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生态环境

甘肃生态环境

甘肃生态环境
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

1.1 地形地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

1.2 气候条件

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

1.3 河流及水资源

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

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

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

1.4 森林

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

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

1.5土壤

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

南山地多为轻粘土

1.6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

1.7旅游资源:

兰州市:水车博览园、榆中兴隆山、中山桥及黄河风情线、五泉山等

白银市:景泰黄河石林等

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水伏羲庙、天水南郭寺等

武威市:武威雷台旅游景区、武威文庙、武威凉州白塔寺等

平凉市:崆峒山景区、泾川大云寺等

庆阳市:庆城周祖陵等

定西市: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等

陇南市: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景区等

临夏州: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永靖炳灵寺景区、和政松鸣岩景区等

甘南州:临潭冶力关风景区、临潭莲花山景区等

1.8能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kW,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k㎡,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甘肃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甘肃省生态环境不断变化.

2.1 自然因素

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决定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东部贺兰山、六盘山对太平洋气流的阻隔作用,西南部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气流的阻隔作用,以及西部天山、祁连山走向平行于西北风气流的方向等复杂因素形成了甘肃省干旱少雨的特殊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植被.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分为地理背景性干旱和随机性干旱两类.地理背景性干旱地区指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土壤水分缺乏,呈现荒漠和草原自然景观的地区,一般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年径流深在15mm以下,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陇中、陇东地区.随机性干旱指降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分配不均,造成季节性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土壤缺水,农作物需水得不到保证而形成的干旱.随机性干旱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部、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

甘肃省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01.8mm,为全国平均降雨量的38%,人均水资源量1390m3,为全国的56%.缺水与干旱影响着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

水土流失是甘肃省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形式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泻渭)、融冰侵蚀等几种类型.全省水土流失年输沙总量5.789亿t,其中黄河流域为5.18亿t,属水力侵蚀;长江流域0.499亿t,属水力侵蚀;内陆河流域0.11亿t,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和融冰侵蚀.

洪水灾害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暴雨洪水、泥石流、冰凌洪水、融雪雨雪混合型水造成的灾害等类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暴雨洪水灾害又分短历时局地性暴雨洪水灾害,中等历时区域性暴雨洪水灾害和长历时大范围洪水灾害三种类型.在1950~1990年的41年间,全省水灾面积2.69万km2,受灾人口1740万人,死亡人口7020人,倒塌房屋65.3万间〔2〕.

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正是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影响环境的真实写照.干旱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河西走廊北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是极端干旱区,相应为沙漠荒漠生态环境;陇南南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是湿润区,相应为森林生态环境.

2.2 人为因素

在甘肃省特定干旱背景条件下,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不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则会形成一种干旱环境→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环境恶化的模式.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缺粮、缺柴、缺草,以致滥垦、滥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境的恶性循环.同时,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生态恶化,导致更加严重的干旱局面.因此,人类进行的各项防旱减灾工程,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位一体.

景泰川,属于极端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2.8mm,而水面蒸发量为1782.5mm.1975年和1984年建成景电提灌第一、第二期工程,发展灌溉面积3.3万hm2,使荒滩变为绿洲.灌区内基本实现了田间林网化,现有林木1200万株,防风固沙林带长779km,灌区森林覆盖率达6.34%,相对湿度由45%增加到49%,年蒸发量由3271mm减少到2363mm,风蚀沙土移动缓慢.

水利工程开发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流域生态环境的平衡.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黑河上游,距甘肃省张掖市25km.枢纽引水,减小了下泄水量,使河流水流转化成地下水的水量减少,引起非灌区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植被的严重退化,下游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39%.

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由于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来维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滥垦开荒越来越严重,形成愈干愈垦,愈垦愈干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石羊河流域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加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考虑,耗水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面水以每年1亿m3的速度减少,地下水位下降5~10m.造成民勤县耕地荒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六化”局面.灌溉面积由610km2下降为470km2;30km2沙枣、红柳枯死,58km2枯梢;1330km2柴湾中有500km2退化;沙化面积增至13km2,沙丘活化速度为年进5~8m,盐碱耕地发展到250km2,地下水矿化度每年以0.12g的速度上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已临崩溃的边缘.

3 生态环境恶化

3.1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主要是水的因素.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由于上、中、下游用水紧密相连,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中游泉水带下移,地下水位下降,中、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下游地面水和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如果过度开采,就会破坏上、中、下游的水量平衡和生态平衡,出现部分地区绿洲退化,土地沙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比较多,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都存在,以石羊河流域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土地沙化面积4800km2,其中河西为4100km2,占总沙化面积的85%;强烈发展的沙化土地2270km2,严重沙化土地1820km2,弃耕农田1270km2.另外,白银市北部、华池县西北部、环县北部也有沙化现象和沙化发展趋势.

3.2 地下水水位下降

地下水水位下降,也是由于上游用水增加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中下游.据分析,上游每增加1m3用水量,中下游要减少0.3m3地下水量.近4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上游蓄水用水的大量增加,造成了走廊中游地下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漏斗区.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5m,有的下降10m以上.石羊河下游形成总面积986km2三个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位以每年0.6~1.0m的速率下降,武威盆地南部普遍下降10~20m,北部的下四分、双湾一带下降15m左右.黑河下游金塔盆地下降5m以上,北部下降1~2m.甘肃省其它地区也有地下水漏斗形成和发展的趋势.

3.3 植被退化

全省11个林区,除祁连山和白龙江森林区还有原始森林外,其余均为次生林.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省严重破坏森林面积30万km2.陇南山区,长期砍伐森林,使大部分山地成为不毛之地;白龙江林区连年过度伐木,乔木面积减少7.3万km2,林线后移5~10km,导致径流减少,泥沙增加,泥石流灾害加剧;陇东小陇山林区毁林面积6.7万km2,有4万hm2变为荒山;甘南高原毁林面积3万km2;

祁连山灌木林受损面积达20多万km2.绿洲退化发生在河西地区,也是因为上游过度用水造成的.民勤绿洲的退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玉门花海子也有这种现象,柳林面积由400km2减少到290km2.

由于干旱、过收和毁革开荒等原因,造成草原、绿洲退化.全省草场退化面积71300k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2%.其中,重度草原退化面积22300km2,中度退化面积19700km2,轻度退化面积29300km2.草场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河西为40.39%,黄土高原为91.8%,甘南高原为10%,祁连山为18.8%,陇南为19.2%.

3.4 内陆湖泊萎缩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末端,历史上都是内陆湖泊,石羊河下游为猪野泽,黑河下游为居延海,疏勒河下游为哈拉湖.由于这些河流上游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湖水补给来源减少,加之强烈的蒸发,内陆湖泊日益萎缩干涸.民勤昌宁盆地,史前时期是猪野泽,东西长百余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随着入湖水量减少,猪野泽演变成东为猪野,西为休屠两个湖泊,后因湖水补给量再度减少,湖泊逐渐干涸消失,至20世纪40年代,仅剩下青上湖.20世纪60年代初,石羊河下游湖泊已全部消失.黑河居延海,1982年还有小片水域,现已变成白茫茫的盐碱荒滩.疏勒河的哈拉湖也是如此.

3.5 地表水水质恶化

地表水水质恶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下游井泉水灌区,以石羊河最为严重.民勤盆地约一半井水盐化度升高0.1-1g/L,18%的井水升高1.1~1.8g/L,每年以0.1g/L的速率升高.水中离子以SO2-4,CI-,Na+,Mg2+增加最为显著.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少,降低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作用和淡化作用.天水、白银、兰州等地地表水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已开始污染地下水.

3.6 水土流失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9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7%.其中黄河流域11.3万km2,占流域面积的28.6%;长江流域1.8万km2,占流域面积的47.2%;内陆河流域26万km2,占流域面积的95.9%.水土流失量黄河流域占89%,长江流域占9%,内陆河流域占2%.形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干旱缺水,植被差,加之滥垦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3.7 土壤盐碱化

全省盐碱地10.5万km2,其中潮盐土4.5万km2,旱盐土6万km2.以石羊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民勤一带,疏勒河流域约2万km2,分布在双塔堡—三道沟和华山—赤金—东湖一带,金塔县西北部、玉门市黄花营、安西县桥子乡、敦煌西北部等地盐碱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转载日期:2012-3-23 22:54:00 来源: 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省域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东部季风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属西北干旱区,甘南和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区,这种自然地理特性使甘肃在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加大了长江泥沙含量,河西地区的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毁坏农田和建筑,由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刮起的沙尘已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江淮地区。甘肃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隐患。为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甘肃实际,特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一、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况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7年底,全省发展农田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38.05%,森林总面积达到382.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达到80万公顷,经济林达到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5%提高到9.04%。草地保留面积约85万公顷。累计改良草地23.3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建设使得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局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人口的增多对食物、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滥垦滥牧和林草植被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 --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43%。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年输沙5.18亿吨,占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甘肃境内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输沙约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总量的10%。近些年在艰苦治理的同时,一些地区仍在陡坡地开荒,掠取燃料,抵消了部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率仅为39%。还有1600多万亩坡耕地尚待治理。 --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垦种,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超载过牧引起了草场的退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 --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有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285万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甘肃自然现状着眼,分析了造成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深入探讨了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原则、重点和措施。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治理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号召,这是进军西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战斗号角,也是西部大开发紧迫的任务,更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很及时,也很必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甘肃省的自然现状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部,总面积45万km2,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全省地形复杂,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多在1 500~3 000m,全省境内,六盘山、陇山纵贯于东,叠山、潘家山、岷山横亘于南,祁连山、合黎山、龙首山分踞河西走廊南北,由于四周高山大岭屏障,加之远离大海,以及北部存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影响大气环境,因此气候干旱。气温受纬度与海拔之影响,冬寒夏凉,局部差异悬殊,冬季各地月平均温度除陇南地区及天水外,均低于0 ℃,大致乌鞘岭以东各地月平均温度低于零度长达2~3个月有余,以西则为3~4月余。夏季月平均气温除敦煌外,各地均低于25 ℃,无霜期一般150~200d,农作物大都一年一熟。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陇南地区康县及文县东南860mm,局部达到1 000mm以上,天水降雨量在600mm左右,兰州即减至300mm 左右,酒泉递减为80mm上下,而敦煌则有40mm。地形地貌不仅以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生产,而且通过水肥和气候条件的再分配,对地球表面林木分布的临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 我省的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生态环境,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林业生产的发展,本省深居内陆,受大气环境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且处于季风的边缘区,暖湿气流不易到达,于是形成多样性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春季长于秋季,陇南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湿润区,北部为暖温带湿润区,中部黄土高原为温带半干旱区;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区。省内森林植被的水平带分别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本区小陇山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森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绿色卫士 ——甘肃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工作纪实 42年,从青藏高原东麓的甘南藏区,到秦巴山地的陇南林区,从沟壑纵横的陇中大地,到茫茫戈壁的河西走廊,陇原大地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 从生态遥感监测,到跋山涉水人工取样,从空气、水源,到土壤、噪声,在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日日夜夜,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我们守护着蓝天绿地、河流山川,为了我们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汶川大地地震、舟曲泥石流,每次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取样监测,数据分析,为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依据;陇南徽县铅污染事故、“3.4”兰州饮用水水质异味事件、武威荣华沙漠排污事件、陇星锑业尾矿库泄露污染事件、天水秦州“4.21”拉运五硫化二磷车辆追尾燃烧事故,一系列突发环境应急救援中,他们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2年,无数惊险而复杂的应急场景,无数平凡而无华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环境监测者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昂扬之歌。 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涉及范围广:江河湖泊,山川土地,树木空气,噪音辐射,所有涉及环境的科学检测监测,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工作强大度大,监测

地点多面广,监测对象大都需要人工取样再拿回来进行检测检验,跋山涉水、临危涉险就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 甘肃是资源大省,重化工企业众多,污染问题严重。1976年,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开始肩负起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及综合分析,为全省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监测信息和技术支持,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综合指导的历史重担。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已经发展成为组织机构健全、技术人才荟萃、各类检验监测设备齐全的综合环境监测科研与服务机构,可以向社会提供水、空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11大类370项527个方法的监测分析资质,具备开展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全分析、土壤重金属、VOC S监测能力。成为全省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 新时期以来,以推进全省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为契机,通过提高核心业务能力,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中心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全省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网络建设方面。(特效字幕) 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生态遥感监测五大监测网络,一个数据库信息平台和监测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全省监测及运维四个统一标准,为环境监测的规范化、科学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文章阐述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标签: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的人为开发,目前甘肃土地沙化、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十分严重,由建国初期全国工业分布规划导致的重工业集中的现状,也使得工业污染日益侵袭着脆弱的自然环境。甘肃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高,而森林覆盖率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工业污染非常严重,但治理效果较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甘肃是我国自然生态极端脆弱的地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如下: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自然科学背景,尤其是得到了热力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支撑。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里,引人注目的是不含有土地和任何自然资源要素。在有关经济增长的争论中,以土地的不变投入为基础的增长论的传统阵地,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没有任何地位。肯尼斯·布尔丁(1966)认为:我们需要观念上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来自开采、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我们一起存在。价格机制只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必须是资源环境严格约束下的最优增长。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新机制,调动居民、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国家总体部署,适时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投资项目目录,改进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__ 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__ 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__ 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

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建设

甘肃:构建一道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中东部是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4%;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冰川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每年7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补充支撑着河西及黑河下游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合拢和抵御风沙东扩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类型,对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甘肃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定位,2012年甘肃省与中科院联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战略设想。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切实保护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2013年底,国务院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我省继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后获得国家支持的又一重大政策性战略平台。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将有利于我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全面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对于早日建成经济发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甘肃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既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区,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资源宝库,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功能,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突出。以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是甘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甘肃88.7%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筹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甘肃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环境监测

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环境监测 服务费收费标准下发《省环保系统 监测站专业服务收费实施细则》的通知 甘价费[2004]175号 省环保局: 你局《关于商请调整我省环境监测收费标准的函》(甘环函发[2003]18号)收悉。经研究审核,决定对我省环境监测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具体收费标准请按附表规定执行,同时将重新修订的《省环保系统监测站专业服务收费实施细则》一并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附件:省环保系统监测站专业服务收费实施细则 二ΟΟ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附件:

省环保系统监测站专业服务收费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环保系统开展专业服务的管理,根据《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环保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17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本着公开、公正、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确保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环保监测任务的前提下,可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在规定的围开展专业有偿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以促进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开展专业技术有偿服务的我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 第四条专业技术有偿服务围: 1、各类环境背景值调查和环境评价; 2、各类环境要素的分析化验和测试、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监测; 3、各类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保护新产品检测和新技术鉴定检测; 4、环境现状、污染事故、纠纷仲裁、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及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 5、治理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环境效益分析与评价、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实验、室环境空气监测;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甘肃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管理规定试行修改

甘肃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管理规定试行修 改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甘肃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维护管理制度 (试行) 甘肃省环境监察局 目录 甘肃省污染源在线 甘肃省污染源企业 甘肃省污染源企业 甘肃省污染源企业 甘肃省污染源企业 甘肃省污染源企业 甘肃省污染源(烟气)在线 甘肃省污染源(水质)在线 甘肃省污染源在线 甘肃省污染源(水质)在线自动监测

甘肃省污染源在线 自动监控现场端自动监测数据使用制度第一条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是环境监管、污染减排的重要依据。为确保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环保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对重点污染源现场端进行监督考核,现场督查考核内容为定期的质控监测及现场检查。 第三条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监控中心重点负责每个季度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现场端进行监督考核,市(州)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中心重点负责每个月对重点污染源现场端进行监督考核。 排污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对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保障监控设施基本运行条件以及现场端监控设施的安全与保卫,并配合责任环保部门监控中心开展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管理工作。 排污单位会同运行维护机构每季度第一个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责任环保部门监控中心提交上个季度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报告(包括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分析、数据缺失和异常情况说明以及企业生产情况等)。

运行维护机构负责保证污染源现场端监控设施正常运行;会同排污单位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日常维护情况,发现运行异常情况后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处理。 第四条重点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测设备经正式验收后其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在一定时段认定为有效数据。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后至下次运行监督考核,该时段内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数据认定为有效数据。 从上次比对监测、质控校核合格到此次比对监测、质控校核不合格期间的监测数据作为无效数据,运行维护人员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对该时段的数据进行标识和补充,并通过排污单位上报责任环保部门。 验收不合格、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或不能正常运行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数据不被认可(日常运行考核不合格,异常情况申报核准期间、限期整改期间的排污单位现场端的自动监测数据也视为无效数据)。 第五条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仪器在校零、校标和质控试验期间的数据作为无效数据处理,不参加统计,但作为监测仪器检查和校准的依据予以保留。 第六条具备自动校准功能的自动监测仪器在校零和校标期间,排污单位专职环保员、运行维护员或现场督查人员发现仪器零点漂移或量程漂移超出规定范围的,从上次零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