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笔译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0
大学英语笔译知识点总结一、英汉互译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1、语法结构的差异英汉语法结构有相当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放在名词和动词之前,而在汉语中,一般由形容词和副词放在名词和动词之后。
此外,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通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而汉语中则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需要对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时进行灵活运用,确保句子通顺、符合习惯表达的方式。
2、词汇的差异英语和汉语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词性以及搭配上。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英语和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并在翻译时进行合理的转换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情境来进行合适的译文转换。
3、句式结构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句式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而在汉语中则采用主谓宾或主谓双宾的结构。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语义意义进行合理的转换和调整,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二、英语笔译中的常用技巧1、逐词逐句翻译逐词逐句翻译是英语笔译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它要求译者尽量忠实地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逐词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种技巧适用于对原文内容理解透彻、熟悉目标语言表达方式、能够保持句子流畅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特点。
2、意译意译是英语笔译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它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意义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这种技巧适用于原文与目标语言在语言结构、语境和习惯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思。
3、借位翻译借位翻译是英语笔译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它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原文的内容和情境,选择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意义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借位翻译适用于原文与目标语言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思。
《基础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对英汉语言思维差异的认识,引导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标准和常用技巧,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汉互译工作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增强学生对英汉语言思维差异的认识1.1能够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1.2能够结合英汉语言差异进行翻译实践课程目标2:掌握英汉互译的标准和常用技巧2.1能够了解英汉互译的标准和常用技巧2.2能够具有较强的翻译意识,较高的翻译素养(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课程简介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开设基础英/汉笔译课程的意义和价值(2)能够描述本课程涉及的主要翻译话题(3)能够描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2.教学重难点(1)基础英/汉笔译课程意义和价值(2)本课程考核方式3.教学内容(1)基础英/汉笔译课程的主要内容(2)基础英/汉笔译的意义和价值(3)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二章翻译基本概念介绍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翻译的概念定义(2)能够描述翻译的基本过程、标准(3)能够描述译者的基本素养2.教学重难点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基本素养3.教学内容(1)翻译的定义(2)翻译的基本过程、标准(3)译者的基本素养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三章英译汉技法介绍:“选义选词”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四章英译汉技法介绍:“主语的选择”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的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的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五章英译汉技法介绍:“关系分句的翻译”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六章英译汉技法介绍:“转态译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七章英译汉技法介绍:“转性译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的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的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八章英译汉技法介绍:“正反转换”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正说与反说的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正说与反说的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九章英译汉技法介绍:“增词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章英译汉技法介绍:“拆译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的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的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一章汉译英技法介绍:“减词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二章汉译英技法介绍:“替代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的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的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三章汉译英技法介绍:“词义的理解与表达”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四章汉译英技法介绍:“转性译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五章汉译英技法介绍:“断句译法”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六章汉译英技法介绍:“主语的选择”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及英汉语对比之“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英汉语对比之“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介绍(4)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第十七章汉译英技法介绍:“汉语分句的整合”1.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此技法的概念定义(2)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法2.教学重难点技法的运用3.教学内容(1)技法定义介绍(2)技法的运用(3)译例分析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5.教学评价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报告四、学时分配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教学进度表3:教学进度表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杜争鸣 陈胜利等编著.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 申雨平 戴宁 编著.英汉翻译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孙海晨 著.汉译英实用技能训练,外文出版社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采用举例、对比等多种方式讲解主要概念及课程其他内容。
英汉笔译翻译知识点总结一、翻译基本原则1.忠实原文:译员要尽量准确而精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2.流畅通顺:译文的语言应该通顺自然,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3.意译和直译: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意译,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习俗和历史上的隐喻或难以直译的内容;4.语言风格:要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体特征来选择相应的汉语或英语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贴近原文的语言特点;5.语言规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遵守语言规范,不使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规范或过时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6.专业术语:对于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术语,译员需要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
二、语言对等1.词义对应: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考虑到词语在语言文化中的习惯用法,避免歧义或误解;2.句式结构: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尽量做到与原文相对应,并保持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信息传递的连贯性;3.逻辑衔接:译文在表达所传达的信息时,要考虑到原文的表述方式和逻辑关系,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的逻辑衔接和信息传达的清晰度。
三、文化因素1.习俗和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和习惯,尤其是涉及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或文化调整;2.历史背景:有些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涉及到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译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3.惯用语和成语: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汉语和英语的惯用语和成语的差异,避免直译误解,尽量使用相近义的惯用语和成语,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四、修辞手法1.隐喻和比喻:在翻译中,对于原文中的隐喻和比喻,译员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合适的意译,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色彩;2.排比和对仗: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原文中的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选择相应的汉语或英语表达方式,保持原文的格调和艺术效果;3.修辞疑问:译员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在译文中保留相应的修辞特色,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英语笔译基础(英译汉)教学大纲(2013年6月修订)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二○一三年六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语笔译基础(英译汉)课程编码:0411056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必修课程计划总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适用专业: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归属系(部):外国语言文学系本课程是否有单独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无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英语笔译基础(英译汉)》是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基本的翻译知识及常用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的翻译熟练技能。
以翻译知识为先导,英汉语言的对比为基础,翻译技巧为主干,通过讲解、范文赏析、译文对比、练习和讲评等具体措施为学生打开思路,提高双语的转换能力,使学生们掌握必要的翻译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与分析以及不同翻译方法,结合大量实践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使学生能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英汉翻译基本技能。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避免不求甚解、逐词死译和望文生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翻译人才。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后续课四、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院级考试课;本课程考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等),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五、学时分配一览表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一)建议教材王恩冕.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三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二)教学参考书目[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第一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翻译概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翻译简史,并掌握翻译定义与分类、翻译的悖论和翻译的标准。
英汉笔译知识点总结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笔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英汉笔译作为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翻译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对英汉笔译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对英汉笔译工作有所帮助。
一、英汉笔译的特点1.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明显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笔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避免出现意思不清晰或者语言不通顺的情况。
2. 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笔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文化内涵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合适的转换和调整。
二、英汉笔译的难点1. 语法结构的差异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如英语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使用,以及汉语的主谓一致和语序等问题,这些都是进行英汉笔译时需要注意的难点。
2. 习惯用语和惯用表达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惯用表达,这些表达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进行英汉笔译时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转换这些表达方式。
3. 词汇的选择和转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有些词汇是很难直接进行对应转换的,需要翻译人员充分考虑上下文等因素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转换。
三、英汉笔译的技巧和方法1. 精读原文,理解意思在进行英汉笔译时,首先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尽量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出来的译文准确、通顺。
2. 考虑语言和文化因素在进行英汉笔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那些涉及到文化内涵或者语言习惯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合适的转换和调整。
3. 注重上下文和语境英汉笔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恰当的翻译。
四、英汉笔译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语言不通顺解决方法: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英汉笔译时要多加练习,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导言:英汉笔译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语言技能,它涉及到将英语文本准确地翻译成汉语。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一、概述英汉笔译基础教程是一门针对初学者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翻译工作。
二、课程设置英汉笔译基础教程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基础知识:介绍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探讨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翻译的难点。
2. 语法和词汇:强调语法和词汇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例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3. 翻译技巧:介绍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如同义替换、释义翻译等,通过实例演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4. 文化背景: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准确翻译原文非常重要。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化差异。
5. 翻译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够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逐步培养自己的翻译能力。
三、教学方法英汉笔译基础教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练习、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会安排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翻译中不断提高。
四、教材选用英汉笔译基础教程选用了一系列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如《英汉翻译教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这些教材内容全面,涵盖了翻译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非常有帮助。
五、考核方式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六、教学成果通过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文本。
同时,他们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译工作入门知识点总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翻译市场也愈发火热。
作为一项专业的语言服务工作,笔译是翻译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初入行的笔译新手,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不容忽视。
本文将就笔译工作的入门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语言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笔译人员,首要的是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这不仅包括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还需要熟练地运用母语表达出来。
因此,对于笔译新手来说,不仅要努力提高外语水平,还要注重母语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对外语的要求取决于翻译的语种和专业领域,一般来说,精通英语是很多翻译岗位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
针对不同的翻译项目,还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如法律、医学、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术语。
二、文化背景笔译工作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包括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
因此,熟悉各国文化、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翻译项目,比如法律文件、商务文件等,对当地的法律体系、商务礼仪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如果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就很可能产生误译或者不准确的翻译。
因此,熟悉原文背后的文化内容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专业知识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翻译项目,如医学、法律、金融等,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因此,初学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并在这个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和积累。
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际组织对参与笔译工作的人员也是有一定的资格认证要求的,如联合国工作人员笔译笔译员的笔译水平考试(UN Languag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等一些国际组织举办的笔译考试。
因此,如果有机会,初学者还可以考取相关的证书,以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四、实践经验熟练运用语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而熟练运用翻译技能更是如此。
笔译基础语法知识点总结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状态等概念的词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
在笔译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名词的语法知识对于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名词的一些语法知识点:1. 单数与复数形式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个。
在英语中,一般在名词后加-s或-es来表示复数形式,但也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规则需要注意。
2. 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是指可以用来计算数量或者有单复数变化的名词,如book(书)- books(书籍),而不可数名词则是指无法用于单复数变化或者表示不可数的名词,如water(水),其中water是不可数名词,无法用于单复数变化。
3. 特殊名词一些名词在变为复数形式时存在不规则的变化,例如:man(男人)-men(男人们),woman(女人)-women(女人们)等。
4. 名词所有格在表示所有关系时,名词需要用' s 或者 of 来表示,如:the boy's book(男孩的书), the book of the boy(男孩的书)5. 名词修饰名词可以被定语修饰,通常和名词放在一起的词类包括: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二、动词动词是句子中最重要的一类词,它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
在笔译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动词的语法知识对于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动词的一些语法知识点:1. 时态动词的时态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在笔译中,要根据上下文准确使用时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2. 语态动词的语态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在笔译中,要根据上下文准确使用语态,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3. 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包括can, could, may, might, must等,用来表示情态的语气。
在笔译中,情态动词的使用要根据上下文准确进行翻译,以保持原文的逻辑连贯性。
4. 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转换在笔译中,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转换常常涉及到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第一章省略论1.0概述省略本来是语法修辞中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话语更加言简意赅。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运用省略来使话语更加流畅。
首先我们来看看英语的省略现象: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Bacon: Of Studies依照英语语法修辞,在一句话中,或一个句群中,如果一个动词,出现在一连串的分句中,从第二个分句开始,动词可以省略。
上面的句子引自培根的《论读书》。
大家知道,培根的散文,以简约见长;因为他精通英语的语法修辞规则,善于运用省略这种修辞手段。
汉语也提倡言简意赅,尤其是书面语,更讲究省略的修辞手法。
究其原因,恐怕跟印刷出版史有关。
在蔡伦发明纸张以前,书面表达都是刻在竹简上,或写在锦帛上。
所以汉语的文言文真可谓“惜字如金”。
纸张发明以后,书写的材料廉价了许多,但一种文风流传下来就成了传统。
因此即使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小说文体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白话文。
但是简约仍然是中国风。
请看《聊斋》中的一个片段:马子才,顺天人。
世好菊,至才尤甚。
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
马欣动,即可臵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之如宝。
蒲松龄:《聊斋》;黄英篇如果我们用大白话来讲这个故事,就会是这样一番话语:马子才,顺天人士。
祖祖辈辈爱好菊花,到马子才时更加酷爱。
他一听到有好的菊花品种,就一定要把它买回来,不顾路程有千里之远。
一天有个金陵来的客商住在他家,自我介绍说他表亲有一两种菊花,是北方所没有的。
马子才欢喜动心,当即整理行装,跟从来客到了金陵。
这个金陵客商千方百计为他营求,弄到两株菊苗,马子才把它们当宝贝一样包藏起来。
以上两例充分地说明,省略不是什么翻译家的新发现,而是两种语言固有的习惯表达。
但是两种语言的省略手段差异很大。
这就是我们翻译中要仔细探究的。
比如说,上述的英语例子,英语是省略重复的动词,而汉语修辞则不允许这种省略。
所以汉语译文应当重复动词,才符合汉语的修辞规律:读书使人渊博;说话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深。
那么,英译汉时,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省略?什么情况下非进行省略不可?在什么文体中最好进行省略,才能使译文更美呢?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探究一番了。
1.1 限定词的省略限制词(determiners)是指在名词词组中对中心词起特指、类指以及表示数量等作用的词。
限定词又分为前位限定词、中位限定词和后位限定词。
在英译汉时,需省略的是部分中位限定词。
也就是传统语法所指的冠词、代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冠词和代词都必须省略。
首先我们来看冠词。
冠词的使用是英语的独特语法现象。
冠词分为两类,不定冠词和定冠词。
前者的作用是类指,后者的作用是特指,有时也表示类指。
汉语的名词词组没有冠词。
表示类指,靠名词本身的含义,表示特指,则运用指示代词。
凡表示类指,无论是不定冠词还是定冠词,在翻译中都可以省略。
A koala is a mammal that does not drink water.树熊是不喝水的哺乳动物。
The panda likes to munch bamboo.熊猫喜欢拿竹子细啃慢咽。
表示特指的定冠词虽然具有特指功能,但有传统语法学家认为the实际上是指示代词的省略形式。
所以英语泛指特指就必须用上定冠词。
汉语则不一定。
比如说,在两件事物进行对比时,如果两者有表示区别的修饰语,则定冠词不必译出:The new factory is now more powerful and productive than the old.新厂比老厂更大,生产力更高。
不定冠词a/an除了表示类别的作用外,还有表示数量的意思,即表示“一”或“任一”、“每一”。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省略。
但是由不定冠词和中心词构成的名词词组如果不是作主语,而是作谓语,英译汉时往往省略“一”的意思,而用汉语的量词表达即可。
说来很有趣,量词是汉语独特的词类。
量词不仅有类指作用,还有描绘作用。
据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仁说,老外学习汉语,量词最难过关。
比如说,“一架飞机”,“一辆汽车”,“一台拖拉机”如此等等,中国人完全靠习得分得一清二楚,但老外容易犯糊涂。
所以在英译汉时,处于述位的不定冠词,不必将“一”的意义译出来,只用汉语的量词即可:They said the murderer seemed to be an honest and kind man.据说那杀人犯看似个厚道人。
What a huge tree!好大颗树呀!前面提到,英语没有量词,但在描写性的文体中,英语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a/n + n + of + n。
如果是这种结构,不定冠词所含的“一”就不能省略了,因为汉语的这种词组是一种固定的搭配形式,例如:a blade of grass 一叶草a cake of soap 一块肥皂a peal of laughter 一阵大笑a flash of hope 一线希望另外,不定冠词所含的“一”是否译出,还依文体而定。
比如说,在描写性的散文中,要译出,而在诗歌体中,则不译出。
原因很简单,因为诗歌体本身是一种极为简约的文体,因此意义不重要的词语往往可以省去。
A full moon rose slowly above the eastern hills.散文体:一轮圆月在东山上空冉冉升起。
诗歌体:圆月冉冉出东山。
英语跟其它西方语言一样,语法修辞上讲究严密的形式连接(cohesion)。
汉语也有形式连接,但在言语表达中,更注重意义连贯(coherence)。
英语讲究形式连接的规则很多。
其一就是代词的照应。
英语的所有格代词,当代语法将其归于限定词之内。
因为所有格代词有特指作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英译汉时必须译出。
但是在一个句群中,如果所有格跟人称对应的关系很明确,汉语是不必使用所有格的:She covered her face with her hand as if to protect her eyes.她用手蒙脸,好像去保护眼睛。
1.2 代词的省略除了所有格代词外,单个的人称代词可以构成名词词组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
英语是重形合( hypotaxis)的语言。
前面提到,形式连接是非常严密的。
在句子中,在句群中,代词的照应(reference)就是确保形式连接的手段之一。
而汉语是重意合(parataxis)的语言,其表现手段跟英语相反,也就是不讲究代词的照应。
下面我们引出一段英语。
文章摘自于华盛顿·欧文的《杂闻录》(Sketch Book)中的一篇,《孀妇及其子》:I am fond of loitering about country churches, and this was so delightfully situated thatit frequently attracted me. It stood on a knoll, round which a small stream made a beautiful bend and then wound its way through a long reach of soft meadow scenery. The church was surrounded by yew trees which seemed almost coeval with itself. Its tall Gothic spire shot up lightly from among them, with rooks and crows generally wheeling about it.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首先采取逐字翻译的方法,将上面的语段翻译如下:我喜欢徘徊于乡村教堂周围,而这座教堂坐落有致,以至于它时常吸引着我。
它坐落在一个小丘上,围绕这小丘的,是一条小溪;小溪绕了一道美丽的弯,然后顺流下去,贯穿一片鲜美的草地。
这教堂被紫杉包围着,它们跟教堂同龄。
它的高高的哥特式塔尖轻轻地从它们中间耸立出来,还有鸦群围绕它盘旋。
从文体来看,这是一段描写文。
汉语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描写文常用点染的笔墨,把文章写得简约而清丽,比如说,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大观园的描写,这些都是中国人感到脍炙人口的名篇。
所以上述译文显得太古板,缺乏描写文的美。
原因何在呢,就是代词的重复,破坏了文章的通顺。
如果作必要的省略,译文可以是这样:我喜欢徘徊于乡村教堂,而这座教堂坐落有致,吸引我常往。
教堂屹立于一小山岗,岗下一水绕绿,蜿蜒贯流一片嫩绿的草地。
周围有紫杉环合,看上去与教堂一样古老。
那哥特式塔尖,矗立树梢,时有鸦群萦绕盘旋。
记叙文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文体。
但是汉语的记叙文也是十分简洁的。
尤其是在自传体和传记体中,当作者介绍人物后,在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时,会出现代词不断充当主语的现象。
英语必须如此,因为每句话必须由名词词组加动词词组构成。
汉语按照语义连贯的思路,主语是存在,但不必写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回译练习,对此就明白了。
所谓回译(back translation),就是把人家译成英语的汉语语段还原过来。
请看下文:For more than four years I used to, almost daily, go to a pawnbroker’s and to a medicine shop. I cannot remember how old I was then, but the counter inthe medicine shop was the same height as I,and that in the pawnbroker’s twicemy height. I used to hand clothes and trinkets up to the counter twice my height,take the money proffered with contempt, then go to the counter the same heightas I to buy medicine for my father who had long been ill. On my return home Ihad other things to keep me busy…我们用黑体标出了人称代词和相关的所有格代词,总计12个。
然后我们再来看汉语的原作: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