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儒家和道家是互为表里,不能分开的

一、上士闻道:

道德经没有标点符号,避免了对人思维的过多限制。

有语言,有文字是对人类有帮助的,但是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专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因为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能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部分,可以说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以说的部分是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你对,就有人说不对,这是常道,即常道永远有正负两面) 道可道,非常道。

(诸子百家都很有学问,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你们所说的都是道,这没问题,但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没有办法把道说得很清楚,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语言文字的限制。现在只希望你们心里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把真相说清楚,我们只能就我们这一家所看到,所体会到的,把它说出来,但这是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希望我们不要过分自我膨胀,也希望来听的人不要认为听到的是整全的道理)

我们现代人同样要记住:我只有一个时间,我只有一个嘴巴,何况我还有我的立场,我怎么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光呢?这是一种局限性。

伏羲为我们做学问开的大窗口:

天人之学~天垂象(我们做学问要从天垂象开始)~老天不会说话,但人活在天地之间,不能离开天地,只有了解天地,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道是用来行的)

我们人与人互动是靠感应,你一定靠嘴巴,不一定靠言辞,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这个叫做心连心,心与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说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得太小。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易经是用来行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来应证,来实践)

二、人生的价值:

既然要做一个人,就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人生的最高价值?~行道(道是用来行的,

而不是用来讲的,说了半天,倒不如自己把它做出来)

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老子用道代表所有的自然)~自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私的奉献~人类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人群造福。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所有的人类;己~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个性,人性,自性。人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天地不容。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你退到众人的后面,众人反而更加敬仰你。外其身而身存~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不要用我自己的利害关系衡量一切事情,任何事情都是身外之物,大家怎么做,只要合道就好,不要计较自己的厉害关系,结果人家反而帮助你完成了此身所要完成的精神生命。

未以其无私焉,故成其私~因为他处处替别人着想,没有自己的私心,所以才能成其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愿望)。

我们完全在物质层面,在看得见的部分斤斤计较,你就忘记了你还有一部分更了不起的看不见的精神部分。

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把自己对人类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一步一步去达成。(这并不容易,因为很容易走错方向,很容易由为公变成为私,稍有差错,后果就不堪设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的人得到的是上等的东西,因为他凡事按照自然规律,顺乎自然,享受那个过程,完全没有结果的概念(上德不德~上德的人顺乎自然,没有想要有所得的想法,所以他得到的是上等的东西)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的人不能放下得失心,心里老想着要得到,结果反而忘记了道,自己乱出花样,自己就无所得。

人在衙门好修行~人要为社会人群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出来当官,你有资源,有权力,如果一切依道而行,按照自然的规律,一步一步享受那个过程,也帮助大家享受幸福愉快的生活。

作为人,我们要按人性的要求去做~人性(道德)~无私的奉献。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从大自然明白一个道理~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宇宙万物没有不遵从道的,没有不珍惜它因为按照道去走而得到的东西。

三、究竟何为道:

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一切概念。

有物混成~含含糊糊搞不清楚,但它就存在了。

先天地生~道在天地前就存在,天地生成后就起作用了。寂兮寥兮~寂静,没有形状,不知它从哪里来。

独立而不改~它独立于万物之上,它永恒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间,从来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强字之曰道~我勉强称它为道。

强为之名曰大~我勉强用大来形容它。

道之为物惟恍惟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当你摸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可以拿在手上把玩的时候,它就变成道的作用~器。器是道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道)

(夷、希、微~代表道的虚无性,道是虚无的,因为虚无,所以可以变成所有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

道既然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说不出,我们该怎样了解它呢?安静下来,求之以神,去感应,我们要去想想看,这到底怎么回事儿。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皦~光明昧~昏暗其上~道的本身

其下~道的化身(万事万物) 其上其下构成道的全体。

(说它光明,它并不光明,说它昏暗,它并不昏暗,因为它现出来就很光明) 绳绳~无边无际不可名~不可名状

复归于无物~最后还原到不俱任何形状的道~混沌。

道~一切的概念

道生万物,万物最终又回归于道,这样循环往复。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老子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道是宇宙中不变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遵守这样一个规约,按照这样的轨道,遵照这样的方式,就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你该怎样,你就怎样,因为你是离不开道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原本是混沌状态,无边无际,浑然一体,但这种状态是可以打破的~开天辟地~混沌的状态显现出各种不同形体的万物~叫做创生,演化。

万物都是道所生,但是道依然存在,是万物运行所不可离开的法则。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泛滥流行,它无所不在,所有万物都是秉承道而产生,最要紧的是道并不因此而干预万物,道生成万物,但不居功,我不做你们的主人,你们各行自己的道,有没有德也是你们自己的事)

道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能不能遵循道,是一个人的修行;要不要遵循这个规律,是一个人的选择。

1、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原本无一物)

2、客观的了解事物的本性

3、享受过程,不要计较结果

从道的角度看,它生养万物;从万物的角度,它们遵循道的规律~这叫一体两面(道是一种法则,也是一个生源)

道生出所有东西,又始终没有离开万物,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依道而行,反而是好的;如果学习很多东西,反而容易离经叛道,破坏道的本质,违反道的规律。所以老子主张~弃圣绝学~就是为了避免有人用学来的东西里离经叛道。

道的本质是什么?道的法则,按老子的意思有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是靠运动产生万物,但它的作用是弱,而非强,实际上柔弱胜刚强)

四、反者道之动:

易经告诉我们~物极必反

老子直接告诉我们~道是要动的,如果道不动就没有作用,道是用反的方式来动的~人越来越老,制度开始有效,后来就没效了,东西越来越旧~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反的三个意义:

1、返回原点,回到起点(返是道动根本的原因)

2、物极必反,由正到反(例如由爱生恨)

3、相反相成,阴阳互补(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

反者道之动:

1、动是必要的(动是生生不息的一个主要动力)

2、道以动为主(动是道的主体,只有动才是永远不变的)

3、变化是自然的(生活要有规律,但可以有点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很自然的,不是刻板的)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逝(行动) 远:极

大到没有边际,大到很远,就开始返回了。

反者道之动~凡事发展到极点时,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样的叫做本体,不一样的叫做现象,本体不变,现象万变。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不谷:不好

(想得面子的人,经常没有面子,不在意面子的时候,往往别人会给你面子)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大风,骤雨不会持续一整天;持续终日的都是非常态)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回归原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统统回归到它的起点,那就是根本,根源)

宇宙万物从一种状态,叫恍惚,它好像有,有好像没有,很难去辨认,难以说清楚,不管怎样,它运动的结果都是回归原来的恍惚。(出于混沌,又归于混沌)

复归于朴(返璞归真)

我们读经典不是站在反对的立场做批评,而是站在反者道之动的观点来调整,毕竟古圣先贤离我们很久了,这当中越走越极,越走越远,这一次反就是正本清源,就是回归老子原来的意思,我们用重新读它来调整自己的身心。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你知道自己永远有不知道的部分,是上等人;不知道大道,但偏偏认为自己知道,到处炫耀,这就是缺失。圣人为什么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们把这种毛病当作一种毛病。(一般人往往因为一点小的东西就沾沾自喜,认为高人一等,他就病了,而圣人知道这是一种病,所以他就不会病了)

读书人的误区:

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自以为是基

五、智慧与阴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微明:隐而不显,微而不大

老子的这几句话不是让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虚张声势,故弄玄虚,都不是。他只是很平实的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凡是弱的他会变强,强的会变弱,宇宙一切都是出于变动中的~大势所趋,莫知能挡。(动机要和行为结合来看)

老子用歙张弱强废举夺与的变化提醒我们要见微知著,看见很细微的征兆,马上知道它必然的结果是什么,你就能够顺势而为,这就是自然。(现在该学问叫未来学,趋势学,预测学)

用它搞阴谋或是顺势而为,顺应自然,每个人要自作自受。合乎道的,多半是行得通的,违背道的,结果往往不会好。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为将帅的人,爱好道德,不崇尚武力;凡是很会打仗的人,不轻易发怒,不易被敌人激怒;比较有把握打胜仗的人,不轻易跟敌人面对面的交锋;)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寸进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打仗用兵的人有一句话,我不愿为主,我宁愿为客,人不犯我的时候,我不会犯人;我不愿因为有寸进就扩大战祸,我宁愿稍微退一点,我可以消灭战争,当然有些原则还需坚持,这要视情况而定)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锐利的兵器是不祥之物,人人都厌恶它,不得已才用的,不能动不动就打仗,就算打胜仗了,也要当作丧礼来处置,不能耀武扬威,这会种下恶果)

以退为进是阴谋还是智慧,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用不争来争,如果存心还要争,就是阴谋;通过不争,让给最合理的人就是自然。道理只有一个,用起来千变万化,因为人心不同,每个人认知和修养不同,处境不一样,立场也要有所考虑。

将道用的顺乎自然就是上等智慧。

宇宙万事有正的一面,就有反的一面~一阴一阳之谓道。正反两面随时在变化,但在变化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所有强大的东西都要被摧毁掉,都要被淘汰掉~柔弱胜刚强。

老子引用这些自然现象提醒我们~人类所喜欢的东西不见了,是正确的,人类喜欢的刚强最后败给一个共同的敌人~柔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在于使刚强的变弱)

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两个互为体用~没有弱,反不了;要它反,非用弱不可。

道本来在混沌之中,没有好坏,善恶,美丑(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因为他是混沌,阴阳不分,混而为一。但是道如果永远混沌就无法产生万物,所以道通过动打破混

沌状态,从混而为一,全无分别到有差异性的万事万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就会为美而争斗;知道这是善的,马上就有不善的观念)

有了善的观念以后,很多人都往善的方向走,而避免恶,这时候可怕的是,造成很多假的善~伪君子,欺世盗名。

道是说不清楚的,需要从实践中去了解,弄明白~道让很美的东西变得不美,这样就不会很执着于选择美的。道用弱让很美的变得不美,让很年轻的变老,有钱很快就变没钱了,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有一些骗自己的想法。道是走反的路,走反的路就必须使它弱,这样才不会刻意追求什么,这样才自然。

现实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强可变弱,富可变穷,我们得到的可能与我们想要的恰恰相反。

强弱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可能是一致的,这样就会不均衡。(这些分别最后都会在道的运动中消失不见)道通过弱,让一切返回原点,重新出发。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道就好像把弓张开,高了下调,低了上调,有余的损你一点,不足者补你一点)

强梁者不得其死

(很刚爆的人最后往往不得善终,一定有人比你更刚爆,它使你变弱,别人更好收拾你)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犀牛的角,老虎的爪,兵器如果没有可下手的地方,再厉害也无用~告诉我们正面的是躲不掉的,负面反而很容易躲开,以适应;你弱,反而很安全,你刚强,反而很脆弱)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喜欢锋芒毕露,这是非常吃亏的。(刚强,强劲,往往搞不过柔弱,退让的)

(委屈反而容易保全;会弯曲的人才会伸直,一个人身段要软,要知道随时有弹性,才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只要你低下,你就能得到很多,海纳百川;破旧以后就会变成新的;你少了,人家会补给你;多了,你反而容易迷惑)

弱者道之用~这在家庭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意义,是大智慧。也正因此,老子主张无为。

七、无为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很自然的,它并不正对什么有所干预,但这种无为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既然是无不为)

无为~不违反自然

道顺应自然,好像无所作为,但万物都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这不是无所不为吗?因为道不主宰,才有变化,才多姿多彩。

道生长左右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宇宙是没有主宰的,一切都自然孕育而成。道生出我们,让我们长大,有变化,怎么走,道尊重你,让你自化而不主宰。

自然提供给人类自主性,所以人类应该过自主的生活。道始终跟着每个人,它很宽广,里面有很多选择,需要我们自己选择。

道很宽广,它不接受你的委托,它就在你身上,你去行就好了,道没有一点主宰万物的用意。

道顺应自然,所以人也要顺应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和动物不一样的责任,我们应该勇敢的承担责任)~我们要顺其自然的为所当为,如果听其自然,顺着本能,就和其它动物一样。我们的责任是赞天地之化育,帮助自然进行调整。

人生的规律只有一个~自作自受

(我们必须要好好的选择,好好的走自己的路,因为没有人帮得上忙,也没有人害得了你,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自己走的道路)

道的运动是必然的,它停不了,你必须时时刻刻顺应自然,做出合理的调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顺道而行。

道是人的本源,我们终其一生都离不开道。它展示给我们,它什么都没做,一切都是自然的,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能扭曲,错乱,搞怪。

不幸的是人有认知的能力,我们任意对万事万物做出不正确的名号,我们这样原本是表达对天垂象的认识,但有了名号以后,我们却把天垂象抛置一边。现在的人更容易相信符号,论文,科学,这不是不对,但这些无法代表天垂象和真相。(有了符号,人更容易望文生义)

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把东西讲的太精确,造成严重的分歧,宇宙是整体的,但名号是分割的。道是变动的,广阔的无法定以名号。

人类所有的苦恼,就是因为我们把一个整全个宇宙撕裂了,用很多名号造成矛盾,再加上我们很不幸的认为凡是矛盾的,就是对立的,其实矛盾是可以协调,可以化解的。

无为~不违反自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顺应自然呢?~老子提出:为道日损~

八、知识与知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当过周朝图书馆馆长,我们做学问的时候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做学问?读书是为了明理,做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才是根本)(很多人做学问

到最后益都是空的,用来整人,算计别人,夺取财货,最后还是一场空,表面上知识越来越丰富,但这个对于你的为道却是一天天减损的,凡听过的必留下痕迹,你很讨厌的,很可能变成你最喜欢的,你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挡不住所有咨询的入侵,因为那也是道的一部分,你不需要把握住自己)

为道日损~不要盲目的去吸收外面的东西,盲目的感觉多多益善(我们要对外界的咨询加以筛选,如果不加以选择,学的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越大)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之于天下而用之于天下~对社会人群有所贡献,一定要考虑好,到做到没有后遗症,如果做了事,有很多后遗症,那就根本不是服务天下了)~有那个本领才可以说没事,没事。

人要生活,就不能不学习,不能没有知识,但是要记住,为学的目的一定是要为道~就是要寻求知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因为我们往往学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识。我们要很好的把知道和知识分清楚,做一个人,一辈子要知道,至于知识,我们要慎选。

我们要清楚,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而这会把我们和道隔绝开来,这是我们非常需要警惕的事情。

自然法则是从来不会变的,但自然选择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一定要把道当作不可变的根本。

我们求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使先天已经有的道更明白,而不是想办法学很多东西把它阻隔起来。

为学日益~为了增加我们的智能,我们的欲望,技巧,心机就增加了,我们要知道,这种欲望,心机的增加最后只会使我们更加烦恼,苦痛;为道日损~告诉我们,为道的时候要把后天学来的东西不要的赶快丢掉,减少自己的忧愁和烦恼,这才叫修道,爱护自己。损之又损~把后天的无谓的,增加我们烦恼苦痛的东西尽量丢掉,你就会感觉到,越来越明白天机。这就是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一旦欲望多了,就与天机不通了,一旦知识多了,创造力就闭塞了,可见很多东西我们都想错了,需要调整过来)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放弃一切不知“道”的知识,可以减少忧愁和烦恼。)(我们所学的基本都是皮毛,人类是由不认识慢慢走向认识,往往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加以宣扬,因此造成很多恶果~这叫自作聪明,害人害己)

(善与恶差在哪里?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万事原本都是差不多的,因为万物从道生出,道是混沌不清的,我们要搞清楚也无可厚非,但糟糕的是在不清楚前说清楚了,定下各种名号,定义,使很多相近的东西越分越离,好像很专精,但看到的东西都很窄小)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若隅

(一个很清楚道的人,表面上说我不很明白,心地很光明的时候,认为心地光明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张扬的,就很无所谓;一个人日有寸进,但一定与世无争,里面进,外面一定退,越懂得道的人越不会与别人争,因为不明白道,才去争;道很平易近人但我们听起来感觉很怪,说明我们有问题;真正的大德虚怀若谷,什么都容纳的下;他圣德很圆满,但始终觉得还差很远)(他品德很好,但并不自吹自擂,反而表现得很慵懒;真正操守很高洁的人不会去表现)~人类的认知是很有限的,我们要特别谦虚,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要去把握事物的本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还差那么一点点,这叫做道体,因为道体是大成,但没有人能全部看清楚,说清楚,老感觉少那么一点,正因为少那么一点,它才会变化,它作用永远不停息,这才是他的功能;道是空虚的,所以才能容纳所有东西) 大直若曲

大巧若拙~~大:道(非常崇高的道) 大辩若讷

(真正最直的,看起来好像弯曲;真正最灵巧的人,看起来都是笨笨的,他不让你看出来;真正会说话,口才很好的人平常是很木讷的。)

九、无中生有:

(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用草编制的狗;天地不仁~任天地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仁~任由百姓自生自灭,各个学派向百姓宣扬自己的主张,明争暗斗,造成社会混乱)

天地之间其犹橐ye乎

虚而不屈(不屈~没有静止) 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但是一动,里面有风出来,所以有生于无,他是空空虚虚的,但里面充满能量,只要拉动这个风箱,他就源源不断,越来越多)

道冲或用之而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空虚的,你怎么用它都不穷尽,道的本体是空虚的,但道的作用确是无穷的;它可以生出万物,就好像万物的宗主一样)

如果某个东西可以代表,就定形了,定形,道就不动了,就没有用了。中华文化~空无多有:空无才可以多有,你需要多有就必须空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并不是零,不是全无~无:不是任何东西,却可以产生任何东西)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

(不管叫什么名字,他的母亲都是“有”,天地的开始是没有的,万物产生它就有了~始:根源;母:母亲~道是根源,而且道永远与万物在一起,母亲则无法永远与孩子在一起)

无的作用远远超过有~无是什么都有,没完没了;有是非常有限的,早晚会用完~(道体:无~道用:有~由无生有,有反回去是无~生生不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道是非有非无,又有又无,亦虚亦实,不可辨认~因为人是有局限性的;它若有若无,但隐约间有看得见的象,认真看但又不像;迷迷糊糊,模糊不清,但其中有形有象;很深远,很昏暗,但其中有一切生命的原生质,也有它生化的原理;这个精非常真实,它是让你可以确信的)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也有很多事情是不说清楚反而更好的~难得糊涂有些事情含含糊糊比清清楚楚要好(凡是很突出,很明显的都不会持久) 从古至今,道都到处弥漫着,永远存在,时刻不停留,永远没有消失过,它只做一件事~生成万物,这是一个历程,是一种活动~无私的奉献。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因为它从来不自盈其身,从来不谋自己的生活,所以才能长久)

混沌是道自然打开的,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进入有状之状,有物之象。

十、人生有三宝:

我们要问问自己,人应该怎样生活,才符合道的要求。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

(治人:向自然学习,像天地一样无私。事天:修身;为社会人群服务,修身,再也没有比爱惜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如果爱惜,节俭就会及早的走上道)

赚钱没有错,但赚钱只是帮助我们修道的工具,手段~节俭可以更好的保护利用资源,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最有意义的事,去修道。

啬:俭~不要局限于钱,包括我们的精神,力量,时间,资源,方方面面都要节省,不能浪费。

宇宙是动的,你怎么都不知道他动来动去,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只要依道而行就好。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曰固久

(正可能变奇,善可能变妖)人类需要好好反省,我们发明一样东西,原本为了让人们过好日子,结果往往变成这些事物的奴隶,这叫生活吗?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当某一种现象出现的时候,道告诉你,已经有一个相反的力量潜伏在那里,福与祸往往是相依的,一切都是逐渐在改变的,虽然很细微,只要注意还是可以看到的)

安定中求进步?进步中求安定?

安定为本,进步为末~在安定中求进步。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忘本)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节俭,节省了“资源”,就能走得更远;我不忘本,我反而能成为万物之长)

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在生活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做到有一天你也多多少少有一点教化的能量,你就不得了了~先天而天弗违(自然最后都会尊重你)~但这种人也不能强求,也不能炫耀。

十一、有道必有德:

道在宇宙当中,永恒存在(但是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道,这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这就是“德”地~道人~德

自宾~人要觉悟,自己在地球上只是过客,而不是主人,需要尊重主人的环境,不要破坏它,因此,人的自由会产生一个合理的限制,要按照道去表现。

合乎道~上德不合乎道~失德

(德就是看你有没有按照自己身上原本有的道去发挥)(佛家讲明心见性~那个性就是人性,是道给我们的)

如果能够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就是有德~得道高人~因为你把道统统发扬出来了,如果没这样做就是失德,所以人一定要替自己的言行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自作自受。

现代社会价值观混乱,使得道德逐渐薄弱,所以我们需要返璞归真,重新认识道德。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一般人都很合乐,好像坐在太牢,人家把三牲礼款待的好好的,日子很好过,好像春天登台望远;我很淡薄,我很平静,我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时候,在没有情欲要动的时候,我完全像个刚出生的婴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到了小孩就不一样了,就开始有知识,有自我,有主张了;我很懒散,好像无家可归一样)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每一个人都很自满,都很自得,而我好像永远不够,有所欠缺;我好像很淳朴,很混沌,很无知)~难得糊涂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miu兮若无止

(一般人都显得很靓丽,很光明,很光彩,我好像昏暗一样;众人很精明,我好像无知无欲,好像不开通;我跟海洋一样,风来我就起波浪,风止就慢吞吞,一点也不费力;我那个飞扬,像大风一样,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每个人都很有能力,而我却很愚钝,我很僻陋,我不长进;我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最重视的是见素抱朴,我守住做人的基本道理,我把道的根源牢牢的抱住,我就是上德之人)

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大德的表现,完全随着道而转移,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发扬,这两者是分不开的)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抱着道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模范,无需要求别人怎样,别人自然而然跟着你走却没有觉察,你就很厉害了,这就需要~)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曲则全)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人弘道,道不弘人,道不会把你张扬出来,可是你随时要把它表现出来,它就让你表现,表现你得到道了;你表现的有德行,你就得到德;你表现的失道,失德,你就是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你跟道一同,道就与你一同;你表现的有德,德就在你身上;尽搞歪门邪道,失就永远跟着你)

道是用来保护人的,道德就是弱者道之用的最主要的力量。有道德的弱,才能胜强,不道德的弱是装蒜,所有人马上看出来,立马就把你搞掉了。

十二、以德治国: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

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国家不干预民众的意志,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让一切自然孕育。有兵器但是我不用,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老百姓很爱惜生命,因此不随便向外移动;人因为很多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但是他的心总是在家乡;有车有舆,但没有必要乘它,要奔波;虽然有盔甲和士兵,但没有必要进行演戏威慑;让民众过单纯朴素的生活;吃什么并不重要,感觉比较重要;穿什么也不重要;居住的很安心;风俗习惯大家都很乐于遵从;互相尊重,互不干扰)---今天的社区比较类似。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政治要和人民的生活合一,如鱼得水,这就是最高明的政治。政治不能不按照道来走,政治就是要帮助老百姓过这种符合道的生活——返璞归真,大家过一种我有欲望,但是不过分,我可以满足,但不要求享受的生活。用清静无为的道治理天下,就算有鬼,也不会伤害人,不但鬼不伤害人,就算是神也不会伤害人(装神弄鬼),非但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会伤人,鬼神和人都不伤人,人民就能够安心修道了。

(人生这么宝贵的时间用来做那些很无谓的事情,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情,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不要老被欲望弄得昏头转向,看看道是怎样的,我该怎样做,就对了。)

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让人们感知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鱼生活在水中,鱼离不开水,但鱼也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鬼神也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老百姓自然能够修道归德。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人必须要过群居的生活,需要首领和组织,因此一定要有组织——政治,设置政府官职的时候,虽然在你的马车前面有一个铜做的大壁,象征自己的权威,但与其做这种形式,不如跪着就把大道献给人民。

为天下浑其(治理天下的人)心你要为天下百姓做事情,一定要要有很朴素很纯真的心里准备,用这种心与百姓打成一片,但不一定要听他的,百姓各有各的生活方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真正好的政治家,要教化百姓,不要让他们有乱七八糟的想法,你满足老百姓的口腹,消弱它的心智,你不要一天到晚乱出主张,你身体要锻炼好,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妄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我看起来好像没做什么事,百姓反而很安宁,品德更好;治国者有为有势,看起来条理分明,人民就感觉到到处受约束和管制,很不安宁,自然品德越来越缺)

老子的之国理念是以德治国,老百姓寻道而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统治者不要过多打扰民众,让社会真正回归自然。

老子赤裸裸的说,依法治国就是破坏和谐的方式,但是不可以没有法,法是备而不用的,老百姓自动遵照法令,好像没有法一样,法是提出一个怎么做可以走上道的正常途径,这才是法的功能。社会之所以不安定,越来越乱,因为某种力量在表示他的不满,要发泄,我们应该找到这个根源,然后化解它。从老子的主张我们应该明白,只是依法治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化百姓,让他们无知无欲。

十三、无知无欲:

一个人要生存下去,需要有知识,有智慧,有一定的欲望,但我们如果只为了自己的生活,那人生就没有什么价值。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责任。

无知无欲: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欲望。不要追求那些没有必要,虚妄不实的东西,更不要有违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欲望。

道是不主宰人的,因此,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度,标准也要灵活变动。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修炼。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一般人认为是善的,我也认为是善的;一般人认为是不善的,我不跟别人一样,我也认为它是善的-----知道以后,自己懂得拿捏尺度,让自己不受知的痛苦和困惑----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得善)----(小孩拿他人的东西,他本身没有偷的概念,打人教育他不能偷东西,反而让小孩有了偷的概念)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讲信用的人,我对他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我也对他讲信用,这才是真正的得信)无知无欲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平常心。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圣人丢弃不必要的知识,不好的知识,老百姓就得到百倍的利益;你绝口不谈仁义—讲出来就失真了,百姓就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把所有的机巧,诈伪弃绝了,放弃货利的想法,就没有盗贼了)-----老子并不反对知识,反对圣人,他是慎断是非。

无知无欲:不要轻信那些美丽的谎言,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误导,才可以避免增加无益的欲望。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民心之所以乱,就是有人在倡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各种颜色让人眼睛看不清楚,各种声音让人听不清楚,各种味道让人食而不知其味,骑着马去打猎,让人心神不宁,良心不安)

不要有违背天道的妄念,放弃人类的私欲,物欲和贪欲,一切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否则会自食其果。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害了你的行为,使你的行为准则乱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奢侈浮华)取此(朴实宁静)

(圣人追求内心的安宁平静,不受外物的引诱霍乱----要知“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不要不符合道的知和欲,不要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浮华)善为道(道本来就在我们这里,我们要把它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十四、如何明道:

求道————是向内求的,即求良心。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的本体是无为—微妙,道的作用是无不为—玄通;妙是道的本体,但是它的变化是无穷的,万事万象,让人类觉得深不可识-----所以很多人身上有道,但是他无法识别。)因此,一个人要明道,修道,行道,这是我们一生永远修不完的功课。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因道很难辨识,很难了解,所以我们才勉强进行形容和描述,我们描述的时候很忧悒,很畏缩,很担心,好像冬天过大河一样;很谨慎恐惧怕周围的人批评你;你会感觉到很拘谨,很庄重,好像在别人家里做客,修道敬德,好像冰快要融化时的心情,很淳厚,好像没有成器的素材,可是当你额胸怀很宽广的时候,好像面对深幽的山谷,你看它很混沌,好像一潭浊水一样)------------明道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做到以下:

孰能(很难)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你心情很乱时,像浊水一样,你就要让它宁静下来,它慢慢就会澄清---浊的东西让它澄清很难,动的东西让它安静很难)

保此道者不欲盈(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你想明白这个道理,首先不能自满,就是因为不自满,才能从旧的里面产生新的东西)我们的心灵要永远保持很清明但是要很活泼,就得与新的要相提并论,不能有偏颇,新旧当中,一定有一个系统连接在那里。

道太大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它,穷其一生的时间都要谦虚,不能自满,毕竟有很多东西还未能亲身体验到,你以为它不在,但它就在那里。

老子告诉我们,要明道,一定要做到致虚守静。致虚极守静笃(极点,顶点)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明道)

(使你的心保持原来的那种虚和静,那种无的状态,你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道一直清清楚楚在这里----致虚极守静笃是要我们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使自己的心很静很安;这样我们就能回归最初的本心,明道)

(清心寡欲,时时勤拂拭,莫使心闭塞,欲念太多,本性就显现不出来,我们要减少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清心,不寡欲,最后只能妨别人,苦自己)

(道本来在我们身上,我们不知道,到处去找,找不到,就引来很多欲望和杂念,被这些欲望带着走,时间就这样过去,回复不过来----到死执迷不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万事万物到最后都要回归他们的本源;回复的原来的地方,就是你安静的归宿,那就是回复你的本性---常道---如果你真能够复命,能够明白道,你就知道什么是常道,否则讲来讲去都是非常道)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回归本性你就知道常道了,明白常道后就是明道了;如果始终不知道常道,你就会轻举妄动,胡作非为,造成很多祸害)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你懂得常道以后,你就包容一切,就没有差别的待遇,就没有不必要的苦恼,就和宁静,只要能公正,就很周全,你知道什么叫自然,你就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这个道是很长永恒的,这个时候就算身体没有了,你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老子认为人的什么来之于道,归之于道,死亡的只是人的肉身,只要是明道之人没身不殆。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迈大步伐)者不行自见(自我表现)者不明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自伐(自夸自大)者无功自矜(自负)者不长(长久)

这一切都是因为----余食赘行:自我炫耀,好胜争强,就道而言,好像剩饭一样,好像累赘一样,不但无用,反而是一种包袱。

---------------------------人一切的困难,错误,失足,都是心出了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善为道(原始的人,只求满足生理的需求,才外什么都没有,那才是善----------老子问我们:身外之物与身体,哪个更重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你的名望与你比较亲,还是你的身体与你比较亲;你身外的财货与身体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个比较有害?爱名过剩,损毁就比较多;藏货过多,最后必定遭受很大的损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个人知足守份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会减少很多危险)

现代人什么时候明道,你的生活就正常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就有理想了。要知道什么是善,明白什么是道,老子用四个字----上善若水。

十五、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

尤(居在善于选择的场地,适当的地方;心很沉静,向深渊一样;与他人相处很真诚;说话守信;替人民服务很精简;做事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任何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七种善-----不争,你不与万物争,万物就不会有怨尤,这个水即是道,上善若水,即上善就是道)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选择,你要,我统统给你,但我不居功,它不与万物争夺,是最高的品德--------这里的不争是无心的)一个人吃得起亏,就表示你很富有。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不争就是一种顺从自然的人生态度。

我们说“功成而不居”就说明我们已经有功与成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无奈,因为人类已经受到污染。真正了解道德的人,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成功。一个角度上成功了,另一个角度可能造了很多孽(一将成名万古枯)。

功成而不居,这是人类才有的观念,这是人类的不幸,人类的无奈,但是水没有这种观念。老子认为,人既然有天赋的创造力,就要去创造,但是要符合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你创造的过程,成果就已经够享受了,还要什么报酬-------仅做参考。

功成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人应该有贡献,要生,为,功,但一定要符合自然,而且不有,不恃,弗居都要是很自然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水善利万物,但是不计酬,不居功,不排斥———上善。

水无所谓仁义道德,但是它做得比谁都好;它流动时冲走所有脏物,但不计较,它默默的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

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众人最讨厌的脏的东西,脏的地方,水却依然故我,毫不委屈毫无感觉,非常自然,我们说它下流,它却不觉得什么,所以谁几乎接近了道。

上善若水,讲得就是道-------想要了解道,从水里面去体会,慢慢向它学习,就会越来越明白道,道它没有自己或别人的分别,它给万物以方便;没有选择你对我有利,我才帮助你,你对我冷淡,我就不帮你,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忘情明理”(不要个人的感情与执着,只求将道彰显出来,但现在的环境越来越难做到)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往往走上了偏道。

任何人有了成就之后,把自己的成就忘掉,这样才不会痛苦;如果生活在成就中,生活在掌声中,这都是不长久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

现代社会,之所以乱,大家无法过得开心愉快,更谈不上幸福,因为科学已经偏离了正道,完全为了厉害关系,而不是为了明道。

十六、为人类谋福:

自然在变化,明天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一方面知道未来会变化,一方面心里有数,知道它变不到哪里,因为这些变动有规律性-------自然规律。

儒家和道家都重视未来的发展,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人群秩序,儒家用的是一阴一阳当中阳性的概念,主张通过伦理关系建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秩序,道家采取的是阴性的部分,透过自然现象,而非伦理关系,想办法把与生俱来的大道的力量发扬出来,而不是靠制定道德标准或教化。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本位的,是以人为主的;道家重视的是人和宇宙的契合-----人当然重要,但人所有的作为要合乎自然。

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根本。

只重视术,只重视利益,而把道摆在一边,就造成我们今天畸形的发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摘要:经过一学期《老子读解》课程的学习,谈谈对老子第一章所讲的个人看法,结合资料和所学对老子所讲进行解释。以及学习老子第一章之后的感受。关键词:道常道名常名无有欲 一、我对老子第一章的逐句理解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道”为什么说不出呢?我认为“道”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无法传达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当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在字典里找到这个“爱”字,但你会理解不了它的意义。如果你真的爱过什么人,你就知道“爱”这个字的意义了。意义来自于体验,当你有了体验,它就变得有意义了——否则它就是空洞的。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他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当他们听到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个人很傻。尽管字典里也在解释这个“爱”字的意义,但他们理解不了,他们只能姑妄听之。所以说,“道”是一种体验。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所以说,如果“道”可道的话,那一定不是永恒的道(常道),或者理解为正确的道。 那又为什么说“名,可名,非常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的看法是,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对某事物进行定义,这个定义必然存在偏差。天地万物首先都是没有定义(名字)的,但是我们要先给它一个定义,它才算某物。认为可以称呼的名称都是应物而起的,它们随事物的发展而变迁,都不是永恒的。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个人的思路是,这句的重点在于有和无的含义。有与无,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在《老子》书中专门讨论“有”、“无”问题的有十几章之多。有,指有形,有名,实有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等。老子提出这对范畴,他用无和有来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向有形落实的活动过程。无,是作为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统一的,由‘道’的运动产生的。老子认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老子》第三十二章)由于天地相合,产生万物之后,才有名(概念)的出现。因此,“无”和‘有’分别代表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有与无这一对范畴中,我推测,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样重要,是世界重要组成。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我把这句结合《老子》第四十章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老子可能是在表达世上是从无实形到有实形继而衍生万物。 (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是何意?人排除主观的欲望,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奧妙,亦即万物形成一定的秩序。依此可以猜想造物的神奇,推源「万物之始」无法说出的奥秘。其次,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是何意?人若想了解特定的现象,就得设计某些情境,由之看出其广大边界(徼)。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 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

会贡献就越大。“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 (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学《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从1月19日和26日,两次学习《道德经的奥秘》以来,我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思想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多日来,感慨万千,今日,抽出时间,把内心感受进行总结。 一、对拓展培训的感想。 从这次拓展培训的开展,我意识到,领导对2016年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关注,我能参与组织,能在职教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领导的决策和想法进行组织实施,能给员工提供提升自己的舞台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倍感荣幸!高总两次到我们科室,面对面与我们谈讨指导2016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从领导的思想、讲话,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我觉得作为一名员工,能接受到单位、企业重视的培训,是多么大的幸运,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 曾仕强先生讲的的《道德经的奥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亲切感,通过两次的学习,极大丰富了我的思想认识,使我的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当然,一部《道德经》集5000年来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大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凭我个人短短两次的学习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仅就这几天所学所得,作几点个人浅薄的体会。

1.奉献—人生最高的价值。 讲座里说:“人生的最高价值是活出人性,为人类谋幸福。道法自然,无私奉献是道的体现”。其实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座里说“道”要“行”,而不能“讲”,所以我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创造了价值自己才有价值。联系现在的工作,倍感任务艰巨,俗话说“安全第一,职教先行”,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做好。首先自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工作起来能够得心应手。其次要踏下心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件工作要好好琢磨琢磨,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第三要甘于奉献,奉献体现在点点滴滴,不是说轰轰烈烈的干凡大事才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虽不多人知晓,但无愧我心也是一种自我品格的提高。 2.修身—处世态度。 如何拒绝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如何去摒除名利贪念的熏染?道德经里说福祸相随,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我想还是要保持一份清澈的心境作为重要。对人要以怨报德,相信他人,不可处处争强,更不能把心放歪,违背做人的道德原则;做事要踏实谨慎、严于律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

道德经的奥秘:第二讲-上士闻道

易经的奥秘 (外: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断句读。曾仕强教授认为,这一句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三种读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而这六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第二集:上士闻道: 我们看书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开宗明义,就是说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它要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要了解,老子当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你没有标点符号,每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断句方式。一旦有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好像是标准化,就使得人的思维,反而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有语言,有文字,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我们中华文化所有的基础,都是在《易经》上面。 老子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因为这个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有办法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最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 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道可以说的那一部分就叫非常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最起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叫非常道,这非常清楚了。可道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道的叫做什么,叫做常道,因为常道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嘴巴,你怎么可能讲得那么周到,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你说的部分,我不谈,我专门从你还没有说到的部分来跟你对抗,意思就是说,你说东的时候我就说西,你说西的时候我就说东,永远没完没了,这都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第二种标点方式:道可,道非,常道。那在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你对,就有人说你不对,只要有人说这样说可以,就有人说这样说不可以。这个就叫做常道,意思就是说常道,它永远有正负两面。其实用正反,不如用现在的叫做正负,它不一定反,所以我们老是把它看成相反,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不一定相反,它可能是互补,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要特别小心。 第三种就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才是高度的危险性。 (外: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给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留下了一定的思索空间,对于《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读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这句话是高度危险的呢?) 我们前面有一个雕塑,这个雕塑我们会放在这里,就是说你要以现在老子的心情,来讲

读“道家十四字养生决”

读“道家十四字养生决” 在楼观台道观进了大门两侧有两块石碑,在石碑的靠门侧各刻有七个字, 这七个字在现在的《字典》里很难找到,在《康熙字典》里也只能找到个别字,据说这十四个字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所造。这几个字当然都是由繁体字 组成,我现在录在这里共赏,不过你得自己拿笔按排列书写才能看到字的原貌,因为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这些字: “身宝”(左右排列),读“玉”。意思为:人有精、气、神三宝,至坚 如玉。 “身丹”(左右排列),读“炉”。意思为:人身是一个天然的炼丹炉。 “丙火”(上下组合),读“烧”。意思为:真丹须经命门真火烧炼,以 使心肾相交坎离交合。 “木”傍后面“石土”上下组合,读“炼”。意思是:须调动肝木,肺金,脾土之精微,以使五行俱全,相生相克,共同烧炼。 “命心”(上下组合),读“延”。意思为:只有性命双修才能使生命延续,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 “千万”(左右排列),读“年”。意思是:只要修炼得法,人的寿命可 以千秋万岁。 “自家”(左右排列)后与“水”(上下组合),读“药”。意思为:自 身的精血、津液就是珍贵大药的原料,务须节欲,使之充盈。 “正青”(左右排列),读“正”。意思为:修炼者要遵循正道,按正确 的程序,一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炼五脏,修五志,从平熄肝木之怒气开始。 “人”傍后面“道寸”(上下组合),读“道”。意思为:应在得道之人 的导引下步入修炼的正道。 “人”傍后面“法心”(上下组合),读“行”。意思为:要虚心学习得 道者的体会,修正自己的行为。 “至成”(左右排列),读“修”。意思为:必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才算修炼成功。 “三点水”傍后面“天井”(上下组合),读“益”。意思为:修炼到天水,井水交汇的程度,其延年益寿之功效就会显现出来。 “人”傍后面“在内”(上下组合),读“寿”。意思为:能否高寿,就 在于人体内精、气、神修炼的程度。 “九”字傍后弯勾里一个“真”字,读“丹”。意思为:只有长久不懈, 持之以恒地修炼,才能炼得真丹。 以上这十四个字组成一副联: 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11-人生有三宝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11人生有三宝 (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于现代人来说,“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俭”似乎难以做到。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上追求高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现象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祸患?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第11讲人生有三宝 我们已经知道,天地是怎样造万物的。那个整个的过程我们了解以后,我们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身为天地的一个分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分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过我们的日子。换句话说,人们要问问自己,人应该怎样生活,才符合道德要求。我们看《道德经》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我们先看什么叫做治人。治人不就是管人吗?不是,你管人干什么?道都不想主宰人了。你同样是人,你还要去管别人,这不很奇怪吗。治人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向自然学习,要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所以治人,就是为社会人群服务。那什么叫事天呢?事天不是说整天去拜天,去求天去问天,不是。而是修身,因为天它代表自然,而自然呢,它是无私的奉献,但是人呢,好像都做不到,你看看天,想想自己,你觉得很难过,觉得很惭愧,觉得说天你怎么能做得到我做不到呢?因此就要修身。所以治人它是向外的,事天是向内的,不管你对外对内,莫若啬,再也没有别啬更重要的,什么叫做啬?啬就是爱惜,就是节俭,爱惜,爱惜什么?节俭,为什么要节俭?老子接着说,夫唯啬是以早服,因为一个人,他如果爱惜,他如果节俭,他就会及早的走上道,及早的服从道。 (外:节俭,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人开始鼓吹,只有高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上的奢华之风渐起,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节俭呢?)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现在人衣服永远少一件。你衣服已经够多了,穿不完了,可是你看到别人,他那个比较好看,我再怎么样也去买一件,比他更好看的,就形成,我们现在怎么样,过度生产,过度浪费,你生产那么多干什么。你看以前的人,一件衣服穿到破了,补一补,修一修,实在不能穿了,还要留在家里当便服,买一件新的出去才穿呢,那个叫做什么,叫做啬。啬就是你要爱惜资源,你要节俭。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一奢侈那你就糟糕了,你的钱永远不够用,我们房子一看,这个够气派,够大,但是搬进去以后,你就觉得少一间,多一个房间多好。有了车子,就看着别人,车子怎么比我豪华呢?坐起来好生气,然后就觉得不行,我无论如何要超越他,那你就糟糕了,你的钱永远不够用。然后你就把修道的时间,拿来拼命去赚钱,你这个人生方向,就已经走偏了。赚钱不是错,但是赚钱是手段,是工具,它是帮助我们修道的,这样就对了。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想的。你看所有动物,你看羊就好了,从早到晚都在那里,干嘛?吃东西。你看所有动物吃东西时间都比我们人类长,它们为了找东西吃,就为了生存而已。那为什么人类,我们在所有动物里面花在吃东西上的时间最短,留下更多的时间你要干嘛?就是要你来修道的。啬它跟俭,节俭的俭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千万记住,不要老想到钱上面去,它包括什么,包括你的精神,包括你的力量,包括时间,包括资源,方方面面你都要节俭。都不可以浪费。 (外: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无止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始终一生追求名利,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获取财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宇宙是动的,你怎么做,你都不知道它动过来动过去,你会得到什么结果?你看赚钱赚钱,道一动他就亏本了,赚的越多,是亏得越惨,这大家看的很多吗?当某一个行业很好很好,大家都很想去参与的时候,亏本了。你看我们要考学校,要选科第,什么系最好?物理最好,通通挤到物理去,出来就找不到工作。越热门越惨。那我学冷门呢!也不一定好。因为你选了冷门冷到,比如说你学某一个国家的语言,你学的很精通,那个国家不见了,那你

道德经的奥秘:第四讲 究竟何为道

道德经的奥秘 第四讲:究竟何为道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呢?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曾: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我们先从假设为道,然后再推出来我们所要的那些预知,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可以用道来推出去。这就是《道德经》,非常灵活,也是非常玄妙的地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道的意思,它是混成,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可是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叫做“有物混成”,它的特点是什么?--“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要早,那这样是不是说,道把天地生出来?不是这样。而是说在一片混沌的时候,道就存在了,然后开天辟地的时候,道就开始产生作用。那尽管这样子,老子还是要替我们描述一下,这个混成的道是怎么回事,“寂兮寥兮”,寂,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声音,不声不响,寥是没有形状,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不知其所自来,但是它是独立而不改,它是独立于万物之上,可是它是恒久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中,永远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 道,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一片混沌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天地形成,然后万物慢慢演化出来,道,附在所有万物的身上,可是它还是存在的,它还是道。“吾不知其名”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嘛,哪里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老子他很诚实,他说,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可是也没有人给他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形容的意思,我很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太大了,实在太大了。这是老子给我们对于道的初步的描述。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曾:那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搞不太清楚,所以他前面那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他在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什么叫做恍跟惚呢?老子在前面的十四章,他有这么一个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我们不是说它混成吗?它是什么混成的呢?他是那种看不见的、那种听不到的,那种摸不得的,那些东西混为一体,所以很坦白讲,你是很难追究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你摸的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拿在手上都可以把玩的时候,它就变成道的作用,那就叫“器”,器是道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常常说:你给我说清楚一点,我怎么看不明白,这种观念其实都不是很合适的。“视之不见”就是你去看它,看来看去,看不出它的样子来,叫做夷;你用心去听,听了半天听不出声音来,叫希,夷是没有色,希是没有声。然后再加上搏之不午,什么叫做搏,就是我用手去摸索去触碰,碰不到东西,那叫微,微就是无形的意思。无色,无声,无形,这代表什么,代表道的虚无性。 道它是虚无的,因为他是虚无,所以可以变成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所有所有很具体的东西,这就是他很特殊的地方。所以老子说:大,大,实在大。 外:老子又告诉我们,道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他看不见,摸不着,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它。既然这个道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嗅不着,嘴巴说不出,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它,来认知他呢? 那怎么办?那你就安静下来,求之以神。这个神也不是说是外来的主宰,说他告诉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你要用感应的,因为神就是用来感应的,你看我们今天还在讲“神游什么地方”,“跟某人神交多久”那是靠什么,靠的就是那种感应。我们要去想想看,这到底是怎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 智慧与阴谋

易经的奥秘 第六讲:智慧与阴谋 外:《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曾:一般人为什么老觉得老子是阴谋家,主要是因为《道德经》里面第三十六章有这么几句话: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什么叫做微明,就是看起来好象是很隐而不显,很微而不大,小小的征兆,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实际上明眼人他是看的很明显的。“将欲歙之,必故张之”,你看我们嘴巴就好了,如果一个人闭着个嘴巴,那你要叫他张开,这是比较难的,可是一个人张开嘴巴,你不用叫他闭,他很快就闭了。为什么,他自然会酸,受不了。“将要弱之,必故强之”,将要使它弱,你一定会先使它强,那这样也很简单,你要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坏,你就拼命给他吃,吃到最后,他体重增加,他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他身体就开始坏了。“将欲废之,必故举之”,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你就先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看了都讨厌,所有人都说要把它丢掉,然后我就把它丢掉,甚至我不丢掉说你们要丢,就把它丢掉了。那就更是阴谋家了。“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你要夺取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先给他一些东西,你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那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认为它就是阴谋嘛,诡计嘛,但是,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老子写的书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德经》,他道德是不变的一个主张,一个人主张道德,他怎么会耍阴谋呢?可是事实在这里啊,是他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我们解释错了,老实讲,历史上的东西,我们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那一种事情太多了。 外: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曾:老子这几句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玄,都不是。他只是很平实地告诉我们,千万千万记住,柔弱胜刚强。凡是弱的,他会变强,强的会变弱,就是说,宇宙他是动的,它不是静的,它一切都是变动的,你现在看它强,一转眼它变弱了,你现在看他小孩子,不久他长大了,你现在看到他很有权势,很快就被剥夺掉了,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风水轮流转,没有固定的。你们家好,就好三代五代一直好下去,大概很难,所以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英雄不怕出身低,为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是你提那个没有用嘛,事过境迁,迁,就是环境一改变,整个的姿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子只是在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内容简介 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与人生(一) 《道德经》与人生(二) 《道德经》与人生(三) 第一集老子传道 第二集上士闻道 第三集人生的价值 第四集究竟何为道 第五集反者道之动

第六集智慧与阴谋 第七集柔弱胜刚强 第八集无为无不为 第九集知识与知道 第十集无中生有 第十一集人生有三宝 第十二集有道必有德 第十三集以德治国 第十四集无知无欲 第十五集如何明道 第十六集上善若水 第十七集为人类谋福 第一集:老子传道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浅析《道德经》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道德经》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4-27T16:36:35.8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8期作者:杨颖婷[导读] 无论师生,在课堂中所度过的,都是其生命的一部分。 东莞市东城第八小学广东东菀523000 摘要:无论师生,在课堂中所度过的,都是其生命的一部分。教育是要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开发生命的潜能,使人的原始生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和发展。 关键词:规律自然进退慢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揭示的最大奥秘,彰显着处事大智慧。“道”代表着教育中的根本原则与真理,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规律,认识自我,一切按照规律办事。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如同“教育者”,“百姓”即为“受教育者”。这是真理与教育之间的对接,是具体概念的转化。这是从教育角度解读《道德经》的第一步。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卷) 人类的形成要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上万物又要以天上的阳光雨露为法则,而天上的阳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为法则,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为准绳。 无论师生,在课堂中所度过的,都是其生命的一部分。教育是要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开发生命的潜能,使人的原始生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和发展。 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灵动与个别差异,课堂的学习生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从中体验到幸福。如何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冰冷、烦难,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如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学数学,并从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的哲学理念就在于为人类指明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我们要遵循自然的方法,以鸟儿孵化小鸟为榜样”。只要教育者认识规律,认识自我,一切按照规律办事,就越来越接近“道”了。 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1.用适度的“退”换取学生的“进”。当前教育的通病是:教师长于“言”,学生堕于“听”,缺于“思”,呈现三个特征——小问题呈现、碎步子前行、短时间思考。“给孩子一下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其实,这样的“退”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一种艺术,目的是以此来换取学生的“进”。教师在课堂上的“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站位的转移;二是言语的控制,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教师提供“秀场”给学生,努力让全体学生都卷进来,个个参与,积极参与,深度参与。理想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切实把教师从繁复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把学生推到前台,让质疑、争辩、补充等充盈其间,获得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2.无为而治,是教育者的艺术;有为而教,是科学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上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1)给学生自学思考的空间。《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学习主体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的时间保证。现在的课堂被塞得太满了,教师的“问题串”“练习包”挤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能被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没完没了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高。 (2)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教育是慢的艺术,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课堂“留白”,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提出疑问。这样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课堂“留白”,并不意味着“放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转换成学生乐于探究、能够探究的“问题块”,而不是笼统地让学生去看书学习。学习面对“大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必然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久而久之,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当教育者认识规律,认识自我,一切按照规律办事,就越来越接近“道”了。当教学回归到学生的本位时,老师的教就会围绕“人”来设计,就会把“知识的填鸭”让位于“学生的发展”。真正基于学生学情的教,才是“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ISBN 978-7-107-19469-6,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网上搜索。

道德经的奥秘 第五讲-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的奥秘第五讲-反者道之动: (外:被人们认为玄而又玄的道,其实就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还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无论是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还是盛极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环往复之中,那么认知这种自然规律,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而《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又蕴含着怎样道理呢?) 小孩子为什么敢去荡秋千,因为他心里明白,我这一荡上去,他又会回到地面上来,如果他认为说,这一荡上去就到天上去了,你给他吃再多的糖你再哄他,他都不坐的,这是个事实,因为《易经》告诉我们:物极必反,那一般人听到物极必反,他还是不太清楚,所以老子他就直接告诉我们:道是要动的,如果道不动就没有作用,但是它是怎么个动法呢?道是用反的方式来动的。你看人越来越老,我们是非常希望越来越年轻,你就是做不到,因为这是道,事情越来越糟,制度刚开始有效,一阵子就没有效了,东西越来越旧,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但是这个反字,它一共有三个意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1、返回原点,回到起点。所以我们为什么很少说始终,我们多半讲终始,就是我们有个期待,结束了,又是个开始,这样这个结束才有意义,这个返,返回的返,是道动根本的原因。这是老子非常重视的一个返字,另外两个反是解释反的现象,你看第一个现象就是说,我们发展是从下面发展到反面,你不爱一个人,你会恨他吗?你没有理由恨他,你就是因为爱他所以你才会恨他,这种现象就是发展由下面然后到反面,2、物极必反,由正到反(例如由爱生恨)。那第二种现象就是3、相反相成,阴阳互补(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 这个相反相成有人不大理解,相反就相反,怎么会相成呢,相反它会相成,就是阴阳互补,你光有阳,那就太亮,太高亢了,用点阴来补。你太阴了,那你就没有活动力了,所以用阳来补,阴阳它是相反的,但是它彼此可以互补,它可以使得对方,发生更好的效用,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件事情,有它一体两面,你不要只看到一面,你应该两面都照顾到,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外:反字有三个含义,但无论是返回原点,物极必反,还是相反相成,其实都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表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无尽的循环往复,但是反和道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听到老子的话说,反者道之动,那我又模糊了,所以有必要再解释一下: 1、动是必要的,不能不动,你看人不动你就完了,你躺在床上,然后钙质就流失,然后你就酸痛,你就不自在了,你就想爬起来,这都是大家常有的经验,因此呢,中国人老问人家你行不行,因为道是要行的,所以我们是来行道的,如果不行的话,它就没有变化,那就不能生长万物了,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动是生生不息的一个主要动力。 2、道以动为主,所以动是道的主体,凡是主体,它就是不能变的,没有一件事情不在动,没有一件事情不在变化,但是,动,这件事情,它是永远不会变的。它会越走越远,最后它到了极点的时候,它一定要返回来,变回原来的样子,就叫返回。 3、变化是自然的,生活要有规律,但是可以有点变化,这叫做生活嘛,因此变化它不是完全一致的,完全规律化的,完全不能变的,没有,它有一个规律是周而复始,但是这个周而复始,不是固定的轨道。你看春夏秋冬,有时候春比较长,有时候夏比较长,有时候好像今年秋天特长,它还是有点变化,循环往复它是非常自然,不是刻板的。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就是逝,逝,不是不见的,逝它是行动,所以用这个看不见的这个逝,好像说不见了,意思是说它大到你没有看到边际,你找不出它到底跑到哪里去了。逝曰远,大到很远很远,这个远,我们现在所讲的极的意思,我们现在很多事情,我们很喜欢无所不用其极,希望把它搞到极致,其实这完全是自讨苦吃,为什么,因为你到了极点,那它很自然就会由极点而慢慢变成不是极点,这才叫做反,到了极点,又变成不是极点,那就又走回头路了嘛,所以为什么,老子的结论叫做什么,叫做远曰反,远的意思就是已经开始走回头路了,你看我们现在都非常清

道德经好句摘抄

道德经好句摘抄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那我们该如何写这本书的笔记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道德经好句摘抄,一起来看看。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一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

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

道德经的奥秘:第十四讲 无知无欲

道德经的奥秘 第十四讲:无知无欲 外:道德经中的无知无欲常常被解读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圣先贤老子怎么会主张人们不学无术呢?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究竟该如何解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老子的无知无欲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呢? 曾:有人说,老子要我们无知无欲,是真的吗?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看你怎么解释无知无欲这四个字。你说一个人无知无欲,这不是要我们变成木头人吗?当然不可能,更何况人活在世界上,他有几个责任,第一个,要使自己生活下去,你看自己都活不了,你还谈什么呢?其他的不要讲了。你要生存,你要生活,你必须要有知识,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一些欲望,我什么都不要了,这种人也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但是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只为了自己的生活,那这个人没有什么价值。我们身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去了解人类的责任,因为我们近四百年,我们已经离开道越来越远,我们几乎快把这个世界给搞垮了,我们几乎快把人类给灭绝了。灭绝人类的,永远是人类自己,这句话,我们要深刻地放在脑海里面,所以现代人的责任,远远超过以前那些人。因此呢,人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有欲望,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老子,如果他是禁欲的,那我们就不要读他的书,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是主张禁欲的。如果他说禁欲,那你就问他一句话,那你自己就一点欲望都没有吗?他就答不出来。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因为那谁都知道那个害处太大了。 外: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呢?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曾:我们讲到无知无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是什么呢?它只是那个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那一种状况。就叫无知无欲。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害的欲望。老子当年讲无知无欲,创是看得很深,很远,很广。你看我们中国人,说父母死了以后你不能忘记他,你要定期地去上坟,可是我们有规定,一年一次,顶多两次,不可以常常去,常常去的话,那到底是死人重要还是活人重要,可见任何事情有个度,所以无知无欲其实才是最好的。知跟欲的那个标准那个度,而这个是会变化的,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所以为什么要灵活,就是这个道理。 道,他是不主宰人的,这一点,我们要常常放在脑海里面,道如果主宰你,你就不必那么伤脑筋,你自然就会满足到合理的程度,你自然就会知到合理的程度,那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价值了,就完全被摆布,一点自主性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创造力?因此人必须要常常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那个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是随时有不同的标准,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修炼。 外: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不去追求那些没有必要,虚妄不实的东西,更不要有违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欲望,对于知和欲,更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和控制。那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对于事物的善恶、是非,我们又该如何来分辩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