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朝现代化比较_1840_1910_

中日朝现代化比较_1840_1910_

中日朝现代化比较_1840_1910_
中日朝现代化比较_1840_1910_

第6卷 第2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6 No 122005年4月

JOURNALOFBEIHUA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

Apr.2005

?东亚研究?

中日朝现代化比较

(1840-1910)

汤重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7)

摘 要:本文以东亚三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为切入点,探究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产生的契机和条件,三国现代化的推动与领导集团的形成、演变以及三国现代化进程的异同,进而发掘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以资为当代中国现代化之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朝鲜;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5)02-0049-04

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汤重南(1940-),男,江苏武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将视角专注于东亚三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众所周知,1840年是鸦片战争发生之年,是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转折之年;而1910年,则是日本现代化发生巨大扭曲、吞并朝鲜之年。本文选题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有大量相关成果,特别是对中日现代化比较的相关成果更多,且本课题涉及面极广,本文仅试图作一些理论性的宏观审视,概括地谈一些结论性的观点,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东亚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产生契机和条件的异同。在笔者与马家骏教授合著的《日中

近代化比较》([日]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对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产生契机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19世纪中叶,东亚中、日、朝三国都遭

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共同面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与此同时,三国均为封建社会晚期,已面临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三国所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和时代课题多是相似、相近的。可见,契机大体相同。之所以概括为大体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是表示:在不同时段、不同国家间还是存在不少具体差异的。

三国在现代化运动的基础和条件方面亦有许多共同点和相异点。

从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比较,的确有不少相同之处,更有

?

94?

巨大的差异。总的看,日本的基础和条件最好,中国稍次,朝鲜(简称朝,包括整个朝鲜半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朝代甚至于国名)最差。原有制约因素对日本最有利,对中朝则有较大阻碍作用。但并不排除在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基础和条件上好坏程度、排列顺序不尽相同。

正是由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存在差异,三国的现代化运动显现出更多的不同,影响和导致其命运和后果的不同。当然,对此亦不能绝对化,并非基础和条件就命定地决定了结局和后果。

三国现代化的推动、领导集团的形成及其演变、发展的比较:

三国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存在一些基本相同点,例如,都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或刚刚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改革派。该集团都依靠或利用封建帝王,以“托古改制”的传统形式为当前的现代化运动服务。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都有一套进行现代化运动的主张和方案等。顺便指出,他们都相当年轻。

但具体深入比较三国的这一集团,可以发现其间存在大量的不同点。不仅在整体出身、社会经历、政治经验方面有诸多不同,而且在气质、能力、精神状态等方面亦千差万别。

三国这一集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不断进行着分化、改组,但最后形成的领导集团却存在诸多差别。具体比较后,总的看,日本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多出身于中下级武士,文武两道均具,在政治斗争方面经验丰富、较为成熟;中国这一集团在思想、学术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政治经验则颇为欠缺;朝鲜的这一集团显得较为幼稚,虽有理想,却不懂得实行,

还天真地以日本为依靠力量,终成悲剧性人物。三国这一集团的政治实践及后果亦大相径庭:日本,成为新的统治集团,实现了现代化;中国,不断蒙受挫折、失败,但影响及作用不小;朝鲜虽精神可嘉,却基本上是悲剧。至于对三国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的历史评价,则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其有历史性贡献的方面,也应看到均有不足为训之处,并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即使工业化成功、顺利,亦不能就全面肯定其进步性、正义性等。对三国现代化的价值判断及评价则是另外的问题,决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化发展程度相提并论,或完全等同。

三国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三国现代化运动的宗旨、目标、路线大体相同。这在其学西方、搞改革、行维新等方面均有明确体现,而且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也都有所反应。

我们将视野再放开阔些,不仅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维新和朝鲜的甲申事变,而且比较日本的攘夷运动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日本的“改革世道”及农民起义与中国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日本的“殖产兴业”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甚至比较日本的倒幕运动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等,同时亦注意与朝鲜的反侵略斗争、甲午农民战争等相比较和对照,则可以看出,中日朝三国,特别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各有优劣利弊的。但历史结局却十分明确:日本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化运动,或被镇压,或破产失败,或半路夭折,长期未获成效;朝鲜则虽有短暂顺利之时,亦有较深远影响,但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被日本吞并。

?

05?

反思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成败的原因,除基础条件和原有制约因素等不同之外,我以为还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应予考虑:一是现代化的各种力量、各种有利因素、现代化运动的各个层面能否同时汇聚而发生综合效应与作用;二是反现代化的一方力量是否相对强大或弱小,这里还包含有现代化推动集团的领导集团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策略,分化瓦解反对力量,使其在现代化运动中变小或暂时削弱甚至只是一时保持中立这一因素。

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表明,这两点甚至成为其成败的决定性原因。

至于超出本文所论时段,后来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中国辛亥革命打落皇冠,宣布共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本则不断从侵略战争走向侵略战争,导致大日本帝国最终的败亡,现代化遭受巨大挫折,战后才又重新崛起;朝鲜半岛获得独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得到独立解放,迅速开展着现代化运动,而大韩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已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等等。

综合比较东亚三国现代化,至少可归纳出以下三项最主要的历史经验或教训:

第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现代化成败的根本前提。

第二,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近代时期,近代资产阶级能否掌握政权,建立巩固的资产阶级政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第三,现代化领导集团是否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能否稳步推进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诸领域的改革,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最后,本文愿在此提出几点不甚成熟的思考:

第一,如何看待、把握国内与国际条件的关系问题:笔者在对中日朝现代化推动以及领导集团和现代化运动比较过程中,注意到国际环境对三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不赞成把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并列,视为主要因素的观点,更不同意将国际环境视为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和主因。因为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朝鲜,自主性还是相当大的,并未严重到西方列强“不允许”中国或朝鲜“发展资本主义”的程度,亦未严重到当时中朝已不可能进行或完成现代化的程度。关键或决定性因素还是由中国、朝鲜的发展状况、两国的国家政策及现代化推动和领导集团、现代化运动自身等多方面决定的。

第二,如何估计、评价西学传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笔者对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进行比较后,亦注意到西方思想在三国传布的状况不同,而这一不同,对这一集团的强弱、水平、素质高低影响颇大,应予以特别的关注。还更应看到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三国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应措施,进行了不同的文化抉择。笔者亦注意到三国对待本民族传统的不同政策、策略,这与对待西学传布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认真、冷静地审视传统,特别是对中日朝传统中的优秀因素应给予充分评价,而不能以西化为准绳,应认识到传统是现代之基,东亚现代化亦必然带有自身特色。在这方面,总的看日本处理得较为得体,故阻力较小,现代化易于取得成功。笔者曾在“传统文化对近代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参见《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中“中日传统文化的现代作用”等相关章节,辽海出版社2000年5

?

15

?

月版)文中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亦不再重复。

第三,如何认识三国现代化成败的因果关系问题:笔者对三国现代化运动进行比较后,注意到以往的不少著述,有的强调某一种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的则追述得过于久远,甚至从日本列岛形成的地理、自然条件等论起,还有的则以结果论原因,亦有的过于绝对化,似乎中日朝三国的不同结果是命定的、必然的。笔者主张还是要看到诸种因素均在各自的系统中发挥着作用,是“合力”决定着三国的现代化进程;笔者主张全面分析,力避片面性和绝对化,亦要对偶然因素给予重视,对现代化领导集团的主观能动作用亦应适当重视。

历史已然往矣,既不能假设,也无法改变,但绝不是命定的只能是这样一个结局: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必然成功,中朝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必然失败。如果一切结局真的都是必然的、铁定的,一部历史不就变成宿命史,或是宿命论的应验史了吗?应该从具体的历史研究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得出结论。应该说,历史曾给予过中、朝两国重新选择的机会,只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两国均没能把握住机遇。如果这样,就会如何;如果那样,又会如何……,我们似不应嘲笑类似的历史假设,而应该允许和理解历史研究中对诸多变数、变量予以适当考虑甚至做某些假设、推论的叙述,因为这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亦应该重视现代化推动、领导集团甚至领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和比较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东亚三国的现代化问题,正是为了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及开展未来的活动,以便能够审时度势,清晰观测和正确把握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内外方针、政策,从容应对挑战和机遇,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东亚地区的合作与稳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李丽 责任校对 李开拓】

ComparisonofModernization

amongChina,KoreaandJa pan(1840—1910)

TANGZhon g2nan

(Chinese Academ y of Social Sciences,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 y,Beijin g100007,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earlier periodofmodernizationofthethreekin gdomsineastAsia,this paper planstoinvesti gatethechanceandtermofcreation,the pushin g power,formin ganddevelo p2 ingofleader groupandthedifferenceandsimilarintheir progressofthethreeKin gdoms’moderniza2 tion:China,KoreaandJa pan.Thenwecandi gtheex periencesandlessons,drawlessonsforthe modernizationofcontem porar yChina.

Ke ywords:China;Ja pan;Korea;Modernization

?

25

?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 “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 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L 世纪中 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 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 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 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 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 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史学界 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 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 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 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 同。!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 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 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 幕府统治之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 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K!% 年至!KHL 年间,幕府 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 国人出海的法令。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 “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 应处死罪。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 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 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M ! N (B!%) 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 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 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 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种 “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 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统治当局 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同时期中国的 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 策。!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F 个海关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分析 王 颖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对中西方选举制度的理论基础、选举过程的监督、选举经费的来源、选举制度的目的和选举的方式方法等做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 52;D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46(2004)04-0025-04 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选举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标志,成为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选举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制度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狭义的选举制度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本文所论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选举制度虽有共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各自呈现不同的个性色彩。本文通过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中西方选举制度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举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西方现代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学说。近代西方社会笼罩在封建王权的专制制度之下,封建专制制度是无视人的制度,它只承认一个原则:朕即国家。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激烈地批判这种君权至上的原则,认为封建制度使人类遭受屈辱、丧 失尊严,是既不公平而又荒谬的制度。西方近代意义上的选举活动,是在资产阶级确立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权在民”思想的创始人卢梭认为,人民的主权至高无上,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运用主权的人应当而且必须是缔约建立国家的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资产阶级创造了代议制的形式,让人民选举代表机构,由它来行使人民委托给它的权力。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身阶级局限性的影响,广大人民因财产、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制约,常常被排斥在选举之外,不能真正行使国家权力。 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前苏联的选举经验,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选举权一直被滥用,它们的选举制度是由财产决定的,“他们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的限制,使 选举原则成为本阶级独有财产。”[1] 1871年,巴黎公社的产生为马克思构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提供了现实的经验,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公社各 收稿日期:2004-09-18 作者简介:王 颖(196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现主要从 事政治制度研究。 V o l .6N o.4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Jou rna l of W uhan J iao tong Po lytechn ic 2004年12月 D ec .2004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化之对比。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决定着中日古典园林的规模,而且两国的地形差异决定中日古典园林的体量和特征。中日两国的气候差异决定其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园林建筑小巧玲;岭南气候炎热,园林建筑疏朗俊秀。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以此适应炎热气候。在树木方面,中国园林树木较少,多为自然式的种植,南北的地理气候差异也表现在植物种类上的差别。日本雨量充足,可用林木资源丰富,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 下图为日本栗林公园里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营造的一处景观。

中美选举制度之比较

中美选举制度之比较 内容摘要:中美选举制度无论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规定上,还是在选举机构、选举经费来源、选举过程以及选举规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两国的国家元首选举更是值得浅析的。文章通过对两种选举制度的比较,发现其差异,并从实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分离,加强对选举的组织与宣传力度,注重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直选范围,提高选举技术含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规则角度出发,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选举政治现实政治中美选举制度相同和差异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保障,政治选举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体系已趋于完善。中国是历经五千年的封建专制国家,一直以家族血统传承政治职务,政治选举制度始于近代,仅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所以无论从选举的政治理念还是选举模式,选举制度都还相当不完善,西方国家臻于完善的选举制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尤其是美国这个特殊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构建的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他们的这种先进制度不仅需要我们选择性的学习,而且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故我国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应该保持“拿来主义”的姿态,立足本国国情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当今最成熟和健全的民主体制,所以美国总统选举一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从总体来讲,美国总统选举方式是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典型,

尊重承认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并不意味着一切照搬西方民主。民主作为一种普适价值理念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是实现民主的具体制度设计完全可以不同,也必须不同。不同水平的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等因素所构造成基本国情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民主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上的差异 中国的选举制度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美国的选举制度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有不同的规定: ( 1)选民: 出生在美国、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达到所在州的居住要求; ( 2)参议院议员: 年满20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 ( 3)众议院议员: 年满25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九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 ( 4)总统: 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年满35周岁,在美国居住年满14周年。 二、选举机构的差异 中国目前各级各类的选举机构都是非常设性的或暂时代行职权的组织。如果从层次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中央选举机构、地方选举机构和基层选举机构。美国的中央选举主持机关是联邦选举委员会,属于常设、独立性的机构(即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的专门机构)。 三、选举经费来源的差异 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经费的规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费的来源是公费还是自筹上。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17年版)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 代替GB/T21010-2007 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 一级类 二级类 含 义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0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枝、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3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0204 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01 乔木林地*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0302 竹林地*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0303 红树林地*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0304 森林沼泽*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5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0306 灌丛沼泽*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圊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中日近代化不同结局的思想文化因素初探(本人课程论文).

中日近代化不同结局的思想文化因素初探 【内容摘要】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文化开始,到变革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都经历了较为近似的路径,但结局却迥然不同。“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同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而对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启动运行来说,往往是先有现代化意识,后有现代化运动,即哪个国家首先对西方文明产生了科学的感性认识,便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捷足先登,占据领先位置。从这一意义上说,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以“有形”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开其端绪的,而是以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新的世界观的确立这些“无形”的变化揭开序幕的。” 【关键词】现代化意识起点文化形态 中日两国作为被侵略的被动型现代化国家,随着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东亚被迫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新的世界体系。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起步之时,就已经处在现代化发达国家所谓的“世界体系”的包围之中,“外国的侵略与挑战和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常常成为引发大变革的动因或催化剂[1]。”资本主义世界化潮流给东方带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客观上给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提供了发展契机。中日两国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适应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变过程,先后发起了旨在通过摄取西方工业文明以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在与外部世界联系方面比日本更具有条件和优势,而后来的结果却是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越而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而中华帝国则不幸被迅速解体,从傲视‘四夷’的天朝大国降为备受凌辱的殖民地。本文尝试从两国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现代化的影响方面,初步探讨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 一现代化意识的发端 谈到现代化,不得不提中日两国现代化的起点问题。这就很自然地想起日本的西南诸藩改革、明治维新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两次鸦片战争,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被动摇。面对内忧外患,奕、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站在世界地域文化的高度上,我们不妨把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和对比。这种剖析和对比,必须是全方位的(见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研究框图),否则只能是片面和缺乏系统的。所谓全面,就是指要从两国园林的产生发展乃至兴衰得失,从相互影响到分道扬镳的全过程。所谓系统,就是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进行从园林的自然环境,到园林的类型,再到园林的历史,再到园林的思想,再到园林的手法,最后是园林的游览等方面的比较。这也是遵循从外部到部,从自然到人文,从理论到操作,从形态到体验的研究步骤。当然,本文只取古典部分似有些偏颇,但是,只有古典部分才是最能代表中日两国园林的最显著的差异。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通过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由此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日小,在山水方面,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大。于是,与模山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时代变迁,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往往是有些类型中国有,而日本没有;有些是中国没有,而日本有;有些是有一方较重视,另一方较轻视。为了便于比较,只有采用有该类型的一方为标准进行

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4667473.html, 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启示 作者:于海君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4期 [摘要]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各自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两国彼此的不同国情导致了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出现了五个方面的 差异,这些差异使两国的历史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探讨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 变的差异及其影响,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中日两国必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和充满理性精神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正确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日本;传统价值观念;现代化转变;差异;启示 [中图分类号]K25;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4-0069-06 [收稿日期] 2011-03-14 [作者简介]于海君(1960-),男,辽宁铁岭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传统的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对照 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 向的准则。东西方社会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传统和现代两种价值观念。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涵义及特点 传统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社会小生产体系和自然经济之上的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向的准则。中日两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的传统 价值观念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 一是突出人伦修养和等级界限。儒家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五类关系称为“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其“礼”就是规定人们上下论等和各安其分的“三纲五常”。 二是重农抑商和贵义贱利。儒家认为,民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即农业才是民众的“恒产”,因此,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价值取向,并且践行重农抑商的宗旨。儒家还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君子”的价值取向就是贵义贱利。

浅谈中西方选举制度差异和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浅谈中西方选举制度差异和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1级中药一班 11020100125 桑羽飞

浅谈中西方选举制度差异和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作为政治文化和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扬弃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当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选举制度在特点和原则等方面的差异,总结出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缺陷,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关键词】中西方选举制度差异改革完善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并称现代民主制度的三大支柱。对中西方的选举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主历程,而且有利于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计和完善结构合理的选举制度,走上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制度发展道路。 一、西方选举制度 (一)西方选举制度的特点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作为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随后的资产阶级国家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论西方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怎样不同,一般说来它们的议员和政府首脑,形式上都是由选举产生。 西方国家选举的发源地在古希腊。近代西方选举制度是伴随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借鉴古代社会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逐步产生的。西方资产阶级选举制度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 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确立,使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得到巩固,使人民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使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 虽然选举制度的产生,比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机关的方法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很少。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11级地方政府治理模块王世超201127920120 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现代化进程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面,其启动过程也包含着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血腥一面,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乃至民族与种族之间相互排斥的“零和”性质。在近代,率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列强利用其优势地位, 对亚、非、拉地区大部分民族实行了野蛮的殖民统治,打断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发展过程,也阻碍了其正常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由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速度、成败上不会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属于民族与国家间竞争的概念密切相关。中日现代化道路就是建立在国家危难、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才走上正轨的,但一衣带水的毗邻两国,其现代化的过程却完全不同。 回溯起因:挑战相似命运不同 中日两国在19 世纪中叶的“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之中。中日两国隔海相望,相互交往的历史超过2000 年。直至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一直在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圈内长期共存、交流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基本上完成对其他地区殖民化的西方列强,以先进的工业文明为后盾,以廉价商品、坚船利炮和基督教义为武器至远东地区,先是要求这一地区各文明古国接受西方式贸易方式和国际秩序,继而开始强加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把这些国家和民族逼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面对“西方的冲击”,中日两国曾同样面临被殖民化的民族危机。在突如其来的相似挑战面前,起初中日两国作出了一连串十分相似的反应:先是都坚持“闭关锁国”,其后分别采取“中体西用”或“和魂洋才”模式,试图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排斥其制度和思想,再后开始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后,日本在为之震惊之余,迅速决定掉转船头改学西方,而中国则迟迟未能作出这一转变。19世纪中叶的一步之差,使中日两国站到了截然不同的近代起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建设西方式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中国则错过了改革图强的时机,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在近代的起点上,中日两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第一,主体反应的不同。 这一点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中日现代化起点的差异,首先来源于两国的政治统治核心对“西方的冲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中国的末代皇朝清廷腐败衰落,全无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日本的明治政府生气勃勃,锐意改革开放。 第二,自然经济的相异。 在西方势力东渐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着自给自足,在近代前夕还有大量茶叶、生丝出口海外,用以抵消西方国家的鸦片与棉织品的进口。与此不同,当时日本则在西方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没有同量物品足以抵消其巨额入超。经济上的危机感也促使此时的日本极力学习西方,寻求尽可能利用西方科技来增加生产。 第三,国际环境的区别。 19 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表面上类似,实质上具有很大差异。当时,从印度洋东渡而来的西方列强更为垂涎的瓜分对象是中国,而不是作为西方国家“东方航线”终点的日本。西方列强对日本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没有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也没有提出

从中西方选举制度对比来研究中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从中西方选举制度对比来研究中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以美国选举制度为例 李勇 222009*********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 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对中西方选举制度的理论基础、选举过程的监督、选举经费的来源、选举制度的目的和选举的方式方法等做比较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方;选举制度;对比;完善 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 选举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标志, 成为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选举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制度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 狭义的选举制度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本文所论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各国的选举制度虽有共性,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各自呈现不同的个性色彩。本文通过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 一、中国与美国选举制度的比较 1.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上的差异 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之一。选举权指公民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法定权利;被选举权指公民被选任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法定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常由宪法、法律加以规定并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美选举制度在对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上存在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现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件较为宽松,完全不受诸如财产、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 选举经费来源的差异 选举经费是选举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保障选举质量的物质基础。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经费的规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费的来源是公费还是自筹上。按照现行选举法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选举法之所以规定“公费选举”的原则,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人民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中国更强调组织的统一指挥、领导,从中国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程序上看,中国选举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选举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三点。政党制度不同,政体制度不同以及选举制不同。而中西方经济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同为间接民主,西方的代议制与中方的代表制从本质上看都大同小异。 首先政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制,另一种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多党制。而中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为一党专政,即为一党制。政党制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和原则不同。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这种私有制而产生的。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尽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代表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而多党制、两党制则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因此,西方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我国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西方是以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而我国则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原则。 其次政体制度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应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大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 最后选举制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种组织推荐候选人的作法,存在一定的有利之处,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似乎选举本身是与选民或代表无关的事情,选民或代表除了被动地给他人投票之外,再无别的作为。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制度的核心问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选举实践中,很多人甚至干脆将选举活动当成了人事安排活动。选举制度的人事制度化,也使选举往往只有举而没有选,当选者有职而无责,民主也因而失去其本来意义,并使国家面临政治民主虚化的风险。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 内容提要从“长时段”的角度宏观审视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启动进程,就会发现,在明治维新前的一个多世纪前,亦即18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实现了由传统世界秩序观到现代世界观的“无形”之变,开始了以摄取西方文明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而同时期的中国,则仍陶醉于“天朝意象”之中,难以自拔,这使得两国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已经存在一个不小的“时间差”,直接导致了两国现代化的不同命运。这告诉我们:在宏观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事件比较”,而应注意“过程式”的长时段比较,进行探源式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起点中日非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现代世界观 十八、十九世纪,在富于侵略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面前,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先后发起了旨在通过摄取西方工业文明以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从历史上看,这些非西方国家虽然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其社会内部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变化,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率先勃兴并“骎骎东来”的形势下,其“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发生,往往都是以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体认和大力摄取为前提,“自上而下”地发生的,目的性极强,具有明确的历史起点。但在确定起点的标准和具体标志问题上,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现代化的起点问题做一比较研究,以揭示中日现代化启动运行的特殊规律,进一步理解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得失。 一、问题的提出 谈及中日现代化的起点问题,学术界往往把目光投向19世纪中叶前后,并很自然地想起日本的西南诸藩改革、明治维新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作为中日现代化启动发轫的标志。民国以来,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是“西洋列强冲击论”。即以中日两国在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的重压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为现代化起点的标志。如1937年王芸生提出:“我们若以江宁条约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那么,“神奈川条约则为日本现代化的起点”。①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一、日本古典园林的分期及代表园林形式 (一)分期 1、泊来期:大和、飞鸟、奈良时代---古代园林 2、和化期:平安时代---古代园林 3、佛化期:镰仓、室町时代----中世园林 4、综合期:桃山、江户时代----近代园林 5、革新期:明治时代至今----现代园林 (二)代表园林形式 ?大和时期、飞鸟时期(公元300~710) ?奈良时期(710~794)池泉庭園 ?平安时期(794~1192)净土庭园和寝殿造庭园 ?镰仓时期(1185~1392)早期枯山水 ?室町时期(1392~1568) 后期枯山水 ?桃山时期(1568~1615) 茶庭 ?江户时期(1615~1867) 回游庭園(后期池泉庭園) 二、 1.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不能泛舟。 平安时期 2.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是指平安时代贵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私家园林);相对于寝殿造建筑的庭园形式叫“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庭园由建筑、露地、池岛三部分组成,池中可泛舟,水道可设曲水宴。 橘俊纲(1028-1094年)著《作庭记》 园林实例 ?平安京东三条殿庭园遗迹 3.净土庭园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现于人间。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实例 ?平等院凤凰堂庭园 4. 枯山水 国师梦窗疎石,镰仓时代的枯山水造园家。 枯山水又称乾山水、唐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没有池水溪流,以砂拟水,以石代岛,即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 园林实例:龙安寺 5.茶庭 也叫露地或露路。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王川 一、概述 (一)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分类特点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 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 (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 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东西长25m,南北宽11m。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