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六章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一节从苏联到俄罗斯

一、苏联建立的世界意义(略)P187

1922年正式成立(俄、乌、白、外高加索),后来发展到15国。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

1.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极大鼓舞了亚非拉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50年代初出现13个社会主义国家)3.苏联的建立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重要力量。(二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战后高举民主、和平大旗)4.成为制约美国称霸全球的重要力量和竞争对手,保持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与稳定。(应对冷战;客观上实现了世界和平)

二、苏联解体及其影响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面临全面危机

(1)改革的背景

——“苏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20世纪70、80年代之交苏联陷入内外交困境地。

国内:A.经济衰退:80年代低于3%,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未完成。

B.政治腐化:权力集中,特权官僚腐败,党威信扫地。

C.意识形态:教条主义与西方思想共存。

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军备竞赛处境艰难。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指出要在苏共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进和完善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是探索经济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生产的集约化,社会化。但是,由于苏联多年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也由于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改革基本上流于形式,未获成功。于是,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的阻力来自于“专横的官僚主义体制”,为了推动经济改革就必须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决定从政治上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它提出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奋斗目标。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异化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扭曲的,仍然存在着社会与人的异化,经济上人与生产资料和所创造的财富异化,政治上人与政权异化,原因是由于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造成的,)

——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多元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主张社会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不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政

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意识形态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竟争,取消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

——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实质,鼓吹抽象的民主,反对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和行使社会主义的民主,崇尚西方议会民主政体。为了实现社会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鼓吹人道主义观;(人道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通向奴役之路)

——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两大体系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全面危机

经济上,社会生产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国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通货膨胀不可遏制,居民生活水平连年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失控状态。政治上,苏共丧失了原有的领导地位后内部产生分裂,使国家政权处于半瘫痪状态;各种政治组织大量涌现,社会和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发展。

2.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以传统派失败而告终,导致苏联加速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声明,主张签署新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新奥加廖沃条约),草案拟8月20日签署。草案把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放弃了社会主义,这在苏联引起极大震动,成为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

8月19日,为赶在新联盟条约签定之前,并趁戈尔巴乔夫总统在克里米亚休假之机,以苏联第一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推翻戈尔巴乔夫。亚纳耶夫宣布自己为该委员会主席,代行总统职务。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安全委员会成员克留奇科夫和内务部长普戈等高官。他们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他们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苏联国防部命令部队实施紧急状态,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宵禁。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俄罗斯一些地方宣布罢工。两种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严重对峙的局面。

8月21日下午,事态出现重大变化。国防部宣布撤回奉令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的宵禁将解除,部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飞往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当晚,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说他已完全控制国家局势,内政部长普戈自杀,其他“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被拘捕。

(2)苏联共产党解散

“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

行解散,下令剥夺苏共财产,让各党组织独立决定以后的活动。苏共报刊被停止,中央大楼被查封,共产党被禁止活动,有些领导人遭到逮捕,苏共不复存在了,苏联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3)各加盟共和国独立

1991年8月,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到12月,除俄罗斯外,14个共和国都宣布独立。12月21日,新独立的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解体,自愿组成“独联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宣布中止以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

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是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主要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直接原因。

最初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后因经济改革受阻,匆忙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了错误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根本原因(深层原因)。

——政治体制方面

高度集权的政体,导致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国家政权集中在苏共,苏共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的权力实际上又集中在总书记手里。党的领袖犯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经济体制方面

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由于经济建设没有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人民逐渐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

——民族政策方面

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苏联有130多个民族,俄罗斯族占人口53%。大俄罗斯主义与民族不平等——独立思潮倾向;苏联成立时的联盟条约和宪法都明文规定,各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可以自由退出联盟,这为后来的民族分裂主义者闹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外行为方面

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战后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不仅加强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甚至直接出兵去占领主权国家;为了争霸,不断地扩军备战,增加了巨额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维持在20%-35%之间。

——苏共建设方面

苏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长期执政使部分干部党员享有各种特权、干部终身制、腐败现象……)

(3)西方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是重要外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始终坚持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利用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通过和平手段瓦解社会主

义制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

总之,无视时代进步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无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深刻的原因。

可见,“三个代表”与“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

4.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P190)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百姓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

(3)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宪法框架下的渐进式改革)

(4)加强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

5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略)

(1)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2)导致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和世界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

(3)使得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多变。

三、俄罗斯的建立

——1991年12月25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改为“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疆域最辽阔、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遗产的合法继承者。

——独立后的俄罗斯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重振大国地位的漫漫之路。

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军事

一、“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转轨

1.转轨的“洋药方”:休克疗法

(1)“休克疗法”涵义

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它又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

(2)“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

基本方向是: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第一,紧缩财政。一方面削减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第二,紧缩信贷,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实行了紧缩银根的政策。

——实行经济自由化,转换整个经济运行机制。所谓经济自由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取消经济管制,给经济主体以充分的经营自由。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外汇自由化。

一—迅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1992—1994,“证券私有化”,俄政府向全俄每人无偿发送一张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总值1.5万亿,相当国有资产的35%),证券可购国有资产和股票,也可转让出售。1994—2000,现金私有化,从无偿转让到按一定价格出售。

(3)对“休克疗法”的评价

一一它在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所有制、完成了从生产者市场向消费者市场的转变、形成了自由的商品市场、确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向) ——代价沉重,一度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深重灾难之中。(社会生产猛降;赤字严重、通胀失控、信贷体系崩溃;进出口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教训深刻: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经济进一步恶化,结果欲速不达。将所有制、所有制实现形式、经济调节手段混为一谈,误以为私有化万能;政府过分依赖市场而撒手不管,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把西方援助当成“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把改革的动力放在国内,挖掘国内的积极因素。) 2.俄罗斯经济整体衰退的原因(Pl95)

十年转轨,俄罗斯经济整体衰退并面临危机,付出了沉重代价。主要原因:

(1)“休克疗法”的误用。

(2)政局动荡、斗争激烈。(政府改革的精力为愈演愈烈的政治斗争分散)

(3)原有经济联系突然中断。(原加盟共和国联系中断、经互会解散…)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并取得一定成绩。原因是普京制定了“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以及有利的国际环境(如2002年以来持续的高油价)。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型

1.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和政治体制的转型,始于苏联解体前(1990秋—1993春)。91年就建立了总统制,但仍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议会与总统存在权力之争。

基本方向是:从苏联时期的一党执政、一党独存、党政融合、议政合一为特征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转变为以总统制、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俄罗斯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1993年12月12 日,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俄罗斯新的政治体制在叶利钦时期(1999年12月31 日辞职,普京任代总统)确立:——重新确立了联邦制。

——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制。联邦议会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联邦委员会主要代表地方利益,国家杜马主要是立法机构。(“杜马”在俄语中为“思考”的音译。)

——形成了多党制的政治运行机制。

3.俄目前仍面临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国家权威遇强硬派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隐患(车臣分裂倾向)、民主内部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三、俄罗斯的军事战略(略P201)

1.俄罗斯军队的建立

——俄罗斯建立独联体统一武装力量的意图落空。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相继宣布接管其境内的前苏联常规部队和军事设施,并着手组建自己的军队。俄罗斯试图通过独联体维持一支统‘武装力量的努力归于失败。

——从1992年3月丌始,俄罗斯走向正式建军道路。

建立国防部;将其境内原苏联部队及其设施收归俄;将境外所有驻军收州俄罗斯管辖。

——重建与改革后俄军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俄罗斯军队成为“非党化”、“非政治化”的军队;军队领导体制由苏军时期的政治领导、集体指挥一总统负责下的集中领导;努力向西方国家军队的职业化、文官化方向发展。

——俄军实力下降安全形势日益恶化,已无力介入国际冲突。

2.军事战略演变

在经过了“攻势战略”(苏)和“单纯防御”(戈)几个阶段之后——

(1)“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独立初的93年)

——认为没有现实应重点应对周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

——在战争准备上突出核武器的遏制作用。

一一放弃“单纯防御”战略,实现高技术下的攻防结合、机动作战。

(2)“现实遏制”的军事战略(95年下半年)

——战略背景: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反对执意东扩。

——战略特点: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俄罗斯安全的现实威胁;有效遏制各种战争,更加突出核武器的战略遏制作用;走小而精的质量建军之路。

(3)“威慑性”,强硬军事战略(新世纪初)(P207)

第三节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一、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演变

教材上讲了三个阶段:“一边倒”、推动多极化的大国外交、现实主义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实际上,更准确的概括应该是——“一边倒”、“双头鹰”、强国等三个阶段。

1.亲西方“一边倒”的战略(199l—1993)

一一背景:独立之初,战争、经济、民族社会矛盾尖锐,为了改革成功,“一边倒”向西方,希望消除与西方对抗,取得更多援助。视西方为“天然盟友”,可以结为“战略联盟”、“战略伙伴关系”。

一一目标:与西方实现一体化融入“西方文明世界”。重点是开展西方外交,力求与西方结成盟友关系。

一一行为:同美国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放弃追求战略平衡,同意全部销毁其“王牌力量”——陆基多弹头洲际导弹,从东欧撤军。

一一结果:“单相思”。不仅远远未能得到西方承诺的援助数目,而且西方仍

然视俄罗斯为异己,继续防范、削弱、遏制(1993北约开始酝酿东扩)。

2.兼顾东西的“双头鹰”战略(1994—1999)

一一背景:对“一边倒”战略结果的反思。认为东西方都应该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俄罗斯决定将国徽由原来的面向西方的单头鹰改为面向东西两方的双头鹰。1996开始实施全方位外交。

一一目标: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重新确立大国地位,为国内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一行为: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关系,稳住东欧,开展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表现出独立性、全方位性和大国关系等距离性等特点。

3.普京的“强国外交”战略(2000——)

一一背景: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初显成效。普京上台后基本上保持了叶利钦后期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并作出重大调整,展示了其强硬与妥协、积极与务实并存的外交风范。

一一目标:强调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利益,对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多极世界,确保大国地位。

一一行为:加强独联体内部合作;改善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关系,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继续加强战略协作;突出经济外交和能源外交;修复并发展与一些“无赖国家”的关系……。

二、俄罗斯的主要外交关系

1.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特殊关系

漠视和甩包袱——逐渐重视——视为战略依托(建立特殊关系:“拥有开放的边界,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军事的政治的联盟关系”)

2.积极发展与欧洲的伙伴关系

回归欧洲、融入欧洲,全面加入欧洲一体化,是俄罗斯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1)积极恢复和发展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认为东欧仍然是俄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因此力图重返东欧,积极推动双边政治接触和经济关系的发展。

(2)重点发展与西欧国家和欧盟的关系

——独立之初,一边倒、奉行与西欧大国结盟政策。

——北约东扩与西方的挤压使之转向冷静务实,寻求与欧盟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在经济上加大合作力度,欧盟所需石油和天然气的30%都来自俄罗斯,对欧贸易占俄外贸总额的50%以上。政治上加强对话与协调,在安全和社会领域加强信任与合作。

3.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是重中之重的对外关系。

——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边倒、寻求建立伙伴父系)逐步强硬、谋求平等,争取援助,维护安全,重振大国地位。

——“9·11”后新型的俄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多以俄罗斯作出重大妥协为代价:多方面接受美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使美国获得更大核战略优势;允许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和外高加索传统“势力范围”;默认北约新一轮东扩……)

——俄美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美国通过实施北约东扩计划,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还不时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因此,俄美两国战略利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两国在反恐、伊拉克重建、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上互有所求,合作与斗争并存。

4.稳步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一边倒外交受挫后,积极开展东方外交,把中国作为重点。

——俄中友好关系具有日益增强的基础。

(政治、安全方面的共同利益;经济上的互补性地位;战略上具有共同需求,如借助对方发挥自己在多极化中的积极作用等)

——双边关系不断推进。

“俄中关系新纪元”(1992)——“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平等信任的、面向2l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2000以来)。

1、战略型伙伴关系(中俄、中法)

两国具有较为相同的战略目标,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多极化有利于…),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许多领域(包括军事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不会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2、合作型伙伴关系(中国与加、泰、韩、乌克兰、墨、巴西、哈萨克等)

中国同它们无根本利害冲突,有广泛共同利益,在地区和双边关系中进行着日益深入的合作,以互惠互利、友好合作为特征。

3、协调型伙伴关系(同英、德、东盟)

中国同它们有许多共同利益,能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相互间信任程度有待加强。

4、建设型伙伴关系。(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

这些国家在战略上将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这些国家虽然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维护全球稳定和地区安全方面,具有相同的利益,因此,它们必须与在国际事务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协调和发展双边关系,为此,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求同存异,经过“建设性”过程,最终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

5.加强与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加强与日本的对话和协调

——俄日关系事关亚太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动力:经济互补、东北亚区域安全相互借重;

——与日本北方四岛的领土矛盾(俄:政经分离;日:政经不可分)。1994年11月,俄中双方着手修建起点为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最后到达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即“安大线”,为此俄中双方签署了备忘录。1996年,俄中关系发展迅速,签署了《俄中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安大线”被列入其中,从而使得这一方案具有法律基础。但是,后来由于日本插足中俄能

源项目,并向俄罗斯提出了修建俄罗斯泰舍特到远东港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即“泰纳线”,以取代“安大线”,俄罗斯在权衡利益后,于2003年2月提出了在“泰纳线”的干线修建一条通往大庆的支线。同年5月底,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中俄双方又签署了相关协议,为线路的实施作了进一步的保证,但随后日本又开展外交攻势,劝说俄放弃这种折衷方案。2005年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证实,俄即将建设的横贯西伯利亚的输油管道将首先通向中国,然后再通往太平洋沿岸。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财大气粗,雄厚的经济实力可能使日本当政者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也可以用金钱来摆平。普京的这一宣布,使中、日两国在俄输油管道问题上的博弈基本划上了句号,这无疑是日本外交的又一重大挫折。

日本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但最后未能争得俄罗斯石油的优先购买权,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俄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油管走向问题上,俄必须以本国利益为重,而“泰纳线”正是体现了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此,其他国家必须予以尊重。其次,日本为争取俄石油资源,赤裸裸地以贷款为诱饵:某种程度上玷辱了俄的尊严,日本甚至威胁,如果俄不接受日本方案,便一分钱的贷款都不给俄罗斯。尤为引起俄罗斯警觉的,是日本企图利用巨额贷款,先让俄罗斯尝到甜头,以待日后逼俄罗斯在涉及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上让步,这让俄罗斯大为不满,并成为俄改变政策的重要因素。

——双边关系还受制于美国因素。

(2)同印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关系也呈现积极发展念势。

思考题:

1.试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教训及深刻影响。

2.分析俄罗斯独立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

3.分析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军事理论第三章

第三章 1.试述21世纪初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走向。 答:1、局部战争不可避免; 2、军事安全更加突出; 3、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呈现新的形态,高技术、高强度、高消耗的特性更加明显; 4、选择科技强军; 5、国际安全问题更趋多元化。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邻国众多,军事强国林立,所受军事威胁大; 2、人口稠密,发展不平衡; 3、与邻国存在着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4、跨界民族问题形势复杂。 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答:1、台湾问题 2、中印边境争端 3、南海问题 4、朝韩问题 5、印巴问题 6、美国染指中亚对我战略影响 7、陆上强邻俄罗斯 8、海上强邻日本 4.以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为代表的极端势力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答: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安定和民族宗教团结,使我国西部地区维稳、反恐、安边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5.坚决打击“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答:1.两岸统一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两岸统一对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影响深远。 6.什么是战略?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1、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2、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3、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 4、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 5、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6、地区大国不断壮大; 7、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7.什么叫战略环境?影响一个国家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的客观条件及其所形成的战略态势。战略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战略环境应重点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 8.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第一,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 第二,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 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和某些优势。 9.如何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重性? 答:(一)总体相对稳定,军事形势由紧起缓 1、全面战争的危险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2、我国与所有的邻国都保持正常的国际交往; 3、我国周边的热点冲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二)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仍然存在 1、美国将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保持现实的综合压力; 2、日本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对我国构成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中国周边热点地区不少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 4、中国与周边邻国陆海疆域战争一波三折; 5、中国的边疆地区仍不太平。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

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 政治 苏联时期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十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后扩至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独立国家时期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实行法国式的半总统制(半总统制又名半议会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的外衣,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在实际上掌握行政权力的政治体制。半总统制的内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权力相对缩小。)的联邦国家体制。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刑广程、王伟 2011-03-11 21:43:47 来源:《学理论》2008年第2期 [ 摘要]普京执政以来, 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巩固了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恢复了国防和军备实力, 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发展新思路。按照普京的“治国方略”, 未来的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确立权威地位, 军事装备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多样化。重点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生活质量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 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 [ 关键词]俄罗斯发展战略治国方略 [ 作者简介]刑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普京在2000年任总统时对俄罗斯的评价。当时他为俄罗斯复兴勾画了一个这样的蓝图: 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重塑俄罗斯价值观, 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有效的经济。 光阴荏苒, 时近八年, 普京实现强国理想的“治国方略”也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强大垂直权力体系; 加强法制和社会秩序; 有计划地打击寡头, 加强国家对大资本和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行旨在加强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同西方国家接近, 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核心利益, 维护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应得利益。三是恢复俄

罗斯的国防和军备实力, 建立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四是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新思想。五是发展有限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和自由。 普京认为, 近年来的政策“主要致力于消除国家体制和社会领域内的失衡”。①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长期调查显示,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 按上述顺序排列, 认可度达到了81%~65%。②2008年, 普京将结束其第二任总统任期, 受宪法所限, 普京将不再谋求第三次连任。但是, 目前俄罗斯政治却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第一,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影响 力随着离任日期临近而日益巨大, 社会声望愈来愈高, 权力资源充盈丰厚。各种反普京的力量,包括前寡头势力虽然暗流涌动, 但对普京均构不成现实的威胁, 俄政坛没有与普京相竞争的独立政治力量和政治领袖。普京“无法”离任的炽热氛围将导致2008年的“接班人困境”。第二, 普京明确表示不谋求连任, 但从未表示会离开俄罗斯政坛。他表示, 将珍惜社会对他的期待, 并愿意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不排除他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施加影响力, 这将使下一位总统陷入普京的“权力磁场”。 在苏联历史上, 最高领导人的合理更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国家最高领袖 更替呈不规则状态。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表面上遵守了宪法秩序,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巧妙地“违规”操作: 以提前离职的方式启动了权力交接的应急程序, 保证总统接力棒传到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然后通过一系列人事安 排使实际权力得到延续。 目前来看, 普京为权力顺利交接也进行了缜密的人事安排, 并准备了一套 保障程序。这套程序和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执行普京战略的人将是权力接班人。“治国方略”的延续, 一方面可以使普京保持对俄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俄罗斯潜力大国分析

俄罗斯潜力大国分析 【摘要】: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形势颇为世界关注。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因素主要有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水平等,本文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分析俄罗斯成为国际性大国的潜在条件性。 【关键字】: 俄罗斯地理环境资源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俄罗斯是苏联时期最大的加盟共和国,1922 年12 月苏联成立时的创始成员国,1991 年12 月苏联解体后正式独立,成为独联体内的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人口众多,居民素质较高,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经过苏联时期近70 年的建设和发展,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及科技和军事实力。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独立后的俄罗斯抛弃了苏联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并全面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开始了新的一次复兴的历程。 1、地理环境优越 俄罗斯是“安全盈余”的国家从地理环境出发,世界大国必须是“安全盈余”的国家。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地跨欧亚大陆,东临太平洋,西达波罗的海,北濒北冰洋。东西长 1 万公里,南北宽5 千公里,海岸线长3.38 万公里。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8 强,面积为1707.5×10 5 km 2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所跨经度最广的国家,俄罗斯从西往东依次与14 个国家接壤,地域广裹,四通八达,而且俄罗斯位于亚洲最北端,安全性好。俄罗斯地处高伟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波德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山地(中西伯利亚山地)、高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为主,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俄罗斯发展多种农业类型奠定了基础。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上升主要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上升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攀升。 三、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上升将会为中华民族迅速崛起提供更多的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很快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强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和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20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大国崛起之俄罗斯感言

大国崛起之俄罗斯感言 在观看《大国崛起》的记录片之后,俄罗斯的崛起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大国在历史上教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均具有一定高度与强度,并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而我认为在这些主导因素中,文化与教育尤为重要。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之所以要攻打土耳其国家,就是希望扫除与西欧国家先进文化接轨的障碍。 就在此次战役中,俄罗斯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然而事与愿违,不得不在兵力极少的土耳其国家面前俯首称臣。虽然战败,但是俄罗斯善于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改善国策,尤其对教育领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六年后,俄罗斯再次挥师攻打该国,很快就把这个国家占领,达到了其直接与西方交流目的。勾践卧薪尝胆尚需十年,然而俄罗斯只用了六年便可转败为胜,其中的缘由我们不得不去深思。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大的意义。 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俄罗斯崛起的历程,俄国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的话:“俄国的历史纪实一部不同于西欧国家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于东方国家的历史。它是一部在东西方之间探寻,徘徊以及东西文化在俄国斗争融合的历史。”给了我们指出了一条思想可以溯回的路。 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西方相比差距仍然极大,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状态。 而中国此时也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殖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自享天朝上国的美梦,夜郎自大,而忘忽世界其他国家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在经历了第一二次工业大革命之后,西方许多国家却逐渐崛起。 从地理因素方面看,俄国虽然为内陆国家,但却身处欧洲中部,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这为西欧先进文明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上弗拉基米尔大公、彼得一世以及后继者一直在为“出海口而战”,最终使俄国成为濒海的国家,使俄国有了眺望西方的窗口,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从西方文化的借鉴和传播者方面分析,俄国统治阶级和革命者在内心深处都存有对西方文化的原始认同感。俄国的统治阶级的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过西方文明的熏陶,在心理上大都依属西方文化,当俄罗斯国家出现危机或他们个人的统治出现危机时,他们便自然地到西方文化中去寻找出路。弗拉基米尔大公引进基督教,在精神上统一俄罗斯;彼得一世学习西方,推行改革;叶卡特琳娜二世接受启蒙思想,倡导开明专制;亚历山大一世标榜民主,自称为“自由主义者”,都是巧妙地把西方思想、文化变成适应俄国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但也在客观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俄罗斯的先进知识分子多接受过正统的西方教育,很多人又都曾长期旅居欧洲,亲身体验了西方文明和民主的气氛,他们怀着对专制制度的无比憎恨,对自由生活的极度渴望,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作为启迪民智和反对专制制度及农奴制的有力武器。他们是俄罗斯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俄国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 从俄罗斯文化形成的特点和结构方面看,俄罗斯文化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俄罗斯文化本身是在融合多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体,结构多元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而西方文化又曾经是俄罗斯文化的母体之一,因此后者自然对前者拥有内在的亲合力。西方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实际上也是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及融合过程。俄国的先进分子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从事另一项伟大的历史性事业,即改造旧文化,建构新文化。

俄罗斯市场分析报告(总)

俄罗斯市场分析报告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及森林储备,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俄罗斯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既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 1、俄罗斯重点特色产业 1.1石油天然气 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业长期以来在俄罗斯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乌拉尔牌石油价格是俄制定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2011年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双双出现增长,其中石油开采量为5.11亿吨,天然气开采量为6705.44亿立方米,约占GDP 的25%左右。 1.2冶金行业 俄罗斯是世界面积第一大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铝、铜、镍等金属矿产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矿石开采和冶金行业在俄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该行业产值为29557亿卢布,约占俄GDP的9%,其年度涨幅约与GDP相同。 1.3林业 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2007年木材加工行业总产值为

1.3万亿卢,占GDP的1.3%. 2、俄罗斯对外贸易概况 俄罗斯是全球第17大进口市场和第9大出口市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俄罗斯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13年进口额分别为873.2亿美元、475.4亿美元和318.0亿美元,占同期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0.4%、16.6%和11.1%纺织品及原料,食品饮料烟草,鞋靴、伞等轻工业品的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额增幅分别为7.8%、6.8% 和5.3%。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目前,中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进口货源地,2013年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金属制品,进口额分别为235.0亿美元、51.6亿美元和40.9亿美元,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5.5%、10.0%和7.9%此外,家具、玩具、鞋靴和伞等轻工产品和运输设备也是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3、中国对俄罗斯重点产业市场分析 3.1纺织服装业市场 由于存在棉、毛原料匮乏, 纺织加工工艺陈旧, 生产设备落后, 服装及其他各类纺织品生产能力不足等因素,以俄罗斯目前的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庞大的国内市场。据统计俄罗斯每年消费各类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蒋莉、刘桂玲、李东 2011-03-07 11:10:19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清晰,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俄独立初期,叶利钦一味追求融入西方,推行全盘西靠的发展战略,致使俄国家发展失去独立性和主动性。普京执政后,提出了要走符合俄国情的“强国战略”,目标是振兴俄罗斯经济,恢复俄世界强国地位。从目前看,普京的发展思路与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赢得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俄国内反对派的掣肘,以及西方的不满、担心和阻挠,必将使普京的强国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国家发展战略 [作者介绍]蒋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刘桂玲,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李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 俄罗斯独立后的国家发展方向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叶利钦的全盘西靠到普京的“强国战略”,俄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调整和不断演化,并逐渐明晰。本文将在梳理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普京“强国战略”的内涵,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一、俄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 俄罗斯独立初期,全国上下在选择何种国家政体和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争论不休,俄领导层内部在国家定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俄当时的政治倾向看,主要存在左、中、右三派主张。代表左派的主要是共产党人,也被称为

保守派,他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苏共70年的专制统治使苏联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此俄多数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支持者仅为原苏共坚定追随者、部分前苏联领导人和持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阶层。代表中间派的是各种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他们主张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但俄罗斯是个易走极端的民族,中间力量历来难有市场,因此其支持者数量极其有限。代表右派的主要是激进民主派和部分民族主义势力,他们坚决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右派势力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拥有相当高的支持率。对于刚刚摆脱旧体制的俄广大民众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和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仿佛俄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国家前景将一片光明。[1]俄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绪,对本身就具有颠覆性格的叶利钦总统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选择了西式民主自由的国家发展道路,即全盘西靠战略。 首先,搞政治民主化,实行三权分立。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表示要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彻底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叶利钦更是打算把“民主体制”推向极致:在政治上建立西式民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从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2]并引进西方宪政制度的法治、主权在民、自由和民主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基本原则。叶利钦在积极推动俄政体三权分立的同时,主张“实行总统制”。[3]因为俄罗斯当时正处于全面转型阶段;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实行议会制的条件显然不具备。叶利钦希望通过扩大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行经济改革,最终实现国家复兴。 1993年4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新宪法草案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式国家权力体制固定下来。俄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科夫称,这一结果意味着俄罗斯将恢复成这样一个国家:具有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联邦制,

普京时代的外交新局面

俄罗斯年看强势复兴:普京治国方略重振大国地位 03/17/2006/08:57华夏经纬网 “俄罗斯年”看俄强势复兴 清华—环球论坛 讨论时间:2006年3月9日 讨论嘉宾: 俞邃: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王海运: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 顾关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讨论由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主持。 俄罗斯告别衰落 俞邃:今年中国将举办“俄罗斯国家年”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向我们展现一个正在重新崛起、走向强大的俄罗斯。从叶利钦时期到普京时期,俄罗斯基本上是沿着“破-乱-治-兴”的轨迹发展。“破”是指叶利钦掌权后,在破除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也破掉了社会主义值得发扬的一些东西。“乱”是破的必然结果。叶利钦后期,主要是普京上台后,着力于“治”,渐渐地“治中有兴”。 如今的俄罗斯,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告别衰落,开始复苏,进入攻坚,任重道远。“衰落”已不适合用来描绘俄罗斯现状,因为它指的是不断下降的趋势。普京执政以来,俄经济持续增长,最近有两年的增长率达到7%以上。

王海运:俄罗斯的确出现诸多重新振兴的征兆,突出表现是: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对独联体以外事务的参与日趋主动,在维护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多了几分强硬。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俄在防范“颜色革命”、恢复中亚势力范围上“转守为攻”,在运用“能源武器”制裁背俄西靠的昔日“小兄弟”问题上果断出手,在伊朗核问题上突显大国外交的影响力,在邀请哈马斯访俄上展现大国外交的独立性,在“民主”、“人权”问题上也越来越敢于同西方叫板。 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也在酝酿大的动作,包括部署新型弹道导弹,建造新型航母,准备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和《中导条约》。还包括海军舰队重新进入印度洋和地中海。 顾关福:到2004年,俄罗斯已经走出了“后苏联时代”。所谓的“后苏联时代”是指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全面衰退时期。2004年俄罗斯已进入了复兴期,但全面复兴、成为一个真正的欧亚强国还要经过20至30年的时间。 随着国力的增强,资源优势的凸现,俄罗斯将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在军事上也会发挥仅次于美国的重大作用,在外交上也会比较活跃。总的来说,俄罗斯前景是比较好的。从普京执政开始,俄罗斯经济连续6年较快增长,增速保持在5%至7%左右。今后俄罗斯将进入经济实力较快上升的阶段。 普京治国方略使俄重振 俞邃:从宏观上分析,俄罗斯复兴有政治、经济两大方面的原因和四个基本保证:一是治国方略、二是发展道路、三是政治路线、四是考虑本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意识形态以及务实的治理方法。 普京的治国方略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以历史教训为借鉴,不仅批评苏联时期的失误,也肯定苏联时期的成就;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方向,不走欧美的道路;以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

俄罗斯经济环境分析报导

俄羅斯經濟環境分析報導
經濟概況
一 、 重 要 之 經 濟 指 標 ( 2011 年 )
1. 2. GDP: US$1 兆 8,849 億 對 外 貿 易 總 值 : US$8,213 億 , 其 中 進 口 值 為 US$3,053
億 , 出 口 值 為 US$5,160 億 3. 4. 5. 6. 7. 8. 帄 均 每 人 國 民 所 得 : US$13,236 消 費 者 物 價 指 數 上 漲 率 : 8.4% 經 濟 成 長 率 : 4.1% 工 業 成 長 率 : 4.7% 失 業 率 : 6.1% 央 行 重 貼 現 率 : 8.0%( 2012.4.24)
二 、 2011 年 經 濟 回 顧
2 0 1 1 年 拜 國 際 油 價 持 續 維 持 高 水 準 之 賜,俄 國 經 濟 持 續 2 0 1 0 年 的 成 長 動 力 , 有 不 錯 表 現 ; 據 國 際 貨 幣 基 金 會 ( IMF) 統 計 , 2011 年 俄 國 經 濟 成 長 5.1% , 經 濟 規 模 約 達 1 兆 8,849 億 美 元 , 較 2010 年 增 加 約 4,100 億 美 元 。 另 據 俄 國 中 央 銀 行 公 布 數 據 , 2011 年 俄 國 主 要 經 濟 指 標 : 工 業 生 產 成 長 4.7%、 農 業 生 產 增 加 22.1%、 固 定 資 產 投 資 增 加 6.2%、 零 售 業 成 長 7.2%、 消 費 者 物 價 指 數 增 加 8.4%、 核 心 通 貨 膨 脹 率 6.6%、 工 業 品 生 產 者 價 格 指 數 增 加 11.2%、 整 體 失 業 率 6.1%、 實 際 可 支 配 所 得 增 加 0.8%、 商 品 及 服 務 支 出 增 加 7.2%。 根 據 俄 國 聯 邦 海 關 總 署 資 料,2 0 1 1 年 俄 國 對 外 貿 易 總 額 為 8 , 2 1 3 億 美 元 , 較 2010 年 的 6,488 億 美 元 大 幅 成 長 26.59%; 其 中 出 口 額 計 5 , 1 6 0 億 美 元 , 較 2 0 1 0 年 成 長 2 8 . 9 6 %, 進 口 額 計 3 , 0 5 3 億 美 元 , 增 加 2 2 . 7 6 %。 2 0 1 1 年 俄 羅 斯 進 出 口 額 大 幅 成 長 , 主 要 是 受 國 際 原 料 價 格 , 特 別 是 原 油 價 格 回 漲 所 致 , 全 年 帄 均 油 價 為 每 桶 109.6 美 元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