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Vol.3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7

──────────

收稿日期:2016-05-26 作者简介:马瑞(1993-),女,回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49-

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

——《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马 瑞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以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济慈《夜莺颂》中译本为例,分析在诗人译诗中,重建原诗意象和重现原诗情感方面等特色,归纳诗歌翻译和还原诗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夜莺颂》;诗歌翻译;诗人译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1-0049-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1.012

The Poetic Reproduc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Mu Dan’s

Translation of Ode to a Nightingale

MA R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oet Mu Dan’s translation of John Keats’s Ode to a Nightingal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image and reproduction of original emo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ic re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Ode to a Nightingale ;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the poet

一、引言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翻译因其特殊性而被人广泛地研究和讨论。诗歌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华,美国诗人弗罗斯特[1]说过:“It (poetry) is that which is lost out of both prose and verse in translation (诗意乃翻译时从散文和诗中消失的那种东西)”①。这说明了诗歌翻译绝非易事,再现诗意更是难上加难。诗意是音韵、意义和情感的结合,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是否还原了原诗的诗意是衡量诗歌译本优劣的重要标准。王佐良先生[2]曾经说过:“特别在译诗的时候,需要译者有能力找到一种纯净的、透明的然而又是活的本质语言——这又只有诗人最为擅长。因此就从语言来说,也需要诗人译诗”。因此,有人提出,好的诗歌翻译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诗人穆旦专心于英俄诗歌翻

译,他对原作品精心选择,只挑选“十分著名的作家的最好的作品进行翻译”[3]。笔者认为,诗人译诗具有体察原作文体风格和情感诉求的天然优势,更能为译者提供借鉴。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等脍炙人口的名作。济慈善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与现实之丑陋形成对照。济慈的《夜莺颂》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代表作,正如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②,济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创作了这首现实与梦境相交融的奇美诗篇。许多翻译家都翻译过此诗,其中,穆旦先生的译本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诗意,尽管存在时代局限,译本有

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50-

细微不足,该译本仍堪称译诗佳作。

二、济慈《夜莺颂》的创作背景

《夜莺颂》写于1819年5月,全诗共有8节。当时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身患肺病,刚与心爱之人订婚却病入膏肓,最终使他无法与爱人结合。有一日,诗人坐在树下沉思,突然听到夜莺嘹亮的歌声,不禁百感交集,沉浸其中,下笔成诗。开篇诗人描写自己沉浸在夜莺歌唱的世界里,写愿纵饮美酒,就此离别尘世,与夜莺同去森林隐没。人固有一死,而夜莺歌声永不灭,想到此,诗人回归现实,却不知自己是梦是醒。全诗虚实相融,以情写景,意境新奇独特,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残酷现实的鞭挞与苦闷,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生活的残酷并没有使诗人的笔调附着一层灰暗,反而深化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拳拳之心”。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外许多作家、诗人都“情系”此诗。徐志摩先生在《济慈的夜莺歌》中曾说,“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旧保有她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4];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更是用《夜莺颂》中的诗句来命名自己的小说《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并将诗的部分章节写在了小说的扉页。穆旦先生翻译的《夜莺颂》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带我们走近诗人,感受夜莺低回宛转的清脆鸣啼,咀嚼诗人虚实交融的生命长歌。

三、穆旦译本对原诗的诗意再现

穆旦先生选择翻译济慈的作品并不是偶然,他准确的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深层情感。在穆旦先生《穆旦译文集》(第3卷)中济慈的译者序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济慈)仿佛说,现实世界是悲惨的、丑陋的、这是它不值得注视的一面;可是还有美和美感在,让我们追求这种快乐吧,因为这是更高的真实”[5,p365]。为了尽可能的保留诗作的诗意,穆旦先生力求匠心独运,用词精炼,力求接近原诗的韵式、意象和情感。

(一)韵脚的设置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新体诗得以创立,而新诗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个诗歌发展的新问题:格律是否该保留,应如何保留。穆旦作为一个新诗诗人,并没有排斥押韵,而是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借用西方的押韵模式写诗。在西方文学的浸泡下,穆旦先生在译诗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引用并保持外国的格

律,他在翻译济慈诗的时候曾表示“都照原来的格式押韵(只有几处例外)”[5,p368]。

诗歌,不仅要重现诗意,也应重视韵律之美。《夜莺颂》全诗共8节,每节10行。每节诗的前7句和最后2句为五步抑扬格,每节的第8句为三音步。全诗的尾韵安排大体保持ABABCDECDE ,体现了极强的节奏感。为了保留原诗的格律,穆旦先生的译作采用了与原文相近似的诗体形式,韵脚安排与原作基本一致,以其译作的第3节为例: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5,p433]

我们可以看到,译文韵脚“掉”“切”“躁”“界”“亡”“摆”“了”“望”“彩”“凋”与原诗韵脚“forget ”,“known ”“fret ”“groan ”“hairs ”“dies ”“sorrow ”“despairs ”“eyes ”“morrow ”ABABCDECDE 式完全一致。与原始韵脚完全一致的还有第6节,译文韵脚“次”“亡”“辞”“茫”“丽”“间”“怀”“喜”“见”“块”与原诗韵脚“time ”“death ”“rhyme ”“breath ”“die ”“pain ”“abroad ”“ecstasy ”“vain ”“sod ”基本如出一辙(这里原诗中“die ”与“ecstasy ”并没有做到押韵,而穆旦先生在译诗的时候巧用“丽”和“喜”反而实现了押韵),除此之外,其他各节译文与原文韵脚也大致保持一致。只有第8节最后3句与原文相较之韵脚比较散乱(第8节原文韵脚为:ABABCDECDE ,译文韵脚为:ABABCDEA FG )。总体而言,各诗节每行长度相当,基本重现了

马 瑞: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

-51-

原文的节奏感与形式美。为了建构与原作相当的韵脚,穆旦先生在选词上也深思熟虑,如原诗第6节中“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穆旦先生译为“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5,p434],与上文隔行的“亡”押韵;同样,原诗第3节中“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穆旦先生将其翻译为

“这使人坐而悲叹的世界”[5,p433],与隔行上文的“切”

押韵,在这个译作中,与其相似的押韵处理还有很多处,这些精妙的选词都能显示出译者对原作之“体贴入微”。除此之外,诗歌的韵脚设置还有一法,即“如果结尾处有并列的成分,若前置成分中含有押韵的元素,可将原来的次序加以调整,将押韵的元

素至于行末”[6]

,如译本第5节第5行“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译为了“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5,p434],“grass ”译为“草丛”,调到了该行的最后,实现了韵脚的设置;又如第2节第4行翻译为“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5,p432]也是将原诗中“dance ”的位置调整,置于句末配合押韵。译者在行内对词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实现原诗的韵式,并未影响原诗的意境和内容,为一种巧妙的译法。

(二)意象的营造

对意象的建构也是诗歌翻译中保留诗意的重要方面。有学者曾指出:“诗的翻译,不折不扣是一门艺术。也许我们应该采用其他的名词,例如‘传真’,来代替‘翻译’这两个字。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7]。笔者认为,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诗歌翻译需要“传真”,而对“传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果深究诗歌翻译的精髓,传递信息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对原诗意象意境的重建。不同的意象是作者心灵情感的映射,于景、于情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十分丰富,虚实交融,包括稍纵即逝的青春、轻翅的仙灵夜莺、静谧的死亡、酒神的车驾、月后,田野里的花朵、沁人心脾的酒酿、新生的爱情等等。这些意象在穆旦先生的译笔下活灵活现,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之美。

该诗第2节济慈用比喻的手法将夜莺的歌声比作久埋地下的酒酿,以其味之甘冽激发了诗人的灵感,想到充满花神、恋歌、阳光、舞蹈的绿色之邦,诗人渴望一饮灵感之泉,与夜莺一同隐没在森林之中。这一节想象奇特,令人欢欣愉悦,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中两句“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穆旦先生译作“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5,p432]译诗中的意象有所调整,“花神”的意象按照原文意思保留了下来,调整到了第2句;对于“Provencal song ”,本意是12世纪普罗旺斯(Provence )地方行吟诗人的爱情诗歌,为了保留诗歌的整体形式和风格,译者在不破坏诗意的情况下翻译为恋歌;而“sunburnt mirth ”是济慈笔下一个通感(synaesthesia )意象的保留,将感官上的阳光炙热和内心的欢愉联系在了一起。译者在翻译这里时有所取舍,保留了“阳光”这个意象,笔者的理解是这节诗整个气氛都是轻松愉快的,欢愉气氛从字里行间的字眼都能体会到,保留阳光这个意象不仅没有磨损意境,反而使“绿色之邦”丰盈起来,将所有美好的事物汇聚在一起加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实现了以实写虚,以景传情的效果。同样是第2节,“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一句,穆旦先生译为“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5,p432],原诗“beaded bubbles ”这个词十分讲究,既押了头韵,又借用“beaded ”实现了拟声和绘形的双重效果,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笔下滋滋作响、泡沫明灭的“灵感之泉”。穆旦先生在翻译时选择将该词的意思拆解,用“珍珠的”保留了泡沫之形,又用“明灭着”赋予了泡沫之动态美,使人联想到泡沫明灭之形与声,译者也算是借用视觉感官准确的重现了原诗的意象。而也有知名译者翻译为“还有泡沫在杯沿闪烁如珍珠”[8,p12],固然保留了诗歌意象,但缺乏一种意境之美和诗歌结构紧凑字字有力的节奏感;与上句相似的还有第5节最后一句“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穆旦先生译为“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营的港湾”[5,p434],原诗的“murmurous ”一词,两个“m ”突显了原诗虫蝇嗡嗡的叫声,“嗡营”二字巧妙地还原并充实了原诗“蚊蚋”这个意象,能使读者联想到炎炎夏日里“蚊蚋”嗡嗡哼叫,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有译者对此句的翻译为“夏

夜的蚊蝇在这里嗡嗡盘桓”[8,p13]

,虽再现了原诗中“蚊

蝇”的意象,“盘桓”两字点名了“蚊蝇”活动之状态,保存了画面的意象却抹去了原诗歌中所传达的声音的意象,缺少了一丝诗歌的意境美和情趣。

(三)情感的再现

译诗的精髓还在于传递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有韵脚、意象的译作若失了原作的感情,缺乏个中滋味,品起来也会味同嚼蜡,毫无惊喜可言。诗意中的情感往往藏于字里行间,需要译者用心琢磨,细心体会。

第39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1月

-52- 诗人济慈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却身患重病,难

以与爱人结合,身心备受煎熬。在《夜莺颂》中,诗人的关注点不是夜莺本身,而是由此引起的想象与现实的突出对立,对现实伤感逃避与对自然之美欣然向往的对立。诗人一想到自己的生活现状便觉得十分痛苦,渴望随夜莺一起潜入山林,但发现又难以实现。诗人丰富的情感使得诗歌意境更加饱满,第1节前2句“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被穆旦先生译为“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5,p432],诗人将自己的身心痛苦比作犹如了吞食了鸦片一般,译者把“pains”翻译为“刺”,将诗人痛之麻木更直观地展现出来,仿佛那困盹和麻木正如一把利剑刺进感官,刚开始刺进的一瞬间是痛的,可过后却只剩下麻木。然而,这首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想象与现实的交融,欣喜与伤感两种感情的更迭。穆旦先生的译本中“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眼的绝望”使读者看到诗人“时光易老,青春易逝”[5,p433]的哀叹;“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毛榉的葱绿和阴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5,p432]使读者看到诗人因夜莺永恒的美而心生欢喜,忘记了生活的忧愁。济慈从热爱生活的角度出发,一面歌颂夜莺生活的自然世界,一面受困于人世的种种痛苦,既有对自然地热爱,也有对现实的伤感。穆旦先生的译本用词比较准确,再现了诗人的情感诉求。

四、结语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不仅道出了翻译之艰难,也道出了译者对待翻译的工匠之心。诗歌翻译绝非易事,其难点不在于如何还原原作的信息,而在于如何再现原诗的诗意。

本文以穆旦先生《夜莺颂》译本为例,从诗人译诗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翻译的具体途径,即译者需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情感诉求,再现原诗的韵式、意象和情感才能再现原诗的诗意。穆旦先生此番由创作转译诗的巧合也成就了一篇篇佳译,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穆旦先生诗人译者的这个身份。穆旦先生的译本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精通双语诗人的译诗历程,这篇译作,其中无论珠玑还是瑕玷,都为后来译者提供了可鉴之道。正如弗罗斯特所言诗意在翻译中容易缺失,如何再现诗意应该是每个译者应该细细体察领会的重中之重。诗歌翻译不仅需要很强的双语功底,更需要译者对诗歌语言和意境情感的准确把握,对诗学细细研习,更需要日日积累、月月历练、年年思量。

致谢:本文受曹明伦教授开设的“翻译实践与评析”课程启发,写作过程中也得到曹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注释]

① 根据曹明伦[1]的考辨,这句话所在的语篇为弗罗斯特与友

人的《关于诗艺的会话》(Conversations on the craft of Poetry, 1959),中文翻译为曹明伦教授的翻译版本。

② 出自: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Poetry is wha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出处之考辨及其语境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65-71.

[2]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24.

[3] 王宏印.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译笔——纪念诗人翻译家查良

铮逝世三十周年[J].中国翻译,2007(4):32-36.

[4] 梁实秋,蒋复璁.徐志摩全集(第3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2014:122.

[5] 穆旦.穆旦译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65-435.

[6] 王东风.诗人译诗的诗学解读:兼评查良铮译《西风颂》[J].

外语研究,2014(3):63-70.

[7]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30.

[8] Keats J.屠岸,译.夜莺与古翁——济慈诗歌精粹[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节自《诗八首(之一)》 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也由此在穆旦的爱情话语里,他摈弃了一切“但做鸳鸯不羡仙”的呓语,更没有“阆苑仙葩”与“美玉无暇”。千百年来多么迷人的爱情话题,在这里竟是如此惊心动魄,让人不寒而栗。 二、颠覆“永恒”:预言爱情的寿命 “海枯石烂”和“地老天荒”可谓是传统爱情语境中的经典词汇,它借用大自然几近永恒的生命来比喻爱情的坚实恒久。然而,永恒的意境虽然弥足珍贵,但穆旦却没有和众人一起做这个易碎的梦。他说: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节自《诗八首(之一)》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

————————————————————————————————作者: ————————————————————————————————日期: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 ——试析穆旦的《冬》 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 歌群体。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 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亲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一 nothing gold can stay 1简介:《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罗伯特弗罗斯特 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于1923年写就,即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The Yale Review)》上刊印出版,随后就被收录到弗罗斯特的一本名为 《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诗集中。 2诗歌翻译: Nothing gold can stay 岁月留金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大自然的第一抹新绿是金,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也是她最无力保留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她初发的叶子如同一朵花,; But only so an hour. 不过只能持续若此一刹那。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随之如花新叶沦落为旧叶。 So Eden sank to grief. 由是伊甸园陷入忧伤悲切,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 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留。 3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定会逐渐消失的哲理。它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了季节的变化。想到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仅仅转丸般的 繁华。 二 the road not taken 1诗歌简介: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 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很多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

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 568班龙萌 10016850852 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 一)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年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 (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

海涅

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画像 海因里希·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目录[隐藏] 简介 文学生涯 诗歌创作的阶段及特色 中文翻译 影响 [编辑本段] 简介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

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编辑本段] 文学生涯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精选资料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穆旦是中国新诗在30、40年代下的一面旗帜,而穆旦诗歌又是我国现代主义诗歌下的代表作,穆旦的大多数诗歌都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诗歌特点。就穆旦本身来说,其是一位思绪敏锐和社会责任感极强的知识分子,其所创作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前,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开始对穆旦的诗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穆旦诗歌的理解,以提升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品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具有形象的现代生活化元素 穆旦是一位极具现代生活形象的知?R分子,其大多数的诗歌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诗歌的描写中,穆旦懂得如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于诗歌当中,并通过采用相应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其中,在表达现代生活化元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选取生活意象则成为广大诗人应当面对的一大问题,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该意象的形象,以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诗歌的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在传达诗歌情感的时候,穆旦往往会探究生活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合适的现代化形象来创作诗歌,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一大现代主义特征。就如,穆旦在评价《还原作用》一文中,其看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评价,由此

也可以看出穆旦懂得诗歌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而现代生活化元素的依托是表达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已开始着手诗歌的创作,这也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创作的市场。其中,从我国传统诗歌的创作领域上进行分析的话,人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很好地满足了主题与形式的统一性,而对于不同的诗歌其具有不同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古代诗歌的主题可以从爱情、边塞、闺怨、田园等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创作。但是,穆旦的诗歌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创作特点,与一般诗歌相比较的话,穆旦的诗歌具有内在结构的魅力,其更加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密度。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情感表达,穆旦会选择合适的抒发方式进行表达,而从其诗歌表达中读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中的复杂性。例如,在《五月》一诗中,诗人通过采用五段七言的绝句与白话文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对诗歌的创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且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使诗歌更具有欣赏力。在现代生活中,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满足结构内容上的丰富,且审美、寓意上的深度对丰富诗歌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益处,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的另一现代主义特征。 三、具有综合性的美学意蕴 穆旦现代诗歌在美学意蕴的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这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劝友人》到《蛇的诱惑》为例)。 ①穆旦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及反讽生存语境。 穆旦诗歌中善于使用对照手法,通过内容、句式、文体结构等方面的对照,在强烈的对比中揭露社会现实。此外,作者大量在诗中还大量使用矛盾词汇。 在诗歌《从空虚到充实》和《蛇的诱惑》中,这种对照的手法尤为明显。“只有你是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多久了,我们曾经沿着无形的墙/一块走路。暗暗地,温柔地,(为了生活也为了幸福,)/再让我们交换冷笑,阴谋和残酷。”(《从空虚到充实》)“在妒羡的目光交错里,垃圾堆,/脏水洼,死耗子,从二房东租来的/人同骡马的破烂旅居旁,在/哭喊,叫骂,粗野的笑的大海里,(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挑选着珠子,这颗配得上吗?/才二千元。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穿来,穿去,和英勇的宝宝/带领着飞机,大炮,和一队骑兵。”(《蛇的诱惑》)通过一前一后,底层民众嘈杂脏乱的生活与资产阶级奢侈的生活的鲜明对照,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上流社会精神上的极度空虚。 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矛盾词汇也是穆旦诗歌的显著特点。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一些影子,愉快又恐惧,/在无形的墙里等待着福音。”又如在《蛇的诱惑》中作者说“痛楚的微笑”,愉快-恐惧以及痛楚-微笑,这两组表示相反情感色彩的词汇,作者却将他们组合在一起,让人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②穆旦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穆旦的早期诗歌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语言中也呈现了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直接把它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也大量的渗透在穆旦诗歌中。在《童年》中,作者写道“从地心里不断涌出来的/火热的熔岩,蕴藏着多少野力,/多少跳动着的雏形的山川,/这就是美丽的化石。而今那野兽/绝迹了,火山口经时日折磨/也冷涸了,空留下暗黄的一页,/等待十年前的友人和我讲说。”诗人将熔岩、山川、化石等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大自然景象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下遭到毁坏的萧条的自然景观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原始浑朴的生命力和自然力的向往,反衬出他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浪漫主义向往自由民主,对人高度重视。关注下层民众疾苦,是西方浪漫主义贯用的题材。穆旦的诗歌中也大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展现现实的苦难。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这又是一个人,/他的家烧了,痛苦地喊,/战争,战争,在轰炸的时候,(一片洪水又来把我们淹没,)/整个城市投进毁灭,卷进了/海涛里,海涛里有血/的浪花,浪花上有光。”诗人描绘了因一个失去家园而万分痛苦的人的形象。而《祭》可以说是典型表现这一特点的诗歌,诗歌主要讲述了普通人阿大起先在一家工厂劳作,后战死沙场的事件。这是千万下层民众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生活困苦,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作者通过诗歌对中国受苦难人民表示同情和关怀,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穷苦百姓的凄惨境遇,揭露与抨击了吃人的旧社会,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③穆旦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 穆旦在西南联大时期他系统接受英国现代主义诗风,以探险者的面貌出现在诗坛,大量借鉴诸如思想知觉化、客观对应物、戏剧主义等英国现代主义诗歌技巧,走在了新诗写作的最前沿。而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对穆旦的影响更甚,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明显的找到他对艾略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借鉴。 《从空虚到充实》一诗明显带有英国现代主义诗风的痕迹。诗里出现了戏剧性对白:“来了!”然而当洪水/张开臂膊向我们呼喊,/这时候我碰见了Henry王,/他和家庭争吵了两三天,还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又舒适地靠在松软的皮椅上。/我该,我做什么好呢,他想。/对面是两颗梦幻的眼睛/沉没了,在圈圈的烟雾里,/我不能

穆旦《春》原文与高考诗歌精读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教学参考 0927 1812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

英文诗歌赏析翻译

《英语诗歌欣赏》课程教学诗选 Types of Poetry Unit one Nature The Pasture Robert Frost (1874–1963)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 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 It’s so young, It totters 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牧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 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 (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 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我去把那幼小的牛犊抱来, 它站在母牛身边,小得可怜,一摇一晃,当母牛给她舔舔;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方平译)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穆旦诗歌分析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 ——试析穆旦的《冬》 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 歌群体。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他

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 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亲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来源:DJ嗨嗨网https://www.doczj.com/doc/837678016.html, 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翻译的乱七八糟。既然用汉语无法保持原作中的面貌,比如格式,韵律和字数,最起码要换成另外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比如按照整齐的格律诗的要求或自由一点的拟古体诗来翻译,一方面可以使整首诗整齐有韵律,便与记忆和背诵,另外又可以保持原诗的风味,古色古香,可以在汉语里保持它原来的韵味。译诗重译味。这个“味”不仅仅是指原诗当中的境界和词语间要表达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同时还有原诗形式上的韵味,那就是诗句内的抑扬韵律和句末的韵脚规律,即诗歌的外在节奏,同时还有原诗所富含的“古味”。把英语古体诗译成汉语古体诗,正可以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韵味进行满足,在展示英语诗歌内外韵味的同时,展示汉语古诗的独特魅力。下边举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例子: William Shakespear Sonnets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原来的翻译: 我怎么能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王佐良诗选

王佐良诗选王佐良(1916-1995),英国文学专家。 异体十四行诗八首 之一 让我们扯乱头发,用冰冷的颊 证明我们的瘦削,你的梳双辫的日子 远了。让我们说:从前的眼睛, 从前的腰身曾经是怎样的细。 但是时间的把戏却使我们快乐: 应该是流泪却换来秘密的欣喜。 你,你是黄昏里太白的衣角, 嬉笑着,却又有异样的缄默。 我们已无需在树旁等候, 无需有不寐的街角的分别, 我们并合,我们看各自眼里的笑。 或者窘迫,我们上菜市去 任受同样的欺凌。我们回来 又同样地胜利——因为我们已经超越。

之二 今夜这野地惊吓了我。唯有 爱情象它一样的奇美,一样的 野蛮和原始。我要找着你, 让你的身子温暖了我的。 我们都不曾有太多的教养, 修建得如那私家的草地,给围墙 安全地拦住了。我们是河水, 在长林茂草,在乱石里回旋。 因此而我更痴心,你的眼睛更黑,你的,也是我的,泪水更多更快乐。我们任性而又骄傲,扬着头 走过这些拘束的羊群人群。 然而我们的单纯却已受染, 你看你的衣衫,我的尘土。 之三 我爱灭掉电灯,看烛光下 你脸上的平静和寂寞,还有 你的手势。那样要强,却又 异样地羞。这是你的真实。 我曾在所有的图书里看见你。 幻觉更纯净,加了你胸膛的热, 在我冷冷的饥饿里,安慰了 我在尘土里失去的一切。

但是我们都不愿走进这车马, 看那些粗脖子的母亲们,争吵 在菜市,或者高兴于多偷的洋芋。我们想要唱歌,但是所有的老成 和眼镜喝止了你,让我规矩,并且灰了心。你于是成了我的宗教。 之四 我们同要踏出这座门, 但同时踌躇。顾虑如蛇。 你抱了孩子无言地退回, 而我逡巡在陈腐的比喻里。 你的身体要粗要胖,而我 也要带上眼睛,贴近了火炉, 伤风又发脾气,在长长的下午 拉住客人,逼他温我五十次的过去。但昨天我们还说海行和高山, 和青草地上的漫步和并坐, 还说在所有的行人里,没有一个 痴如我,或有美好的眉眼如你。 存在只是一个假日,来的还远, 去的却触目惊心地近。 之五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却有 伤感的恋恋,自古就是懦弱,

初中英文诗歌带翻译赏析

初中英文诗歌带翻译赏析 【篇一】初中英文诗歌带翻译赏析 A Coat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I made my song a coat Covered with embroideries Out of old mythologies From heel to throat; But the fools caught it, Wore it in the world’s eyes As though they’d wrought it. Song, let them take it, For there’s more enterprise In walking naked. 外套 威廉?巴特勒?叶芝(着) 我用古老的神话作为衣料, 为我的歌缝制一件外套, 上面铺满刺绣, 层层秘密,从头到脚; 可是愚蠢的人们把它夺去, 穿起来在世人面前炫耀, 似乎是他们亲手织造。

让他们拿走吧,歌啊,没有衣服更好, 因为裸体行走, 需要胆识更加高超。 【篇二】初中英文诗歌带翻译赏析 初恋的感觉 I never was struck before that hour With love so sudden and so sweet Her face it bloomed like a sweet flower And stole my heart way complete My face turned pale as dealy pale My legs refused to walk away And when she looked” what could I ail?”. My life and all seemed turned to clay. 我在这之前从未如此之震惊 这份爱情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甜蜜 她的脸庞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将我的心儿全部个的偷走了 我的脸颊变得像死者似地苍白 我的腿再也迈步不出任何步伐 但当她看我的时候我怎能感到丝毫的痛苦 我的生命以及一切都变的犹如黄土 And took my eyesight qyite away.

王佐良

王佐良 一、生平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虞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1

月19日去世。 二、翻译思想: 1、胸怀两种文化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王佐良1984:18)究其原因,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不论怎么难的原文,总有理解的可能,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才使翻译成为可能;同时,原文尽管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王佐良1984:18-19)翻译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任何人也不能忽视翻译。“这不仅是因为翻译者的辛勤劳动才使得一国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的人所用,还因为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4:19) 王佐良进一步提出,“译者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王佐良1984:19)译者要深入原语与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以尽量接近对等。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本身的情况也决定了外来成分的或荣

最好的最全的最专业的英语诗歌鉴赏

一nothing gold can stay 1简介:《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于1923年写就,即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The Yale Review)》上刊印出版,随后就被收录到弗罗斯特的一本名为《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诗集中。 2诗歌翻译: Nothing gold can stay 岁月留金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大自然的第一抹新绿是金,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也是她最无力保留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她初发的叶子如同一朵花,; But only so an hour. 然而只能持续若此一刹那。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随之如花新叶沦落为旧叶。 So Eden sank to grief. 由是伊甸园陷入忧伤悲切,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 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留。 3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定会逐渐消失的哲理。它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了季节的变化。想到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只是转丸般的繁华。 二the road not taken 1诗歌简介: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不少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弗罗斯特写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这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的:“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诗人选择了诗歌,放下了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以及那可能平坦,安稳的生活。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们就来了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作为新家。 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2诗歌翻译: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未选择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歌往往以其精炼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汉语诗、英语诗的欣赏也不是一件易事。英语诗歌在其一千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诗体。这些诗体都有各自的规律、音韵、主题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诗歌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它敬而远之,觉得诗歌晦涩、奇怪,难以理解。欣赏诗歌就要欣赏语言的节奏及形式特点,欣赏诗歌格律的韵律、音节及句式。不管英语还是汉语诗歌,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句子中的排列,其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能产生声音回环的美,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汉语诗歌行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也能产生音乐美的听觉效应。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的诗歌种类,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独有的习惯和风格。 1)汉语诗歌的格式韵律、音节、押韵很规范。而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变化很大。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 又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 如:波西·比希·雪莱的《Music,When Soft V oices Die》(《轻柔的声音寂灭后》): Rose leaves,when the rose is dead, Are heaped for the beloved’s bed; And so thy thoughts,when thou art gone, 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 根据英语诗歌的优美韵律,按汉语诗歌的韵律翻译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