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6-09-28T14:15:30.5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作者:郭双敏 [导读] 加强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意义。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 277000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患者的病例,对观察组采取的是采用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方法。结果: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发现观察组的治愈的人数有23例,好转人数为5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0%。结论:加强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已经成为了我国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的提高,主要的特点为心肺功能较差、病史较长,手术之后容易产生对中并发症,甚至会出现心跳加速、心率紊乱的现象,容易在季节变换的过程中复发,尤其是受凉和受寒的过程中,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主要的病因是溶血性链球菌受到了让感染,患者在患上此病之后很难痊愈。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分组比较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0%,这些数据强有力的说明了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和指导,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具体的反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每个分组中的人数各32例,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有16例,女性有16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6.5±3.2)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1.63)年;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0±0.4)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2±1.4)年,经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数据的研究之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的64例患者经过专家诊断之后均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排除了肾脏等功能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对研究的效果有了保障,在上述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的现象,尤其是在患者活动之后变得更加的明显,另外出现主动脉瓣病变的有16例,出现二尖瓣病变的有19例,所有患者的手术都是在患者的各项指标稳定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1.2 护理方法 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手术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术前和术后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和呼吸功能锻炼,心理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在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得进行心理的疏导;药物治疗是指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之外,给患者加入激化液的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压力;呼吸功能锻炼是指在手术前通过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腹式呼吸的方式,给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另外术后的护理主要有心电监测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主要观察患者在手术之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的监测,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身体的各项功能,以及相关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1.4 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和恢复的程度评价护理的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综合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分析如下表1。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不让天使流泪发表于: 2009-5-25 02:49 来源: 临床药师网 美国波士顿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心脏科 "临床治疗学"栏目的报道形式是以一个包含某种治疗建议的小病历开头。文章随后讨论此临床问题和这种疗法给患者带来益处的机制。作者对与该疗法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同时介绍现有的相关正式指南。最后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建议结束全文。 一名73岁的男性患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反复发生房颤、心室率在80~90次/分就诊。他的症状包括气短和乏力。他在近1年内发生过两次房颤,每次发作时,电复律可明显改善其症状。他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称性左心室肥厚,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他使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和美托洛尔(25mg,2次/d)。他被转给一位心脏专业医师,这位医师建议其口服胺碘酮控制心律。 临床问题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2。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3-5。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6。 图1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 正常窦性心律时(图A),心肌的激动始于窦房结,产生协调一致的除极波阵,除极波通过双侧心房(箭)到达房室结和特殊传导系统(绿色)。房颤(图B)由起源于肺静脉区域的心房过早去极化(红色星号)触发,以不规则和不同步的方式传播(箭)。由此引发的心室激动不规则(见心电图记录)。胺碘酮(图C)有几种电生理效应。其中对控制房颤的最重要作用是对钾通道的阻滞作用。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心肌的复极化,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除极波更容易遇到无反应的心肌区,因此阻止了激动的扩散。虽然从心电图上看,动作电位延长对心室肌的影响最明显(QT间期延长),但实际上其对心房也有相似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和疗效 房颤的实际发病机制很可能是存在一个发出自主激动的局部起源和(或)一系列小的折返环7。房颤由心 房过早去极化触发,常常起源于肺静脉的肌组织, (上接D1版)或左房的其他结构,或在较少的病例中起源于右房8。一些临床因素如高血压、高龄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复发性房颤本身,都可引起心房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扩张和纤维化9。这种类型的机械性重构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正常情况下,心房和肺静脉肌细胞的不应期在心率快时发生适应性缩短,心房的连续快速电激动也可导致上述心肌细胞丧失正常适应性,此过程称为电重构10。 房颤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后果主要起因于丧失房室同步化,但是也可能起因于心率快和心室反应不规则9。有舒张顺应性受损(如左心室肥厚)临床综合征的患者,最容易出现功能恶化和症状,由于(房颤时)心房在心室充盈过程中的作用缺失,因此,这些患者也最可能从恢复窦性心律中获益。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抑制房颤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11。胺碘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乙胺碘酮)可阻滞钠、钾和钙通道。它也是相对强的非竞争性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但无具有临床意义的负性肌力效 应9,11。在快速心率下,钠通道阻滞作用增强12。 电生理检查可证实这些通道阻滞效应的后果。最重要的是,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复极化过程,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和心肌组织的不应性增加。这有延长QT间期的作用(图1)。胺碘酮对于预防实验诱发的心房 电重构也有独特的效果13。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3-08-16T11:37:47.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 王敏(大连辽渔医院 116113)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58-02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洋地黄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为今后心房纤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心房纤颤患者共86例,将86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其余患者用洋地黄治疗设置为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结论胺碘酮与洋地黄两者在治疗心房纤颤时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关键词】胺碘酮洋地黄心房纤颤疗效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即便在正常人群中偶尔也会出现短时间的心房纤颤。一般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发病的几率也随之增高[1]。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脏器质性疾病等,都可引发心房纤颤。临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有胺碘酮及洋地黄类药物,本次研究主要旨在讨论两者对心房纤颤的效果,现将实验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选自从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生收住入院的86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仅为32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是(56.4±4.8)岁,按照病因分高血压性心脏病有18例(20.93%),风湿性心脏病23例(26.74%),冠心病26例(30.23%),扩张型心肌病15例(17.4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4.65%)。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房纤颤,且均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等。将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选择胺碘酮治疗,每次静脉注射300mg1200mg,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胺碘酮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2g-0.4g,每天3次。43例患者在用药一周后均改为口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次0.2g,每天2次,在口服治疗2周以后,再将剂量改为0.2g,并每天服用一次;对照组患者选择洋地黄治疗,每次静脉注射西地兰0.2mg~0.4mg,每天一次,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地高辛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125mg-0.25mg,每天1次,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有毒性反应,需立即通知医生并停止给药,继续观察若病情严重及时抢救。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标准:心房纤颤转为稳定窦性心律,或者是持续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偶有发作;有效标准:心室率降低,持续性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无效标准:房颤未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降低不明显,持续性心房纤颤也没有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 1.4统计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取得数据分析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具体数据整理制成表格,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显著有效有效无效 实验组 43 37(86.05%)* 5(11.63%)* 1(2.32%)* 对照组 43 29(67.44%) 7(16.28%) 7(16.28%)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临床上因心房纤颤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处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40岁以下心房纤颤患者也不断增加[2]。由于心房纤颤患者通常伴有较为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变,心脏排出量明显降低,经常感觉到心悸[3],乏力及气短等一些临床表现,所以对心房纤颤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选用的药物有洋地黄和胺碘酮两种,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都有不错的疗效,但是两者作用机制不同,洋地黄主要是降低心房纤颤患者房室结以及房室束传导速度[4],而胺碘酮则是通过有效的抑制窦房结传导来减慢心率,从而将心房纤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可见实验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临床有研究表明,胺碘酮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5],因此在治疗心房纤颤患者时胺碘酮成为首选药物之一,为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作出较大贡献。 综上所述,胺碘酮和洋地黄药物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均良好,但胺碘酮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值得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干平.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J].内科,2011,06(3):220-222. [2]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快速型房颤疗效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213-1214. [3]杨春,杨艳萍.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纤颤86例的疗效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338-1339,13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知情同意书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患者: 您好! 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有此手术适应症,医师特向您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下内容: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目的、术中拟使用高值医用耗材和仪器、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等。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作出选择。 一般项目患者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 病房_________ 病案号_________ 医师告知【术前诊断及主要病情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介绍】 根据您的病情,目前主要有如下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 □药物治疗:写明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创治疗:写明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的特殊、贵重药品说明】(详见“特种检查、治疗、贵重药品审批表(自费项目协议书)”)【手术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1、麻醉意外; □2、体外循环风险:气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血液破坏,长时间转机导致重要脏器损伤; □3、心脏破裂、大出血,严重导致休克,死亡; □4、术中损伤邻近组织结构,如胸膜、邻近大血管等,导致气胸,血胸,出血,胸腔积液,神经损伤等; □5、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6、瓣膜修复手术效果不理想,术中改为瓣膜置换手术; □7、术中损伤心脏传导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需用临时起搏器或安置永久起搏器; □8、体外循环后心脏不复跳,或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 □9、术中鱼精蛋白等药物过敏,导致低血压或过敏性休克等; □10、术中、术后室速、室颤、心跳骤停等严重心律失常,无法纠正导致死亡; □11、术后出血导致低血压、心包填塞,需紧急再次开胸探查等情况,不再另行通知家属; □12、术后发生心肌梗塞、低心排、心衰等意外,必要时需应用IABP或ECMO等辅助治疗; □13、术后多脏器衰竭:呼吸功能,肾功能,肝功能等,以及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等;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2016-03-10 心在线用药参考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胺碘酮作用广谱,适应证多,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枝独秀,但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常见。下文为您盘点了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常用方法。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经刺激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腺苷、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药物 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胺碘酮。 常用150mg加入20ml葡萄糖,10min内静脉注射,若无效后10?15min可重复静注150mg。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第一个24h内用药一般为1200mg,最高不超过2000mg。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2 .房性心动过速 对于持续性房速,普罗帕酮、胺碘酮可终止房速。胺碘酮负荷量5mg/kg ,0.5?1h 静脉输注,继之以 50mg/h 静脉输注。 3. 房颤 快速心室率和心律不齐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因而,快速 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常需要积极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应给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可使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 ,继之50mg/h静脉泵入。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控制房颤心室率首选静脉胺碘酮,用药方法同上。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者、且不存在转律的禁忌证,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为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房颤复发,若时间允许,推荐复律前给予胺碘酮,用法同上。 采用药物复律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继之以50mg/h静脉泵入。可以持续使用至转复,一般静脉用药24?48h。若短时间内未能转复,拟择期转复,可考虑加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直至累 积剂量已达10g。 4.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方法同房颤),但效果一般不理想。若应用一种药物后效果不好,不推荐序贯使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而应使用电复律。 5.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效观察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 效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房纤颤;胺碘酮;复律;疗效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它不仅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发生房颤,可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增加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围手术期心房纤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0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围手术期发生心房纤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0 a~71 a,平均(56±7.2) a;外伤清创缝合术2例、骨折手术复位术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术1例、食道癌根治术5例、膈肌修补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摘除术1例、前列腺汽化电切术5例、颅内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确定为心

房纤颤。排除重度心力衰竭、严重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肺疾病者。手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首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30 min注射完。然后用胺碘酮450 mg静脉滴注。2 h后若不能复律,则再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复律后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 h总量不超过1500 mg,随后的维持剂量为450 mg·d1。若患者可以进食,也可同时口服胺碘酮0.6 g·d1;3 d后改为0.4 g·d1;第7 d开始0.2 g·d1长期应用,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3 评定标准显效:持续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患者心房纤颤的转复在多参数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同时测量血压(mmHg)、心率、氧分压(%),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显效25例(7 3.5%,95%可信区间63%~85%),有效5例(1 4.7%),无效4例(11.8%),总有效率88.2%(95%可信区间77%~93%)。心电图显示Q 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用药期间2例表1 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比较诉食欲不振,1例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但不影响治疗。 2.2 胺碘酮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的比较,见表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相关问题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必须终身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变。故出院后患者是否能做好自我管理,对提升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术后注意事项 专家表示,对心脏瓣膜病病人而言,做"换瓣"手术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过,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病人在术后还需严格遵循6大注意事项,以便巩固手术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 术后3月内充分休息 一般情况下,"换瓣"手术后1周,病人即可出院。回家以后,病人一般需休养3~6个月。术后3个月内是恢复手术创伤、稳定各系统和器官功能的重要阶段,病人在此期间应充分休息,避免感冒。生活要有规律,不宜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做少许家务等),但若在活动中有心慌、气短等不适,应立即休息,并适当减少活动量。 一般来说,病人在术后2周即可洗淋浴,洗澡时应注意避免受凉,也不要搓擦伤口,洗澡后应用消毒药水清洁伤口。若发现切口有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由于胸骨的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故病人在术后早期应避免扩胸运动,也不要提重物或抱小孩。另外,病人在术后3个月内不要开车。 2 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常态 若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病人可于术后3个月起,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无心慌、气短"为度),直至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康复过程中,病人应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急躁,也不要过分担忧。同时,也不要因一时兴起或急于求成,猛然增加活动量或工作负荷,以免造成心功能损害。 3 饮食清淡,戒烟戒酒 出院后,病人可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适当加强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当然,"加强营养"并不代表天天吃山珍海味或狂吃补品,而是要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如瘦肉、鱼、鸡蛋、水果和时令蔬菜等。"换瓣"病人一般无特殊忌口,但由于部分食物(如菠菜、番茄、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可能会干扰抗凝治疗,故应避免大量食用。另外,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病人不要吃太咸的食物,绝对不能酗酒和吸烟。心功能较差的病人还应限制饮水量,不要进食大量稀饭和汤类。 4 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 由于大多数"换瓣"病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损害,而手术对其脆弱的心脏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为保护和改善心功能,病人在术后不能骤然停药,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同时,病人还应密切留意自己的尿量变化,观察是否有水肿或四肢沉重感,还要监测自己的脉搏,若脉搏小于每分钟60次,应暂停服用地高辛。一般地说,病人在术后需服药3个月,以后可根据复查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药量。停药前,病人一定要去医院复查,绝不能擅自停药。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心脏方面出现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会对我们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者可能回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选择一种可靠的有效的方法治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怎么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 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

ECG检查就是常规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因为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只能通过心电图检查表现出来。所以你在吃药之前以及吃药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心电图,一是来评价用药后的反应,心律失常有没有纠正或者有没有改善,二是指导继续用药! 胺碘酮用来治疗房颤,必须在心内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随意用药! 房颤通过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快房颤,一般常用的就是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使用注射泵按照一定的剂量与浓度推注24小时,看有没有转为窦性心律的可能,如果没有,就停止注射,改用口服用药。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电生理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微创的方法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好像得6万以上吧,一般得做3次左右才能彻底治愈!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_2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 欧洲 ESC(201 0)房颤管理指南解读 201 0 年 9 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公布了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1 ] ,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 AHA/ACC联合发布指南,可能今后世界上只有一个指南的格局将发生改变。 新版指南较 2006 年 AHA/ACC/ESC联合公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 2006 版指南) [2]相比,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1 .1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管理的新目标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管理的主要目标。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首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管理的目标。 指南提出: 房颤占所有再住院原因的 1 /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控制室率。 1 . 2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指南首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文中指出:

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ANP、 PITX2、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第二部分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2.1 房颤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 5 类: 首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 48 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7 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 1 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 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沉默性房颤。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2.2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 分级指南中指出: 房颤的急性期管理应该包括缓解症状,评价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指南提出了房颤危险度分层的概念,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即: EHRA Ⅰ : 无症状EHRA Ⅱ : 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EHRA Ⅲ: 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EHRA Ⅳ: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优于对照组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心率及PR 间期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各类的心脏病中都较为常见,且容易对患者健康造成较大威胁[1]。我院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良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6±8.3)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5±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两组患者均对原发病进行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片200mg,口服,3次/d,第2w改为2次/d,剂量不变,第3w起改为1次/d,剂量不变。疗程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停用原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10d。 1.3疗效判定以《全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标准》为依据进行判定。显效: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以上;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以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减少90%以上,室速大于15次,运动时大于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有效:连发性早搏数量减少90%以上,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以上。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心律失常无显著改善或者出现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心律失常改善的总有效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摘要】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简称室速,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束支、蒲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尤其是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其次为心肌病、心衰、二尖瓣脱垂及心瓣膜病等[1]。室速临床分类较多,可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分为早搏型、单形、双向性、双重性、并行性及多形室速六类;可根据心动过速发作的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性、非持续性及反复性室速三种;可根据发作方式分为阵发性及非阵发性室速两类等等。室速一旦发生,病人多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心慌、气短、胸闷、呼吸困难、黑蒙甚至晕厥等,严重者可转变为心室颤动致心源性猝死[2]。因此,室速患者需要立刻给予积极有效的处理,消除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速方法,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11月我院收入的50例室速患者进行治疗,记录相关资料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静脉注射胺碘酮积极治疗,50例患者中成功复律者43例;5例不能转为窦性心律而使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成功;1例因胺碘酮及直流电复律均不成功致心室颤动而死亡;1例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静脉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抢救成功。结论:胺碘酮是治疗室速有效的药物,患者大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者,应该积极进行其他有效处理,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心电图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6—80岁,平均63岁。50例患者中原发性心脏器质性疾病者46例,其中冠心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瓣膜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其余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按NYHA分级标准)Ⅱ级24例,Ⅲ级20例,Ⅳ级6例。 1.2临床诊断室速的可靠性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便是心电图,尤其是完整的十二导联对诊断的具有重要意义。室速的心电图特征如下:a、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b、QRS波群宽大畸形且时限>0.12s,多数>0.14s,平均心电轴在+180°—-30°间,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c、心室率100—250次/min,节律规则或轻度不齐,但若QRS波形态为单形性,则节律基本规整;d、多是突然发作;e、心动过速时存在房室分离及室房逆行传导;f、可发现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g、一些患者发作前或终止后可发现有与室速图形基本一致的室性早搏。短阵发作室速或者晕厥反复发作者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2治疗方法 50例患者经心电图确诊后、立即行心电监护。治疗开始阶段,胺碘酮3—5mg/kg+生理盐水20ml,以10—15 min的速度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8—20ug/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临床 心房颤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比较普遍,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型。我院在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采取的病例样本进行总结分析。 1 病例与治疗方法 1.1 病例样本 表1 患者病例样本统计(略) 选取心房颤动患者病例样本共26例,如表1所示,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体格检查分析后,进一步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确诊为房颤。入选标准:阵发性心房颤动18例,每周至少发作2次,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或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持续性房颤8例,持续发作不超过半年。冠心病9例,慢性肺心病5例,原因不明7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5例,Ⅱ级14例,Ⅲ~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与评价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时,不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先经静脉注射胺碘酮150㎎,对未转窦性心律的患者,使其口服胺碘酮0.2g,每日分3次口服。在应用1周后改为口服0.2g,每日分2次口服。再应用1周后减为0.2g,每日分1次口服。以后每日0.1~0.2g;长期口服维持治疗。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3~4天,对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大致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的样本认为显效;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认为有效;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治疗结果显示,2周内复律成功达20例,成功率达到76%。未能转窦性心律的患者6例。随访1年显效者16例,占60%,有效5例,总有效率76%,无效率24%。心电图显示Q-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长期服药有3例诉有消化道反应。有1例出现

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要点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慢性瓣膜病,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致心脏负荷增加,往往导致心功能不全,以至心衰等。本病在我国常见,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约1/3病人无风湿热史,二尖瓣病最常见,出现率达95%—98%,次为主动脉瓣病,出现率为20%—35%,三尖瓣病为5%,肺动脉瓣病仅约为1%,两个以上瓣膜同时累及者称联合性瓣膜病,约占20%—30%。 西医也称风心病,主要症状: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中医也称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病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一、病因病理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态反应的一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病。它在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病理过程有以下三期: 1)炎症渗出期:由于链球菌的感染,使心脏的瓣膜出现炎性反应,瓣膜肿胀、变性,那么其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增殖期:由于瓣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瓣膜血液循环不良,瓣膜会发生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这种结缔组织会成为瓣膜上的累赘。因为它并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此期引起瓣膜增厚变形,失去弹性。 3)瘢痕形成期:由于胶原纤维等增生,损伤处机化,形成瘢痕,从而影响心脏瓣膜功能。感染反复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在瓣膜部位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一个部位通常发生重叠的病理变化。 注意事项 应注意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Poncet综合征,急性化脓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二、分类 (1) 风湿性心内膜炎(rheumatic endocarditis):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病变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直径为1mm~2mm的疣状赘生物(verrucous vegetation)。这些赘生物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赘生物多时,可呈片状累及腱索及邻近内膜。光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出现少量的Aschoff细胞。病变后期,由于病变反复发作,赘生物被机化,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膜间互相粘连、腱索增粗、短缩,最后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当炎症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引起内膜灶状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由于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c Callum 斑。 (2) 风湿性心肌炎(rheumatic myocarditis):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在间质血管附近可见Aschoff小体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反复发作,Aschoff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病变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及左心耳等处。风湿性心肌炎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累及传导系统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胺碘酮治疗6周,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显效49例(53.3%),有效36例(39.1%),无效7例(7.6%),总有效率92.4%,5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min,4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2例低血压,1例纳差,通过降低剂量或停药均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amiodarone for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method clinical data of 92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4%(85 cases) after the treatment. 5 cases sinus bradycardia, 4 cases thyroid dysfunction, 2 cases hypotension and 1 case anorexia. conclusion amiodarone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s effective, reliable and safe. 【keywords】amiodaron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clinical

风湿性心脏病术前术后的护理

【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外科治疗、瓣膜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健康指导。重点是瓣膜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做一些指导。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由风湿热所致的瓣膜病,约占我国心脏外科疾病的30%。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次之,三尖瓣少见,肺动脉瓣则极为罕见。临床上心功能ⅱ级以上患者,常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将从风心病外科治疗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探讨护理工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使心瓣膜发炎、肿胀,当炎症消退后,瓣膜形成瘢痕、黏连、变厚,使瓣膜变形,引起瓣膜口的狭窄和关闭不完全,由于瓣膜的狭窄和关闭不完全,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而产生心瓣膜病理性杂音,心脏扩大及各种症状,称为风心病[1]。风湿热最常侵犯的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其他瓣膜则少见。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20~30岁的青中年,2/3有风湿热史,发生狭窄病变时间多在风湿热首发后两年以上,基本病变是瓣膜炎症黏连,开放受限,造成狭窄,两个以上心脏瓣膜受到损害,叫联合瓣膜病,最多见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受累发病。风心病的外科治疗要术前准备充分,早期手术,术中心肌保护好,术后严密监护。 2 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有:(1)风湿性心脏炎反复发作后,瓣膜相互黏连、增厚、变硬,使瓣膜不能完全开放,以至瓣口径缩小,阻碍血流前进,形成瓣膜狭窄。若瓣膜增厚、缩短、畸形或同时有乳头肌、腱索的缩短,使瓣膜不能完全闭合,导致血流反流,则称为关闭不全。(2)临床上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多以一种为主。不论狭窄或关闭不全,均可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代偿功能,心脏尚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状态,如果代偿功能失调,便出现心力衰竭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劳力性气促伴咳嗽为最早症状,例如:活动后的心悸、气促,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劳累后出现咳嗽、咳带血丝的痰液,声音嘶哑,尿量减少,下肢水肿(晨起减轻,午后加重),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可出现二尖瓣面容,即两颧呈紫红色。现以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分别叙述。 2.1 二尖瓣狭窄青壮年有湿热病史,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失代偿后,出现活动后气短、心悸,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端坐呼吸、咯血等,晚期出现右心衰,明显二尖瓣面容(两颧及口唇紫红,心尖部触到舒张期震颤)。 2.2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一般可出现心悸、活动后喘促、疲劳、乏力、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后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如肝大、下肢水肿,体征明显,心尖部可见搏动增强及触到有力的局限性抬举样冲动,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 2.3 主动脉瓣狭窄重症者出现头昏,甚者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甚或猝死。晚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为主动脉瓣区听到响亮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并伴有收缩期震颤等。 2.4 主动脉关闭不全失代偿期可见心悸,头部有振动感,偶有心绞痛,重者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左心衰竭的表现。颈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增强,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 3 检查可选择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 4 外科治疗手术治疗有以下两种手术:心脏瓣膜成形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1)二尖瓣分离术:适用于粘连性狭窄合并妊娠,而需手术者宜在孕期6个月以前进行。(2)人工瓣膜替换术:常用机械瓣或生物瓣。应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无法恢复正常功能的瓣膜切除,替换上人造的瓣膜,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解除或改善临床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