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胃切除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和调节

全胃切除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和调节

全胃切除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和调节
全胃切除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和调节

全胃切除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和调节

摘要:全胃切除(TG)是手术治疗胃中上部及全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因TG后消化道结构的重大改变,病人的饮食、消化液分泌,以及营养吸收功能均受到极大影响,如何改善TG 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是消化外科医生长期以来努力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从TG后消化管重建方法对肠道功能的调节、消化道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调节,以及营养物质的补充方法等几方面回顾性总结TG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的障碍和调节方法。在消化管重建术调节方面,共70余种消化管重建术式中,基本术式离不开以下三种方式:(1)空肠与食管吻合的Roux-en-Y 及其改良术式;(2)为保留十二指肠通道行空肠间置的各种术式;(3)为保证空肠电生理完整性而保留空肠连续性的各种襻式手术。术式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仍均不能同时解决TG术后三大疑难问题,即食物贮袋、十二指肠生理通道和食物返流。TG后由于贲门周围迷走神经的离断导致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失调,是消化器官运动、分泌和营养吸收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酶的异常代谢和分泌失调,并不能因为局部外源性酶的调节而改善。调节TG 后的肠内营养制剂种类繁多,基本分为五类(1)口服补充性饮食,在肠功能疾病恢复条件下使用;(2)部分预消化多聚体性饮食,多在管饲喂养条件下进行EN支持;(3)预消化的化学成分明确的要素饮食,主要适用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人;(4)特殊疾病营养物,合并糖尿病、肝功能不全等疾病时的营养液;(5)特殊营养制剂,如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ω23脂肪酸等特殊物质的营养剂。全胃切除后病人早期营养不宜选择高热量营养物质,选择要素饮食更容易被肠道消化和吸收。

总之,全胃切除引起的一系列肠道动力和分泌失调是导致术后营养状况不能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各种消化道重建术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能避免的缺陷,药物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治疗能帮助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长期生存病人有可能完全恢复肠道的营养吸收功能。

全胃切除(TG)是手术治疗胃中上部及全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因TG后消化道结构的重大改变,病人的饮食、消化液分泌,以及营养吸收功能均受到极大影响,病人手术后长时间内营养状况低下,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和生存质量。如何改善TG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是消化外科医生长期以来努力解决的难题,但众多的研究结果仍然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主要从TG后消化管重建方法对肠道功能的调节、TG后消化道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调节,以及TG后营养物质的补充方法等几方面阐述TG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功能的障碍和调节。

1 消化管重建术式对肠道消化功能的调节

全胃切除后争取在消化管重建方面恢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是外科医生

最先采用的方法。自1897年Schlatter行第一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各种襻式空肠代胃术式的问世,外科医生发明创造70余种消化管重建术式,但基本术式离不开以下三种方式:(1)空肠与食管吻合的Roux-en-Y及其改良术式;(2)为保留十二指肠通道行空肠间置的各种术式;(3)为保证空肠电生理完整性而保留空肠连续性的各种襻式手术。术式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仍均不能同时解决TG术后三大疑难问题,即食物贮袋、十二指肠生理通道和食物返流。

在上述三方面问题中,食物贮袋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通过各种方式空肠与空肠的吻合和襻式重叠,显著增加了病人的饮食量[1,2]。但多数食物贮袋使用了具有重要营养吸收功能的上段空肠,而且贮袋多建立在消化液与食物混合之前,这无疑减少了上端空肠有效消化吸收功能的长度,使其手术后短期内仍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不良状态。通过间置空肠的方法保持十二指肠通道的连续性,达到食物与十二指肠充分接触的目的[3,4],但由于神经分泌调节和胃泌素调节的缺失,该术式不能达到充分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的目的,而术式的相对繁

1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阿布力米提·居马1 综述吐尔逊江·买提努尔2深校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11) (2.新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40049)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研究现状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创伤的刺激、麻醉药物应用、术后疼痛,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痛、延缓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是腹部手术后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延迟患者的康复,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持续腹胀引起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可影响其手术伤口的愈合,还可致患者的膈肌上升,胸部活动受限,从而引发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故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时间,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是外科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医护人员一直在关注的研究课题。下面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作一综述。 1.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因病机 1.1: 手术对胃肠道的创伤和刺激:手术操作的创伤、胃肠显露、炎症渗出等因素启动了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致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受到抑制已得到公认[2],腹部手术时各种操作对胃肠和腹膜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胃肠粘膜屏障受损,胃肠道功能调节紊乱,导致细菌移位和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Ak?a等究表明:腹部手术操作可刺激肠道组织,可直接兴奋胃肠道μ型阿片受体,使胃肠道蠕动减慢[3]。手术操作的刺激作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使胃肠道运动能力减弱;同时,由于迷走神经的抑制,阻断了机体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使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增加细胞因子分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4]。而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方式也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5] 1.2:麻醉和镇痛药物的应用:麻醉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延迟肠道蠕动,延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正相关。不同的麻醉方式抑制术后胃肠动力的影响不相同,其中全身麻醉影响最大,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影响[6]。 1.3:胃肠道灌注不足: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某些基础疾病的存在致摄入不足,术前和术后液体丢失、补充不足、血液稀释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胃肠道灌注不足,胃肠生理功能受到影响[7]。 1.4: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低钾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8],轻度缺钾者只有出现疲乏无力,腹胀、恶心和便秘,严重低钾者可引起肠蠕动受到抑制并出现肠梗阻症状。所以术后纠正电解质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1.5:神经抑制反射;目前普遍认为在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下,全身交感神经持续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术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会明显升高[9],引起儿茶酚胺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处理 奈曼旗人民医院朝格柱 1.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 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或逐渐加重的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及持续或间断高热,尤其是腹腔引流见胆汁色肠液,应考虑十二指肠瘘。此时,经口或引流管行水溶性造影剂造影,不但可明确诊断而且还能了解瘘的部位、数目、路径、瘘口大小、肠道的连续性;超声、CT示腹膜后脓肿、积气,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胆汁色有助于诊断。 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纠正内稳态失衡、营养支持与瘘流量控制,十二指肠瘘早期大量消化液丢失及腹腔感染,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消耗状态、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常需补充1 500~3 000 kcal以上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水、电解质,通过中心静脉行TPN,不但可满足患者所需,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使患者的胃肠道分泌液量减少50%~70%,增加瘘的自愈率,也利于再次手术。但使用中应注意非蛋白热卡、氮、胰岛素的配比等。一般经过2~3天内稳态失衡的纠正即开始TPN。但长期TPN会带来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肠黏膜屏障损害等并发症,而肠内营养则可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的菌群易位。故一旦瘘得到控制,应尽快过渡至肠内营养。可经从瘘口置入远端肠内的营养管或经空肠营养管注入素膳、牛奶、豆浆混合液等。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 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 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如因吻合口破裂所致腹膜炎,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胃肠减压,加强输血、输液等支持疗法。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外,也要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在数周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若经久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胃切除术。

最新胃肠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6年) 一、诊断 (一)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 具备 2 项中 1 项者即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二、治疗方案 (一)专科特色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加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主证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

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 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1、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 主证:轻度浮肿,兴奋易激动,失眠盗汗、多毛、痤疮、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肾综的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 知母12g,黄柏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淮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等。 (2)脾肾气虚 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或水肿较轻或原有高度水肿,已经利尿,而浮肿减轻,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本型多见于激素的维持治疗阶段及用于常复发性肾综巩固治疗者。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 方药:猪苓汤 桂枝5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甘草6g,柴胡10g,当归10g,黄芪20g等。 (3)阴阳两虚 主证:浮肿反复发作,小便不利,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

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的饮食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的饮食护理 李同玲,黄小燕,关波 【摘要】 胃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科学的饮食护理主要包括: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口愈合,帮助 机体尽快恢复;增加餐次以增加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机会;改变食物的加工方法和有意识地添加一些营养物质以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关键词】胃切除;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lR656.611【文献标识码】B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参与人类所吃食物的贮存和消化,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脏器。胃的功能如何,对机体的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发生胃肿瘤、胃溃疡大出血,以及较为严重的幽门梗阻时,临床上可能会采取胃切除手术。胃切除手术后,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往往出现胃纳不佳、餐后饱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等症状,所以胃切除术后的病人,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而 则是切除胃溃疡或肿瘤的高发部位——胃窦部、胃 体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等区域,切除部分约占原胃的3/5,仍保留医学上称之为残胃的小部分胃腔,因此 手术后还具有一部分贮存食物和机械性搅拌食物的 消化功能。加之人类吃进的食物主要在小肠上段(即空肠)被吸收,所以胃大部分切除后按常理应该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具体吃法还有些学问。

因此,胃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科学的饮食护理主要包括: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121愈合,帮助机体尽快恢复;增加餐次以增加机体吸 消耗了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等,也往往会导致体重下 降。有的病人不但不能保持原有体重,还可能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症及胃切除术后的其他并发证。 1 收营养物质的机会;改变食物的加工方法和有意识地添加一些营养物质以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 收。较长时间的自我饮食护理既能弥补手术前疾病的慢性消耗,又可弥补手术创伤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对机体的恢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外科临床所做的传统式胃大部 分切除手术,原 【作者单位】武汉市普爱医院,湖北武汉,430034 【作者简介】李同玲,女,1957年生,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高自身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提高交流、沟通技巧,加强与临床人员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 将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参考文献 [1]唐立飒.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J].国外医学?社会医 学分册,1998,15(4):180—181. [2]戴青梅,刘素美,刘洁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治疗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由虚、滞、逆、瘀引起。虚病偏于脾,宜补脾升脾为主;滞与逆涉及肝、胃,宜疏肝和胃;瘀病在血,故应活血祛瘀。脾胃运化是消化道运动所依赖的动力,故促进胃肠运动要从调理脾胃气机着手。因“健脾不在补而在运”,故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能恢复,自然腑气得通,术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更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但既往对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比较少,本文探讨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结合我们已进行的有关研究和参加抢救的临床救治体会,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 . 言 实验研究,以探讨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防治.胃肠道是维持人体营养、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亦是对严重创伤、休克,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严重颅脑损伤等反应比较强烈的部位.近年来有人称肠道为“机体应激时的器官之一”[2].胃肠道又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在胃和上端小肠内,厌氧菌和需氧菌数量达<107.L-1,随着

胃肠道越向下行,细菌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加,远端小肠含菌数量达106~1011.L-1,而结肠粪便内细菌数可高达108~1011.g-1[3].肠粘膜屏障功能这是肠道所具有的特定功能,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其分解产物经肠壁逸至机体内.现已认识到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MODS甚至MOF ③ . 1991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在芝加哥集会联合讨论了有关感染与MODS及MOF等有关问题,但是,在这次讨论会上,对肠功能障碍(gut dysfunction)的概念及防治缺乏明确的叙述,至今对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标准尚无共识.我们的实验研究和在临床救治中体会到,为了表示脏器病变的受损程度

不同,称进行性的MODS将发展为MOF较为合适,MODS及MOF 实际上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二个术语,其差别仅在于损害的程度不同而已[5].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①进行性腹部胀气,肠呜音减弱,不能耐受饮料和食物超过5d;②胃肠蠕动消失;③肠鸣音近于消失,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者;④应激性溃疡, 断深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再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验证,使原有的诊断要点,不断的得到充实、完善. 2 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因素及其机制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PCS 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Benjamin等[13]测定结果表明,正常人24 h胃液pH≤2者为71.3%,pH≥4者为6%,胆囊切除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组24 h胃液pH≤2者为59.7%,pH≥4者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达40%。王科峰[14]报道胆囊切除术并不影响空腹12 h胃液的pH值,但使胃排空时间平均延长1.46倍,空腹12 h胆汁反流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病变率平均达48.4%。胆囊切除术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终致胃黏膜病变。另有报道2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动态24 h胃内pH和胆红素(Bilitec 2000)检测,并与10例胆石症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并不增加[15]。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胆囊切除术后,因为没有足够浓度的胆汁,以致脂肪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也是产生腹泻的原因之一。加之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后,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羟基化而成双羟胆酸,后者可抑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使腹泻加剧[16]。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明显增。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使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水平与肠通透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 肠通透性增加与内毒素血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17,18]。胆囊切除前的胆囊功能状态也与腹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胆囊排空率≥45%患者组与胆囊排空<45%患者组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73.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可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使用止痛泵或者卧床时间较多,导致患者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术后进行有效干预,可进行较好的避免[1]。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65.2±7.1)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8±0.6)年。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68.2±8.8)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8±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术后禁止患者饮食,胃肠减压,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适当的调整剂量。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药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基本药方药组成有:炒莱菔子、厚朴各20 g,桃仁、生甘草各10 g,枳壳、赤芍各14 g,大黄15 g,冷水煎服,1剂/d,可分为3次服用;另外,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取穴位,在患者的胃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进行,穴位针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治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较少;明显有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开始恢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一)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1.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多因低位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穿透到胰腺头部的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过多松动十二指肠损伤浆肌层或血液循环;残端缝合过紧,过稀或结扎过紧均能造成残端愈合不良。输入空肠袢梗阻,胆汁,胰液及肠液滞留在十二指肠腔内,十二指肠膨胀,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而致残端破裂。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右上腹穿刺可抽出胆汁样液体,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残端缝合有困难者,可插管至十二指肠腔内作造瘘术,外复盖大网膜。溃疡病灶切除困难者,选择病灶旷置胃大部切除术式,避免十二指肠残端破裂。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在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双腔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同时也要引流残端周围腹腔。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以静脉营养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如发生较晚,局部已形成脓肿逐渐向外穿破而发生胃肠吻合外瘘。如因吻合口破裂所致腹膜炎,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胃肠减压,加强输血、输液等支持疗法。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外,也要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在数周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若经久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胃切除术。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梗阻现象:胃大部切除毕罗氏I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少,仅偶尔发生吻合口梗阻。如应用毕罗氏Ⅱ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多,现分述如下。(1)吻合口梗阻:发生率约为1~5%,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痛、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多无胆汁。梗阻多因手术时吻合口过小;或缝合时胃肠壁内翻过多;吻合口粘膜炎症水肿所致。前二种原因造成的梗阻多为持续性的不能自行好转。需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或重新作胃空肠吻合。粘膜炎症水肿造成的梗阻为暂时性的,经过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可自行症状消失。梗阻性质一时不易确诊,先采用非手术疗法,暂时停止进食,放置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若因粘膜炎症水肿引起的梗阻,往往数日内即可改善。经二周非手术治疗仍有进食后腹胀,呕吐现象,应考虑手术治疗。(2)输入空肠袢梗阻:在毕罗氏Ⅱ式手术后,如输入空肠袢在吻合处形成锐角或输入空肠袢过长发生屈折,使输入空肠袢内的胆汁,胰液、肠液等不易排出,将在空肠内发生潴留而形成梗阻。输入空肠段内液体潴留到一定量时,强烈的肠蠕动克服了一时性的梗阻,将其潴留物大量排入残胃内,引起恶心、呕吐。临床表现为食后约15~30分钟左右,上腹饱胀,轻者恶心,重者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胆汁,一般不含食物,呕吐后患者感觉症状减轻而舒适。多数病人术后数周症状逐渐减轻而自愈,少数症状严重持续不减轻者需手术治疗,行输入和输出空肠袢之间侧侧吻合术。如输入空肠袢在吻合口处比输出空肠袢低,食物逆流近端肠段内。症状多为食后不久即呕吐,呕吐物即有食物也有胆汁。钡餐检查见大量钡剂进入近端空肠腔内。对少数症状重持续不减轻者可再次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与输入空肠袢梗阻相同。以上情况均属单纯性梗阻。另一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胃肠功能紊乱又名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因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紊乱引起,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见上腹疼痛,腹饱胀,心烦,嗳气,吞酸,腹泻或便秘,许多病人伴失眠、焦虑、头痛、心悸、气短、注意力涣散、健忘等精神症状。祖国医学可见于郁症、百合病、梅核气、呕吐、泄泻、便秘等症中。此病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标签:胃肠功能紊乱;辩证施治;探讨 腹腔手术后患者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一般消化功能减退,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胃扩张,肠麻痹,肠粘连等。笔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进行治疗。 1 中焦气闭,腑气不通 手术后的初期,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或上腹有堵塞感,恶心、呕吐、不能排便排气,舌苔厚腻,脉滑。治宜理气消胀行气通下。自拟行气消胀汤:大黄、枳实、厚朴、莱服子、木香、苏梗、陈皮、桃仁、苍术、旋覆花、赤芍、蒲公英。 方用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旋覆花,行气通下,降逆止呕,桃仁、赤芍、化瘀生新,苍术除湿,蒲公英清热解毒。 病例1:张某某,男,47岁,胆囊切除术后5d,腹胀,上腹有胀闷感,大便2d未解,口干苦,恶心,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辩证属中焦气闭,腑气不通。服上方一剂解稀便2次,黄苔稍退,但仍有恶心,不思饮食,上方去大黄,加竹茹,法半夏调理四付饮食正常。 2 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部份胆囊、胃、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两肋胀满作痛,嗳气呃逆,食则欲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睡眠不佳,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方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黄连、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苏梗、太子参、甘草、生姜。 由于多数患者在术前就有肝脏之疏泄功能紊乱的表现,加之术后胃气不足,肝郁犯胃使胃失和降。本方用柴胡疏肝、苏梗、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行气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太子参甘草扶正。 病例2:李某某,男、59岁,胆囊切除术后28d,嗳气呃逆,饮食欠佳,食则欲呕,口干苦,胃中有烧灼感,吞酸,神倦乏力,舌苔黄腻,脉弦、辩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用上方二剂后不再恶心,连进四剂,胃中烧灼感消失,上方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你好;1.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 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 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以静脉营养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 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如因吻合口破裂所致腹膜炎,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胃肠减压,加强输血、输液等支持疗法。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外,也要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在数周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若经久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胃切除术。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梗阻现象胃大部切除毕罗氏I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少,仅偶尔发生吻合口梗阻。如应用毕罗氏Ⅱ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多,现分述如下。 (1)吻合口梗阻:发生率约为1~5%,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痛、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多无胆汁。梗阻性质一时不易确诊,先采用非手术疗法,暂时停止进食,放置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若因粘膜炎症水肿引起的梗阻,往往数日内即可改善。经二周非手术治疗仍有进食后腹胀,呕吐现象,应考虑手术治疗。 (2)输入空肠袢梗阻:临床表现为食后约15~30分钟左右,上腹饱胀,轻者恶心,重者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胆汁,一般不含食物,呕吐后患者感觉症状减轻而舒适。多数病人术后数周症状逐渐减轻而自愈,少数症状严重持续不减轻者需手术治疗。钡餐检查见大量钡剂进入近端空肠腔内。对少数症状重持续不减轻者可再次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与输入空肠袢梗阻相同。 以上情况均属单纯性梗阻。另一各梗阻情况比较严重,常发生绞窄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有时偏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这一类梗阻容易发展成绞窄,应极早手术治疗。 (3)输出空肠袢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和胆汁。确诊应借助于钡餐检查,以示梗阻的部位。症状严重而持续应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 5.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症:倾倒综合症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毕罗氏Ⅱ式吻合法发生机会更多。临床上将倾倒综合症分为早期倾倒综合症和晚期倾倒综合症二类。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 当前肠道功能已成为治疗外科危重病人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创伤、感染、休克及大手术后肠 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靶器官,易致肠道粘膜损害,其结果使胃肠道的营养吸收及防卫功能丧失,它又是脓毒症和MODS的始动器官,常导致病人有发生感染及MODS的危险,对病人的 预后有重要意义。外科危重病人在严重的应激状态下,由于肠道粘膜对内脏低流状态和缺血、缺氧甚为敏感,其粘膜屏障功能变得脆弱,总是处在发生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境地,而肠功能 衰竭会使病人处于MODS的发展与恶化的高度危险之中。造成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内源性因素 如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和低蛋白血症等,导致肠道水肿、肠蠕动功 能降低、肠内细菌的淤滞和过度繁殖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其外源性因素如血管加压药物的应用,肠内营养素的缺乏以及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内源性因素比外源性因素重要,肠屏障功能障碍远较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的为害更大,所以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是治疗危重 病人的不可忽视重要措施。 一、肠道正常的防卫功能肠道是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储存库,但由于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肠粘膜屏障功能包含:①机械屏障功能:肠壁是由二层平滑肌、粘膜细胞、联结组织及淋巴组织构成,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防止细菌和毒素入侵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致肠粘膜破坏或萎缩,联结组织的损坏,肠通透性增加,造成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正常的肠蠕动功能也是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②免疫屏障功能: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内70%的免疫组织存在于肠道,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是防御微生物侵犯的第 一道屏障。免疫防卫是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主要部分,肠道及胆道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分化成 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IhA),释放入肠腔并覆盖整个肠道粘膜表面,分泌型IgA能粘合 细菌,阻止细菌粘附和攻击肠粘膜上皮细胞;能中和内毒素,降低细菌的毒性产物对上皮细 胞的毒性作用;防止局部的炎症反应。淋巴系统还能提供了特殊的防卫机制,识别和转运抗 原物质,上皮淋巴细胞(主要是分布在小肠粘膜上皮CD8以及Kupffer细胞)能捕捉及解毒经过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区域性淋巴组织的细菌和内毒素。③化学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随食物及唾液吞人的细菌可经胃酸杀灭,唾液及由肠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的肠粘液能包裹细菌和 毒素,并覆盖整个胃肠道表面,阻隔细菌对肠粘膜的侵害,并对稳定粘膜上皮的pH值,降 低酸对粘膜的损害起重要作用。④生物屏障功能: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及其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肠屏障功能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肠内共生菌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构成天然的免疫屏障。近年来研究发现NO产生于胃肠道,与 其它血管活性物介质一道调节内脏血流量和血管张力,通过下调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CD18 在粘膜表面的表达,来抑制白细胞在肠粘膜表面的集聚,从而保护肠粘膜。肠道除消化吸收 及肠粘膜屏障功外也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肠道激素,如生长抑素,胆囊收缩 素等,肠道激素特别是营养性激素对维持肠粘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二、危重病人的肠功能障碍外科危重病人易发生肠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但临床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类病人有许多因素可造成肠功能损害,多年来已知危重病人多合并有胃肠道血 流灌注的异常。休克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加上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的做用致周围阻力 性血管平滑肌收缩、发生循环血量再分配至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内脏血流量降低,为 维持主动脉压克服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内脏小动脉收缩致网膜血流灌注量降低。脓毒症时内 脏血流量增加,但内脏基础耗氧量增加,当低氧和内脏氧的供应不足时,易造成肠道损害, 在临床及动物实验已证明,脓毒症的病人肠道的组织学改变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绒毛的高 度降低,以及肠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以上改变主要由系膜缺血致肠道氧的供应不足或利用障 碍所致,内脏低流状态不仅使细胞内缺氧,同时使内皮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内多种酶系统被激活,氧自由基的产生,致粘膜损害。肠道又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给予制酸剂或 H2阻滞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机械通气的病人。当创伤及大手术后并发感染,在无明显临床感染源时,其常见的感染源来自肠道,因此肠道被认为是未引流的脓肿。 肠道通透性增加肠屏障功能损伤的重要环节,多种情况下可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如缺血再 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酸中毒、谷氨酰胺不足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等,常见于创伤及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 本文所涉及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不包括功能性胃肠功能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慢性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而是指短肠综合征或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心肺复苏后等危重病时并发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 一、概念与定义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危重病医学、感染免疫学及临床营养支持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得益于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是临床医学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理论的一大进展,对于胃肠外科乃至所有专业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重要作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要忽视胃肠道功能的支持,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目前,对于胃肠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衰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以明确监测的参数。 有学者认为,肠功能障碍可分三型。一型即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减少型,如SBS(短肠综合征)。二型即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如放射性肠损伤、炎性肠病所致的肠功能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肠外瘘、肠梗阻当属此型,但多数为急性,可逆转。三型则是以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为主,可同时伴有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碍,如严重创伤、出血、休克所致的肠功能障碍。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也是危重病时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表现。由于抑酸剂的预防性应用,现在发生率已经大大减少。 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急性肠功能障碍: 1 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尤其合并外科并发症者;2 溃疡病; 3 胰腺炎; 4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 5 恶性肿瘤; 6 肠外瘘; 7 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8 AIDS 病; 9 其他如急性肠梗阻、胃瘫、肠道严重的急性感染和腹部外伤等。慢性肠功能障碍: 1 假性肠梗阻; 2 放射性肠炎; 3 胃手术后; 4 短肠综合征; 5 治疗肥胖性手术后; 6 其他如严重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等。 二、胃肠道生理功能 不同肠段的吸收功能:上段小肠液(200ml以内)稀释食靡,可达摄入容量的5~8倍,故上段空肠造瘘和高位小肠瘘可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丢失。胃和十二指肠基本不吸收,空肠上段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脂肪则需要更长的一段小肠;小肠大部分切除后,剩余小肠和结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和代偿性变化。 胃肠道免疫功能:现代研究证明,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组成为胃肠道相关样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GALT)约占人体总体液免疫的80%,细胞免疫的50%。 特殊的营养吸收机制: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均接收动脉血液供应的营养,唯独肠黏膜从血供接受的养分只占其总需求的30%,余70%直接从肠腔内摄取,这也就是为什么全胃肠外营养可以供给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的需要,满足其组织代谢

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

第九章常见外科疾病 第一节胃大部切除术后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营养并发症 1.体重减轻发生率约5%,术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做到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 2.贫血发生率10%~20%,与出血、能量、蛋白质、铁摄入量不足有关,营养治疗按缺铁性贫血进行,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3.腹泻与脂肪因胃排空过快。小肠蠕动过强,使胰胆分泌液与食糜不能充分混合,脂肪类食物不能乳化引起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应采用低脂少渣饮食。 (二)术后出血 发生在术后24小时后,为鲜血,主要原因为吻合口出血。 (三)术后呕吐 引起的原因有残胃蠕动无力或胃排空时间延长;术后梗阻;前者应胃肠减压、禁食,营养支持可采用胃肠外或鼻饲,鼻饲管应进入空肠。 (四)碱性反流性胃炎 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因术后胆汁、胰液进入残胃,胆盐、卵磷脂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向转移,促使组胺释放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其临床表现基本同急慢性胃炎,因病程长易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应按急慢性胃炎并发营养不良和贫血给予营养支持。(五)吻合口溃疡 发生在术后两年左右,临床表现同消化性溃疡病,营养治疗同消化性溃疡病,注意观察胃出血的发生,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六)倾泻综合征(dumping symlrome) 倾泻综合征的发生可发生在早期和晚期,原称早期为倾泻综合征,晚期称低血糖综合征或迟发性倾泻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倾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如下。 1.早期倾泻综合征在进食30分钟以内发生,其症状由心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加大、血压下降;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有上腹饱胀不适、腹泻。发病机制是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幽门控制,食物和液体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引起胃肠功能、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胃肠道激素改变、血容量下降而出现的特异综合征。 2.晚期倾泻综合征又称迟发性倾泻综合征或低血糖综合征。主要症状有:餐后2~4小时发生,以血管舒张症状为主,胃肠症状不明显。发病机制是胃失去胃窦和幽门控制,排空过快,糖类食糜快速进入空肠并迅速大量吸收,血糖快速升高以及空肠上端高渗性食糜引起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刺激胰岛素释放大量胰岛素,使血糖迅速降低而发生的系列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后护理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 胃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是目前我国应用于治疗胃溃疡和早期胃癌最普遍的手术方法;传统的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2/3~3/4,包括胃体大部、胃窦部、幽门和部分十二指肠球部;胃大部切除后胃肠道的重建有毕氏Ⅰ式和毕氏Ⅱ式. 护理措施: 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接受胃大部分切除病人,对接受大型手术常顾虑重重, 必须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顾虑,调动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术前各种检查治疗 2.饮食和营养择期手术病人饮食宜少食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 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 3.消化道准备术前3天给予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以清洁肠道, 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术前置保留尿管。 4.贫血的护理遵医嘱予输血、输液;多吃红小豆,红枣等补血食 物。

护理诊断: 1.切开疼痛:由手术损失引起 2.恐惧、焦虑: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恐惧手术引起,了解病情者因器 官缺损、损形而引起 3.知识缺乏:由于未接受专门教育及文化程度有限引起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减少或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 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吻合口溃疡、碱性反流性胃炎、营养障碍、贫血、感染 预期目标: 1.病人能够认识疼痛的原因,病人能够采用放松技术有效的缓解疼 痛 2.病人对残胃癌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勇敢面对 3.给予术前宣教,使患者理解主动配合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 术后的治疗 4.病人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5.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症得到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 术后护理 进行监护,全麻未清醒前,按全麻常规护理,专人陪护,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常规氧气吸入(3升/分)。清醒后,取30度斜坡位,利于腹腔渗出液低位引流,腹部上腹带,这不仅有利于病人呼吸,而且还可减少伤口缝合处的张力,减轻疼痛与不适,要鼓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