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设计:高春峰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复审:王树东)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

二、自主学习

1、初次阅读,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借助字典为加粗的字词注音。

旃璘诺敦券

亡何其人亡语卒辇

2、再次阅读,大声的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遇到疑难问题先与讨论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3、积累文言字词

一词多义:

而翁知我又有某以千金寄之

而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以无以应

卒辇而致之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提问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4.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

5、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

四、巩固练习

一、解释粗体字的意思。

1、重诺责,敦风义()()

2、亡何,其人亡()()

3、且父未尝语我也()()

4、而翁知我()

5、卒辇而致之()()

6、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二、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实话实说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2、掌握重点词义(加粗的)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

就傅读书()师应之曰()

即问()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此非常儿也()3、一词多义

先生是年乃能言

言日数千言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几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几二千年矣

三、讨论探究: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戴震难倒老师表现了戴震的什么精神?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当堂检测

翻译句子:

1、日数千言不肯休

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3、先生是年乃能言

五、学习小结: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周旺中学初一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语( ) 卒()辇(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 敦风义(敦:风义:)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语: )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翁: ) 卒辇而致之(卒:辇:致:) 亡何( ) 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春语文版语文七下《古文二则》word导学案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 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 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 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8课导学案及答案

28、《观潮》 学习目标: 1.读懂读通文章,记住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知道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艨艟数百()如履平地()罗绮()僦赁看幕()万仞() 2、《观潮》选自《》,作者,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课堂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 当堂检测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自强()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你知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最新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胸有成竹》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胸有成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熟练地复述这个成语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习文与可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同学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9页。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3.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分析字形。

4.汇报识字结果。 (1)认读生字卡片。(个人读,齐读) 闻wén名妙诀jué琢zuó磨mo 形态tài颜yán色 季jì节时辰chen凝nínɡ神逼bī真 谦qiān虚xū画huà画房前屋wū后胸xiōnɡ有成竹(2)分析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胸诀琢颜谦上下结构的字:态季 半包围结构的字:闻磨逼虚屋画 5.练习书写,老师做重点指导。 “胸”的右半部分的笔顺:。 “闻”的笔顺: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读了课文内容,你们能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什么问题吗? 2.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1)文同画竹的妙诀是什么? (2)“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3.师:这些问题你会回答吗?学完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弄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开火车竞读——齐读。

广西北海市初二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关键字】语文、建议、认识、提高认识、自主、自觉、深入、合作、建立、掌握、研究、精神、形势、汲取、分析、拓展、指导、提高、统领 广西北海市初二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 版语文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在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复述两个小故事,能根据课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2)有关人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祖逖,东晋名将,字士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即更.刮目相看祖逖.主簿.同寝. 蹴.琨非恶.声骁.健铠.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博士古义:今义: (2)望风古义:古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孙权劝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2.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原文回答:。)吕蒙学有所成了没有,从哪里看出?(原文回答:。)这属于描写。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看”的? 4.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孙权、吕蒙和鲁肃?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第二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祖逖北伐》主要写了祖逖年轻时的几件事?反应了他怎样的品格? 2.你从祖逖身上学到了什么?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祖逖是一位少年英雄,除他之外,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少年英雄呢? 我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观潮 课题:观潮课型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文章,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 2整体把握文章,说出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潮”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说说文中有哪些你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至少两点)学习重点:翻译文章,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 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 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 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 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雷霆()杨诚斋()艨艟()如履平地() 倏尔()一舸无迹()善泅()僦赁()罗绮() 2.辨明词义: 既望方玉城雪岭出没 倏尔略不相睹皆披发文身江干 溢目溯迎而上如履平地随波而逝僦赁3.重点句子翻译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合作探究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1.通过梳理文章,说说文章四个段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着眼点和立足点分别是什么?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文中从哪些词语来写钱塘江潮之“伟观”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用成语语来形容一下这种景象。(至少三个) 3.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4.文章题目是观潮,通过自主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钱塘江潮之“伟观”,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面从写作方法来进行赏析。 拓展运用: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

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1)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欲卿.()涉.猎()即更.()刮目相待祖狄.()少.有大志()蹴.琨觉()此非恶.声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卿当涂 ..()见.往事耳()..掌事()但当涉猎 蒙乃就学 ..()及.鲁肃过.()()即更.刮目相待()(1)蹴.琨觉()(2)此非恶.声也()(3) 自相鱼肉( ...). (4)人思自奋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6)因.起舞()(7)狄将.其部曲 ..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掌事:但:多务:孰若: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古文二则(司马光)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导学案 语文版

22、* 古文二则(司马光)孙权劝学祖逖北伐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背一背: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二、读一读,听一听: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三、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1、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2、小组讨论,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出: 3、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 ●重点提醒: 句:A:蒙辞以军中多务 B非复吴下阿蒙!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词:D当涂掌事博士卿孤士 E但孰若就学乃过 四、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岂……邪!但……耳” ③“卿言……大有所益” 五、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 小组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六、复述故事情节: 七、当堂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2)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3《古文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23.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 )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 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 听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谓从者 ..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 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导学案28课111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 【55-28-1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学法指导: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1、填空: 《观潮》选自,作者,字,号,(朝代)文学家。著有、、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艨()艟()shū()尔一舸()善泅()倍穹() 珠翠罗qǐ() sù( )迎而上Jiù( )赁()看幕如lǚ()平地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沃:(2)倏尔黄烟四起倏尔:(3)人物略不相睹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5)珠翠罗绮溢目溢:(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方:(8)如履平地履:(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逝:(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 出没:(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古义:今义:(2)吞天沃日古义: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今义:标枪:古义: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3)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身百变()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8

23.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 2.理解两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自主学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郢.人()白垩.()斫.()峨.() 卒.()援.()霖.雨()辄.() 3.一词多义 尝①尝试为寡人为之()②臣则尝能斫之() 然①虽然,臣之质死久矣()②慭慭然() 质①臣之质死久矣()②黑质而白章() 操①初为霖雨之操()②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4.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堪称伯牙的“知音”? 探究二:拓展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第二课时 探究一:整体感知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探究二:理解提高 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我的收获 学习了本文,你收获了什么? 23.古文二则 自主学习

1.周战国道家《庄子》;寇(又名御寇)战国《列子》 2. yǐng è zhúo éxī cù yuán lín zhé 3. 动词,试,试探副词,曾经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样子 名词,对象,搭档名词,花纹的衬托面,底色名词,琴曲名动词,持,拿 4.略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 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探究二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 之情。 探究二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我的收获 略

八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2.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在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复述两个小故事,能根据课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2)有关人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祖逖,东晋名将,字士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即更.刮目相看祖逖.主簿.同寝. 蹴.琨非恶.声骁.健铠.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博士古义:今义:

(2)望风古义:古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孙权劝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2.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原文回答:。)吕蒙学有所成了没有,从哪里看出?(原文回答:。)这属于描写。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看”的? 4.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孙权、吕蒙和鲁肃?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第二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祖逖北伐》主要写了祖逖年轻时的几件事?反应了他怎样的品格? 2.你从祖逖身上学到了什么?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祖逖是一位少年英雄,除他之外,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少年英雄呢? 我的收获 1.读完《古文二则》这二则故事,你从中积累了几个成语? 1.你从吕蒙和祖逖身上汲取了哪些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卿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即更刮目相待 )(2)此非恶声也( ) (3) )(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 涉猎( ) )蹴琨觉( )祭酒 即更( )刮目相待 ) 此非恶声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蒙乃就学( ('' 自相鱼肉( )及鲁肃过( 蹴琨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华南虎》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8《华南虎》课中导学案 【学习方针】 1.理清思路,全体掌握诗篇结构。 2.学习标志的写作方法,了解华南虎标志意义。 3.了解诗人在窘境中不平的品格和对自在的巴望。 【学习进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教师安置咱们收集有关“虎”的成语,现在请咱们说说。 二、预习查看 1.查看预习学案的完结状况。 2.查看课文吟诵及字词掌握状况。 3.查看收集的作者、著作等状况。 (1)华南虎: (2)牛汉(1923—): (3)写作布景: 三、全体感知

1.华南虎在窘境中不平服,软禁中力求自在和品格独立,具有傲慢不羁的魂灵。本诗创造于“十年动乱”的特定时代。这是一个软禁生命、戕害魂灵的时代。诗人以一颗灵敏的心,激烈地感触到这种悲怆和磨难,一起也感触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坚强奋斗精力。 2.自读这首诗,品尝诗中含义。 3.小组内互读,沟通研讨不理解的当地。 四、研读赏析 1、百兽之王的华南虎遭到怎样的待遇? 2、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耻辱”? 3、诗人笔下的这只山君具有怎样的特性? 请从课文中找 出诗句阐明。 4、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5、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6.作者最终写“我总算理解……”中“我”这时理解了一些什么?

7.诗人为什么没有被风景如画的漓江景致招引,却偏偏 被这只笼中之虎深深牵动?是华南虎的什么深深牵动了他?你 从哪里看出来? 8.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 五、拓宽延伸 1.有关“虎”的成语有哪些? 2.日子中还有许多具有华南虎这样具有不羁魂灵的人物,你罗列出在窘境勇于与命运作坚强反抗的“山君”吗? 3. 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讲堂小结 正如《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 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灭掉,可便是打不败他。咱们要有虎的精力,以自己强壮的精力来开辟人生的荆棘路,做日子的勇者、强者、胜者! 七、合格检测 八、作业 收集有关虎这种动物的有关资料或故事,并讲给咱们听。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

课题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 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重点、难点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故事。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故事。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卿()为()孰()遂() 涉()猎更()邪() 2、解释词语 当涂 辞 孤 卿 见往事 孰 更 见事 治经 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 三.探究交流展示 1、读文:(1)教师范读。 (2)学生组内互读。 2、译文:(1)组内互译。 (2)组员展示。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无奈、自豪;鲁肃---真诚。 4、孙权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开始学习,效果如何? 明确:“非复吴下阿蒙’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 6、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明确: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解读背景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宫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25-28课)导学案含课文同步知识点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25-28课)导学案及知识点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一、播放动画,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配音: 同学们,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人有的性子急,有的性子慢。如果一个性子很急的人和一个性子很慢的人碰到了一起,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看看到底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2.指导两读课题:(出示课题和以下文字) 齐读课题,请突出人物的性格; 齐读课题,请突出人物的身份。 3.师生交流。 二、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缝、箱、夸”等11个生字,会写“性、卷、货”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衬衫、负责、手艺”等词语,积累“衣”字旁的字,认识多音字“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了解“裁缝”与“顾客”之间的故事。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 学习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习难点: 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会复述故事。 学法指导(供教师参考) 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课学习中。然后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了解“裁缝”与“顾客”之间的故事。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三、字词运用 (一)读准生字。 xìng juǎn huò qǔ jiá kuā 性卷货取夹夸 wù chèn shān fù zé yì 务衬衫负责艺 (二)词语认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出师表》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28.出师表

作者、题目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命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2、解题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写作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28课时 与圆有关的计算导学案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28课时 与圆有关的计算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 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将正多边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2. 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及组合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3. 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及组合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⑴各边________,各角_________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正多边形的_________. ⑵ 正多边形都是_ _对称图形,一个正n 边形共有____条对称轴.如果正n 边形的边数为偶数,它又是____对称图形 . ⑶圆的有关计算公式(设半径为R ,圆心角的度数为n ?): ① 圆周长C =_________,弧长l =______________. ②圆面积S =______________, S 扇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圆锥: ②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________. 这个扇形的______是圆锥的母线长, 这个扇形的_______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二、典型例题 1.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 : (1)(xx·北京)若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是150°,则该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6 B. 12 C. 16 D. 18 (2) (xx·沈阳)如图,正六边形 ABCDEF 内接于⊙O ,正六边形的周长是12,则 ⊙O 的半径是___________. 2.与弧长有关的计算 : (3)(xx·咸宁) 如图,⊙O 的半径为3,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连接OB OD ,,若BOD BCD ∠∠=,则弧BD 的长为___________. (4)(xx·安顺)如图,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尺ABC ,在水平桌面上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若12 BC cm =,则顶点A 从开始到结束所经 转到△A B C '''的位置, r l O

古文二则 (私心)

下渔口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稿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下)设计:黄新华陈卓祥刘翠娥审核:(学生姓名: 班次:)课题古文二则(私心) 学习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 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全面了解《后汉书》的文学特色。学习 难点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师教法 学习流程 时间 控制 学生 学法 一、预习反馈 1、作者、作品积累: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 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 被杀。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 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 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正音 辄叱遣之( )( ) 便宜 ( ) 性质悫( ) 蕴藉 ( ) 省视( ) 3.疏通文意,理解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诸子或时谏止 2)、辄叱遣之 3)、性质悫 4)、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5)、然少蕴藉 6)、不修威仪 7)若是者 8)虽不能省视而竟夕 二、讨论交流 1、阅读《私心》,理清本文的结构。 2、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评价第五伦的?你怎样看待这些评价? 3、课文是怎样刻画第五伦谦虚自省的? 10 10 抢记 小组 检查 科代表 计分 教师 小结 科代表 分配任 务 小组 讨论 学生 展示 教师小 结补充

最新语文教案: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最新语文教案: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 案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 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难点:在阅读中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 文主旨。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 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1、记一记《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 《》,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 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 《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 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的 高尚品质。 2、读一读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③ 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 其人亡( ) 愕

()语( ) 卒 ()辇(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 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3、译一译①以组 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 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 讨解决。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词的意思重诺责(诺责: ) 敦 风义(敦:风义: )不立券 ( 券:)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语: )归之 ( 归:) 而翁知我 ( 而:翁: ) 卒辇而致之 (卒:辇:致: ) 亡何 ( ) 愕然()以 千金寄之(寄:)④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寄千金而 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2)券在心,不在纸。(3)卒辇而致之。(4)重诺责,敦风义。4、讲一讲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 【探究课文】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