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精选素材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精选素材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精选素材【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审题立意】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水”、“盐”设喻,借“五味调和”来说理,可谓意“味”深长,发人深思。材料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时代气息,能激活考生思辨思维。值得注意的是,解读材料中蕴含的理需要一定思维高度和对时代热点的关注度,在这一点上,似乎文科考生略占一点优势。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中心点是“物各有性”,然后,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构成对比。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

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综合分析,“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的核心。“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识,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和而不同”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材料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蕴丰厚。写作时可钩沉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典范事例,以古鉴今;可比照中外,智慧“拿来”,思考“和而不同”的积极意义;可关注身边现实,以小见大,反映“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考生可根据个人感悟和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彰显个性,做到“百味纷呈”。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和而不同”来写,体现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大而空泛。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从2017年的“车”到2018年的“语言”,再到今年的“和而不同”,江苏作文命题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创新原则,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对一线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精选素材】

(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语出《三国志》,意思是说,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几千年来,“和”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作过精辟的阐述。比如,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

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管子·内业》中说:“和乃生,不和不生。”《中庸》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谈及中国“和”文化,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无不闪耀着“和”的智慧和光芒。这种“和”,首先体现在“家和”上,正所谓“家和万事兴”。这句谚语原引作“家和万事成”。始见于元无名氏《杀狗记》:“自古常言:‘家和万事成。’我东人怎不思省,转教安童前去,请王老劝官人。”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引作“家和万事兴”:“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谐、和顺、和美。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成长、成功、幸福的基础。“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和”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家和幸福多,国和万事兴”。家庭和则社会安,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和”文化体现在治国上,则是向往和追求和平,避免和反对战争。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发掘出分别写在两片木简上的家书。“母毋恙也?”“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这封写于2000多年前的家书,寄托了兄弟二人对母亲对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是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期盼。凭借这

封家书,我们得以遥想秦统一中原的烽火连绵,也得以窥见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牵挂。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俗,公平贸易交易,把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演讲时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洋炮来压迫人。”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的精美物产,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备尝战争之苦,更懂得侵略的不义、和平的珍贵。新中国成立不久,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还将“维护世界和平”写入《宪法》序言,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

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这样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总体上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多样的文化、紧密的联系、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热闹的“地球村”却问题重重,矛盾多多,对立加剧,冲突不断,战火不绝,使人们对未来心存忧虑。站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坚守“和”这一中华五千年文明核心,秉持新中国外交一贯的和平理念,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印度时说:“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和”之所以能成为“道”,就在于“和”像“道”一样能“生万物”。同时,又强调“和而不同”。如果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过于单调和固化,不再有新的事物产生,社会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世间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是在流动、开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只有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料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增强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对自己的文明孤芳自赏,认为是最好的,鄙视甚至打压别的文明,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霸权主义,那只能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

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以此来促进不同国家共同繁荣,建立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推出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同亚洲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意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比喻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合异”中求同,在差别中求统一,在多样中求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们要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团结就是力量。2018,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博鳌论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期待。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回望博鳌论坛过去十七载,中国以实际行动,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厦门会晤等大型多边外交;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杠杆”,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拉动全球及区域合作方面交出的优质答卷。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有诺必践,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即: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敞开胸怀,将继续与世界同行、共享发展机遇,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贡献着中国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找到最多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行稳致远举足轻重,敞开大门,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2018博鳌时刻见证中国正能量。

(三)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答:“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答:“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释义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了。不同,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过人与人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上来分析差异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

“跨文化沟通”,主张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族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对立,大家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呢,其实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是没有语言,人依然还能思维吗?不会讲话的小孩子,显然会画图画,因为画图画也是一种思维。当然语言不通谈恋爱,容易发生问题。可是语言相通谈恋爱,照样发生问题——可见问题的主因,不一定是由于语言。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文化当中历来有民本思想的传统,关注生民的利益,是每个知识人士,每个为官的人必须做的。所以过去的县官叫做“父母官”,民之父母,他当然要关心民的利益。“为生民立命”,来源于孟子的思想,因为孟子讲过“正命”,即人要正常的生,正常的活、正常的死。不要让民众过不正常的生活。“为生民立命”的意思在此。最后的指向,是“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太留意,张载还有另外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一种宇宙观,是对整个宇宙世界发为言说。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真是万

象纷呈。“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所以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鸟”,右边一个“鸟”,中间是个言论的“言”。隹zhui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争论、辩论。人有人言、鸟有鸟语。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古人的“校雠”,是一件大事。您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争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辩驳的结果,并不是这只鸟把那鸟只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求同存异,走向“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您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诚然,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

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商量、研讨,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他讲的意思是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其美”,是说光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还不够,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四句话的关键是头两句,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人之美”。看到自己的长处相对容易,难的是看到别人的长处。中华文化当然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我们慢慢地会把它发掘出来,叫它在现代社会发用。但是,外国文化也有它的长处,比如美国的历史虽然短,但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岂能轻看。欧洲大陆的文化不用说,英、德、意、法、西班牙、北欧,各有千秋。日本、韩国的文化,也不能轻看。日本是世界上最讲究卫生的民族,也是一个长寿的民族。韩国近年的文化辐射力明显增强。所以,我们学习文化史也好,学习文化学理论也好,养成以雍容的心态看

待今天的世界也好,费老的这四话都非常重要,这是老一辈文化学者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也是人类沟通对话起码的智慧所在。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1世纪已经过去十几年了,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自作自受的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您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没有恐惧,应该有话好好说。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序言中有两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比如说人类都不喜欢灾难,都喜欢美丽的东西、喜欢蓝天白云,不喜欢雾霾、不喜欢恶的东西,喜欢善的东西。人的原初的情感与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样。只不过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要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轨则,看透不同背后的相同。

更主要是要明白,“不同”是“和”的条件。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才能走向和谐。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思维相同、说话相同,这个世界就快令人窒息了。

《易经》的系辞说:“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又说:“物相杂,故曰文。”没有杂多,没有不同,便不成其为“时物”的世界了,当然更无所谓文化。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试想,能够使之充实起来的东西,能够都是相同的东西吗?不同物的组合,才能称之为“充实”;不同的合乎审美规则的组合,才能创造美。寓杂多于统一,是美学家都承认的美的生成规则。所以,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用大智慧把它弘扬开来。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那是“时物”,那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是创意的源泉,美的出发,充实而光辉的起点。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您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伟大的政治家是和伟大的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表示一前一后两个人,会意亲密。象形俩个人相同,通向一

个方向,而古文北字是俩个人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够普遍。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这种差别?简单说:原因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中心思想,换句话说是处事时用心的不同,或叫做处理事务时的出发点不同。用心的不同乃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一个人有无中心思想,就看处理事物的标准源于人的内心还是来之于外部。怎样才是建立了人的内心标准呢: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有了中心思想“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都是自己心中可知的;没有中心思想的人,其所行所止就需要靠外部提供参照。

“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说君子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不会逾礼,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众所周知,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