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山顶草甸植被的影响及草甸植被的保育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1.18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探究Ⅱ丰富度、匀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维持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东灵山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塞区,其奇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探究旨在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丰富度、匀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状况。
在探究中,我们选择了北京东灵山地区的典型自然景观进行采样和调查。
采样地点包括山地、草地、湿地和森林等不同生境类型。
在每个采样地点,我们使用线性样方法进行样本点的设置,每个样方的大小为10m×10m。
在每个样方内,我们记录了全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依据丰富度、匀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
探究结果显示,北京东灵山地区的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
我们在该地区共记录到植物种类300余种,其中包括大量的本地特有种和珍稀植物。
不同生境类型中的植物种类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山地和湿地地区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多,而草地和森林地区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这表明地形和气候条件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在丰富度方面,我们计算了各个样方的物种数和香农-威纳指数。
结果显示,不同样方的物种数和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样方的物种数在10-50之间,而香农-威纳指数在2.5-3.5之间。
这表明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不同样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整体丰富度较高。
在匀称度方面,我们计算了皮尔森匀称度指数。
结果显示,不同样方的匀称度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匀称度较高。
这意味着植物群落在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相对平衡,各个物种的数量分布相对匀称。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综合思量丰富度和匀称度的指标。
我们计算了不同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0.6-0.8之间,表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总之,北京东灵山地区的植物群落表现出较高的丰富度、匀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这反映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植物群落的组成相对平衡和稳定。
然而,由于本探究仅在有限的采样点进行了调查,样本的局限性较大。
北京百花山旅游活动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向春玲;张金屯【摘要】According to field sampling and choosing index of vegetation landscape fe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veget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e reserv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landscape features were less affected by natural factors, but each vegetation landscape features and natural factors had some relevance. In human factors, the width of tourist road and proportion of species companying with huma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logical effect value, it show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vegetation landscape. In conclusion, when ecological tourism was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factors on the vegetation landscape should be reduced.% 通过实地取样并选取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百花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山地(高山)草甸研究进展引言山地草甸是山地林线以下中山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 多优良禾本科和豆科牧草, 是优良的放牧地。
在近几十年来,山地(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植物种群及其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产力降低,植被盖度变小,草地系统中牧草种群退化,有毒、有害草种群数量增加。
草地植物变为矮、劣、稀等特征,草地植被演替过程加剧,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被破坏后丧失了固有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和恢复能力的减弱。
山地(高山)草甸作为一种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价值高于其经济价值。
, 但目前旅游开发对该草甸干扰明显, 亟待加强保护。
山地(高山)草甸研究概况张秀兰(2008)等为研究亚高山草甸类草地退化及草地保护对策,在实地测定大量样方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物种数、草地质量指数、优良牧草比例等指标作为评估指标,制定了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生态质量评估的4级指标值。
选择各级别典型生态区域,对其现状和指标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诊断提供量化指标。
其中主要涉及公式;杨文才等研究青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植被状况,土壤状况,干扰状况,生态服务为准则层,初步选择了20多个指标,并举行专家咨询会,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归并以及重要性表态。
经过专家咨询会最终选取了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毒害草比例、植被盖度、优势草群高度、植被枯落物、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全氮、生草层厚度、土壤微生物、裸地比例、鼠洞密度、虫口密度、放牧强度、浅层蓄水能力、土壤碳储能力、植物种丰富度、侵蚀控制20个指标,这些指标能够较好反映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青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的天空花园”。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状况日益恶化。
为了保护这个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科学家们进行了植被恢复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植被恢复的关键在于了解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和植物种类。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土壤贫瘠。
因此,植被恢复项目需选择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植物种类,并进行对应的栽培和保护工作。
其次,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方法和技术。
例如,种子库保存可以应对现实困境。
科学家们收集高山草甸中的植物种子,将其储存于种子库中,以备需要时进行种植。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品种,还能提供大量的种子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此外,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也可以通过人工引种来实现。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深入了解了高山草甸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能力。
他们选择适应高寒环境的植物种类,并进行人工引种。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使其更加健康和多样化。
植被恢复研究不仅注重高山草甸的植被恢复,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科学家们通过种植高山草甸中特有的植物种类,吸引和提供栖息地给许多珍稀的动物物种。
例如,雪豹、藏狐等高山动物依赖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因此,植被恢复工作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并非一蹴而就。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极端,可能出现植被引种不成功的情况。
因此,科学家们还需不断进行实验和研究,寻求更有效的植被恢复方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的干扰,共同努力维护这个宝贵的生态系统。
总之,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是一项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期待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使其重现昔日的繁荣和美丽。
高山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与恢复高山地区作为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高山生态系统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与恢复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高山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需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高山地区通常富含许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同时也具有科学研究和保护的价值。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这些特有物种的栖息地,避免人类活动的破坏。
其次,高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需要关注土壤和水源的保护与修复。
高山地区的土壤脆弱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植被丧失和土壤贫瘠,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加强对高山土壤的质量监测和治理,防止过度利用和污染,以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
同时,对于受损的高山水源,需要制定科学的水源修复方案,保证水质和水量的恢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高山生态系统的保护还需要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
保护高山生态系统不仅是政府和环保组织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共同参与。
公众应该加强对高山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和脆弱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这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志愿者活动、制定相关奖励机制等方式实现,提高公众对于高山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高山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途径。
高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需要超越国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可以通过共享科学研究成果、制定跨境合作计划等方式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和管理高山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山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与恢复工作需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土壤和水源的保护与修复,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以及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和恢复高山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破碎化,这不仅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山草甸是一种生长在海拔高于3000米的山地平原或缓坡上的草原类型,由于气候寒冷、形成土壤复杂、水分供应不足等特殊环境条件和牧民放牧等原因,导致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植物物种丰富、生物量低、生产力较低。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长,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牧民活动中,大量畜禽过度放牧引发了植物资源衰竭和土地退化,这些都对高山草甸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了影响,也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科学家和环保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关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生态恢复工程。
这种工程主要采用的是人工干预,包括植被恢复、土地保护等手段,以达到重建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西藏,科学家利用折叠式塑料温棚的方法,改善了草甸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并且保护了植物免受大风、雪压、雨淋等天气的影响。
实际效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高山草甸的植被恢复和保护。
除此之外,科学家和环保组织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方法来保护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例如限制放牧、修建围栏、实行草畜平衡等方式。
这些措施帮助减少了过度放牧的问题,使得草甸植物有了更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对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监测和调查。
科学家和环保组织通过定期的生态监测和调查,对草甸植物的种群数量、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究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性质和规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高山草甸的特性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及其保护对策研究高原草甸生态系统是高山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特征主要包括植被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较高、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以及较为脆弱易受干扰等方面。
为了保护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强保护意识、科学管理、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开展科研等。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植被丰富多样。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常见的植物有高山隆头茅、藏北紫花泽泻、纤细画眉草等,这些植物以其适应寒冷、高海拔等特殊环境的能力而形成独特的植被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同时,高原草甸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高,物种组成复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其次,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高原草甸地区具有大量独特的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例如,高原草甸地区是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也是许多哺乳动物的迁徙通道。
保护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对于维护这些珍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第三,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肥沃。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高原草甸地区受到的降水量较多,以及冰雪融水的滋润,导致地表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此外,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丰富。
高原草甸地区常年有较高的降水量,冰川融水和山间溪流都是该地区的主要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不仅满足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的生活需求,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饮用水。
然而,高原草甸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弱的抗干扰能力,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目前,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受到过度放牧、过度农业开垦、水资源过度开采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
为了保护高原草甸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
首先,加强对高原草甸生态系统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增强保护意识。
同时,应加强与当地居民、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的长效机制。
草甸植物多样性与入侵生态学研究草甸,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开放型植被。
由于草甸植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草地保护、河流修复和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下,草甸的植被结构和功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其中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外来入侵物种的增加。
1. 外来入侵物种对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指的是人为引入或意外传入生物物种,向原有生物物种群落侵入并与之竞争、繁殖,最终形成协同或占据优势地位的物种。
草甸植物多样性与入侵生态学研究表明,大量的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草甸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草甸植物多样性的降低。
一方面,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植物,它们以快速适应环境为目的,往往会选择逐渐替代草甸中的原生植物,使得原生植物的多样性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外来入侵物种也会对生物的群落构建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它们往往会威胁到草甸生态系统内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改变了草甸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外来入侵物种对草甸植被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草甸植被结构是指草甸内各个种群植物的组成与生长方式的总体描述,也是以生态位为中心,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等生态学原理的体现。
草甸植物多样性与入侵生态学研究表明,外来入侵物种会对草甸植被结构的特点和分布带来很大的冲击。
首先,外来入侵物种的增加会改变草甸植被分布和组成,使得草甸内往往出现更多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新种植物,这种改变不仅会对原植被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带来影响,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带来很大的威胁。
其次,外来入侵物种的增加会使得草甸环境土质变差,草甸中的植被一旦被某种外来入侵物种所代替,其他生物往往会失去食物来源,从而削弱甚至消失。
因此,草甸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3. 处理外来入侵物种对草甸生态的影响对于草甸植物多样性的重复,容易的措施是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增加,降低它们对草甸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入侵物种的控制方面,国内外都存在相应的研究和措施,比如在合并管理和生态修复的领域,不少研究人员都针对草甸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控制方案实践。
北京的高山草甸(二):灵山草甸位于灵山之巅的亚高山草甸东灵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西北部,与河北交界,距京城约120公里,主峰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最高峰,海拔高度超过庐山、泰山、黄山等著名的山峰。
登顶灵山主峰灵山之巅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蔓延在整个3000亩方圆的山顶部,犹如绿毯一样,植物种类达800余种之多。
绿草如茵的绿毯上,花样繁多的山野花卉、葱翠的灌木丛、一群群的牛羊、5000亩高耸挺拔的白桦树林和松树林交相辉映。
灵山地区与北京城区的温差值是10℃~12℃,当你身处如此一个绿色清凉的环境当中,尽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位于灵山的亚高山草甸灵山还是自然世界的野生动物园,常年生活在此的野生动物有700多种。
不经意间,就可能在松林间、草甸上、草丛里、甚至在岩石的角落,发现许多小生灵栖息着,比如活跃的松鼠、毛发油亮的狐狸、矫捷的野兔、成群的山鸡、不畏艰险的野山羊、灵敏的狍子、四处乱蹿的野猪,国家稀有珍禽――褐马鸡等等,当然,还有那不得不提的牦牛,北京只有这里有牦牛,也在此扎根繁衍。
这些野生动物在灵山的庇护下和谐共存着,同时它们也使灵山洋溢着更多的灵气和魅力,形成了较为原始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
从聚灵峡灵山古道可以登顶主峰从下马威也可以登顶主峰灵山既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也是当年八路军与侵华日军多次发生激战的战场。
如今灵山之巅仍有古长城遗址,石砌城墙、烽火台依稀可见。
灵山作为北京的“屋脊”,在爱山人的眼中充满了神奇,让人向往。
如遇气候交替之季前往灵山,在气压、湿度、植被的更迭变化下,浓重的云雾水汽会使山峰变得若隐若现,显得较晴日时更加诡秘,远看、近看皆有神山之感。
从下马威上灵山的小路登上灵山之巅可观云海、赏日出、闻花香、听林涛,真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顶上还可以看到牦牛。
第17卷第2期2002年4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 E I N E AR T H S C I ENCE SV o l.17 N o.2A pr.,2002文章编号:1001-8166(2002)02-0235-06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山顶草甸植被的影响及草甸植被的保育对策江 源,赵海霞,刘肖骢,常玉涛(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摘 要:通过对北京东灵山海拔1500m以上草甸植被资源的调查,共获得41个面积为4m×4m 的样方资料。
将不同草甸群落按照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进行归类,并对各个草甸群落的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灵山山顶草甸植被以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次生草甸群落为主,原生性草甸仅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山顶及其邻近地段;②种类组成最丰富的草甸群落位于海拔1510~1900m的地段,这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旅游活动的影响已经使山顶原生性草甸受到威胁,局部地段草甸植被退化严重;④限制马匹活动,适时、适度提高缆车票价,在草甸分布地段部分拆除并制止新建饭店、旅馆,实行旅游功能分区规划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草甸承载力研究等,是现阶段草甸植被保育的重要措施。
关 键 词:东灵山;人类活动;草甸;退化;保育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东灵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属太行山系,其地理范围大体在北纬39°48′~40°04′,东经115°24′~115°36′之间,主峰海拔2303m。
东灵山不仅是北京地区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主要高峰之一。
分布于东灵山海拔1500m以上的大面积山地草甸,特别是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上区域的原生或次生性山顶草甸和灌丛,不仅是整个北京地区宝贵的植被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也是华北地区山地植被中的重要类型。
如分布在本地区的鬼箭锦鸡儿(C a r agana j u b a t a)灌丛是该植被类型在中国分布的东界[1],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又如文献记载东灵山地区共有高等植物997种(调查区面积约70k m2)[1],而本文所调查的东灵山主峰附近区域(面积约15k m2)中就有高等植物406种。
调查区面积虽然只涉及整个东灵山地区的21.4%,而高等植物种类已占其40.6%,物种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东灵山亚高山地区的生境条件具有坡度大、生长季短的特点,因而植被覆盖度降低后表土易受侵蚀。
此外这里的山顶草甸和灌丛植被在种类组成方面与周围中、低山地区相比相似性较低,一旦遭到破坏,会因为种源缺乏和生境恶化而难以恢复,从而造成植被和植物物种资源的严重损失。
多年来的农业垦殖活动以及近年来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旅游活动,对该地区的植被和植物物种资源已造成很大压力,认识人类活动对东灵山植被和植物物种资源的影响,寻求合理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1-12-07;修回日期:2001-1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编号:398993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效应温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植被景观作用机理的研究”(编号40071002)资助. 作者简介:江源(1960-),女,甘肃正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研究.E- m a i l:j i angy @b nu. e du. c n1 研究区概况1.1 生境条件概况东灵山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
据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1](站点海拔高度1150m),东灵山地区年平均气温5~11℃,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8.3~25.1℃,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10.1℃;年降水量为611.9m m;而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集中在6~8三个月。
本文所涉及的山峰顶部范围(1500~2303m),因海拔较高,气温相对降低,而降雨则有所增加。
土壤以山地棕壤(海拔1500~1800m)和山地草甸土(海拔1800~2303m)为主。
1.2 人类活动史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寒冷、生长季节短,东灵山海拔1500m,尤其是1800m以上地区的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相对中、低山地区而言在历史上一直较弱。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对山地植被资源的保育构成了巨大威胁。
据野外实地调查、访问及文献记载,人类活动对东灵山海拔1500m以上地段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砍伐。
根据本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目前残留的华北落叶松(L a r i x p r i n c i p i s-r u pp rec h ti i)植株,对比华北落叶松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区等特征[2],可以认为目前华北落叶松之所以在东灵山地区没有天然林分布,主要原因是人类砍伐破坏所致。
目前分布在1500m以上,局部延伸至1800m地段的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p h y ll a)林,不仅部分是落叶松林破坏后的次生林,而且其本身也受到长期的人类砍伐活动影响。
(2)垦荒种地。
本地区虽为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地段,但仍有悠久的人类垦殖历史。
据位于海拔1440m的江水河村村民称,这里居住的人口过去主要靠开荒种植莜麦、马铃薯和砍伐木材为生。
本研究的野外调察过程中,也观察到多处面积不等的农田和撂荒地遗迹。
(3)旅游开发。
独特的生态条件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使东灵山成为近几年北京地区最有特色和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点之一。
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旅游观光活动(远足攀登、跑马遛山等)以及与其相关的道路、索道、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东灵山植被资源新一轮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植被数据样方法调查获得的时间为1999年6~9月。
为保证全面反映各类草甸植被类型的特征,在借鉴、对比中外不同样地调查方法的基础上[3~5],本文未采用传统面积为1m×1m,而是采用4m×4m的样方,共获得51个群落样方资料。
其中纯草甸群落样方41个,另10个为夹杂有部分灌木的群落样方,以求对该地区的植被资源有全面的总体了解。
在进行群落调查的同时,对根系层的土壤进行采样,取样深度为5~30c m,重复2次。
土壤样品分析在实验室内进行,主要分析项目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等。
气象资料主要来自北京市不同气象站的多年观测值。
此外从1998年以来,灵山气象站亦开始观测,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天气信息,但仅有夏季几个月的观测数据,因此数据系列不完整,本文仅作参考。
植物种类的鉴定依据《北京植物志》[6];草甸分布图主要根据实地考察、结合查阅资料和访问资料绘制。
3 植被研究分析结果3.1 主要草甸植被类型根据调查,东灵山海拔1500m以上地区的草甸植被类型主要包括3个群系10个群丛:(1)丝柄苔草群系(F o r m.C a re x c a p ill a r i s)。
・丝柄苔草、铁杆蒿(A r t e m i s i a g m e li n i i)群丛。
・丝柄苔草、龙芽草(A g r i m o n i a p il o s a)群丛。
・丝柄苔草、小红菊(D e nd r an t h e m a c han e ti i)、蓬子菜(G a li um v er um)群丛。
・丝柄苔草、兰花棘豆(O xy t r op i s c o er u l e a)、小红菊群丛。
・丝柄苔草、矮紫苞鸢尾(I r i s r u t h e n i c a)群丛。
・丝柄苔草、珠芽蓼(P o l y g o num v i v i p a r um)、乌苏里风毛菊(S au ss u re a u ss u r i e n s i s)群丛。
・丝柄苔草、紫苞风毛菊(S au ss u re a i o d o s t e-g i a)、珠芽蓼群丛。
(2)菊叶委陵菜群系(F o r m.P o t e n till a t ana c e-t if o li a)。
・菊叶委陵菜、鹅绒委陵菜(P o t e n till a a n ser i-na)、龙芽草、丝柄苔草群丛。
(3)猪毛蒿、黄花蒿群系(F o r m.A r t e m i s i a sc o p-a r i a+A r t e m i s i a a nnua)。
・猪毛蒿、黄花蒿、小车前、等齿委陵菜(P o t e n-632 地球科学进展 第17卷t ill a s i m u l a t r i x)群丛。
・猪毛蒿、黄花蒿、鼠掌老鹳草(G er an i um s i b i r i-c um)等齿委陵菜群丛。
上述东灵山的草甸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其中丝柄苔草群系中的前5个群丛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下的地段,与东灵山地区的白桦林相间分布于同一区域,其种类组成与海拔1800m以上的草甸植被有很大差别。
例如在1800m以上山顶草甸中常见的典型种类如紫苞风毛菊、珠芽蓼、野罂粟(P a p a ve r n ud i c au l e s s p.r u b r o-a u r an ti a c um v ar.c h i n es e)、雪白委陵菜(P o t e n till a n i ve a v ar.e l o nga t a)等,在这些群丛中均无分布;然而在中、低山地区常见的一些种类如南牡蒿(A r t e m i s i a e r i opo da)、铁杆蒿、柴胡(B u p l e u r um c h i n e n s e)、龙芽草等,则在此类群丛中经常出现。
分布地段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都表明该类草甸群落具有次生性,他们很可能是白桦林破坏后的产物。
丝柄苔草群系中的后3个群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的山脊顶部,是研究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山顶草甸植被类型。
菊叶委陵菜群系、猪毛蒿+黄花蒿群系是人类活动干扰下的草甸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 m以下不同时期的撂荒地上。
3.2 人类活动对草甸群落特征的影响本文依据草甸群落所处的生境位置和人类活动影响方式及程度,将所有草甸样地归并为9个组,以反映不同生境条件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特征的影响(表1)。
由于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的数量及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植被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7],因此在本节的分析中对该类植物的数量特征亦特别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中的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都对本地区草甸植被造成明显影响,但影响结果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