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四类汉语歇后语进行实例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为汉语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概念整合;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

一、引言

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大多数学者是从修辞或翻译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从隐喻、关联理论等角度对歇后语进行探讨,但对于不同类别歇后语意义构建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用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方式的理论之一,主要用来阐释语言的意义及其生成和理解过程,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究歇后语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 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共有抽象信息映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同时基于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并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从而形成层创结构,构建出新的意义。概念整合主要通过组合、完善和发展三种方式来进行运作,揭示人类表层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三、汉语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语言结构,通过描写简单浅显的事像,传达意味深长的哲理。歇后语通常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谜面,后半部分是谜底,解释说明本意。歇后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谐(同)音式和比喻式。本文将谐(同)音式归为一类,其他的按比喻性质大致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第一,谐(同)音类,即由谐音字或同音字引申出所要表达的意义,如:空棺材出葬——、火烧猪头——。

第二,喻事类,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泥菩萨过河——、冷水

歇后语及意思解释

歇后语及意思解释1.孙悟空的毫毛——随变(便)。 形容本领或手段极高强不加限制,怎么方便就怎么做2. 和孙猴子比跟斗——差著十万八千里。 形容差距很大 3.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比喻大小随意,不加限制 4. 叫他当了弼马温——表面上是封了官。 比喻实质架空,没有品从的官 5. 孙悟空守蟠桃园——坏事。 指办事出了差错或变故,喻指情况不妙了 6.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形容没有受到邀请自己前来。多指不速之客 7.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形容办事毫不费力,轻而易举 8. 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背上越来越重。 比喻生活越艰难或负担越来越沉重。 9. 像紧箍咒那样——可以管得住孙悟空。

指用某种的特别方法可以制服某人 10. 孙猴的帽子——紧得很。 形容指时间紧迫或约束很严 11. 猪八戒初进高家庄——假装好汉子。 比喻冒充英雄好汉 12. 猪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用来讽刺人对事物一无所知 13.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虚情假意。 比喻并非是真心实意,不安好心 14. 白骨精骗孙悟空——哄不住。 比喻蒙混不了,无法欺骗 15. 猪八戒战白骨精——太自不量力。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与能力 16.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比喻新到一个地方,对当地情形还不熟悉17.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比喻单独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18.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 比喻人吃饭速度很快,一吞即下 19. 牛魔王(罗刹女)的扇子——越煽火越大。

比喻某种言行引起更大的不满或怨气 20.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大能小。 比喻事情的大小可以因人而定或喻人手段灵活,无论大小事都能应付自如21.竹篮儿打水——一场空。 比喻徒劳无功 22. 滚汤泼老鼠——皮烂毛脱。 比喻灾情惨重、体无完肤 23.唐三藏取经遇到猪八戒——整天叫散伙。 指对所作事业缺乏坚定信念,一遇困难就动摇不定 24. 猪八戒背媳妇——上了孙猴儿的当。 比喻给人蒙骗、愚弄了 25. 猪八戒擦粉——遮不了丑。 比喻用尽方法也遮掩不了不光彩的事 26. 猪八戒照镜子——裡外不是人。 形容处境为难,里外上下到处都遭受到埋怨 27. 猪八戒上阵——倒打一钯。 比喻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反而倒咬别人一口 28. 观世音看见红孩儿——见财难舍。 形容看见钱财即不忍心抛弃,而企图据为己有 29. 西天路上的孙行者——劳苦功高。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诸葛亮吊孝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吊孝——装模装样 【解释】:假仁假义——伪装仁慈善良。 【出自】:《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解释】:装模作样——犹装模作样。 含近义词的歇后语大全 田里的庄稼--土生土长 屠夫送礼--提心吊胆 秃子揍和尚--明打明;光打光 太监出家--诚心实意 乌龟进沙锅--丢盔卸甲 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晚上干活--披星戴月 新媳妇吃饭--细嚼馒咽 喜马拉雅山上卖牛黄--又高又贵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疙瘩饼子送闺女——实心实意刚出水的虾子——活蹦乱跳哼哈二将斗法--喷云吐雾 决了堤的水--横冲直撞 马路新闻--道听途说 木偶流眼泪--虚情假意 蚂蚱配蝗虫--门当户对 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偶像面前磕头--毕恭毕敬 平地搭梯子--无依无靠 螃蟹爬到路上--横行霸道 强盗照镜子--贼头贼脑 瘸子走山路--东倒西歪 热锅爆米花--活蹦乱跳 太上老君开处方--灵丹妙药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杀)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破庙里的菩萨——东倒西歪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_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

收稿日期:2008-02-26 作者简介:蒋向勇(1974-),男,湖北黄冈人,江西蓝天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 蒋向勇 (江西蓝天学院外语系 江西南昌 330098) 摘要: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之前对歇后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歇后语的来源、命名、分类、结构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上。基于认知主义哲学观的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当前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认知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语言意义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歇后语的解读涉及到复杂的幕后认知,是在给出的显性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概念合成和推理的结果,语境在歇后语成功解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歇后语 关联 概念合成 推理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2008)04-064-04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 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1] 。歇后语 可分为两大类: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喻意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有的释义为其字面上的意义,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有的解释则是它的转义,例如: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失去权力);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两面讨好)。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似 现象表达意思,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 象。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歇后语俏皮幽默,通俗形象,说话或写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能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理,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使语言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以前对歇后语后一部分近似谜底的解读并没有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结合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以下简称RT )和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 tual B 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C B )对歇后语的解读 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RT 和CB 概述及其互补性 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当前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 推理理论。RT 是Sperber &W ils on 对Grice 的合作原则的修正和发展,并从认知的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他们认为语 用学只需要一种原则,那就是关联”[2] 。并将关联原则定义 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 联”[3]。在他们看来,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推理过 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O stensive I nference )过程。RT 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任何给定语境中,人们的言语是关联的,任何言谈或其它形式的交际,其终极目标就是成功的交际,而成功交际的基本前提就是言语需要具有关联性。S perber & W ils on 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关联性是一个依赖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被看作一个心理建构体(p sychol ogical construct ),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所作的推理过程;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始终受关联原则的支配。明示推理以明示性为向导,在新信息和旧信息之间进行,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关联论对交际做出了许多独到和令人信服的阐述,许 第3卷第4期2008年12月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 A NGX IBLUE SKY UN I V ERSI TY Vo1.3No .4 Dece mber .2008

歇后语的意思

1、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解释】夸:夸赞。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比喻自己称赞自己的货色好或本领高强。 【造句】:杨啸《大字报》:“这是我出的大字报呵!那不成了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吗?” 2、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解释】:指伪装善良,实则包藏祸心。 也作“黄鼠狼给鸡拜年,存心不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肠”。 【造句】:别轻信了他的好话,爱耍小聪明的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在动你财产的脑筋。 一向跟小米关系非常不好的小丽,现在居然来给小米送贺卡,真是3、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狗撵鸭子——呱呱叫 【解释】:形容极好。指上等的,优良的。既指人的本领,也指货物的质量。 【造句】:他象棋下得呱呱叫。“咱班里表演节目,各个出色,都是刮刮叫,超等第一名的角色。”“这瓶药水,顶刮刮啰!顶刮刮啰! 4、猪鼻子插葱——装相(象) 【解释】:猪的鼻子本来很短,但是非要用葱来加长,假装是大象。所以歇后语利用了谐音,装相就是装模作样的意思。讽刺人的。【造句】:这件东西让你做成这个样子,你没有真能耐,还逞强真是:猪鼻子插葱——装相。中国公共财政政策被糟蹋成这个样子,管理

者学识的粗俗浅陋令人震惊,竟然还敢猪鼻子插葱——装相。例如强英打断水莲的话,恶狠狠地:“好啦好啦!别他娘的猪鼻子插葱——装象啦! 《基础训练》五(下)第一单元 歇后语积累与运用 竹篮打水——一场空 病好打医生——恩将仇报 蝲蝲蛄穿大衫——硬充绅士 老牛拉破车——慢腾腾 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1.小明这个人真不知道好歹,小丽帮了他,不说声谢谢也就算了, 还,在背后说小丽的坏话。 2.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到,否则最后,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3.我专门打这些个所谓的有身份的人,专门打这些个什么李家小姐、吴家少奶奶的!看她们还到处管闲事不?。 4.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说他是。可张海涛有着犟脾气,在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只要是认准的理,就非要尝试一下不可。 5.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生活都蒸蒸日上,牛气冲天,千万不 要,更不能牛皮哄哄噢。 《基础训练》五(下)第二单元

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最新归纳整合

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最新归纳整合 气象变化有许多种类,风雨雷雪、阴晴冷热统统都是。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篇1 1、出土笋子逢春雨——节节高 2、暴雨前的闪电——人发雷霆 3、炎夏天的火炉子——讨人嫌 4、下雨不戴帽子——轮(淋)到头上 5、阴雨天过后出太阳——重见天日;开云见日 6、落雨躲进山神庙——轮(淋)不着 7、落雨打土坯——没有好货 8、天亮下大雪——明白;明明白白 9、下雨天往屋里跑——轮(淋)不到你 10、晴天盼下雨——没指望 11、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12、下雨天打麦子——收不了场;难收场 13、泥人经不起风雨——本质太差 14、阴雨天的霹雳——大发雷火 15、光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16、落雨天打砖——坏坯子 17、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 18、挑雪填井——白费劲;枉费功;枉费心 19、大风卷小雪——吹了 20、夏天的火炉——挨不得 21、下雨天泼街——假积极 22、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 23、下雨天浇地——多此一举 24、雨后的彩虹——五光十色 25、打响雷不下雨——一场虚惊;虚惊

26、穿凉鞋戴棉帽——顾头不顾脚;不知春秋 27、大阴天吃凉粉——不看天气 28、寒冬腊月打雷——成不了气候 29、六月飞霜——怪事一桩 30、五更天下大雪——天明地白 31、老天爷不下雨,当家的不说理——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32、大热天下暴雨——猛一阵;长不了 33、二八月的天气——忽冷忽热;冷热无常 34、夏天的烘笼——没用处;挂起来了 35、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篇2 1、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2、海面上刮风——波澜起伏 3、东边日出西边雨——各有天地 4、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 5、东方天亮下大雪——明明白白;明白 6、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7、雷雨天下冰雹——一落千丈 8、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 9、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不堪一击 10、五更天下大雪——天明地白 11、雨后的花园——万紫千红 12、旱苗得雨——正逢时 13、夏天的扇子——人人欢喜;个个喜爱 14、晴天下大雪——明明白白 15、二八月的天气——忽冷忽热;冷热无常 16、阴雨天过后出太阳——重见天日;开云见日 17、大雨天打麦子——难收场 18、雷公打芝麻——专拣小的欺 19、暑天下大雪——少见;少有

[之美,汉语,修辞]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 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 2.1 精彩的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它能贴切生动地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浅显通俗地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在谚语中,运用方式多样。有的是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犹、若、好像、好比、如同、仿佛、一样、一般等等;有的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是暗喻;有的只有喻体而不出现比喻的对象,是借喻;有语句层面的比喻也有意义层面的比喻。比如:①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③田是崽,水是娘。④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⑥杀鸡焉用牛刀。 以上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谚语中,例①、②是明喻,本体分别是困难和病来、病去,喻体分别是弹簧和山倒、抽丝。比喻词分别用了像和如。例①把困难比作弹簧,告诉我们对待困

歇后语

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3、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4、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5、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6、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8、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9、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飞机上点灯——高明 12、虎落平阳--------被犬欺 13、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4、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5、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6、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7、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8、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19、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20、猫哭耗子--------假慈悲 21、饺子破皮--------露了馅 22、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23、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24、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25、大海捞针--------没处寻 26、竹篮打水-------- 一场空 27、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8、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29、对牛弹琴--------白费劲 30、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3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3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34、打开天窗--------说亮话 35、船到桥头--------自会直 3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7、老虎屁股--------摸不得 38、老虎拉车--------谁敢 39、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40、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41、八仙聚会--------神聊 42、兔子尾巴--------长不了 43、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歇后语全套整合及答案解析

_ 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竹竿伸鸡窝——捣蛋 竹竿子搭桥——难过 竹篙里捻灯草——一条心 竹篮子打水网拦风——全落空 竹林里耍大刀——打不开场面 竹笼里的凤凰——有翅难飞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筒里点火——照管 竹筒敲鼓——空对空 竹筒子里看天——一孔之见;所见不广竹虫咬断竹根——同归于尽 竹竿撑舰艇——划不来 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竹竿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猪苦胆扔井里——苦得深 猪猡出痘子——肉麻 猪脑壳——死不开窍 猪身上的肉——有肥有瘦 猪头挂在花椒树上——肉麻 猪油倒进水缸里——昏(荤)啦 猪八戒耍大刀——不顺手 猪八戒弹弦子——自鸣得意 猪八戒听天书——一窍不通 猪八戒下山——不伺侯(猴) 猪八戒掀门帘——出头露面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坐班房——不白之冤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想着倒美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猪圈里养骆驼——突出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挎腰刀——邋遢兵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小枣——囫囵吞 猪八戒初进高家庄——装好汉 猪八戒穿皮袄——死皮赖脸 猪八戒吹牛——大嘴说大话 猪八戒戴眼镜——冒充斯文;假斯文 猪八戒爬墙头——倒打一耙 猪八戒打蚂蚱——笨手笨脚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自相残杀)猪八戒吃大肉——忘本 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 狼吞虎咽猪八戒的钉耙——倒打一耙 猪八戒的脊梁——无(悟)能之辈(背)猪八戒掉到泔水桶里——大吃大喝 猪八戒跌进酒瓮里——饱餐一顿 猪八戒驾云——大显身手 猪八戒见到高小姐——改头换面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谚语研究综述_陈成

M 2013.10谚语研究综述 □陈 成 摘 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研究内容涉及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汉语谚语与其他民族谚语(主要是英语)的对比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谚语研究,但缺乏对汉语谚语的社团性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理论?综述

谚语解释

谚语解释: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非常宝贵。 3.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4.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和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5.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人情世故;练达: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指通晓待人处事的方法。 6.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作文写得精彩。 8.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指学生通过刻苦努力,知识和学问超过老师。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做学问只有勤奋和刻苦才是唯一的路径,也就是说在做学问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有刻苦勤奋。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要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1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11.宰相肚里能撑船。——一般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1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14.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喻哪怕他人给你极少的帮助,也应加倍地报答。 15.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16.强扭的瓜不甜。——比喻条件不成熟而勉强去做,往往不会有满意的结果。 17. 1

歇后语中的预设和蕴涵

大 众 文 艺 大162 摘要:从对“预设”定义的一种理解——使话语有意义的必要条件对歇后语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歇后语中一些预设和蕴涵的特点并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研究了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 关键词:歇后语;预设;蕴涵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歇后语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燕策》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从结构上看,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在实际的语言中和惯用语、成语一样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但是歇后语的本身却可以视为一个陈述。任何一种陈述中都存在着预设和蕴涵,笔者想从对“预设”的一种理解——使话语有意义的必要条件对歇后语进行研究,论述歇后语中一些预设和蕴涵的特点并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研究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 一、歇后语中的预设和蕴涵 预设是说话者在说话前假定某事成立。对预设的概念很多人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预设是真实值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预设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有人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使话语具有意义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预设都是使一个命题有意义的必要条件。蕴涵是就句子的本身而言的,是所说话语的逻辑推理。 (一)歇后语中的蕴涵歇后语的前后部分大都可以在中间加上“是(那是、那真是)”使之成为判断句。例如,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以改写成 画蛇添足是(那是、那真是)多此一举。根据蕴涵的定义可以看出后半部分是由前半部分推理得到的,也即前半部分蕴涵后半部分。以上面的歇后语为例,蛇是没有足的,画了蛇以后再添上足是费力不讨好的,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是多此一举。如果按照Leech的 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检验一下,上面的说法依然成立。Leech 认为如果X和Y之间是蕴涵关系,当X被否定时其蕴涵就不一定存在。仍以上面的歇后语为例,如果否定前半部分,画蛇不添足,那么后半部分,多此一举就不成立,也即画蛇不添足不蕴涵多此一举。 (二)歇后语中的预设 在一般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蕴涵着后半部分,也即后半部分可以由前半部分推理得到。在交谈或写作时,作者或说话人,往往只说出或写出整个歇后语结构中的前半部分,读者或受话人根据语境自己完全可以体会出后半部的含意,品味出歇后语的言外之意,体味歇后语的诙谐与幽默。因此笔者对所调查的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结构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结构主要有两种:谓语句和名词性短语。其中谓语句较多,名词性短语少一些。谓语句又分为动宾谓语句、后补谓语句、连动谓语句、兼语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歇后语的前半部谓语句囊括了这些句型, 例如,雪人洗脸----- 面目全非(动宾谓语句);砍树吃橘子-----不顾根本(连动谓语句);铁匠打铁不用锤 —— 好手(后补谓语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主谓谓语句);让结巴念绕口令-------强人所难(兼语谓语句)。有的歇后语中还包含动词性谓语句中的两种比较特殊的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例如,把珍珠当泥丸——真不识货; 兔子被逼急了—— 还会咬人哩。还有相当一部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仍然是一种陈述,里面仍然有预设。例如,八旬奶奶三岁孙 —— 老的老,小的小;白纸黑字 —— 黑白分明。 前面已经阐述过在歇后语中,预设主要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蕴涵着后半部分,但也有例外。如:见惯了骆驼——看不出牛 大来。在这个歇后语中需要对其进行整体上的理解。“见惯了骆驼——看不出牛大来”预设“骆驼是比牛大的”,如果没有这个必要条件,此歇后语是不成立的。 二、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研究歇后语的含意 含意实际上就是“言外之意”,是指“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所利用到的言词以外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所承载的意思。”(徐盛桓)含意可以根据很多种方法推导出来。本文在研究歇后语中的含意时,主要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出发对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进行分别及整体的分析。 (一) 比喻类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分析 从修辞的角度讲,歇后语分为比喻类的歇后语和双关类的歇后语。首先看比喻类的歇后语。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歇后语中的预设一般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蕴涵后半部分。因此,可以看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整个歇后语的主体部分。而且作者或说话人在运用歇后语产生一定的交际效果时,往往只采用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歇后语含意的产生主要在于前半部分的巧妙的预设。在绝大多数歇后语中,预设中所蕴涵的词义关系是矛盾的或者是相融的或者是顺承的,由此产生言外之意的基础。例如,叫你上坡你偏下河——故意捣乱;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剥葱捣蒜——干的是小事。可以看出这些歇后语的言外之意来自于对前半句中所含预设的巧妙安排。对于读者或受话人而言在蕴涵之意不被提供的情况下,要想体味出言外之意就可以通过所提供部分的预设的内容,利用识别矛盾,求异存同和求同存异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和说话人的意图。 (二)双关类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分析 在推导语句含意的许多方法中有一种是从语句中的词义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词义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来推知含意。在3.1中对含意的推导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一方法。要分析双关类的歇后语,只采用上面的方法是不够的,这样的歇后语需要进行双重分析,第二重分析就是“以音求意”。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仍然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来看,“外甥打灯笼”预设“外甥的矛盾方是舅舅”。“外甥”和“舅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所以如果能够识别出外甥的矛盾方-----“舅舅”,就有了体会出“外甥打灯笼”的蕴涵之意----“照舅”的基础。不过“外甥打灯笼”蕴涵“照舅”并不蕴涵“照旧”。如果在事先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条歇后语的情况下,要想从“照舅”联想到“照旧”就必须借助语境根据“舅”的音------“jiu”来联想它的同音字,进行第二重的推理分析,“以音求意”。 (三) 歇后语中蕴涵之意的双重性 很多歇后语的蕴涵之意都具有双重性。前面主要分析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产生言外之意的基础。还有很多的歇后语,推出蕴涵之意后,甚至在前后两部分都给出的情况,也需要读者或受话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体会出言外之意。即很多歇后语的蕴涵之意具有双重含意。例如,八字写一撇——少一画。“八字写一撇”预设“八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由“撇” 画和“捺”画组成的”,如果能识别出“撇”画的矛盾方,那么就有了理解“八字写一撇”的蕴涵之意“少一画”的基础。但是,此歇后语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要求读者或受话人推出表层的蕴涵之意,还要推出隐含之意-----比喻缺得太多。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Pragmatic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5~33 2.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99~204 3.胡裕树.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13~316, 263~264 歇后语中的预设和蕴涵 孙东菱1 刘向兵2 (1.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2.长春人民广播电台 吉林长春 130000) 语言研究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08级对外汉语班陈桂平学号2008034103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汉英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对谚语的学习与研究,并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 谚语是民间广泛流传运用的剪短并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不止是汉语有谚语,英语也有。我们接触到过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都是为我们熟悉的。谚语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综合概括多种生活现象,科学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两种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汉英谚语的语音对比 谚语之所以能迅速而持久地为民众所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忆。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一)重复 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包括重复某一个词,也包括重复某一元音,从而达到强调强调的效果。1、词汇的重复 (1)汉语例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这条谚语中,汉字“瓜”出现重复,旨在强调“任何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2)英语例句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

在这条谚语中,单词“diamond”重复两次。旨在强调“在你的同行中还有更强大的对手”。 2、音韵的重复 (1)汉语例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句中的“处”和“夫”,重复了韵母u。 (2)英语例句 Learn to creap before you leap.(先学跑,后学走) 这个例句中的“creap”和“ leap”,重复了「i:p」。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在语音上都通过重复出现相通的词或者韵律来达到音韵美的效果。 (二)韵律 1、前后押韵 (1)汉语例句 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这两条谚语中,两个例句的前后都押韵。①句有相同的韵母「en」,②句有相同的韵母「ao」。 (2)英语例句 ①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②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这两条英语谚语中,两个例句前后的词都押韵。①②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一构成押韵。 3、双句对仗 汉英谚语在句式搭配上有个共同点——双句对仗。这种句式主要是前后两部分,结构整齐对称,音节数目相等,在语感和视觉上都给人美的感受。 (1)汉语例句 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歇后语大全及意思含义带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大全及意思含义带谐音歇后语 取谐音的歇后语,是不是很有趣呢?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的带谐音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带谐音歇后语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歇后语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礼物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少吃辣子——少焦(椒)心 卢沟桥的狮子 --- 数不清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 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 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一、谚语概述 (一)定义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他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1](P101-104)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而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而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 由上文关于英汉谚语定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英汉谚语都具有广泛的流传性,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且大都以短句的形式出现。 (二)内容 在内容上,英汉谚语都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讽喻、劝民和传播常识。 讽喻谚语是谚语的重要种类。这类谚语产生于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等其它复杂环境中,其内容主要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如: 1)The words of a dying man are good words.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What is near red becomes red;what is near black becomes black.(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不会有不思念马群的马匹,不会有不怀念祖国的壮士。 4)大浪当前,不可抛桨;大敌当前,不能弃抢。 英汉谚语中最主要部分,是劝民谚。这类谚语富有哲理,教人学善,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如: 1)Failure teaches success.(失败为成功之母。) 2)If one studies very hard when young,he will become a very useful man when old.(幼有所学,老有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冯建民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265713) 摘要: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谚语的特色受到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对比;文化对比 收稿日期:2009-5-11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助教,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