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作者:————————————————————————————————日期: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

概念的再澄清-哲学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蔡祥元

作者简介:蔡祥元,(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①Wittgenstein,Ludwig:“思想的本质,即逻辑,呈现出一种秩序,而且是世界的先天秩序:也就是可能性的秩序,它对于世界和思想一定是相同的……它一定纯净得像晶体一般。”(97节)(PhilosophischeUntersuchungen,FrankfurtamMain:SuhrkampVerlag,20 01.)中译文引自[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本文凡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注小节号。

②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③董志强:“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参见同上书,第62页。

④李红:《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⑤李红:“这个反驳也可以表明,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家族相似概念适用于所有概念,否则,‘家族相似性’就是所有概念的共同性质,而‘家族相似性’本

身是不承认所有概念具有共同性质的。”参见同上书,第42页。

【摘要】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关键词

家族相似;本质主义;语境;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B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094-05

维特根斯坦与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难题。在《哲学研究》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的语言观,即认为语言通过指称语言之外的思想观念或“本质”来获得意义的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把这种先天的本质称之为“先天秩序”、“超-概念之间的超-秩序”(97节)①

等等,并予以坚决摒弃。家族相似理论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

在通过各种语言游戏的例子来揭露本质主义语言观的困境时,维特根斯坦遇到了一个诘难,即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有无共同的“本质”。为此,维特根斯坦引入了“家族相似”的概念,来说明语言游戏的“共同性”。他认为,他所举的各种语言游戏的例子,就像家族的不同成员一样,在体型、相貌、眼睛的颜色等外

部特征方面有一些交叉重叠的相似性,但并无一个共同的特征贯穿所有家族成员并以此构成这个家族的“本质”。“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67节)

董志强在《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一文中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充满内在谬误,并且这一思路最终会导致虚无主义。

李红在《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一文中为维特根斯坦作了辩护,批评董志强没有在《哲学研究》的上下文中把握家族相似理论的旨趣。在他看来,家族相似概念只是维特根斯坦为了澄清概念的混乱而采取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zing)的一种,没有必要将它推到所有概念。

但是,李红的“澄清”并没有正面回应董志强针对“家族相似”理论提出的质疑。不仅如此,它反倒暗示出,李红也认可家族相似有导致虚无主义的嫌疑,因此认为需要将它限定在某些独特的概念上。

李红:“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其他类型的概念之间划出界限?……维特根斯坦对这些确实语焉不详。”参见同上书,第42页。

所以,对于董志强提出的批评,还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澄清。

一、董志强对家族相似论证逻辑的

批评及其问题

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论证逻辑的批评包含如下五个方面,但是它们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批评是颠倒因果。董志强提出,一个家族之所以构成一个家族,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血统,而不是维特根斯坦所列举的那些外部特征的相似性。董志强:“事实上,某一特定的人群之所以被称之为同一个家族成员,是因为他们相互分享着‘共同的’血统。正是这种内在的‘共同性’的存在,而不是外部特征上的所谓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决定了他们共同成为一个家族的成员。”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第63页。以此,他批评维特根斯坦颠倒了论证的因果关系,“把作为结果所呈现出来的某一现象颠倒为原因”。同上,第63页。

但是,这个质疑是站不住脚的。血统问题并不构成对家族相似思想的反驳,相反,还可以构成其佐证。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家族的血统是纯正的,家族之间的联姻决定了不同家族之间的血统存在交叉关系。比如某人与其堂兄弟都遗传了其祖父家族的某些“共同血统”而组成一个家族,同时又与其表兄弟遗传了其外祖父家族的某些“共同血统”而组成另一个家族,等等。因此,不同的家族的“血统”之间是也是互相重叠交错的。要想确定一个家族的血统中哪些成分是这个家族的“本质血统”,就和要想确定哪些外部特征是一个家族的“本质特征”一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

第二个批评是“偷换概念”。董志强认为数的概念扩展和纺绳活动之间是两种

不同的逻辑结构,因此维特根斯坦用纺绳活动来论证数的家族相似特征是无效的。其理由是:“数”这个家族成员如基数、有理数、虚数等等本身就是“数”的一种,而纤维只是构成绳子的质料,并不是绳子一种;其次,说绳子中没有一根贯穿始终的纤维,是对绳子“构造本身”的一种事实陈述,与家族相似概念中要论证的事物之间是否有共同性问题无关,“一根绳子是由许多纤维的‘相互重叠’的‘相似性’关系构成的事实,并不构成对概念的家族成员间是否存在‘共同性’的论证。两者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同上,第65页。

这个批评在我看来是由于董志强没有准确把握维特根斯坦类比的要义对象。纤维和绳子是不是一类,纤维与纤维之间是不是同质,在维特根斯坦的例子中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些粗长的纤维本身就可以当作绳子来用,或者用细小的绳子作为“纤维”来编织粗长的绳子。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对比的是两种“组成关系”,即用纤维的“相互重叠”结构本身来类比家族成员外部特征的“交叉重叠关系”,而不是董志强所认为的,用“纤维的‘相互重叠’的‘相似性’”来类比家族成员的相似性。绳子是由相互交织的纤维组成,而不是由“纤维的‘相互重叠’的‘相似性’”组成的。

第三个批评,能不能说“交织结构”是绳子共同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李红从语义学层面给予了反驳,认为这个指责犯了“说话者悖论”的问题,即用上层语言中的东西来指涉自身。李红:“更何况从语义学上说,‘家族相似性’作为上层语言(metalanguage)中的概念,是不能再应用于自身的、把自身作为对象语言中的概念的,否则就会出现自我指涉的说话者悖论。”李红:《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42页。

其实,即使承认“家族相似性”就是不同概念的“共同性质”,也不构成对维

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思想的否证。因为将“共同性质”落实为一种交叉重叠的相似关系,本身就是对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否定,它已经表明概念背后并无晶体般的透明本质。它的道理和如下的道理是一致的:当你说概念无普遍本质的时候,这一“无普遍本质”是否也是一种普遍本质呢?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类反驳只是“玩弄字眼”而已:“我就要回答:你在这里只是玩弄字眼。有人也完全可以说:‘有某种东西贯穿绳的全长——那就是那些纤维的连续不断的重叠。”(67节)纺绳论本来就是说明在编织绳子的时候没有一根共同的纤维贯穿始终,而有的只是不同纤维的交织。承认“交织结构”是绳子的本质,无疑已经承认了概念的核心处乃是“家族相似”即家族成员之间不同特征的互相交错,而这就是家族相似理论本身所要表明的东西。

第四个批评,认为家族相似理论的内在谬误源于维特根斯坦考察事物方式的片面性。董志强指出,维特根斯坦在考察家族相似问题的时候,只着眼于家族内部的成员,没有看到家族的整体面貌只有通过与其他家族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这一片面性乃是维特根斯坦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特征所在,即在反对本质主义的时候将个体之间差别绝对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承认事物的个别性并以事物的个别性来否定事物的共同性,从而走向‘绝对差异’的‘原子主义’立场”。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第66页。他还认为孤立地考察事物的方式乃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一贯的思考方式。

但是,这个批评同样是不成立的。我们确实可以设想,在比较不同家族的时候,能够更好显示出家族的整体特征。但是,不同的家族之间在面貌上不是同样会呈现出家族相似的特征吗?比如李姓家族可能与王姓家族在这方面相似,而与张姓

家族在那方面相似,因此,家族整体之间也可能和家族内部的成员一样,出现交叉重叠的相似关系,而无法确定其本质特征。其次,认为维特根斯坦后期持绝对的“原子主义”立场同样是不恰当的。如果说维特根斯坦早期的思想中可能有某种程度“原子主义”立场的话,那么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反驳这种原子主义的立场,这从他对“简单对象”的批评中就能看出来。

第五个批评,认为维特根斯坦误将个体习得语言的过程等同于语言本身的属性,从而犯了如下错误:“以个体语言经验片面地取代对语言整体的理解;以个别的语言使用语境的实证经验的描述代替使得这一经验所以可能的东西的把握。”同上,第68页。

个体学习语言的活动与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别无疑是存在的,这在当代语言学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但以此来质疑维特根斯坦的混淆,则没有明确把握《哲学研究》这本书的思想意图。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此书的宗旨是通过语言应用的原始类型来研究语言现象,看清楚语词的目标和功能,显示出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以此来澄清相关的哲学概念。(第5节)如果像董志强所坚持的那样,首先把语言作为某个群体所“共有的符号系统”接受下来董志强:“学习语言的活动是一种个体的语言活动,而语言本身则是某一个群体社会所共有的符号系统,它先于任何个体的语言学习活动而存在。”参见同上书,第67页。,以此来研究语言系统的规则,那么,这充其量会导致某种语言学研究,增进我们的语言学知识,而不可能显示出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维特根斯坦虽然使用的都是个体语言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都是示例性的,是有关语言本性的“普遍本质”的阐释,而不只是个体经验。当然,此“普遍本质”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并不是隐藏在语言使用的现象背后的“透明晶体”,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之中:“我们所谈

论的是处于空间时间中的语言现象,而不是某种非空间、非时间的幻象。”(108节)

二、家族相似理论是否导致虚无主义

虽然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论证逻辑的批评大多是不成立的,但是,他提出的家族相似理论是否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质疑,还是值得深思的。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考察思路,不同的家族之间会因为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关系,导致我们无法将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严格区分出来。如果将家族相似的思想推广到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这就有可能抹去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区别。据此,董志强用维特根斯坦的说话方式对维特根斯坦本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质疑:“这样,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岂非都属于一个家族,从而‘家族’也就无所谓‘家族’了?”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第63页。

如果抹去一切事物之间的区别,或者说,将一切区别相对化,那么,这一立场与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究竟有何区别呢?这确实对家族相似理论、从而也对语言游戏说提出了一个挑战。

其实,维特根斯坦在引入家族相似性来刻画语言游戏的“本质”之后,他自己就首先想到了这种可能的质疑:如果不同的游戏只有交叉相似关系而无共同的本质,那么,我们该如何判定什么是游戏呢?如何给“游戏”一词划定使用的边界呢?“游戏的概念该怎样来约束呢?什么仍可算作游戏,什么又不再能算了呢?你能给出一个边界来吗?”(68节)对此,维特根斯坦明确地回答:“不能。”但是,由此是否会导致语词没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应当说,由于我们不具备关于这个词的每一种可能的应用的规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给这个词赋以任何意

维特根斯坦地语言游戏说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 内容提要:根据《哲学研究》进一步探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主要哲学思想中的语言游戏说,对其概念及其多样性、家族相似性、遵守游戏规则等三个基本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哲学研究语言游戏说多样性家族相似性遵守规则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是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命题的意义。后期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强调使用日常语言,着重研究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哲学研究》一书便体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思想,而“语言游戏说”则是其后期思想的核心主张。 一、语言游戏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最初在《蓝皮书》中提出,语言游戏由“语言”和“游戏”两个要素构成,可以简单指“孩子刚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者“原始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描述了大量的语言游戏,学者刘放桐曾对此进行了恰当的描绘,此书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各种语言游戏的“风景速写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对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本身进行精确地定义,我们之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举例来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给事物命名,然后我们就可以谈论他们,比如:石头,桌子,天空等具体的事物,为某个东西事物命名,这可以被称为一种语言游戏。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为不能被称为“事物”的词命名,比如:“走开!哎呦!救命!好吧!不行!”等等,这只是一种与命题相关的指物,但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符合奥古斯丁描述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用于在建筑师A 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谈。A用各种建筑石料进行建筑。这些石料有:方石,柱石,板石,椽石。B要向A传递石料,并且要按照A所要求的顺序传递,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便使用了一种由“方石”“柱石”“板石”“椽石”这些词组成的语言。一旦A喊出这些词中的任意一个,B就会按照他所学会的那种语言,听到哪种声音进传递哪种石料的方式传递石料。维特根斯坦把这个看做一种完整的原始语言。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说话时使用的便是语言的这种原始形式,父母老师或别的什么人先说一个词,儿童跟着说出一个词,这便是语言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在这里所提到的“词”,我们姑且先认为是已经经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浅析

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浅析 摘要: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说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他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两个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第二个体系却是批评和驳斥第一个体系的——这种演变在哲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表明,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头脑,而许多人更乐意称他为天才。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两种哲学著作和思想对分析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早期哲学影响了欧洲大陆流行的逻辑原子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后期哲学给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决定性影响。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他前后期的哲学思想及对现代哲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哲学产生背景 19和20世纪之交是西方理论科学的危机时期。亚里士多德曾把理论科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三门。然而,这三门学科在世纪之交都发生了危机。随着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现,物理学危机被克服。数学危机的根源在于逻辑主义,后来也被克服,从而摆脱了危机。哲学面临的危机比物理学和数学更加尖锐,历时更长。哲学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些基本观念、原则和方法的失效,而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险。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指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浅析

文化殿堂 ·64· 2010.09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浅析 李方芳[1] 方秀龙[2] ([1]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 [2]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2) 摘 要: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是他一生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维特根斯坦把《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义概括如下: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主要表述了“语言游戏”“私人语言”“反对私人语言”“家族相似”等概念。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 语言游戏 反对私人语言。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LI Fang-fang [1] FANG Xiu-long [2] ([1]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 [2]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2) Abstract: Wittgenstein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nguage school in western philosophy. His key works are Tractatus and Philosophy which show his philosophy life of the two mutually contrasting stage. Wittgenstein summarized the Tractatus all as follows: Who can say, are able to make it clear;Those who cannot say, they should remain silent. In the Philosophy, the Wittgenstein mainly expressed the "Language games”, “Private Language ", "no private language, ""family resemblance”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Tractatus; Language Games; Against the private language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1] ,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 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是通过《逻辑哲学论》走入哲学舞台的。他认为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为代表的前期思想,可以被认为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就是以逻辑分析为手段,以处理具体的命题意义为特征,不追求建立体系,而力图通过澄清命题的意义来解决哲学问题。[2] 他在这本书当中,建立了一套逻辑语言,并且以这种特有的逻辑语言来处理传统的哲学问题,同时他又关照了哲学本质。即是,他对哲学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哲学研究的是人类思维本质的东西,而思维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表达的形式,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我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要划清思想的界限。但是思想的界限如何划?也就是怎么来确定可以想的和不可以想的东西?用传统的心理学的方法。但是维特根斯坦提出,一定要区分的是关于可以表达的和不能表达的,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在早期哲学当中,他把所有可说的东西,都归结为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表达的东西。而对于不可表达的东西,他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给我们交代,说凡是我们不能说的东西要保持沉默。可以说正是这句话引出了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游戏理论,也引出了维特根斯坦的新思想。 在1929年初,他从奥地利的小学返回剑桥之后,到底发生多大的变化,引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逻辑哲学论》是在1912到1916年完成,在1921年才正式出版的,但是正如维 特根斯坦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要读他的《哲学研究》,一定要参照他的《逻辑哲学论》 。如果没有前面这本书的背景,就无法理解后面这本书的意义。那么,维特根斯坦到底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提供了什么思想,使他必须参照第一本书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提出,我们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可以显示。何谓显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但是这种思想或情感并没有直接写在小说里,而是通过阅读作品,让读者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出对人性、人生和对生活的关注,这就叫显示。同样,维特根斯坦正在这种所谓显示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的概念和所谓不可说的东西。 作者简介:李方芳(1986.8—),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哲学系08级研究生,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方秀龙(1976.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安徽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程。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5, 3(4), 146-15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410373321.html,/journal/ml https://www.doczj.com/doc/8410373321.html,/10.12677/ml.2015.34019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 Hongju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Oct. 17th, 2015; accepted: Nov. 6th, 2015; published: Nov. 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841037332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ology of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hich concludes two parts: his early thoughts and his later thoughts. His early thoughts refer to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his book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which we summarize as Picture Theory. His later thoughts include “language games”, “form of life”, “rule- following”, “family resemblance”, “private language”, and “meaning as use”. Particularly, the idea of “language games” fully embodies Wittgenstein’s pragmatic thoughts, that is, participant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use and an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is a speech act 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only in a specific context. Each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has got its own intention. Mean-while, the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or rules so that the two partie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 utterances, that the hearer can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obtain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Wittgenstein, Philosophy, Pragmatics, Picture Theory, Language Games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王宏军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9日

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 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自变量)位置。)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 间[Farbenraum]所包围。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 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 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因为物质的

维特根斯坦_语言游戏说_述评

1维特根斯坦简介 维特根斯坦于1891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一个富有而且颇具音乐气氛的家庭。14岁前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906年进入柏林———沙洛腾堡工学院学习。1908-191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从事喷气发动机、推进器等的研究设计工作。1911年秋,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习和研究纯数学,接受弗雷格的建议,来到剑桥大学做了罗素的学生。罗素对他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字:热情、深刻、认真、超群出众。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前后期不同的语言哲学思想基础上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意义理论,即“图像论”和“使用论”。“图像论”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思想,这个思想与逻辑分析学派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使用论”则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它对日常分析学派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曾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一个维特根斯坦,其前后意义理论迥然有别,而且它们分别又对语言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哲学史上是罕见的。因为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维特根斯坦也不例 外,所以说他的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应该更有价值(这里并不是贬低他的“图像论”),本文主要就是讨论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使用论”,也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 2“ 语言游戏说”简介2.1“ 语言游戏”的界定维特根斯坦是在《蓝皮书》一书中提出“语言游戏”的,他把使用语言(“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语言组成的整体”)比作一种游戏。这一概念最初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者“原始语言”。他认为,人们是在做语言游戏的活动中通过语言的用法来知道语言的意义的。维特根斯坦为了说明他的语言游戏说,他列举了下棋的例子,如果把象棋者的“帅”拿出来对一个从来没有玩过象棋游戏的人来说“这是帅”,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并不知道“ 帅”的具体用法。只有告诉他“帅”在游戏中的走法,或者“只有他玩过了别的游戏或者观看别人玩‘而且看懂了’时,这时说“这是帅”才是有意义的。在《蓝皮书》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解释是:“语言游戏是使用符号的方式……是儿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 华紫武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使用论”,维氏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文章首先对其基本观点及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从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介。它主要对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形成以及语用学的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言语行为;家族象似性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8)01-0092-04 2008年第10卷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1.,Vol.10.2008总第88期 JournalofChaohuCollege GeneralSerialNo.88 收稿日期:2007-09-05 作者简介:华紫武(1979-),男,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第一节概说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 语言的本质;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 涵义与指称理论; 语言的意义和证实; “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 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自然语言句法分析; 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

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胜过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反映了“言”“行”对立的观念。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面,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如,考试时交头接耳,是一种作弊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十二次演讲后,由听讲者厄尔姆逊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笔记,对照奥斯汀的演讲提纲,

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作为分析哲学的创始者之一,维特根斯坦特别关注语言哲学。无论在其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都占显著地位。《逻辑哲学沦》和《哲学研究》分别是维特根斯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在这两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语言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下来我将通过本文试图介绍、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支持意义逻辑指称论的观点。名称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关系,即指称关系。名称的意义即名称所指称的对象。关于命题的意义,按照图像论的观点,命题的本质在于描述事实。所以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与事实之间的描述关系,或者说在于它是否是事实的图像。在图像论的观点下,语言必需反映事实或与事实的逻辑相符。所以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追求语言的确定性,主张意义的指称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哈克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几个不同领域比作一棵大树,语言哲学是这棵大树的干,而数学哲学、心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长出的几个分支,可见语言哲学在其后期哲学中所处的地位,它是哲学的干,是整个哲学的研究方法,即用日常语言分析方法来考察哲学问题。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意识到了图像论的困境。只要认真考察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日常语言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并非是与世界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语言并非世界之投影,如果坚持其为图画的话,那它所反映的也只是世界和实在的一部分。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是作为他整个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研究》的开篇,维特根斯坦向大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朴素语言,或者是原始语言。这是他前后两个阶段不同语言观的缩影,一种是奥古斯丁的图画,这是脱离了生活的语言。奥古斯丁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语言观,而许多哲学家,包括罗素,弗雷格及早期的维特根斯坦都试图将这幅简单的图画应用到更多其它复杂的情况。另一种是建筑师和助手之间为某一目的而交流信息的对话,这是日常语言。维特根斯坦把这两种语言都叫做语言游戏。 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给语言游戏做严格的定义,这与这个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反对事物具有本质的哲学立场是一致的。有时他把原始语言称作游戏,有时他又把语言和那些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为语言游戏。正如棋类活动包括棋的下法一样,语言游戏本身包括游戏规则,即语言用法。无论游戏规则还是棋类规则,都是一种内在构成规律,规则构成游戏本身。人们只有学会棋子的下法,才能学会某种棋类活动,而人们只有学会某种语言的用法,才能学会某种语言。 在图像论中,语言使用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所以语言的用法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日常语言不具有逻辑的严密特征,正如他所言,我们在游戏时,可以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这就意味着语言的用法是动态的,多样的,我们不能一老永逸地学会词的固定不变的用法和意义,同一个词,或一个表达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种语言活动中,语言与世界发生了联系:语言和世界统一于晤言的运用之中。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建立理想语言只是一种哲学幻想而已,自然语言本身是充分的。对于有人认为自然语言过于粗糙,无法做出精确的表达这一观点,反对逻辑语言,回归日常语言,这不但是他在对自己前期语言哲学观进行批判,也是对西方传统的批判。在反对形式语言的看法上,维特根斯坦与摩尔、斯特劳森笄人及许多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一致。 维特根斯坦为了说明各种各样语言游戏的关系,提出了家族相似的概念。按家族相似的观点,虽然游戏之间有某种共同的特征,但这种共同的特征不是贯穿于所有的语言游戏之中,“如果你看这些游戏,你是不会看到所有游戏的共同点,你只会看到相似之外的和它们的联系。”家族相似的观点和“语言游戏”的概念一样,强调语言、概念的开放性。即我们的概念及其使用都不能严格定义的。家族相似是对语言或事物具有本质的观点的批判。在维特根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正是第二部分相当重要。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病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的困境 作者:张志伟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期 维特根斯坦哲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日常语言的态度上。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寻求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并且把形而上学的错误统统归结为日常语言的误用。在后期哲学中他却认为,?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像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造。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1][P322]。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批判的重心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企图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语言与它的使用分离开来,企图发现语词概念的普遍定义,并且通过它来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实在对象。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对象——语言——并没有变,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立场依然如旧,但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的确有新的思想出现。这种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说。 本文试图围绕?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针对所谓?哲学病?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并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哲学话语的困境。 一、?语言游戏?说 在《哲学研究》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关于语言的性质的两种不同观点。首先,他将奥古斯丁的有关思想看做是传统语言观的代表。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对象的,因而一个命题或语句的意义乃源于外在于它的实在对象,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根据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的:?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一意义与该词相关联。词所代表的乃是对象。?[2][P3]维特根斯坦承认,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和他自己关于概念图式对象的前期思想都属于这类实在论。[2][P32]实际上我们关于语言的通常观点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他并不否认语词具有?实指定义?(die hinweisende Definition),但是认为并非所有被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于是,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另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 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这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2][P4] 这种语言观与奥古斯丁式的语言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把语句和语词看做是关于对象的表达,而是看做某种按照一定规则而进行的使用活动。例如,我们学习石块的概念并不是根据对象,而是通过它与石柱、石板、石梁等语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B什么是石梁等等,而是交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如维特根斯坦说,?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P5]。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出发,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2][P7]所谓?语言游戏?,意即我们的语言是按照一定的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 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

【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是一种结构。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比西方语言的结构复杂得多。汉语是语词的各个单元的集合物,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立的意义,这些独立的单元构成了语言。与语言相关的是汉字,汉字是由偏旁和笔划构成的。汉字,语词,语句,意义形成一个网络,成为一个语言的体系,这就是汉语的结构。汉语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能指与所指的特殊性。 语言是能指与所指关系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是索绪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属于符号系统,它是符号系统中最微小的部分。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者”与“所指者”,就是说,一切符号都毫无例外的包含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也不例外。比如说,作为语音的“桌子”就是能指者,作为词的意义的桌子就是所指者。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一个语言符号。因此说,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模式基本上是序列性的,它同时在两个系列展开。索绪尔认为,语言体系就是一系列语音上的差别与另一列意义上的差别的平列相统一的系统。 我国古代也有人研究汉字这种符号系统,他就是著名文字学家和语言学家许慎。许慎的时代,还没有系统和结构以及符号这些概念,然而他的一部《说文解字》巨著却成功的解释了所有汉字的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形式极为壮观的汉字系统。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许慎研究的重点是文字的“能指”方面,即结构形式与读音方面。他的语言理论为研究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与许慎的研究方向相反,魏晋著名玄学家王弼强调语言的“所指”(意义)方面,他提出了重要理论:“得意忘象忘言”。在他看来,“忘象”就是“得意”,“忘言”就是“得象”,象不能包罗万象,言也不是一切内涵。他认为,“得意”在于“忘象”,“得像”在于“忘言”;“忘言”与“忘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意”;要做到“得意”必须“忘象忘言”。得意是根本的,“象”与“言”都是达到得意的条件。他看到了三者的差别,看到了易象的局限,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意”——思想内容被神秘化了,它是最根本的东西,“象”与“言”只不过是认识它的暂时的中介物。这种抛开理性分析,只靠直观领悟而求得认识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衡量,王弼这里恰好论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言”与“象”都是“能指者”,“意”(意义)是“所指者”。从这种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王弼的错误在于:割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片面强调所指。很显然这是错误的,没有“能指者”,“所指者”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语言载体。 索绪尔理论的语言背景是西方语言,因此,它适用于那种语言是没有疑问的。然而,用它来讨论汉语的结构关系需要有一些变化。从上述引语可知,“能指/所指”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语词”这个层面,它既不包括音节和音素(字母),也不包括语句,虽然,它们并非不存在能指/所指关系。我们的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它的符号是象形文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它的偏旁乃至笔划都有一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是全方位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结构。就是说,在各个层面(笔划,偏旁,文字,词,句)都存在能指与所指关系,它们形成一个能指与所指的嵌套结构关系。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汉语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笔划的能指与所指。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图画演变而来,它的笔划当初是象征事物的某一部分的。笔划的名称和形式就是能指者,它所象征或表示的意义就是所指者。从“能指”的角度来说,笔划是最简单的基础构件,它的名称与形式也比较单一。但是从“所指”的角度来说,它是高度压缩的语句,就像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变为中子一样。太空中有一颗白矮星,就是一颗中子构成的恒星,它是恒星引力收缩的产物。原来,笔划的含义是丰富的,后来它被压缩了,浓缩了,成为一个汉字整体的组成部分。比如“马”字的四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马的腿(所指);“日”字中的一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一团火(所指);“人”字中的两个笔划——一丿一捺(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人的主要器官——两手(所指);“刃”字中的一点(能指)表示“刃”在这里(所指);偏旁“亠”中的“丶”(能指)表示这里最高,是高处,顶部(所指)。汉语中的这个“丶”,它形如手指的尖端,似乎是表示人们在用手指一点(作动词用)说:“这是……”或者“┅┅在这”,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指示代词的功能。再如,“天”字中的上横(能指)表示天(所指),“土”字中的下横(能指)表示地(所指),应当说明一下,抽象的“一”不是笔划,而是偏旁或者文字。由此可见,许多笔划具有能指和所指关系,这里不想更多的列举。然而必须指出,这种关系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的,要结合有关文字作具体的分析。孤立的笔划是没有固定含义的,它在具体的文字结构形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托姆曾经用动力学和生物学解释语言的变化,认为语言是运动的,象生物一样,也有它的发育过程;他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