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6-09-2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综述

2005年,首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能源总消耗达到5500万吨标准煤,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1%、3.0%和7.0%。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本市紧紧围绕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坚持将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

2005年,本市空气质量连续第七年得到改善;市区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3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4.1%。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及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削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40%,市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2%和46.6%。但总体上,全市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绿色奥运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仍有差距,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

2005年本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仍未达到国家标准。全年出现沙尘天气4天,比常年偏少。

市区空气质量

2005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34天,占全年总天数64.1%,比上年增加5天;四级及四级以上重污染天数为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2.5%,比上年

减少8天。

市区空气质量分级比例

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为

0.050、0.066、2.0和0.142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9.1%、7.0%、9.1%和4.7%。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2%。

各区县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

市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单位:毫克/立方米)

项目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年份

2005年0.050 0.066 2.0 0.142

2004年0.055 0.071 2.2 0.149

2005/2004 -9.1% -7.0% -9.1% -4.7%

国家标准0.060 0.080 —0.100

郊区空气质量

2005年,郊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在60.1%~76.6%之间。

各远郊区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范围为0.110~0.154毫克/立方米,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超标率范围为21.3%~39.5%。从空间分布看,西南地区浓度较高,北部地区浓度较低。

各区县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水环境

2005年,本市集中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保持稳定,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要求,官厅水库水质仍未达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

五大水系河流有55%的河长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河湖由于缺乏生态补水,水质有明显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全市地表水现状水质类别

饮用水源

集中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所有常规检测项目完全符合Ⅱ类水体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仍不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现状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氟化物。与上年相比,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保持稳定,官厅水库水质无明显改善。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7%,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硝酸盐氮和总大肠菌群。

河流

2005年全市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有水河流78条段,有22条河段符合相应功能水质标准要求,达标河段个数百分比为28.2%,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为45.3%。其中,Ⅱ类、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5.0%,Ⅳ类、Ⅴ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14.7%,劣Ⅴ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0.3%。

五大水系中,潮白河系水质最好,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为100%;蓟运河系、大清河系、永定河系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分别为51.2% 、24.9%和21.4%;北运河系水质最差,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为15.1%。

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其年均值超标河段分别占监测河段总数的67.1%、59.5%和48.1%,污染类型属有机污染型。

与上年相比,河流水质达标长度百分比基本持平,但城市中心区河流如南护城河、永引下段等水质有下降趋势;酒仙桥、清河、卢沟桥污水处理厂下游受纳水体如坝河、清河、马草河等水质有显著改善。

五大水系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

湖泊

2005年全市共监测湖泊21个,符合相应功能水质标准要求的湖泊有1个,达标湖泊个数百分比为4.8%,达标湖泊水面面积百分比为35.7%。21个湖泊中,Ⅲ类水质湖泊有2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40.9%;Ⅴ类水质湖泊有9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33.7%;

劣Ⅴ类水质湖泊有10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25.3%。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昆明湖符合Ⅲ类水质目标要求,但由于补水水源水质较差,昆明湖水质有较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营养级别属于“轻度富营养”;在8月下旬,曾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华”现象,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六海”现状水质为Ⅴ类,不符合Ⅲ类水质目标要求;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均超标,富营养化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

2005年全市共监测水库18座,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的水库有11座,达标水库个数百分比为61.1%,达标库容占总库容的66.1%。18座水库中,Ⅱ类、Ⅲ类水质水库有11座,占监测总库容的66.2%;Ⅳ类、Ⅴ类水质水库有6座,占监测总库容的33.9%;劣Ⅴ类水质水库有1座,占监测总库容的0.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

全市河流、水库、湖泊现状水质类别比例

地下水

2005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优良、良好水质占所有监测井总数的67.9%;较差水质、极差水质占所有监测井总数的32.1%。主要超标指标为仍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硝酸盐氮,超标区范围主要在本市中心区及南部地区。远郊区县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城近郊区,承压水水质好于潜水水质。

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类别比例

年份

水质状

监测井数

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2004年307 51 148 0 76 32 占监测井总

数(%)

16.6 48.2 0 24. 10.4

2005302 66 139 0 69 28

年占监测井总

21.9% 46.0 0 22. 9.3

数(%)

声环境

2005年,本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噪声主要来源为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功能区噪声

2005年声环境功能区定点监测结果显示,一类区(居住、文教区)昼间、夜间噪声值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和三类区(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值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但夜间噪声值超过国家标准;四类区(道路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夜间噪声值均超过国家标准。

区域环境噪声

2005年各区县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范围为51.9~56.8分贝。其中,市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2分贝,比上年下降0.6分贝;远郊区县建成区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7分贝,比上年下降0.7分贝。

道路交通噪声

2005年各区县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范围为64.9~72.7分贝。市区建成区监测主要交通路段293条,总长596公里,道路平均车流量为5422辆/小时,比上年下降4.1%;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远郊区县建成区监测主要交通路段210条,总长228公里,道路平均车流量为1336辆/小时,比上年略有增长;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比上年下降0.7分贝。

市区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辐射环境

2005年,本市环境 辐射剂量率为50.9~105.3nGy/h,属环境正常水平,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环境水体中总α、总β、天然放射性核素铀(U)、钍(Th)、镭(226Ra)、

钾(40K)的浓度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U)、钍(232Th)、镭(226Ra)、钾(40K)的含量均保持在环境正常水平,与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2005年,本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显示,电磁环境质量良好,综合场强值均为未检出(<1V/m),与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生态环境

“十五”期间,全市生物丰度基本保持在多年平均水平,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土地退化开始逆转,环境污染负荷逐年减小,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得到遏止,局部地区已有所改善。但同时,连年干旱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水网密度不断下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服务功能尚不稳定。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055平方公里,占67.4%;建设用地3230平方公里,占19.7%;未利用土地2125平方公里,占13.0%。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334平方公里,园地1242平方公里,林地69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较上年略有减少。全市矿业开发破坏占用土地48.98平方公里,矿山恢复治理面积5.45平方公里,总恢复治理率为11.1%。

水资源

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68毫米,比多年平均(585毫米)少20%。全市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7.7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37.39亿立方米)少52%。

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3.3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8.7%;工业用水6.80亿立方米,占19.7%;农业用水13.22亿立方米,占38.3%;生态环境用水1.14亿立方米,占3.3%。

森林和城市绿地

2005年,全市林地总面积为10533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50.5%,森林覆盖率达到35.5%,全市95%以上的宜林荒山荒滩实现了绿化。城八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市各级风景名胜区达26个,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1%。

自然保护区

2005年,全市各级自然保护区达2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58.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3%。其中湿地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类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208.1平方公里。

全市自然保护区分布

污染物排放

废气

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0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5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7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7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25万吨。工业污染物排放较上年略有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粉尘排放

指标

量(万吨)总量生活工业总量生活工业

2000年22.39 7.75 14.64 10.03 4.85 5.18 9.37

2001年20.07 7.44 12.63 9.03 4.65 4.38 6.27

2002年19.20 7.14 12.06 8.09 4.78 3.31 4.65

2003年18.28 6.88 11.40 7.08 4.16 2.92 3.21

2004年19.12 6.58 12.54 7.01 4.12 2.89 3.55

2005年19.06 8.51 10.55 5.76 3.99 1.77 3.25 废水

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0.10亿吨。其中,生活排放8.82

亿吨,工业排放1.28亿吨(排放达标量为1.27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9.4%);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较上年均略有上升。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1.60万吨,其中生活排放10.50万吨,工业排放1.10万吨。

废水排放量(亿吨)COD排放量(万吨)

指标

总量生活工业总量生活工业

2000年8.59 6.63 2.32 17.85 15.70 2.15

2001年8.99 6.87 2.12 17.04 15.23 1.81

2002年9.35 7.55 1.80 15.27 13.85 1.42

2003年9.37 8.06 1.31 13.40 12.36 1.04

2004年9.80 8.54 1.26 12.97 11.84 1.13

2005年10.10 8.82 1.28 11.60 10.50 1.10 固体废物

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29.0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779.01万吨,处置279.44万吨,贮存170.43万吨,排放0.1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4.5%。

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9万吨,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5.4%。

环境监管

环境法规与标准

组织开展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地方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实施了《冶金和建材行业及其它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并发布实施了《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7月1日起执行相当于国三标准的油品标准,12月30日起执行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发布了《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制及检测方法(遥测法)》,开始组织制定相当于国四标准的油品标准。

环境规划与投资

本市将环境规划纳入“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规划》,对全市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的目标、原则、规模、布局、投资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各区县结合功能定位要求,开展了区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年内,全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境保护投资达到179.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63%。

环境准入管理

严格环境准入,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增量。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对达不到环境标准的项目不通过验收。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许可程序,加强公众参与和许可过程的公开透明,实现了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推动规划环评,抓紧开展西

南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启动了顺义、通州和亦庄三座重点新城的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日常监督,初步建立了考评机制。

环境污染治理

继续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各项污染治理工作。年内实施了第十一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全年完成249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和77台20吨以上燃煤锅炉的脱硫除尘改造,淘汰更新老旧公交柴油车约4000辆、出租车约3万辆,对建材、化工等行业的23家企业实施第二批总量削减措施,关停、拆除了13条水泥机械立窑生产线。首钢调整搬迁正式启动,京能、高井、京丰、国华等燃煤电厂完成一批脱硫和除尘器改造工程。严查施工工地、车辆遗洒、露天焚烧,大力控制扬尘污染。

加大密云、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源水质监管力度,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建设。在62家小区开展“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启动了五环路等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工程。南宫和高安屯2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成,规划建设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53个单位放射性废物(源)的收贮,开始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环境监察与监测

针对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施工工地、餐饮业企业、社会生活噪声源等大力开展日常环境执法检查,同时着力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危险物品专项整治行动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出动7万多人次检查6万多家单位,查处了2488家违法单位,并对其中339家单位进行了罚款处罚。通过“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解决了127件环境问题;通过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确定了一批隐患单位。

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等集中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与郊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开始建设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和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同时积极建立并完善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360台20吨以上燃煤锅炉、42个机动车年检厂、4个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和5个医院以及40个重点工地的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或视频监控。

农村环境保护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延庆、平谷、密云、朝阳通过国家验收(其中延庆、平谷、密云已获国家环保总局命名),大兴、怀柔、丰台被列入建设试点。组

织创建2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文明生态村”。建设了10个能源生态示范村和5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继续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作,治理以猪场为主的养殖场50家。在怀柔、密云两个区县建设了5个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综合示范区,总面积3000亩。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0处,新增供气户500余户。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和户用生物质炉实验示范。完成保护性耕作100万亩、农田生物覆盖5万亩,在重点风沙危害区播草盖沙3万亩。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

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城市统计,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城市超过了暂

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06-09 https://www.doczj.com/doc/8415481784.html,/tabid/89/Default.aspx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5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工作,按照省政府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硬仗的要求,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线,以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以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为手段,打了一场环境综合整治的硬仗。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突破一万亿元、增长14.1%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脆弱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水环境 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全省地表水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4475.2公里,比2004年增加5.2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319.0公里,比2004年增加112.8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度556.6公里,比2004年增加110.1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2628.6公里,比2004年减少228.1公里。 淮河流域 2005年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2461.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264.0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1787.3公里。与2004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增加57.2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减少170.0公里。 淮河干流、白露河、史灌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浉河、竹竿河、潢河水质级别为优或良好;洪河、颍河、沱河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惠济河、涡河、清潩河、包河、黑河为重污染;黑茨河由重污染变为良好,汝河由轻污染变为良好,泉河由良好变为轻污染,大沙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 海河流域2005年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205.5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0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583.3公里。与2004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河段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均无变化。 淇河水质级别为优,安阳河为轻污染,汤河为中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和马颊河仍为重污染。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生态环境部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 质量公报 200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年3月

目 录 前 言 (3) 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 二、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 (15) 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3) 四、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27) 五、海上重大污染事故 (29)

前 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第十五条有关编制及发布环境质量公报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农业部、交通部共同编写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现予以发布。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29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位,网络成员单位依据不同情况和监测条件,进行了二至三期的监测,共监测站位293个,其中渤海47个测点、黄海54个测点、东海93个测点、南海99个测点,监测近岸海域面积为271851平方千米。监测项目为:水温、悬浮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非离子氨等16项。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中:一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海水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四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海水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

【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 2014-06-05 状况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 2012年2,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2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346个、1155个、846个、112个和2个。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 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类型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种,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在遗传资源多样性方面,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97个,总面积约1463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175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7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个,面积约9404万公顷。 2013年全国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情况 类型数量面积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

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 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总述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地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 (二)环境质量概况 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二、空气环境 (一)空气环境质量 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九年六月四日

目 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4) 海洋环境 (22) 大气环境 (30)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1) 自然生态 (45)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 林 (54) 草 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环境保护部成立 (66) 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 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 化学品管理 (76)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 地方病防治 (78)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 环境宣传教育 (80)

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海河等七项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 2011-06-07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概述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受入海径流量增大的影响,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46%,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 全海域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累计面积减少3 208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灾区主要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 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本年度是我国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5-03-13) 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

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2014年全海域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290平方公里,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影响范围为近5年来最大。 2014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油污染事件实施跟踪监测。监测数据表明,事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总述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地生产总值(GDP)492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三次产业结构为0.2:52.4:47.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8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27.75万人,比上年增加3.4%。 (二)环境质量概况 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1%。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115.7 亿元,比上年增加36.2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5%。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作者:————————————————————————————————日期: 2

状况 2012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2%、9.4%和4.4%。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6%和2.4%。 长江支流水质良好。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2%、11.9%和5.9%。长江主要支流中,螳螂川、乌江、涢水、府河和釜溪河为重度污染,外秦淮河和黄浦江为中度污染,普渡河、岷江、沱江、滁河、白河、唐河和唐白河为轻度污染,其他河流水质均为优良。 省界断面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1%、14.3%和3.6%。黔-渝交界的乌江万木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长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9.0%和8.6%。

黄河流域轻度污染。6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0.7%、21.3%和18.0%。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2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2%和3.8%。 黄河支流为中度污染。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4.3%、34.3%和31.4%。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省界断面为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1%、21.1%和15.8%。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黄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7%和33.3%。 珠江流域水质为优。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7%、5.6%和3.7%。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 了2003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近岸排污口、近岸海洋功能区、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赤潮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对 加快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希望通过《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概述 (1)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2 2.1 海水环境质量 .. (2) 2.2 沉积物环境质 量 (7) 2.3 海洋生物质 量 (8) 2.4 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 化 (9) 2.5 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 量 (9) 2.6 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 况 (10) 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11) 4 海洋赤潮 (1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 15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5) 5.2 海水浴场环境状 况 (17) 5.3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 况 (18) 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 况 (19)

2010中国环境公报

2010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5) 海洋环境 (23) 大气环境 (29)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2) 自然生态 (46)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林 (54) 草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0) 环境执法检查 (71) 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72) 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 (73)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74)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75)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6) 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 (77) 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 (78) 化学品管理 (79)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80) 环境卫星工作进展情况 (81) 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年) (82) 环境宣传教育 (83)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 (84) 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性文件总体情况与进展 (85) 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 (86)

2010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3月5日,温家 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摄

环境状况公报.doc

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现将我市****年度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综述 ****年,xx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围绕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组织实施《xx市"xx"环境保护规划》,推进九龙江、汀江、闽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大气污染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二、环境状况 1.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 xx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均值为77 ,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年优、良以上天数305天,占83.5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0.104毫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34毫克、0.021毫克,二项指标达到质量二级标准,城区自然降尘量6.61吨/平方公里•月,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漳平城区空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090毫克、0.055毫克、0.026毫克,三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自然降尘量6.19吨/平方公里•月,

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永定、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均保持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xx城区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为5.70,酸雨频率32.1%,同比下降5.57%;漳平城区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为5.89,酸雨频率2.3 %,同比下降13.9%。 2. 水环境 九龙江、汀江、闽江三条主要河流17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92.1%,同比提高1%,九龙江、汀江、闽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88.9%、100 %、100%,三条水系水质持续好转。xx城区内河水质功能区达标率20.8%;汀江支流旧县河、黄潭河水质有所好转,旧县河达标率为83.3%、黄潭河为达标率50%,超标污染物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总磷、bod5,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 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 xx城区、连城县城的集中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水质符合地下水ⅱ类标准;漳平、永定、上杭、武平、长汀县(市)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隐患,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4. 声环境 xx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分贝;漳平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环境噪声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三厅" 、建筑施工噪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2005年3月12日,中央连续第九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温家宝总理要求:着力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 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贯彻落实《决定》,2006年4月17日~18日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5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继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情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编者按: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 6月6日公开发布了《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的形势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本刊摘编了《公报》中有关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等领域的环境状况,以反映200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森林

森 林 状 况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中国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了独特的森林景观。 中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比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增加1596.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比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提高了1.6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比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0.128公顷)增加0.004公顷。林木年均净生长量4.97亿立方米,年均采伐消耗量为3.65亿立方米。 病虫害 2006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属偏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1097万公顷,较去年同期增加20%。其中虫害828万公顷,病害104万公顷,鼠(兔)害165万公顷。另外,森林有害植物发生30万公顷。 森林火灾 2006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8170起。其中,森林火警、一般火灾、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分别为5467起、2691起、7起和5起。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达56.23万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0.83万公顷。损失成林蓄积1001.97万立方米,损失幼林株数1.38亿株,

其它损失折款5374.95万元,扑火经费约24049.48万元。因森林火灾伤亡102人,其中,轻伤、重伤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8人、43人和41人。 措施与行动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人工和飞播造林)179.07万公顷,占全国总造林面积(271.79万公顷)的65.89%,新封山育林面积131.62万公顷。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共完成各项公益林建设95.1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2万公顷,飞播造林15.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72.75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达到9837.72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 共完成退耕还林120.43万公顷(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8.9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04.85万公顷,包括退耕地造林26.89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7.9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5.58万公顷。1999~2006年,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5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9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中央已累计投入1300多亿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共完成治理面积86.33万公顷,其中:完成营造林41.6万公顷,包括人工造林13.59万公顷、飞播造林8.38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9.63万公顷;完成草地治理面积30.6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4.09万公顷。建设水利配套设施1.4万处,生态移民人数达到2.85万人,涉及到5063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