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海棠》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海棠》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海棠》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海棠》教案

《海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各种鲜花相继露出了笑靥,我深受感染,突然想收集一些关于花的成语,大家能不能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呢?那赶快把你知道的关于花的成语说出来吧!

学生列举(笔下生花,闭月羞花,春花秋月,寒花晚节,花好月圆,花容月貌,花枝招展,锦上添花,口吻生花,枯树生花,梨花带雨,柳暗花明,生花妙笔,梦笔生花,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天花乱坠,铁树开花……)关于花的成语可真多!看来,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啊。那,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海棠》,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花的。

(二)研习《海棠》

1.集体朗读《海棠》,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海棠的词句。明确:“泛崇光”“香雾霏霏”“红妆”

3.这些词写出了海棠的那些特点?明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妩媚可人。(美)(形)

4.这海棠可真美,但是,苏轼还觉着不够,于是,他给这花寻了一个环境,大家找找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东风袅袅”“月转廊”在袅袅的春风之中,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海棠之美便充满了诗意。诗人可谓将海棠之美已经表现到了极致。

5.然而,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台上起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他将花比作人,一个年轻的、装扮艳丽的女子。不但美,而且生气勃勃。这个“恐”字,表现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花流溢不止的热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要“更烧高烛”呢?

明确:首先,诗人爱这海棠,在他眼里,这海棠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因而诗人要夜以继日地欣赏她、陪伴她。用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对花的态度)去衬托花之美,这样,使得作者笔下的海棠不仅有了美的外观,更有了美的内涵,此时,诗人和花融在了一起,化而为一,可谓美之至极。其次,“更烧高烛”照应了第二句中的“月转廊”。

7.诗人对这株海棠的爱真是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诗人因受人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在那样的境地之中,还有如此雅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心胸阔达.

8.苏轼的作品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的遭际和性格特点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在《海棠》这首诗中找找,看看作者有没有流露出其他的思想感情。

明确:“月转廊”有处僻远之江湖,不遇君恩的嗟叹;“更烧高烛照红妆”流露出谪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三)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优美的想象,运用环境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但写极了海棠的美和诗人对海棠喜爱,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的情和意。这就是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海棠》。

附:练习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①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②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后两句加以赏析。(4分)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2分)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1分)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1分)

高中语文选修 《白马篇》教学设计

《白马篇》教学设计 《白马篇》出处: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二第三章十二课 适用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曹植简况;掌握本诗重点词汇;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合作探究,走进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为何要对“侠”的文化意义进行改造以及作者“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人生抱负,确立热爱祖国、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作者为何要对“侠”的文化意义进行改造? 2、作者为什么会有“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人生抱负? 3、帮助学生确立热爱祖国、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二、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听说过“才高八斗”这个词,这个典故出自南朝谢灵运,他一生写了大量山水诗,名重一时。谢灵运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一石”就是十斗,“才”的意思是“才气、才分”.(板书在左边:一石:十斗;才分) 谢灵运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才华,十分之八都被曹子建占去了,自己独占了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固然体现了谢灵运的自负,也从侧面表现了曹子建的才思之高和名声之大。 那请问同学们:“曹子建”指谁呢?对,曹植。 前几天我们刚学习了曹操的《短歌行》,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曹操之子曹植的《白马篇》。(在中央偏上方板书:《白马篇》曹植;播放PPT) 三、曹植简介 1、我知道咱们班有不少同学是三国迷,那好,请一位同学来介绍曹植。 2、学生介绍完毕,点评(播放PPT)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曰思,故称陈思王,曹操第三子,著有《曹子建集》,代表作《洛神赋》、《名都赋》、《七步诗》。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钟嵘称为“建安之杰”,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诗歌风格以曹丕继位为界,前期以宴饮游乐为主,后期以抒发忧愤为主。钟嵘评价其艺术特色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教师播放PPT,介绍《七步诗》。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写于曹植的创作后期,表现了其兄长哥哥曹丕与自己争储位、即将对自己痛下杀手、骨肉相残的哀叹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奇幻,幽深含蓄,婉转委曲,后代学者对其评价很高。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利用名人的评论提出问题,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湘夫人》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从不同层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以期打开学生视野,加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 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交流以下阅读体会,说说你感受到本诗的“惊艳”,表现在那里呢?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探究交流 1、诗歌语言的摇曳婉转之美。 2、人物情感的伤情之美。 3、意境的凄清优美。 4、作品中人物的纯净高尚之美。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

语文版本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原君教案 语文版必修4

《原君》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游沙湖》教学设计

东坡专题——《游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巅峰”。 3.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难点】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预习】 1、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 2、预习《游沙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他是谁呢?他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今天我们借助《游沙湖》这篇文章来给苏东坡开一个小小的专题。 (出示:东坡专题)让我们首先走进东坡诗文。 二、东坡诗文 Ppt展示诗文,师生共同回顾,教师总结东坡的精神。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的旷达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豪迈 3.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东坡的深情 4.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东坡的理趣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纵一苇之所如)——东坡的闲情 三、东坡奇才 接下来让我们感悟他“奇”在何处?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开创了湖州画派…… 2.他是美食家,发明家——东坡肉,东坡巾,东坡扇,东坡提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电影海报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

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找学生概括节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舞会上的幸福(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为了爱的争吵(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明确:能。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教学博苑 01-05 0933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1、3、4、5、6则 (二)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 第1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

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 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三、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四、作业:1、完成《导学》相关练习 2、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观点,预习《无端崖之辞》 板书设计: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 《有无相生》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选文第1、4、5、6则;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能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和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3、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学过程:(第一段) 一、导语: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解前两段,第三段初中已学过了。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讲解: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作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当然还必须是行正义之事,不能行苟且之事还踌躇满志,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义和道相匹配。)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讲解:这告诉我们培养浩然之气要坚持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要去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你人生的污点,就像如果

高中语文选修《懒惰哲学趣话》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选修《懒惰哲学趣话》教案范文 导读:本文高中语文选修《懒惰哲学趣话》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简单概括故事大意,清楚掌握游客和渔夫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2、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 过程与方法: 由文本导入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人生追求有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 教学重点 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的不同选择 教学方法 探讨思辨法。由于人生美文所涉及的思想较为深刻,教学方法应以“探讨思辨”为主,兼顾“文本阅读”的模式进行为好。鉴于这个故事形式的简单性,可深入品读的语句和段落不多的特点,教师要在对文本思想潜心研读的基础上,

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求对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下一个所谓的定论,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与研究。教师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于人。总之,要创设一个平等与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6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是个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息,主要的义项就是“休息”,很多时候我们把休息等同于懒惰。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随着伯尔的《懒惰哲学趣话》展开一场关于“懒惰”的探讨,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启发大家对“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伯尔)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人伍,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目录 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 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 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第1单元第4课《蜀相》 第1单元第5课《书愤》 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 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 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 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 第3单元第2课《阁夜》 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

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 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 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 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 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 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 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 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 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 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劝学(节选)教案

15、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系列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学设计本首词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诗词教学更应体现这一新课改精神。本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咏荷杰作,一起走近周邦彦的《苏幕遮》,一同品味无穷的荷韵。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他的词格律谨严,语言富艳精工,善铺叙而含蓄,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有“词家之冠”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一、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词作情感。 (提示: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片抒情,格调轻柔,要放慢语速,

高中语文活动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活动课程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 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 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 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 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 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 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 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 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 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 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背景知识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u盘、光盘等道具。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老探究所给探究题,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一、作者介绍 1、作者生平 篇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陈波 课题:《普通话和方言》 一、类属与特征分析: 本堂选修课属于高中选修的最后部分,目的在于了解祖国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更多的语言常识,同时也能够给下学期开始的高三总复习打下较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方言的了解还是很少的,也不一定对这些感兴趣。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接受,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要使他们学有所获。 二、课程构思: 充分利用异地方言发音与本地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调动学生兴趣,利用比较教学,寻找不同方言中的特征并对语言有一些较为清晰的了解和印象。 三、课堂准备: 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收集两句方言,学会并带到课堂交流。 课堂实录(简) 一、导语: 大家都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谚语,谁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入教学正题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都还是看得很准,就是人话也好,鬼话也好,总是有不同的交流对象,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总有自己专用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要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