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生产函数的实证
- 格式:pdf
- 大小:172.24 KB
- 文档页数:9
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对江苏省1985—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由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另外,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TFP 逐渐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江苏省1985—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试图对上述疑问作出解答,并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变动状况。
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十多年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估计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二是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解释单位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动态分布规律。
王小鲁(2000)选择1953-1999年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估计,认为我国在1953-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为1.46%。
C—D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函数形式,用于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这个函数形式最早由经济学家查尔斯·卡尔弗提出,之后由保罗·道格拉斯进行了扩展和形式化。
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Y=A*(K^α)*(L^β)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力投入,α和β则是相关的参数。
实证研究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该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对函数形式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还需要验证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实际经济情况的适用性。
尽管该函数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简便而通用的模型,但在实际应用中,经济生产过程往往涉及到更多的变量和复杂性。
因此,研究者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否能够准确地解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
这包括检验函数形式的合理性、参数的稳定性以及函数对生产关系的解释能力等。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如回归分析等,来探究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适用性。
通过分析实际数据,研究者可以得到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结果,并利用统计工具来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准确性。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对函数形式进行分解和检验,以探究生产过程中各个因素的贡献度。
总结起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函数参数的估计以及函数形式的验证上。
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者可以利用经济数据来对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准确性。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对函数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检验,以评估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实际经济情况的适用性。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