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数乘法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正确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将答案按顺序记录在口算本上,再集体订正。)

3×0.5=0.7×4= 2.1×3= 1.1×8=

9×0.8= 1.5×2=0.7×0.8= 2.5×0.4=

2.解答:一支铅笔0.5元,一支水性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3倍。一支水性笔多少钱?(指名学生回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小数乘法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整理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以及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PPT课件),让学生独立收集信息。

2.交流整理: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适时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

(2)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3)要求的问题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2)〕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解答。

(2)教师巡视,收集个案,并指名演板。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PPT课件出示,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

(1)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怎样计算小数乘法56×1.3 ?

(3)你算得对吗?

3.汇报梳理,构建方法。

(1)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整数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那么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小数倍用乘法计算。)

(2)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集体交流、核对。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旧知迁移领悟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兴趣,在汇报交流中理解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进一步熟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回顾检验,适当修正

1.出示教材中小朋友的计算过程(PPT课件)。(师:同学们,计算后我们往往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瞧!)

2.请你帮这位小女孩验算一下,她算得对吗?(独立完成。)

3.交流汇报,明确方法。(教师巡视。)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对不对。(PPT课件呈现验算过程。)

(2)用计算器来验算。(投影演示。)

(3)根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来验算。由于56乘1.3的积应该比56大,而7.28比56小,所以7.28肯定是计算错了。

4.检查过程,修正错误。

(1)师:同学们,在计算时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如果再算一遍,不一定能检查出计算中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从刚才同学们使用的各种验算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查。

(2)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除了要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以外,还要检查横式的得数写了没有,写对了没有?得数的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同学们,再检查一下,除了计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相互督促改正。

5.随堂巩固。(第7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目的地投影展示,学生评价与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小女孩的计算错误,激活学生对整数乘法验算方法的回忆。为感受验算方法的多种策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验算,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具体验算时,不要求学生一定按某种方法验算,只要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对计算结果做出判断即可,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6题(第二排的3道小题)。

(1)先计算,再验算。

(2)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订正时注意0.072×0.15的计算过程与验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算出72乘15的积是1080,由于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五位小数,而积的小数位数只有四位,先要在前面补一个“0”,再点上小数点,最后将积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得0.0108。)

2.练习二第8题的第一问: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

(1)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明确第一问要解答的问题。)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强调用小数倍直观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练习

练习二第8题的第二问: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1)独立思考,自主解题。

(2)思考:如果直接求“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一)回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是用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二)梳理

1.继续学习了小数乘法计算。

2.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用小数倍解决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

3.计算后一定要验算,针对不同的计算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与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养成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二第6题(第一排)。

2.练习二第7题。

九寨沟第三课时教案

10、九寨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的风景。 教法:情境式启发式读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齐唱《神奇的九寨》。 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齐读第五小节。 2、提问:这一小节与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联系?与开头呢? 3、小结:(1)首尾呼应。 (2)起总结、总起作用。从中悟出写作必须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三、进行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辨析,组词:★★ 沟()县()寨()窜() 钩()具()赛()蹿() (三)反义词:★★ 神奇()清澈() 天然()机灵()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雪峰()的金丝猴 ()的湖泊()的羚羊 ()的瀑布()的大熊猫 ()的九寨()的小熊猫 (五)默写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六)提问:★★★ 1、课文最后一小节的作用是什么? (七)请你仿照第四小节中“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小数乘法教案备课讲稿

小数乘整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不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道理 教学难点 1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正确化简末尾的0 3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数鸭蛋”的游戏,在2×3=6式子中,我在两个因数中添上或去掉0,请你立即报出积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答 0.8 X 3 )“0.8×3”是求几个0.8想加的和?(答三个) 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是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采用了什么方法。 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0.8 × 3 2.4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答都是一位小数)

《 观潮》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课观潮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水平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使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Unit6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四会掌握句型“Are you …?”和“Are they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在情景中使用对话中的句子,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动词短语。 3.正确书写本课重点句型,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难点: 1.What do ants like to eat? They don’t like it.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重点句型的书写对一些学生来将会有一些难度。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Read and write Listen and write)、课件素材。 2.Listen and write 部分的图片。 3.学过的单词短语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六单元p78: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唱歌,复习有关进行时的基本句型。 (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活动二:拼单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快速出示不同的图片,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快速出示图片,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 2、Review (复习) 活动三:为画面配音: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播放Let’s talk A录音,引导学生复习。 (2)请同学到前面来配音。可以一个人配音,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配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选出最佳配音演员。 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活动四:问答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与学生进行口语问答练习。 (2)教师把一些食物的图片(包括动物喜欢吃的食品)贴在黑板上,提问: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北师大

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48-49页。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 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 5×0.01= 3.2+2.3=10-5.5= 2.5×10=32.6÷10= 3.25×0= 4.8+1=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 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 . 6扩大到10倍2 6 × 0 . 8扩大到10倍× 8 2 . 08缩小到1/1002 0 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扎实的职业能力准备 1、技能的概念: 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某种动作系统和动作方式。 能力是人们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力。 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高低又影响到掌握技能的水平。 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技能的结果。 能力的有效结合——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天才。 2、技能的分类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师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提出了全新的职业技能分类: 专业知识技能 可迁移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 1)专业知识技能:音乐专业包括乐理,曲式分析,视唱练耳,声乐器乐演奏,作 曲能力等,营销专业包括?建智专业包括? 有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可能就会对专业知识技能做明确的要求,比如我们音乐 专业,一所琴行招聘音乐老师,如果来一个建智专业的人应聘你觉得他能胜任 吗?反过来毅然,因为这两个专业专业性都很强,但是如果是一个公司招市场 销售,公司一定要求是市场营销专业,这个条件就有点苛刻,把这一项过分夸 大了,如果是市场营销专业更好,因为有相关知识支撑,但是没有的话,也没 有关系,因为市场是跑出来的,经验是谈出来的,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新的 资产管理公司,他找我招会计人员,但是并不找我招销售人员,尽管他现在很 缺销售,为什么呢?因为做业务做销售的工作经验比较重要,所以他不在乎是 否专业出身,他看中的是人是否灵活,与相关工作经验。 专业知识技能的发现 选修的课程,也许是为了修满学分,也许是因为兴趣使然,但学好一门选修或 者辅修或双学位或一门特长,对你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得出你得兴趣所向或者对哪方面有 研究。 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 专业会议,比如自己每年都会参加学校安排的在湖南大学的辅导员培训,不仅 学习知名学府的先进经验,也能与其他很多高校的老师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是 对自己的工作一个很好的总结与提升。你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样也可以通过专 业会议,或者学院召开的大大小小的讲座,研讨会,来拓展你们的知识,开拓 你们的视野。 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营销专业,建智专业,学院对你们毕业有一些考证的要求 吗?我现在参加工作才知道,有人逼着你搞学习还真的很幸福,学院是通过一 些硬性指标来督促你们学习,提高专业,增强自己就业的砝码,我们一些在做 的同学中很优秀的同学,出去和别的高校优秀学生比就不见得能比得过,举例: 经管学院会计3班龙同学找工作的经历,在湖大遭到无情辗压,自尊心受挫, 想找的工作被虐,看不上的工作又犹豫不决,怕浪费了三方协议。所以现实是

小数乘法的复习课教案

小数乘法的复习课学案 姓名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复习 2、小数乘小数复习 3、积的近似数复习 4、连乘、乘加、乘减复习 5、小数的简便计算 二、知识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小数加减法和乘法计算方法上的对比、小数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三、知识介绍: 1、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掌握积的数位取决于因数小数数位之和。列竖式计算时不需要小数点对齐,只需将所有的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再最后的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小数部分末尾的0舍去。 2、积的近似数:保留整数(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 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 3、小数巧算: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a×c+b×c=(a+b)×c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2、展示整理的“知识整理脉络图” 3、你觉得那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知识点复习: 1、小数乘整数、小数的意义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84×5: 9.7×3: 加法算式:;加法算式: 2、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口算下面各题。 0.21×10= 4.57×100= 0.09×1000= 3.45×10= 13.2×100= 0.4×1000= 0.9×1.1= 0.02×500= 0.05×200= (2)根据26×57=1482确定下面各式的积。

0.26×57= 0.26×0.57= 0.26×5.7= 26×0.57= 26×5.7= 2.6×5.7= 3、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计算。(注意竖式的写法)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65+1.7 10-3.48 6.17× 4.9 4.02×35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必须要对齐。 计算小数乘法时,只需要数字从个位开始对齐。 4、积的近似数: 计算下列各题(保留两位小数) 0.418×3.5 7.068×3.2 2.12×5.03 5、小数简便计算: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6×14+ 4.5 33-2.3×5 4.38+9.76+ 5.62 50-14.15-25.85 1.25×24.6×0.8 (4+0.2)× 2.5 4.7×99+4.7 7.3×16.4+7.3×8 3.6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到了什么?

春第三课时教案

春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两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 2、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分析两幅图画。 3、掌握赞春部分。 教学策略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准备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流程 导入:请同学来说一下春雨图和春风图的特征。 1、春雨图 (1)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2)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3)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春雨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特征是细蜜、轻盈;是由物到人来写的;运用了动静相结和;用了排比、拟人的方法。 2、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小数乘法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法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现实意义 谈话:同学们,再过几天将迎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大家知道是什么节吗?(中秋节)我们还刚刚学了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嫦娥奔月》)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最喜欢吃的就是月饼了,昨天让同学们去调查了市场月饼的价格,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 出示: 单价 数量 总价 (汇报时有选择填入一个整数、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编出几道应用题。 二.激起学习兴趣,创造活动机会, 谈话:对于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①加法算式: ②乘法算式: (2)讨论各种算法,尝试说理。 三.扩大思维空间,亲历数学过程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4 ×6 ×6 从以上几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在下面各题积的合适位置点上小数点。题略 (3)小结: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呢? 四、提供出错时空,经历思维碰撞 (1)口算:0.4×3 3×0.17 0.21×4 2 5×8.34 14×0.36 0.12×90 1.05×24 五、在开放中激活思维,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1)变式练习:要使872×12=10.488的积正确,因数的小数点该怎样点?你有什么诀窍? (2)开放练习:在括号里填上你喜欢的数,使算式成立: ()×()=0.36 六、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学习重点 1.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情境:回顾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厉害) 三、常见的碱 (用视频来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的潮解。回顾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复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强调:是氢氧化钠“固体”。用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不会放热。) 1.NaOH

(1)NaOH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2)NaOH的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并易吸收CO2而变质。P55图10-5 (3)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4)用途:NaOH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NaOH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体验:让学生结合家中厨房使用的“油污王”,里面就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追问:1.为什么不能大量含有氢氧化钠?2.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5)保存:密封保存 注:碱液溅到手上的处理: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钙 (教学说明:氢氧化钙及其溶液的知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物质的水溶性的地方就断断续续的作了介绍,此处的教学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小结。)

(实验10-6)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化学性质:腐蚀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O2+Ca(OH)2== CaCO3↓+H2O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4)制法:它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得到。 实验: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块状生石灰变散,水沸腾。 注:石灰池里煮鸡蛋,就这个原理 (5)用途: 3.其他常见的碱:KOH、氨水 (氨水是碱,让学生结合前面分子运动的实验——氨分子不断运动是酚酞溶液变红,证明:1.分子在不断运动;2.氨气溶于水能使酚酞变红,它是一种碱。) 4.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能发生的反应。 (1)能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 (2)与CO2反应CO2+Ca(OH)2== CaCO3↓+H2O CO2+2NaOH== Na2CO3+H2O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表示动物类单词,使学生通过学唱歌曲、做手影来调动复习兴趣。 2、要求学生能熟练听说、认读单词 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rabbit ,能跟唱歌曲《Old MacDonald》。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Let's make 部分是通过做手影动物,进一步调动学习兴趣,检测学生用所学语言独立做事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 Let's sing 部分是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动物的词汇。 设计说明: 在 Let's sing 部分的歌曲中,有一些单词的发音较难如:here, there, everywhere, with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跟唱的方法熟悉发音。另外,教师还应适当讲解歌词的含义,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学生初步掌握书上的一段歌词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歌词稍作改动,增加几段歌词,进一步运用动物类单词演唱歌曲。ducks 改为cats, dogs ,quack, quack 改为 mew, mew, woof, woof 。 Let's make 部分,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室外,在阳光下做手影动物。在教师简单讲解、学生亲自实践中发散思维、努力创新,使学生既动

手来又动脑。最后,教师可组织巧手大赛,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但要注意比赛期间的英文使用率。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语言(动物类单词)做事情的能力。如:表达所有或所见动物的名称,演唱含有动物类单词的歌曲等。 教学难点: 歌词中部分单词的发音 here, there, everywhere, with 。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教师准备 ducks, cats, dogs的头饰。 3、教师准备一幅关于老麦当劳农场的画,农场中的动物不画进去,而是另外画在纸上并剪出形状。 4、教师准备所学动物类单词卡片和图片。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唱英文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How are you?》 (2)学生展示英语口语对话。 (3)游戏:Do it quickly! (快速做一做) 首先,用单词卡和图片练习所学动物类单词。学生边读老师边把卡片和图片贴在黑板上或墙壁上。之后,将全班分为三、四队,每次按顺序每队出一名选手。教师给学生下指令Run to the cat. ,各

小数乘法的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课时 搭配(3)

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第3课时搭配(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组合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合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四个球队依次排开。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检查旧课作业; 2.研习第二部分; 3.总结课文 4.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揣摩、运用”第五题,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和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

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Unit 3 Look at me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并会书写大小写Ee,Ff, Gg, Hh, Ii。能听懂、会说单词:egg,elephant,face,foot,green,gift,hand,hi,ice cream,ice. 2.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书写英文字母Ee,Ff, Gg, Hh, Ii的大小写;学习单词 egg,elephant,face,foot,green,gift,hand,hi,ice cream,ice. 教学难点 大写C和G, 大写E和F的外形易混。容易错的地方:大写F, H 和小写i的笔顺,小写f, g, I的占格位置。 教具准备 1.写有大小写Ee,Ff, Gg, Hh, Ii的字母卡 2.写有本课单词的单词卡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所学过的字母Aa-Dd。教师出示字母卡,学生认读字母。教师出示字母卡时可单独呈现大写或小写,让学生认读。 2.游戏:教师念一个字母,学生迅速从他(她)的字母卡中找

出相应的字母,举起来并大声朗读。教师奖励反应最快的学生。 3.让学生说出所学过的含有以上字母的单词。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授字母E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蛋和大象,让学生回答:What's this? 随着学生回答出:It's an egg.和elephant时,教师带读,让学生模仿发音。再次教师教读,显示英文单词,。然后问学生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让学生说出Ee。 2)先让学生认读和区分大小写字母Ee。并让学生说出大小写Ee的笔顺。对那些回答正确学生的及时给与表扬,并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学生如回答错误,再找其他学生帮助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进行书空练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四线三格中教写大小写字母Ee。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抄字头,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多写几个以达到学会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时间内要在学生中进行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2.同样步骤学习字母F、G、H、I 3.看课本听录音跟读单词和字母。[使用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大声朗读。培养学生认读能力。 5.教师出示部分容易写错的字母,让学生认读,然后做Listen and circle的练习。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Unit 1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DOC

Unit 1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正确朗读对话。 2.指引他人在不同的地点换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一目的地。 3.了解辅音/p/, /b/, /t/ , /d/与元音/i/, /i:/ 的发音规则,并能读出相关例词。 二、教学难点: 1.如何指引他人在不同的地点换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一目的地。 2.了解音标/p/, /b/, /t/ , /d/与元音/i/, /i:/的音和形,能够区分音标/i/, /i:/发音不同。三、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歌曲、Read and write Listen and write)。 2.本单元A部分短语图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一单元P12: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唱歌,复习前面所学的基本句型。 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活动二:拼单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快速出示不同的画面,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教师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反复出示图片,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同时可以选择显示文字或不显示文字。 8.教师将所有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2、Review (复习) 活动三:探究活动汇报: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请学生自愿汇报探究活动(用how提问的/开头的句子有哪些?是什么句式?)的结果。 2.教师将学生的结果加以总结。 3.HOW:How many …? 见第二册第三单元 How much …? 见第四册第五单元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How often …? 多长时间…… How do you go to …?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内容实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一边是学生把整数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 2、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以整数,这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则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积里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在整数乘法积随因数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例题的讲解来掌握其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扩大()倍是24;72缩小()倍是7.2; 5.24扩大()倍是524;702缩小()倍是0.702;0.056扩大()倍是56;5320缩小()倍是5.32;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 (Grammar focus-4c)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单词和词组 2)使用could 做出礼貌要求和请求许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局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会照顾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教学重点: 谈论做家务的词汇,情态动词could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礼貌的方式表达请求和允许 Step 1 Revision 根据所学内容,写出下列短语。 fold one’s clothes, do the dishes, use one’s computer, take out the rubbish make the bed, sweep the floor, stay out late, be angry with sb., take sb. for a walk clean the living room, work on, come over, do the housework, get a ride Step 2 Presentation 阅读下列句子,观察问句的用法及回答。 Step 3 Grammar

Could you(please)+ V-原形?表示委婉地提出请求 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Yes, sure. / Of course./ Certainly./All right.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ishes? 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在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的疑问句中,常用could代替can,以表示礼貌,委婉或不确定的语气,而can则不具备这些语气。这种情况下不能把could看作can 的过去式。以上两句中用could是为了表示礼貌的请求。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时,除了can, could之外,还可以用may,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概念。例: ①Could/Can/May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②I wonder if I could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①、②句所作允答可以各种各样,如同意可以说Yes或Sure或Certainly,还可说Yes, (do) please. 或Of course. (you may/can). 或Go ahead, please. 或That’s OK/all right; 如果不同意,可以说I’m sorry you can’t. 或I’m really sorry, but I have to use it today. 要避免说No, you can’t. 这样显得很不礼貌。否定回答通常用委婉语气。 ③Do you mind if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句③所作回答可以说Never mind. /Not at all. 表“不介意”。不能用Yes. /Sure. /Of course. /Certainly.等。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应答中,要避免使用could,要用can 或may。因为应答须用确定的语气。而could在表请求的问句中是为了表示礼貌或委婉语气,用在应答中则成了不确定语气,与情理不符。所以应答中不说Yes, you could. 或No, you couldn’t. 而要说Yes, you can. 或Sorry. /No, you can’t. —Could I please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Well, could I watch TV? —Yes, you can. Could I/you please …?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或提议,其后连接原形动词,比Can you /I…?语气更委婉。类似句型有: Would you like + sth. / to do s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