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渗透率实验设计

渗透率实验设计

渗透率实验设计
渗透率实验设计

渗透率 测定实验方案设计

1 实验目的: 1.1 标准方法简介

渗透率测试标准为SY/T5336-1996和SY/T5336-2006,理论基础是达西定律。标准中包括的渗透率检测方法主要有:气体稳态轴向流测渗透率和液体稳态轴向流测渗透率。

1.2本次实验所针对的方法,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气体稳态轴向流测试渗透率 2 实验原理

用加压气体(氮气)在岩心两端建立压力差,使气体在岩样中流动,当气体通过岩样的流动状态稳定后,测定岩心两端的进、出口压力p 1和p 2及在此压差下对应的流量Q 。按下式计算渗透率值:

()

12

2

2100102-?-=

p p A L

p Q K a μ 式中:

K a —气测渗透率,μm 2; p 0—大气压,MPa ,

Q 0—在大气压p 0下气体的体积流量,cm 3/s ; μ—气体的粘度,mPa·s; L —岩样长度,cm ; A —岩样的截面积,cm 2; p 1、p 2—岩样进出口压力,MPa 。

3 实验方案设计

3.1实验条件

(1)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范围在20±5℃。

环境湿度:环境相对湿度85%以下。

环境压力(大气压):无具体要求。

(2)实验因素

3.2实验场所的选择

实验场所能够合理放置孔渗检联测仪的试验台、氮气瓶、烘箱和电脑等设备,并且环境符合:温度20±5℃,相对湿度85%以下,其它无特殊要求。

3.3实验仪器与试剂

设备和用品有:烘箱、干燥器皿、氮气气瓶、孔渗联测仪、电脑、书写用品、手套等。

3.4样品的制备

钻取直径为Φ25mm,长度为25~80mm的岩样,再按照SY/T 5336-2006要求进行洗油、烘干。

3.5样品的选择

钻取的岩样经过洗油、烘干后,选取岩样规则,两端面平整且与岩样轴向垂直,即可进行渗透率测试。

3.6实验步骤

(1)仪器检漏,检测各接头与阀门及管线、岩心夹持器是否泄漏,具体检测方法详见化验中心《渗透率作业指导书》。

(2)确认工作环境符合:温度20±5℃,相对湿度85%以下。打开渗透率测试计算机软件,输入大气压、气体粘度数据。

(3)用3~5个标准块,检查仪器的可靠性,测得标准块值与标准块的标定值相比较,其相对误差在5%以内,认为所用仪器合格,可进行测试。

(4)从干燥器中取出岩样,用游标卡尺量出岩样的长度和直径连同井号与岩样号输入计算机,再将岩样装进岩心夹持器的橡皮筒内,拧紧下端的紧固螺杆顶紧岩心。

(5)检查面板上各阀门是否关死。打开气瓶将气瓶上的压力表调到1.2MPa,打开环压阀,使环压表显示到0.9MPa,关闭环压阀。

(6)选择流量计:

该仪器有三种量程不同的流量计,在使用时应根据流量的大小不同,选择适当的流量计。可选择流量大一点的流量计进行测试,在了解流量值后,在软件界面选择适当的流量计。

(7)选择压力变送器

该仪器有两种量程的压力变送器,在使用时应根据压力大小进行选择。中高渗透率值时选低量程的压力变送器,低渗透率时选高量程的压力变送器。

(8)根据且测岩心渗透率情况调节测试压力,等压力、流量稳

定后点采集键,自动计算渗透率值。如果要继续测试,再重复步骤(4)~(5)。如果实验结束,关闭进气阀,将夹持器内的压力放空,再将环压放空,取下岩心。再将柱塞推进夹持器,拧紧顶紧螺杆、关闭所有阀门。

(9)一批样品测完后,要求重测标准块,测得值与标准值比较,看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要查出原因,样品重测。

(10)记录数据

①记录测试温度、湿度。

②记录所用的气体类别(粘度)。

③记录上流压力(采集)

④记录流量(采集)

3.7质量要求

(1)岩样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时,允许相对偏差为5%;小于10×10-3μm2,允许相对偏差为15%。

(2)每批岩样明码抽查10%,或密码抽查5%。如果在相同压差、相同气流方向条件下,抽查样品有10%超过允许偏差,应找出原因后,整批岩样重测。

(3)渗透率计算值当ka>0.1×10-3μm2,数值可修约到3位有效数字。当ka<0.1×10-3μm2时,数值修约到两位有效数字。

4 注意事项

4.1 测试方面

(1)测试前岩样应进行初查,看是否有人为的影响因素存在,

特别是渗透率特大的岩样,如有人为裂缝,则没必要在测试。

(2)必须保证渗透率仪上的岩心夹持器上游不漏气,岩样与岩心夹持器之间不得发生气窜现象。

(3)经常检查干燥器中的干燥剂,及时烘干或更换。

(4)必须等压力稳定后才能采集数据。

4.2 设备方面

(1)不合格的岩样可能使渗透率仪夹持器中橡皮筒褶皱或划破,应杜绝对不合格样品进行测试。

(2)渗透率仪岩心夹持器中未放样器时,绝对不能加环压,否则就会损坏橡皮筒。

(3)对于特殊要求或者客户要求,样品直径比规定值小1~1.5mm时,放入夹持器中不会损坏橡皮筒;如果更小,就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使之不损坏橡皮筒。

(4)气瓶应专瓶专用,不能随意改装,各种气压表一般不得混用。

(5)气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烘箱的地方。

(6)开启气门时应站在气压表的一侧,不准将气瓶总阀对准头或身体,以防万一阀门或气压表冲出伤人。

(7)烘箱周围不能放易燃易爆的物品,注意安全用电,防止振动和腐蚀,选用足够的电源导线,并应有良好的接地线。

(8)放入试品时应注意摆列不能太密,散热板上不应放试品,以避免影响热气流向上流动,禁止烘焙易燃、易爆、易挥发及有腐蚀

性的物品。

5 实验结果记录

气测渗透率实验数据记录表

6参考文献

(1)《油层物理》,何更生,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

(2)SY/T 5336-1996,岩心常规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广东药学院自编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014.8

第一章绪论 在医药卫生、食品等专业研究领域,常需要开展大量的试验来确定或验证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提出的科学假设,例如临床上研究某种新的降糖药的疗效时,研究者需要将研究对象(如糖尿病患者)随机地分组,使其中一组患者服用研究中的该降糖药,另一组患者服用传统的降糖药,进而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但在具体的试验实施之前,研究者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试验中试验对象应如何选择和分组?如何在试验过程中避免服用不同试验药物对试验对象心理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最终疗效的判断?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可更好的反映药物疗效?样本量需要多少?试验数据应如何收集以及运用何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等等问题。因为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病情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方法使这些因素在比较组间分布均衡,就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为使科学研究在消耗最少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获得科学可靠的结论,需要在研究开始之前对整个试验过程做出精心安排,制定详细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即进行试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一个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试验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医学试验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处理因素、试验对象和试验效应。如研究某降糖新药的疗效,处理因素为降糖新药及比较的传统降糖药;研究者需用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效应是能反映药物疗效的指标,如患者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下降。处理因素作用于试验对象后产生试验效应(图1),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试验设计时要先明确三个基本要素,再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1. 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treatment)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施加于试验对象,以考察其试验效应的因素。如临床上研究降糖药的疗效,降糖药即为处理因素。在试验过程中处理因素的状态称为水平(level),如比较降糖新药和传统降糖药的疗效,

因素实验设计

三因素实验设计 对三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处理 一、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数据处理 过程: 1、打开SPSS软件,点击Data View ,进入数据输入窗口,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表格区域; 2、在菜单栏中选择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 3、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方框中放入记忆成绩(JY),固定变量(Fixed Factor(s))方框中,放入自变量记忆策略、有无干扰和材料类型; 4、点击选项(Options)按钮,选择Descriptive statistics,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选择Homogeneity tests,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5.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 因变量:记忆成绩 记忆策略有无干扰材料类型均值标准偏差N 联想策略d i m e n s i o n 2无干扰实物图片5图形图片5 总计10有干扰实物图片5图形图片.894435 总计10总计实物图片10图形图片10 总计20 复述策略d i m e n s i o n 2无干扰实物图片5图形图片5 总计10有干扰实物图片5图形图片.836665 总计10总计实物图片10图形图片10 总计20 总计d i m e n 无干扰实物图片10图形图片10 总计20有干扰实物图片10图形图片10

s i o n 2 总计20总计实物图片20图形图片20 总计40 被试间变量效应检验结果:A、B、C的主效应均极显着(P<);AB 交互效应显着; AC 交互效应极显着;BC 交互效应不显着;ABC 交互效应极显着。对于二阶与三 阶交互效应显着的,还需进行简单效应与简单简单效应检验。 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因变量:记忆成绩 源 III 型平方和df均方F Sig. 校正模型7.000截距1.000 A1.000 B1.000 C1.001 A * B1.037 A * C1.007 B * C1.146 A * B * C1.002误差32 总计40 校正的总计39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 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 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 质如: H+、 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 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 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 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 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 (通常是水 )或部分溶质 (一般为小分子物质 )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 (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 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0.8 mol/L 乙二醇,0.8 mol/L 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 (三氯甲烷 )。 1.NaCl 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 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设计实验 题目: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基因(EGFP )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教师:吴传芳 姓名/学号:余光辉/20 方成/20

一、实验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二、实验流程 三、实验试剂、材料及步骤 (一)质粒DNA的提取 1.原理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 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 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 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 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 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 2.试剂 LB培养液:胰蛋白胨(Tryptone)10g,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 g,NaCl 5g, 琼脂(固体培养基)15g,用1N NaOH调pH 7.5。 溶液Ⅰ:50mmol/L 葡萄糖, 10mmol/ EDTA-Na, 25mmol/L Tris-HCl (pH8.0) 溶液Ⅱ:0.4mol/L NaOH , 2% SDS 临用前1:1配制。 溶液Ⅲ:5mol/L 醋酸钾60ml 冰醋酸11.5ml 双蒸水28.5ml 卡那霉素(20mg/mL) 抽提液(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1 ) 无水乙醇 70%乙醇 TE缓冲液或ddH2O

3.材料 含质粒pET-28a和pEGFP-N3菌液 1.5ml塑料离心管 EP管架 微量取液器和取液器吸头 常用玻璃器皿 4.实验步骤 (1)将带有质粒pET-28a和pEGFP-N3的大肠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加氨苄青霉素50μg/mL),37℃培养过夜 (2)取培养菌液1.5mL置Eppendorf小管中,10000rpm×2min,弃上清液 (3)加入100μL溶液I,漩涡器上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 min (4)加入200μL新配制的溶液Ⅱ,轻轻翻转2~3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5 min (5)加入150μL冰冷的溶液Ⅲ,加盖后温和颠倒数次使混匀,产生白色絮状物,冰上放置15 min (6)10000rpm×5 min,取上清液于另一干净的离心管中 (7)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约400μL)酚/氯仿/异戊醇(25:24:1,v/v),振荡混匀,10000rpm ×10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8)加入等体积(约370μL)氯仿/异戊醇(24:1),混匀,离心2min ,取上清液于新离心管中 (9)向上清液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200C放置1h (10)12000rpm × 5 min,倒去上清液,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 (11)加0.8mL70%乙醇,离心1 min,倒去上清液,真空抽干或室温自然干燥30min (12)加30μL ddH2O ,-200C保存备用 5.注意 (1)饱和酚(取下层)单独吸200μL,氯仿:异戊醇(24:1)吸200μL (2)制备质粒过程中,所有操作必须缓和,不要剧烈振荡(特别是加入溶液II 和III ),以避免机械剪切力对DNA的断裂作用 (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原理 在质粒提取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原因,提取的质粒可能有三种:线性DNA、 开环DNA 、闭环超螺旋DNA 。 当提取的质粒DNA电泳时,同一质粒DNA泳动速度:闭环超螺旋〉线状〉开 环。 但有时也有也会出现相反情况,因为与琼脂糖浓度、电流强度、离子强度及核 酸染料含量有关。 2.试剂 Gold view(DNA染料) 0.5×TBE缓冲液 上样缓冲液(6×) 3.材料 提取的pEGFP-N3和pET-28a ,琼脂糖,锥形瓶,一次性手套,胶铲,封口膜,

渗透作用

第一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标要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向瞭望】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白菜剁馅常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就可见到有水渗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细胞失水的现象。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试验中,我们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实验,发现红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会破裂。这是细胞吸水的现象。那细胞吸水失水是什么原理呢?什么情况会失水,什么情况会吸水?红细胞会吸水但会失水吗?植物细胞会吸水吗? 渗透作用 一、概念: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二、常见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是演示渗透现象的一个实验装置,这个渗透装置是由球形漏斗、烧杯、半透膜和内外不同溶液组成的,如图所示。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⑴漏斗内外溶液要有浓度差,漏斗内的液体(图中2)浓度要高于漏斗外的液体(图中1)浓度; ⑵封闭漏斗口的膜要是半透膜(图中3)。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渗透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才会上升。当然,这个装置高度差如果要保持,还需要一个隐含条件,漏斗内溶液的溶质分子要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 四、渗透原理的分析

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教学探究

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学 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潘粉英 摘要: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对渗透作用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总结。本文从渗透装置的构成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来寻找半透膜的最佳材料,对半透膜与生物膜进行比较;对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从溶质的组成、浓度来作进一步探究、分析渗透作用的实质。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渗透作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渗透作用实验探究渗透作用的应用 有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方面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本人就这一节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并作出了一些总结。 一、渗透系统的组成: 1、半透膜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液浓度低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过程,因此,渗透装置的组成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半透膜。 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膜的种类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例如:对鸡蛋膜来说,葡萄糖分子就是大分子物质,而对透吸管来说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对肠衣来说,碘及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而淀粉是大分子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半透膜有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鳔、蚕豆种皮、玻璃纸、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囊,以及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笔者对常见膜材料进行了比较,寻找了最佳半透膜材料。

由上表可知在做渗透装置中鸡卵壳膜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半透膜材料。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有一定的区别。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在活细胞内的生物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它所选择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透过,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们的相同点: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它们的不同点:只要分子比半透膜的孔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来说,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所要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半透膜与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区别。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也是发生渗透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只有浓度不同才会有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导致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对动物细胞来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会吸水胀破,当细胞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但不会胀破,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或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的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此对活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来说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总称,而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不包括细胞核。 二、渗透作用实验进一步探究 假设如下简易渗透装置: (一)有关渗透装置的实验探究 1、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中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进出。

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与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与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与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与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 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与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 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 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 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 cm 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 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 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 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 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 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 问题: 染色时书中要求就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 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 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 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就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填空题 1.数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各分为资料和资料两种。 2.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称为。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观测,用以估计总 体的一般特性,这部分被观测的个体总称为。 3.由总体中包含的全部个体求得的能够反映总体性质的特征数称为;由样本的全部观察 值求得的用以估计总体参数的特征数叫。 4..试验误差可以分为误差和误差两种类型。 5.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必须是抽取的样本。 6.样本根据样本容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和。 8.小麦品种A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值为12cm和3cm,品种B为18cm和3.5cm,根据__________,判断品种______的 该性状变异大。 9.某海水养殖场进行贻贝单养和贻贝与海带混养的对比试验,收获时各随机抽取抽取50绳测其毛重,结果如下所示: 平均数X(kg)极差R(kg)标准差S(kg)变异系数CV% 贻贝单养42.70307.0816.58贻贝与海带混养52.1030 6.3412.16根据和,判断的效果好。 10.在统计学中,常见平均数主要有和。 11. 12. 13. 14. 15. 16. 17. 简答题 1.如何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 2.什么是准确性,精确性?如何提高试验的正确性? 3.统计表与统计图有何用途?常用统计图、统计表有哪些? 4.生物统计学中常用的平均数有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5.为什么变异系数要与平均数、标准差配合使用? 多选题 1.下列总体中属于有限总体的是()。 A 保定地区棉田中棉铃虫的头数 B 20m2的试验小区中鲁玉4号玉米的株高 C 66.7万公顷鲁玉4号玉米的株高 D 320株水稻中糯稻的株数 2.下列数据资料中属于连续型变数资料。

三因素实验设计

对三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处理 一、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数据处理 过程: 1、打开SPSS软件,点击Data View ,进入数据输入窗口,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表格区域; 2、在菜单栏中选择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 3、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方框中放入记忆成绩(JY),固定变量(Fixed Factor(s))方框中,放入自变量记忆策略、有无干扰和材料类型; 4、点击选项(Options)按钮,选择Descriptive statistics,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选择Homogeneity tests,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o n 2图形图片20总计40 被试间变量效应检验结果:A、B、C的主效应均极显著(P<);AB 交互效应显著; AC 交互效应极显著;BC 交互效应不显著;ABC 交互效应极显著。对于二阶与三 阶交互效应显著的,还需进行简单效应与简单简单效应检验。 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因变量:记忆成绩 源 III 型平方和df均方F Sig. 校正模型7.000截距1.000 A1.000 B1.000 C1.001 A * B1.037 A * C1.007 B * C1.146 A * B * C1.002误差32 总计40 校正的总计39 a. R 方 = .852(调整 R 方 = .819)

简单效应检验: 在主对话框中,单击Paste按钮,SPSS会把原先的全部操作转换成语句并粘贴到新打开的程序语句窗口中,在命令语句中加入EMMEANS引导的语句; 结果:当被试使用联想策略进行记忆时,无干扰条件的记忆成绩极显著优于有干扰条件的记忆成绩;当被试使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时,无干扰条件的记忆成绩也极显著优于有干扰条件的记忆成绩。当被试使用联想策略进行记忆时,实物图片的记忆成绩极显著优于图形图片的记忆成绩;当被试使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时,实物图片与图形图片的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 简单简单效应检验: 结果:所以a,b,c有显著差异。 二、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数据处理 过程: 1.Data View ,进入数据输入窗口,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表格区域 2.Analyze → General Linear Model → Repeated Measures(在菜单栏中选择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变量) 3.在定义被试内变量(Within-Subject Factor Name)的方框中,设置被试内变量标记类型,在定义其水平(Number of Level)的对框中,输入3,表示有两个水平,然后按填加(Add)钮。 4.按定义键(Define),返回重复测量主对话框,将b1、b2、b3选入被试内变量(Winthin-Subjects Variables)方框中,将a、c选入被试间变量框中。 5.点击选项Options,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被试内变量b(三个水平)键入到右边的方框中,采用[LSD(none)]法进行多重比较, ②选择Descriptive statistics命令,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选择Homogeneity tests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目录: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实验二DNA的含量、纯度与分子量的电泳法测定 实验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四PCR扩增技术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主要开设常用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的内容包括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重组;PCR基因扩增等等。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一、实验原理 要把一个有用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就叫载体(vector)。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是DNA体外重组的重要条件。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是一个复制子,载体有复制点才能使与它结合的外源基因复制繁殖;(2)载体在受体细胞中能大量增殖,只有高复制率才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3)载体DNA链上有1到几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与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4)载体具有选择性的遗传标记,

如有抗四环素基因(Tc r),抗新霉素基因(Ne r)等,以此知道它是否已进入受体细胞,也可根据这个标记将受体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筛选出来。细菌质粒具备上述条件,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120kb之间,具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它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的补偿。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前者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它也不复制。每个细胞内只含有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后者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复制,在细胞里,它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通常大的质粒如F因子等,拷贝数较少,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小的质粒,如ColE Ⅰ质粒(含有产生大肠杆菌素E1基因),拷贝数较多,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在使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时,染色体DNA复制受阻,而松弛型ColEⅠ质粒继续复制12-16h,由原来20多个拷贝可扩增至1000-3000个拷贝,此时质粒DNA占总DNA的含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40%-50%。本实验分离提纯化的质粒pBR322、pUC19就是由ColE Ⅰ衍生的质粒。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染色体DNA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清液中。用乙醇沉淀、洗涤,可得到质粒DNA。 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一般在106-107范围内,如质粒pBR3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6,质粒pUC1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6。在细胞内,共价闭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简称ccc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做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简称ocDNA)。在电泳时,同一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快,因此在本实验中,自制质粒DNA在电泳凝胶中呈现3条区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和检测方法。 2.了解制备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材料:大肠杆菌E.coli,含pBR322质粒。 试剂:

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变量实验设计 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一类实验设计是考察单一自变量(或称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类实验设计称为单变量实验设计(Single-Variable Experiment);另外一类实验设计是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类实验设计称为多变量试验设计(Multiple-Variable Experiment)。多变量实验设计包括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和混合实验设计。 2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 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是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的扩展。在多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中,基本方法是:随机取样被试,并将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若干个实验处理组,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我们以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举例,表1中自变量A因素有两个水平,B因素有四个水平。两个因素共有2×4=8种处理水平的结合,即A1B1,A1B2,A1B3,A1B4,A2B1,A2B2,A2B3,A2B4。将被试随机分为八组,每组被试接受一个自变量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由于实验处理前,被试是随机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组的,因而保证了各组被试实验之前无差异。实验处理后测量到的差异可能来自A因素、B因素,或来自A 因素与B因素的交互作用。 表1 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举例 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后测 实验组1 A1B1 Y 实验组2 A1B2 Y 实验组3 A1B3 Y 实验组4 A1B4 Y 实验组5 A2B1 Y 实验组6 A2B2 Y 实验组7 A2B3 Y 实验组8 A2B4 Y 3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 多因素组内(被试内)实验设计是单因素组内实验设计的扩展。在多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中,基本方法是:随机取样被试,参加实验的被试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渗透探伤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

渗透探伤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渗透探伤实验检测焊接等工件的表面或近表面的裂纹、气孔等缺陷。更重要的是要同学们熟练的掌握并学会运用无损检测技术。 二、实验内容:利用带有荧光染料(荧光法)或红色染料(着色法)渗透剂的渗透作用,显现缺陷痕迹的无损检验法。 三、实验原理:在被检测工件表面涂覆某些渗透力较强的渗透液,在毛细作用下渗透液被渗入到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中,然后去除工件表面上多余的渗透液(保留渗透到表面缺陷中的渗透液),再在工件表面上涂上一层显象剂,缺陷中的渗透液在毛细作用下重新被吸到工件的表面,从而形成缺陷的痕迹。根据在黑光(荧光渗透液)或白光(着色渗透液)下观察到的缺陷显示痕迹,作出缺陷的评定。 四、实验方法:渗透探伤的步骤:预处理(干燥,去除铁锈、氧化皮、油渍、污渍等)、渗透、中间清洗、干燥、显象、观察、质量评定。 五、实验步骤: 1、预处理 在渗透探伤前,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30㎜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污垢、锈蚀、焊渣、氧化皮等。当受检表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在喷、涂渗透剂之前,需清洗受检表面,如用丙酮干擦,再用清洗剂将受检表面洗净,然后烘干或晾干。

2、渗透 用浸浴、刷涂或喷涂等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采用喷涂法时,喷嘴距受检表面宜为20~30㎜,渗透剂必须湿润全部受检表面,并保证足够的渗透时间(一般为15~30min)。若对细小的缺陷进行探测,可将工件预热到40~50℃然后进行渗透。 3、乳化 当使用后乳化型渗透剂时,应在渗透后清洗前用浸浴、刷涂或喷涂方法将乳化剂施加于受检表面。乳化剂的停留时间可根据受检表面的粗糙度及缺陷程度确定,一般为1~5min,然后用清水洗净。 4、清洗 施加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可用布将表面多余的渗透剂除去,然后用清洗剂清洗,但需注意不要把缺陷里面的渗透剂洗掉。若采用水清洗渗透剂时,可用水喷法。水喷法的水管压力为0.2Mpa,水温不超过43℃,当采用荧光渗透剂时,对不宜在设备中洗涤的大型零件,可用带软管的管子喷洗,且应由上往下进行,以避免留下一层难以去除的荧光薄膜。当采用溶剂去除渗透剂时,需在受检表面喷涂溶剂,以去除多余的渗透剂,并用干净布擦干。 5、干燥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

第1章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授课时间 2学时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1)明确食品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2)深刻理解试验设计有关基本概念; (3)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4)了解试验设计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试验设计的目的意义 食品研究离不开实验,要想把实验做好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事先把实验设计好,并且把实验数据分析好。 一、实验设计的意义 在食品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为了革新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寻求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方法等,经常要进行各种试验研究。试验研究包括试验设计、试验的实施、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步骤。而试验设计是影响研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环,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安排试验,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既是食品生产、科研工作者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又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也称为试验设计,就是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是在实验开始之前,根据某项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是实验研究进程计划和具体的实验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合理地安排实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 如果试验安排得合理,就能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试验目的;反之,实验次数既多,其结果还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验次数过多,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时还会由于时间拖得过长,使试验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方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试验设计的目的在于能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准确地控制误差和估计误差的大小,还可使多种试验因素包括在很少的试验之中,达到高效的目的 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按照科学的统计设计方法得到的实验数据才能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到客观有效地分析结论。反之,一大堆不符合统计学原理的数据可能是毫无作用的。因此对实验工作者而言,关键是对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好实验,获得符合统计学原理的科学有效的数据。 试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试验目的是否明确:没有明确的目的,就谈不上科学周密的设计。未经设计的实验是无用的实验。对课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就难以明确试验的目的。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实验的方法.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实验的方法 1方法步骤 1.1处理好2个蛋壳取长形的近似大小的鸡蛋2个,将鸡蛋钝端处的蛋壳轻轻敲裂,在蛋的另一端即尖端用尖剪刀剪去蛋壳,使之成为一个整齐的小孔,然后稍用力摇动鸡蛋的蛋黄、蛋白,倒出蛋壳,并用水冲洗干净。再在蛋壳的钝端敲破处用针挑去破裂的蛋壳,让完好的卵壳膜露出。 1.2 做好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取100ml的烧杯两个,放入80ml清水。将处理好的一个蛋壳用手拿起,把钝端放入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中,用另一手将饱和的蔗糖溶液慢慢从小洞倒入蛋壳里,使蛋壳慢慢沉入水中,让蛋壳外的清水接近小洞处。用同样方法在另一个装满水的烧杯中,把处理好的另一个蛋壳里装入清水,也让蛋壳外的清水接近小洞处。在两个蛋壳中各加入一滴洗发精(其渗透作用实验装置见下图)。 1.3 观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即可观察到装有蔗糖溶液的蛋壳下沉,直到全部蛋壳沉没于清水中。而装入清水的蛋壳不下沉,在烧杯中的位置始终保持原状。 2讨论 (l)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卵壳膜假设为理想的半透膜,此装置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在第一个渗透系统中,卵壳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卵壳膜外向卵壳膜内通过的分子数多于水分子由卵壳膜内向卵壳膜外通过的分子数。因此蛋壳逐渐下沉,最后完全沉入烧杯的水中。这就足以说明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而第二个烧杯中,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从卵壳膜外向卵壳膜内和从卵壳膜内向卵壳膜外扩散的分子数相等,故蛋壳在烧杯内的位置始终保持原状。 (2)实验证明,长形蛋比短形蛋下沉的阻力要小些,用长形蛋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蛋壳下沉的效果。 (3)加一滴洗发精是便于水分子快速扩散。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2A=n2sinα 2. D=λ/2N.A 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310(35)放大倍数:100310(35) 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无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 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 防止水油分层,光受到折射而影响油镜性能的发挥 〔实验讨论〕 首次实验中有几个要点:一是按无菌操作取用菌;二是涂片技术的掌握;三是油镜使用技术。凡实验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如无菌操作技术要点、自行处理实验材料、失败与思考等均可进行讨论(如涂片时蒸馏水不宜过多、取用菌时防止菌被灼烫变形、取菌宜少不宜多等均是可以讨论的内容)。

渗透作用教学设计

渗透作用 一、扩散 1、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并试着分析: 2、扩散的本质: ??若有一种膜将红墨水包围,再放到清水中(其中水可以穿过这一层膜,而红墨水却不能),回答下列问题: 红墨水与清水之间有浓度差吗?红墨水有没有降低浓度的趋势?如何实现呢? 二、渗透作用——(1)现象 Ppt展示 二、渗透作用——(2)总结(根据现象归纳)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2、渗透作用本质: 3、水分渗透的趋势(方向)

从溶液角度看: 从水(溶剂)角度看: 二、渗透作用——(3)平衡分析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二、渗透作用——(4)高考题型 典例1、渗透作用:U型管类—液面变化情况? A、B侧装有不同溶液或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央有一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试分析下列情况中A、B侧液面高度变化情况。A侧为清水,B侧为1mol·L-1蔗糖溶液 二、渗透作用——(4)高考题型 变式1、渗透作用:U型管类——液面变化情况 A、B侧装有不同溶液或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央有一半透膜,允许葡萄塘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试分析下列情况中A、B侧液面高度变化情况。①、A侧为1mol·L-1淀粉溶液,B侧为1mol·L-1 蔗糖溶液②、A侧为1mol·L-1葡萄糖溶液,B侧为1mol·L-1蔗糖溶液

二、渗透作用——(4)高考题型 总结:U型管类—液面变化情况判定 二、渗透作用——(4)高考题型 典例2、渗透作用:漏斗类—液面变化情况 漏斗内a、烧杯c中装有不同溶液或不同浓度的溶液,漏斗下端有半透膜,允许葡萄塘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试分析下列情况中a漏斗液面高度变化情况。c中为清水,a内为10%蔗糖溶液 典例3、渗透作用:漏斗类—液面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判断甲乙丙对应图2的高度曲线变化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