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告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观的置入.docx

广告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观的置入.docx

广告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观的置入.docx
广告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观的置入.docx

广告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观的置入广告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告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广告与人、广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高度出发,结合广告教育特色,着重于培养具有道德伦理观的高素质技能型广告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广告策划、广告制作、广告心理、广告语言等方面,忽视了道德伦理观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渗透,造成广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缺失。为此,高校广告教育必须对道德伦理观教育机制进行重构。

一、广告教育中道德伦理观教育现状

我国对广告伦理的研究晚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着广告伦理教育途径、范式研究不足的问题,加之对国外成功的广告伦理教育缺乏有效借鉴,从而造成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一直未能构建起广告道德伦理教育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在道德伦理观教育方面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门课程在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中,虽然广告道德伦理被视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认同的重要教育环节,但是从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来看,大部分高校却没有针对广告道德伦理开设专门课程。当前,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广告伦理与法规、广告伦理、广告伦理与政F规制研究等专门课程,其他高校只是将广告伦理学教学内容融入了广告学概论、广告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中,使得广告道德伦理教育既缺乏专门课程作为教育实施载体,又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不利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培养。

(二)教育内容简化在广告教育中,广告道德伦理内容被简化为对广告活动伦理失范的批评,并将其教育内容融入到广告法律法规课程中,或是直接由广告法律法规课程所替代。但是,从广告道德伦理与广告法律法规的本质上来看,两者存在着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法律是他律,对行为起着规范作用。道德是自律,对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法律依靠强制性措施予以施行,具备治标效用。道德依靠尊重、自省、责任心、负罪感予以维护,具备治本效用。由此可见,用广告法律法规课程替代广告道德伦理程有失妥当,并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伦理观认识偏差,形成的“守住底线、明确红线、避免越线”的狭隘道德伦理观。

(三)道德伦理观认识偏差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师普遍认为广告道德伦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益处不大,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容易出现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难以对学生的广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道德伦理观教育在广告学专业教育中的有效开展。在广告教育中,广告道德伦理观教育内容未能深入到伦理学理论层面,只是停留在传播伦理的渗透。而传播伦理多从社会批判视角去分析广告问题,这种视角定位忽视了学生亲身感受,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加剧学生对道德伦理观不切实际的误解。

二、广告教育中道德伦理观的深度置入策略

(一)道德伦理观置入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广告教育中,要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树立道德伦理观,将道德伦理观深入置入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范畴,具体包括:使学生掌握广告活动伦理维度、广告

道德准则、广告行为规范、广告道德传播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律;理解广告道德伦理观是广告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对广告实践活动的内在约束;能够用广告道德伦理观分析广告运作中利害关系人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广告传播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教育,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广告人、媒体人打下职业道德基础,使学生能够用道德伦理观带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时刻告诫自己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广告人,不断创作出健康、高尚、真实的广告作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我国广告业更好地发展。

(二)道德伦理观置入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广告教育中,道德伦理观既可以置入专门的广告伦理课程中,也可以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使道德伦理观教育贯穿于广告专业教育的各个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1.设置专门的广告伦理课程。高校广告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广告教育特色,以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需求,设置专门的广告伦理学课程,让学生在广告伦理学课程学习中增强道德伦理观。在广告伦理学课程中,高校既可以选用已经出版的广告伦理学教材,也可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编写广告伦理学教材,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广告学专业可选用陈正辉编写的《广告伦理学》、苏士梅和崔书颖编写的《广告伦理学》教材。同时,高校广告学专业也要学习借鉴国外在广告伦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伦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道德伦理观,推进我国广告业持续健

康发展。2.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在广告道德伦理教育中,高校可将教育内容层层分解,融入到不同的学期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整个学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高校在先导课程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渗透诚实、尊重、公平、透明的伦理观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道德伦理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广告的文化力量,以及对社会机制产生的影响。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专业课程中,将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与广告策略、广告技术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分析广告伦理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的实训实习课程中,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广告道德伦理观,将抽象的观念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三)道德伦理观置入课程教学内容在高校广告教育中,要将道德伦理观置入广告课程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视角,进而帮助学生将道德伦理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信念,并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一以贯之。1.优化教学设计。在广告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理解广告伦理产生的原理、机制、后果和解决方案,夯实学生道德伦理的理论知识基础。为此,教师要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明确教学方向,具体如下:一是广告伦理学课程教学可从有争议的伦理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析伦理现象,掌握伦理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伦理意识;二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广告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广告语境中探究道德伦理问题的生成机制;三是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探讨调整方案,掌握广告活动中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2.采用不同教学视角。在广告学伦理课程教学中,教师

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

现代大学教育 2009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陈飞(1968-),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 部副教授,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宁,530021。 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 陈 飞 摘 要:话语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一种生存方式,当下的道德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道德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关键词:话语;话语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82-05 一、话语权和道德教育话语权 话语是社会交往的通常情景中的言论,海德格 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0[1] ,它是社会生活和交 往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包含着那些了解世界的人的权力关系网络。话语以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人们的交流方式,规范人们知的内容和知的手段, /话 语存在于任何的理解活动和解释活动之中0。[2] 一旦话语以文字和行为的、共同的和强迫的形式出现,话语就会进入人的躯体,扎根于人的意志。话语有自身的规则,维特根斯坦把这种规则称为语言游戏。福柯则赋予话语以一种新的意义,在他看来,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和文本,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和制度独特的陈述、术语、范畴和信仰之结构;话语系统涉及一系列边界,它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种方式。[3] 福柯认为话语的立场是意义,而对意义的阐释牵涉到冲突和权力,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这种隐藏于制度、知识、理性中的权力,福柯称之为话语权力。 道德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说事,达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的特性。因此,道德教育同样拥有自己的话语,而道德教育的话语权主要是指道德 教育者的话语权力,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制度赋予了 教育者将社会性实体转化为受教育者意识乃至人格的权力,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需要,外在的道德修养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内在品格并使之成为其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话语权是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中获取的。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话语权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感召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 [4] 首先,道德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的活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实现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教育者被社会赋予了教书育人的职责,被教育制度赋予了规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社会学视角下,学校是正式组织,学校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的世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性未成熟的群体,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辨别是非和自制能力比较差,而自我意识又较强,学生的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的教育和规范。因此,教育者就有了规范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仅传授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要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灌输给年轻一 82

2019年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众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要求,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相对而言,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人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上一所令人羡慕的名牌大学,那人生的道路必将铺满了鲜花,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崇尚民主、平等、自由,乐于奉献,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由于受社会上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为:公德心的普遍缺乏;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等。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全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有才无德,行不远。"这是古人对于道德重要性认识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教育摇篮。作为肩负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的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研究教育的内容,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种误区 1、过分溺爱型。孩子是家庭的" 小太阳",在当今6+1模式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面对着这么一个孩子,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讲,哪里还谈得上教训?于是便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 2、只重学习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过高的期望,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也作为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成绩突出的,许多孩子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 3、 放任自流型。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孩子自由发展,缺少约束。由于放松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孩子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长大后纪律涣散,缺少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书目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钊新.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M].长沙:湖南出版社 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 罗尔斯《正义论》 卢梭《爱弥儿》 立德树人“博”导人生——2012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文集(3) 成长篇 1.炒一盘土豆丝——关于学生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我愿坐在你的跷跷板上 3.优秀班级领航人成长系列文章之卷首语 4.图说学生干部角色与成长规划 5.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 6.开始懂了 7.致亲们 8.话在花香时——与毕业季的弟弟妹妹共勉 9.大学Style 10.网络,请放开那些学僧

11.尴尬时代,你能否HOLD住青春的尴尬? 12.成长的态度 思想篇 1.守护心灵道德同行 2.好好算算你的成本再潇洒 3.可以做一个强者但不能太强势 4.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 5.传递你我的正能量 6.亲,您的手机您会用吗? 7.吃到嘴里就是自己的吗——谈亲情 8.让“电脑”回归到“计算机” 9.育人——与同仁分享 10.让我的心中充满“爱” 11.是谁加粗了高学历和高信用之间的≠ 12.用爱心坚守岗位,用智慧读懂职业,把幸福带给学生生涯篇 1.大学生如何融入大学生活? 2.启心灵之窗助梦想飞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3.大学四度 4.寒门亦能出贵子 5.用爱与智慧为青春导航 6.写给新同学的第二封信:致有野心的你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 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 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长的 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 本人的考察,我,学生的学习目的严重的主观性和不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在:认识到 了未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如此大的群体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 以后在事业上能。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性主要为思想与行动的不。调查结果表明, 37%考大 学的学生中有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显现出的性,而是呈现出消极等待的学习。 1、重智育,轻德育。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 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 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 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 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时机。 研究近年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重学校,轻自身。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 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 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分依赖学校,过分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 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听了一周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字、词很重要,考 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句子注意它的翻译,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同 学们好好看看,高考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应看作学 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忽视 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道德两难范式介绍

对“道德两难法”的介绍—以揭开道德伪善面具为例 日常经验告诉人们,许多看起来道德的人实际上是不道德的。唐代的宰相李林甫是道德虚伪的典型,被人称作“口蜜腹剑”,因为他总是嘴里说着某个人的好话,而背地里却想着如何陷害对方。西方的不少政治家,包括与水门事件有关的尼克松以及跟莱温斯基有染的克林顿,都被认为是道德虚伪的政客(Rangell,2000)。很多谚语,比如“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和“披着羊皮的狼”都是在描述同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只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了道德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背地里做的是跟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相悖的事情,这就是道德虚伪,又叫道德伪善。Baston等人的经典实验从实证角度对道德伪善进行剖析。 1.范例介绍 1.1实验目的 实验一:利用实验室所创设的道德困境来验证道德责任的测量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引入掷硬币这一方式对道德动机的范围和本质的研究提供了额外信息。 实验三:提供一个看似公平的分配方式,即由主试分配来增加自我利益选择的模糊性。 实验四:引入贴标签的硬币这一方式来验证道德伪善现象存在是否是自我欺骗策略的产物。实验五:引入自我觉察来操纵被试是否使用了另一种策略,及避免将行为与道德标准作比较。 1.2实验方案 实验一由20名被试参与。被试由主试单独约见,并被告知实验中有两名参与者,但两人不会见面(实际上不存在另一个被试)。实验任务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积极的有奖励的任务,另一种是中性的没有任何奖励只告知实验结果的任务。由被试来分配任务,对应的被试(虚拟被试)并不知道决定权在被试手中。 实验二由20名被试参与。与实验一不同的是实验二给被试提供了一枚硬币,如果被试愿意就可以用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任务分配,因为大多被试认为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例如掷硬币就是一种公平的分配任务的方式。其他过程均与实验一相同。掷硬币这一设置提供给了被试看起来道德实际上可以不道德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公平的投币程序,而无论结果如何都把积极任务分配给自己。 实验三加入了实验控制。除了告知被试大部分参与者认为最公平的方式是通过掷硬币决定分配结果,被试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即接受主试独断的分配。实验三由40名被试参与,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冰 论文题目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朱桂琴 职称 教授 2013 年 05 月 10 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4) (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4) (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 (5) (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 (5) 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6)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6)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 (6) (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7) (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 (7)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8) (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三)家庭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9) (四)目前的社会现状要求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9) 四、应对家庭德育缺失的具体措施 (10) (一)家长要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 (10) (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10)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 (四)家长应以身作则 (10) (五)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12) (六)注意家校联系 (11) 参考文献 (13)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摘要: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却能够决定他的一生。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对策分析 Abstract: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character training should put moral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gents’primary task is to grasp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Virtue is the soul of tal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A pers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high or low would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is life, but the character is good or bad will determine his whole lif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capacity and quality, but it ignores teaching children the truth of becoming a pers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loss condition; strategy analysis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 [1]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帅,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书呆子应运而生。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家庭德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重点放在了孩子正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而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和优良品格的培养。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2]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李吉林 图为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向李吉林赠送她的三本英文版专着。何帅张君摄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着(英文版)首发式11月16日至17日在南通举行。李吉林《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建构的历程》《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三本专着英文版由世界着名学术出版机构——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翻译和印行。来自国内外的52位知名专家与会,近30位专家在大会上作报告。本报特摘选李吉林及部分专家报告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半个多世纪,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使我懂得爱儿童所爱,知儿童所需,儿童成了我心灵的寄托,“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课题,我竟做了39年。今年春天,终于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在“儿童情境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不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理论滋养的启示,深感“意境说”是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更确切地说是“诗论”的精华。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代表作。古代诗人的创作也同样是从对世界的认识、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灵感和开始创作的萌动。多少年来,我反复研读“意境说”,读着它,不得不为其内容的丰富、阐述的精湛而震撼。 我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而我深感“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它使儿童情境学习实践与研究一步步走上民族文化引领的道路,蕴含着本土文化的神韵,更觉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 概括真、美、情、思核心元素,儿童情境学习理论架构一步步形成 30年间我持续研读“意境说”,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并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 真: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真”是“情”“思”“辞”的根基,强调“真实”才能获“真知”,激“真情”。 美:美的愉悦唤起情感,促进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从“美物”到“美文”,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 情: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主张“为情造文”,“情”则是儿童情境学习的命脉。

家庭道德教育(1)

家庭道德教育 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 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而不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 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艺术外,也是道德。”高尔基也曾精 辟地指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 就越有利。而我们古人也有至理名言:“有才无德,行不远。”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理解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 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实行思 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 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实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1.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 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表现的攻击性动作, 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 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 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 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持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 “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仅 仅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 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准确的道德 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 的意义。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挫折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今天我就现在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上,特别要注重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

(完整word版)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现状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doc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摘要:家庭在儿童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一个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主要对家庭在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在不断地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与教导才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家庭道德将会使幼儿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感受和体验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大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道德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地分析了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影响良好道德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与发展,多元化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取代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功利化的心态逐渐占据消费者的心理,改变了父母对儿童学前的教育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注重的是未来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长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环境里,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格外注重孩子成绩的变化,对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从而使孩子不能享受童年的乐趣,不能享受童真的快乐,一味地服从父母的命令,其实质就是满足父母功利化的心理,这样往往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过度的溺爱或过度的严厉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家庭里面,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因此,就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任何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听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有道理都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家长过度地保护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些行为都使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从而使其独立能力差、抵抗力差、遇事处理能力差、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相反,也有部分家长为了让其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独立性强的人,从小对孩子严格苛刻,动不动就对孩子大打出手或是遇到小事就对孩子大声呵斥。这两种行为都比较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一种是过度严厉,它们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其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之,家庭道德对儿童学前教育影响十分重大,良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儿童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庭道德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论“大教育学”范式的突破及其特征

论“大教育学”范式的突破及其特征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教学论是在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前苏联教学论的框架又是在“大教育学”范式中搭建起来的。在“大教育学”范式中,教学论根本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大教育学的构件或章节。 我国教学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宣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这只是名义上的独立,实质未必如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原理,作为大教育学章节的教学论和作为独立学科的教学论应该存在本质的区别。然而,我国新生的教学论学科和传统的教学论章节非但没有本质区别,反而在概念、命题、理论架构等方面如出一辙,只不过篇幅加长了,论述得更详细一点罢了。这种奇怪的状况很少引起理论工作者的注意。人们忽视了教学论学科和教学论章节的本质差异,也因此忽视了“大教育学”范式对教学论学科的制约和束缚。 时至今日,“大教育学”范式仍然残留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之中,它给教学论学科的独立和发展造成了一种多米诺式的系统缺陷。我国当代教学论存在的许多为人诟病的顽疾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大教育学”范式的方法论根源,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学论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揭示“大教育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反思它对我国教学论研究造成的困境,探索突破“大教育学”范式的出路,是我国教学论在新时期实现创新发展

的当务之急。 一、什么是“大教育学”范式 “大教育学”范式是教育学获得独立之初形成的一种低层次、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论。迄今为止,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独立、分化、融合等几个阶段,“大教育学”范式正是教育学在迈进独立学科阶段时形成的研究方法论。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刚从零星、分散的状态获得自己的松散体系,对教育内部各部门或系统之间的认识比较模糊,还没有分化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等分支学科。各种琳琅满目的教育现象被视为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一股脑儿地塞在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之中,由此构成了松松垮垮的“大”教育学体系。之所以说它“大”,是因为这个体系横跨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等各分支系统,几乎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等都是“大教育学”范式的代表性着作。值得一提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实质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大教育学”范式是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它起初孕育了教学论研究,后来又束缚了教学论学科的独立和发展。这是因为,“大教育学”范式追求综合性的理论系统,但这种综合是低层次的、机械的,它有别于现代科学在分化基础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一、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家长要有看家本领(一)做一个能言传身教的好家长开展行为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它注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更强调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得温文尔雅,待人文明礼貌、态度亲切友善。 家长平时就有勤俭节约、守时惜时、讲究卫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会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这种长期的熏陶和影响,慢慢就会变成孩子终生受益的习惯,显现在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中。 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好习惯不是靠家长的说教、家长的打骂养成的,靠的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自觉接受教育。 我们常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受。 有的家长平常不注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做人处事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生活习惯懒散、冷漠自私行为习惯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 这种情况下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家长的负面影响,慢慢就会体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脏话连篇、内心狭隘自私、脾气暴 1 / 4

躁、打架闹事,不服从老师管理、没有时间观念、不会沟通等。 也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时间久了,就会显得空洞无力,没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没有教育效果的。 做一个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的好家长,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开展理想教育对孩子,家长寄予了太多希望,小的时候希望成绩出类拔萃,长大了希望事业有成。 除了个别天赋超群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能仅仅做一个好保姆,还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引导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良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是单纯陪孩子学习,而是自己也要学习。 在孩子埋头苦读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行为是最好的教育,它包含了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以及能示范的其他品质;家长不断获取的知识既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扩大与孩子的交流面。 通过共同学习,既能分享,又能指导。 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知识浅薄,没有教育资格。 做益友,启迪和润泽孩子的心灵。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奋斗的足迹有深有浅,家

范式守信

范式守信 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说):“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诚)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乘违。”母曰:“诚如是(若然),当为尔酿酒。”至期,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甚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我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乘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式恍然觉悟,悲叹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耶?”遂停柩。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译文及字词翻译 范式字巨卿,山阳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一见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确定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范式在郡上担任功曹。后来张劭卧病不起,病情很重,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从早到晚照料看护他。张劭临死时,叹息道:“遗憾的是还没能见一下我那生死与共的朋友。”殷子征说:“我与郅君章对您尽心竭力,我们如果不是你生死与共的朋友,那么你再想找谁来与你相见呢?”张劭说,“象你们这两个人,只是我活着时的朋友罢了,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所说的生死与共的朋友。”一会儿张劭便死了。范式忽然梦见张劭穿着黑祭服,帽子也没系好,垂挂着帽带,拖着鞋子叫道:“巨卿,我在某日死了,该在某日下葬,永远回到地下去了,您如果没有忘记我,是否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清清楚楚地醒过来,悲痛地叹息着,禁不住哭泣起来,眼泪直往下掉,于是他就穿上了给朋友服丧时穿的衣服,按照张劭的安葬日期,赶马前去奔丧。范式还没有赶到而灵车已经启行了。一会儿灵车就到了墓穴,马上要把棺材下葬到墓穴中去了,而棺材却不肯朝前了。他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元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 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一.理论·范式·命题 1.理论 【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 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 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 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评价:为现实主义奠定思想基础;但同时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如一方面认为国际制度没有实际效用,但同时又强调应该充分发挥过国联维护国际秩序的作用。 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代表作《国际间政治》;主要观点:现实主义六原则——1.国际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发展支配;2.权力界定利益;3.权力界定利益具有普遍适应性; 4.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国家行为符合国家道德; 5.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 6.国际政治是独立的科学。评价:为政治现实主义构建宏伟理论框架;但对某些重要概念如“权力”解释和界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理性主义:(略) 3.第二次大辩论:行为主义挑战传统主义(标准:方法论——研究方法;认识论——行为体属性的界定) 传统主义:通过历史学、哲学思辨或者法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现象,此种分析方法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家庭少不了父母和孩子,家庭教育,即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而家庭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缷任的教师。家庭教育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备条件。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家庭教育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素质,团结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1、注重文明礼仪教育 父母要教育孩子衣着得体、朴素大方,与人见面打招呼,遇见长辈说“您好”;对他人提要求说“请”;给人添麻烦说“对不起”;得到帮助说“谢谢”;与人分手时说“再见”。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把自己当孩子的活教材,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孩子的行为举止,既显示出各人的修养,也反映出

家庭教育水平。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作为家长,我时刻注重培养孩子道德品质,路上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文明举止,公交车上,看见老人我主动让座,使孩子知道这也是一种文明举止。孩子模仿最多的是父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品德的培养。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再合适不过。? 2、注重关心爱护但不溺爱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就与望子成龙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理智,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味的偏爱和护短。比如孩子回家告诉家长今天同学打他手了,这下不得了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气势汹汹找到学校,不问前因后果,质问“谁打了我孩子,我要打回来。”试问,这种教育方法如何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的恐怕就是娇气、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与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值得每位家长深思。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热情,关心父母和他人。父母应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又培养了孩子的智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