免税碑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展柜中展出的这幅《康熙南巡盛典》长卷,是故宫博物院为支持我馆展陈,倾力给于复制的。长卷以简约的笔触描绘了康熙南巡的盛大场景,笔意充满古风,一派盛世气象。

聊城运河段又系“闸河”的一部分,因而自会通河开通后,历届政府均在聊城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元代设在张秋的都水分监、明代设在临清的钞关、清代在阿城设置了盐税分司。此外,东昌运河兵备道署、运河标营署、运河守备署、东昌卫署、平山卫署、临清卫署等运河军事机构,也为漕运的畅通提供了保障。(边讲解边指展板相应图片)

明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在临清鳌头矶南300米处大运河西岸又设置了钞关,距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现存有钞关仪门,南、北穿厅,公堂、巡拦房、船料房、官属舍房等80余间古建筑,在运河漕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全国唯—的一处钞关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十年(1435年)朝廷在临清又增设户部榷税分司,以督理关税,至明代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税银八万千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山东省万历年间一年税课银只有八千八百余两,仅及临清钞关所收十分之一稍强,足见临清钞关地位之重。从这幅临清钞关国画中我们仍可看出当年临清钞关的规模。

前面这些展柜中展出的文物,都是我们文化、文物部门,为了筹建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社会上广泛征集的。有当时的船票、运货单、有题本、有奏折等。

这张船票特别有意思。这是一张清朝末年的船票,上面还印有“顺风快利”四字,表达了商家希望一帆风顺,早日获利的美好希望。上面还写明了收款的一些项目清单,以及提醒顾客保管好随身所带行李的提示等。既是明白消费,又有温馨提醒。

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刻书、印刷、制笔业的发展,使聊城在明清之际,成为全国刻书、印刷、制笔中心之一。而聊城的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四大书庄,在运河沿岸独占鳌头,所印图书远销京津、苏杭、秦晋各地。我们展出的这些古籍善本,大都出自这些书局、印庄。其中,书业德是聊城书业资本最雄厚、延续时间最长的店号。康熙年间创办于聊城东门里路南,书业德在书籍校勘、刻印、装订及纸张选用等方面十分考究,所出书籍备受欢迎,最盛时期有职工百余人,在济南及山西省太原、忻县、平遥等地设有分店。刻印的书籍除行销山东省以外,还远销北京、大同、张家口、洛阳、徐州、天津、南京、上海等地。书业德刻印的书籍总计1000余种。

明清两代,聊城书院林立,私塾遍布,增建、重建书院数量占到山东书院总数的近1/6。崇教育人,使聊城历史上名人辈出。据《聊城县志》记载,这期间聊城县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于慎行、谢榛、穆孔晖、朱延禧、傅以渐、邓钟岳、任克溥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大家看到的这副木质楹联,就是清代聊城籍状元、并有“字甲天下”之誉的邓钟岳书丹的。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位于聊城市古城区万寿观街东首,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

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海源阁兴盛时总计珍藏宋元明清古籍4000余种、220000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海内闻名,为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聊城作为运河古都,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汇融中国南北各地风情民俗,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成为很多古典名著故事的发生地和背景地。众多文人名士慕名而来,题辞留赋,为古都聊城增添了无穷魅力。《马克·波罗游记》、《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经典名著,在内容里都留下了聊城的影子。这是明成祖朱棣写的《喜雨诗赐吏部侍郎师逵》,这是清康熙写的《东昌道中》,这是清乾隆写的《聊城即事》。

聊城是运河孕育的城市,运河沿岸的居民,与运河世代相伴。近年来,聊城市大力实施了古运河整治和保护利用工程,采取“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改造和保护手段,使中国运河聊城段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得到强化,成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靓丽风景线,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图片都是运河聊城城区段改造后的新景观。在运河的保护性改造中我们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运河文物,像这些精美的瓷器、碑刻等,都是研究运河、研究历史的宝贵实物。

中国大运河曾给聊城带来四百余年的繁荣,也给聊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聊城人民不会忘记大运河的功绩,将继续传承优秀的运河文化,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包容开放、诚实守信”的新时期聊城精神,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同时,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南水北调的契机,再创运河古都的新辉煌!

展览到这里“运河文化陈列”就全部结束了。有人说,大运河和长城,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写下的一个巨大的人字。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遗留所无可比拟的。大运河和长城,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果说,长城以其屏障功能保卫着农耕文明的平安,那么运河则以其交通功能为这个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我们相信,随着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日渐深入,中国大运河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历史文物陈列部分)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聊城历史文物陈列”部分。聊城作为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它东倚泰岱、西接秦晋,南通吴楚、北依燕赵,沃野无垠。自古就是政治中枢,兵家重地,人文渊薮,商贸通都。

这片古老美丽而又神奇土地,是中华文明的最初源头之一。这里曾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忠直、勇敢的鲁西先民,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熠熠生辉的高度文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异,发人幽思的名胜古迹,浩如烟海的诗文珠玑,动人心魄的美丽传奇……,更为宝贵的是一代代聊城人铸造了“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兼容开放,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

读史能明智,鉴古可知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聊城这部艰苦漫长而又斗志昂扬,波澜壮阔而又低廻柔肠,曾经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画卷吧……

聊城市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5°6’至 116°30’,北纬35°47’至 37°03’之间。东西宽114公里,南北长159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现辖8个县市区(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73万。聊城境内地势平缓,为黄河冲击平原。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京杭大运河等。

聊城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史前时期,东夷人就已经在此活动。春秋属齐、卫、晋;战国属齐、赵、魏;秦属东郡;汉分属兖州东郡、冀州魏郡、青州平原郡、司州平原郡及济北国;晋分属济北国、东平国、平原国及司州阳平郡、济州济北郡、南清河郡、平原郡;隋分属魏州、贝州、济州、兖州、博州;唐时分属河北道、河南道;宋分属河北东路、京东西路;元称东昌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称东昌府,聊城县为其治;清属山东省,聊城县仍为其治;民国属山东省,初为济西道,后改东临道,又改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建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分属冀鲁豫和冀南行署;1949年9月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1951年12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归山东省;1997年8月,聊城撤地设市。

请大家首先参观展览的第一部分——史前时期

古代聊城的先民们在济水西岸,相当于现茌平、东阿、东昌府等地区域内聚居,以原始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聊城远古先民在这一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聊城的先民正如山东其他地区的人类一样,以制造弓矢出名,被称为“东夷人”,属于东夷集团,后融入华夏部落。目前,聊城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17处、龙山文化遗址40余处和岳石文化遗址15处。茌平教场铺、阳谷景阳冈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表明聊城区域内当时已经形成了“都、邑、聚”金字塔形三级社会组织结构,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蚩尤以及仓颉、巢父、舜、禹等先贤都在聊城留下了活动的足迹。

1、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泰安大汶口而命名。存在于公元前4300—前2500年间,主要分布于黄河

下游一带,该文化时期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大致经过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时期。阳谷王庄遗址、茌平尚庄遗址,是聊城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2、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得名。存在于公元前2500—前2000年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茌平教场铺遗址、阳谷景阳冈遗址是聊城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龙山文化遗址。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位于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的阳谷县张秋镇景阳冈村,西北距阳谷县城17公里,南距黄河约4公里。1979年,聊城地区博物馆在遗址中部清理灰坑1座,出土陶器30余件和牛骨架1具。199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城址再次进行钻探,并对遗址进行试掘,于城内发现大小台基两座。1995年秋及1996年春,省、地两级文物部门又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城墙、大小台基、灰沟等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此处文化堆积很厚,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石器等。这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龙山城成组地在这一地区出现,组墓中有大型中心城址,中心城址内有大型台址,“都、邑、聚”的等级社会结构已很清楚,而且地处冀鲁豫交汇地区这一古史演进的极为重要的区域内,对探讨古文化、古城、古国等考古课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的部分发掘现场的模拟复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处灰坑,灰坑为圆形,坑壁规整,坑地平实,坑内为灰色填土,内夹杂许多碎陶片,当时文物工作者们粘合修复了一批完整的器物,有陶甗、陶盆等,灰坑的底部有一个完整的牛骨架,骨架呈俯卧式,牛骨健硕,反映了当时这一区域农耕兴盛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先民用牛祭祀“地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3、上古先贤与聊城

蚩尤

蚩尤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曾与黄帝争战,兵败被杀。后被黄帝追尊为“兵主”,即战神之意。蚩尤冢位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据文献记载,是埋葬蚩尤首级的地方,是一处著名的古迹。

仓颉

很多史籍文献都记载,仓颉是我们中国文字的创造者。后世称之为“仓圣”。仓颉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的王宗汤村东北,这在明朝大学士于慎行编的《兖州府志》中就已有记载。关于仓颉的身世,古文献中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黄帝的史官,一说他为“仓帝”。

巢父

巢父传说是远古陶唐时代的一位高士,他胸怀济世安邦之才,在今聊城一带躬耕放牧,他在树上修筑了一个巢,夜晚就躲进巢里睡眠,所以人们称他为“巢父”。尧曾经找到他,要把天下让给他管理,他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来,人们把巢父当作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贤隐士的典型人物,传颂至今。“巢

父遗牧”是聊城古八景之一。

舜,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圣王的代表,他的事迹和传说家喻户晓。有很多古籍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就是舜帝当年的都城。

颛顼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又号高阳氏,也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古有“聊古庙”供奉颛顼,传说颛顼墓即在于此。墓旁有古井,泉水甘美,常年云雾缭绕。“圣泉携雨”也是聊城古八景之一。

请大家参观展览的第二部分——商周秦汉时期。

商、西周时期,聊城境内分布着许多重要方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聊城又成为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秦汉时期,聊城一度经济发展,百业兴旺,境内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为研究两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东汉末期,这里逐渐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政治军事基地。

1、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商初大臣伊尹,相传为奴隶出身,幼时耕于有莘之野(今莘县城北)。夏朝末年,汤伐桀,任命伊尹为相。伊尹协助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功绩卓著。汤崩后,他又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崩,太甲立,因太甲荒于国政,伊尹将其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迎其复位。伊尹辅佐四代商王,享寿百岁,被后世称为贤相。今莘县存有“莘亭伊尹耕处”碑亭,是当地著名的古迹。

2、马家坊遗址

聊城境内目前发现了商代遗址30多处,西周遗址40多处。茌平县城马家坊遗址,是商周时期的代表性遗址。

3、北杏之盟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齐国的北杏(今东阿、茌平交界处)会盟,以平息宋国争夺君位之乱。这次会盟,齐国以诸侯身份主持,引起宋国不满。不久,宋国即背叛盟约。次年春,齐桓公约陈、曹等诸侯伐宋,宋国兵败求和。“北杏会盟”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开端。《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齐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北杏会盟”即为“第一会”。

4、晏子治阿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人。齐景公时,为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宰,为官三年,景公听到了很多贬损晏子的言论,就想罢免他。晏子请求再做三年。景公应允。又三年,果然听到的都是对晏子的赞美之声。景公很高兴,要赏赐晏子,晏子不受。景公问其原因,晏子说:“初治阿,惩淫治惰,按法办事,不循私情,不事权贵,多得罪于人。所以人多诽谤我。后来,我政事不理,放任自流,使小人得

利,故人多美言于我。其实,罚者正该赏,赏者正当罚。所以,现今的赏赐,我不能接受。”由此,齐景公知道了晏子的贤能,任以国政,用为齐相,后来成一代有作为的名相。

5、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齐用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将,起兵救韩。田忌用孙膑计,不直接去韩国,而是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统帅庞涓举兵回援。后又采取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追击,终将庞涓引至马陵(今莘县大张乡马陵和樱桃园乡道口一带)早已埋伏好的伏击圈内,以有利地势向魏军突袭,伏兵四出,万箭齐发,魏军大败,最后庞涓自刎,魏太子申被俘,魏全军覆没。

6、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聊城,春秋战国时属齐地,一度被燕攻占。齐田单欲收复聊城,围攻一年有余而不下,齐王建十五年(公元前250年),鲁仲连分析了当时聊城守将的困境和燕国的形势,修书一封,射往城内,书中言词恳切,分析入理,致使燕将大受感动,哭泣三日,欲退兵回燕,已与国君有隙;欲降齐,因杀戮齐人太多,恐降后见辱,左右为难,走投无路,最后竟然自杀。齐遂克聊城。鲁仲连亦因此成为天下共知、古今传颂的高士。

7、阳谷吴楼汉墓

阳谷吴楼汉墓位于阳谷县定水镇吴楼西北0.5公里处,1997年8月由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多件,墓葬为砖筑大型墓葬,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砖筑墓室由甬道、两个墓室及回廊三部分组成。墓室四周为回廊,且四面回廊相通。清理中,前、后廊随葬有铜镜及鼎、井等陶器,东回廊随葬有铁剑及铜车马构件,西回廊随葬有人物及狗、鹅、猪、羊等动物陶俑。

吴楼汉墓的墓主,经研究和考证,应为西汉晚期的一位阳平侯。这座汉墓虽经早期盗掘,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反映出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个体大,气势恢宏,造型奇特,极具价值。

大家请看这件双耳大陶壶,高达94.4厘米,硕大无朋,做工又非常精细,从残存的陶片研究分析,如此的大器物原来应该有4个,另外还有这件羊首瓶,造型独特,构思诡奇,在器物的上腹塑有多个羊首,姿态各异。同类的器物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过有关报道,应该说是一件孤品。

这一套陶俑,也是很有特色的汉代陶质文物,这批陶人物俑造型极为罕见。他们原始的排列组合,已被早期的盗墓者扰乱,无法恢复原有的排列顺序。我们只能就其个体姿态分析,由人物的造型、动作来观察,应是“哭丧俑”和“导引俑”,请看这组“哭丧俑”,他们双膝跪地,一手抚地,一手上举,似在拍地恸哭,虽然相隔两千多年的时光流逝,我们在他们的眉目之间,似乎还可以依稀体会到他们的哀痛之情。

这组“导引俑”,有的曲腿坐姿,双手合十,有的握拳蹲坐,姿式各异,专家认为应是一种“导引

图式”,即相当于现在的气功吧。

8、东阿姜楼邓庙汉代画像石墓

东阿汉画像石墓,位于东阿县姜楼乡邓庙村,1990年由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东阿县文体委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清理。墓座北朝南,平面布局呈并排“中中”字型,即双寝室,东西并排,室前各有一近方形“前堂”,两“前堂”左右各有耳室,并两堂耳室相通。墓中随葬有五铢、钺、石质祭器。最为珍贵的是墓中石质墓壁上刻有极其精美的壁画和各种纹饰图案。

9、曹操为东郡太守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率兵入东郡,破白绕军于濮阳,袁绍上表请任曹操为东郡太守。辖境西起濮阳,东至东阿,即除现市境以内的莘县、阳谷、东阿、聊城、茌平、冠县外,还包括了梁山、郓城、东平、河南省的范县、长垣北部、延津、清丰、滑县、濮阳地区。治所在东武阳(今莘县朝城镇)。曹操任东郡太守一年,整肃吏治,政绩卓著,次年晋领兖州牧。

这是展览的第三部分——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到隋唐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聊城区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儒、佛、道等各种文化思潮蓬勃发展,交融激荡,涌现出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和才俊之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1、曹植封东阿王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的儿子,以“才高八斗”和“七步成诗”的典故为人们所熟知是古往今来博学多才的典型人物。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封东阿王,在东阿期间,常自愤怨,终不为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徙封于阿,称陈王。他抑郁寡欢,含恨而终,享年41岁。薨后,按照他的遗愿,葬于东阿鱼山,今东阿县鱼山有东阿王曹植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任东阿王时,“常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有诵经声,清遒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即效而则之。”因此,创造了佛教梵呗音乐,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远至日本等东南亚国家都有流传。

曹子建神道碑,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39年)刊刻。文述曹植生平事迹等内容。书体篆隶楷行草相杂,俗称“五体碑”,结构严谨,独具特色,为中国书法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魏晋名士——华歆

华歆,字子鱼,三国平原高唐(今高唐县)人。东汉末举孝廉,授郎中职,汉少帝时征为尚书郎。献帝初平元年任豫章太守,为政廉洁,受民爱戴。建安五年,被征入京,任为议郎,后为尚书。魏文帝时,任司徒,封安乐乡侯。魏明帝即位,任太尉,封博平侯。华歆重农非战,提倡德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华歆去世,时年75岁。华歆重视学业,教子有方,子孙均为一代名士。

华歆的孙子华峤,字叔骏。初为尚书郎。晋武帝时,迁太子中庶子,任散骑常侍。惠帝时,任尚书,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1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殷墟博物院内部,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请大家移步换景,随我来一一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

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一段历史。位于废墟上的殷墟博物馆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将殷商王朝所创造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传递给观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愿望叫常出去转转,我仅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河南来转转,各位远道而来一路上辛苦了,敝姓张,是大家在河南省内的地接导游员,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十分稳重的先生是我们本次旅游的安全保障员,司机张师傅,张师傅驾驶技术纯熟,对我省内的路况了如指掌,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张师傅,中!”所以请大家放心的观光旅游,享受我们河南的大好河山。今天,能够前来为大家服务,我和张师傅都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请大家不要拘谨,有什么需要遇到任何问题尽管来问我们,我们叮当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只有您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的开心,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那么,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收获一段美好的记忆。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现在是早上7点,我们出发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院,中午我们留在安阳市用餐,下午两点钟我们将会返程回郑州,以方便您按时踏上归途。我们的旅游车走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等市约行驶三个小时就会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此刻您看向四周,看到的是繁华的郑州市区,说道我的家乡郑州啊,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则称为管城,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郑州市区县的名称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如:管城区。到了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了

洛阳博物馆讲解词解析

河洛文明展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一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现在让我们走进展厅来感受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

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我们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 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伊川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展柜里摆放的几个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

地质博物馆展示一

云台山地质博物馆 (1)博物馆布局 云台山地质博物馆位于潭瀑峡口东侧,建筑面积约600m2,分上下两层,底层以介绍地学知识为主,分别为多功能厅、地学科普厅、云台山地学厅等,上层主要为云台山地学产品与社会交流展示。 (2)地质博物馆展示更新情况 地质博物馆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2001-2003年处于兴建国家地质公园时期,地质博物馆以地学科普知识为主,含地层、岩石、古生物、地质地貌等。 第二阶段:2004-2005 年为世界地质公园揭碑阶段,地质博物馆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地学研究的新成果,还引进了东亚大裂谷概念,并与东非大裂谷对比等。 第三阶段:2006-2007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公园对外交流的频繁,特别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结为姊妹公园后,重新对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进行了调整,以展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与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地质公园的交往活动及成果等。 博物馆后期建设:由于地学知识内容的增加,对外交流的频繁,时下的地质博物馆很难适应与当代地质公园发展同步,因此,焦作市国土资源局拟新建地质博物馆,选址方案已初步确定,地址选择在原云台山地质公园入口处,拟建面积为5200平方米。 丹霞山地质博物馆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丹霞山风景区山门右侧,建于2003年,总面积700平方米共有六个展厅,地质基础及构造演化厅,丹霞地貌及研究成果厅,规划与未来厅。 博物馆入门即总体规划大厅,大厅正中央是丹霞山风景区微缩模型。模型按实景1:6000比例制作,向游客展现了真实,完整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全貌景观。此厅还包括丹霞山简介及多幅风光图画,可以让游客初步了解丹霞山。 多媒体厅是演播厅,以多媒体形式播放丹霞上的宣传视频,向游客介绍丹霞山的地质、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及旅游发展方面的内容。 景观展示厅里展列的内容包括丹霞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有山中各种动物及鸟类的样本,游客可以进一步了解丹霞山的物种多样性。 地质基础及构造演化厅里包含了丹霞山的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构造演化、丹霞地貌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向游客系统第介绍了丹霞山的地质知识。并陈列了丹霞盆地里各个地质时期沉积的岩层标本和植物标本。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导游词.doc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导游词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物品与文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导游词 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 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2012年在洛阳栾川孙家洞遗址发现的直立人下臼齿化石,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于一个时期,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人类发展的空白,也证实了早在七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地质时期的更新世晚期。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开始,中国考古学界就在一步步的证实了中国大陆有着属于自己的新石器历史。洛阳地区分布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裴李岗文化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兼营渔猎和采集,显示出定居农业村落的特色。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 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1)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正在安阳殷墟的大门处.我们先来看进苑的这所大门,这座们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中门字而建, 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堪称是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块,是根据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而成,是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 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与协作,从炼铜到浇铸,从制模到拆苑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在所铸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来煮肉用的锅,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权利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商都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屋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重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1936

博物馆(30分钟解说词)

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 (30分钟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康思农蜜蜂文化馆。本馆经过康思农企业十年资料的积累,三年的制作与建设,于200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并被中国养蜂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本馆主要向大家展示蜜蜂的1.3亿年生物史、5000年文化史,3000年医学史和2000年的饲养史。 本馆共分七个展室: 第一展室蜜蜂的起源与生物共存 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比人类的出现早1.28亿年。蜜蜂是与人类生存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性昆虫,原始的野生蜜蜂生活在森林里、草丛中、悬崖上。随着对蜜蜂及蜂产品进一步认识,人类开始训化饲养野生蜜蜂,从而出现了养蜂工具,这是康思农收集的具有270年历史的蜂桶,这边还有1亿年的古蜜蜂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地壳运动、恐龙灭绝,而蜜蜂却生存、繁演至今,与植物长期共存。蜜蜂集天地之灵气、汇自然之精华,给人类带一个取之不尽的甜蜜源泉,它让人们充满青春的快乐和健康的幸福。 第二展室世界养蜂业及中国养蜂发展史 我国秦至西周时期,就有养蜂历史的记载。19世纪末,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蜂种和活框饲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蜂群数量。现在中国大陆养蜂800万群,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而湖北

贸易量排在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现代养蜂方式主要分定点养蜂及转地养蜂,这两种方式康思农企业都具备。我们有24个联合养蜂场在全国各地转地作业。我们还帮助神农架申报了一个国家级中蜂保护基地项目。世界养蜂业与中国养蜂业经过了相似的历程,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越南的养蜂业特色。越南在收获蜂蜜时,蜂农喜欢召集村中居民共同用长长的吸管象蜜蜂采蜜一样品尝着蜂蜜,以此享受丰收的喜悦与甜蜜的生活,祈祷幸福吉祥、健康长寿。 康思农企业张新军董事长出访过台湾、英国、法国,同各国友人进行过友好交流。这是张总从台湾带回的一系列台湾蜂业的照片。 第三展室蜜蜂生物学与趣味知识 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由3对足,2对翅膀,1对触角,1对复眼组成。通过可伸缩的口器吸取花蜜、采集蜂胶,通过王浆腺、蜡腺、毒腺分泌王浆、蜂蜡和蜂毒,一群蜂由蜂王、几十只雄蜂、上万只工蜂组成。蜜蜂一生有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蜂王、雄蜂、工蜂)。蜜蜂王国有很多趣闻和奥秘,蜂人穿蜂衣就是利用蜂王信息素的原理,首先将蜂王囚在表演者身体各部位,蜂王散发信息素吸引工蜂围绕在它身边,就像穿上蜂衣。蜜蜂舞蹈是蜜蜂特殊的语言,当侦察蜂发现蜜源就通过跳8字舞和圆圈舞将信息传递给其它工蜂。这里是蜜蜂飞行婚礼的灯箱展画:蜂王一生只飞出蜂巢2次,第1次是试飞,第2次处女王交配,她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处女王飞出蜂房,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雄蜂追逐与之交配。蜂王会与20多只雄蜂交尾成功,交尾后雄蜂坠地而亡,故有人称蜂王的婚飞可谓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3厅讲解词

三厅A 欢迎各位来宾来到第三展厅“30亿年的辽宁古生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辽宁的地质概况: 这是凌-宽大剖面:它是一条贯穿辽宁省东-西的地质剖面。西起凌源,向东一直到丹东的宽甸,剖面全长约550 km。展示了辽宁省区在漫长的30多亿年地质历程中的主要构造格局和各时代地层分布。 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以地质历史悠久、化石类群丰富、及盛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等三大特点称著于世。自30亿年前的太古宙以来,辽宁省区主要有“十大古生物群”。现在我们就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太古代鞍山群早期生命:距今约38亿年。在这里变质岩中发现了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记录。这些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是在铁矿石中发现的,而这些铁矿石来自本溪南芬露天铁矿,是亚洲最大的铁矿山,2007年本溪古生物与地层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国内外专家曾专程来这里参观。铁矿是怎么的呢?当时在海洋中含有二价铁离子,同时还含有蓝藻,蓝藻在海中呼吸释放氧气,就与铁离子结合生成铁矿。 在鞍山群之后的是寒武-奥陶纪海生生物群:距今约5.42—4.88亿年。这一地质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物界出现大量的带壳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化石主要以三叶虫为代表。为什么叫三叶虫呢?其背壳由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3部分,纵向可分为轴叶及两侧的肋叶,由此而得名。除此之外,还有头足类、古介形类、古杯类、海百合、藻类等。而奥陶纪,是距今约4.88-4.43亿年。这个时期由巨厚的石灰岩组成了本溪的“水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这一溶洞形成于4-5亿年前的寒武-奥陶纪灰岩中。 提到本溪,我们来看一下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这个时期,辽宁已全部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气候温暖潮湿,河湖纵横,森林茂密,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是辽宁省的第1次大型成煤期。 本溪生物群的特点还体现在牛毛岭剖面上,以砂岩为主的地层中发育5层以上的灰岩层,化石丰富,盛产蜓、珊瑚、腕足及牙形刺等海相化石,其下部产植物化石。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李四光等7位院士曾在这里做过研究工作。这个时期还以牙形刺化石为代表:它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它的数量多,演化迅速,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 四楼的参观结束,我们转到三楼继续参观。我们博物馆的参观形式与其他博物馆有明显区别,需要从四楼向一楼进行参观。 三厅B 在我们面前的是早三叠世红层,距今2.5亿年,另一侧是一幅生态环境复原图,当时气候比较干燥,动植物繁盛,代表晚古生代的结束,我们即将走进中生代。辽宁的十大古生物群中的后七个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的。首先看到的是中三叠林家生物群。 林家生物群位于本溪市的林家崴子东山,距今约2.3亿年。该植物群面貌奇特,以束脉蕨和本溪羊齿为主要代表。在它之后的是晚三叠世羊草沟生物群。 羊草沟植物群产于辽西北票,距今约2.1亿年。主要以拟轮叶-新芦木-网叶蕨-篦羽叶-准苏铁果组合为特征,伴生有叶肢介、双壳类及鱼等化石。 在我们前面有一处羊草沟时期的复原场景,场景中显示了植物通常形体较大,他们的化石保存精美,为国内外所罕见。这边还有2块比较大,比较完整的植物化石。 接下来看到的是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辽宁第二次大型成煤期。在这一生物群中发现早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殷墟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1) 各位团友,早上好! 一片甲骨惊天下 ,热烈欢迎大家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我仅代表河南青年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初次为大家服务,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叫席营,毛主席的席,大家可以叫我小席,坐在我右手边的是司机马师傅,马师傅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相信我们一路将畅通无阻,一马平川.虽然我的年纪很小,社会经验也不丰富,但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信任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和马师傅将竭诚为大家服务,祝愿大家能在安阳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首先我来说一下今天的行程安排,现在是早上8点,我们将到国际饭店就餐,9点整准时从饭店出发前往景点殷墟,大约30分钟的路程,抵达景点,11点半乘车返回,下榻国际饭店,下午2点,我们将到中国最早的监狱犹里城参观游览,晚上5点返回国际饭店. 现在我们的大巴已经缓缓的驶出了安阳火车站,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安阳的公交车上都印着古代战车的图案,不错,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河南的北大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毋大方鼎,都出土于安阳.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因文字刻在甲骨,兽骨之上故名甲骨文,它主要用于殷人占卜,记事,由于武王伐纣,殷商失国埋卜,甲骨文被掩埋于地下长达3000多年,直到1899年清朝王懿荣首先发现,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 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竟然止住了血,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换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买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幸好有些甲骨卖带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 载。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到唐代,统一为茶字。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也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始于宋代,以至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茶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作品中,如苏轼、陆游都曾写过有名的茶诗。宋代的画家们也绘出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如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的景象。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宋代茶文化中的珍宝。 元代由于受到蒙古的入侵和残酷统治,中原及江南的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合肥学院 Hefei university 地质学讲解词 课程名称地质学 授课老师韦传慧 系别班级旅游系15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生姓名申聪

学生学号 1514071007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恐龙厅解说词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美丽的天鹅湖畔安徽省文化博物园。其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 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新馆设有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中庭休闲区、4D科普影院、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及室外景观区。 恐龙厅首先通过展板介绍恐龙家庭成员的形式,介绍恐龙的分类,同时进一步说明其分类的科学依据。展出兽脚类、蜥脚类及鸟臀类骨架,复原兽脚类、蜥脚类及鸟臀类雕塑。并说明恐龙这个庞然大物是怎样产生的,以多媒体形式介绍恐龙特殊的身长、体重,展示体长24米的天府峨嵋龙,体长14米的釜溪峨嵋龙,以及体长仅1米左右的鹦鹉嘴龙恐龙的食物。其中这几个方面最令我感兴趣:(1)展板介绍素食恐龙和肉食恐龙,并复原它们头部雕塑,模拟肉食恐龙攻击素食恐龙的打斗场景。(2)恐龙的行走:多媒体演示介绍恐龙的行走和运动方式,展示恐龙足印。(3)恐龙的生产:模拟复原恐龙产蛋、窃蛋龙孵蛋的场景;展出1—2枚有横切面的恐龙蛋;展出42枚一窝恐龙蛋、28枚一窝恐龙蛋、19枚一窝恐龙蛋等不同数量的恐龙蛋;展出一窝多只的鹦鹉嘴龙幼年个体等化石标本。(4)分别介绍称霸中生代海、陆、空的爬行动物,解释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只是恐龙近亲的理由;展示海洋霸主——鱼龙类的杯椎鱼龙标本和鱼龙的复

原雕塑;展示空中霸主——翼龙类的准噶尔翼龙模型等。(5)系统介绍恐龙灭绝的多种假说,围绕渐变说和灾变说来展开,让观众思索、联想恐龙灭绝除自身原因外,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今天的人类如不保护好生存的环境,同样会面临灭绝的威胁。此单元中还重点介绍地史时期的几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如三叶虫的灭绝、笔石的灭绝、菊石的灭绝等等。复原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场景。 恐龙厅采用展板图片形式介绍恐龙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分别标出目前我国恐龙蛋发现地:内蒙古、辽宁、山东、广东、江西、湖南、安徽、宁夏、新疆、浙江、湖北、河南、黑龙江。以及目前我国恐龙脚印的发现地:四川、云南、陕西、河北、湖南、河南、山东、内蒙古、吉林、安徽。而恐龙在安徽的分布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安徽在距今8千万年至一亿年前的晚白垩纪,分布着很多恐龙喜欢栖息的湖滨、河流三角洲和沼泽地带,恐龙也曾在其间活动,活动时间长达2千多万年。现已发现的恐龙种类主要是鸟臀类、鸟脚类恐龙。1968年曾在皖南岩寺发现鸟脚类恐龙——肿头龙的零星骨骼化石,随着近年来恐龙热的升温,陆续在宣城、青阳、定远、繁昌、凤阳、屯溪、休宁、歙县等地发现了恐龙骨骼、恐龙蛋等化石,尤其是在屯溪附近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以及恐龙足迹、尾迹等遗迹化石,恐龙化石“三位一体”地在一个地区发现,实为世间罕见,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采用展板图片介绍恐龙在安徽的分布;对皖南岩寺发现的肿头龙科皖南龙、休宁渠口腔骨龙类休宁龙、歙县鸡母山附近发现的恐龙(待鉴定)等恐龙骨骼进行复原装架、展示;同时展示

洛阳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年轮轨迹,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留下来的文物,可以从这些文物中,获得一些启迪。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洛阳博物馆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数十万件,尤以时代蝉联的历代典型青铜器及唐三彩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隋唐里坊区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现设立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保卫科、宣教部、三产开发部。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 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体现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特色。博物馆整体建筑气势恢宏,设施先进、功能齐全。2009年2月建成,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邮展”,“秦汉罗马文明展”、“大遗址保护成果展”、“中国古都文明展”和“洛阳珍宝展”几个大型展览,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 洛阳博物馆新馆2011年4月16日全面开放。现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古代石刻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查看全文】 【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自古被称为“天下之中”、“九州腹地”。这里气候适宜、河流密布、山川纵横,又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美誉。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洛阳,古称河洛,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这一片区域,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之一的河洛文明正是诞生于此。“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阳是中国历代王朝建都之地。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查看全文】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 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2012年在洛阳栾川孙家洞遗址发现的直立人下臼齿化石,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通用3篇)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通用3篇)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1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殷墟博物院内部,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请大家移步换景,随我来一一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妇好墓,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地,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飒爽英姿。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最多一次带了13000多人,不少的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资料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 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 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含西岭

博物馆解说词

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 博物馆解说词 (2015年1月10日) 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指导工作。 (站在博物馆院内副碑前解说金山省级地质公园概况)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金山西坡山脚下,我的左手边就是俗称泰山、驿山娣妹山的菏泽大地平原孤峰—金山。金山本名神农山,五千年前炎帝之居,周武克商,封炎帝后于焦,神农山为焦国之镇山,后因汉隶校尉鲁俊凿石得金,神农山更名为金山。金山现有两个山峰,南峰和北峰,北峰为最高点,海拔133.2米。 金山虽小,资源丰富,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与众多地质遗迹为一体,除独具特色的金山圣水、野牡丹等自然景观外,还有久远而动人的秦王李世民东巡避暑、金牛拉金砘子的神话传说,众多的历代碑碣、石壁诗文情名扬古今,盛大的金山古庙会等人气旺盛;山上地质遗迹点(群)多达28处,其中属于省级保护等级的5处。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12年9月开始规划建设,2014年10月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同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揭碑开园。公园占地总面积0.54平方公里,含概金山和红土山两个园区。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金山园区,红土山园区位于金山南500米处,两山南北对望,从北到南,金山北峰、金山南峰、红土山天桥和红土山主峰连成一条中轴线。 (站在博物馆门前牌扁下解说博物馆概况)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始建于2014年6月,2014年10月建成,占地总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2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16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120平方米。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处,矿石标本、生物化石标本陈列室,地

学科普教育基地。 (原地不动,简介博物馆参观路线及参观内容).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进馆参观路线及注意事项。进入馆门右转逆时针走,参观矿石和生物化石标本及展板说明,绕一周后观看展厅中间的金山地质公园电子沙盘演示,然后上二楼操控室,参观金山省级地质公园网站和数据库演示,最后在二楼影视厅观看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影视片及地学科普教育片。进馆后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不要抽烟。下面请大家排队有序进馆。 (进馆逆时针绕展示厅一周,边走边解说) 2012年9月,经过巨野县人民政府申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巨野金山正式获得第八批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标志着菏泽第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开始规划建设。按照《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质公园规划(2013—2025)》总体目标,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总投资1000余万元,保证了金山近期目标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即将进入中期目标建设阶段。 5.2亿年前的这里,曾是汪洋一片,金山地区被浅海侵没,属陆缘海范畴,之后,又被较深海域覆盖,属陆表海范畴,这样经过了数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集构造、沉积、古生物及岩溶为一体的地貌景观。依次沉积的九龙群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岩层及红土山崮山组中大量的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为这一时期金山地区曾处于海洋环境提供了佐证。 4.1亿--2.5亿前间,金山沉积又形成了海相煤层和陆相煤层,隆起的金山遭受冲刷剥蚀,煤层没有得到保留。 248万年前,进入了第四纪,羊河栏组、山前组、平原组的冲积地层逐渐形成,金山地区才变得生机盎然。 今天,金山地区是菏泽冲积平原区唯一有岩石出露地区,大地构造位于鲁西地块“菏泽—兖州隆起带”“嘉祥凸起”的西部边缘,深部基底为18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群,即“泰山群山草峪组”岩群,出露岩层东部为寒武世岩层,西部山顶部为奥陶纪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介绍5篇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介绍5篇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洛阳植物园,环境优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介绍(1) 惊世巨现,天子驾六;东周瑰宝,举世无双。欢迎大家来参观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在这块“天中之地”上,东周诸王经营了长达515年的光辉岁月,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厚重文化。然而,曾经璀璨的瑰宝,究竟在哪里呢? 在地下沉没了2000多年,一朝惊现的“天子驾六”为您揭开答案。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创建,“王城、王陵、王器”的精美展览,为我们目睹那段灿烂的历史,以及新世纪新洛阳开辟了全新的窗口! 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辅助展出的有东周王城概况,首次全面介绍50年考古重大成就;东周王陵的发现与探索,向您展示鲜为人知的王陵秘密;美轮美奂的东周瑰宝,细致体现青铜时代晚期的金属之美……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天子驾六博物馆十分的向往了,下面呢,我们就来一同走进博物馆内部的第一个大厅。 大家跟我过来,看一幅地图。这幅地图是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的结果绘制的。曾经洛阳古代的都城遗址的具体位置。洛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一共留下了五个都城遗址。历史学家称之为“五都会洛”。 中心部位与繁体的汉字“亞”(亚)很相似,所以考古学者称其为“亚”字型墓。这个墓葬是所有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也是洛阳发现的唯一一座“亚”字型墓。墓室内发现的青铜器上有铭文“王作宝尊彝”的字样。这个“王作”就是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