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我们在高中的历史学科中就已经接触过了皇帝内经这

本书籍,但是当时的我们只知道这是我们古时代的一本医学经典,对它谅解的具体内容没有去过深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本书的认识也在逐渐加强,知道了这本书中给我们谅解了很多的养生之道,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是会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下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主要告诉了我们

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将《黄帝内经》中的食物养

生进行了精辟详细地阐述,观点新颖有其独到之处;内容严谨有其科学依据;文笔生动有其通俗易懂之妙。可谓“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浅谈食疗与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其中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1.1 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皇帝内经之食疗养生是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我国的瑰宝,在21世纪的今天它同样也可以发挥出他巨大的作用,而且这本书中所包含的一些理念对我们现在在养生方面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也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一下古时代的养生之道,让我国的瑰宝可以更加流光溢彩。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 为何要分四季来养生? 答: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 《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季节和养生之间的联系,针对四季养生的各种小知识,小窍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四季养生法则: 春季养生:春天属木,宜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宫。 ”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夏季养生:夏天属火、土,宜养心、脾胃、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秋季养生:秋天属金,宜养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

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冬季养生:冬天属水,宜养肾、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肩颈痛的危害: 1、肩颈痛将造成人的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疼痛;出现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闷、心跳等症状。 2、疼痛不光使人难受,而且疼痛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有一些非常不好的影响,特别是疼痛对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强烈的干扰,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来调节的,长时间的疼痛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这样就会人的情绪、心理甚至生理发生变化,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因此肩颈痛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什么是肩颈痛? 肩颈痛在医学上称为肩颈部肌筋疼痛症候群。典型的肩颈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肩颈痛),在临床的病症多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僵硬及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或数个压痛点,严重的更可诱发头痛。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十二时辰与养生

xx(心): 归属于火;也意味着生长之象,即散、疏布; xx xx(肝): 归属于木;xx(肺): 归属于金;秋礼也意味着生发(文化)之象;崇文门也意味着收敛(收肃杀)之象;宣武门北(肾): 归属于水;也意味着收藏之象; 冬xxxx、xx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金木可以柃走;买军火石油等对身体有害;) 骂人时说你真不是东西,就说你是南北,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听到声音就害怕,是因为胃肾气不足; 黄帝内经的内容: 顺气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天人合一; 二、十二时辰与养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肾主骨;肝主筋; 1、子时: 夜里23点到1点——胆经当令;中午12点之前,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吃什么都容易消化。 2、丑时: 夜里1点到3点——肝经当令;

3、寅时: 夜里3点到5点——肺经当令;重新分配气血,心脏病者不适宜早炼。 14、卯时: 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心梗者解大手不要太用力,便秘说明肺气不好。 5、辰时: 上午7点到9点——胃经当令;长痤疮源于胃经(胃寒)。 吃早饭犹如春雨贵如油。月经痛经、乳房胀痛与乳汁和胃经有关。常按摩足三里(膝盖下三寸处)养足胃气,长寿。 6、巳时: 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肺输送气血而脾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主肌肉。脾的外现在嘴唇上。老年人眼皮耷拉下来是脾的问题。脾在志为思。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 7、午时: 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重视子午功就是借助天地一阳生和天地一阴生达到心肾相交,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 普通人怎么达到心肾相交?睡觉 8、未时: 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相表(阳、丈夫)里(阴、妻子),类似夫妻关系。心脏病最初可能表现在小肠经上,比如胸闷,心里难受等。 9、申时: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对于精神来说其实很重要,失眠多梦,睡眠不足,这个跟肝有一定关系,因为肝气不疏的人会表现为肝气失调,失调了以后会影响到睡眠,造成有肝火,因为肝火大了人睡眠就容易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情况下就造成睡眠不足了,第二天可能工作学习精力也不足了。 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随着气候节气等环境状况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而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每到春天,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就会较其他季节多。此外,中国近五千年灿烂的医药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经典思想。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可以从精神、饮食、运动三大方面来配合养肝。 1.养肝先要睡得香 养肝重在睡眠。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双目赤红,这是肝火上升的症状。长期如此,必然伤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名家论坛五 周年特别奉献《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2.中医与日常生活 3. 二 时辰的养生(子 ~卯) 4. 二 时辰养生(辰 ~申) 5. 二 时辰养生(酉 ~亥) 6. 二 时辰养生(亥时) 7.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上) 8.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下) 9.阴阳的本性

10.四 季养生 . 四 气调神大论 11.食物的意义 12.食物的偏性 13.四 季养生(上) 14.四 季养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18.中医的要点(根据网上下载的视频录象整理)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曲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医学”. “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

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 曲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听众于绵绵细语之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视频搜索:“黄帝内经 01 曲黎敏”1-2 和3-14 集为 63.4M 左右。03 和15--17 集54M 左右。18 集 44.4M)xx 年11 月6 日星期四整理。0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1)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转。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2)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3)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百姓日用而不知” 。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如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中国人连骂人都讲文化的。说这个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是无情无义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情:了解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也就理解下面这个图下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法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春季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夏季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夏季炎热,常遇暑热兼湿之候,肌腠开泄,汗出亦多,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太过则而伤脾胃。因此,在夏季切忌过食生冷,少食油腻厚味、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说夏季天热,暑湿重,人喜多眠,但此时更宜振作精神,劳逸结合。 秋季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秋天天气乾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开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并要收敛神气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这就是秋天保养秋收之气的方法。 秋季气候乾燥,常有凉燥之感,由于气候凉爽,人们喜食姜辛温之物。但辛温太过,则易伤肺致咳,肺与大肠相表里,亦易伤及大肠而出现大便乾燥难排的现象。因此在秋季切忌过食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润燥生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品,如百合、蜂蜜、芝麻、合桃肉、雪梨等。 冬季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万物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使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这是冬天保养冬藏之气的方法。 冬季寒冷,以收藏为好。所谓冬令进补在我国已是传统习惯,此时宜食一些补肾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鸽肉、虾、鹌鹑等,以增强肾脏的藏精作用,使肾气、肾精旺盛,体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 学习笔记 2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 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天不能起杀心,“春天攀折一枝花,秋天少收一个果”。 此时如压抑自己,你就会得病,要愉悦。这叫“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 第10集 四季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第十集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 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 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 主讲人:徐平 整理:本刊编辑部 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 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 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曲黎敏教授讲座《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一、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什么是体质?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

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冬天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火锅。有的人一吃火锅就浑身发热,面色红扑扑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锅,第二天早上就会牙痛或者扁桃体发炎,或者脸上生很多痤疮,或者小便很黄,或者大便干结。我认识一个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锅,第二天早上,嘴里起了七个溃疡面,舌头上有,颊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夏天很热,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通常都喜欢吃冰镇的西瓜或者喝冰镇的饮料,有的人吃喝以后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却马上会拉肚子,非常敏感。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因为这两种人是不同的体质。 还有的人喝凉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体质对于季节的感受也不一样,热性体质的人通常怕热不怕冷,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热,这些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际上都是体质现象。可以看出,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了问题,是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二、中医自古就重视辨体识病 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这些神奇的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目前开班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香格里拉、荔波,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让用户合理利用国家鼓励培训各种优惠的政策。报名学习蓝草咨询的培训等学员可以申请免费成为“蓝草club”会员,会员可以免费参加(某些活动只收取成本费用)蓝草club定期不定期举办活动,如联谊会、读书会、品鉴会等。报名学习蓝草咨询培训的学员可以自愿参加蓝草企业“蓝草朋友圈”,分享来自全国各地、多行业多领域的多方面资源,感受朋友们的成功快乐。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国内知名大学颁发的证书和国际培训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课程背景 一年四季应该如何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养生防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 《黄帝内经》是古老的中医医典,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这部经典之中,几千年前就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一年四季如何养生的方法,这部书告诉人们如何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规律,按照一年四季的季节特点,积极有效地养生。预防疾病。 本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帮助您破解《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奥秘和养生智慧! 课程的主讲人张云溪老师,作为《黄帝内经》中医六法的传承者和防未病健康工程的推广者,深研《黄帝内经》近20年,在十多年的习业和讲学经历之中,更是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健康案例和养生方法,将为您全面系统地讲清楚四季养生的健康秘法。 学习《黄帝内经》,不仅能够让您了解如何健康地养生,还能帮您系统性地掌握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帮助您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预防疾病,管理自身的健康! 课程收益 帮助培训对象了解《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秘法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了解中医如何用整体观念看待人的健康,以及如何管理健康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与《易经》中的时间养生观念,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做到科学养生 课程对象:本课程适合各类社会精英群体 课程特色:结合中医经典讲述“健康管理学”,并例举大量健康案例和养生方法生动讲解,确保每个参加者都能学有所获 课程大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