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一、概述 (5分)

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得概念(2)稳态得概念

2、机体功能得调节 (1)机体功能调节得基本方式(2)反射与反射弧得概念

动物生理学:就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得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得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得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水平:①整体与环境水平;②器官与系统水平;③细胞与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就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得各种理化因素得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得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就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必要条件,也就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就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产生得有规律得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得基本方式就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与具有内分泌功能得组织细胞产生得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得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得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组织、细胞本身得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就是神经与体液调节得补充。

动物生理功能得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得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得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二、细胞得基本功能 (5分)

1、细胞得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得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得概念

(3)阈值、阈电位与锋电位

2、骨骼肌得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得兴奋传递(2)骨骼肌得兴奋-收缩偶联

细胞膜得生理功能:物质转运与信号传导

物质转运方式:1、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得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得转运:出胞与入胞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得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得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得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酒精、麻药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得物质,在特殊蛋白质得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得现象,称为易化扩散。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得易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得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得特点:(1)物质移动得动力来自高浓度得势能,细胞不耗能

(2)顺浓度差或浓度梯度移动

(3)膜蛋白得参与

载体介导得易化扩散得特点:(1)高度得结构特异性(2)具有饱与现象(3)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通道介导得易化扩散得特点:(1)选择性(2)转运速度快(3)门控特性

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都就是要消耗能量得,只不过就是消耗得势能,不需要消耗细胞得能量。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得分子或离子由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得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与氨基酸得转运

入胞作用:指细胞外得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得过程。这些物质主要就是侵入体内得细菌、病毒、异物或大分子营养物质。

出胞作用:细胞把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排出得过程.这就是将细胞产生得蛋白质、激素、酶类、神经递质等物质运出细胞得主要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携带生物信息得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引发并产生一系列信号分子得信息传递级联反应,从而使生化细胞改变或发动其生理活动得过程。

细胞得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介导得信号转导分类: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得信号转导

过程:①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②激活与受体耦联得G蛋白③激活G蛋白效应器④产生第二信使⑤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得蛋白激酶或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就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得激活有关得独立得受体蛋白质分子。

G蛋白:就是鸟苷酸结合蛋白得简称,具有耦联受体与激活效应蛋白得作用。

第二信使:将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得信息,传达给细胞内得靶蛋白得小分子物质。

第二信使有:cAMP、肌醇三磷酸、二酰甘油、环鸟苷酸与Ga2+等;

第一信使:就就是激素.

细胞得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5分)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得各种内外环境得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得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得最低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得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得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得动作电位或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引起兴奋得刺激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得变化率.

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临界值),才能引起兴奋。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得细胞无论就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就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K+得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与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得高浓度与安静时膜主要对K+得通透性,就是大多数细胞产生与维持静息电位得主要原因。(静息电位就是K+得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就是K+外流所致,其大小取决于膜两侧K+得浓度差与膜对K+得通透性。)

K+平衡电位(EK):当促使K+外流得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势能,与阻碍K+外流得电位差势能相等时,K+外流量与回到细胞内得量达到动态平衡,K+得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得电位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得数值。

【细胞内外K+得不均衡分布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得通透性就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得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得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K+得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得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得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K+得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得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K+得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就是K+得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就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膜两侧得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得倒转与复原得过程。特点:(1)全或无特性;(2)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极化:细胞膜两侧存在得外正内负得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得过程.

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得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得状态.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得过程.

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得形成: Na+通道被激活,膜外得Na+内流,使膜电位—70mv增加至0mv,进而上

升为+30mv,Na+通道随之失活。

Na+平衡电位(ENa):当促使Na+内流得膜两侧Na+浓度差势能,与阻碍Na+内流得电位差势能相等时,Na+内流量与移动到胞外得量达到动态平衡,Na+得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得电位差就就是Na+平衡电位,也就就是动作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就是刺激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得结果,其大小决定于膜两侧Na+浓度差与原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得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得通透性,大量得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

负值转变,直到K+得平衡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得下降支。它就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得,因此,在体外描记得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得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

C.后电位(超极化)得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得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得Na+-K+泵被激活,将

膜内得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得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与正后电位。

D.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得一个迅速发生与迅速消逝得较大得电位变化。由上升支与下降支构成得一个尖峰,

又叫脉冲。

后电位:快接近静息电位得曲线甚至还比静息电位还低得这部分曲线。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点位得部分称为超射。

阈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得最小刺激强度.更确切得说,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得刺激叫做阈刺激。阈电位:就是所有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得一项重要功能指标,就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得临界值.

兴奋在一个细胞上得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得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得传导。

细胞兴奋时得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峰电位,完全丧失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开始恢复,低于正常,较强刺激能引起反应(对阈上刺激反应);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刺激能引起反应(对阈下刺激反应);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正常

局部兴奋:指阈下刺激虽然不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但可在受刺激得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得去极化。

局部电位得特点:(1)等级性现象;

(2)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可向周围扩布,但随着距离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式衰减。

(3)总与现象(空间总与、时间总与)

第二章血液(10分)

三、血液(10分)

1、血液得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得基本组成(2)血液得理化性质10

2、血浆(1)血浆与血清得区别(2)血浆得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得功能 (4)血浆渗透压

3、血细胞(1)红细胞生理:形态与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2)红细胞生成所需得主要原料(3)红细胞生成得调节 (4)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得生理功能

(5)血小板得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4、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得基本过程(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4)加速与减缓血液凝固得基本原理

白蛋白

血浆蛋白球蛋白

水纤维蛋白原

Na+、K+、Ca2+、Mg2+

血浆电解质 HCO3-、Cl-、HPO42-、SO42-

血液溶质营养物质

红细胞小分子有机物代谢终产物

血细胞白细胞激素

血小板气体:O2、CO2

一、血液得组成:血液就是由固体与液体组成得复杂混合物。固体部分由血细胞组成,共占血液总体积得45%.血细胞得颜色为红色,除红细胞外,还有白细胞与血小板,或称血浆,则占总体积得55%。血浆就是无色得,主要由水分组成,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蛋白质、食物、养料、无机盐、代谢废物以及气体等.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压紧得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得体积分数。

二、血量:指动物体内得血液总量,占畜体得6%-8%,并且存在种族、年龄、所处环境等不同得差异。

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得血量

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得血量

三、血液得理化性质

1、血液得颜色、气味、密度

颜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得含氧有关

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稍,呈暗红色。

密度:1、05—1、06

与血细胞数量与血浆蛋白得浓度有关

血液中红细胞数越多,全血质量密度越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越多,血浆质量密度越大.

红细胞得相对质量取决于细胞中血红蛋白得浓度.血浆得相对质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得浓度.

腥味:与挥发性脂肪酸有关,肉食动物腥味更重

咸味:含NaCl

2、血液得粘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与粘着得特性,叫做血液得粘滞性。

全血得粘滞性比水大4、5-6、0倍,血浆得粘滞性比水大1、5-2、5倍。

血液得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得含量,血浆得黏滞性则取决于血浆蛋白得含量。

血液得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得血流速度与血压起重要作用。

3、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得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得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就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得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与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就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得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与形态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得颗粒所形成得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就是等张溶液。渗透压得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得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得种类与颗粒得大小无关。

4、血浆酸碱性

血液呈弱碱性,PH一般为7、35—7、45,但以动物种类不同而略有差异。耐受极限: 7、00 ~7、80——相对恒定

血浆中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3/NaH2PO4等

肺与肾也不断排出体内过多得酸与碱

三、血浆与血清得区别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得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将采集得血液按5:1得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得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得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得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与一些凝血因子,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除去了纤维蛋白原得血浆就就是血清。

四、血浆得主要成分

血浆就是一种淡黄色得液体,由90%得水与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得50%-60%,就是机体内环境得重要组成部分。

水(90-92%)

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

血浆电解质:Na+、K+、Ca2+、Mg2+、HCO3-、Cl—、HPO42-、SO42—

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与氨

O2、CO2、与N2等气体

其她:激素与酶等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血浆蛋白球蛋白:α、β、γ

纤维蛋白原

五、血浆蛋白得功能

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得渗透压--白蛋白

参与脂类与脂溶性物质得运输——α、β球蛋白

参与机体得免疫反应——γ球蛋白

血浆功能参与凝血、纤溶与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功能——白蛋白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六、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得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得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就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得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与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就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得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与形态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得颗粒所形成得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就是等张溶液。渗透压得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得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得种类与颗粒得大小无关。

七、红细胞生理

(一)形态与数量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与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椭圆形

红细胞就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得一种。同种动物得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调节等不同而有差异。

幼年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雄性动物高于雌性动物

营养条件好得高于营养不良得

高海拔地区得动物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海拔地区得动物

(二)红细胞得生理特性

1、红细胞得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与溶血得特性。

红细胞脆性: 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得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得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得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临床意义:衰老红细胞得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与初成熟得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与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得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得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得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或血沉。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得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得参考

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 血沉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得成分变化有关 3、红细胞得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得毛细血管与血窦孔隙,这就是得红细胞会发生卷曲与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

(三)红细胞得生理功能

1、运输O2与CO2

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HHb 与HbO2均为弱酸性物质。组成两个缓冲对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得调节作用.

KH b/HHb 与KH bO2/HH bO 2

(四)红细胞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得生成条件:①正常得红骨髓造血功能

放射、某些药物 骨髓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机体能提供充足得造血原料:蛋白质与铁

铁得供应不足、铁丢失过多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③必要得成熟因子:VB12与叶酸;铜与锰

食物中南得叶酸与V B12缺乏

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2、红细胞得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在脾脏与骨髓中被吞噬

(五)红细胞生成得调节

①爆式促进因子(BP 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③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缺氧就是刺激红细胞生成得直接因子

机体缺氧 刺激肾脏 EP O增加 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得增殖、原血母细胞得分化、成熟与Hb 得合成 血液中红细胞增加 缓解了缺氧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抑制

(六)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得生理功能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

有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20%-40%):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2%-8%):吞噬、免疫

白细胞得主要功能就是消灭侵入机体得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得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与无粒细胞。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得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与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与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得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得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将产生大量化学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能诱导中性

粒细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

特点就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得直接与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有很强得运动游走与吞噬能力,能吞噬、水解入侵细菌、坏死细胞与衰老红细胞等,可将入侵微生物限

定并杀灭于局部,防止其扩散.就是炎症时得主要反应细胞。

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液中得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得肥大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胞内得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得物质:

肝素:对局部炎症部位起抗凝血作用

组胺与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功能就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得致过敏作用及

参与对蠕虫得免疫反应.它可释放PGE1、PG E2与组胺酶.

①缓解过敏反应与限制炎症过程.

过敏反应时,可吸引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趋向局部,并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对机体得

危害。

②对寄生虫得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①吞噬与消化作用—-吞噬与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与损伤组织

②分泌功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得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

③处理与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杀伤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实施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实施体液免疫,即抗体免疫

(七)血小板得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白细胞 白细胞

循环血液中得血小板就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双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

由骨髓巨核细胞得胞浆断裂而成,在血液中仅存留5—11天

能消耗氧,产生乳酸与二氧化碳,具有活细胞得特征

血小板得生理特性:1、粘附

2、聚集

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得ADP、5-HT、儿茶酚胺、Ca2+、血小板因子

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得过程。

4、收缩

5、吸附

血小板得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过程,保持血管内皮得完整性

1、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过程:小学馆受伤后立即收缩;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凝血块形成

2、参与凝血

血小板中含有多种与血凝有关得因子(PF3、PF2、PF4),对凝血过程具有极强得促进作用

3、保持血管内皮得完整性

血小板抗原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得凝血过程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红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收缩蛋白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八、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参与者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二)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得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得凝胶状态得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得、复杂得蛋白质得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得可溶性得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得纤维蛋白,后者呈丝状态交错重叠,将血细胞网罗其中,称

为胶冻样血凝块。

生理意义:凝血速度很快,一般几分钟完成。

①堵塞伤口,起到止血、减少出血得作用;

②防止细菌等异物侵袭伤口,保护机体。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得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发现得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得凝血

因子有12种。

(三)血液凝固得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途径: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

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得过程不同

血液凝固得机理:1、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PF3,Xa ,V ,Ca2+)

(1)内源性激活途径:从激活因子XIII 开始至激活因子X得过程。参与凝血得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特点: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

(2)外源性激活途径:从因子III 释放开始至因子X 得激活过程。凝血得组织因子(组织凝血吉美,

因子III 就是来自血管外组织,而不就是来自血液)

特点:反应步骤,凝血速度快

2、凝血酶得形成

凝血酶原(II ) 凝血酶(IIa )

3、纤维蛋白得形成

XIII

凝血酶原激活物

2+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 XIIIa Ca 2+ 凝血酶 凝血酶 Ca 2+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多聚体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得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发生溶解得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由肝、骨髓、嗜酸性粒细胞与肾组织合成并释放进入组织中得糖蛋白。作用就是:降解纤维蛋白

①内源性凝血系统得有关凝血因子——内源性激活途径;②来自各种组织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得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由肾脏合成得尿激酶-—外源性激活途径

纤溶酶原抑制物:大多就是丝氨酸蛋白酶得抑制物,特异性不高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激活物(+)(—)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酶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为可溶性小肽——抗凝)

纤溶酶原得激活

两个阶段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得降解

纤溶得基本过程:

纤溶得生理意义:

1、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得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

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正常情况,血浆中抗纤溶酶浓度很高,为纤溶酶得20—30

倍,因此,纤溶酶在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

凝血、纤溶与抗纤溶三方面活动得相互制约,对于凝血与

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有重要意义,确保机体血液循环得通畅.

(五)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III就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精氨酸残基

凝血因子IIa、VII、IXa、Xa均属丝氨酸蛋白酶,其活性中心均有丝氨酸残基。

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中得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酶得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每一份子抗凝血酶III可与一份子凝血酶结合.

2、肝素就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

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得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肝素与抗凝血酶III协助完成、相辅相成。

(六)加速与减缓血液凝固得基本原理

加速血液凝固:①血液与糙面相接触;②提高创口得温度;③添加维生素K

延缓血液凝固:①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②减低创面得温度;③除去Ca2+与纤维蛋白;④加入抗凝剂

血液得功能:

1.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与血浆中得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与酸碱缓

冲等功能.

2.营养功能:血浆中得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4.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得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得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防御与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与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与血浆中得各种免疫物

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得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与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浆得生理功能:a 营养功能 b 运输功能 c 免疫作用d 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e 缓冲作用f 形成胶体渗透压g组织生长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得功能;

红细胞得生理功能:a气体运输功能b 酸碱缓冲功能c免疫功能;

白细胞得生理功能:免疫作用(渗出,趋化,吞噬)

血小板得生理功能:(主要就是促进止血与加速血液凝固)a 营养与支持作用b止血功能c凝血功能d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1、参与凝血2、参与生理性止血3、保证血管内皮得完整性。

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得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得力量,成为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与组织也之间得液体平衡.

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得速度,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得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得凝胶状态得过程.

血凝得原因:纤维蛋白原降解成为纤维蛋白,它要降解必须要生成凝血酶,凝血酶得生成必须要有凝血酶原复合物得形成。

血液凝固得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影响因素: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得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得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得物质。

ABO血型得确定与区分: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抗B血清,抗A血清与抗A-抗B血清混合,在十一条件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依据交叉配血试验即可确定血型。

第三章:血液循环(10分)

1、心脏得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与心率得概念(2)心脏泵血过程(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与心指数得概念10 2、心肌得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1)心肌得基本生理特性(2)心肌动作电位得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得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4)心音

3、血管生理(1)影响动脉血压得主要因素(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得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得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得调节 (1)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与血管功能得调节

(2)心血管活动得压力与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3)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得调节

一、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得机械活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中可顺序出现: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与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全心舒张期)。

无论心房还就是心室,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只有在舒张期心脏自身才能通过冠状血管获得营养物质与氧气,从而有利于恢复作功能力以及血液回心。

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得时间,心率越快,心动周期得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得持续时间越长。

过快得心率不利于心脏得舒缓休息。

心动周期得特点:(1)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 (2)全心舒张期0、4S,有利于心肌休息与心室充盈;

(3)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4)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活动作为心脏活动得指标.

心率(HR):每分钟内心脏搏动得次数,为心搏频率得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动周期得长短与心率呈反比例关系。

总得来说,初生动物得心率高,体质弱〉强;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经过充分训练得动物心率较慢。

二、心脏得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

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得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心房、

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大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室血液充盈量达30%,心房收缩起初级泵得作用.心房缩

持续0、1s,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

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

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急剧↑并超过心房内压,小于主动脉压(左室内压↑近80mmHg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心室内血量不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

特点:就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0、05s.

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动脉压(左室>80mmHg,右室〉8mmHg) ,半月瓣开启,(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称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心室容积明显缩小,之后室内继续上升,持续0、1s.

特点: ①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②由心室射入主动脉得血量大(约占总射血量得2/3)③流速快,用时少(≈收缩期1/3).

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

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 (射血能=血液得动能,占射血量30%),称为减慢射血期。

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②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得最小程度,并持续0、15s。③因外周血管得阻力作用,血液得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

3、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称

为等容舒张期。

特点:①就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0、06s~0、08s。②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③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

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心房与大V内大量血液快速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0、11s,流入心室得血量约为总血量得2/3。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得室内压最低。

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得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得压力差减小,心室内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其前半期为大V得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得挤血入心室。)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

之后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得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降低产生得抽吸作用.

1、心房得初级泵血功能:

(1)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接流入心室

(2)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

(3)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2、左心室得射血与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A、等容收缩期: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内压力,小于主动脉压,半月

瓣与房室瓣均关闭,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心室内血量不

变.特点就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0、05S。

B、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开放,血液急速射入主动

脉。特点就是心室射入主动脉得血量大约占总射血量得2/3,流速快,心室容积明

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0、1S。

C、减慢射血期: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

称为减慢射血期。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得最小程度,持续0、15S。室

内压与主动脉压由峰值逐步下降。

(2)心室舒张期:A、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房压,半月瓣、房室瓣

关闭,心室容积并不改变,称为等容舒张期。特点就是心室容积不变,心室压急速大

幅下降,持续0、06-0、08S。

B、心室充盈期:a、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启,心室容积

增大,心房内大量血液快速流入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0、11S,

流入心室得血量约为总血量得2/3、

b、减慢充盈期: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入心

室,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

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得心房收缩。

c、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挤入心室。

左心室泵血机制:心室得收缩与舒张就是导致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与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得根本原因;压力梯度就是瓣膜得启闭与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得主要动力,而瓣膜得启闭保证了血液得单向流动。

心音:就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与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得振动所产生得声音。

心音图: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后得到得图形.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收缩期得开始,就是心室开始收缩得标志,又称为心缩音。“扑“,声音低沉,持续时间长。

意义:主要反映心肌得收缩能力及房室瓣得功能状况。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得开始,就是心室开始舒张得标志,又称为心舒音.“通”,声音高,持续时间短。

意义:主要反映动脉血压得高低及半月瓣得功能状况。

心脏泵血功能得评价:

(1)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得血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得血

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去收缩末

期容积,就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得最基本指标。

(2)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得血液量,又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

与心率得乘积。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3)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得容积百分比。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得百

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意义:

①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②心缩力↑→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4)心指数:在静息、空腹情况下,动物单位体表面积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意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5)心做功量: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做得功称为每搏功。

每搏功=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

每分功=每搏功*心率

右心室作功量只有左心室得1/6

在维持搏出量不变得情况下,随着动脉血压得增高,心肌收缩强度与作功量将增加.

心脏泵血功能得调节心脏射血功能得调节(影响心输出量得因素):

(1)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

心肌在收缩前所遇到得负荷,称为心肌得前负荷。可用心室舒张期末血液得充盈程度(容积)来表示。它反映了心室肌

在收缩前得初长度 .

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心室充盈量↑→心肌纤维初长度↑→心肌收缩力↑→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得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得改变称异长自身调节。

意义: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2)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就是指通过心肌本身收缩活动得强度与速度得改变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得改变来影响每搏输出量得能力(提高射血分数) 。这种调节心搏出量得机制,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意义:能对持续得、剧烈得循环变化有强大得调节作用。

(3)后负荷(外周阻力得影响)

就是指心肌在收缩时才遇到得负荷,称为心肌得后负荷(afterload)。心室肌后负荷就是指动脉血压,故又称压力

负荷。

主动脉血压升高→心脏射血阻力增大,搏出血量减少→心舒末期容积增大→心缩力增强→搏出血量恢复正常

血管得收缩与舒张就是在机体神经与体液得调节下使其与该组织得代谢水平相适应得。

结论:心输出量总就是与机体得代谢水平相适应得.

(4)心率

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在一定范围内(40~150次/分),心率↑→每分心输出量↑

>15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充盈量↓→每搏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

1、每搏输出量得调节:在心率不变得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受到心肌得前负荷(肌肉得初长度)、肌肉本身得收缩能力、后负荷得影响。

(1)心肌得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得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心室充盈量来表示.

心室舒张末期得容积=静脉回流量+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得容量、心肌得初长度就越长,心肌收缩力越强,搏出功越大.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得因素:心室舒张时间:与心率呈反比

静脉回流速度: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心房、心室之

差.

(2)心肌得收缩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得一种内在特性。

影响心肌收缩力得因素:a、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b、多种体液因素(儿茶酚胺)

c、兴奋时胞浆Ca2+浓度

d、ATP酶得活性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力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得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这种变化与心肌收缩前得初长度无关。

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得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得改变,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意义: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心脏可将增加得回心血及时泵出,不致使过多血流滞留于心腔中,从而维持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输出量之间得动态平衡。

(3)后负荷对搏出量得影响

后负荷--动脉血压(相对于心室而言)

后负荷增大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增加,射血期缩短,心室肌缩短得程度与速度均减小,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如果回心血量不变,则心舒末期容积增大,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搏出量恢复正常。(4)静脉回流量

2、心率得调节

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得能力,称为泵血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三、心肌细胞得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得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1、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即具有兴奋性.心肌细胞也与其它可兴奋细胞一样,发生一次兴奋后,

兴奋性也要经历各个时期得变化之后,才恢复正常。

(1)有效(绝对)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兴奋性得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得长短主要取决2期(平台期)

(2)影响兴奋性得因素(图)

①静息电位水平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②阈电位水平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③钠通道得状态

Na+通道有激活、失活与备用三种状态:

2、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得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得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起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得结区除外),其自律性大小: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心脏得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得特定部位,即起搏点(pacemaker)也称为自动中枢、高等脊椎动物为窦房结、鱼类、两栖类动物得起搏点位于静脉窦。

(1)自律细胞得电位特点

(2)影响自律性得因素

①舒张期自动去极化得速度

②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不就是主要影响因素)

正常起搏点:哺乳动物整个心脏得节律由窦房结得活动控制,窦房结就是整个心脏得主导起搏点,称为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之外得其她部位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自身得自动节律性,只起着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3)心肌自律性与心律得关系

各部位得自律细胞得自律性高低不一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90-100次/分)(40—60次/分)(20-40次/分)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得控制:节律高者控制节律低者.因为节律高者具有抢先占领(抢先达到阈电位

产生AP)与超速驱动抑制(抢先夺获压抑节律低者得“被动”节律性兴奋 )得机制.

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得组织或细胞?

高等动物心脏内得自律性组织得节律性高低不一。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

心脏内兴奋传导速度不均一:(1)传导最慢得部位就是房室结——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

(2)传导最快得部位使心室内浦肯野氏纤维(细胞)

生理意义:保证心室肌几乎完全同步收缩,产生较好得射血效果。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正常心搏节律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故称窦性节律.称窦房结为心搏起源或心搏起步点。

异位节律(异位心律):由窦房结以外得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安全因素:当正常起搏点活动障碍时,作为备用起搏点仍能以较低得频率保持心脏跳动

潜在得危险因素:当其自律性增高并超过窦房结时,可引起心律失常.

决定与影响自律性得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得速度;②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水平间得距离

心肌细胞同神经纤维与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兴奋性.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后,一次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与超常期等时期,随后恢复正常状态.

有效不应期: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60mv。心肌:250-300ms,骨骼肌:1-3ms

绝对不应期: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55mv。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

超常期:—80mv恢复到—90mv

3、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得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得特性。

1)传导原理:

局部电流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形成功能上得合胞体,保证左、右心房或心室能够同步兴奋与收缩

(2)传导特点:

1)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血

2)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房室交界就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得唯一通道,交界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才向心室传播称房室延搁

(4 )影响心肌传导性得因素

1)细胞得直径: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2)0期去极化得速度与幅度

3) 邻近部位膜得兴奋性

4)细胞间联系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闰盘(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形成功能上得合胞体,保证左、右心房或心室能够同步兴奋与收缩.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就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得唯一通道,交界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极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才向心室传播。(兴奋在房室交界得传导过程显著减慢,这种现象叫做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区市正常情况下心房与心室之间得唯一传导途径,其中得结区细胞直径仅有3μm,且分支多,传导速度极慢,在心脏内冲动传导过程中形成0、1S得延迟,称为房室延搁.】

交感神经对心脏得刺激可缩短房室延搁,迷走神经得刺激延长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得生理意义: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得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得特点与传导速度得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藕联使心肌纤维缩短。

心脏内兴奋传播得特点:①各种心肌细胞传导速度不同,冲动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传遍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产生“全"

或“无"式收缩;

②存在房室延搁现象,从而保证心房、心室次序、协调活动,有利于血液充盈心室与射血。4、收缩性

心肌细胞得收缩性有以下特点:①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得有明显得依赖性

②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③不发生强直收缩

④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在心肌得有效不应期之后,与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得(人工或病理)阈上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得兴奋与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得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得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四、心肌动作电位得特点

(一)心肌细胞得类型及特点

(1)普通心肌细胞(又称收缩细胞与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

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

性,不具有得自主节律性,就是心脏泵血活动得动力。

(2)特殊分化得心肌细胞(自律细胞)包括P细胞与浦肯野氏细胞。

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得能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得传导功能。

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得0期去极化速率与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

③慢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

(二)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

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心室传导组织。

(1)P细胞—-为卵圆形,小于普通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中,就是窦房结中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得细胞,所以称为起搏细胞。

(2)浦肯野氏细胞—-直径最大,广泛存在于除窦房结与房室结得结区以外得所有心传导系统中。

(三)普通心肌细胞得跨膜电位及形成机理

1.心肌细胞得静息电位——K+跨膜运动所形成得平衡电位,膜内电位低于膜外

(1)幅度:心室肌膜内为—90mV

(2)机制: K+跨膜运动所形成得平衡电位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平衡电位

心肌细胞得静息电位及形成原理,基本上与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相似,也就是由细胞内K+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得K+得跨膜平衡电位。心肌细胞得静息电位为-90mv。

2.心肌细胞得动作电位——在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起主要作用得离子通道就是快钠通道(Na+内向离子电流)与慢钙

通道(Ca2+内向离子电流);慢钠通道、快钾及慢钾通道也在心肌细胞去极化与复极化中

起作用。

心肌细胞得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不同: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300-400ms);动作电位得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1)动作电位得过程

整个动作电位变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中0期为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l~4期属于复极化过程。

除极过程(0期):又称去极化期,膜去极化,Ap上升支

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得兴奋冲动影响下,膜内电位上升至临界水平即阈电位(约为﹣70mV)水平,引起快钠通道开放(激活),膜外Na+顺着浓度差与电位差迅速内流,形成快钠内向电流,使

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静息时得﹣90 mV跃升至﹢30 mV,在l~2ms内电位变化幅度达120 m

V,构成动作电位得上升支。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TTX)特异性阻断.

复极过程: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 mV迅速降至约0 mV,形成复极1期,

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得K+外流。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又称缓慢复极期。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0 mV水平附近达100~150 ms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Ca2+(伴有少量Na+)内流与K+外流所形成得离子电流动态平

衡.初期就是Ca2+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间推移K+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慢

地变负。

3期—快速复极末期。平台期后由于Ca2+通道已灭活,K+外流却随时间而递增,因而膜得复极加快,导致膜电位快速复极化直至完成复极过程。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又称恢复期。心室肌细胞得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在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顺浓度梯度跨膜进出得各种离子,在恢复期中须依靠膜得主动转运机理,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正常

得离子浓度梯度,为再次兴奋准备条件。Na+与K+得主动转运依靠Na+-K+泵进行;Ca2+得主动转运则

就是通过Na+-Ca2+交换机理与Na+得顺浓度梯度内流相偶联进行。4期因膜内[Na+]与[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与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得机制:0期去极化得形成—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使心肌细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与反极化。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答案

. 答案 一、名词解释: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文档Word

.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 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 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跨膜内流和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K 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37文档Word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 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健康人及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受体: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CD) 细胞保护:细胞对于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称为细胞保护。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霍奇金学派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去极化到0 mv,进而变化到20~40mv,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终板电位: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终末时,在极短时间内,差不多同时有200-300个囊泡同时破裂,其中的Ach被释放,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结果导致终膜出现远较微终板电位大得多的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把从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肌膜发生兴奋,与肌原纤维中的肌丝活动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基本电节律:有节律地反复进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活动叫基本电节律。

动物生理学试题(有答案)

1. (体温调节中枢)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 实验证明,须保留动物的哪一部分及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才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选项 A )延髓 选项B)中脑选项C)下丘脑选项D)小脑选项E)大脑答案:C 2. 知识点:0701(基础代谢率)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关于基础代谢率,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选项 A )与肌肉活动有关选项B)与精神紧张有关选项C)与食物有关选项D )与环境温度有关选项E)基础代谢率的高低以千卡/体重()/小时表示答案:E 3. 知识点:0701(基础代谢率)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基础代谢率是以每小时下列哪一项为单位计算的产热量() 选项 A )体重 选项B)体长选项C)年龄选项D )体表面积选项E)环境温度 答案:D 4. 知识点:0702(散热方式)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选项 A )辐射散热 选项B )传导散热 选项C)对流散热 选项 D )蒸发散热 选项E)传导和对流散热答案:D 5. 知识点:0701(基础代谢率)难易度:容易下列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A )雄性动物的基础代谢率平均比雌性动物高选项B)幼畜的基础代谢率比成畜的高选项C)老龄畜的基础代谢率低 选项 D )体重相同的动物基础代谢率较为接近选项巳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之间具有比例关系答案:D 6. 知识点:0702(散热方式)难易度:容易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选项A )辐射 选项B)传导和对流 选项C)不感蒸发 选项D)发汗 选项E)辐射+传导+对流 答案:E 7. 知识点:0702(散热方式)难易度:容易 给高热动物用酒精擦浴是() 选项 A )增加辐射散热 选项B)增加传导散热 选项C)增加对流散热 选项D)增加蒸发散热 选项E)传导散热和辐射散热同时增加 认知度:识记 认知度:识记) 认知度:识记

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试题库-期末考试-兽医考研-专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原尿的下列成分中哪一种能全部被重吸收? ( ) A、水 B、Na+ C、尿素 D、葡萄糖 2. 在肾小球滤过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出球小动脉血压 3. 阴部神经兴奋时( )。 A、尿道括约肌收缩 B、逼尿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 4. 对原尿部分物质而言,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5. 大量失血引起尿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C、.囊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6.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7.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 A、肾小球的滤过量 C、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B、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8. 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 A、血管紧素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钠尿肽 D、醛固酮 9.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 A、弓形动脉 B、小叶间动脉 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 10.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 A、NaCl B、尿素 C、肌酐 D、KCl 二、填空题 1.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__、肾小管、集合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 肾小球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__________调节Na+、K+的转运。 4.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的增高、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6. 肾小球旁器由,和三部分组成。 7. 浓度升高、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8. 滤过分数是和之比,表示流经肾脏的血浆被滤出生成原尿的情况。 9.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左右,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 10. 初级排尿中枢在。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三、判断题 1. 在一般情况下,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的。…………() 2.原尿与血浆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有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减少。………………() 4.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 5. 尿液的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因为该段肾小管不能主动重吸收 Na+而对水通透,使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成为高渗溶液。………………………………()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分泌H+、K+和NH3。…………………………() 7. 生理状态下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大小, 而和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8.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主动重吸收是相耦联的,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9. 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大部分在该部位进行。……………………………………………()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入胞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少量被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 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cAMP-PKA途径 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7.原尿:入球小动脉得血液经过肾小球得滤过作用,形成得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得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得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得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得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与其它不需要得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得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得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得能量释放、转化与利用得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得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得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得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得代谢强度与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得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得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得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与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得过程。 20。胃得排空:随着胃得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

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得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与胃体部得肌肉舒张得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得消化液中得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得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25。肾单位:肾单位就是肾脏得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得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得变化从而调节肾素得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得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得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得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得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得部分称为肌小节,就是肌肉收缩与舒张得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得头部露出在粗肌丝得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得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得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与,直至处于持续得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得Na+跨膜内流与K+跨膜外流而引起得终板膜得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泛指凡就是通过机体自身得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得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得作用与控制信息得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得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得进展速度,返回预定得值(正常值),则称之~。 2、生命活动得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 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 得适应性反应。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与跨膜信号通讯 细胞得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以及胞吞与胞吐三种类型。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得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下, 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名解) (1)分类:①经载体得易化扩散;②经通道得易化扩散. (2)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③饱与性; 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 (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得耗能,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得转运过程。(名解) (2)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得“帮助”; ③就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得。 (3)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4)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如: Na+-K+泵、Ca2+-Mg2+泵、H+-K+泵等.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与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p16) 名解:指不靠直接耗能,而就是靠消耗另一物质得浓度势能而实现得主动转运. 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Na+,、K+、Cl-、HCO3—等。 注:为什么叫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因为细胞膜基底面上Na+-K+泵得活动。)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答案: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异位节律() 答案:由潜在起搏点所形成心脏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3.肺活量(,) 答案: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4.血清() 答案: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答案: 6.受体()蛋白 答案:一种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起到传递化学信息的蛋白质 7.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答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肾血流量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保持相对稳定,包括血管的肌源性自身调节、球-管平衡和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引起的渗透性利尿等 8.有效不应期() 答案:心肌细胞从0期开始至复极达-60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9.非自动控制系统 答案:是一个开环系统( ),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是单方向的。 10.余气量(,) 答案: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呼出的气量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A.化学突触传递的原理 B.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C. 血液在心血管中的流动规律 D.心脏的泵血过程 答案:, 2.以电紧张形式扩布的是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流 D.局部电位 答案:D 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缓慢 B.广泛 C.持久 D.迅速 答案: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答案:D 5.刺激阈值是指 A.保持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不限,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适刺激强度 C.保持刺激强度不变,引起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适刺激时间 D.用最小刺激强度, 引起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时间 答案:A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平衡电位 B.平衡电位 C.平衡电位和平衡电位之和 D.平衡电位和平衡电位之差 答案:A 7.下列关于稳态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D.稳态的调定点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8.下列各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需后天学习获得

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

动物生理学 绪论 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研究内容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 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 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 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Eg:去大脑僵直 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 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1.体液及其分布 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 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 0.4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 2.体液调节 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Eg:书第7-8页 特点和意义: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范围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3.自身调节 定义:指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0.5机体内的自动控制系统 0.5.1反馈控制系统 1. 负反馈——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子:血压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 2. 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例子: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 0.5.2前馈控制系统——条件反射是一种前馈调节

畜牧兽医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2.氧饱和度3.氧解离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5.余气量6.肺牵张反射 7.原尿8.终尿9.肾小球滤过率10.有效滤过压11.排泄12.肾糖阈 13.能量代谢14.基础代谢15.氧热价 16.等热范围17.蒸发18.辐射 19.物理消化20.胃的排空21.反刍 22.容受性舒张23.化学消化24.微生物消化 25.肾单位26.致密斑27.继发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29.肾糖阈30.高渗尿 31.肌小节32.横桥33.等张收缩 34.等长收缩35.强直收缩36.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38.三联体39.横管 40.化学性突触41.神经递质42.突触延搁 43.受体44.特异投射系统45.脑干网状结构 46.去大脑僵直47.锥体系48.条件反射 49.牵张反射50.脊髓休克51.内分泌 52.神经内分泌53.旁分泌54.激素 55.垂体门脉系统56.长反馈调节57.应急反应 58.性成熟59.体成熟60.发情周期 61.精子获能62.顶体反应63..着床 64.生殖65.排卵66.分娩 67.妊娠维持68.初乳69.常乳 70.心动周期71.每搏输出量72.心力储备 73.期前收缩74.代偿间隙75.窦性节律 76.异位节律77.每分输出量78.脉搏压 79.动作电位80.静息电位81.主动运输 82.易化扩散83.内吞84.胞吐作用 85.时值86.阈值87.内环境 88.血压89.吸收90.基本电节律 91.肺活量92.血型93.稳态 94.血清95.血浆96.红细胞比容 97.红细胞脆性98.血液的粘滞性99.血沉 100.血液凝固101. 去极化102. 中枢延搁 103. 突触104. 兴奋-收缩耦联10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0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07. 突触前抑制108. 突触后抑制109. 潮气量11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11. 单收缩 112. 凝血因子113. 等渗溶液114.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15. 血浆胶体渗透压116. 血浆胶体渗透压117. 解剖无效腔118. 氧容量119. 氧含量120. 消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试题三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模拟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 的最小刺激强度。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 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 ml 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 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 则中枢延 搁时间越长。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2. 正常状态下细胞内 Q 浓度 _________ 细胞外,细胞外Na *浓度 _________ 细胞内。 3?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 0期是由 ________ 内流所致,2期是由 ________ 负载内向离子 流和 _______ 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4.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 ________ ,舒张压为 ________ ,脉压为 _______ 。 5. 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 __________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6. 氧解离曲线为 ______ 形曲线,它表示 Hb 中Q 的饱和度与 ________ 的关系。 7.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 _______ ,收缩 _____ 。 8. 内因子是胃腺 ____ 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 _______ ,它能保护和促进 ____ 的吸收。 9. 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 ____ 温最高, ______ 温最低。 10?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 ______ , ___ 和 ____ 的作用。 11. 醛固酮由 ____ 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_______ 的重吸收和对 _____ 的排出。 12. 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 _______ ,缺乏生长素将导致 ____ 。 13.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 _________ 和 ____ 。 14.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 _______ 区和 ____ 区。 15. 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 _____ 和 _____ 两种。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 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 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 因 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2.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3. 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4. 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 5. 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 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 因该次兴奋和收缩 3500 ml ,女性为 2500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判断:1.只要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组织一定会发生反应。 2.组织兴奋性越高,其所需的刺激阈值越大。3.组织对刺激反应越快,其兴奋性越高。选择:1 以下关于兴奋性的概念,哪一项正确? A 兴奋性可分为兴奋和抑制 B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C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能兴奋的特性。 D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2 .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标是 A 引起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强度 B 动作电位的大小C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3 . 组织器官的活动加强称为: A 兴奋性B 兴奋 C 紧张4. 阈刺激是:A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B 能引起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 C 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填空:1.刺激必

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和,才能引起反应。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3.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阈值越小,其兴奋性。 4.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类。 5.急性实验可分为和两类。 6.一次刺激后,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阶段依次为、、和。思考题:1、*简述细胞兴奋性的变化。2、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 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③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2)生理意义: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试题一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模拟试题 、名词解释(3分X 5) 二、问答题(35 分) 1.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5分) 2.根据影响尿生成因素实验观察,试说明静脉注射10%的硫酸钠溶液4ml的实验结果及其主要机制。(5分) 3.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中增加无效腔,动物呼吸运动出现何种现象,为什么(5分) 4.何谓去大脑僵直其产生的机制如何(5分)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如何(7分) 6.简述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过程。(8分) 三、填空题(1分X 15)(按顺序写出答案,不能回答的空,用横线表示) 期前收缩肺活量化学性消化基础代谢适宜刺激 1.4.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_____________ ,半月瓣处于 9第一心音发生在__________,音调__________ ,持续时间_ 2. 1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外向离子流是由 的,内向离子流主要是由__________ 携带的。 3. 8 .平静吸气时,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径、____________ 径和____________ 径增大,肺容积 大气压,空气入肺。 4.36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枢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 。 5.7.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的__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的大量分泌。 6.24.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的机制包括引起 射和释放_____________ 素。 7.2.机体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体内___________ 分解氧化,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70%由其余由、提供。状态。携带 收缩,使胸廓,肺内压 细胞,促进胰液 和 _________ 的 _分解提供,

《生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1130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激活胰蛋白酶原的酶是() .胰脂肪酶 .胰淀粉酶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肠激酶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 .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双向性 3、关于肺总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以上描述都正确 .是肺活量与功能残气量之和 .与体型大小、运动锻炼情况有关 .在不同个体,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 4、下列肌肉中,受意识支配的是()

.胃环行肌 .胃纵行肌 .食管上段肌 .幽门括约肌 .小肠环行肌 5、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是() .缝隙连接 .经典突触 .激素对把器官的作用 .曲张体 .神经-肌肉接头 6、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可能与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甲状腺激素 .孕激素 .胰岛素 .肾上腺激素 .雌激素 7、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脑脊液 .组织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8、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哪一途径实现的()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盆神经 .壁内神经丛 .抑胃肽 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运输激素 .运输O2 和CO2 .缓冲pH .缓冲温度 .运输铁 10、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吞噬异物和衰老的红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 .产生抗体 .释放组胺 .参与生理性止血 .释放细胞毒素 11、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产生超极化 .递质耗竭

.释放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2、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现象称为血小板() . B. 释放 .激活 .聚集 .凝集 .黏附 13、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 1000~20000Hz . 2000~20000Hz . 200~20000Hz . 10000~20000Hz . 20~20000Hz 14、肺泡通气量是指() . F. 用力吸人的气量 .以上说法都错误 .每分钟进人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每次吸人或呼出的气量 .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15、近球细胞的功能是()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38.三联体: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39.横管:又称T管,是由有细胞膜向内呈漏斗状凹陷形成的闭合管道,其主要功能为把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迅速传进细胞内部。 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42.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43.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