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策评估中的差分与三重差分方法

政策评估中的差分与三重差分方法

政策评估中的差分与三重差分方法
政策评估中的差分与三重差分方法

A Note 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nd Triple Difference Estimators Xi Chen Cornell University https://www.doczj.com/doc/8413917784.html,/web/ecocxi/ Single-Difference (D) Estimator - Only require a single survey - Selection bias ()TT

B X and missing data on T it Y for 0it T = and

C it Y for 1it T =

- More insight if outcomes tracked for both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 over time The Double-Difference estimator - Essential idea: compare samples of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itial baseline survey of both non-participants and (subsequent) participants + follow-up survey of both group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 Calcul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fter” and “before” values of the mean outcomes for each of the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mean differences is the impact estimate - How to solve the missing-data problem? The DD estimator assumes that the selection bias ()TT B X is time invariant: outcome changes for non-participants reveal the counterfactual outcome changes.

- Weaker assumption than ()0TT B X = in Single-Difference Estimation - DD estimator gives the mean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 for period 1:

- Regression based DD estimator: The data over both time periods and across treatment status are pooled and one runs the regression:

o The single-difference estimator

o The DD estimator - Notice: balanced panel not necessary; can be generalized to multiple periods

Concerns about the DD Estimator

- Ex ante prediction of program’s participation

o Sometimes it is unknown who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in designing the sampling for the baseline survey.

o Types of observation units with characteristics making them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will often have to be over-sampled

o Example: Ravallion and Chen (2005) JPubEcon Paper

- Time-invariant selection bias

o

o Example 1: returns to infrastructure

- Example 2 with illustration: poor-area development programs (Jalan and Ravallion, 1998 JPubEcon Paper) show that poor-area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have been targeted to areas with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that these same characteristics resulted in lower growth rates.

o The upshot of these observations is that controlling for initial heterogeneity is crucial to the credibility of DD estimates.

(1)Using PSM for selecting the initial comparison group will almost certainly

reduce the bias in DD estimates (Ravallion and Chen, 2005 JPubEcon Paper).

(2)The DD method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a discontinuity design (Jacob

and Lefgren, 2004 REconStat Paper).

Triple Difference (DDD) Estimator

-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ouble differences for stayers and leavers

- If baseline data unavailable, impacts may still be identified by observing participants’ outcomes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ogram after the program rather than before it

- identify the mean gain to participants at date 1 (TT) under two conditions: o there is no selection bias on who leaves the program

o there are no current gains to non-participants

- A third survey round allows a joint test of these two conditions (logic: estimation of gains to participants in period 1 independent of drop-out in period 2)

- Example: Ravallion et al. 2005 JHumanRes Paper

- If no comparison group of nonparticipants, DD estimator for stayers vs. leavers

完整版有限差分方法概述.doc

有限差分法(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简称FDM)是数值方法中最经典的方法,也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将求解域划分为差分网格,用有限个网格节点代替连续的求解域。有限差分法以Taylor级数展开等方法,把控制方程中的导数用网格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差商代替进行离散,从而建立以网格节点上的值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将微分问题变为代数问题的近似数值解法,数学概念直观,表达简单,是发展较 早且比较成熟的数值方法。对于有限差分格式,从格式的精度来划分,有一阶格式、二阶格式和高阶格式。从差分的空间形式来考虑,可分 为中心格式和逆风格式。考虑时间因子的影响,差分格式还可以分为显格式、隐格式、显隐交替格式等。目前常见的差分格式,主要是上 述几种形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差分格式。差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结构网格,网格的步长一般根据实际地形的情况和柯朗稳定条件来决定。 构造差分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其基本的差分表达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阶向前差分、一阶向后 差分、一阶中心差分和二阶中心差分等,其中前两种格式为一阶计算精度,后两种格式为二阶计算精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这几种不同差分格式的组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差分计算格式。 下面我们从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思想、技术要点、应用步骤三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有限差分方法。 1.基本思想 有限差分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连续的定解区域用有限个离散点 构成的网格来代替,这些离散点称作网格的节点;把连续定解区域上的连续变量的函数用在网格上定义的离散变量函数来近似;把原方程和定解条件中的微商用差商来近似,积分用积分和来近似,于是原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就近似地代之以代数方程组,即有限差分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就可以得到原问题在离散点上的近似解。然后再利用插值方法便可以从离散解得到定解问题在整个区域上的近似解。在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偏微分方程时,再将每一处导数由有限差分近似公式替代,从而把求解偏微分方程的问题转换成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即 所谓的有限差分法。 2.技术要点 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将定解区域作网格剖分;如何把原微分

三轮DES差分分析实验报告-刘杰

DES 差分分析实验报告 四大队四队五班 刘杰 一、实验目的 差分密码分析是一种选择明文攻击,是现代分组密码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理论分析密码算法和算法抗攻击测试的重要依据之一。本实验通过3轮DES 简化算法的差分分析来达到加深学员对差分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利用该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 (1)3轮DES 简化算法的差分分析; (2)通过三组明密文对(每组两个相关明文和相应密文),利用差分原理提取密钥。 明 文 密 文 748502CD38451097 03C70306D8A09F10 3874756438451097 78560A0960E6D4CB 486911026ACDFF31 45FA285BE5ADC730 375BD31F6ACDFF31 134F7915AC253457 357418DA013FEC86 D8A31B2F28BBC5CF 12549847013FEC86 0F317AC2B23CB944 三、实验原理 设DES 两个明密文对:=00m L R ***=00m L R =33c L R *** =33c L R 计算过程: (,)(,)(,)(,)=⊕=⊕=⊕⊕322312300123R L f R k R f R k L f R k f R k

(,)(,)****=⊕⊕300123R L f R k f R k 令:*'=⊕000L L L (,)(,)(,)(* **''=⊕=⊕⊕⊕⊕333001012323R R R L f R k f R k f R k f R k 观察得:在本次实验原始数据中,明文对*=00R R ,即* '=⊕=00000000000R R R 则(,)(,)** ''=⊕=⊕⊕33302323R R R L f R k f R k 同时有:=00m L R ***=00m L R =23R L ** =23R L 则可计算出:*'=⊕000L L L *'=⊕333R R R (,)(,)* ''⊕=⊕232330f R k f R k R L 则可得出: S 盒输入差:(())(())()()* *⊕⊕⊕=⊕232333E R k E R k E L E L S 盒输出差:()*-''⊕=⊕13 0D D P R L 分析过程: 令:()()*⊕=3312345678E L E L B B B B B B B B ()-''⊕=13 012345678P R L C C C C C C C C ()=312345678E L A A A A A A A A =312345678 k J J J J J J J J ()⊕=3312345678E L k X X X X X X X X *()⊕=3312345678E L k Y Y Y Y Y Y Y Y 基本思路:(分别计算12345678J J J J J J J J ) {|,()()∈=⊕⊕=⊕=i i i i i i i J T e s t x A x y B S x S y C ,,,,,,,=12345678i 对于本次实验的3个具有明文差(*,0)的明密文对,则可构造上面的3个 Test 集合,显然 ()()( )∈12 i i i i J Test Test Test t ,,,,,,,=12345678i 一种确定Ji 的直接方法: 1.建立26=64长度的数组J[64]={0}; 2.对Testi(r),r = 1,2,…,t ,若a ∈Testi(r),则 J[a] = J[a] + 1。 3.若J[b] =3,则6比特串b 就是可能的密钥比特 Ji 。 四、实验环境 Microsoft visual c++ 五、实验步骤 (1)计算简化算法第3轮S 盒输入差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 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

中心差分法的基本理论与程序设计

中心差分法的基本理论与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该程序通过用C语言(部分C++语言)编写了有限元中用于求解动力学问题的中心差分法,巩固和掌握了中心差分法的基本概念,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编程实现了中心差分法在求解某些动力学问题中的运用,加深了对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程序功能及特点 该程序采用C语言(部分C++语言)实现了用于求解动力学问题的中心差分法,可以求解得到运动方程的解答,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计算简便且在算法稳定的条件下,精度较高。 3中心差分法的基本理论 在动力学问题中,系统的有限元求解方程(运动方程)如下所示: ()()()() Ma t Ca t Ka t Q t ++= 式中,() a t分别是系统的结点加速度向 a t是系统结点位移向量,() a t和() 量和结点速度向量,,, M C K和() Q t分别是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和结点载荷向量,并分别由各自的单元矩阵和向量集成。 与静力学分析相比,在动力分析中,由于惯性力和阻尼力出现在平衡方程中,因此引入了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最后得到的求解方程不是代数方程组,而是常微分方程组。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直接积分法和振型叠加法。 中心差分法属于直接积分法,其对运动方程不进行方程形式的变换而直接进行逐步数值积分。通常的直接积分是基于两个概念,一是将在求解域0t T内的任何时刻t都应满足运动方程的要求,代之仅在一定条件下近似地满足运动方程,例如可以仅在相隔t?的离散的时间点满足运动方程;二是在一定数目的t?区域内,假设位移a、速度a、加速度a的函数形式。 中心差分法的基本思路是用有限差分代替位移对时间的求导,将运动方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用位移的某种组合表示,然后将常微分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转换为

11 评价研究方法

11评价研究方法

第十一讲评价研究方法 第一节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 评价,就是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性的判断。 在评价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测量来收集资料,但它只是评价研究中的收集资料的工具,而不等同于评价研究。 一、评价研究的特征 评价研究的特征表现在评价的目标性与价值性的判断。 (一)评价的目标性 评价的目标性是指评价研究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的研究活动。评价的目的是指通过评价活动后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通常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期望结果。 比较评等,这属于相对性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不同对象的评价,以期对这两个对象的差异性做出判断。假如用a和b代表两个不同对象,比较评等就是要判断是否存在a>b或a<b。 达标衡量,这属于绝对性评价,是以某一对象作为比较的标准(a0),经过对另一对象a的评价研究,对对象a做出是否达到a≥a0的判断。 发展比较,这属于自我评价,是以自身的前后状况进行比较,通过对对象a不同时期的评价研究,对对象a做出是否存在a2≥a1的判断。 评价目标是要做出上述评价结论的依据。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常用的评价依据是: 条件水平,例如拥有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品质水平,例如对教学软件通常是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品质评价的。

效果水平,例如对于教学效果,是从教学目标来分类,即从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 价等出发,判断目标达到的程度。 管理水平,例如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着重在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流通、发展方面的管 理。 (二)评价研究的价值判断性 评价研究的价值判断性表现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分解出若干评价要素(项目),由评判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各项功能、品质和属性进行等级的判断。在获得逐项的评判结果之后,还要根据各项目的重要程度制定权重,把各项目的评判等级与权重综合,从而对总体做出等级比较、达标状况或发展程度的判断。 二、评价研究的要素 评价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评价对象 这是指被评价、被研究的人或者事物。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评价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效果,教育技术事业的管理等多方面。 (二)评价指标体系 它是评价研究工作的工具,通过它有目的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同时,它又是评价判断的依据,依据它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有评价要素(指标项)、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三个部分。

有限差分法实验报告

工程电磁场 实验报告 ——有限差分法

用超松弛迭代法求解 接地金属槽内电位的分布 一、实验要求 按对称场差分格式求解电位的分布 已知: 给定边值:如图1-7示 图1-7接地金属槽内半场域的网格 给定初值)()(.1j 40 100 1j p 1 2j i -= --= ??? 误范围差: 510-=ε 计算:迭代次数N ,j i ,?,将计算结果保存到文件中 二、实验思想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tial Method )是基于差分原理的一种数值计算法。其基本思想:将场域离散为许多小网格,应用差分原理,将求解连续函数?的泊松方程的问题转换为求解网格节点上? =?= V 100 ? 0 =?0 =?

的差分方程组的问题。 泊松方程的五点差分格式 )(4 1 4243210204321Fh Fh -+++=?=-+++?????????? 当场域中,0=ρ得到拉普拉斯方程的五点差分格式 )(4 1 044321004321??????????+++=?=-+++ 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1)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 ][)(,)(,)(,)(,)(,2 k 1j i k j 1i 1k 1j i 1k j 1i 1k j i Fh 4 1 -+++=+++-+-+????? (1-14) 式中:??????=??????=,2,1,0,2,1,k j i , ? 迭代顺序可按先行后列,或先列后行进行。 ? 迭代过程遇到边界节点时,代入边界值或边界差分 格式,直到所有节点电位满足ε??<-+)(,)(,k j i l k j i 为止。 (2)超松弛迭代法 ][) (,)(,)(,)(,)(,)(,)(,k j i 2k 1j i k j 1i 1k 1j i 1k j 1i k j i 1k j i 4Fh 4 ?????α??--++++=+++-+-+ (1-15) 式中:α——加速收敛因子)21(<<α 可见:迭代收敛的速度与α有明显关系 三、程序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ouble A[5][5]; void main(void) { double BJ[5][5];//数组B 用于比较电势 int s[100];//用于储存迭代次数 图1-4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

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差分编译码实验报告

实验十三差分编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差分编码/译码原理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差分编译码原理 2、用示波器观察差分编码结果和译码结果 三、基本原理 差分码是一种把符号‘0’和‘1’反映在相邻码元的相对变化上的波形。比如,若以相邻码元的电位改变表示符号‘1’,而以电位不改变表示符号‘0’,如图13-1所示。当然,上述规定也可以反过来。由图可见,这种码波形在形式上与单极性或双极性码波形相同,但它代表的信息符号与码元本身电位或极性无关,而仅与相邻码元的电位变化有关。差分波形也称相对码波形,而相应地称单极性或双极性波形为绝对码波形。差分码波形常在相位调制系统的码变换器中使用。 图13-1差分码波形 组成模块如下图所示: cclk d_out 端口说明: CCLK:编码时钟输入端 DIN:编码数据输入端 Diff-OUT:差分编码结果输出端 DCLK:译码时钟输入端

Diff-IN:差分译码数据输入端 DOUT:译码结果输出端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所用模块:数字编解码模块、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 实验连线: CCLK:从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引入一高频时钟,如512K。 DIN:从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引入一低频时钟,如16K。 DIFF-OUT与DIFF-IN短接。 DCLK与CCLK短接。 2、用示波器两探头同时观测DIN与DIFF-OUT端,分析差分编码规则。 3、用示波器两探头同时观测DIN与DOUT端,分析差分译码结果。 五、实验报告要求 设信息代码为1001101,码速率为128K,差分码的编码时钟为码速率的四倍,根据实验观察得到的规律,画出差分码波形。

政策评估

四、政策评估 3.1、政策评估的内涵 3.2、政策评估的类型 3.3、政策评估的功能 3.4、政策评估的困难 3.5、中国政府政策评估的现状 3.6、政策评估的方法 3.7、发展我国政策评估的建议 一、政策评估的内涵 学术界的四种不同观点: 1、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2、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 3、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估某一现行政策在达成目的上的效果。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注:政策评估是了解公共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的过程 ——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4、政策评估就是发现并修正政策的误差 —— 朱志宏《公共政策》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可能的产出或已经产生的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 注: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引发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2、公共政策的类型 1、从评估机构的活动形式上分: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 分: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3、政策评估的功能

1.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方式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主要依据。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 4.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4、政策评估的困难 1、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2、政策的重叠和政策资源的混合 3、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具体表现为:①阻止评估  ②将评估引入歧途  ③支配评估过程  ④抵制评估结果 政府抵制评估结果的理由: 1、政策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在目前就妄下断言。 2、政策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任何单一的标准都不足以判断政策目标是否真正实现 3、政策影响又是非常精细的,用简单的表格和统计数据根本无法认定它的结果:如反腐数字是否能说明腐败势头得到有效抑制? 4、政策效果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投入的政策资源不够; 5、政策的积极影响未被真正发现,是因为评估方法采用不当所致,绝非政策本身有问题。 政府为什么常常不欢迎政策评估? ①由于不同群体对政策的要求与预期不一,政府常常追求不一致的目标,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 评估政策将使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不一致的真相暴露,从而引发大量的政治冲突。所以政府为避免冲突而宁愿不进行会招致麻烦的评估研究。 ②政府许多计划和政策只具有象征价值,旨在使目标群体感到政府在关注他们而并不能改变目标群体的实际境况。 政策评估常常“泄露”政府的意图并使政策计划的象征性价值都下降。 ③政府常常倾向于“证明”他们的计划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当局往往把对政策影响进行评估,看成对政策的限制和破坏,或者是对自己执政政能力的质疑。

差分方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院系:数学科学系 专业班级:数应1001 学号:1031110139 学生姓名:姚海保 指导教师:沈林 开课时间:2012至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一、学生撰写要求 按照实验课程培养方案的要求,每门实验课程中的每一个实验项目完成后,每位参加实验的学生均须在实验教师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不得抄袭,不得缺交。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时应严格按照本实验报告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填写。字迹工整,文字简练,数据齐全,图表规范,计算正确,分析充分、具体、定量。 二、教师评阅与装订要求 1.实验报告批改要深入细致,批改过程中要发现和纠正学生实验报告中的问题,给出评语和实验报告成绩,签名并注明批改日期。实验报告批改完成后,应采用适当的形式将学生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2.实验报告成绩用百分制评定,并给出成绩评定的依据或评分标准(附于实验报告成绩登记表后)。对迟交实验报告的学生要酌情扣分,对缺交和抄袭实验报告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并对该次实验报告的分数以零分处理。对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如学生抄袭或缺交实验报告达该课程全学期实验报告总次数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同意其参加本课程的考核。 3.各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成绩登记在实验报告成绩登记表中。本学期实验项目全部完成后,给定实验报告综合成绩。 4.实验报告综合成绩应按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比例(一般为10-15%)计入实验课总评成绩;实验总评成绩原则上应包括考勤、实验报告、考核(操作、理论)等多方面成绩; 5.实验教师每学期负责对拟存档的学生实验报告按课程、学生收齐并装订,按如下顺序装订成册:实验报告封面、实验报告成绩登记表、实验报告成绩评定依据、实验报告(按教学进度表规定的实验项目顺序排序)。装订时统一靠左侧按“两钉三等分”原则装订。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第七章政策评估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内容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对比分析 法 儿和弓为执扮“周一的儿为实於对勒豹悄况比为控制对魚的II况 A产政fit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 原则:一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 二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 所示)。 前一后”对比分析 人为有政琏?M为无玻国 (心)- “控制对象一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二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统计抽样分析法 这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 政策评估中常将95%与99%为置信度标准,其中使用最多的置信度为95%。 模糊综合分析法 在政策评估中,通常遇到设置的评定指标无法做精确描述的情况,这就给其他方法的评估带来困难。此时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在使用这种评估方法时,先确定评估内容因子。 女口,对某个城市管理的政策加以评估时,确定下列四方面: 为评估内容因子:交通政策,环保政策、卫生政策、治安政策。再确定每个内容因子的评定等级,很好(90—100分);较好(75—90); 一般(60—70分);不好(59分以下)。 由此可知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评价,认为较好的为37%认为一般的为27%认为不好的为17%认为很 好的为9% 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中,为了使评估更为精细,也可以提岀一些次要的评估标准,例如输入、人员、结构、过程、输岀等方面的标准(见表7 —1)。

J17- L企霍讦牯申的疣暑黠冷① 人师武Sifi.价悄观、齬■*、技术.收人和峯务 知S水平, 而頑m诚:*机甬机,席用件PL和5?破「百 人处认巒iff才P 社那人陌丸臣的!HX经曇和攻?Ik训氐伦理迅?.咎龄性炳、条St 中协带人才的分布 1:要的组統:枸幣式t*a?.水平的*矩阵式怕欢苦理合武的八规農: 戟权崎裁权的擬疽:地疾好布;(tesisftB.控制、长期和短期理 划、冊兗与xn.?wwws进设1L 口風在组却内都収力的比嗾和营布 軟配 M*MEt左要31辺靜骨之屈的左就(in^w理」卩泾呼厘鼎商拔行劭班于之间h M&Xt 产&1di?£肩和JSMiiRi攪凤SfflW到前佰息进行学习“目标;他机廿理方武】 廿理过程:以attf^as El I ■」A . '■- a * ,?■? h ■ i ■—■■—?■■■■ a ‘ ?- 勞动生产率:頤富足否測Sh JWW;?K; S*;市场占前粉喻出商匚工作人 摊頼圳址,严血 w#;勞功安 1)计划与准备 1. 建立评估机构 2. 挑选评估人员 3. 确定评估对象 4. 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旺、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 5. 落实评估条件 2)组织与实施。 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从具体实施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与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一维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法

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开课实验室数统学院 学院数统年级2013 专业班信计02班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 开课时间2015 至2016 学年第 2 学期

数学与统计学院制 开课学院、实验室:数统学院实验时间:2016年6月20日

1、三层显格式建立 由于题中h 0.1, 0.1h,x 0,1 ,t 0,2,取N 10, M 200,故令网比r 0.1,h X j j h, j 0,1,2,L 10,t k k ,k O,1L ,200 ,在内网个点处,利用二阶中心差商得到如下格式: k 1 k U J 2U J 2- k 1 U j k k U j 1 2U j h2 k U j 1 o h2 略去误差项得到: k 1 U j 其中j 1,2丄9,k 对于初始条件 2 k r U J1 1,2,L ,199,局部截断误差为 U x,0 sin U J k U j k r U j 2 o k 1 U J h2。 (3) 对于初始条件-u x,0 t x,建立差分格式为: sin x j sin Jh , J 利用中心差商,建立差分格式为: 0,1,2,L 10 (4) 对于边界条件将差分格式延拓使综上(3 )、 (4 )、 k 1 u j 其中r山o.1 1 U J 2 1 U j 0,即U1二U j1, J 0,1,2,L 10 (5) 0,t 0,2 ,建立差分格式为: U N 0,k 0,1,L ,200 k 0为内点,代入(3)得到的式子再与(5)联立消去 1 1 2 0 ’ 2 0 1 5 r U, 1 1 r U, r J 2 J J 2 (7 )得到三层显格式如下: U 0,t U 1,t k U0 (6 ) 、 2 k r U j 1 2 1 r2k 2 k U J r U J 1 k 1? U j , J U j (6) 1后整理得到: U j 1 (7) (局部截断误差为 1,2,L 9,k 1,2,L ,199 h2) 1 U j U J sin 1 2 0 2r U J 1 k U o X j k U N sin 2 0 r U j 0,k 0,1,2,L 10 Jh ,J 1 2r2u01, J 1,2,L 9 0,1L ,200 (8) 四?实验环境(所用软件、硬件等)及实验数据文件Matlab

政策评估前后对比法图表

前后对比法 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它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出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它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1这种方法可分为四种具体方式: (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这种方式是先确定公共政策对象在接受公共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变化值,再减去作用前可以衡量出的值。如图6-1所示。图中A1表示执行前的值,A2表示执行后的值,则A2-A1就是公共政策效果。这种方式的长处是简单、方便、明了;缺陷是不够精确,无法将公共政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它因素如公共政策对象自身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 前——后 政策执行前政策执行后 A 2- A 1 =政策效果 ●A 2 A 1 ● 时间 图5-1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如图6-2所示。图中O1O2 是根据政策执行前的各种情况建立起来的倾向线;A1 为该趋向线外推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的投影,代表若无该政策会发生的情况;A2 为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是将A1点与A2点对比,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这种方式由于考虑到了非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精确,因而较前后对比方式前进了一步。困难在于如何详尽地收集公共政策执行前内外环境的数据、数据以确定在某一点会发生的情况。 投射——实施后 政策执行前A 2 ●政策执行后 A 2 -A 1 =政策效果 A 1 ● 趋向线 O 2 ● O 1 ●时间 图5-2 (3)“有——无公共政策”对比分析,如图6-3所示。这种分析方法是在公共政策执行前和公共政策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公共政策和无公共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结果,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图中A1和B1分别代表公共政策执行前有无公共政策两种情况,A2和B2分别是公1参见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266页。

(完整word版)差分放大器设计的实验报告

设计课题 设计一个具有恒流偏置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 学校:延安大学

一: 已知条件 正负电源电压V V V V EE cc 12,12-=-+=+;负载Ω=k R L 20;输入差 模信号mV V id 20=。 二:性能指标要求 差模输入电阻Ω>k R id 10;差模电压增益15≥vd A ;共模抑制 比dB K CMR 50>。 三:方案设计及论证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论证: 在放大电路中,任何元件参数的变化,都将产生输出电压的漂移,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半导体参数的变化是产生零点漂移的主要原因。采用特性相同的管子使它们产生的温漂相互抵消,故构成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性能是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好,采用恒流源代替稳流电阻,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共模抑制比。 论证方案一:用电阻R6来抑制温漂 ?优点:R6 越大抑制温漂的能力越强; ?缺点:<1>在集成电路中难以制作大电阻; <2> R6的增大也会导致Vee的增大(实际中Vee不

可能随意变化) 论证方案二 优点:(1)引入恒流源来代替R6,理想的恒流源内阻趋于无穷,直流压降不会太高,符合实际情况; (2)电路中恒流源部分增加了两个电位器,其中47R的用来调整电路对称性,10K的用来控制Ic的大小,从而调节静态工作点。 通过分析最终选择方案二。 四:实验工作原理及元器件参数确定 ?静态分析:当输入信号为0时, ?I EQ≈(Vee-U BEQ)/2Re ?I BQ= I EQ /(1+β) ?U CEQ=U CQ-U EQ≈Vcc-I CQ Rc+U BEQ 动态分析 ?已知:R1=R4,R2=R3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同时,只有通过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得失与教训,为以后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 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公共政策评价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可以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動有着重要的区别: 首先,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其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再次,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及其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公共政策一开始就有评价活动的进行,但是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微分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方法。基本思想是把连续的定解区域用有限个离散点构成的网格来代替,这些离散点称作网格的节点;把连续定解区域上的连续变量的函数用在网格上定义的离散变量函数来近似;把原方程和定解条件中的微商用差商来近似,积分用积分和来近似,于是原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就近似地代之以代数方程组,即有限差分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就可以得到原问题在离散点上的近似解。然后再利用插值方法便可以从离散解得到定解问题在整个区域上的近似解。 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将定解区域作网格剖分;如何把原微分方程离散化为差分方程组以及如何解此代数方程组。此外为了保证计算过程的可行和计算结果的正确,还需从理论上分析差分方程组的性态,包括解的唯一性、存在性和差分格式的相容性、收敛性和稳定性。对于一个微分方程建立的各种差分格式,为了有实用意义,一个基本要求是它们能够任意逼近微分方程,这就是相容性要求。另外,一个差分格式是否有用,最终要看差分方程的精确解能否任意逼近微分方程的解,这就是收敛性的概念。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必须考虑,即差分格式的稳定性。因为差分格式的计算过程是逐层推进的,在计算第n+1层的近似值时要用到第n层的近似值,直到与初始值有关。前面各层若有舍入误差,必然影响到后面各层的值,如果误差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差分格式的精确解的面貌完全被掩盖,这种格式是不稳定的,相反如果误差的传播是可以控制的,就认为格式是稳定的。只有在这种情形,差分格式在实际计算中的近似解才可能任意逼近差分方程的精确解。关于差分格式的构造一般有以下3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数值微分法,比如用差商代替微商等。另一方法叫积分插值法,因为在实际问题中得出的微分方程常常反映物理上的某种守恒原理,一般可以通过积分形式来表示。此外还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构造一些精度较高的差分格式。 有限差分方法(FDM)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

XX单位政策评估纠偏机制

=XX单位=政策评估和纠偏工作制度为加强各项政策执行力度,保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执行结果符合预期目标,=XX单位=特制订以下政策评估和纠偏工作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政策评估和纠偏工作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建立健全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特别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估的责任体系。根据=XX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成立由X领导任组长的政策评估和纠偏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监管措施到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在价值取向上,鲜明的突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因此,政策制定和管理应该一切从人出发,把现实的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充分反映人的利益、愿望、要求。 (三)确定评估对象,做好组织与设备准备。一般地说有四类政策可以确定为评估的对象:正在执行的比较成熟的政策;实施效果与环境变化之间有明显因果联系的政策;评估的结论有代表性、有推广价值的政策;负面效应突出、普遍引起公众质疑的

政策等。建立适合的评估机构,挑选合格的评估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与专业培训;确定评估的场所,准备必要的设备,对评估费用提出预算等。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没有标准将无法对一项政策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而且这些标准是所要分析问题的核心所在。在进行政策评估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政策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政策过程中的变量因素很多,因此难以设定一个统一的、能被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标准,一般而言,政策评估有效益、效率、公平和公众参与、可预测性、正当的诉讼程序标准。 (五)制定评估方案,选取合适有效的评估方法。完整的评估方案一般包括五个因素,即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其中选择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尤其重要。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对比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统计抽样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同行评估、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电话采访及案例研究等。各种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缺点,适用场合各不相同,各种不同方法之间存在互补性,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其它方法分析的结果综合地做出评估结论。 (六)强化政策评估实施。一是采集整理政策信息。这是政策效能评价中的基础性工作。采集政策评价信息可以运用个体的、群体的谈访方法,也要采用文件资料审读方法,也可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评价信息的采集要求是系统、精细、准确。二

实验八_差分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分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 姓名:黄宝玲 班级:计科1403 学号:201408010320 实验摘要(关键信息) 实验目的:由于差分放大器是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清楚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有助于理解运放的工作原理和方式。通过实验弄清差分放大器的工作方式和参数指标。这些概念有:差模输入和共模输入;差模电压增益Avd和共模电压增益Avc;共模抑制比Kcmr。 实验内容与规划: 1、选用实验箱上差分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Vs=300mV,f=3KHz正弦波。 2、发射极先接有源负载,利用调零电位器使得输出端电压Vo=0。(Vo=Vc1-Vc2) 3、在双端输入和单端输入差模信号情况下,分别测量双端输出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各自的差模放大倍数Avd。 4、在双端输入共模信号情况下,分别测量双端输出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双端输出共模放大倍数Avc。 5、计算共模抑制比Kcm R 。 最好作好记录表格,因为要记录的数据较多。电路中两个三极管都为9013。 实验环境(仪器用品等) 1.仪器:示波器(DPO 2012B 100MHZ 1GS/s) 直流电源(IT6302 0~30V,3Ax2CH/0~5V,3A) 台式万用表(UT805A) 模拟电路实验箱(LTE-AC-03B)。 2、所用功能区:单管、多管、负反馈放大电路。 实验原理和实验电路 1、实验原理: 差分电路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的电路。该电路的输入端是两个信号的输入,这两个信号的差值,为电路有效输入信号,电路的输出是对这两个输入信号之差的放大。 概念梳理:

差模和共模是对于差动放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而言的。 A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的两管基极输入的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反,这样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这样的输入称为差模输入。 差模信号Vid :即差模输入的两个输入信号之差。 B )共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的两管基极输入的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同,这样的信号称为共模信号,这样的输入称为共模输入。 共模信号Vic :即共模输入的两个输入信号的算数平均值。 C )差模电压增益Avd :指差动放大电路对差模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差模电压增益越大,放大电路的性能越好。 = D )共模电压增益Avc :指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共模电压增益越小,放大电路的性能越好。 = E )共模抑制比Kcmr :指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它表明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20lg| |(dB ) =| | 2、实验电路: SW1 SW-SPDT Q1 NPN Q2 NPN Q3 NPN R1 510 R2 510 R3 10k R4 10k R5 10k R6 10k R7 10k R8 5.1K R9 68K R10 36K RV1 100 R9(1) R10(2) A B C D AM FM + -

多期双重差分法,政策实施时间不同的处理方法

多期双重差分法,政策实施时间不同的处理方法 今天,计量经济圈主要给圈友引荐一些平时在咱们社群问得比较多的问题——多期双重差分法和一些要点。我们想检验修建地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到的是使用DID方法来得到因果关系。但是,我们有疑惑的地方是,各个城市修地铁的时间有先有后,而标准的双重差分方法一般要求t为同一时间点,比如20xx年。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期DID方法,将所有还没有修建地铁的城市作为控制组,把已经修建地铁的城市作为处理组,即使最终所有城市都修建了地铁,我们也可以把还没有修建地铁之时的城市作为控制组。 简单点讲,就是每个修建地铁的城市的DID交互项在数据中显示的不一样,因为DID交互项是两个虚拟变量的乘积:treated(是不是修建了地铁)和time(修建地铁的时间)。 这个DID的交互项等于1的情况是,这个城市在具体某年修建了地铁,而对于在修建地铁之前的年份,这个城市的DID 交互项等于0。这就表明,我们在多期DID使用中不再有统一的政策实施年份,而是允许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政策实施年份。 这样是不是有助于解决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对于那些压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地铁的城市,那他的DID(自然不用说)

就是等于0,因为他的treated始终是为0,属于我们的控制组样本。注意,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xtreg回归,但是这里有些地方需要注意。第一,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 treated+time+treated*time+协变量的标准DID组合已经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了treated*time这个DID交互项和协变量了。第二,我们尽量控制一下城市的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来消除那些会影响DID交互项估计的不可观测因素和时间效应。下面这个多期DID模型就是如此的,αt是时间效应,βi 是城市效应,Xit是随着时间变动的协变量,BC*After就属于咱们感兴趣的DID估计量。 第三,这里面的treated(就是BC)虚拟变量当然可以灵活地替换为其他连续变量,比如,我们不仅对是否修建地铁对环境影响感兴趣,更是对修建地铁的里程对环境影响感兴趣。我们可以把BC替换成地铁的里程(length),然后我们的准DID 交互项就是length*After。这种DID设置的灵活性让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适用性。 如果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处理组具体怎么选择,那该如何设计方法呢?比如我们想要研究一下,美国政府对那些破产的按揭房(金融危机之后的事情)兴起了一个维护修理的政策举动,那这些房子就不至于破败不堪而影响了周围房子的价格。此时,我们就想看看这个政策举动对周围房子的价格的影响,但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多远的距离才叫“周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