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1、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会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应是教学的研究者,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三个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教学必须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特点,要遵从学科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鲜明的意识到我们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而关注的实质则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1 尊重学生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权威阐述,但是教师不能将自己总是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如果总是将自己处于权威阐述的地位,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教师自己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现在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时代的进步所动摇。一方面现在学生已经能够从课堂之外,不依赖教师获取知识。而且获取知识的手段多种、途径多条、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速度快捷,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会大大超过教师,某些技能,某些领域教师不及学生。而仅就本学科知识方面而言,毋庸置疑任课教师的认识水平高于学生,但是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猜想常常会超出老师的意料;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会优于教师的经验等等,这些方面我想教师都有感触,因此现在的教师不应该总将自己处在权威阐述的地位,我们要树立向学生学习的意识、要有欣赏学生的思想境界,要真诚的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

另一方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客观上已

经有意无意地将学生视为仅是学习知识的角色,一旦将学生视为只是一个储藏知识的容器了,则这个容器也只是一个仄口的容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既不便储存、也不便提取。这不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有教师进行权威阐述的内容和方式;既要让学生享有表达观点的权力,学生表达时教师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又要有教师的激励评价和进行思想方法的点播。这样使得教学过程师生处在角色互相转化之中,在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师生处在一种融合的状态。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自己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教师阐述的越多,学生只会越来越被动的听,越来越没有主动性,学生就越来越不爱听、越来越不爱学,认知的方式仍是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权威的阐述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既是课堂的统治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教师有了转换角色的意识,一旦能够把握角色转换的时机,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状态.这种状态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其它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欣赏。这样的状态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险索未知领域.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等等.这样的课堂状态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学生的这种差异是极其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有了对差异的正确认识,就能注意克服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弊病,就能对不同的同学做出不同的激励性评价。

在最近下校听课过程中,看到教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给予同样的关注,

能够进行不同方式的激励性评价,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如布置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等等。

有差异才有和谐,这样差异就不成为令人教师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一种财富和底蕴,所谓的差生我们能够容纳接受他们,他们同样受到教师的尊重,这样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校生活期间所有收获,所有进步,所有提高。这是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本质内涵。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3、尊重学生就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立于教师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尊重学生教师就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想什么,学生就去想什么,想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会认真的去做什么,想让学生学好什么,学生就能学好什么。教师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把学生看作是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的人来看待。因此教学过程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案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应学生说起来容易,但是真能做到,对教师来说是带有一定挑战性的。我曾经接过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班,客观地说我已有别的教师没有的先决条件,特级教师的称号,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接这个班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找不到上课的感觉。一度是任你激情满怀、慷慨陈词;任你小心翼翼、和颜悦色一些学生就是不理采你,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我曾在心里说过,这次让我经历失败。后来真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帮助了我,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都有不同的智力潜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都有获得成功的良好愿望,都有个人的内心需求。此后我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慢慢的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课堂教学的感觉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最后参加高考时这个班的学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这个经历再一次教育了我,何为优质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是优质教育。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认知知体系,而认知识体系是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后建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不可能代替学生用任何一个规律去解决任

何一个问题。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没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职为“条件反射式”的训练。靠重复强化训练、靠外在的压力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学生是独立于教师个人意识这外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能动的规划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认为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4、尊重学生就心须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尊重学生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健康成长,都具有培养前途,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都在追求进步和完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在我所教的2004届高三毕业班中有的学生升高中时不够本校高中录取分数线,经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她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的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一方面使我们在教学中会对学生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持有信心,这种信心在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可以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变化做出激励性评价。另一方面,我们就会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舞台,从“潜在”变为“现实”。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教师就不能再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观念。别把学生看死,千万别把学生定型,教学中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我们教师唯一的选择。

5 尊重学生就必须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安全感。

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一位学生具有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是心理上的。实践证明,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安全感,他们害怕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歧视和讥讽,因此采用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往往是沉没和自我封闭。他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不会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敢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教师要努力创造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具有安全感的条件和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里不会受到任何的歧视,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敢于表达自己对问

题的看法,哪怕看法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不会、这个问题我说没听懂。都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都敢于参与讨论。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安全感他才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才可能获得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我了解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各方面都挺好的学生,在上高二的时候,数学课上教师回答一个问题,不知何故这个老师特别不满意,随口说出,“谁才能把你教会...”就是这一次,这个学生由此而办了一件蠢事,拒绝数学。结果造成终身的一件憾事。

二、教会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1、只有会学知识才能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享用终身.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更新速度之快的未来社会呢?最好的方法,也是根本性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能力.只有会学知识才能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知识与会学知识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却很深刻,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所剩下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据我了解,很多教师非常好心,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课堂上把要向学生介绍的概念和规律,列举的典型例题,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问题等等讲全、讲细、讲深、讲透,讲到位。解决问题总是单一的从简单摩仿到高级摩仿。一些教师为了争取时间,而替学生做,替学生说,替学生小结,甚至替学生思考.一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把学生思维上的难点,讲的清晰透彻,天衣无缝。以上做法从接受知识的角度则效率可能不低.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减弱,获得知识的方法由此变得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发

展过程.在参与知识形成,知识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渗透在其中.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在效的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发展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增多,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须知数千年的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我们赞成这一提法。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

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进,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美国“认知论”的主要代表、“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语)(二)、正确地评价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

(三)、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1.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

的的内驱力。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2.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据说特级教师钱梦龙小学成绩极差,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先后共留过三级,教师们都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他对学习一度完全丧失了兴趣和信心,逃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当第二次上五年级时遇到了一位自称“终身难忘的好教师”。这位老师叫武钟英,教国语,当班主任。这位老师从钱梦龙爱画画看出他并不如大家说的那样笨。于是就让钱梦龙去买一本《王云五小字典》,说是可以教会他用四角号码查生字。第一次“玩”字典的新奇使梦龙很快掌握了四角号码查字法。武老师很满意,又交给他一个任务: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由钱梦龙负责解释生字新词。这份自豪的工作使钱梦龙干得特别认真,并逐渐对国语课产生了兴趣,也对学习有了信心,其它各科成绩也开始“体面”起来了。这一教学范例启示我们: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对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激发其兴趣,给其信心。

3.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保证信息的“发送”与“接受”的畅通。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想,我选择教育职业的原因是什么?我坚持并热爱的重要理由是什么?我要教育学生什么?我要怎样教好我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路上探索,我认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三观”就是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下面具体谈谈: 一、教育观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清晰并坚信自己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我们国家呼唤着素质教育,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不是“高应试人才”。 有人对立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更全面的“应试教育”,它弥补和规范了教育的范围和方法,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衡量准绳,学生不是学习的工具。 2、现代教育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现代的发展很快,教师的教育观也要跟着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个不发展不学习不

专业的教师,是很难教好学生的。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观呢? 我认为:其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其二,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其四,教学更注重人而不是学科更不是成绩。我们教育者早就从“中心”转变成“主导”,学生也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观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正确的学生观尤为重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教育理念更新,端正教育态度,规范教育行为;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清楚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2、注重科学规律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是有独特思想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育和成长,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并能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的理念是让优秀生得到飞跃,让中等生得到发展,让后进生得到进步。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棚”等8个字和“活生生”等9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知道什么叫中心句,能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或:说说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 3.品读第2自然段,能找出写到的动植物,以及说说它们是怎样体现出在夏天里飞快生长这个中心意思的。 主要语文要素: 1.正确读写“棚”等8个字和“活生生”等9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 3.认识中心句,能找出中心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 4.通过品读,体会一段话表现的中心意思,知道一段话也要围绕中心意思写。 盼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袖”等12个字和“斗篷”等13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能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主要语文要素: 1.正确读写“袖”等12个字和“斗篷”等13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

3.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的课文,知道习作要确立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写——围绕中心意思选材;把重要部分写详细些。 2.能根据中心意思,判断材料能否表达中心意思。 3.能从给出的题目中选取一两个,说说可以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写。 语文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并能进行实践。 习作例文和习作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和批注,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说说课文的中心意思,和怎样一步步表达中心意思,进一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 2.在题目给的汉字中(也可选其他的汉字)选一个做习作题目(也可另拟一个)写一篇习作,内容可以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想象的故事。 3.能拟一个写作提纲,围绕想好的中心意思选择材料,习作要能表达这个中心意思。 4.写完后,让同学读读,就表现中心意思方面提建议,根据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下面本节对现代教学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教学以及教学观含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惟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教师直观主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上述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观的革命,树立现代教学观。 二、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是“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圆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惟一标准。其结果,严重的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不利于现代新人的成长。而现代教学观念完全摒弃了这些落后的想法和方式,试图用崭新的教学观来改变这种现象,因此在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改革。下面对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主张进行简要的阐述。 1、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瞻性,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即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教学的基本价值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教学的基本作用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第五单元百分数单元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百分数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材把它单独编为一章。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编排结构如下表: 2. 教材编写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本单元所选素材,注意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做到直观有趣、充满时代气息。如百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出现四幅与百分数有关的生活情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或收集到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材重视设置活动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问题情境。例如教材的第104页,设置讨论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等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百分率实际意义的理解。二是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分数化百分数”的编排,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其中的分数吗?”目的就是放手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分数化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经营管理 06-07 1032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 观[]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析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认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一只蚂蚁一条腿的进化需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何况人乎!因此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面对生命,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教学观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 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析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认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一只蚂蚁一条腿的进化需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何况人乎!因此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面对生命,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教学观 ?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同时积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师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

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煌固中心小学陈道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和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想象大胆、奇特,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宇宙的另一边》了解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感受了想象的奇妙。《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在大胆想象中实现了“我…‘美好”的愿望。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交流平台”对如何大胆想象进行了梳理、总结。让学生知道大胆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与景象,读想象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接下来对两篇精读课文中有趣的想象进行了梳理回顾,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别的事物或者根据特点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尝试进行大胆奇特的想象。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激发想象的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奇特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手指画”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涂涂画画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提供两个故事开头,让学生接龙编写故事。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是两篇富有童趣的故事,以旁批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一些思路,比如,可以顺着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着想象。单元最后安排习作“奇妙的想象”,让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展开大胆想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 年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现代化教育要从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转移,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以平等为核心的学生观。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

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学生观,要和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教学要由重视传授向重视探究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三、树立以活动为重心的教学观。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