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_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_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_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_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积累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暴怒沉寂敏感决别淡雅深沉喜出望外翻来复去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生了一个月的病,他的脸色异常憔悴。

B.他的病情翻来覆去不见好,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法选择不对。

C.自从爸爸离开后,爷爷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D.听说远在海外的姑姑就要回来了,他真是喜出望外。

4. 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B.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5. 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样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6. 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二.课内阅读

7. 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回答问题。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2)结合课文,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3)“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

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三.语言运用

8.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

悲痛之情。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我们曾被认为是没有担当的80后和90后,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新青年,

我为自己代言。

9. 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

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四.拓展阅读

10.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幸会,妈妈

张春

①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

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②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

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

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③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

﹣﹣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④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

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

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⑤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

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

哄我吗?”

⑥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

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

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笨,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

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

时我已经30岁了。

⑦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她就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要振作起来。

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⑧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

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

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

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

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⑨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不死心,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

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

后对症下药。

⑩半年后,我居然站起来了,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

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

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着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

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幸会,妈妈!”

(有删改)

(1)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请仔细品读第?段中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感悟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

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3)文章以《幸会,妈妈》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用。

(4)文中“妈妈”教女有方,请概括出你最佩服的两点,并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五.写作训练

11. 课文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中的三个动词“扑”“抓”“忍”,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

去的欲望的急切心情。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要表现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

1.

【答案】

chuí,xiǔ,shì,xù,憔悴,瘫痪,烂漫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注音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

chuí xiǔ shì xù

憔悴瘫痪烂漫

2.

【答案】

决别,诀别,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考点】

常见易错字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

“决别”应改为“诀别”;“翻来复去”应改为“翻来覆去”;

3.

【答案】

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

正确。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这里用来形容病情反复不恰当;

4.

【答案】

D

【考点】

记叙文中其他表达方式及作用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要深入了解初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初中语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

【解答】

A.表达方式为记叙。

B.表达方式为记叙。

C.表达方式为记叙。

D.表达方式为描写。

5.

【答案】

B

【考点】

描写方法及作用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注意认真研读语句,分析人物的语言、心理状态,然后作出判断。

【解答】

A.从“摔”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B.从“憔悴”“央求般的神色”中可知,属于神态描写。

C.从“捶打”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D.从“扑过来抓住”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6.

【答案】

D

【考点】

记叙文标题含义及作用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怀念、伤感和悔恨,不是乐观的。

二.课内阅读

7.

【答案】

“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

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

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

顽强生活下去;

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

不幸中振作起来。

①衬托“我”孤独、痛苦的心情;②象征“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样凋零;③为下文母亲挡住落叶做了铺垫;④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考点】

散文阅读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文章通过“我”瘫痪后母亲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与期望,在母

亲伟大精神感召下,我和妹妹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好好地活下去。全文可分为三个

部分:第一部分(①),写我瘫痪后脾气的暴躁,母亲默默地忍受着病痛以及我的怒气;第二部分(②~⑤),写一天我终于答应和母亲一起外出看花,可是过于欢喜的

母亲那天却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⑥),写秋天到来,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想起母亲临终时的交代。

【解答】

本题考查了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本文内容来看,在文章结构的作用是文章

的写作线索、为后文作铺垫;在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反映我性格的变化:从绝望而

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

本题考查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母亲对我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一

种出发点:让我在自然界中获得生命的热爱,从不幸的生活经历中走出来,热爱生活。回答此题时要注意这一点。

本题考查理解自然环境的作用。解答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结合课文内

容可知,这一环境描写是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

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

文章主旨去判断。结合课文内容,从“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

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描写中可知,各种颜色的菊花开得正盛,这是一种象征,不仅象征了母亲的品质,也是“我”变得坚强的象征。据此回答即可。

三.语言运用

8.

【答案】

D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

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解答】

A.错误;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应去掉其中一个。

B.错误;“喊”在中间,因此后面应用逗号。

C.错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这句话的一部分,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D.正确。

9.

【答案】

B

【考点】

提取关键词或句子主干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试题分析:提炼句子的主要信息,即找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结果即可,去掉修饰形容的内容。

【解答】

根据分析,人物为:史铁生;动作为:发现;发现对象为: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对对象的补充: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故答案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故选:B。

四.拓展阅读

10.

【答案】

①深刻地表述妈妈超乎寻常的爱女之情。②妈妈的这一系列举止动作出人意料,这两个词写出了“我”的意外和惊讶。③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深深感激和敬佩之情。

这几句话是妈妈借“走路”来告诉“我”做人的道理。人生恰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要不快不慢,执着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才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

①“幸会“本义是用在与陌生人的见面、相处上,本文却用在了与妈妈的相处中,新颖别致,能激发阅读兴趣。②”幸会“一词概括了文章主旨,它集中体现了“我”因感受浓烈、全面、深刻母爱而产生的无比庆幸与自豪之情。本文标题有多亏有你““谢谢有你”的意思。

①民主、平等。妈妈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女儿遇到的问题,如让收到情书的女儿轻松自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让叛逆期的女儿学会体谅他人。

②言传和身教并重。女儿不到8岁时,就告诉她不要让男人和她太亲密。女儿30岁了,她不但主动认错,还给女儿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爸爸病逝,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苦一个小时。这些事例,既有言传,更是身教,给了女儿一生的启迪和积极的引领。

③方法灵活,易于让人接受。对小孩子习惯咬手指头和想在高楼处嬉闹的处理方法,和借“走路”来告诉成人女儿做人道理的方法,都抓住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灵活实用。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文中的母亲言传和身教并重。女儿不到8岁时,就告诉她不要让男人和她太亲密。女

儿30岁了,她不但主动认错,还给女儿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爸爸病逝,她规定

自己每天只准痛苦一个小时。这些事例,既有言传,更是身教,给了女儿一生的启迪

和积极的引领。

【解答】

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该类题的答题格式为:该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现了(深层含义)。也可把答案分开回答。运用了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爱,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真挚的敬佩。

本题考查了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回答此题时,用抓住关键词语:道路,不仅仅是它的

原义:道路,更应该是人生之路,走路是走人生之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

本题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标题“幸会”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体现了“我”因感受浓烈、全面、深刻母爱而产生的无比庆幸与自豪之情。有“多亏有你”“谢谢有你”的意思,概括了文章主旨。它集中体现了“我”因感受浓烈、全面、深刻母爱而产生的无

比庆幸与自豪之情。

本题考查了人物性格特点的总结。回答该题时要注意,总结出妈妈的性格特点,要总

结充满正能量的特点,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总结。从文中“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

和“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做人的

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可以看出妈妈教育方法灵活;从文中“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

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可以看出妈妈很开明;从文中“过了十

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笨,不

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

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可以看出妈妈有错就改,平等

待人;从文中“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要振

作起来。”可以看出妈妈注重言传身教,坚强;

五.写作训练

11.

【答案】

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

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

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

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

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考点】

微写作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解析】

用细节描写来写一个人,即刻画人物的一举一动,对事件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

物体进行细致描摹。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刻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表达作者

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抓重点进行刻画。

【解答】

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

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

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

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实用完整打印版整册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册完整版含教学反思)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现代文中的成语 呼朋引伴:招呼朋友,引来伙伴。(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淅渐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含贬义)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来回翻身,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思维活动等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特别高兴。(侧重意外之喜) 各得其所:人或事得到合适的安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多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多用于两件事物的比较。 疲倦不堪:极度疲惫,不能忍受,多指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无法支撑。 小心翼翼:举止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形容人的行为、态度)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一般用于否定句) 恍然大悟:型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侧重于突然明白)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也可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不能形容商品)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形容不负责任)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不放在心上(一般用于“对……漠不关心”,含贬义)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含贬义)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含褒义,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迁,改变(含贬义)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创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中性词)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指人的性格。(中性词) 参差不齐:长短不齐、好坏不一、水平不一,形容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哄堂大堂: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侧重说话的气氛好,大家都笑了) 惊慌失措:因害怕而慌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含贬义)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多用于比较)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指小孩,老人或单身妇女)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含褒义) 不可救药:形容人或事不可挽救,比喻事态严重(含贬义) 骇人听闻:事出怪诞,令人害怕、震惊(多指社会事件,不是自然因素) 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灵机一动: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灵机: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含褒义)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含贬义) 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感到不安。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含贬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⑩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吧 斗 Assistant teacher 为 梦 想 奋

3.5 探索与表达规律 1.探索运用符号表示数字规律和图形规律的方法. 2.提高观察图形、探索规律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数学活动小组的n 位同学站成一列做报数游戏,规则是:从前面第一位同学开始,每位同学依次报自己顺序的倒数加1,第1位同学报(1 1+1),第2位同学 报(1 2 +1),…,请问第n 位同学报的数是什么?这样得到的n 个数的积又是多少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数字规律问题 观察下列一组数:14,39,516,725,9 36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这组 数的第n 个数是 W. 解析:观察这组数发现:分子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分母为从2开始的连续正整数的平方,故这组数的第n 个数为2n -1 (n +1)2 .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从所给的一些特殊数字中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规律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探究点二:数阵(表)规律问题 如图所示是一个按规律排列的数表,请用含n 的代数式(n 为正整数)表示数表 中第n 行第n 列的数 . 解析:观察数表可知:第一行第一列至第四行第四列的数依次为1,3,7,13,对这些数字作分解、组合如下: 第一行第一列:1=0×1+1; 第二行第二列:3=1×2+1; 第三行第三列:7=2×3+1; 第四行第四列:13=3×4+1; … … 由此可以发现,所分解的式子乘积中的第1个因数为行(列)数减1,第2个因数恰为

行(或列)数.所以第n行第n列的数是(n-1)n+1. 方法总结:在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或式中的有关数字进行分解、组合变形,从中探索变化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探究点三:图形规律问题 观察下列图形: (1)依照此规律,第20个图形共有几个五角星? (2)摆成第n个图形需要几个五角星? (3)摆成第2015个图形需要几个五角星? 解析:通过观察已知图形可得:每个图形都比其前一个图形多3个五角星,根据此规律即可解答. 解:(1)根据题意得,第1个图中,五角星有3个(3×1);第2个图中,五角星有6个(3×2);第3个图中,五角星有9个(3×3);第4个图中,五角星有12个(3×4);∴第n个图中有五角星3n个.∴第20个图中五角星有3×20=60个.(2)摆成第n个图形需要五角星3n个.(3)摆成第2015个图形需要6045个五角星. 方法总结:此题首先要结合图形具体数出几个值,注意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此题的规律为摆成第n个图形需要3n个五角星.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分析、猜想、抽象、积累、类比、转化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中国境内人类活动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3、第一个发现北京头盖化石的是谁?何时? 4、北京人过什么生活?原因?火的用途及意义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地位及意义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原始农业的兴起时间?地区?发展变化?重要标志?兴起与发展作用/意义? 3、比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异同点?为什么存在差异? 4、中华文明的核心? 5、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根本原因? 第3课远古传说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______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活动者几个较大的部落,如____、___、___等部落。 2.炎黄部落联盟与哪场战争有关?华夏族形成与哪场战争有关?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___族。___和___被尊为中华民族的_____ 4.炎黄联盟的影响?.炎帝、黄帝各有哪些发明? 5.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___、____、____等部落。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___、____、____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6.禅让制实行时期?含义?实质?选才标准?现实意义?(现实意义:要重用贤人,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人才,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7.大禹治水方法?精神?尊称?.尧舜禹各有哪些贡献? 8.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 ②展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历史底蕴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第2单元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朝代的更替 2.夏商西周时期特征?(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3.夏朝的地位及意义?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夏朝的灿烂文明代表及地点? 4.商朝走向强盛的标志事件?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 5.商朝盘庚迁殷原因?西周建立者? 6.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巩固统治?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周天子分哪些人为诸侯?诸侯应尽哪些义务? 7.西周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别是? 8.夏、商、西周灭亡共同原因?暴君?启示? (共同原因:残暴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失去民心等) 9.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发展历程(出现?发展?鼎盛?) ①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发展于夏朝,种类增多;③灿烂于商朝,商朝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④西周大多用于祭祀,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用途?功能?.青铜器的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什么? 4.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特点?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 6.甲骨文含义?谁发现?记载内容?发现意义(影响)? 7.甲骨文造字方法?甲骨文与汉字关系?甲骨文特点? 8.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代,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称为青铜文明 9.商周时期出现高度发达青铜文明的原因? ①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奠定了青铜文明的基础。②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东周时间?建立者?分为哪两个时期?其时间段?.春秋政治特点? 3.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生产力水平提高重要标志? 4.周王室衰微原因?表现?结果? 5.诸侯争霸原因?目的?春秋先后称霸霸主?旗号? 6.春秋首霸是谁?其称霸原因?.春秋争霸影响? 8.识记“晋国”位置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名称及位置?晋国分为哪三个国家? 2.观察并对比《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回答:春秋到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变化:①诸侯国数目减少;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③匈奴在北方崛起;④各国修筑长城;⑤战争频繁趋势:逐步走向统一 3.战国时期战争特点?著名战役及相关成语、典故?战争结果?对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 4.商鞅变法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作用(结果)?成功原因?启示?从商鞅身上学到精神?商鞅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5.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①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利益②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6.商鞅变法中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核心内容)?②损害旧贵族利益措施? 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措施?) ④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⑤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7.都江堰修建时间?国家?人物?地点?功能?影响?体现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完整word版)部编教材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说明】1.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值”两部分组成.(符号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忘记的问题.) 2.正数前面的符号可以省略,负数前面的符号不能省略. 3.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正、负数通常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些量包括: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温度)零上与零下;(水位)上升与下降;高于与低于(水平面);(出口)增长与减少……例如: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3米. 6.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例如:①图纸上注明一个零件的直径是2.03.030+-Φmm , 表示零件的直径标准是30mm ,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存在的误差,因此直径可以比30mm 大0.2mm ,也可以比30mm 小0.3mm.即零件的直径在29.7mm~30.2mm 之间都合格.但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就不合格了.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分类:(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0

(掌握分类方法应注意两点:①不重复:即同一事物不能归纳到两个类别中; ②不疏漏:即某一事物不能在所有类别中找不到.) 【说明】1.整数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 2.分数分为正分数、负分数. 1 3.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它可以化成分数.如0.333…= 3 阅读材料:教材95页《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4.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如:π. 5.没有最大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6.最大的负整数是-1,最小的正整数是1。 7.几个常见的概念:非负数:指正数和零;非正数:负数和零; 1.2.2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说明】1.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数轴的画法: ①先画一条水平的直线; ②在直线的右边画箭头,表示正方向; ③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表示数0; ④以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原点的左右两边分别标出刻度. 3.数轴的性质: ①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关系; ②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③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增大,从右往左依次减小。 ④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2个,一个在原点左边,一个在原点右边,他们互为相反数.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整word版部编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说明】1.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值”两部分组成.(符号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忘记的问题.) 2.正数前面的符号可以省略,负数前面的符号不能省略. 3.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正、负数通常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些量包括: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温度)零上与零下;(水位)上升与下降;高于与低于(水平面);(出口)增长与减少……例如: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3米. 6.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例如:①图纸上注明一个零件的直径是0.2?30?表示零件的直径标准是30mm,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存mm,30.?在的误差,因此直径可以比30mm大0.2mm,也可以比30mm小0.3mm.即零件的直径在29.7mm~30.2mm之间都合格.但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就不合格了.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分类:(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0整数正分数???????负整数有理数有理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1 (掌握分类方法应注意两点:①不重复:即同一事物不能归纳到两个类别中;②不疏漏:即某一事物不能在所有类别中找不到.) 【说明】1.整数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 2.分数分为正分数、负分数. 13.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它可以化成分数.如0.333…= 3阅读材料:教材95页《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4.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如:π. 5.没有最大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6.最大的负整数是-1,最小的正整数是1。 7.几个常见的概念:非负数:指正数和零;非正数:负数和零; 1.2.2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A. B. C. D.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 A .增加14% B .增加6% C .减少6% D .减少26% 2 . 1 3 -的倒数是 ( ) A .3 B . 13 C .-3 D . 13 - 3、如右图是某一立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则该立方体是 ( ) 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面积约为2 500 000平方千米.将 2 5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7 0.2510 ?B.7 2.510 ?C.6 2.510 ?D.5 2510 ? 5、已知代数式3y2-2y+6的值是8,那么3 2 y2-y+1的值是 ( ) A .1 B .2 C .3 D .4 6、2、在│-2│,-│0│,(-2)5,-│-2│,-(-2)这5 个数中负数共有 ( ) A.1 个 B. 2个 C. 3个 D. 4 个 7.在解方程 51 1 3 -- =x x时,去分母后正确的是() A.5x=15-3(x-1) B.x=1-(3 x-1) C.5x=1-3(x-1) D.5 x=3-3(x-1) 8.如果x y3 =,)1 (2- =y z,那么x-y+z等于 () A.4x-1 B.4x-2 C.5x-1 D.5x -2 9.如图1,把一个长为m、宽为n的长方形(m n>)沿虚

线剪开,拼接成图2,成为在一角去掉一个小正方形后的一个大正方形,则去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2 m n - B .m n - C .2m D .2 n 图1 图2 第9题 10. 如图,是一个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10题 A .这是一个棱锥 B .这个几何体有4个面 C .这个几何体有5个顶点 D .这个几 何体有8条棱 n n m n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 [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第16课《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