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关系管理(个人总结)

员工关系管理(个人总结)

员工关系管理(个人总结)
员工关系管理(个人总结)

员工关系管理

第一章员工关系管理导论

一、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工作绩效、忠诚度、工资福利水平是影响生产效率、劳动力成本、生产质量的重要因

素,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员工关系的含义:

是指管理方与员工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并受到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员工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的相互交织。有时它是建立在一种“心理契约”的基础之是

三、冲突的形式:

对员工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等;

对管理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罚或解雇等。

四、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力量。

1、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

2、双方对比关系力量:是指员工进入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管理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

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3、“退出”:员工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顶替辞职员工的费用;

“罢工”:是员工停止工作给管理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主要是由于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

五、员工关系的特点:

1、个别性与集体性,

指个别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集体员工关系是员工的团体,如工会;

2、平等性与不平等性,

从签定劳动合同角度来看,双方是平等的,而员工有劳动过程中有服从管理方指示的义务,员工关系有不平等的一面;

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对等性义务”,指一方没有履行某一义务时,他方可以免除另一相对义务的履行,“非对等性义务”,则是指一方即使没有履行某一相对义务,他方仍不能免除履行另一义务。对等性义务属于双方利益的相互交换,而非对等性义务则属于伦理上的要求,

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六、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

第1页

1、劳动关系管理,即员工入、离职面谈及手续办理,员工申诉、纠纷和意外事件处理;

2、员工关系诊断与员工满意度调查;

3、员工沟通与咨询服务,即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企业与员工之间进行及时双向沟通,完善员工制

4、组织员工参与管理;

5、纪律管理;

6、冲突化解与谈判。

它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激励、非强制的手段,注重提高员工满意度,追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七、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目标是:“让员工除了把所有精神放在工作上之外没有其他后顾之忧”。

倡导的理念是:提倡奉献精神;强调相互关系。

八、员工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权利义务的协商:员工关系正是通过这种“付出——获得”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心理契约。

九、合作:

1、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员工要共同生产产口与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与规

则的行为。

2、员工关系理论一般认为,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3、事实上,员工比雇主更依赖这种雇佣关系的延续。而且从长期而言,他们非常愿意加强工作的稳定性、

获得提薪和增加福利的机会。

4、“获得满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获得满足”主要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

理权力的限制措施。

B、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是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C、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

十、冲突

1、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2、冲突的“根本根源”

A、异化的合法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将英国描绘成“业主的国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

B、客观的利益差异。市场经济更深层次的原则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这一

目标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

和不断创新。马克思认为,在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价值都是由生产性

劳动创造的。冲突的存在

取决于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他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

C、雇佣关系的性质。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对抗管理权力的方法只有退出、罢工、投诉,或参加其他形

式的冲突。

冲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劳动者不愿意处于从属地位,更重要的是,管理权力的分布不是雇员的利益所在,而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之所在;另外,如果雇主和员工个人之间签有详细的劳动合同,以及相应的报酬,那么只有在任何一方没有履行合同时,冲突才会出现。

3、冲突的“背景根源”

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各国的基尼系统总体呈上升趋势。

B、劳动力市场情况。

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还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工作场所之

间。此外,工作场所中的性别不平等在全球仍十分显著,妇女要获得与男子平

等的工资福利,往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D、工作本身的属性。

十一、冲突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

冲突的表现形式:

1、罢工,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是非理性的行为。劳动关系理论一般认为,罢工是表示集体不满的唯

一有意义的形式。

2、其它形式:怠工、不服从;退出,或称辞职。辞职成为回敬雇主和恢复自尊的最终行为。

十二、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对现实中自身所处地位的感受,及工人对自身可以接受的行为的理解。

2、非文化因素

A、“客观”的工作环境。在大型机器工业企业中的工作更多的感受到来处管理方的异化压力,并更容

易产生冲突的行为。

B、管理政策和实践。如果管理政策和实践是进步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会高一些。

C、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3、冲突与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A、人力资源政策的局限性。

B、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十三、影响员工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就业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1、员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

A、政治环境:指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包括关于就业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B、经济环境:一般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如全球化、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及微观经济状况。

C、技术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2、员工关系的内部环境

A、工作任务,由于社会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工作任务要求员工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员工也因此获得了更

多的工作自主权及工作经验的改进。

B、绩效控制方式

C、决策中的员工参与

D、工作安全性

第二章员工关系理论

一、新保守派

1、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2、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3、对工会的态度:工会的作用不大。

4、应该赋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弹性,减少限制管理权力的法律和法规。尤其

减少劳动法对管理方的限制。

5、代表国家:美国。事实上,美国雇佣关系的发达国家中最为对立的,其主要

原因是美国劳动法体系作

用较弱。

6、理念:雇员也相位,遵从“意思自治、选择自由”的理念。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1、该学派认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

被管理的从属地位。

2、这种高绩效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高工资高福利、保证员工得到公平合理

的待遇、各种岗位轮换制度和工

作设计等。

3、对工会的态度:态度是模糊的。

4、代表国家: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近年来,英国劳动关系的改革在向该学派方面发展。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1、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

集体谈判制度。

2、该学派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

径。

3、对工会的态度:强调弱势群体的工会化。

4、代表国家:德国,德国模式的特色是强势劳动法、雇员参与制度、工作委员会制度、政府为工会提供信息、

咨询服务和共同决策权等制度。

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1、主要关注:如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2、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最松散,它包括了歧视、不公平、裁员和关闭工厂、拖欠工资福利、危险工作

环境及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体系中的缺陷等问题的分析。

3、对工会的态度: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4、代表国家:瑞典,是世界是最著名的社会福利国家之一。

五、激进派

1、主要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2、该学派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3、在实践模式上,激进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

度的问题。该学派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六、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论

A、一元论

1、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强调奉献和相互依存。

2、一元论面临的争论之一,在于组织内部利益群体间的任何形式的冲突或争议,都被看作会对组织产生本质

性的危害,管理方的决策和意志绝不能受到挑战和质疑。

B、多元论

1、多元论则承认冲突

2、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但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

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3、雇员关系多元观意味着不同利益的团体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七、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1、传统型企业

所劳动力看成是一种成本,因而应尽可能将这一成本降低至最小程度,主张劳动者要服从资方的管理和指挥。

2、精明的家长型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