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膳养生学论文——姜

中国药膳养生学论文——姜

中国药膳养生学论文——姜
中国药膳养生学论文——姜

《中国药膳养生学》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药膳养生学之姜的价值与使用姓名

学号

院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09电气工程与自动化(3)班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0年12 月23 日

中国药膳养生学之姜的价值与使用

姓名:陈健豪

学号:2009364324

院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09电气工程与自动化(3)班

在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药膳养生学》后,我觉得《中国药膳养生学》这门课真的是博大精深啊,然而我便对它产生了深深地敬意。还有的是我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美食,而且又要健康的。因此一个学期的学习真的是让我意犹未尽啊,所以我就在老师的公共邮箱里下了很多的资料下来,自己学习自己看。

然而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姜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不但是因为我对它的喜爱,还因为我们之间有这一段故事,还有的是我对它的了解也比较多。所以就选择了谈论一下我对姜的价值与使用的认识。

姜,首先说一下我与姜的故事吧。最初认识姜时,还是很小的时候,而那时对姜是比较讨厌的,因为每次与它亲密的接触,都会给我带来一种不舒服的辛辣的感觉,因此在小的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点姜不沾的。到了后来,因为我特别特别的钟爱鱼,或许比猫还更加喜欢吃鱼。因为做鱼要加姜会更好吃,我便开始接受姜,并且慢慢的喜欢上了它。然而对姜的了解也随着对它的喜爱的增加而增加。但对姜更为全面的了解,还是通过学过《中国药膳养生学》这门课程以及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后,才更为全面的了解到姜各方面的价值和用途的。下面就说说我在这门课程里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姜的有关认识吧。

姜,姜科姜属植物,也称“生姜”开有黄绿色花,其根茎肉质肥厚扁平并有芳香和辛辣味。姜一般在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且存放时间不能过长。姜的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阴湿而温暖,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地区较为广栽培,然而山东莱芜、山东平度大泽山出产的大姜尤为知名。姜的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姜的主要食用部位是它的根部,其根茎鲜品或干品可以作为调味品。姜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

姜的主要食用价值是作为调味品,同时也可作为蔬菜单独食用,因为其味清辣,只将食物的异味挥散,而不将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荤腥菜的调味品,又其将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渗入到菜肴中,使之鲜美可口,味道清香。还有亦可用于糕饼糖果制作,如姜饼、姜糖等。

在此我介绍一个与姜有关的美食吧——嫩脆可口酸姜。原料:1、新鲜嫩姜若干。2、新鲜红辣椒少许。(辣椒可根据自己的辣味喜好选择品种,红色的研制出来更漂亮。)3、晶体盐。(俗称生盐,一般研制食品都用这种盐。)4、四花酒。(酒的度数越高,酒越好,研制的食品越香。)做法:1、将新鲜嫩姜洗净,把水晾干2、把红辣椒洗净,把水晾干。3、将姜切片或者切段,切段的话要把姜稍微拍开,更入味。(我是把姜切段,这样能在更久的时间还保持它的脆口。)4、把洗净的辣椒剁碎备用。5、把辣椒放入切好的嫩姜中。(放辣椒一个是为了好看,一个是味道更好,量的多少可根据自己口味来定)6、加入适量的盐和四花酒。(盐的用量要比平时主菜多一些,)7、把这些东西都

搅匀。8、装入坛子或瓶子密封。姜腌好两天后就可以开吃了,四花酒的醇香渗透到姜里,美味可口呀!如果觉得有酒味,可以适当腌制多几天。喝粥、吃粉的时候夹上几块,再好不过了!

姜不仅是一种调味及美食佳品,它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经科学分析得姜的中药化学成分有: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樟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姜萜酮的混合物。又含天门冬素、哌啶酸-2,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树脂状物质及淀粉。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樟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姜萜酮的混合物。又含天门冬素、哌啶酸-2,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树脂状物质及淀粉。姜的营养成份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磷等。

姜的中药药性有:生姜味辛性温,常用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常用于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通过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姜炙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干姜虽与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其性能亦异。

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症。因此,用干姜制备的姜汁与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样。如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药物,必将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达不到药物炮制的目的,就不能增强具有降逆止呕作用的药物的功效。

姜的功效有:外感风寒、鼻子不通气、流清鼻涕、头痛发烧或被雨淋后发冷、肚子痛等,可用切细碎的鲜姜25克加上红糖,以开水冲泡服用。慢性胃炎、时常胃疼、恶心呕吐,可用鲜姜15克、桔子皮15克,用水煎服,一日3次。少儿咳嗽,可用鲜姜捣汁,半匙姜汁加1 匙红糖服用,早晚各服1 次。风寒骨病、关节痛、患部有冷感,可用鲜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

生姜还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日常我们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通常会放上一些姜末、姜汁。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青少年吃生姜可以美容,少女吃生姜可以使面色红润,更加充满青春魅力!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生姜有抑制癌细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可以起到防癌的功效。

食疗作用有: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但值得注意的是,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则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故夜晚不宜食用,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是有一定道理的。

姜对人体有许多益处,也不宜多食,因姜辣素能刺激肾脏,过多食用会引起口干、便秘,受寒后若喉痛、口干便秘者慎食。阴虚内热者忌服生姜。干姜太辛、太热,辛能散气走血,热能助其药力。久服则损阴伤目,凡阴虚内热、阴虚咳嗽、血热妄行、诸般热症时,均忌用,孕妇、便秘者慎用。《本草纲目》著:“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因姜和酒辛温助热,同样可以加重痔疮的病情。小儿生机旺盛,多食姜容易发生热性病症。生姜性烈而温散,多食可以损伤眼目和加重眼炎。孙思邈提及,八九月食姜,至春多患眼疾,因热而致眼病者忌姜。“姜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生姜素成分可以刺激膀胱等泌尿系统粘膜,多食加重泌尿系统感染的炎症反应。因姜性质辛而疏散走表,故功能性的子宫出血者、痔疮等皮肤病和高血压患者忌多食鲜姜。患痔疮或刚刚接种、面部充血者,不宜食生姜。

最后在此我介绍两个姜的药用方法吧:

一,瘦身姜醋浴

在盛满温水(水温约40~42度)的浴缸中放入煮过的生姜、米酒和醋,泡浴时水位不要过胸口位,浸5分钟休息两分钟,连做5次就会大

量排汗,能刺激血液循环,除了可收减肥美白外,可以收紧松弛的肌肤,治疗腰酸背痛。每星期浸一次,每次30分钟已足够。

二,生姜治鱼病

生姜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地用作调料,及用来防治流行性感冒和去火防寒,但是生姜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介绍几种生姜防治鱼病的有效方法。

1.治疗细菌性烂鳃病每亩水面用生姜6公斤,枫树叶6公斤,桑叶1.8公斤,混合煎熬2小时,然后加入猪血0.6公斤;食盐1.2公斤,全池泼洒可以治疗细菌性烂鳃病。

2.治疗肠炎病每亩水面用生姜0.2公斤、大蒜1.2公斤、土茯苓0.15公斤、紫苏0.6公斤,混合煎汁,拌细糠喂鱼可以治疗鱼类的肠炎病。

3.治疗白头白嘴病每亩水面用干姜、甘草、白术各0.09公斤,金银花、白芷各0.135公斤,煎汁拌豆浆适量,全池泼洒可以治疗白头白嘴病。

4.治疗赤皮病每亩水面用姜苗10公斤,黄药1公斤,切碎后加桐油0.5公斤、生石灰2公斤、人粪尿25公斤混合均匀,洒在25公斤草上,以草喂鱼可以治疗食草性鱼类的赤皮病。

中医药膳学论文

浅谈中医药膳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

教师成长论文谈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论文:谈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中青年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为我提供了审视自我及教师职业的诸多视角。但是由于平时只顾忙于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所以,工作起来还达不到所向披靡。另外,学习也欠缺,没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通过一年不断学习、钻研,我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逐步地走向成熟。一年来我按个人专业成长的规划,开展学习研究,现在我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快成长。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作,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累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探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专业成长中我努力做到了: 1、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①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努力每学必有收获; ②积极参加名师班的专业培训,达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目的; ③认真摘抄业务知识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做好业务积累; ④认真观摩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⑤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多渠道广泛学习的原则,切实提高专业水平,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⑥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⑦每周完成一篇教学个案或者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写作习惯,在反思中扬长、奋进、创新; ⑧坚持每天背诗一首,读书半小时,包括经典名著,古典文学,时尚美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读物等,坚持写读书笔记,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认真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和水平 ①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 ②每学期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构建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理想的课堂;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学习内容构成 (1). 中国饮食的构成:主食、副食、饮品 (2). 主食:用来获得人体所需主要营养素的谷物及谷物制品,如米饭、馒头、面条等。主 要分为米和面粉两大类。 副食:相对主食而言的菜类食品,是主食的补充食品,如菜肴、小菜等。 分类:①地方. 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 ②消费对象. 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市肆菜 ③民族. 汉族菜、苗族菜、傣族菜等 ④宗教. 佛门菜(寺院菜)、清真菜 ⑤原料. 蔬菜类、肉类、蛋奶类、豆制品类、调味品类 饮品:茶和酒 (3).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4).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内容的构成是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 技术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文化成就。 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 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价值体系的文化总是受制并依附于一定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饮食文化的技术体系离不开价值体系的承载与 传导。 2. 中国饮食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 ①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 重食、重养、重味、重利、重理 ②涉猎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兼容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表现 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的形成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取决于文化创造者的思想特性。具体表现为:①饮食文化观念的差异, ②中西方饮食文化质体表现(技术体系)的差异(原料使用,分解工艺,调味技 术,火候及烹饪方法,饮食行为)。 ★中国与西方的饮食结构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模式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用心关爱孩子的成长 新学期开始了,幼儿园为老师购置了新书,是《教师的心灵读本》系列,我挑选了其中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我一直将这本书放在午睡室中,每次带午睡我总会细细的阅读,这本书分为分为“理想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教师与知识分子,师生之间,读书、作文、修身,快乐地工作,诗意的生活”等七章,共五十一篇文章。它们均为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一些名师所著。如罗素的《教育的四种品质》、肖川的《受过教育的人》、吴非的《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没有了庄严》、苏霍姆林斯基的《争取学生爱你的学科》、于丹的《让心灵去旷野旅行》、艾米莉的《假如我有一颗心》等。读了这些文字,我常常会被触动心灵!在这本书的序言一位母亲的话使我深深的被触动了“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位母亲多爱她的孩子呀?我相信她希望她孩子的老师也一定要非常的爱她的孩子,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作为一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聪明、好动、敏感,更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爱心和耐心。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爱为基础,认真做好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 一、用爱心、耐心关心每一个孩子。 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管是顽皮的,还是文静的,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应从心底里去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使孩子知道老师关心他、在乎他、注意他,从而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

友谊和信任。如我班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小男孩,刚来到我班时几乎一天下来不会说一句话,在加上他有尿床的毛病,就更加内向了,尿湿了也不和老师说。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经常和他多说说话,并且每天午睡叫他起床小便,一学期下来,他变得开朗多了,能和老师、小朋友主动交谈,平时的游戏活动也能积极参与。这样一段时间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个小男孩向老师畅开了心扉,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 二、用细心、耐心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被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是打开人类心扉的智者。做为教师,就要进入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深处,去研读这一本本不同的书。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透明、最敏感的,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即使是目光扫一下,也会使孩子们产生深刻的感受。像小班刚入园的幼儿离开最亲的父母来到幼儿园最渴望的就是要得到老师的爱,他们的要求并不高,老师只要给每一位幼儿一个微笑或是在无意间轻轻地抚摸一下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他们就可以很开心,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从这样每一个细节处入手,关心每一个幼儿。因此,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我“把全身心的爱献给孩子”这一句话铭刻在我的心中,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氛围,用爱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具有以下特征: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遵守社会规范,适应周围环境,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幼儿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药膳学也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提高而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的防病意思不断提高,中国药膳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更加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运用其防病治病的疗效优势,已广泛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所重视。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

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养生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药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讲解

药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药膳学也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提高而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药膳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更加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运用其防病治病的疗效优势,已广泛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所重视。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养生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论文 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是推进优质教育的重心,而教师持续的专 业发展有赖于教师是如何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同伴互助的反思对教师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利用“学科教学创新的课 堂分析系统”进行反思更突显教育全面性、系统性。该系统切合了我国实际的当代课堂教学理论、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自我诊断、反思与评价的平台,更好的实现教师基于日常课堂实践中的专业 发展。教师对自身实践和同伴互助的持续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而要得到持续的、终身的专业发展,在信息化已经成为助推教 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已迫在眉睫。 教育叙事指凭借记忆或再现用叙事的语言将立足于日常教学中 的实践表述出来的一种方式。教育叙事不仅仅是事件的实录,更是对 过往经历的一种演绎、理解、注释的过程,是敞开心扉,是分享经历, 是共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把自己的理论置于实践的参照下,接受实践的检验,让承载着教育经 验的理论得到启发和提升,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得 到丰富、完善。 教育叙事的表现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尤其在信息化成为助推 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今天,除了用“案例”的形式记录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博客”这个全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交流平台。

在“博客”中根据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与广 大的群体进行深度的交流,达到深度的反思,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 化成长。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自省常新的有效手段,但由于 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教师个人的反思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因此,国际领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同伴互助”的概念,提倡教师要共同工作,共同反思,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同伴互助为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在学校环境中每个教师的专业 发展需要。教师是智慧的实践者,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观课和指导是一 种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强调基于教学实践平等的原则上通过同伴间的对话、沟通、反思和实践的形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在共同的反思与参与中自我改进以获得教师专业的追求、专 业的探索、专业的发展。 《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在国内的研究开发中属于首创,在国际研究界也极少有对这一领域的系统开发。该系统的应用为 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有效的认知工具,通过系统的反思,能准确的处理 如何矫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能建立对后进生帮助的策略,不断在反思 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观与学习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此系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情感和教学素养。这样一套辨析

中国药膳养生学 秋冬该怎样进补论文

秋冬该怎样进补 摘要:秋冬时节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 关键字:排毒,解毒,护肝 养生:秋冬进补需注重排毒 常言道:“秋风起,三蛇肥”,国庆之后,早晚的寒气愈来愈重,又到了秋冬进补的时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秋冬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大家称之为“补冬”。中国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姜良铎教授称:“正确的‘补冬’能使身体强壮而又保持窈窕。因为进入秋冬季节后,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药物易被吸收和蕴蓄,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但是,要科学进补,要补得恰当,不要盲目进补。”姜教授认为,用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法来指导冬季养生保健,会给健康带来益处。 秋冬时节忙进补 秋天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身。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市内大型超市、商场的滋补品专卖柜,各类滋补品成为抢手货。另据报道,某家大型商场国庆期间卖出近10万元的滋补品,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广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公布的《广州市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及预测》中指出,广州市居民素有进食药膳和讲究秋冬进补的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滋补药品的支出逐年增长,1995年人均支出33.12元,1999年增至41.43元,增长25.09%。 为何秋冬季节人们忙进补呢?据介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冬季节已进入进补的季节。经过炎热的夏天,人体耗损大,且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时,适当调补一下身体,是很有必要的。秋冬时节进补不仅

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 传统医学认为,秋冬进补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姜教授说,各种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均可选用有滋补作用的食品,但在进补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 进补最好先排毒 姜教授特别强调,进补也要讲究科学,要补得恰当,切忌盲目进补。因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流通,遇寒则凝滞。据介绍,当秋冬寒冷的空气作用于机体,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加上人们的运动往往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缓慢,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所以,冬季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 另外,血流滞缓,排毒管道不通畅,多种毒素易留存体内,再加之寒冷的气候会减低机体的抵抗力,这样就常常形成一种毒存体内、气血不通、正气不足的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 姜教授说,冬季养生,要避免纯补、壅补、腻补,要在排毒解毒的基础上进补,要通补结合,补得恰当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则易致毒留体内而引发多种疾病或使宿疾复发。在进补前,必须要将积聚在人体内的毒素通过消化管道、泌尿道排出体外。 据了解,各种毒素、废物存留在体内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破坏腑脏的功能及腑脏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进补,机体不但无法吸收补品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引发多种疾病,有害健康。因此秋冬进补之前必须先排毒,通得合适、补得适当才能获得真正健康。 补后更需要排毒 有关专家认为,若补得太过,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引发疾病。因为,秋冬季节传统的食补多用辛热之品,以温阳驱寒,而补药也多以温热药为主,人们往往习惯于纯补、腻补、食不厌精,故秋冬进补不当易致体内阳气过盛,

推广中国药膳的几种途径

推广中国药膳的几种途径 药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凡欲疹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这些都可看出在当时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国自古“药食同源”,中国药膳,既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的推广,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对药膳的推广提出几种设想。 使用现代科学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现代的营销观念,改进某些不合理的传统技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在已有产品的带动下,不断开拓,创新产品,使产品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一)产品商品化 对于原料相对简单且易于加工包装的药膳,可以直接以成品或半成品的方式在市场上推广。 1. 冷冻药膳食品。对于一些米、面食和糕点类食品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补益或性味平和的药物经初加工基本成形后,使用低温冷藏技术延长保存期限,在市场上投放。如冷冻人参菠饺、豆蔻馒头、茯苓包子等。 2.罐头药膳食品。可以将药膳食品用罐头生产的工艺制造而成,方便保存和运输。如糖水杏仁、冬草鸭子等。 3.袋装半成品。对于一些制作简单的饭、粥、汤类食品,可以把初加工但未经过烹调的原料包装在一起,在包装袋上说明制作方法,让购买者在家烹调后食用。如红枣糯米粥、黄芪粥、八宝粥等。 4. 药膳饮料和药酒。可以将药物和食物原料经过浸泡、压榨煎煮或蒸馏等方法处理加工包装成形而制成专供饮用的药膳饮料,这其中也包括用中药浸泡的药酒。如银花露、人参枸杞酒。 (二)药膳连锁店 有些药膳的制作工艺是相当讲究的,如果在制作方法上不能很好掌握,会使一些有效成分损失,降低了药膳的营养价值或疗效。而在用膳时,亦有“因人施膳,因时施膳”的原则,所以市场上的药膳产品是不能满足大众需要的。经营药膳房和药膳餐厅可以使药膳市场更广阔全面。虽然,在全国各个城市都可以看到药膳餐厅,但其影响和规模都难成气候。作者认为,药膳房和药膳餐厅也可以借鉴连锁经营方式。 采用连锁经营可以对原料进行统一的采购和集中储存,避免原料的良莠不齐。连锁店可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把采购、送货、加工、生产销售分开,并且使产品与服务实现标准化,更快更好地提高知名度。 连锁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综合药膳店:形成有专业医药师和烹调师、药膳炮制师的综合药膳房,用药膳治疗疾病。 大众营养药膳店:在饭店把药膳推上宴席,提供合理的饮食,营养配餐,提高人们身体素质。也可以开一些以单一食品为主的特色药膳店,如药膳粥店、水饺店、糕点店等。 养颜美容药膳店: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对于容颜十分注意,使用药膳可以治疗体质失衡问题,如肥胖、瘦弱、失颜、贫血、脱发等。 (三)网上药膳房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广泛推行,其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网上药膳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网上药膳房可以使人们在网络上和医生相互交流,进行咨询。使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下,开出符合病人的药膳处方。同时,在药膳商品和连锁店成功经营的基础上,使大家可足不出户在网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药膳商品。

中国药膳配方大全

中国药膳配方大全 药膳,是以天然的中药材为基本原料,按照医学理论,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配成处方,再与特定的食物组合,进行烹调,制成膳食菜肴。 药膳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其中涵药物之性,蕴食物之味,不但食之可口,色香味美,还能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悄然,令人老当益壮,生命之树常绿。 中国药膳,本着“医食同源”的原则,配方极其严格,补勿过偏,攻勿太猛,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纠偏补弊,通过扶正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养生目的。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帮助大家运用药膳提高健康水平,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家庭常用药膳。希望这些药膳能够进入您的餐桌。 菜肴 1.莲子猪肚 原料:猪肚1个,莲子50克,香油、食盐、葱、生姜、大蒜各适量。 制作:猪肚洗净,莲子去心,水发;将莲子纳入猪肚内,用线缝合,放锅内,加清水,炖熟捞出;将猪肚切成细丝,同莲子放入盘中,将香油、食盐、葱、生姜、蒜等调料与猪肚丝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补虚益气。适用于食少、消瘦、泄泻、水肿等病症。 2.虫草全鸭 原料:冬虫夏草10克,老雄鸭1只,生姜、葱白、食盐、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作:将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剁去脚爪,在开水中氽一下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取数枚冬虫夏草装入鸭头内,用棉线缠紧,余下的冬虫夏草和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然后放入盆内,注入清汤,用食盐、胡椒粉、料酒调好味,用湿棉纸密封盆口,上笼蒸约2小时,出笼后去棉纸,拣去生姜、葱白,加味精即成。 功效:补肺肾,益精髓。适用于老年人虚劳咳喘,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软弱,久虚不复等症。 3.柏子仁炖猪心 原料:柏子仁15克,猪心1个,各种调料适量。 制作:将猪心洗净,用竹片剖开,纳入柏子仁,放入瓦锅内,隔水炖熟,食用时根据个人爱好,酌加各种调料。 功效:养心安神,补血润肠。适用于老年人心血亏虚所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血虚便秘等症。

中华传世养生药膳

《中华传世养生药膳》分为两部分出版,是一部集中华古今传世养生药膳之大成的养生宝典, 内容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华医典的精华药膳配方、 威营养师几十年来实践的珍贵成果。影视部分通过1000分钟的国家特级名厨烹调实录,为观众亲自示范讲解了200道养生药膳的制作方法,文图部分收录了2000道古今食膳秘方辑录、300余幅菜品图片、十本古代传世医书,全套内容将其驻颜、补肾、益肺、健脾、养肝、妇女保健和春补、夏补、秋补、冬补等十大部分食膳秘方以其权威性、全面性、可视性可读性立体地呈现在您的面前,使您可学、可做,是家庭必备的生活教材及亲朋互赠的健康礼品。不必打乱固有的生活节奏,不必忍受针石汤药之苦,不必花费任何医药费用,让治疗和养生,全部在餐桌上解决。功效在饱腹之后,收益在享乐之中。返璞归真,神奇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之至理,使您轻松拥有健康。 解读药膳中华药膳在中国菜中独具特色,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研究又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其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经过严格的加工,与传统烹饪原料结合而烹制成可口菜肴、在进餐的同时起到治病养身的作用。药膳在中国源远流长,素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其取材广泛,用料考究,制作严谨,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药膳选取入食的药材一般以植物性原料居多,经过前期加工,去除异味而后方可使用。在配料时一般因人而异,根据就餐者各人不同的生理状况配以不同的药材,以灰到健身强体,治病疗伤的功效。中药与食物相配,使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有助于防病治病及疾病康复。实用性送礼送健康礼重情更深最佳的会议纪念品最佳的团购慰问品最佳的商界促销品最佳的亲朋馈赠品 ★权威可信任:中南海营养师出镜讲解国家级特级厨师亲自演示中国营养大师权威认证汇集传统营养药膳秘方影视可观看:1000分钟影视边讲边做100集200道药膳全面展现名师细心讲解全面系统易学资料可查阅:2000道养生菜谱一网打尽几百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十大专题驻颜养肝健脾肾十部医书传世珍藏易查阅家家都能做:绝大多数养生药膳并非只是高档配料,百姓家常餐桌上的菜料,只要搭配得当,就是养生大菜,即使你不是厨房里的行家高手,也一学就会,完全可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教你学做古今养生药膳秘传200道返璞归真神奇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之至理 ★方法最简单 ★应用最方便 ★费用最便宜 ★疗效最显著 中华传世养生药膳卡书(壹) 健脾篇(第一盘) 第一集《蟹黄鱼翅》《芪枣牛肉》 第二集《发财虾球》《梅汁鲜鱼》 第三集《豉汁鱼片》《香糟牛肉》 第四集《葱油鲜鱼》《咸蛋牛肉》 第五集《赤豆鲫鱼汤》《荷包里脊》 健脾篇(第二盘)

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

中国药膳研究会标准 《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ZGYS/T 001―2010 2010年7月23日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以及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国内各地,制作及经营药膳企业、药膳餐馆纷纷成立,市场上药膳品种也如雨后春笋。目前,国内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部分开设了药膳课程,全国乃至各省相继成立了药膳的学术团体,多次召开国内国际药膳学术交流研讨会,各种专业书籍相继出版问世。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国际上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医热”,同时也出现了“药膳热”,药膳事业正在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积极推进中医药膳事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构建我国特色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药膳事业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在药膳行业市场的制作、经营以及使用中出现了混乱和不规范行为,如不问服用者的体质情况,乱施补膳;药膳品种配方不符合中医药理论,甚至有相反相畏之品;不依法炮制,伪药品进入药膳;为招睐顾客,追求利润,将有毒成瘾的中药或变质中药加入药膳。这一切使服用药膳者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损害了身体,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种种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较大反响,纷纷要求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为了进一步使中医药膳的制作和管理更加规范,使我国的药膳事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中国药膳研究会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资助的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国药膳制作标准”(ZYYS-200)。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制订了《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并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同意发布。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同领域的空白,规定了药膳的制作原料、产品以及制作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此基本要求进一步细化,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标准,如药膳制作企业、药膳品种标准、配方标准、人员资质要求等。 《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的发布,将促进中国药膳的制作和从业资质的管理,使我国药膳事业健康发展,为弘扬我国养生保健文化,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本标准由中国药膳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药膳研究会药膳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文泉、沙凤桐、高普、李宝华、高思华、罗增刚、李浩、赵国新、

药膳养生

药膳养生 一、什么是药膳,药膳的发展历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结合,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蒙昧时期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萌芽时期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儿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十多年,接触认识的教师无数,有退休的前辈,也有刚加入老师队伍的小年轻。我们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无比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我们依然努力地工作,因为它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幼儿教师的岗位是神圣的,幼儿教师站在人类未来的摇篮边,幼儿教师也是幸福快乐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胜任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必须有着专业和深刻的职业修养。 首先,我觉得对待孩子要有爱心,用“爱心”来温暖孩子。 每天清晨,我早早等候在发车点,等待前来的每个孩子,仔细的倾听孩子家长的托付;来到教室,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为孩子们创设卫生安全的活动环境;当孩子出现身体疼痛,我就用我温暖的怀抱和亲昵的抚摸来为他们消除疼痛;孩子们每次午睡起床,我都要仔细检查孩子衣服穿反了没有、鞋带系好了没有,因为这些小失误可能导致孩子行走奔跑时摔伤……我就是这样用爱心浇灌着每个孩子,在这个光荣的教师岗位上耕耘了十多年。 第二,对孩子要宽容,用“宽容心”感悟孩子。 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违规”的幼儿,摆出“凶巴巴”的面孔对他们进行“教育”。为什么不学会用宽容用爱心去教育呢?把老师的训斥、处罚视作理所当然,并已在潜意识中演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甚至还长久的被继承和沿用,这应该引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天天和小宇是堂兄弟,他们都是我的侄子,小宇是有名的“调皮大王”,每次放学坐班车的时候,只要他们两人不坐在一起,小宇在下车的时候就要在天天肩膀上拍打两次。我经常训斥小宇,“小宇你怎么又无故的打天哥哥?”而他也是习以为常了,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低着头一语不发,任由批评。其实这样的批评对他已经没什么效果了,瞧!今天放学他的“坏毛病”又犯了,他猛的在天天肩膀上打了几下,看着小宇得意的笑容我真想再狠狠批评他一次!可是这次我没有这么冲动,我选择了宽容。事后,我走到小宇面前,对他说:“你看天哥哥哎呀一声叫,一定疼极了,是谁打他了呀?你说这样的行为好吗?如果是你干的,你会对哥哥说对不起吗?”小宇难为情地看着我,有些迟疑。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走向了天天,说:“对不起,下次我再不打你了,我是想让你和我坐一起”。看到小宇有这样的表现我很高兴,我用老师的宽容心使孩子感悟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个伟大的人说过:“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对老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对于小宇这样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老师要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责骂,多关注他们,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坏。 第三,“细心、耐心”教育孩子,发挥不同的教育绝招,因材施教。 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一日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老师们的大事,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些天真无邪,单纯幼稚的孩子,他们的个性特点形色不一。有的性格内向、温顺听话;有的胆小脆弱;有的顽皮好动;还有的执拗任性。但无论是哪种个性的孩子,都需要老师的耐心呵护和细心的关爱,需要老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发挥不同的教育绝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间水至渠成。 工作中,我们面对的并非都是聪明、听话懂事的孩子,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别顽皮好动的

药膳基本知识

药膳基本知识 药膳是什么,药膳的分类,了解药膳的性能,掌握药膳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在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佚。唐代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方》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著,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任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

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的药膳专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随园食单》介绍了多种药膳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则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药膳的品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正在不为增加,如药膳罐头、药膳糖果等。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制成的具有治疗作用的食品、饮料,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既有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服食的药膳食品,也有适合运动员、演员和矿工等服食的保健饮料,还有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或用于老人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或药膳。 中国药膳开始走向世界,不少药膳罐头和中药保健饮料、药酒等已销往国际市场。有的国家已经开设药膳餐厅。国际上一些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十分关注中国药膳这一特殊食品,希望能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国药膳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第一节什么是药膳中华药膳在中国菜中独具特色,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又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其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经过严格的加工,与传统烹饪原料结合而烹制成的可口菜肴、在进餐的同时起到冶病养身的作用。

中医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历史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以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效用。从这一点来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之中了,史前时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便是最好的例子。 夏朝 〔公元前21 世纪一公元前16 世纪)发明了发酵酿酒后。 殷商时代 酒的酿造与应用已较普遍。酒除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就是从烹调中生产出来的。可见,当时中医食疗已经萌芽。 西周时 (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 年)宫廷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做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 战国时期 (公元前2 世纪)我国第一部医理论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对此就有不少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些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助食疗的重要胜,又说明了各种食物都需要摄取,和现代平衡膳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相合,为食疗确定了基本原则。 东汉时期 (25 一220)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如慧芭仁、枸祀、大枣、获荃、鸡、雁肪、蜜、藕、莲子、胡麻、葡萄等。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某种功效(称为可食性药物),所以此后仍有把食物载于普通本草书中的。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更把食物用于医方,他创造的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食疗性方剂。其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服桂枝汤后吸热稀粥助药力的方法,则是很好的饮食护理。此外,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饮食卫生的观点。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 (265 一589 )有关饮食防治疾病的知识有明显的增长。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有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比较详细。 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食物与草、木等并列。在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鳗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这些书籍对中医食疗学都有重大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文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姓名__ 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帮助教师形成专业自我。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一位人民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必须基于教育职场,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平台,因此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与途径 1、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参与课程的研制、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每个人的作用与表现不同,但重在参与课程开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六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教师的表现不同。[1] 第一阶段个人试验:对与他人一起工作没有信心;不愿与他人分享观点; 第二阶段交流观点:愿意私下交流秘诀,愿意尝试同事的观点; 第三阶段寻求信息:非正式地拟定任务并期望成功,从事独立的搜寻工作,如查找资料等; 第四阶段最低责任的参与:承担只需要有限的领导技巧的角色,在参与中不愿抛头露面; 第五阶段主动的参与:成为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愿意在组织和领导不同的形式活动。 第六阶段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倡导并规划活动方案,监督成果并在需要维持团队工作效率时采取措施。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起到的效果是随着开发过程的深入而逐渐递增的。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和课程研究者共同实践开发。教师不能把专家看成是指导者,应把他们看成是共同的研究者。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三是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各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新教育理念: 1、正确的人才观 课程开发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课程建设之所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因为课程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标准的复杂化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内容一成不变的现状,加强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与能力作为基点,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所必须具备的人才观念,也是确立校本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