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

为冷热觉。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受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①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②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

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③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4、嗅觉的形成:气味(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5、嗅觉的特点:①嗅觉中枢适应性(疲劳,老教材的说法,应及时更新)。②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程

度不同。③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④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6、味觉感受器是味蕾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主要味觉:酸、甜、咸、苦、鲜;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0、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吃到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11、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

注: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3、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4、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

15、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注:①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但是有声音必在震动

②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

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

16、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

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17、耳的主要功能:

(1)听觉;(2)保持身体平衡(前庭,半规管: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前庭过于敏感)。

(3)两只耳的功能(双耳效应):①收集的音量增大。②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位置。(老教材内容,新

教材已经删除此内容)

注:①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晕船、晕车现象)。

②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8、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①影响因素: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③人的发声频率65赫到1100赫。人的听觉频率为20赫到20000赫。

④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波听不见(B超的应用,蝙蝠)。

⑤频率小于20赫的声波为次声波,听不见。(测海水的深度,大象)。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①影响因素: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其响度越大。

②单位为分贝。

(3)音色:声音的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影响音色。

注:①音调用高低形容;响度用大小形容

②注意区分音调和音色:一般来说,同一物体发出不同声音为音调不同(如:钢琴声音不同,敲

西瓜声音不同),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为音色(如:不同人声音不同为音色,不同乐器为音色不同)

19、噪声污染

(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生活的声音叫噪声

(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1、声源处控制 2、传播过程中控制 3、人耳处控制

第四节光和颜色

20、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月

亮,湖面,镜子,电影银幕等只反射光,不是光源)

2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22、光的直线传播现象: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23、小孔成像特点:

(1)成上下左右倒立的实像

(2)屏幕越远,像越大,物体越远,像越小

(3)距离很近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距离很远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4)孔大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孔小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2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3×105千米/秒),空气中次之,其次是液体中,透明固

体中传播最慢。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25、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

(2)复合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如:白光。

26、物体颜色:

(1)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4)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5)颜料三原色:品红、青、黄

注:①眼睛接受到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接受不到任何色光就是黑色

②叶绿体反射绿色光(光合作用不需要绿色光),其他色光被吸收(既然吸收,生长过程肯定是

需要的)

27、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位于红色光带以外),温度越高,红外线越强。

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响尾蛇捕猎

②紫外线(位于紫色光带以外)过量照射诱发皮肤癌,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于太阳,臭氧层吸收了大部

分,使地球生物免于大量照射。

应用:验钞、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28、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9、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注意两角的先后顺序)

注:

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③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④光路具有可逆性。(如通过平面镜或潜望镜相互看到对方眼睛)

30、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特征:镜面反射往往是发光,发亮,较刺眼,看不清楚,只发生在一定范围内;

漫反射:各个地方都能看见,比较清晰

3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虚像,

(原理:光的反射)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④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⑤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①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②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实际是

光经过反射进入眼睛

③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越薄越好,必须垂直于桌面,否则第二根蜡烛无法跟第一根蜡

烛的虚像重合

④镜中看时间:1、利用其成像性质(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2、可翻到背面观察

3、若时间为12小时制,则镜子时间和实际时间加和为12:00

32、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3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注

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不偏折,传播方向不变)

34、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真空中的角>空气>液体>透明物体(光速快的介质中角要大)

(目前阶段知道空气中的角总是大角,不论其是折射角或是入射角)

注: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O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⑤O为入射点,折射发生在界面

注:①看水里的鱼、水底等物体时,都是虚像

②作图时注意光线方向:光线从被看到的物体身上发射出来的(而不是你的眼睛发光看到物体)

③注意区分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同侧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两侧

光的性质小结:

光的直线传播: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

光的折射:筷子折断,看水中鱼或水底,凸透镜成像(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投影仪)

光路的可逆性

像的性质小结:

虚像: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看水中的物体

实像: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有实像,也有虚像)

35、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虚像位置要偏高)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37、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8、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①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叫做焦点(粗略测量未

知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②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③物距u:透镜中心到物体的距离。

④像距v:透镜中心到光屏的距离.

注:①过光心的光线不偏折

②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必平行,平行的光线必过焦点

③凹透镜:平行的光线,折射后其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必平行

④注意箭头方向要一致,同时知道会聚和发散的确切意义(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相对于主光轴而言)

39、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论作图

像的性质

应用物距像距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实象虚象同侧异侧

u>2f f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异侧(测焦距)f2f 放大倒立实像异侧幻灯机

u=f / 不成像

u

(1)眼球壁外膜:角膜、巩膜(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2)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由角膜、房水、晶状体(主要)、玻璃体组成。

(3)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面有感光细胞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

(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戴凸透镜矫正)

8、盲点:物体在这一个点上不能成像,此处所对视网膜没有视觉细胞。

39.色盲是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 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 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复习:知识点与练习(非常完整)

教师:学生:时间:_ 2016 _年_ _月日段第__ 次课

A .112x y =??-=?, B .13x y x y +=??-=?, C .2104x y xy +=??=? , D .21x y x y =??-=?, 3. 方程5x+4y=17的一个解是 ( ) A .13x y =??=? , B .21x y =??=?, C .32x y =??=?, D .41x y =??=?, 4. 若关于x 、y 的方程2211a b a b 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a 、b 的值分别是( ) A .1、0 B .0、-1 C .2、1 D .2、-3 5. 若x :y=3:2,且3x+2y=13,则x 、y 的值分别为 ( ) A .3、2 B .2、3 C .4、1 D .1、4 6. 某班共有学生49人.一天,该班某男生因事请假,当天的男生人数恰为女生人数的一半.若设该班男生人数为x ,女生人数为y ,则下列方程组中,能正确计算出x 、y 的是 ( ) A .()4921x y y x -=???=+??, B .()4921x y y x +=???=+??, C .()4921x y y x -=???=-??, D .()4921x y y x +=???=-?? , 7. 已知21x y =??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71 ax by ax by +=??-=?的解,则a b -的值为( ). A .1 B .-1 C . 2 D .3 8. 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k y x , k y x 95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632=+y x 的解,则k 的值为 A.4 3 - B. 43 C.3 4 D.3 4 - 9. 已知代数式1 33m x y --与5 2 n m n x y +是同类项,那么m n 、的值分别是( ) A .2 1 m n =?? =-? B .2 1 m n =-?? =-? C .2 1 m n =?? =? D .2 1 m n =-?? =? 10.(2009年台湾) 动物园的门票售价:成人票每张50元,儿童票每张30元。某日动物园售出门票700张,共得29000元。设儿童票售出x 张,依题意可列出下列哪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式( ) (A) 30x 50(700x )=29000 (B) 50x 30(700x )=29000 (C) 30x 50(700 x )=29000 (D) 50x 30(700x )=29000 。 二、填空题 11. 在方程2x -y=1中,若x=-4,则y=________;若y=-3,则x=________. 12. 写出满足二元一次方程x+2y=9的非负整数解_____________.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七(上)科学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 ④.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5、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6、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细胞壁由纤维素组 成,保护、支 持细胞 动物 细胞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 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液泡内有细胞液 7、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细胞结构:(1)、(2)、(3)、(4)、 (5)、(6)、 9、显微镜的构造:(1)、(2)、(3)、(4)、 (5)、(6)、(7)、(8)、(9)、(10)、 (11)、(12)、(13)、(14)、 10、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b.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c.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d.调焦: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12、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倒像。(上下左右全颠倒)注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左下方移动。13、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然 后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姓名:计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l. A.气温、气压B.气温、降水 C.降水、风向 D.风向、气压 2.下列关于南方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多,有结冰期 D.水量小,水位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4.有人说:“南县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偏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分配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变化D.降水的周期性 5.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蒸发量的多少 B.降水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用水多7.长江和黄河上游的共同的水文特点是( ) A.含沙量大B.水能丰富C.流量小D.落差小8.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北两年三熟 B.黑龙江一年两熟 C.四川一年一熟 D.湖南一年两到三熟 9.一天中,南县气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 )

10.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D.三江平原11.当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时,说明该年份( ) A.夏季风弱B.冬季风强C.夏季风强D.冬季风弱12.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13.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重庆以上 B.宜宾以上 C.湖口以上 D.武汉以上 14.关于我国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B.我国唯一湿润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C.沙漠面积最广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盆地15.下列关于平原地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有面积广布的黑土分布区 B.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C.华北平原西到贺兰山,东到海滨,北到阴山,南到淮河附近 D.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 16.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一组是( ) A.冈底斯山和阴山 B.秦岭和太行山 C.大兴安岭和巫山 D.巫山和雪峰山1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由于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每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和进退时间的早晚 D.冬季风势力太强 18.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B.汾渭平原和海河平原 C.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修建水电站B.裁弯取直疏通河道 C.下游修筑大堤D.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2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淮河处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 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 C.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D.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 21.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位于下列四省中的哪个( )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复习-第二章导学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组别_____ 姓名_____ 主备人:沈美芳 日期:2013/05/ 审核人 批改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即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会通过消元把多元化归为一元的思想方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 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1)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的 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2)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 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1)两个含有 个未知数的 次方程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2)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 ,方法有 、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代入法的步骤: 1)将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使解 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 元一次方程,并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或方程组中任何 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加减法步骤; 1)在所解的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可把两个方程 ,即可消去这个未知数;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则可把两方程 消去这个未知数(2)如果方程组中不存在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选取一组系数(最小公倍数最小的一组),将两个方程分别乘以一个适当的数,使这两个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再用加减消元. 三、复习练习 基础题: 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 2+x+1=0 (B)2x+3y-1=0 (C)x+y-z=0 (D)x+011=+y 2 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mx+y=10的一个解,则m 的值为 。 ???-==24y x 3、已知3x m-1-4y 2m-n+4=1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 ,n= . 4、下列方程组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环境保护局 B.地方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局 【正确答案】B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下列规划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是()。 A.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B.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 C.设区的市级以上防洪、治涝、灌溉规划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正确答案】C 3、某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应当是()。 A.环境影响登记表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C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登记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D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某下设两个区的城市在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时,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A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应当是()。 A.规划实施中 B.规划实施后 C.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后 D.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正确答案】D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分布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 对资源的影响?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和内陆之间的联系。 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的影响:有利:1)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2)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不利:1)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2)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 4中国的气温特征: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 越低 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比南方白昼 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2.)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 的严寒。 6.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比南方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但是白昼时间长。 7.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特征强 8.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是: (1)纬度: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2)海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距海远近不同。西部深入亚洲内部,大陆性特征强,东部 海陆热力差异大,形成显著地季风气候。 (3)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10.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产生的影响是: 1)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2)开展多种经营。 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3.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搭配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有利影响的表现: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不利:1)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2)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其他季节降水少易发生干旱。 3)冬季风反常,易导致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4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原因是我国的气候大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

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