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第二节城镇体系发展布局规划 (4)

第三节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5)

第四节脆弱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6)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10)

第六节基础设施规划 (11)

第三章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13)

第四章城市总体布局 (15)

第一节用地布局结构 (15)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16)

第三节道路交通规划 (16)

第四节公共设施规划 (18)

第五节居住用地规划 (21)

第六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21)

第七节绿地系统规划 (22)

第八节景观规划 (24)

第九节旅游规划 (24)

第五章环保环卫规划 (25)

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二节环境卫生规划 (26)

第六章防灾系统规划 (27)

第七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2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9)

第三节防洪工程规划 (30)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31)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31)

第六节热力工程规划 (32)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33)

第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34)

第九章城市远景规划 (34)

第十章城市建设管理准则 (35)

第一节城市用地管理规定 (35)

第二节建设工程管理规定 (36)

第十一章实施建议 (37)

第十二章附则 (37)

附表一:现状用地统计表 (38)

附表二: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39)

附表三:远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40)

附表四:土地使用相容性一览表 (41)

附表五: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一览表 (42)

附表六:近期建设项目库 (43)

附录A: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53)

附录B:图纸目录 (54)

附录C:参加人员名单 (5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鄄城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鄄城县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鄄城县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

(1)服务发展的原则。把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增强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2)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城市建设中强化土地集约和合理利用,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3)城乡统筹的原则。对行政辖区内的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规划修编的根本出发点,将规划的价值观由偏重经济增长、注重速度向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兼顾公平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保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优化布局的原则。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适度集中紧凑布局。

第5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4年–2010年

远期:2004年–2020年

远景:2004年–2050年

第6条城市规划区:鄄城镇和凤凰乡的全部,郑营乡和富春乡金堤以北的区域。同时,包括雷泽湖水源地保护区、孙膑旅游城保护区。总面积为166.6平方公里。其中鄄城镇62.30平方公里,凤凰乡51.00平方公里,郑营乡24.85平方公里,富春乡21.69平方公里。雷泽湖水源地保护区6.09平方公里、孙膑旅游城保护区0.67平方公里。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7条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1)发展战略:

规划期内实施工业富县、项目带动;打造特色、集群发展;促进民营、壮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经济发展目标

2010年GDP达到51亿元,产业结构比例为24:47:29。

2020年GDP达到173亿元,产业结构比例为12:52:36。

第8条经济发展方向

(1)农业

应切实强调鄄城农业根本,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以“绿色经济县”为目标,对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重点突出中药材、林果、瓜菜种植及加工,形成山东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中国北方绿色药都”。

(2)工业

鄄城应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人发产业、中药材加工业、医药化工业、林木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构筑新的工业发展格局。

(3)第三产业

建立以舜王城中药材、罗庄商贸城、郑营人发皮毛市场、兴达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专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开发山东省“东文西武”文化中的“武圣”文化,把鄄城建成向世人解说古老,也向世人展示新韵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第9条重点发展产业

(1)订单农业。

(2)人发产业。

(3)中药材加工业。

(4)林木加工业。

(5)旅游业。

第10条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左右。到2010年,全县总户籍人口83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35%;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89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45%。其中城镇人口2010年为28万人,2020年为40万人。

第11条城镇发展方针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择优培育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第二节城镇体系发展布局规划

第12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1)县城:全县的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以商贸和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2)红船镇、什集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闫什镇为中心镇,作为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发展的较小范围的区域中心,城镇性质分别规划为:红船镇:县域东部经济中心,对外交通的重要出入口,以加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

什集镇: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导、市场繁荣的工贸型小城镇。

李进士堂镇:县域边缘小城镇,是沿黄地区“移民迁村”重点地区之一。以发展贸易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董口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一体化发展为主的小城镇。

闫什镇:以发展第三产业、家俱加工、仓储业为主的小城镇。

第13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1)规划到2020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左右。

(2)其他各城镇到2020年的城镇人口规模:

李进士堂镇、旧城镇、红船镇、什集镇人口发展到2万人以上。

董口镇、箕山镇、闫什镇、临濮镇、彭楼镇、郑营乡、左营乡人口在1-2万

人之间。

引马乡、凤凰乡、富春乡、大埝乡在1万人以下。

第14条空间发展格局规划

(1)规划鄄城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为纽带,以中心镇为节点,以县域内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点轴网络体系。

(2)强化“增长级”的作用:即强化县城的中心地位,提高红船镇、什集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和闫什镇五个中心镇的作用。

(3)确定“大”字型发展轴线:以济董路为横轴,以即将修建的临商公路为右翼,以老临商公路为左翼,建成鄄城县产业发展轴。

(4)次级发展轴线:以鄄巨公路和环城线路为次级发展轴线,将全县的乡镇串连,依托广大的农村腹地,形成城镇体系的网络结构。

第三节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第15条城镇用地发展方向规划

(1)县城用地发展方向:向东、向南发展为主,西部、北部适当完善。

(2)重点乡镇城镇用地发展规划:

红船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2.4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用地为2.88平方公里。发展西部,完善东部,镇区建设用地主要选择在鄄郓公路南北发展,以改造、充实、完善为主。

什集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2.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0平方米,用地为3.08平方公里。近期重点向北发展工业小区,向西发展生活新区,改造临商公路两侧,完善行政办公区和商贸市场区,形成集中紧凑的城镇格局。

李进士堂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2.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用地为2.76平方公里。性质为发展贸易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彭楼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用地1平方公里。城镇用地方向以向西向北发展。城镇性质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型的旅游小城镇。

董口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1.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

规划用地1.32平方公里。性质为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

箕山镇:规划期末人口约为1.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用地为1.3平方公里。性质为发展加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

第16条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与保障

(1)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近期为115平方米/人,远期112平方米/人;红船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和箕山镇为120平方米/人;什集镇为110平方米/人;彭楼镇为100平方米/人。远期各镇镇驻地以外的其他城镇型居民点为130平方米/人。

(2)为满足县域城镇用地的需求,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目前农村建设人均用地标准偏高,随着人口非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比重应相应下降,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调整,成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通过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功能置换、对灾毁地、工矿废弃地及废耕土地的复垦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以整养建。

·城镇用地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做到“专地专用”,同时扩大宣传及执法力度,对于乱占乱用城镇建设用地的现象应严格处理。

第四节脆弱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第17条脆弱资源保护

脆弱资源保护区是对全县整个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系统分布地带以及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的人文资源。包括自然林地区、旅游区、河流水库、文物、遗址等。因此对其加强保护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地域:

(1)沿黄河两岸各宽100米的绿化带,金堤大坝两岸各宽50米的绿化带。

(2)箕山河、临濮沙河、徐河、三分干河、华营河、金堤西河、鄄郓河、五支沟等水系及两岸各宽50米的绿化带。

(3)沿现状和规划的交通干线两侧各20-50米的绿化带,包括临商公路、济董公路、鄄巨公路、德商高速公路等。

(4)对县域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划定省级及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设立人文景观生态保护区及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主要景区项目名城和保护区范围如下:

主要文物保护单位见表:

第18条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本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禁止在本区内进行圈地修墓、乱砍乱伐、倾倒污物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

(2)鼓励在本地区内种草植树,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黄河滩区,结合生态保护,适度进行村庄迁移。

(3)本区内土地利用要服从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需要,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影响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用地区。在本区内除建设与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直接有关的建设外,禁止其它各类建设活动。

(4)对沿河、沿路的绿化带要严格保护,避免各种建设用地的蚕食。

(5)对河流湖泊水体要加强保护,严禁厂矿企业排除的污水进入。

(6)结合对河流的保护,对位于滞洪区范围的村庄进行搬迁。对临近河流的村庄,要规范其发展,避免发展到滞洪区。

(7)对历史遗迹划定保护范围,严禁随意开发。

第19条区域开发空间管制

鄄城县域由“城市建设发展区、文物古迹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农业生产区、通道地带、水资源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泄洪区”等8种分区类型,组成开发管制分区模式。

(1)城镇建设发展区

指城市(包括建制镇)在本次规划期限内的建设用地范围、管制措施,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执行建设,不得突破其规定的用地范围。

(2)文物古迹保护区

本规划特指城市以外的独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确定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孙氏家祠和谷林尧陵。其管制措施是:保护区内各项建设活动必须在《文物保护法》允许范围内进行,具体实施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执行。

(3)风景旅游区

规划确定了旅游城旅游区、孙膑故里军事文化旅游区、尧舜远古寻踪旅游区。管制措施如下:

①在风景旅游区内不得建设工业企业,原有企业要逐步搬迁,为旅游服务的加工工业、食品工业、手工艺工业等要布置在不妨碍游览的专门地区内,并宜作为景区景点进行建设。

②风景旅游区必需的但不是直接服务于旅游的行政、经济、文教、卫生、科研、消防、公用事业等单位。要布置在不妨碍风景游览的专门地区内。

③旅游区内所有建筑的体量、造型、风格及群体组合应与风景相协调。

④对历史文物和遗迹要妥善保护保存,并适当进行修缮和恢复。

(4)农业生产区

指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集镇和村庄,管制措施如下:

①农业生产区内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②集镇建设必须在集镇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③村庄改造建设提倡与迁村并点相结合,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④村办企业尽量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集中。

(5)通道地带

指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干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根据不同地带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

①干线公路两侧进行引导性建设。

②高速公路两侧形成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并建议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城市外缘地区建设物流中心。

③在铁路两侧形成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

(6)水源地保护区

本规划指雷泽湖地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面积609公顷。其管制措施:

规定其安全管理范围和护堤地,在堤坝和规定的安全管理范围、护堤地内,严禁毁林开荒、破堤扒口、建窑建房、挖穴埋葬、垦殖放牧、取土爆破等危害水利工程的活动。

(7)生态控制区

管制措施:在生态控制区内,不得进行新项目的建设,对内部村庄逐步改造,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林业、观光农业。

(8)黄河泄洪区

规划确定黄河北部李进士堂镇境内设置泄洪区。管制措施:在泄洪区内不得建设工业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20条旅游业发展战略

鄄城旅游资源特色是以军事文化、远古文化为主体,融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于一身,未来发展目标是打造观光、休闲、娱乐、寻根、康体、益智等旅游精品,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强县。

第21条旅游业空间组织规划

(1)旅游发展空间组织遵循分景区开发建设和区域统一协调的基本原则。

(2)旅游资源开发分为“一个中心、三个景区、多个景点,两条风景旅游线”的总体格局。

·县城:围绕城区曹魏文化为背景打造优秀旅游城市。

·孙膑故里军事文化旅游区:规划重点突出孙膑兵法、孙膑世家、孙膑军事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三大主题。

·尧舜远古寻踪旅游区:规划建设要体现“尧舜文化”,通过游览“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的大舜史迹引导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缅怀舜耕历山史迹。

·黄河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黄河漂流、黄河水害演示馆等自然景观,体验刘邓大军渡河处的凶险与艰难。

·建设谷林尧陵,齐鲁药都、异域风情、刘邓大军纪念馆、民俗园、生态旅游等旅游景点。

·建设黄河风景观光线、金堤风景旅游线。

第22条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将小城镇和旅游区建设纳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充分体现城建为旅游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以城镇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

(2)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接待标准,为游客提供方便、安全的服务。

(3)加强宣传促销活动,提升旅游区知名度。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和主要公路交叉口处设置形象鲜明的旅游广告宣传牌,与景区建设有机融合,成为景区的引景和送景,介绍推销沿线各景点,激发游客顺道观光的欲望,逐渐提高各景点的

知名度。

(4)加强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提高从业者素质。

第六节基础设施规划

第23条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遵循以下原则与目标:形成以国道和县域主要公路网为骨架,县域地方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充分考虑到德商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对鄄城县域交通网络的影响及鄄城县如何配合菏泽市交通框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交通网架结构;结合京九铁路,合理组织铁路客货转运。

(2)规划新修建公路如下:

·延长旧城——大埝的县级公路,修建大埝——箕山段,缩短大埝到箕山的距离。

·延伸富春乡——郑营乡东西向县级公路,向东延伸到引马乡,到红船镇的大冯庄,与通过大冯庄的南北向公路相连接。

·新修建霍庄——孙堂乡级公路,使游客进入红船镇有多条出入口。

·修建新临商公路,县城北部利用老临商公路扩建改建,县城南部穿过郑营乡经彭楼镇,向南延伸至菏泽。

·建议德商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在鄄城县境内有三处:李进士堂镇内、凤凰乡境内与济董公路交界处、闫什镇境内。

第24条给排水规划

1、水资源规划:

规划在临濮沙河两侧大堤之间,西起鄄菏公路什集桥东200米,东至菏泽电厂水库二期工程西围坝处,修建平原水库一座。平原水库为中型水库,设计库容1530.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万亩,水库养殖8350亩。

全县要逐步建立废窖坑水库57个,每个蓄水量在50万立方米左右,总蓄水量2391万立方米。坑塘主要是利用于水产养殖,再次就是用作各附近乡镇生活用水。

各乡镇要充分利用附近的水源,逐步建立各自独立的自来水厂。

2、排水规划:

规划确定各乡镇排水体制尽量采用雨污分流制,远期各乡镇均需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第25条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规划鄄城县用电负荷采用按部门分析叠加法进行预测,并以弹性系数法进行校核,预测2020年全县最大用电负荷约为51万KW。

2、电网规划:

规划到2020年鄄城县电网形成以一座220KV变电站为中心,六座110KV为主干网架,35KV、10KV为配电网络的辐射状电网,110KV和35KV形成环网供电。

3、高压走廊:

220KV高压架空线走廊宽度30-40米,110KV高压架空线走廊宽度15-25米,35KV高压架空线走廊宽度12-20米。

第26条信息工程规划

1、信息基础网络:

建设光缆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宽带县域主干网和光纤接入网,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等通信基础设施网络。

2、电信规划:

规划把鄄城县传输网分为骨干层和外围层两个层面,各层均形成闭合网路,采用光缆连接,实现中继传输数字化。

3、有线电视:

规划有线电视主干线路采用光缆传输,有线电视覆盖率实现100%,实现全数字化制作、播出与传输。

4、邮政规划:

规划邮政设施纳入城市配套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满足社会广大用户用邮的需要。

第三章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第27条城市性质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以商贸和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28条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13万人

远期(2020年):2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5.0平方米。

远期建设用地22.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2.2平方米。

第29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把鄄城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园林城市。

第30条城市发展分目标

繁荣的城市宜达的城市绿色的城市宜人的城市

第31条指标

(1)社会指标

·市域总人口: 89 万人

·市域城镇人口: 40万人

·城镇化水平: 45 %

·人口自然增长率: 0.8%

·恩格尔系数: <25%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40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2)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173 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4万元

·一、二、三产业比值:12:52:36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20000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0000元

(3)城市建设指标

·城市人口: 20万人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12.2m2/人

·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5 m2/人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40%

·人均生活用水量: 190升/日

·人均生活用电量: 800kwh/年

·自来水普及率: 98%

·城市气化率: 80%

·集中供热率: 60%

·电话普及率: 60部/百人

·建成区有线电视普及率 100%

(4)环境指标

日平均浓度<0.06 Mg/m3

·大气环境质量: SO

2

悬浮物日平均浓度<0.30 Mg/m3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

·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80%

·环境噪声平均值: 50分贝

第32条城市建设发展策略

根据鄄城县现状用地特点,结合未来发展需求,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策略为:

“开发新区、壮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布局;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改善交通、强化联系”。具体为:

1、大力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开发建设新的行政文化中心,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壮大城市规模。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县城商贸、服务、文化、物流等职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3、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景观建设,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4、改善城区对外交通,加强与济南、菏泽及周边城市的联系。

第四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结构

第33条确定鄄城县用地发展方向为:向东、向南发展为主,西部、北部适当完善。

第34条确定鄄城县城区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三区”。

1、一心:指行政文化中心,位于青年路以南,鄄七路与鄄九路之间。形成全县的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中心。

2、两轴:沿青年路和鄄八路形成的城市轴线。

青年路横贯城区东西,将城区的三个分区相联,并向东与德商高速公路相接;鄄八路南北联系行政文化中心、科教中心,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

3、三区:西区、中区、东区

西区——城区西环路至鄄五路。依托老城区沿鄄二路向南发展,是以商贸、服务和居住为主的城市综合区。

中区——从鄄五路至鄄九路。结合行政文化中心建设综合性新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居住为主要功能。

东区——指鄄九路以东至东环路。主要功能为工业、仓储。依托东环路与青年路交叉口发展物流和商贸。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第35条省道公路:

?临(清)商(丘)公路:位于城区东部,规划技术等级为一级,路面设计宽度为24米。

?鄄(城)巨(野)公路:位于城区东南部,规划由三级路提升为二级路,路面宽度18米。

?济(宁)董(口)公路:东西向公路,规划由三级路提升为二级路,路面宽12米。

规划修建城市外环路,将过境交通引出城区,减少对城区的干扰。

第36条长途汽车站:规划在县城南部和东部分别建设二处长途汽车站。现状汽车站由于鄄三路向南延伸,改为公交停车点。

(1)长途汽车站东站:青年路北、鄄九路西,占地3.3公顷。

(2)长途汽车站南站:鄄二路西、滨河路北,占地3公顷。

第三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37条城市道路网系统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

·主干路:规划形成“五纵五横一环”的方格网布局,道路红线宽度为30-50米。

五纵为:鄄二路、鄄五路、鄄七路、鄄九路、鄄十一路。

五横为:黄河路(暂名)、经济街、人民路、青年路、府前大街(暂名)。

一环为城区外环路。

·次干路:为六纵六横的方格网布局,道路红线宽度24-32米。

·支路:规划道路红线15-25米。

★城市主次干路一览表

第38条道路交通设施:

·确定城市主要广场三处:行政中心广场、人民广场、伯灵广场。

①行政中心广场,位于新的政府南面,占地3万平方米,为城市集会广场。

②人民广场,位于人民路北、鄄五路西,占地4万平方米,为文化休闲广场。

③伯灵广场,伯灵公园东侧,占地1.2万平方米,为文化休闲广场。

·设外来停车场3处,市内大型停车场13处。

·规划设加油站6处,每处占地面积1000-2000m2。

第39条城市客运交通

以优先发展县城公共交通为原则,公交车辆保有率达到6标准车台/万人,县城主次干路均设置公交线路。

规划公交车场位于鄄二路西、解放路南。与长途汽车南站相邻布置,方便换乘。

出租车规划按25辆/万人标准考虑,运营方式以路抛制为主,其运营、管理、停车、保养场地与公共交通用地统一考虑。

第四节公共设施规划

第40条本公共设施规划除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科研设计等机构的用地规划外,还包括居住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52.25万平方米,占建设总用地的20.61%,人均22.61平方米。

第41条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在青年路以南,鄄七路和鄄九路之间新建县级行政办公中心。老城区有条件的办公单位,逐步搬迁至新的行政中心内,原用地改为商业服务、居住或公益性设施用地。通过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新城区的开发。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83.38万平方米,占建设总用地的3.72%。

第42条商业金融业用地

规划鄄城城区商业服务中心按县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两级配置。

规划县级中心2处:分别为新城区商业中心和老城区商业中心。

以鄄二路、鄄三路和鄄四路为依托,形成老城区商业中心。充分利用老城区内的商贸优势,规划设置大型商厦、银行、交易所、写字楼、宾馆等。形成全县的商贸、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业中心。在新的行政中心南部,规划新城区商业金融中心,集中紧凑设置商厦、银行、写字楼等设施,主要服务于新城区。

居住区中心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