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高中政治经济

前言课

一、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

1、经济活动有哪些环节?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2、各环节在经济活动中居何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交换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

分配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环节,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又具有反作用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要性)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立足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要集中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全称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什么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什么是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两方面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什么是生产力?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物的因素

劳动对象

2、什么是生产关系?

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怎样?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劳动者的劳动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资本(分为货币形态、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

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

2、劳动者的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智力和综合素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3)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3、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生产关系的内容

构成社会生产

的基本

要素 实体性要素

2)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溯到土地

3)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稀缺性)。

4、资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本是一种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5、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3)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

6、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2)节约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3)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使经济增长可持续进行。

7、经营管理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营管理是对其他要素其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是企业家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复杂老师,被称为“企业家才能”

2)经营管理要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经营管理要素还影响到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2、什么是工业化?什么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什么是信息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传统工业化道路是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工业化进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二百年间铸造了几十个工业化国家,先后有英、法、德、美、日等强国通过工业化而崛起。是以大量人力或资本的投入为特征,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突出问题的工业化道路,被称为传统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3、什么是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一国能否实现工业化的根基所在)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它是重要特点)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高好低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要性)

传统的工业化是以大量的人力或资本投入为特征,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它带来的突出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不能走原来的老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这是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的总结,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6、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是什么?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7、信息化与工业化是怎样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我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

1、什么是GDP?(中文: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统计GDP有何意义?

1)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2)人均GDP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3)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3、GDP存在哪些不足?

1)闲暇生活带来的愉悦无法统计、家务劳动难以统计,烟草损害健康却统计进去;

2)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没有被统计等。

4、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绿色GDP=GDP-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5、

相同点:

①都是“净产值”,或者说是“最终产品”

②统计的都是社会各行各业创造的价值

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也可以表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怎样才能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必须依靠一套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内部因素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

4、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政府担当者什么角色?

1)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指挥者,社会经济活动的大方向

2)直接掌管着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用来向社会大众提供各类公共物品和服务。

5、为什么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1)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科学化、规范化会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有良好的态势。

2)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科学化、规范化还能使政府把手中的经济资源用得更好,更有成效。

6、社会积累有什么重要作用?

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7、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哪些渠道?

1)政府的财政渠道;

2)企业的利润留成;

3)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8、社会积累基金主要用途是什么?

用于扩大生产

用于国家行政、科教文卫、国防等部门的基本建设

用于应付意外事变、自然灾害的物质贮备。

9、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关系怎样?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是密切联系着的。发展生产是改善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生活则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让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0、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一、个人可支配收入

1、只要是个人收入,都可以由自己任意支配(消费)吗?

不可以。因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

2、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存起来供以后消费吗?

可以。因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3、储蓄有哪些形式?

银行储蓄

储蓄(购买股票、债券等)

藏在家里

贷款消费(负值)

4、决定和影响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消费占收入的比重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如“笑脸”即“U”字)

3)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

二、适度消费

1、什么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说消费水平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怎样?

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适度消费有何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生活质量

1、决定和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哪些因素?

1)消费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2)与精神消费状况有关

3)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

4)与生活环境有关

2、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消费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但它们不是一回事,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改善生活,不能只注意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还应完善消费结构、注重精神消费、增加闲暇时间、改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生活质量。

3、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吗?为什么?

要。因为

1)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2)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

3)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合理消费

1、两个概念:

1)什么是合理消费?

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是消费结构问题)2)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支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2、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哪些类型?

1)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2)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3)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4)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5)衣、食、住、用、行。(最直观、最便于统计)

3、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怎样?

消费结构不断地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非耐用消费品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表现在是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4、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6、什么是恩格尔定律?

人们把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称为恩格尔定律。

7、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100%

8、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表示(反映)什么?(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9、消费的弹性和刚性是怎么回事?

有些消费支出项目不论它们的价格和家庭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对他们的消费支出都差不多,这些项目的弹性比较小,具有刚性。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刚性消费。)

反之,有些消费支出则与家庭收入的增减以及这些商品或服务本身价格的升降关系比较大,即消费弹性比较大,不具有刚性。

(非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弹性消费。)

10、消费弹性和刚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消费弹性和刚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同决定的。消费需求弹性小的项目的重要性,要大于弹性大的项目。

11、如何正确对待消费的弹性与刚性?

在安排日常生活消费时,首先要保证那些需求具有刚性的,也就是弹性比较小的项目,然后在根据支付能力安排那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消费的总体效益。

五、消费心理

1、健康的消费心理有何意义?

消费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合理消费,提高消费效益。

2、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哪些危害?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4、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1)冲动购物

2)缺乏自制力

3)将购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六、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怎样?

1)消费者是货币的所有者,经营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总希望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物美价廉,经营者则希望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价高利多。

2)没有经营者,就没有可供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者,经营者就无法经营,更不可能实现赢利。

可见,二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但一般来说,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2、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2)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的,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

3、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何意义?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4、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并理解其基本含义。

①安全权(人身和财产不受损害)

②知情权(知道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和交易条件,是实现其他权益的重要前提)

③选择权(自主选择自主决定权)

④公平交易权(遵循公平原则)

⑤受尊重权(人格尊严、民族风俗得到尊重)

⑥获得赔偿权(权利受到损害时有权要求赔偿)

⑦举报权

此外还有权对商品的质量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媒反映;有权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有权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5、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有哪些途径?各有什么特点?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具有及时、方便、经济等优点;最普遍的也往往是首先采用的方法)

②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是社会团体,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经济负担也较轻)

③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经营者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的,消费者用此比较有利,因为有关

行政管理部门具有行政处罚权)

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裁决一经做出,当事人不能再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有法律效力,经营者不履行的,消费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有权威的方式,也是最终的途径。时间、精力、费用等方面所承受的负担较重)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一、社会生产三大产业

1、什么是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广义农业=第一产业)

2、农业在这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

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第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可见,人们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3、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什么是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属于工业,可见第二产业≠工业,但是工业是第二产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5、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第一、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第二、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第三、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6、哪两个产业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在近代社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它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7、什么是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

8、第三产业有什么特点?

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9、第三产业的地位怎样?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

第一、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二、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11、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怎样独特的优势?

它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怎样?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2、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高新技术崛起,并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可见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变化的。

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总之,谋求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

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就业有何影响?

劳动就业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制约,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现代农业的发展,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第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主导力量。

(第一和第二构成配第——克拉克定律)

三、劳动者的就业、择业和创业

1、就业有何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2)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3)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是影响着人们的前途与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

2、『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和方针是什么?

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3、劳动者正确择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4、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必备哪些基本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实践表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这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

2)提高职业技术。(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职业道德。

3、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怎样?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4、劳动者应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2)依法处理劳动争议。

5、怎样理解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6、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7、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守哪些原则?

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守信的原则。

8、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协商(劳动争议处理的一种选择程序,而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调解(是法定程序,但不是必经程序,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的必经程序,一裁终裁,不服仲裁可以向法院起诉。)

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一、财政

1、什么是财政?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2、财政收入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税收收入(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国有资产收入(包括企业上缴的利润、国家从股份制企业所取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

债务收入(国内发行的建设国债、在国外发行的债券、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借贷)

3、财政支出有哪些方面支出?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国债还本付息的支出)和其他支出。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什么关系?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收入规模决定支出规模;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支出合理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5、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有哪几种状态?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1)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形成财政结余,财政略有是可取的,如有财政大量结余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是不可取的。

2)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就会形成财政赤字。大量的财政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应防止。

3)在经济的实际运用中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财政工作只能做到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紧急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是什么?

1)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2)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力争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3)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7、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国家如果不通过财政收入集中必要的财力,国家职能的实现也将得不到保证,经济也很难发展。

8、我国财政的特点是什么?

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

9、财政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总之,财政是国家实现和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证。(三个促进+一个巩固=物质保证)

10、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有什么作用?

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离不开财政工作,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如国家财政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等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等)。

11、要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什么?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要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税收

1、税收的含义是什么?

1)税收的主体是谁?政府

2)税收的目的是什么?实现国家职能

3)征税对象是谁?个人和经济组织

4)依据是什么?税法

5)税收的地位是什么?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鉴别一种财政收入是不是税收的基本尺度是什么?)及特征的关系?

1)强制性、无偿性和相对固定性。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才是税收。

3、我国的税收制度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国家的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A纳税人包括自然人(个人)和法人,由法律规定。

B征税对象是什东西或什么行为,它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C税率是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的比率的税额。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及其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4、我国税收的本质什么?

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5、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成为国家最稳定的的财政收入。)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4)税收的基本作用就是筹集国家财政资金。

三、纳税人

1、纳税人有哪些权利?

1)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

2)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

3)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

4)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2、纳税人有哪些义务?

1)纳税申报的义务;

2)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

3)及时纳税的义务。

(可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高考必背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考点汇总(必修_选修)_框架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一、货币 二、价格 三、消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五、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如何成功经营 六、投资与理财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八、财政与税收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一、公民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5)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选举 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管理 监督的渠道和意义 二、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3)公民救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4)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方法 (5)政府的权威的表现和确立 三、政治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民代表的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2)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核心地位、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容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政策 信仰自由;依法管理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基本目标、宗旨、立场、基本准则 2、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新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得到配置)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全(依据教材整理)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属性。 (2)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注: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外汇资产。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也不是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成为外汇,只有成为世界货币的外币才能成为外汇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应求时,价格上涨(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政策、宗教、文化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推荐)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重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重点知识点不完全归纳(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6、外汇和汇率:【多数选择题,会考汇率提高或降低的影响】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既不贬值,也不升值。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后果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③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⑤中国RMB国际地位提高。 (2)负面影响:①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多数选择题】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C、相等不亏不赚。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多数选择题】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单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考前文化生活必背答题术语 文化与生活(第1课、第2课)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起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2、文化与个人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4两个问题经常结合一起)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吴舜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⑤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如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A.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B.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意义: (1)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是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一方面,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应当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

高考政治必背大题知识点

高考政治必背大题知识点 高考政治大题知识点 1考点: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之所以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是由工人阶 级的阶级性质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以工农两 个阶级的联盟为我国政权的基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工农联盟代表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但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实基础,而 且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 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就不 可能对被统治阶级实行强有力的专政;不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 就难以得到保障。 2考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 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 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 3考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考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的宪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章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pdf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 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 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 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篇二】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