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3)

(一)研究背景 (3)

(二)文献评述 (3)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一般分析 (4)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4)

(二)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4)

(三)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4)

1.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 (4)

2.利率风险 (5)

3.竞争风险 (6)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6)

(一)机遇分析 (6)

(二)风险分析 (7)

四、对中小银行管理变革的建议 (9)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但麦金农和肖只看到了放开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好处,却忽视了在推行过程中微观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对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的深度分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本文将从中小银行出发,具体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给我国中小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小银行变革应对之策。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机遇;挑战;变革

Abstrac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theory has attracted serious concern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ince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But Mckinnon and Shaw only saw the benefits for macroeconomic, ignoring the risks faced by microeconomic entity . At present, we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berate interest rate is imperative, and it’s necessary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se influenc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aken

by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 as well a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ose banks.

Keywords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ransformation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而相比之下,金融发展状况就相对滞后,各金融主体开始呼吁要求更高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被摆上日程。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其对金融市场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影响将逐步加深,而作为风险承担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而言,这一进程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冲击,进而这些微观主体将采取哪些措施以把握机遇和化解风险,需要加以研究。

(二)文献评述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当局对金融体系进行了过度的干预,导致金融发展滞后,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资金。由于资金有限,政府会人为的压低名义利率,使其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较高通胀水平,导致实际利率很低。在低实际利率下,储蓄者不愿储蓄,而借款需求加剧,金融市场出现需求远远大大于供给的情况,为了使资金供求平衡,一般政府会采用信贷配给制度。而在信贷配给制下,寻租现象严重,资金一般无法实现高效率的配置,收益产出率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进一步导致储蓄下降。另一方面,低利率下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逐渐萎缩,新收入难以转化为储蓄进而进行投资,极大的阻碍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状况的恶化,使总储蓄量变的更少,反过来又会迫使政府继续甚至加大利率管制力度,形成恶性循环。麦金农和肖把这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状态称为“金融抑制”。

针对这种金融抑制状态,麦金农和肖相应的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就是放开对利率的管制,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就是他们的“金融深化”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放开利率后,一方面,实际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储蓄能更有效转化为投资,不断发展的金融体系反过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市场自发决定的利率能更好的反映资金市场供求,配置变得更为有效,从而促使国民经济回归健康快速发展。

金融深化理论提出后,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和普遍推行,但是产生巨大动荡的拉美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只是一味的展开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发展,一旦监管跟不上其发展速度或者忽视了改革中的各种问题,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异常脆弱,当遇见国内外冲击时,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危机。可见,金融深化理论并不是足够完善的,它忽视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鉴于金融深化理论在各国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在金融深化的理论基础上开展探索。这其中,一些理论是基于M-S模型的分析的,即低利率会导致低效率,主要有加尔比斯的投资效率模型(加尔比斯,1977年)和内生增长理论(Marco Pagano,1993年)。加尔比斯的理论从提高利率可以提高投资效率的角度,得出了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金融深化理论,而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内生因素的作用,分析出了金融对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但是忽视了动态分析。此外,还有一些理论是在反对M-S模型的基础上的,主要有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施蒂格利,1997年)和新凯恩斯理论,他们反对放开利率,主张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但实际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很难把握干预程度以及很难避免干预过程中加剧的寻租现象。

总体而言,这些理论在宏观上确实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但是却忽视了微观主体面临的风险,也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所以,本文将从中小银行这一微观主体出发,具体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变革意见。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从1993年首次提出基本设想的,2002年确定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原则。到现在,利率市场化大致经过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1996年)、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证券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1997年-1999年)、针对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0年-2003年)、放开贷款上浮,不断调整贷款下浮(2004年-2006年)、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至今)几个阶段。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证券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票据贴现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外汇市场也已经走向市场化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推行利率市场化既是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转型的强大动力。现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将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为金融企业、金融市场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这些积极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家金融政策经济杠杆作用。利率真正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从大局上把握方向。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需求变化、竞争策略、自身实力自主采取差异化的利率水平,多元化进行融资,可以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通过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上下浮贷款利率灵活措施,提高信贷质量,更好支持服务微观经济主体。

第二,有利于金融企业自身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无疑会加大,商业银行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会为金融企业发展非传统业务带来了契机。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来对冲利率风险,同时可以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大力拓展业务空间,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实行不同利息水平吸收存款、选择贷款客户,围绕价格和服务开展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有利于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三)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在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商业银行将会面临的一些风险,主要有如下三种。

1.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这会导致市场失灵,资金无法分配到最有效率的去处,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将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结合自身经营情况以及风险加成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普遍存在,银行很难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从而判断其违约风险,进

行贷款定价。根据银行发放贷款的一般利率公式: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借款者的违约风险溢价+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

由于不能了解借款者的违约风险,无法计算风险溢价,银行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预期收益进行贷款定价,或者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贷款利率,但这样形成的贷款利率可能较高,使风险较低、收益较低的项目投资者放弃投资融资,充斥市场的是高风险偏好者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这种逆向选择实际上会产生一种风险激励效应,促使投资者选择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导致银行贷款质量下降,加剧金融脆弱性,留下危机隐患。智利和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逆向选择便是推动其金融危机的一大帮凶。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可能为了追逐高收益,将资金投向于高风险企业或者高风险行业以获得高额利息,再加上逆向选择引起的风险激励现象,会导致贷款坏账概率更大,违约风险更大,加剧道德风险。

我国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相对比较严重,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必然会加剧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很大一部分借款人都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同国有银行一样作为国家的产业可以分享收益而不用为亏损买单,这些都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将资金投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风险激励效应激化,道德风险变得尤为严重。

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更难了解客户信息,再加上不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他们将面临更大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利率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引起的商业银行收益或者成本偏离预期,使银行收益减少,成本增加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波动加剧,各商业银行必然会面对更大的利率风险挑战。一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利率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一般有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两种,利率发生变化会引起浮动利率资产、负债内在价值发生变化,有可能引起这两者不匹配,银行收益成本偏离预期,造成损失。这种风险一般会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来衡量,若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银行收益会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利率下降而升高。

重新定价风险对于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都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敏感性缺口不为零,利率变动都会影响银行的收益,但是,如果能正确的预测利率变动情况,合理决定正负缺口,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收益。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断变动的利率必然会加剧重新定价风险,大型银行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预测能力降低风险甚至获得更多额外收益,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本身掌握的市场信息很少,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再加上发展时间不长,管理能力较弱,难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让他们有更多的风险暴露,面临经营危机。

(2)基差风险,银行定价时一般会参照一些基准利率,比如Libor,当基准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会相应的调整存贷款价格,如果两者调整幅度不一致,有可能影响银行的利差收入。这种风险表现为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或者短期存贷款利差和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减少净利息收入。

目前,我国存款利率主要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差风险相对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各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存款利率,激烈的价格竞争会使自

有资金不足、竞争能力有限的中小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而不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主动降低利差收入,与那些拥有很高市场份额,逐步开始转变盈利结构的大型银行相比,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基差风险。

(3)收益率曲线风险,利率市场化后,收益率曲线会成为银行投资、贷款、定价的重要参考,当收益率曲线斜率发生变化或者发生位移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可能会与预期偏离,资产的内在价值也会发生不确定变化,这可能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

利率市场化后,不断波动的利率必然加大中小银行资产管理难度,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剧。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准确预测收益率曲线变动情况,采取骑乘策略,获得更多的资本利得,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不断波动的利率势必会加剧他们的管理难度,经营将面临更大风险。

(4)选择权风险,是源于银行资产负债中隐藏的期权项目。由于期权买卖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银行客户可以根据利率变动情况自行决定提前还款或者提前提款。例如,利率上升时,客户可以提前提款,以高利率重新存款,而利率下降时,客户则可以提前还款,在较低的利率水平重新借贷。这会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和收益与预期发生偏离。

就我国而言,客户是可以自行决定提前提款或者提前还款的,这方面的风险本身就很大,一旦利率市场化完成,如果不能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各银行将面临更大的选择权风险。

3.竞争风险

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相应提高,价格竞争普遍存在,各银行尤其是原来竞争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吸引更多储蓄,大都会提高存款利率水平,而这会大大增加其资金成本,而且通过增加存款利率而增加的存款大都为流动性很强,财务风险很大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定期存款。这些会极大减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使银行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机遇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无疑给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会给各个金融主体尤其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小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各中小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自主决定利率让他们拥有更灵活的定价机制和策略调整,各银行可以因时制宜,能针对不同产品特点、成本、以及目标利润合理定价。这一点,可以在下面的风险分析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施更体现自身优势的差别化定价策略,如客户差别定价、服务差别定价、区域差别定价、时间差别定价等等,这些会大大提高了中小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银行带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过去,大型银行占领传统存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中小银行能争取的只有很小一部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缩小,中间业务市场将成为各银行竞争的关键。根据安永的最新报告,2013年各上市银行都在开始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力度,收入占比达到20%,相比去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各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灵活的创新中间业务,开拓新市场,吸引新的客户源,提高自身市场份额。比如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会有更多的客户有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中小银

行可以围绕这些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完善的套期保值和理财投资服务。

再次,利率市场化促使中小银行更合理的配置信贷资金。由于资金有限,中小银行一般会选择那些资金需求迫切、信誉好,盈利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这些优质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项目收益率高,投资见效快,能为中小银行带来持续盈利。

最后,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金融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小银行可以抓住机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培养一批能适应新环境,新挑战,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这些将为中小银行以后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总是伴随着风险的,而这些风险,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更为严重。

接下来,我们将以贷款利率完全放开这个时间点为基础,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会给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带来怎样的冲击。

下面选取几个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分别在2013年4月和在2014年4月的利率表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1:2013年4月部分银行存款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利率网)贷款利率未放开前,各银行大都执行央行的基准利率。

表2:2013年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利率网)开放贷款利率后,各银行的存款利率变动不大,大体上还是执行央行的基准利率而贷款利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表3所示:

表3:2014年4月部分银行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利率网)从上表1我们可以发现,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宁夏银行等5家中小银行在吸收活期存款和一年期存款利率成本比大型国有银行都要高,但由于存款利率设限,总体而言幅度并不大,大都为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各银行为了应对这几年的钱荒,大都提高了贷款利率,暂时扩大了存贷利差。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各中小银行也已经开始展开在贷款市场的竞争,其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大型银行。可见一旦放开存款利率,必然会加剧存款市场的竞争,对中小银行而言,存款利率不断提高,存贷利差缩小变成必然趋势。

表4:大型国有银行2014年一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各银行一季度财务报表)与此同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在资金、技术、网络、机构网点数量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型银行,再加上对表外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涉猎不多,盈利模式非常单一,营业收入高度依赖于利差收入。

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大型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都已经高于20%,而很多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在10%以下。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随着利差收入的减少,再加上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趋势降低储蓄欲望,如果中小银行不能及时转变盈利模式,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发掘新的客户源,将会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

把目光再放到两年之前,2012年6月,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此后,中小银行普遍执行存款上限利率,而大银行上浮幅度不足8%。从这个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面临更大的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

除了上述风险以外,利率市场化还会给中小银行带来以下两个难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中小银行对风险管理、资本定价等方面的经验十分缺乏。利率未放开之前,利率一般由央行决定,波动幅度不会很大,利率风险也相应较小,各银行不需要进行太多风险管理。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幅度更大,利率风险加剧,如何管理好资产负债结构,

敏感性缺口,如何正确预测利率走势、规避利率风险,将成为摆在各中小银行面前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将推动了价格竞争,定价能力成为各银行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在波动的利率下如何根据不同的产品的特点、风险、目标利润进行合理定价,也成为考验各中小银行的另一大难题。

四、对中小银行管理变革的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小银行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金融企业独特作用,就必须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第一,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化后,利差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利润要求,只有不断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抓住客户新需求,不断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才能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经济环境,巩固自身竞争地位,不断发展。在未来,利率波动加剧,中小银行可以结合客户规避利率风险这一需求创新更好的套期保值产品,把握住这一市场,除此之外,开拓更多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也应该成为中小银行开展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二,积极转变粗放式经营方式,更加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要素能得到更好的配置和运用,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这要求中小银行在机构上进行整合,撤销一些收益低甚至连续亏损的机构网点,对一些业务并不多而人员臃肿地区的网点进行人员压缩,而在那些业务量大有相当发展前景的地区,则可以适当增设网点增加员工。在业务流程上,放弃一些不必要的部分,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实现更加专业化、集中化的管理。在经营上,应该加强资本集约化管理,加快发展并创新风险较分散,占用资本少的零售业务,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第三,提升定价能力,探索灵活有效定价方式。一方面,强化传统的存贷款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由银行自行决定,成为市场份额竞争的一种手段,各中小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市场份额、竞争优势,依据成本和目标利润以及银行现阶段的竞争战略,合理制定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也应该强化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争取其他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比如套期保值产品,能充分考虑利率波动风险,既能保障银行收入又能保障客户资产安全的定价可以让中小银行在这一领域更具有竞争力,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四,提升管理能力,有效防控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频繁波动的利率要求各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平衡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也应该更加注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评估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当然,控制利率风险并不只是一味注重减少风险,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市场占有和发展战略,以尽量小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除此之外,提升人员素质,减少操作风险,加强内控都是中小银行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

第五,明确市场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利率市场化以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中小银行要在竞争中更加充分的抓住比较优势,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首先,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大企业、大项目上的融资竞争力较弱,主要是因为自身资金受限制,而且无法承担亏损的风险。所以,中小银行应该把竞争的重点放在那些很难得到大型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和更加在乎效率和贷款利息

的中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审批手续少效率高以及议价更为灵活的优势,在这些市场争取更大的份额。其次,与其他中小银行竞争时,他们应该更加注重区域差异化、客户差异化,更加细分市场,抓住自身核心优势,避免形成同质化竞争。

第六,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利率放开后,各银行的竞争并不只是在价格上而是在更多的方面有所体现。中小银行在应该加快技术、网络、设施等方面革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更多特色化的服务,更好的提升客户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李克川,杨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影响和挑战[J].经济论

坛, 2013(1):81-85.

[2] 李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 2013(11).

[3]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全国商情,2012(19):48-50.

[4] 宋方.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利率研究,2006(5):48-51.

[5] 王凤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7(6).

[6] 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探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8).

[7] 严敏.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1):55-58.

[8] 杨其益.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业务策略与经营管理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2(7).

[9] 杨志群,杨剑锋.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J].金融经济,2011(4):36-37.

[10] 张吉光.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3(1):15-18.

[11] 周密.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转型契机[J].当代金融家, 2012(12).

[12] Chang-Hsing Chang. An examination of interest rate risk of mercantile banks in China[J]. Journal of Statistics & Management Systems, 2009, 12(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始于1978年的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从1996年我国正式迈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历经十多年来年探索之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能否立足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正确面对这一趋势,积极寻找对策和适应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地发展。 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因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引言 1973年麦金农和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为之后的金融自由化讨论提供了基本框架。随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的深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也相继加快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自此展开。 利率市场化理论起源于“金融自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甚至是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利率水平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交易情况自主决定的改革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率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金融机构以及盈利状况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改善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进而从外部推动银行自身进行变革,以使我国各商业银行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全球化浪潮。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己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的利率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的改革阶段,改善了长期以来的利率过低状况;第二阶段为1990-1992年,是利率结构的改革阶段,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确立了利率管理制度;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利率机制的改革阶段,意在形成合理、完善的利率体系,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1)第一阶段的利率改革(1978-1989年) 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致力于改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利率水平长期过低的状况,使利率成为筹集社会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工具。改革开放后,居民存款逐渐增加,企业、银行开始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社会对利率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继续保持过低的利率水平已经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筹集,也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及有效使用。因此,从1978年开始,利率水平的调整就成为利

利率市场化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讲就是让资金的价格交由市场供需双方来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其目标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一、从传统上看:传统上的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发挥的作用非常间接。而利率调整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部门融资价格的变化,每个金融消费者以及存款户通过其存款和利息的变化,均能直接感受到。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对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而且,一般来讲,利率市场化不论利率是升还是降,都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如今,不论你到哪家银行存钱,利率都是相同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差别化经营,不同的银行同一种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如此,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及电子化程度高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因为这些银行大多经营管理严谨科学,风险低,存款的安全系数高。而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则可能用高利率吸引储户,这样才能吸收到存款。普通市民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息,也可为保险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行市场化。不同的人,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利息也将不同,个人信用程度记录将在消费信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完全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职业、学历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且学历较高、有固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贷到款且利率可能很低,信用良好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从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利率市场化将对个人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特征,当市场利率在低位运行时,人们往往会加大即时消费的力度,从而有力地激活消费市场。而市场利率在高位运行时,一般会减少物质消费而加大投资力度,个人资金流向产业市场的可能性增大,以追求较高的利息收入和资金回报率。通过利率市场化,可以充分发挥利率在资金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企业和个人行为都将与利率的涨落更加紧密地相连。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 文开题报告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 专业: 财务管理论文题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研究指导教师: xxx 2016 年 3 月 5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急速成长,在我国企业数目中占比非常大。在创造新增就业岗位这一方面也贡献出了非常大的力量,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例非常之高。这些信息足够表明,中小企业已然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板块,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被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融资环境差、商业银行歧视等问题困扰,且这些问题妨碍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趋于成熟,利率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放开利率,以中央利率

为基础,由市场左右,从而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是多方面的,银行体系和债券股票市场都会受到影响。同样,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但至于能否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很多,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的也不计其数,但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的文章不多。因此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是一个有着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在关心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积极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个别学者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我将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文献。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者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古典加速器模型或欧拉方程等,分析了市场化后资金的配置效率。主要思路是考察企业投资额对自有资金的敏感度是否降低或者效率高的企业投资份额是否更多。 Laeven(2003)通过估计企业投资,运用13个发展中国家1989-1998年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但就具体情形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Ameer(2003)采用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数据重点观察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通过构建自由化指数、动态资本结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利率市场化后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企业外债、企业资本趋于优化合理的结论。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国际上称为利率自由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而政府或中央银行仅享有利用间接手段影响利率的权利。闹得沸沸扬扬央行加息预期终于变为现实,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制度。这项决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根据货币政策取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商业银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将在存贷款定价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一、调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一)、调息有利的方面: 1、调高定期存款利率有利于提高存款稳定性,改善全行流动性状况。加息带来的定期存款占比可能的提高,对稳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缓解存贷款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潜在风险,有一定帮助。 2、调高贷款利率,尤其是调高中长期贷款利率,有利于提高贷款收益。长期贷款利率上调比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收益。 3、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合理的存款定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手段调整负债成本和负债结构,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手段。 (二)、调息不利的方面: 1、存款利率下调,商业银行举步维艰。虽然央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存款多是被动性负债,只有少数结算性质的负债(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有一定的下浮空间,但对银行成本影响甚微,因此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大可能率先对存款利率下浮。 2、利率结构调整将导致较大的选择权风险,即存款客户将活期转为定期,将存入不久的定期提前支取转为新的利率更高的定期等;从表面上看,贷款利率与贷款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小,利率越低,反之变然,但是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银行却难以操控浮动空间,贷款风险小客户的只能利率低,否则就失去客户,失去市场;贷款风险高的客户支付能力差,利润空间小,加息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只能选择主动市场退出,不能盲目抬高利息,否则将引发更大的利率风险。 3、利差收入受影响,存贷款利差可能逐步缩小。由于利率调整中未对活期存款、3个月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同时短期存款利率上调少,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期限档次拉大,因此近几年来活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的局面将会改变,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将会上升,利率上调将使行存款付息水平逐步上升,相应增加利息成本支出。 二、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可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对浮动利率制定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以及逐

[财政政策,中国,利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纵观近20 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2014 年11 月22 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 1 倍调整为1. 2 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 2010) 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 个国家中,有1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 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 个国家中,有17 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 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1]金中夏( 2013) 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 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政府支出对居民福利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模型的构建,因利率市场化为政策性改革,引起联立方程组中具有经济意义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卢卡斯批判,所以传统的计量模型很难解决该问题。二是对政府支出一般都是作外生化处理,很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当政府购买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政府购买的政策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将突破以上两个难点。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参考Tsung - wu Ho( 2001) [3]的分析框架将政府支出的目标定位于居民效用最大化,以此来内生化政府支出。故而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引入政府支出的居民效用函数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并解释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上升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第三部分模型构建; 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估计; 第五部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结构及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政府支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 2004) [4]、McGrattan Ohanian( 2006) [5]、王明成和尤思梦( 2013) [6]、张延( 2010) [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 Schabert( 2006) [8]、Gali et al. ( 2007) [9]、贾松明( 2002) [10]、李永友和丛树海( 2006) [11]、张龙和贾明德( 2008) [12]、王文甫和朱保华( 2010) [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 ( 1)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2014年06月 上 青春岁月 241 一、问题的引出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点的说就是要让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对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利率市场化所应发展到得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改革,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方面,其中信贷市场又细分为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三个方面。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以来,二十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小有成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这标志着货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样在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发行方式包括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等,同时考虑到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债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和多种价格招标两种方式,在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标志着在利率市场化上的主要部分存贷款利率方面我国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理解、怎样改、如何改,学界的意见不一。只有综合各家之言,才能提炼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真谛。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利率市场化定义的理解。孙云峰认为,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前期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实现形式之一。景学成认为,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形成机制的差异是市场利率与官方制定利率的主要差异来源。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官方制定的利率是有管理当局根据市场和政府政策制定出的,带有政策目的性。王敬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逐步放松直至最终完全取消利率管制的过程。他所提出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层次的论断令人印象深刻。完整的过程分为完全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和完全的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在完全的利率管制下,货币当局直接将利率作为管理金融资源分配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这个层次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程序中的中间状态,货币管理当局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变量和工具,将市场利率作为判断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两个利率的把控以便于及时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刘义圣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当减少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的直接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反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 2、我国利率市场化达到的程度。吴富林认为,微观基础的市场化进行程度对我国利率改革的进一步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设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顺序是个难题,在我国也有很多争论。但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在市场价格与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的转型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许健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综合反映,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路线。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比其他金融改革的要求更为严格,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宏观形势、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影响。各国的改革实践都说明,一旦放开最重要的资源价格利率,其结果要么是金融深化要么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而成为后者所导致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建议。李朝民认为,市场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把控的不稳定性;二是以信用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 白毅楠(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方面的不断深入,学界各方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已有成果及改革细节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利率实现市场化为总目标,改革过程要胆大心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控力,改善现有银行经营方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渐进式改革三是保持流动性从而导致利率风险。彭兴韵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安全步骤应当是首先通过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为目的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其次是完善利率浮动机制,增大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利率浮动权,再次是要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他提出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一个有效步骤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更加多样,然后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款的竞争直至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 三、评价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当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2013年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二十年时间的改革之路再次证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就必须要实现阶段性的改革,在该改革的细节上进行谨慎的调整,利用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使得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地适应每个时期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最终实现平稳的利率市场化,避免因改革不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除了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我国的银行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种,从所有制上可以看出银行由国家控股。内在的所有制形式及自身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导致我国银行存在固有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降低了对银行的控制,银行的所有制形式也会适度改变,所以银行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资本负债问题。这就要求银行要提升自己应对风险能力,学会通过自身实力更好应对危机。 2、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不可取,要实现各个利率品种配套实现市场化,从而达到各个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广泛经验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尚处于各项改革的深水区,且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没有规范的行业运行规则作为保障,一站式的改革必将引起各方的不正常反应,危机将不可避免,所以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逐渐段进行。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仅仅关注于金融市场的运行,缺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把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明确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行业,金融市场的改革一定要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到把握全局才能够保证每个改革措施是适用的、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要立足于国情,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孙云峰. 利率市场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06). [2] 景学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3] 王 敬. 利率衍生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 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吴富林.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达到什么程度[J]. 经济学家, 2012(04).[6] 许 健. 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 金融研究, 2003. [7]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8]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白毅楠(1992—),男,河南郑州人,汉族,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本文试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特征、基本条件及所产生的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利率改革;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界定和基本条件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从概念来说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

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及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

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影响深远银行“紧吃”从变“吃紧”(1) 2012年8月9日 8点53分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刘萍字号:T|T [标签]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自同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是央行一个月内第二次非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又被推进一步。 之前的6月7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还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和0.8倍。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利率市场化取得实质重大进展的一步。 时隔一个月之后,记者采访了几家银行,银行普遍感到了利差再次收窄的压力。某银行人士表示:“按照存款利率上浮1.1倍和贷款利率下浮0.7倍计算,一年期存贷款最低利差已经降低到0.9。如果再考虑存贷比等政策限制,银行的一些贷款几乎无利可图了。” 各方因素共促利率市场化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高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而利息收入依然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如果说2011年银行对利差是“紧吃”,那2012年就是“吃紧”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国银行业依赖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将受到重大冲击。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利率市场化推进给银行经营模式带来的冲击,要提前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问题做好准备。特别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更深的中小银行,一定不能忽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符文忠认为,有三大因素将促使中国要利率市场化:“首先,官方利率是非市场化的,会扭曲宏观经济,比如负利率导致资产价格如房价过高;其次,人为地压低存款利率,普通民众利益受损,加大了贫富差距,这与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相违背;第三,在利率管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