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自古以来,编史修志,首先要辨疆明野。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地理专集、一统志、地方志,都对各个时期的历史疆域有详细的记述。民国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批研究以中国历代兴衰存亡为借鉴的疆域史专著相继出版,其中以苏存演的《中国境界变迁大势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为最早,而以顾颉刚、史念海合著的《中国疆域沿革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和童书业的《中国疆域沿革略》(开明书店1946年初版)影响较大,为世人所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通史和断代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民族史、地方史、中外关系史诸领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疆域史的研究展现了良好的前景。1982年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中国历代疆域史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1995年武汉出版社又出版了刘宏煊的《中国疆域史》。而林荣贵主编的这部《疆域史》则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一部观点新、视角宽、资料详、论述精,具有总结性和一定开拓性的中国疆域通史。该书以翔实的史料逐本溯源,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历史及历史特点。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
厉 声
一、中国边薯史地研究学科的特点与学科优势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领土与政治、国家经略与治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边疆地区研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以来,在边疆政局的动荡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曾有过两次经世致用的研究兴盛时期。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清朝边疆地区积贫积弱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边疆的蚕食和侵略激起了抵御外侮、巩固边疆的社会舆情,一批爱国志士仁人以自己掌握的学识,投入对中国边、海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是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日寇侵占中国东北边疆进而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批学界志士又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展开边疆史地研究,掀起了以边疆、边政、边防、边事、边情及边疆民族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又一次研究高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何以成为一门显学,为什么在近200年间能够一再形成研究热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学科的特点与学科优势决定的。

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所涵盖的历代疆域研究、近现代边界形成后的领土主权研究都是不同时期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历

史上封建王朝的领土封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祖宗传承的基业、国家的根本,版图严整,寸土必守。诚如18世纪末乾隆皇帝给英王的敕谕所称:“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界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①近现代以来,国家的统一与领土主权完整更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无论是历史上国家富裕强盛、治理井然,边疆处于稳定发展之时,或国家积贫积弱、遭受侵略,边疆处于危亡之际,还是今天中国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处于和谐发展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都一再凸显在历史与现实国家根本利益上的重要政治意义。

2.先秦以来,自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到近现代中国边界的确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今天的边疆地区(指有边界线的省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此漫长的历史和如此广袤的区域,在时间与空间上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领域。

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和深厚的发展潜力。从学科的研究内容上讲,其一是历史上封建王朝都十分注重边疆经营和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传承沿袭、不断丰富完善的边疆治理理论与模式:分封体制、属国制度、朝贡体制、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等等;其二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势的消长、内部的统一与割据所引发的疆域的伸缩变迁,边疆经营和治理模式的变化,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衰退等等;其三是中国边疆多民族共存并处、相互融合,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充分展现和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并由此在边疆地区形成丰厚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遗产;其四是今天的边疆是历史的选择与继承,中国边疆和历史疆域特定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今天中国边疆的状况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历史,同时又在当前构建和谐边疆、和谐周边关系的国策中,构成了特有的内容。凡此种种,都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不断完善和扩大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并充分展示着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学科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以边疆这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决定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其中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诸多大的学科门类以及相关学科分支,由此吸引着诸多学科门类的学者与志士仁人从边疆角度投身于维护国家利益的

需要之中;与此相应,诸多大的学科门类及相关学科分支也在中国边疆研究学科中体现着自身经世致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边疆史地研究率先成为我国历史学学科研究复兴与繁荣序幕中的重要一幕,1979年至1984年有关中国历史疆域的学术讨论成为当时历史学学科研究步入繁荣的标志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真正在学科规划下步人再一次的繁荣,是随着第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建立而开始的。在当时边疆与边界问题研究的迫切需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即着手酝酿建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鉴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间边疆与边界研究中存在的实际状况,当时(1982年)负责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胡乔木同志指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非集中专门人力,进行长久工作不为功。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下,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边疆中心”)。

边疆中心的建立使我国边疆研究第一次有了全国性的专门研究机构,通过这一机构可以集中研究力量,研究制定宏观的学科发展规划,立项重大的研究项目,协调较为优秀的研究力量从事科研攻关。边疆中心成立之初,通过对学科研究状况的反复论证认识到:中国历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是需要集中人力、花大气力进行研究的学科薄弱环节;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出发,急需加强中国历代边疆政策、中国历代边疆开发、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中国历代边疆管辖与制度研究等系列综合研究;同时,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研究史进行认真疏理与总结,在了解和熟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基于上述论证和分析,边疆中心提出了多项具有全局性的系列、综合研究项目,主要有中国历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中国边疆研究史等。自此,我国边疆史地研究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与繁荣中,形成了又一次学术研究高潮。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覆史地研究学科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十多个方面:

1.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源泉,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内容涉及领土、边疆和边界等问题,这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论著中论及国家领土、边界等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19世纪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这些观点、理论博大精深,又在列宁的著作中得到继承、发扬。但是,这些论述分散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中,大多数文章从篇名又看不出同领土、边界有什么关系,有的文章洋洋数万言,其中与此问题有关的只有一二段,阅读非常不便。对此,我国边疆史地研究者给予高度重视,并努力从中探寻理论的“宝藏”,为边疆史地学科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指导。这一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书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选出了论及国家领土、边界的论著36篇,有的全文著录,有的摘其有关部分,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还附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有关注释,以便读者阅读。这些论著的编选、出版适应了我国学术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领土与边界理论的需要,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正如吕先生在该书“编者说明”中指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国家领土和边界的精辟论述,其中有研究国家领土的形成和边界的产生的,有批判地主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疆界理论的,有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兼并和侵占别国领土的,有评论当时或历史上发生的边界事件的,还有阐述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国家领土和边界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研究国家领土、边界问题不仅有其借鉴意义,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古代疆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历代疆域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领域,边疆中心成立后就组织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重点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古代疆域史”是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负责主持,林荣贵研究员担任该项成果的主编。“十年磨一剑”,历经多次研讨、修改,这部长达161万字的《中国古代疆域史》得以在2007年问世。

《中国古代疆域史》史料翔实,内容宏瞻,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古代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整个内容包括正文、导论和插图三部分。正文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疆域,论述了从远古至秦汉统一的中国疆域发展历程,包括远古时期中国先民的活动地区、先秦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疆域等内容。中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疆域,论述从三国到隋唐再次统一的中国疆域变迁,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分立时期的中国疆域,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再建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疆域等内容。下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全面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疆域,论述了从五代十国至元明清大一统时期中国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五代十国、宋、辽、金分立时期的疆域,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再建和发展时期的疆域等内容。每一卷又依内容分立编、章、节,按照各个历史时期,对疆域格局、政区建置、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边疆经略等相互联系的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在整个疆域与管辖、经营的表述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标准:既重视统一和大一统时期,也不忽视分立时期;既重视统一王朝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王朝,也不忽视其他民族政权和民族地区;既重视中原,也不忽视外围及边远地区;既重视陆疆,也不忽视海疆。在历代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因果关系的探索上,既要看到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也要看到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宗藩关系、邦交关系、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在内容取向上要求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疆域史》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对有关概念的准确运用提出新的认识,认为古代中国疆域整个历史进程的实质主要在于“发展”而不是“扩展”;古代中国疆域从结构格局上看,是由多层次(即统一王朝或一般王朝的直接辖区和特别辖区)、多类型(即统一王朝辖区、民族政权辖区和民族地区,分立时期为各朝邦辖区、民族政权辖区和民族地区)向大一统辖区一体化发展;从时间上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导向和主流,分立意味着统一局面的瓦解,但又从另一个方面酝酿着新的统一,复后归于大一统;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从程度上看,统一的力度越来越强化。

3.中国边疆地区通史的编纂。由边疆中心负责主持,马大正担任总主编,组织国内边疆研究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包括《中国边疆经略史》(2000年版)、《东北通史》(2003年版)、《北疆通史》(2002年版)、《

西域通史》(2003年版)、《西藏通史》(2003年版)、《西南通史》(2003年版)和《中国海疆通史》(2003年版)。这一丛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在边疆通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中国边疆区域通史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出版的有《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即将出版的有《黑龙江通史》、《吉林通史》、《辽宁通史》等,《西藏通史》和《新疆通史》的编修工作也正在进行。此外,中国边疆区域通史简本也有多种,仅新疆方面的就有《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其中《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是以汉、维吾尔、哈萨克、英、俄、法、德、日、阿拉伯、土耳其10种文字出版,面向世界各国发行。

4.边界问题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传统重要领域,也是边疆中心成立后组织国内专家共同攻关的重大选题。通过30年的共同努力,国内学术界在吸收、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专著,把中国与邻国的陆地边界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南海诸岛、钓鱼岛等的研究都推向新的水平。仅就专著而言,既有吕一燃研究员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又有一些专门研究中国与某一邻国边界的专题研究成果,如中缅边界方面有朱昭华著《中缅边界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其中,《中国近代边界史》是边疆中心基础研究的又一代表作,该书集中了国内边界研究的众多专家,以64万多字的篇幅,不仅对近代以来中国与朝鲜、俄国、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的陆地边界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对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地区、与英国关于香港地区的领土主权交涉以及台湾、南海诸岛、钓鱼岛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从而把中国近代以来界务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较为集中地层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边界研究中的新成果。

5.中国海疆及港澳台研究。海疆是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国历史上“重陆轻海”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海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整体上看与陆疆研究相比仍然十分单薄,与我国数千年海疆开发、管理的历史和拥有广大海洋国土的状况相比更是极不相称。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国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许多成果先后问世,不仅在海疆历史的综合研究和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港澳地区以及海防、海军

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丰硕,而且在用国际法、海洋法等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探讨我国与邻国的海域划界问题方面也发表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是在海疆历史的综合研究方面,国内学术界不仅发表了《论中国海洋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与丧失的原因》(庄国土著,《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等学术论文,而且出版了《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旧一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海疆通史》(张炜、方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专题著作。

二是南海问题、钓鱼岛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南海问题研究上,既出版了《南海诸岛史地研究》(韩振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南海疆域研究》(李金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李国强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著作,又编辑出版了《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吕一燃主编,黑龙江出版社1992年版)等论文集,还发表了《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贾宇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等学术论文。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仅出版《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兼质日本奥原敏雄诸教授》(吴天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真陶德源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而且发表了《明治时期日本官书对“尖阁列岛”地位的认识》(张植荣、张启雄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等学术论文。

三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题研究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既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学术论文,整理出版了一些史料集,又出版一批涉及台港澳和其沿海地区历史和现状等问题的专著。仅就著作而言,台湾研究方面有《台湾通史辨误》(邓孔昭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台陆关系通史》(周文顺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荷据时代台湾史》(杨彦杰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海疆史研究》(陈在正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香港、澳门研究的专著有《粤港澳近代关系史》(邓开颂、陆晓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澳门史纲要》(黄鸿钊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黄启臣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明清士大夫与澳门》(汤开建著,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等。

四是海防、海军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不仅有《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杨策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等论文发表,而且整理出版了一批档案文献,出版了《清代前期

海防:思想与制度》(王宏斌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清代台湾的海防》(许毓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晚清海军兴衰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作。此外,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完成,如《李鸿章海防思想研究》(葛丽君,东北师范大学1993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五是运用国际法、海洋法等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探讨我国与邻国的海域划界问题方面也有一些成果问世。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张良福著,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等,论文如《海洋法公约与南海领土争议》(李金明著,《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国际法分析》(高俊国著。《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2期)、《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兼论日本主张的无理性》(高健军著,《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6.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的思想、政策与制度研究。该领域相关研究长期以来就受到学术界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更备受我国学术界重视,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如马大正主编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和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对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实践和思想进行了总结,《清代的边疆政策》则重点论述了清代边疆治理的思想、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认识、新成果。另有李大龙著《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嘿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东平著《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出版社2001年版)、张云著《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李方著《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大龙著《都护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一批各具特色对历史上边疆制度进行研究的成果。

7.中国边疆开发研究不断深入。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是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30年来我国学术界把这一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古代中国的边疆开发、边疆开发与近代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以边疆开发与近代化为例,近年就有两部很有分量的专著出版。一部是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分内蒙古、宁夏、陕甘青、新疆、西藏、川渝、云贵、广西不同地区,分别概述了西部地区20世纪的开发历程,认为

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开发历史中最重要的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开发活动,并列举了大量数据,分阶段描绘了20世纪下半叶西部各地区的开发情况。另一部是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的成果,以西部开发为切人点,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边疆地区的近代化问题。该书由13个部分组成,把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微观的地区性论述结合起来,分为导论和西藏、四川、重庆、广西、贵州、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等12个地区的专题介绍。在导论篇中,集中论述了清末民国以来中国“西部”的概念,探讨了中国西部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农业、林业、交通、教育、科技及其近代化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在近代西部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西部开发中的移民社会、近代西部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及教训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

8.中国边疆区域社会民族发展研究成果丰硕。历史上和今天的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所以有关中国边疆区域社会民族发展研究既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关系密切。30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边疆民族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表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论文、著作。仅就著作而言,以中国边疆某一地区民族发展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成果,如胡绍华著《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至汉晋时期)》(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孟广耀著《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杨茂盛著《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版)、林干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此外,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以59万字的篇幅,在全面搜集、考释各种资料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起源于先秦政治婚姻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各类和亲、联姻及其对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是中国边疆区域社会民族发展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9.疆域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疆史地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历史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制约了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史学界为主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学术探讨与争论拉开了关于疆域理论研究的序幕。近年以来,边疆中心率先组织科研力量,围绕中国历史疆域的构筑与中国历史疆

域的法律地位这一主旨,集中开展了疆域理论研究,不仅举办了多期“中国疆域理论研究论坛”,而且举办了以疆域理论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边疆史地学术研讨会”,从而在中国边疆史地学界掀起了疆域理论研究的热潮。同期,国内学术界发表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疆域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对中国古代疆域构筑、形成规律以及近代中国疆域的最终确定的探讨,对古代对边疆以及周边地区的观念认识的总结,对边疆相关制度方面的探讨,对疆域归属问题的探讨等。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变化及其规律问题长期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学者们或结合政治学中的国家学说,或运用“长时段”、“文明板块”的理论、方法,提出了自成一说的观点、认识。既有学者对某一时期的疆域结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论述,如厉声著《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006年第3期);又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历代的疆域形成、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宏观探讨,如于逢春著《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毕奥南著《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杨建新著《“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李方著《试论唐朝的“中国”与“天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李大龙著《“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等。

对于历代中国的疆域形成、变迁,学术界对于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问题颇多关注,其中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形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但在由王畿与四土两大部分构成的先秦国家形态中,只有处于中心地带之王畿与周围四工概念,并没有国家疆域意义上的“边疆”概念。有的学者引入文明板块概念,分析中国疆域的构成、形态、变化及其特点,认为中国历史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为1820年;伴随着“嘉庆志”与“嘉庆图”的登场,标志着清帝国已具备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基本要素——领土、主权与国民(臣民)意识。

中国古代疆域的相关概念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议题,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其中,对于天下、四海、中国、疆域

、版图是边疆理论的五个基本概念,有学者认为大致形成于先秦时期,在历史演进过程的各阶段疆域不仅在指称对象上不同,而且说话主体与被陈述或描述对象的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应将疆域概念与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进行系统考察。有的学者以“中国”国家概念的演进为切人点,考察了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特点。还有学者对于唐人的“中国”、“天下”、“国家”观进行分析。认为唐代“中国”一词为天地之中之国之义,同义词有“中夏”、“华夏”、“中华”等,“中国”不代表唐朝实际统治的领域,仅代表唐朝统治的核心地区;并不具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它只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中国边疆地区对外关系研究取得众多新成果。边疆地区的对外关系是中国边疆地区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领域,不仅涉及到各时期边境、边界变化等问题,而且与历史时期边疆地区政局变动和经济文化发展及中国对外交流的关系密切,因此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众多,总体上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边疆各个地区的对外关系研究都取得一定进展。东北边疆方面,主要有黄定天著《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西北边疆方面,主要有厉声著《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许建英著《近代英国与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等。西南边疆方面,主要有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吕昭义著《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永攀著《英帝国与中国西藏(1937—194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东南边疆方面,主要有孙宏年著《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这些著作在相关研究领域都有不同程度创新。

二是边疆探察史研究取得新成果,不仅翻译了一批外国来华探险者的著作,如日本人日野强著《伊犁纪行》(华立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而且出版了马达汉、桔瑞超、斯文·赫定等国外探险者的传记。此外,我国学者还与国外学者合作,开展专门的研究,对马达汉新疆考察的相关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突破点。边疆中心与芬兰学术界合作,2006年举办了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中、芬两国学者既有研究新疆的历史学

者,还有研究俄罗斯、藏学、蒙古学、环境学、地缘政治等多领域的学者,会议发表的论文涉及到多个领域和主题,使这一研究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11.边疆社会调查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通过深入、科学的调查为边疆史地研究奠定基础,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是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边疆民族调查的基础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各边疆省区社会科学院、各边疆省区大学等学术部门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边疆地区又开展多项历史与现状调查,成果卓著。边疆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边疆地区调研工作,并通过课题立项和与边疆地区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工作站等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调研网络。仅仅在2002至2006年间,由边疆中心学者主持的边疆社会调研项目就达14项,先后有近百人次参与了边疆调研活动,如边疆中心主持的“当代中国边疆典型百村社会民族调研”,以新疆为侧重点,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5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吉林两省的自治州同时开展。经过二年的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诸多的初期成果。

12.档案文献研究。档案文献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基础,30年来备受学术界重视,已经整理出版一批专题的档案、文献,其中综合性的史料汇编有《中国边疆史志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西藏研究方面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清代藏事奏牍》(吴丰培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南海诸岛方面的档案文献汇编有《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韩振华主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越南关于西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文件汇编》(戴可来、童力合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等,近代海军方面整理出版了《清末海军史料》(张侠等编,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中华民国海军史料》(杨志本主编,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台湾海防档》(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1997年版)。

不仅如此,近年在档案、文献整理方面又有新的重大进展,又有一批边疆档案已经整理出版或正在整理之中:一是《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共12册,800万字,收录]2余万件满文边疆档案的编目;二是《清代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1册;三是《珲春副都统衙门档》(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版)

,238册;四是《满文边疆档案。新疆部分》6万件和《新疆档案选辑》6万件已接近成书的尾声。这些档案在边疆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比如,《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由边疆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共同整理、编辑,收录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所藏的珲春协领和副都统衙门的档案,始于1737年,止于1911年,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但以汉文档案居多。其中绝大部分是簿册类档案,少部分是折件类档案。这批资料的出版,对加深东北边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八旗制度史和中外关系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东北工程”、“新覆项目”与“西南边覆项目”



2002年2月,“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立项。从2002年到2006年五年间,“东北工程”先后设立子课题项目:研究类73项,档案文献类8项,翻译类课题18项(主要是翻译有关东北边疆的俄、朝、日文著作,计20余部),资料信息库建设2项。“东北工程”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和精力对东北三省与国外的相关历史研究资料信息做了汇总,分别建立了对国内外学者开放的数据库。为了让广大国民和一定层次的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东北边疆的历史和现状,正在组织编写普及读物。

“东北工程”为期5年,于2006年底到期,2007年进入结项阶段。其学术成果及对东北边疆研究的推动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

一是学术成果方面。首先是完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类著作;其次是整理并出版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及文献,翻译并出版一批国外相关的译著;再次是出版一批普及读物;最后,建立一定规模的资料信息库。

二是人才培养。通过这个研究项目的完成,100多位承担了项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解决了东北边疆历史研究后继乏人的问题,避免了东北边疆的历史在中国但东北研究在国外的尴尬局面之重现。很多学者通过“东北工程”子课题之研究站到了学术前沿,或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或成为博士生导师。

三是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与重点学科。为了完成“东北工程”的研究课题,辽宁大学、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延边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等东北三省的大学及科研院所,成立了一批相应的专门研究机构,或设立了重点研究课题。

四是东北边疆历史与东北民族关系学史研究得到了显著的加强,由此形成了相关学科体系;同时,东北边疆现状的稳定与发展的研究,形成

系列,得以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简称“新疆项目”)是继“东北工程”之后又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2004年立项,为期5年。至2007年底,已完成四批立项约60项子课题。目前,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进入成果出版期。

2008年8月,又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简称“西南边疆项目”)立项开题,总项目可分为4个大部分:

一是研究类。其中包括以边疆历史研究为主的基础研究、以边疆稳定与发展现状研究为主的应用研究两大类项目。

二是社会与民族现状调查。在西藏、云南、广西三省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基层调查点(乡镇或村寨)做5年跟踪调研。

三是档案、图籍、文献整理与翻译。其中清代部分作为重点,包括:清代满文西南边疆档案、清代三省区档案选辑、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选辑、历史地图收集与整理研究、重要历史文献、民族文字史籍整理与翻译、重要外文史籍、文献资料翻译、本课题重要成果外文翻译。

四是综合类。包括历史图片收集整理、普及读物、专题影视资料片等。



四、学科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与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

1.一些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档案文献的整理和数据库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2.边疆史地学科建设仍待完善,边疆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国内主要学术力量围绕重大项目合力攻关的同时,仍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

4.学术研究中存在着选题重复、信息交流不畅、资料数据难以共享、学术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

5.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亟待拓展与深入,例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理论、疆域体制理论、边疆羁縻治理理论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有长期存在、历史遗留的,又有在当前学术科研体制下新产生的,需要逐步解决。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力量才能有效协调、交流通畅,在各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共同攻关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本文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注释



①转引自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9页。













Copyright ? 2002 -2003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phpArticle modified by tphs Version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