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胎儿民事权利分析

胎儿民事权利分析

胎儿民事权利分析
胎儿民事权利分析

探析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是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这导致了胎儿的很多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损坏了胎儿的合法利益,不利于胎儿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本文作者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论述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建议未来民法典在某些方面赋予胎儿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并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

关键词:民法胎儿民事权利能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此条可知《民法通则》认为胎儿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简称《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如依照这一规定,遗产分割时,胎儿的继承份额应当予以“保留”,即遗产之权利并非由胎儿即时取得。很显然,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了胎儿的特留份,但胎儿享有遗产权利却必须从出生开始,特留份“留而不给”,所以说我国现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资格的。

(二)我国法律对“出生”的解释

法律上自然人的出生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并且处于存活状态,出生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始期。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出生:出生须具备“出”与“生”两个要件,“出”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而成为独立体,至于用什么方式从与母体分离,暂且不考虑;“生”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后须保持生命,但时间长短我们也不考虑。如果说未脱离母体则意味着未出生,如离开母体前或离开时未存活则为死胎,这两种情况均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只要其离开母体存活,则不问时间长短均为“出生”,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所以说,胎儿完全脱离母体,独立存在且能独立呼吸就算出生,呼吸时间的长短不重要,只要呼吸过就算出生。

(三)我国法律中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与现实实践是存在矛盾的。

只要我们稍作调查就可知道,在我国,胎儿有没有出生的判断主要依据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的规定。即:“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我国对公民的权利能力定位为始于“出生”,而出生时间以户籍登记或医院出生证为准,这样有可能造成法律上的出生与实际出生不一致,会使实际上已经出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进行户籍登记,这段时间属于法律上的空白点,此时间段的孩子得不到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我们设想若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者出生后办理户籍登记或者出生证明之前,遭受直接或者间接损害,也必然因权利能力障碍而

不能以权利主体的身份获得法律保护,这会大大损害法律主体的合法权利。

由于我国法律否认胎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承认胎儿的人身权利,也就缺乏对侵害胎儿不法利益的行为进行禁止和制裁的相关条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防范胎儿人身利益不受非法侵害、如果对已受到非法侵害的儿童索取正当的权益,根本就没有一个法律法规条款可以依据。

(四)我国对“胎儿”应有定位,当“胎儿”受到不法侵害时应有法可依。

(1)自然人在其出生前和死亡后,存在着与人身权利相联系的先期人身法益和延续的人身法益。法律规定,自然人之所以享有人身权利,是因为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虽是将来才能出生的人,但胎儿利益属于任何人都有权享有的生命法益,法律在依法保护民事主体权益的同时,对于其在诞生前或死亡后的权益应受到同等的保护,有必要通过今后立法机关的立法或者最高法院制定司法解释予以解决。事实上,在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之前和终止之后,就已经或者继续存在某些人身利益,这些人身利益都与该主体在作为主体存在期间的人身利益相联系,这些人身法益虽然与自然人的人身权利有所不同,但是维护这些人身法益对于维护该主体的法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先期的人身法益和延续的人身法益与人身权利相互衔接,构成自然人完整的人身利益。先期人身法益、人身权利与延续人身法益一起,前后相续,一脉相承,不可或缺,都应当进行法律保护。在对人身权益进行保护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保护,就必然导致自然人人格利益保护的残缺,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就无法得到全面的保护。

(3)自然人人身利益的完整性和先期的以及延续的人身法益与人身权利的系统性,决定了法律对自然人人身权利的保护必须以人身权利的法律保护为中心,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保护先期人身法益和延续人身法益。没有对人身权利的保护,自然人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人格,丧失了人权;但是如果法律仅仅保护人身权利而不保护自然人诞生前和消灭后人身法益,同样会使自然人丧失完整的法律人格,丧失基本的人权。只有全面保护人身权利和人身法益,才能够维护自然人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建立社会统一的价值观,维护社会利益。

(五)我国胎儿侵权损害发生的主要情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越来越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胎儿受到不法侵害而引发的赔偿案例日渐增多,就其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现在民众食品安全状况越来越令人堪忧,远有毒奶粉,近有毒胶囊。由母体摄入有毒食品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排在前列。

(2)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医疗条件薄弱,从而导致一些母亲接受了错误的医疗诊断或者治疗,使婴儿成为先天畸形或疾病产生。

(3)由于各种原因使胎儿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致使婴儿出生后其抚养权受到侵害。

(4)胎儿在受孕期间,母亲受到机械性损伤或重大精神创伤,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

(5)因其他原因损害到胎儿未来的利益。

上述所列举的仅是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损害胎儿利益的情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还会有新的侵权行为出现。

(六)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笔者认为,现有关“胎儿”法律是不完善的,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解决“胎儿”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例,直到新的更完善的关于“胎儿”的法律颁发并实施。

(1)从实践我们明显直到,胎儿在未出生时是母体的一部分,胎儿的受损在法律上就是对母体生命健康权的侵犯。所以可以利用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达到与在法律上赋予胎儿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后大致相同的法律效果。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公民的健康权受到侵犯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所以,在此种情形下,以母亲自己的身份行使精神损害赔偿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的障碍。

(2)母亲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起诉要求赔偿时,将婴儿因受到损害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补偿费、继续治疗费等费用作为自己所受到的损失的一部分而提起诉讼。因为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胎儿和母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母体的侵害造成了胎儿出世后必须接受治疗的后果,二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样,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既以变通的方式维护了胎儿的本来应有而没有被现行法律认可的权利(人身损害赔偿权、受抚养权等),又不会造成与现行法律的冲突。从而在目前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既不违反法律规定,又适当弥补了当事人的损失,不失为目前的一种权宜之计。

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认定

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认定 「案情」2004年初的一个早上,胡某驾驶出租车,为抢客源,胡某看周 围无交警,便闯红灯飞速行使。车到一个菜市场的时候由于速度较快、刹车 不及,撞倒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王某。交警部门认定,该交通事故的发生应 有胡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且胡某无驾驶资格。经过法医鉴定,王某构成十级 伤残。王某分娩后,发现孩子(甲)残疾,经鉴定,甲伤残是因为王某受伤 后服用的恢复药物(为治疗而必须服用)所致。于是在检察院对胡某以交通 肇事罪提起公诉的时候,王某也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的诉讼,要求胡某赔偿 其医疗费、伤残补助费及对胎儿的伤害费等。问:甲是否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答案与解析」此案例是根据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改编的,法院在审理时,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意见:一种观点是甲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一种 观点是甲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其实,存在分歧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 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认定不同。(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在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承担民事义务。”这就是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对于出生的认定,我国采取的是“独立呼吸说”,该说 认为应以胎儿能够独立呼吸之时为出生时间。所以,自然人在独立呼吸之时 才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二)《继承法》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我国的《继承法》28条规定:“在遗产分割时,要为胎儿保留其份额;若是死胎的,为其保留的份额要按法定继承顺序来进行。”可见,在我国继承 法对胎儿的父亲被继承人死亡时,规定应当为胎儿保留继承份额。除此以外,我国民法上没有对胎儿规定任何的民事权利能力。(三)王某的孩子不能提

析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

浅析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健全,在201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三》(即新婚姻法)等,这些新法律法规都是从原有的法律上修订而成的,谓之有之根本。然而在法的另一领域,胎儿的权益,却是一片空白。如果说人权是21世纪的“时代课题”,那么胎儿是否能成为“人”(自然人)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命题。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能力;潜在权益;生存权;索赔请求权 自罗马法以来,胎儿权益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是确定胎儿法律地位的基础,是胎儿成为“人”的前提。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前段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胎儿是一种处于母体受孕之后,自然人出生之前的生物体状态。胎儿既未出生,当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无法以自己的名义来享有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胎儿在受孕期间遭受损失赔偿索赔的纠纷,便难以找到所适用的法律。因此在正值法制社会的时代,有必要对胎儿的法律地位以及我国目前对胎儿保护的妥当性,规范胎儿权益的立法。 一、何谓胎儿 (一)医学上的胎儿 根据医学辞典解释,受孕12周(也有的认为是8周)开始,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经开始分化,才是胎儿。而在此之前则是受精卵和胚胎期,而不是胎儿。这是生物学和医学关于胎儿的定义。[1] (二)法律上的胎儿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理论定义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胎儿是处于母体胎盘之中的生命体,是生命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即出生的最后一阶段的存在形

态。”①也有的认为“胎儿是指尚在其母子宫中的胚胎或者尚未出生的胎儿。”②这些定义似乎受医学界和生物界界定胎儿的影响。从各国现有法律保护胎儿的立法精神来看,主要就是保护胎儿出生后的应当享有的财产权利凭借此财产能够生存。如果用生物学或医学标准界定胎儿就与立法精神不符。若要准确地给胎儿下个定义的话,比较有权威说法的还是台湾法学家胡长清的观点,即“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2]法律保护的胎儿应该是指正在孕育中的人。 (三)我对“出生”的解释 关于自然人出生时间的认定,曾有阵痛说、一部产出说、全部产出说、断带说、泣声说、独立呼吸说等多种学说。在我看来,无论采用哪种学说,都是对“出生”的一种解释,都是阐述其在法律上的意义。出生,顾名思义,就是由“出”与“生”两个要件构成。出者,脱离母体也;生者,独立呼吸也。简而言之,胎儿完全脱离母体,独立存在且能独立呼吸为出生。若未从母体中脱离出来,或者脱离后不能呼吸即死亡,都不能算是出生。而胎儿脱离母体后,有呼吸但瞬间死亡的,可定性为出生。因此,不管胎儿以何种方式出生,呼吸时间长或短,只要是完全脱离母体并开始独立呼吸的,都是法律上的出生。胎儿一出生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上述说到,胎儿脱离母体有呼吸但瞬间死亡可算是出生,这是法律赋予胎儿的特殊人格。瞬间死亡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已充分享有其人格。短暂的一生,便可能成为遗产的继承人或被继承人,便有对其人身权的保护等法律问题。 二、近代各国民法关于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模式及其发展 胎儿人身权益的法律保护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比较成熟的立法经验可资借鉴。从目前的立法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的立法情况看,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主体资格,承认胎儿的法律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纵观世界各国立法和玩过台湾的“立法”,近代民法关于胎儿的法律地位,主要有三种立法模式: ①郭名瑞.民商法总论.人身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2 ②徐开墅. 民商法辞典[M]. 上海:上海出版社,1997. 60

胎儿民事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胎儿民事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法律对胎儿权益的保护并不充分。胎儿是未来的、潜在的民事主体,对胎儿权利保护的空白,无疑成为今天法律重新审视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的完善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鉴于各国法律对胎儿权益都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在我国《民法典》立法之时,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反思胎儿的法律地位,以确认其享有的权利范围,全面地保护胎儿的民事权利。 【关键词】胎儿胎儿概念立法现状立法模式民事权利范围 当自然人受到侵权时,有权依法针对受损情况提出赔偿请求,这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权利。而胎儿有别于一般人,胎儿在其孕育于母体时期,还不能称之为法律上的人,但其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是早期的人,而不是物。现代社会,由于风险因素的增加,针对胎儿的伤害案件不断增加。在胎儿发育至出生这一阶段,遭遇风险侵害时可否提出诉求请求,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损害胎儿利益的案件进入诉讼,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身孕多月的妇女一天在散步时,被后面驶来的一辆摩托车撞到了肚子。后被诊断为胎膜早破先兆早产,并进行抗炎保胎。这给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该女士以此要求肇事者赔偿孩子的生命健康权伤害费、医药费、护理费及其父母的精神损失费共计5万元。但在庭审过程中,由于在事件发生时,婴儿尚在母体中,能否成为诉讼主体成为本案争论的焦点问题。最终法院认为当时孩子未出生,在目前法律框架下,不具有法律的人的身份,她的利益只能通过母亲的名义得到保护,判决被告赔付当事人医药费等经济损失5400元,其余诉讼请求予以驳回。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我国法律对胎儿权利保护的空白,不仅给法庭审理案件带来了困难,而且使成千上万的家庭也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和伤痛。胎儿是自然人发育的必经阶段,对胎儿的民事权利置之不理,这显然有悖于整个社会人权的进步,

胎儿权益

目录 一、胎儿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二、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3) (一)传统学界上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概念 (3) (二)新民法总则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思考 (3) 三、胎儿权利的范围 (3) (一)生命权 (4) (二)健康权 (4) (三)财产继承权 (4) (四) 受遗赠权 (4) (五)受抚养权 (5) 四、关于我国新民法总则对胎儿法律地位的思考 (5) (一)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 (5) (二)明确对胎儿的保护范围及其行使办法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论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与保护 中文摘要:最新公布的《民法总则》中提出,在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时,视为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众所周知,传统民法理论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涉及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时,这一传统理论由于难以认定胎儿的主体地位而导致不能给予胎儿充分的保护。本文通过对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及我国相关制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对胎儿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胎儿;民法总则;法律地位;法律权利 长期以来,对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导致胎儿在母体中遭受侵害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救济。对胎儿赋予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以及对胎儿的民事权利保护范围加以完善己经成为将来的立法趋势,这不仅体现了对胎儿的人文关怀与呵护,也符合我国的基木国情。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出生,是每一个胎儿必经的成长过程,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胎儿的成长都是一帆风顺的,孕育胎儿的母体可能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意外,而导致胎儿的先天不足甚至过早夭折,但法律在胎儿利益方面的保护疏于规定,所以如何保护胎儿的权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胎儿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胎儿在医学上的界定主要有时间的长短而定,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时间不同,其的称谓也不一样,最初的称谓是受精卵和胚胎期,受精卵经发育,最先的两周是孕卵; 随着器官的渐渐成形,叫胚胎; 人的样式的显现是在胚胎的六周后,胎儿的称呼是在八周后。因此,胎儿具体是指妊娠晚期子宫不生育子女或后代,然后主要器官和系统往往形成。[1]医学上关于胎儿的释义更于精准。因此,胎儿特指生命被孕育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在此之前的皆不是胎儿。胎儿在法律上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语尺度予以衡量和把握,更别说对其的法律上的专门保护,学术界对胎儿的讨论也是人云亦云,有些大家认为生命体是在母体胎盘中的是胎儿,视为生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脱离母体之前的最后形态,这一定位无关乎时间的问题,只看胎儿的出生之前的发育程度和存在形态。可见,法律上的界定与医学上定位截然不同。相较而论,法律上的界定更合乎人们的理解和把握。上述两个反面的对胎儿界定本就有学科上的差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对胎儿的具体定位,而且两者的价值取向也不可同日而语。医学上着重突出其自然属性,指出胎儿更接近“人”的生命迹象委实在妊娠8 周才是胎儿。法律上更着重于其社会性,指存在于母体之中的“人”。而我国现有的《继承法》第 28 条中关于胎儿特留份的原则,仅仅是规定分割遗产时,胎儿的

胎儿宫内窘迫-急救与处理

胎儿宫内窘迫-急救与处理 【摘要】胎儿窘迫是指胎儿胎盘系统的呼吸循环功能不全为主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胎儿与羊水两种类型。根据出现时期、原因及变化程度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常忽视慢性宫内窘迫,实际上急性胎儿窘迫不少是在慢性胎儿窘迫的基础上发生的,故对慢性胎儿窘迫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胎儿窘迫;病因;防治 胎儿宫内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缺氧或酸中毒而引起的危及健康、生命的一系列病理状态和综合症状。 1诊断 诊断标准:①胎心率:当胎心率≤120次/min或≥160次/min时,提示胎儿处于缺氧状态。②胎动异常:起初胎动频繁,随后胎动减少或消失。③羊水污染:II-III度粪染者更为严重。④脐带异常:脐血流S/D比值≥2.6[1]。 2临床表现 (1)胎心率的变化这是胎儿宫内窘迫最明显的临床征象,早期缺氧,表现胎心率加快,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宫内缺氧胎心率在160次/分以上,如此时未发现持续缺氧,胎心率变慢,120次/分以下,甚至在100次/分以下,发现胎心快与慢,此时做胎儿监护如出现下列变化可诊断宫内窘迫:①晚期减速:多为胎盘功能不全;②延长减速:在100次/分以下,为危险征象;③重度可变减速:有时胎心小于60次/分,持续1分钟以上,多为脐带严重受压的表现;④基线平直:伴有严重晚期减速,提示胎儿缺氧严重。 (2)羊水变化正常情况下,羊水清,胎儿缺氧,兴奋迷走神经,肠蠕动亢进,而肛门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入羊水中。 (3)胎动变化缺氧早期胎动频繁,以后继续缺氧,表现胎动次数减少,每12小时胎动小于20次表示已缺氧,小于10次,表示明显缺氧,若缺氧未及时改善,胎动由减少变为消失,一般胎动消失24小时后胎心消失。 (4)胎儿头皮血气分析可了解胎儿缺氧情况,估计胎儿窘迫的程度,正常pH值为7.25~7.35,如pH小于7.20,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胎儿出现酸中毒,提示胎儿严重缺氧。 3处理 发现宫内窘迫,应迅速判断出缺氧的可能因素,积极处理。 (1)首先吸氧,改善母血氧饱合度含量,提高胎儿血氧浓度。可用面罩吸氧,吸氧后可经反射作用,引起子宫-胎盘血管扩长,改善胎儿缺氧。 (2)改变体位左侧卧位,缓解右旋子宫,减少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胎盘血流灌注,及全身血液循环,怀疑脐带受压时,应抬高臀部或卧位,使脐带受压减轻,如缺氧是体位所致,纠正10分钟后,胎儿情况有改善。 (3)抑制子宫收缩出现宫内窘迫,短期内不能自娩,立即抑制宫缩,可改善因宫缩引起的子宫、胎盘缺血,同时也改善胎儿的缺氧,常用方法类似保胎,25%MgSO4 16ml+5%GS 20ml静推,或25%MgSO4 10ml+2%普鲁卡因2ml,深部肌肉注射,可臀部两侧各注射一次,尽早剖宫产结束分娩。 (4)产科处理根据产程进展情况,胎儿缺氧程度,决定分娩方式。 1)一程出现宫内窘迫,积极改善胎儿缺氧,密切观察胎心动变化,经处理,缺氧情况无改善,尽早剖宫产结束分娩。反之可继续试产,宫口开大2.3cm,可

探讨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探讨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摘要: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是我国法律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国现行民法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胎儿的很多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不利于胎儿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论述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建议未来民法典在某些方面赋予胎儿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并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能力 一、我国民法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 (一)我国现行民法中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 我国的《民法通则》认为胎儿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依照这一规定,遗产分割时,胎儿的继承份额应当予以“保留”,即遗产之权利并非由胎儿即时取得。很显然,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了胎儿的特留份,但胎儿享有遗产权利却必须从出生开始,特留份“留而不给”,故我国现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资格的。 (二)出生的判断 出生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始期。出生须具备“出”与“生”两个要件。“出”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而成为独立体,至于出的原因(分娩或是流产等)、方式(自然产或是人工产)均在所不问;“生”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后须保持生命,但时间长短在所不问。如果未脱离母体则未出生,如离开母体前或离开时未存活则为死胎,这两种情况均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只要其离开母体存活,则不问时间长短均为“出生”,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简言之,胎儿完全脱离母体,独立存在且能独立呼吸就算出生。 (三)我国法律中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与实践的矛盾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生与否的判断往往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规定,“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出生时间以户籍登记或医院出生证为准,一方面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民法典依照权利能力说理论确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后,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胎儿究竞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笔者认为,我国民法至少应该确认胎儿享有以下民事权利,但不限于如下权利: 1、健康权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等人体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胎儿的健康权是指其孕育期间所享有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的权利。胎儿在孕育期间,身体的各部分组织、器官以及相应的机能正处在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中,所以,胎儿在这一阶段所享有的生理机能正常发育,不受任何外部侵害的利益就是胎儿享有的健康利益。健康利益是胎儿人身利益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胎儿期间受到的侵害,很可能导致将来的出生者生而残障,这不仅给婴儿及其家庭带来不可治愈的伤痛,也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所以,民法必须加强对胎儿健康利益的保护。胎儿享有健康权,就意味着自然人对其在胎儿阶段受到的生理健康侵害,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致害人给予经济赔偿。 2、生命权 按照学界通说,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

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生命权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为客体,以维护人的生命活动延续为其基本内容。生命权保护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人格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人格价值。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胎儿无疑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但是否能够享有法律所保护的生命权呢?对此问题,学者观点不一。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主要理由为:胎儿虽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但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生命,胎儿从现实的角度讲毕竟不是人,虽客观上具有生命的形式但不能赋予其生命权;即便赋予胎儿生命权,其权利也无法行使;如果认定胎儿有生命权,则由于侵犯生命权的不可逆转型,他人的一般违法行为将可能构成犯罪,活着的生命与尚未出生的胎儿相比,当然活着的生命更重要;若赋予胎儿生命权,会妨碍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第一,胎儿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生命则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理论加以分析。在法律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条件下,只要胎儿活着出生,就当然享有生命权。 第二,以胎儿无法行使权利为由而否认胎儿的生命权,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以活着的生命和尚未出生的胎儿相比较,认为活着的生命更为重要,从而否认胎儿的生命权,这既违背了

胎儿宫内窘迫82例分析

胎儿宫内窘迫8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30T17:36:22.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丁丽伟 [导读]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新生儿远期影响较为明显。 丁丽伟(黑龙江省海伦市妇幼保健院 152300)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02-02 【关键词】胎儿窒息窘迫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新生儿远期影响较为明显。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因此探讨胎儿宫内窘迫的病因,及早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本文对82例胎儿宫内窘迫的病因诊断及处理做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共分娩604例,发生胎儿窒息82例,发生率13.5%。该8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28例(34.14%),其中轻度窒息23例,重度窒息5例。新生儿死亡1例,宫内重度窒息死产1例。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我们常以听诊法(胎心率<120次/分或胎心率>160次/分)为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指标。头位羊水胎粪污染Ⅰ-Ⅲ°)胎动减少(<3次/h)或消失,B超监测胎心率异常改变或羊水量减少(<300ml)等为诊断标准。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为Apgar评分≤7分,其中4-7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 2 结果 2.1 引起胎儿窘迫有关因素。综合因素24例、脐带因素18例、妊高征8例、胎位异常6例,胎膜早破、第二产程延长及原因不明各为5例,活跃期停滞、早产、巨大儿、羊水过少、过期妊娠各2例,宫内感染1例。 胎儿窘迫的发生与脐带绕颈,综合因素为多见,其次为妊高征、胎位异常和胎膜早破,而综合因素中也是以脐带异常,妊高征、胎位异常和胎膜早破占多数。 2.2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胎儿窘迫分单纯胎心率异常,羊水粪染和胎心率异常同时合并羊水粪染三种临床表现。 羊水粪染组和胎儿心率异常合并羊水粪染的胎儿窘迫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单纯胎心率异常,以胎心异常合并羊水粪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最高。单纯胎心异常的薪生儿窒息率最低(占12%),全部属轻度窒息,愈后较好。 3 讨论 3.1 胎儿窘迫的病因:通过近两年积累资料情况看,脐带异常是胎儿宫内窘迫的最常见原因,其次为胎位异常和胎膜早破。脐带异常以脐带绕颈最多见。脐带异常可直接或间接的发生脐带受压或牵拉过紧,造成脐血流受阻导致胎儿窘迫。妊高征因胎盘绒毛发生退行性变,毛细血管痉挛、梗塞、出血和坏死等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影响胎儿营养物质的交换及氧的供应,引起急性或慢性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导致产程延长或难产,此两种因素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阴道助产、胎头的挤压和助产时的额外创伤,将加重缺O2,极易引起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过早流出,致羊水过少,宫壁紧裹胎体,致宫缩异常,脐带受压,从而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其次脐带附着异常以及胎盘异常应引起重视。本文1例,临产后胎心正常,产力较强,产程进展快,在分娩前20分钟,胎心突然消失,胎儿急性宫内窘迫,宫内窒息死产。产后发现,脐带过细,密集假结,并帆状附着,胎盘呈膜状。另一例孕妇自述产前10天,因感冒高烧数日,给抗生素治疗好转,后自觉胎动差,未引起重视。临产后胎心尚规律,产程进展顺利。第二产程中出现胎心减弱,渐不规则,迅速给予吸O2,静推产科三联,并急行会阴侧切胎吸助娩一男婴,新生儿重度窘息,评2分。经抢救1小时后评分正常,胎盘胎膜娩出后,脐带过短,约23cm,并于脐根部有一约5cm长的瘀血。该例诊断因脐带过短,在胎儿下降过程中过度牵拉(强有力的宫缩作用)致使脐血管发生部分破裂、瘀血,致胎儿窘迫。但也不排除产妇孕末期高烧或感染累及胎儿,使胎儿储备力及对缺O2的耐受性降低,同时合并脐带过短,引起产时胎儿宫内窘迫,造成新生儿重度窒息,虽抢救存活,产后第二天薪生儿头部CT诊断脑瘀血,存活8天死亡。第二产程是胎儿发生窘迫和最危险阶段,胎儿除经受宫缩时胎盘血流的阻断外,产道对胎儿的挤压及胎儿下降对盆底阻力等多重作用致胎儿缺O2,本文两例胎儿窘迫致死亡均与第二产程关系密切。 3.2 胎儿窘迫的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是胎儿宫内缺O2,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分娩期重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胎心率异常、羊水粪染、胎动减少或消失。临床上我们常根据胎心率异常(<120次或>160次/分)或羊水粪染(Ⅰ-Ⅲ°)为诊断标准,所以临床上仔细听取胎心,观察羊水有无粪染,是诊断胎窘的主要方法。宫缩后30秒内胎心仍<120次/分或>160次/分均为胎儿缺O2的表现,在无羊水粪染的情况下与胎心<120次/分,胎心>160次/分新生儿窒息率并无明显差异,而出现羊水粪染无论胎心率有无改变,应视为胎儿窘迫。其原因是胎儿缺O2,肠蠕动亢进,肛门括约肌松弛,胎便排入羊水中,同时胎儿缺O2,出现喘息样呼吸运动,把混有胎便的羊水吸入气管内,使末端呼吸道阻塞,因而引起新生儿窒息。我们认为新生儿出生时,在出现呼吸前,迅速彻底清理呼吸道,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成功的关键,在临床上出现胎心率异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如粪染严重,应尽快终止妊娠,以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3.3 胎儿宫内窘迫的处理:胎儿窘迫一经确诊,积极有效的处理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临床上我们常根据胎儿窘迫的程度和产程进展速度决定处理原则。①单纯胎心率异常(轻度胎儿窘迫);产程中出现胎心率加速或减慢,提示胎儿轻度缺O2,可给予吸O2,变换体位,严密观察胎心率变化及羊水性状。②胎心率异常伴有轻度羊水粪染,应吸O2,侧卧位,若系催产索使用不当造成不协调宫缩所致,应暂停滴入,待胎心率正常后继续使用并严密观察。若在潜伏期内出现或伴有活跃期进展缓慢,经一般处理无好转,可考虑刮宫产。③明显胎心率异常伴有重度羊水粪染(重度胎儿窘迫):如条件允许,吸O2,静推三联,并急行阴道助产,尽快使胎儿脱离危险境地,如估计30分钟内不能经阴道娩出者,在积极的抑制宫缩,吸O2,静推三联的同时采取紧急剖宫产措施,以挽救胎儿生命。④处理胎儿窘迫的注意事项:严密观察产程,监护胎心率变化,能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出现的时间、程度,从而给予适当及时的处理,在发现和治疗胎儿窘迫的过程中,要注意下列问题:①正确使用产科三联:产科三联是指50%GS60-100ml,Vc0.5-1.5g,尼可刹米0.375g,是传统的治疗胎儿窘迫的药物,它能增加胎儿组织对缺O2的耐受性,兴奋中枢系统,使异常胎心率恢复正常。但是由于胎儿窘迫的根本原因是缺O2,应用产科三联使异常胎心率缓解,是消耗胎儿储备能力或调动代偿能力的结果,如在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分娩,往往使胎儿再次陷入更严重的窘迫状态。此外呼吸兴奋剂的应用能够刺激胎儿宫内呼吸样运动,易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因此产科三联的应用贵在掌握时机,其应用原则是:a.可将

试论对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原始稿

试论对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姚福光1253001253548 法学 【摘要】关于胎儿利益保护,存在总括的保护主义、个别的保护主义以及绝对主义三种不同立法例,我国现行立法采绝对主义,不符合胎儿利益保护的需要,应采总括的保护主义。就胎儿权利能力的性质认定,应采法定解除条件说,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者,视其具有权利能力。在我国民法中,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一直存在法律空白。本文详细分析了世界两大法系关于胎儿的立法保护模式,并分析了我国对胎儿利益的保护范围。 【关键词】胎儿立法模式保护范围 前几年报纸上曾报道,西安市一位摆摊的孕妇,在街头占道经营时,被一位前来管理的城管人员推翻在地,接着腹部又被粗暴地踩了两脚,导致腹中四个月的胎儿死亡,此事震惊社会各界。人们除了对施暴者给予强烈谴责、对受害人表示深切同情和安慰外,还对一个未出世的生命无辜消逝而倍感痛惜。而换个角度看,人们对“城管踩死胎儿事件”的主流态度不仅是对胎儿生命形式给予认可和尊重的反映,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对胎儿的生命利益给予维护、对施暴者当为此受到惩罚的内心期待。在现代社会,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这种内心期待的最佳途径就是诉诸法律。问题是法律能否对一个未出生的生命给予保护呢? 一、胎儿的界定 何为胎儿,不同的学科理论对其有不同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母体内的幼体。这个概念只是对胎儿做了一个概括的界定。关于胎儿的定义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胎儿,指一切脊椎动物未出生的幼儿;二是医学意义上的胎儿,指受孕12 周开始,四肢明显分化并且伴有伸展动作,即胎儿。三是法律 意义上的胎儿,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定义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胎儿是处于母体之胎盘中的生命体,是生命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即出生前的最后一个阶

论胎儿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 我国法律对胎儿的权益保护没有明文规定,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损害胎儿利益的案件进入诉讼,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支持了原告要求赔偿胎儿利益损失的诉讼请求,有的法院却判决原告败诉。如何对胎儿的民事权利进行保护已成为审判实践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已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包括对自然人死亡后权利的保护),但对自然人的必经阶段——胎儿的保护仅限于《继承法》中为胎儿保留遗产继承份额的规定,本文借鉴国外立法的经验,试图赋予胎儿准民事主体地位以及准民事权利能力,从而构建一个保护自然人权益(从胎儿时的先期权益直到死亡后的延续权益)的完整体系。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侵犯胎儿民事权利的民事责任。 一、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现实动因:现实与法律的双重困惑 (一)实现胎儿民事权利的现实困惑 案情回放:2006年4月14日下午,在理县境内国道317线214km处陈某乘坐的由廖某驾驶的微型面包车与梁某驾驶的大型客车相撞,致陈某受伤后入住某县人民医院治疗。陈某经诊断为“先兆流产、胎膜早破”,其根据医嘱认为保胎的危险性较大,遂决定终止妊娠并产下一暂活女婴。交警部门认定:梁某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廖某负次要责任。后交警部门以当事人间就赔偿金额分歧较大不能达成协议为由而调解终结。陈某遂诉诸法院,请求判令梁某等三被告给付原告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费用,并判令被告支付小孩死亡赔偿金、丧葬费,以及精神抚慰金。 对婴儿的死亡赔偿金应否支持,在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胎儿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对胎儿的损害导致其出生后死亡,不是对胎儿权利的侵害,而是对母体权利的侵害,应赔偿母体终止妊娠的损失而非婴儿的死亡赔偿金。二、胎儿享有一定的民事权益,被告的行为与婴儿的死亡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被告应承担婴儿死亡的赔偿责任。 产生以上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依该条规定,在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只能从出生时开始算起,在出生之前不享有民事权利。据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是不承认胎儿的民事权利的,因而就有了上述第一种观点的产生。 而第二种观点从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角度着重分析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说明被告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本案中双方观点之争的实质在于,胎儿是否是民事权利主体,胎儿是否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这就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实现胎儿民事权利的法律困惑 1、我国民法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

胎儿民事权利分析

探析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是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这导致了胎儿的很多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损坏了胎儿的合法利益,不利于胎儿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本文作者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论述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建议未来民法典在某些方面赋予胎儿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并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 关键词:民法胎儿民事权利能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此条可知《民法通则》认为胎儿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简称《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如依照这一规定,遗产分割时,胎儿的继承份额应当予以“保留”,即遗产之权利并非由胎儿即时取得。很显然,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了胎儿的特留份,但胎儿享有遗产权利却必须从出生开始,特留份“留而不给”,所以说我国现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资格的。 (二)我国法律对“出生”的解释

法律上自然人的出生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并且处于存活状态,出生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始期。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出生:出生须具备“出”与“生”两个要件,“出”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而成为独立体,至于用什么方式从与母体分离,暂且不考虑;“生”是指胎儿与母体分离后须保持生命,但时间长短我们也不考虑。如果说未脱离母体则意味着未出生,如离开母体前或离开时未存活则为死胎,这两种情况均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只要其离开母体存活,则不问时间长短均为“出生”,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所以说,胎儿完全脱离母体,独立存在且能独立呼吸就算出生,呼吸时间的长短不重要,只要呼吸过就算出生。 (三)我国法律中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与现实实践是存在矛盾的。 只要我们稍作调查就可知道,在我国,胎儿有没有出生的判断主要依据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的规定。即:“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我国对公民的权利能力定位为始于“出生”,而出生时间以户籍登记或医院出生证为准,这样有可能造成法律上的出生与实际出生不一致,会使实际上已经出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进行户籍登记,这段时间属于法律上的空白点,此时间段的孩子得不到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我们设想若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者出生后办理户籍登记或者出生证明之前,遭受直接或者间接损害,也必然因权利能力障碍而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_杨巍 案例

介绍与评论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杨 巍 内容提要:透过近年来有关胎儿损害赔偿请求的几起典型案件,可以看到我国在胎儿保护方面存在立法欠缺。法学界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主要学说,从是否赋予胎儿以民事权利能力的角度可分为肯定说和否定说,其中,肯定说不符合近代民法民事主体立法的思想基础,也违背了权利能力的伦理性和平等性原则,且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并无实益。引入德国有关胎儿保护判例中的“生命法益”概念,可在现实社会中对胎儿利益提供充分保护。 关键词:胎儿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主体 杨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法学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胎儿损害赔偿请求的案件层出不穷,而法官在处理时却显出一种无法可依的无奈。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以看到,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问题,除《继承法》第28条关于胎儿特留份的规定外,其他法律再无任何规定;另一方面,民法学界对胎儿利益保护问题的研究,也多是从立法论的角度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提出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胎儿保护的立法方案,但这对于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如何解决胎儿的现实利益保护问题于事无补。本文出于这一问题意识,通过对现实已然的典型案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此类案件的应然解决方法。 一 相关案件及分析 (一)石某诉某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原告“小石头”的母亲于1981年2月10日因超期妊娠住进被告医院,在分娩过程中,医院在没有通知家属的情况下使用胎头吸引器及产钳助产。原告出生后9个月,其父母即发现其健康状况欠佳,原告长大后头围增大,不能独立行走。2000年10月20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一次性赔偿石某人民币106,590.42元。〔1〕 此案被认为是我国首例对胎儿的人身权利予以法律保护的典型案例。根据已有的报道,虽然“不少人认为`小石头'不是适格的原告,因为`小石头'在出生受产钳伤害的时候还是胎儿,属于母体的一部分”,但是法院的审理过程和判决对此问题均未有任何说明,而是将争议焦点放在被告助产行为与原告损害之因果关系的调查上,仅有少数专家学者呼吁赋予胎儿以权利能力。当然,也许法院对此问题也有所考虑,“法院鉴于本案的特殊性,遂主持双方进行调解”,但从相关报道中,难以看出法院对这一问题所持的立场以及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的理由。 〔1〕参见“二十年前出生时受委屈 二十年后讨回公道”,《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1日。

论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_杨显滨

本 刊特稿 Y a o y a n Y a o l u n 要 言要论☆论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 杨显滨苏喆 (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作者简介: 杨显滨(1981-)男,河南潢川人,扬州大学民商法08级研究生;苏(1964-)男,湖南娄底人,法学硕士,扬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摘要: 随着胎儿侵权事件的不断增多,法学界对胎儿权利的保护越来越关注,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对此类案件的裁判更是大相径庭。这反映了我国法律不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缺陷和不足。赋予胎儿特殊的民事 权利能力,以强化对胎儿的保护是必要的。关键词:胎儿;胎儿权力;民事权利能力;立法中图分类号: D F5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09)02—49—02一、我国关于胎儿保护的立法现状 《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公民出生时起”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对于成为自然人的必经阶段的胎儿还没有出生,当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不享有民事权利,不承担民事义务。从生理上来说,胎儿具备了人的完整性,单纯以出生作为民事主体存在的起点是违反科学的。从人诞生的角度而言,胎儿是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诞生的最初始阶段,如果自然人获得保护,那么作为初始阶段的胎儿也应该受到保护,否则,对于自然人的保护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1]《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对于该条规定,学界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继承法》实际上承认了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因为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利益还是民事权利,只能为民事主体所享有,而要成为民事主体, 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2] 如果《继承法》不承认胎儿具 有民事权利能力,那么胎儿就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不应该保护胎儿的利益或民事权利(应继承份额)。由此可见,与《民法通则》相比,《继承法》有了显著的进步,打破了《民法通则》的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保留”胎儿的应有份额,并不是由胎儿即时取得。《继承法》虽然给胎儿保留了相应的份额,但胎儿只有出生时是活体才享有遗产权,是“留而不给”,事实上并不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3] 二、西方国家关于胎儿权利保护的规定(一)个别保护主义 个别保护主义原则上不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允许有例外存在,即在某些例外情况下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如《日本民法典》第721条规定:“胎儿,就损害赔偿请求权,视为已出生。”《法国民法典》第1923条在继承制度中规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 已怀孕的胎儿,视为在继承开始前出生。”[4] 《德国民法 典》第1923条第2款规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是已经受孕者,视为在继承开始之前已出生;”第2108条第1项规定:“第1923条关于胎儿继承权的规定“对后位继承相应适用”;第844条第2项规定:“抚养人被杀时,其应受抚养之第三人,虽于其时尚为胎儿,对于加害人亦有 赔偿请求权。”[5]但个别保护主义很难达到以点盖面的效 果,个别列举保护终究不能穷尽,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商榷。 (二)概括保护主义 概括保护主义认为,只要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为胎儿已经出生。如《瑞士民法典》第31条第2款规定:“胎儿,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已出生。”这种立法模式有很大的适用空间,但不加区分地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又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比如:怀孕期间的胎儿权利由谁行使?是否应该附加义务及由谁履行?如何看待流产、堕胎的法律性质?胎儿出生后为死体时,其在受孕期间所得利益是否应当返还、消灭或继承、后续义务等等。因此,总括保护主义的 F a x u e Y a n j i u ☆法学研究49

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 概念 胎儿在子宫内缺氧和酸中毒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严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发生胎死宫内。发生在孕期,为慢性缺氧,常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致胎盘功能不全所致。发生在产时多为急性缺氧,如脐带意外,也可在慢性缺氧的基础上因宫缩应力发生急性缺氧致酸血症。 现实问题1、诊断过度——剖宫产首位原因 2、诊断不及时——围产病率、死亡率高。 病因 母血含氧量不足或母血容量不足。胎盘循环障碍及功能不全,胎盘阻力↑,绒毛间隙血流量↓。胎盘有效面积的减少:胎盘肿瘤。胎儿胎盘循环障碍:脐血管通畅性受阻,胎儿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其它因素:产程异常,不恰当的助产技术, 产妇全身的异常情况。 诊断 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原因:1、检测手段的利用很不平衡;2、各种现有监测手段均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3、判断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诊断应根据监测方法的结果综合临床全面分析。 一、产前监测 胎动是监测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完整性和功能状态的间接方法之一,强有力的胎动是胎儿健康的可信指标,胎动不活跃和减少时需用其它客观方法评估,胎动异常单项指标不能作为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胎动过少的标准不统一,胎动过频也无确切界限,精确计数有一定困难,重要的指导孕妇重视胎动,熟悉自身的胎动规律特点。胎儿的整体运动不受母血糖的影响,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在母血糖不低于45mgdl时也不受影响。 (二)、羊水量 胎尿与肾结构及功能有关,肾功能与血流灌注及感染等相关。结构异常包括:肾缺如、多囊肾、肾肿瘤、小肾等。 羊水过少和围产病率升高密切相关,和胎儿异常也密切相关,如FGR、畸形等。 羊水少:孕中期注意泌尿系畸形,必要时做染色体检查; 孕末期作为慢性缺氧的一个指标。 (三)、羊水性状 足月妊娠羊水胎便污染12%-22%。 1、胎便污染和胎儿缺氧有一定关系; 2、胎便排出表明神经控制下胎儿胃肠道功能成熟; 3、脐带牵拉刺激迷走神经使胃肠蠕动增强。 新生儿窒息率3%-10%。羊水污染产妇中发生MAS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显示急性酸血症(pCO2)多数为呼吸性酸血症而不是纯代酸。关键及时发现胎儿有无酸血症。 (四)、胎心监护 (1)、听诊法: 胎儿心率可受下列因素影响:早产、胎儿状态的改变、母体发热、位置改变、使用药物等。用多普勒探头确定胎心最强的位置,要注意区别产妇的脉搏和胎儿的脉搏,并触摸宫缩。两次宫缩之间的胎心率至少要计数60秒(基线胎心率),另在宫缩之后1分钟也要测定胎心

基于民法典草案中胎儿权利保护规定的思考

基于民法典草案中胎儿权利保护规定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致使胎儿一出世就有患有严重的畸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身体和健康权益受到侵害。16年民法典民法总则草案对于胎儿的继承权和受赠权有了保护规定,但还有必要在立法对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予以明确。 胎儿在母体中遭受第三人不法行为的侵害,出世后作为原告对侵权人就其在胎儿时期施加的损害事实要求赔偿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例时有发生。伴随着群众的呼声,2016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其中“自然人”章节明确提出: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在近代民法上,世界各国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模式主要有总括的保护主义、个别的保护主义和绝对主义三类。 一、世界各国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 1.总括的保护主义 总括的保护主义认为胎儿获得民事权利能力的前提是能以活体

出生。有的直接规定,活着出生的人,从出生前就有权利能力,即从受孕时起算。根据《瑞士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胎儿为活体出生的,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虽然胎儿从受胎时起即有继承能力,但是仅限于以活体出生的,死婴是没有资格继承财产的。对于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已经受胎的人,可指定成为后位受遗赠人或后位继承人。在财产分割上,考虑到要保护胎儿的利益,将分割推迟到胎儿出生时。在这段时期,母亲在胎儿应当享有的抚养费的限度内,对共同财产的收益享有请求权。 2.个别的保护主义 个别的保护主义虽然不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在某些具体事项上(如继承、遗赠等方面)视胎儿已经出生,由此给予胎儿利益一定的保护。如法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民法。 法国的司法判例和大多数的法国学者均认为《法国民法典》中“人的生命开始”并非指人的出生,而是指胚胎,因此,胎儿就其出生前所遭受的损害享有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日本民法典》在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上的规定是:视为已经出生。胎儿对继承的权利能力上,视为已经出生;但是在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不再适用此项规定。 《德国民法典》规定,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已经孕育但尚未出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