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指导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

学习指导书

楚留声编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中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按模块分别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梁板结构、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预应力概念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模块二、模块三和模块五较为详尽的介绍了钢筋混凝土三类受力构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等,牵扯到计算的内容较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其他三个模块则更侧重于从整体设计概念以和结构体系布置等方面对内容进行介绍,需要理解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较多。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课件、自测、习题等手段,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使其具有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各类受力构件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自觉将混凝土理论应用于工程施工和管理中,并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具有初步认知能力。其中,需要重点掌握工程中常见混凝土受力构件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对构件破坏破坏有整体的力学概念,并对工程中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能正确进行设计计算。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学习模块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一、学习目标:

了解钢筋混凝土材料、构件和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二、学习内容:

(1)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材料性能;(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质;混凝土力学性质;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难点:两种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概率设计方法

四、建议学习策略:

学习课件;做自测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结构的可靠性:

作用和作用效应:

结构抗力:

条件屈服强度:

徐变和收缩:

极限状态:

2. 简答题

(1)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原因?(2)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3)建筑结构应满足哪些功能要求?为满足这些功能要求,需要对结构进行什么验算?

(4)什么是结构的设计状况?工程结构设计的设计状况可分为哪几种?

(5)什么是徐变?徐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何影响?

(6)混凝土收缩变形有哪些特点?对混凝土结构有哪些影响?

(7)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分为哪两类?为何将屈服强度作为强度设计指标?

学习模块 二:混凝土结构构件

一、学习目标:

学习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方法

二、学习内容:

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形态、计算方法和基本构造要求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受弯构件正截面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步骤

难点:适筋梁的计算过程

四、建议学习策略:

听课件;做自测、分析案例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梁截面有效高度;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单向板;双向板;塑性内力重分布

2.简答题

(1)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构件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2)简述钢筋混凝土塑性铰的特点。

(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4)简述适筋梁破坏三个阶段的受力特点及其与计算的联系?

(5)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双筋截面梁?配置受压钢筋有何有利作用?

3.计算题

(1)已知矩形截面简支梁,跨中弯矩设计值M=140KN.m 。该梁的截面尺寸b×h=200mm×4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HRB400级。试确定该梁跨中纵

筋配筋面积As 。

(2)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混凝土保护层厚为

25mm(二a 类环境),b=250mm ,h=500mm ,承受弯矩设计值

M=160KN.m ,采用C20级混凝土,HRB400级钢筋,箍筋直

径为8mm ,截面配筋如图所示。复核该截面是否安全。

已知:fc=9.6N/mm2,ft=1.1N/mm2,fy=360N/mm2,1α=1.00.518b ξ= ,h 0=455mm

学习模块 三: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学习目标:

学习混凝土受剪构件的设计方法

二、学习内容:

混凝土受剪构件的破坏形态、计算方法和基本构造要求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混凝土受剪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步骤

难点:受剪构件剪压破坏的计算过程

四、建议学习策略:

听课件;做自测、分析案例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抵抗弯矩图;筋腹;无腹筋梁;配箍率;剪跨比λ

2.简答题

(1)钢筋混凝土斜截面受剪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2) 影响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4)箍筋的作用有哪些?

(5)纵筋弯起需满足什么条件?

3.计算题

(1)某简支梁b ×h =250mm×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t f =1.43N/mm 2

c f =14.3N/mm 2)

,箍筋采用双肢φ10HPB300级钢筋 (A sv1=78.5mm 2,f yv =270Mpa ), 承受均布荷载,剪力设计值为382kN 。a s =40s

a mm '=。请按照仅配置箍筋对构件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已知:1,250.30.447%0.240.127%25090sv t sv sv mim yv

nA f bs f ρρ?===>==? ,mm s 200max =。 学习模块 四: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一、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混凝土受扭构件设计方法

二、学习内容:

(1)纯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2)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纯扭构件的主要破坏形态;弯剪扭构件的设计方法

难点:受扭构件的主要计算过程

四、建议学习策略:

听课件;做自测;讨论交流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截面有效高度;受扭构件计算的 t;受扭构件计算的W t;受扭构件配筋强度比ζ2.简答题

(1)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计算中如何保证出现希望的破坏模式。

(2) 简述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原理?

(3)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破坏特征是什么?

(4)受扭构件与受弯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置要求有何不同?

(5)配筋强度比ζ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习模块五:受压和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一、学习目标:

学习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和受拉构件的设计、计算和主要构造二、学习内容:

(1)轴心受压构件设计;(2)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3)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方法

难点:偏心受压构件设计过程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N

-M u相关曲线;单向偏心受压构件;双向偏心受压构件;

u

稳定系数;附加偏心距:

2.简答题

(1)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破坏形态有哪几种?破坏特征各是什么?

(2) 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如何设计最经济,为什么?

(3) 简述配有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柱的破坏形态 。

(4) 轴心受压构件中纵向钢筋配筋率有何要求,为什么?

(5)配筋强度比ζ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3.计算题

(1)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截面尺寸b ×h =400mm×600mm ,轴向力设计值N=1400KN ,柱两端弯矩设计值分别为M 1=280KN·m ,2M =340KN·m ,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30(2c mm /N 3.14=f ,α1=1.0),纵筋采用HRB400(y f ='y f =360N/mm 2)。其中,mm a a s s 40'==。按对称配筋计算受压钢筋和受拉钢筋面积。

学习模块 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一、学习目标:

学习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内容和方法

二、学习内容:

(1)裂缝宽度验算;(2)挠度验算;(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裂缝的成因、计算和主要措施;挠度的影响因素、计算和主要措施 难点:裂缝和挠度的计算过程

四、建议学习策略:

看课件;做自测;讨论交流

五、习题:

1.名词解释

最小刚度原则;预应力混凝土;张拉控制应力;耐久性

2.简答题

(1)混凝土结构常见的引起耐久性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2) 简述减小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主要措施。

(3)影响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因素?

(4)混凝土结构为什么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包括哪些内容?

(5)裂缝产生裂缝产生的原因?

(6)增大刚度或减小挠度的措施有哪些?

(7)预应力构件对预应力钢筋的要求是什么?

(8)何为张拉控制应力?张拉控制应力为什么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考试模拟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种特性不是钢筋混凝土的优点()

A、耐久性好

B、可模型好

C、抗裂性好

D、耐火性好

2、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采用的标准立方体试件边长为()

A、100mm

B、150mm

C、180mm

D、200mm

3、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验算是以下列哪个状态为依据的()

A、Ia

B、II

C、III

D、IIIa

4、影响无腹筋梁受剪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剪跨比

B、混凝土强度

C、纵筋配筋率

D、纵筋配筋强度

5、部分超筋破坏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破坏属于()

A、延性破坏

B、受压脆性破坏

C、受拉脆性破坏

D、有一定的延性

6、当N2< N1 M2时,钢筋混凝土受压柱采用对称配筋,下面哪组内力计算的配筋最大()

A、N1,M1

B、N1,M2

C、N2,M2

D、N2,M1

7、提高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弯曲刚度的有效方法有()

A、增加截面高度

B、增加构件的配筋

C、提高混凝土强度 D.增加箍筋数量

8、有腹筋剪扭构件的剪扭承载力()

A、混凝土部分相关,钢筋部分不相关

B、混凝土部分不相关,钢筋部分相关

C、混凝土和钢筋部分都相关

D、混凝土和钢筋部分都不相关

9、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越大,表明()

A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参加工作程度越大B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参加工作程度越小C裂缝间钢筋平均应变越小D与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参加工作程度无关

10、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引起受弯构件变形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混凝土徐变和收缩

B、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滑移

C、裂缝宽度增大

D、构件中未设受压钢筋

二、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说明:正确的选“A”,错误选“B”)

11.建筑结构需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三方面的要求。()

12.如果梁受拉区钢筋较多,钢筋需要布置为两排,则该梁截面称为双筋矩形截面。()

13.配置箍筋可以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防止斜压破坏()

14.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第一条斜裂缝一般现在长边中点出现()

15.对偏心受压构件来说,轴压力一定时,弯矩越大越不利()

16.保护层厚度越大,构件裂缝宽度越大,因此设计中增加保护层厚度对结构耐久性不利()

σ作为强度设计指17.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取残余应变为0.2%时对应的应力

2.0

标。()

18.《规范》要求受扭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筋强度比0.6≤ζ≤1.7是为了防止超筋破坏()

19.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可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20.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是因为普通受弯构件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作用和作用效应:

2、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3、腹筋:

4、受扭构件计算的βt:

5、稳定系数φ

6、张拉控制应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2、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构件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3、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4、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破坏特征是什么?

5、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如何设计最经济,为什么?

6、简述减小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主要措施。

三、计算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已知矩形截面简支梁,跨中弯矩设计值M =140KN.m 。该梁的截面尺寸b ×h =200mm×4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HRB400级。试确定该梁跨中纵筋配筋面积A s 。

附:f c =14.3N/mm 2,f t =1.43N/mm 2,f y =360N/mm 2,1α=1.0,0.518b ξ= ,h 0=450-45=405mm

2、某简支梁b ×h =250mm×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t f =1.43N/mm 2

c f =14.3N/mm 2)

,箍筋采用双肢φ10HPB300级钢筋 (A sv1=78.5mm 2,f yv =270Mpa ), 承受均布荷载,剪力设计值为382kN 。a s =40s

a mm '=。请按照仅配置箍筋对构件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已知:1,250.30.447%0.240.127%25090sv t sv sv mim yv

nA f bs f ρρ?===>==? ,mm s 200max =。 附模拟题答案要点

客观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B

3.D

4.A

5.D

6.C

7.A

8.A

9.B 10.A

二、是非题

11.A 2.B 3.B 4.A 5.A 6.B 7.A 8.B 9.B 10.B

主观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作用和作用效应:作用是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各种原因,作用效应:结构上各种作用对结构产生的效应的总称。

2、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受拉钢筋屈服的同时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即适筋梁和超筋梁的界限破坏状态时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3、腹筋:箍筋和弯起钢筋统称腹筋。

4、受扭构件计算的 t:剪扭构件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

5、稳定系数φ:表示因长细比较大而引起的长柱承载力降低程度的系数。

6、张拉控制应力:是指张拉钢筋时,张拉设备的测力装置显示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钢筋横截面面积得出的应力值

二、简答题:

1、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有哪些?答:化学胶着力、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种。

影响因素有:钢筋表面形状、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浇筑位置、钢筋净间距、横向钢筋和横向压力等。

2、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构件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答:1)适筋梁:破坏特征为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然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从钢筋屈服到受弯构件破坏,屈服弯矩My到极限弯矩Mu变化不大,但构件曲率或挠度f变形很大,破坏前有明显预兆,表现为延性破坏。

2)超筋梁:破坏特征表现为受压混凝土先压碎,受拉钢筋未屈服。超筋梁的破坏取决于受压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拉钢筋的强度未得到充分发挥,破坏为没有明显预兆的脆性破坏,实际工程中应避免采用。

3)少筋梁:破坏特征是混凝土一开裂就破坏。梁的强度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的受压强度未得到充分发挥,极限弯矩很小,属于受拉脆性破坏特征,且承载能力低,应用不经济,实际工程中应避免采用。

3、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剪跨比λ、混凝土强度、配箍率、箍筋强度、纵筋配筋率等。

4、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破坏特征是什么?

答:(1)少筋破坏:箍筋和纵筋数量过少时,钢筋不足以承担混凝土开裂后释放的拉应力,一旦开裂,受扭变形迅速增大至破坏,变现为明显的脆性;(2)超筋破坏:纵筋和箍筋都过多时,受扭构件在破坏前出现较多细而密的螺旋形裂缝,在钢筋屈服前混凝土先压坏,变现为受压脆性破坏;

(3)部分超筋破坏:箍筋和纵筋配筋比例相差过大时,会出现两者中配筋率较小的钢筋屈服,而另一种钢筋未达到屈服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延性,但小于适筋构件;

(4)适筋破坏:箍筋和纵筋配置都合适时,与裂缝相交的纵筋和箍筋均能达到屈服,然后混凝土压坏,属于延性破坏。

5、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如何设计最经济,为什么?

答:(1)大偏心受压构件:取0h x b ξ=。原因:充分利用受压区混凝土承受压力,可使总用

钢量(s

s A A '+)最少。 (1)小偏心受压构件:取 bh A s min ρ=。原因:远离偏心压力一侧的纵向受力钢筋不论受拉还是受压,其应力均不能达到屈服强度,因此取其等于最小配筋梁一般最为经济。

6、简述减小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主要措施。

答: (1)减小钢筋直径 (2)提高混凝土强度 (3)增减配筋率或配筋面积

(4)采用变形钢筋 (5)采用预应力

三、计算题

1、解: (1)计算x ,并判断是否超筋

mm h mm b

f M h h x b c 79.207405518.086.147201200=?=≤=-

-=ξα

不属于超筋。

(2)计算As ,并判断是否少筋 002.00018.0/45.0min <==y t f f ρ

min 0.45/0.00160.002,=0.002t y f f ρ=<取

2min ,21mm 180450200002.0mm 1174/=??=>==s y c s A f bx f A α

不属于少筋。

因此,纵向受力钢筋面积A s 取1174mm 2满足适筋梁要求。

2、 解:(1)计算截面有效高度.

406000-=h =560mm

(2)验算截面尺寸

=560mm, 424.2/<=b h

w , c β=1.0

00.250.25 1.014.3250460c c f bh β=????=0.25×1.0×14.3×250×560

=500500N=500.5kN>V =382kN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3)验算是否需要计算配箍

00.70.7 1.0 1.43250460t f bh =????=0.7×1.0×1.43×250×560

=140140N=140.14kN

需要按计算配箍

(4)计算配箍

31000.7250.8100.7 1.43250460270460

sv t yv nA V f bh s f h -?-???≥=?=1.6mm 2/mm 因2φ10箍筋 1sv A =78.5mm 2, n =2,可得

s ≤98mm, 取s =90mm.

(5)验算最小配箍率

%698.090

2505.7821=??==bs nA sv sv ρ 1,250.30.447%0.240.127%25090sv t sv sv mim yv nA f bs f ρρ?===>==? 因此,箍箍筋选用双肢φ10@90满足要求.

附 模块习题答案要点

模块一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结构的可靠性: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或者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

2、作用和作用效应:作用是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各种原因;作用效应是结构上各种作用对结构产生的效应的总称。

3、结构抗力:结构或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即结构或结构。

4、条件屈服强度: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取残余应变为0.2%时对应的应力2.0σ作为强度设计指标,成为条件屈服强度。

5、徐变和收缩:混凝土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增长的变形称为徐变;混凝土在空气中硬化时体积收缩的现象称为收缩。

6、极限状态:当结构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称为极限状态。

二、简答题

1、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原因 ? 答:一: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粘结力,使两者之间能传递力和变形;

二: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

2、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化学胶着力、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种。

影响因素有:钢筋表面形状、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浇筑位置、钢筋净间距、横向钢筋和横向压力等。

3、建筑结构应满足哪些功能要求?为满足这些功能要求,需要对结构进行什么验算?

答: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满足安全性需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满足适用性和耐久性需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什么是结构的设计状况?工程结构设计的设计状况可分为哪几种?

答:设计状况是代表一定时段内实际情况的一组设计条件,设计应做到在该组条件下结构不超越有关的极限状态;

分为: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偶然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

5、什么是徐变?徐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何影响?

答:混凝土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增长的变形称为徐变;

徐变使构件变形增加;在钢筋混凝土截面内引起应力重分布;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引起预应力损失;某些情况下可减少由于支座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应力,延缓收缩裂缝出现。

6、混凝土收缩变形有哪些特点?对混凝土结构有哪些影响?

答:混凝土收缩是一种随时间增长而增长的变形;凝结初期收缩变形发展较快,二个月达50%;三个月后趋于逐渐缓慢,一般两年后趋于稳定。

混凝土收缩收到约束时将产生收缩拉力,加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收缩将导致预应力损失。

7、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分为哪两类?为何将屈服强度作为强度设计指标?

答:分为有明显屈服点钢筋和无明显屈服点钢筋,习惯上也分别称为软钢和硬钢。因为当构件某一截面的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后,将在荷载基本不变情况下产生持续的塑性变形,使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宽度显著增大以致无法使用,因此一般结构计算中通常取屈服强度作为设计强度的依据。

模块二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梁截面有效高度:钢筋截面形心至梁顶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2、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受拉钢筋屈服的同时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即适筋梁和超筋梁的界限破坏状态时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3、单向板:当l2/l1>2时,板主要沿短跨方向受弯,设计中可仅考虑短边方向受弯,长边可仅按构造处理的板。

4、双向板:当l2/l1≤2时,沿板长边传递的荷载以及长跨方向的弯矩均不能忽略,设计中需考虑双向受弯的板。

5、塑性内力重分布:由于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变形而使结构内力重新分布的现象。

二、简答题

1、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构件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答:1)适筋梁:破坏特征为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然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从钢筋屈服到受弯构件破坏,屈服弯矩My到极限弯矩Mu变化不大,但构件曲率 或挠度f变形很大,破坏前有明显预兆,表现为延性破坏。

2)超筋梁:破坏特征表现为受压混凝土先压碎,受拉钢筋未屈服。超筋梁的破坏取决于受压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拉钢筋的强度未得到充分发挥,破坏为没有明显预兆的脆性破坏,实际工程中应避免采用。

3)少筋梁:破坏特征是混凝土一开裂就破坏。梁的强度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的受压强度未得到充分发挥,极限弯矩很小,属于受拉脆性破坏特征,且承载能力低,应用不经济,实际工程中应避免采用。

2、简述钢筋混凝土塑性铰的特点。

答:A). 仅沿弯矩方向转动;

B). 转动能力有限;

C). 能承担一定弯矩 Mu;

D). 形成塑性变形区域。

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答:(1)截面保持平面;(2)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3)采用简化的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4)纵向钢筋的应力等于钢筋应变与起弹性模量的乘积,但绝对值不大于其强度设计值。

4、简述适筋梁破坏三个阶段的受力特点及其与计算的联系?

答:(1)第I 阶段,弹性工作阶段,其阶段末I a 为抗裂验算的依据;(2)第II 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为裂缝跨度和挠度计算依据;(3)第III 阶段,破坏阶段,其阶段末III a 为承载力计算依据。

5、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双筋截面梁?配置受压钢筋有何有利作用?

答:(1)梁承受的弯矩很大,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受使用和施工限制不能增加,同时计算无法满足单筋截面最大配筋率限制条件而出现超筋梁;(2)不同荷载组合下,截面承受正、负弯矩作用时;

配置受压钢筋有利于提高截面的延性。

三、计算题

1、已知矩形截面简支梁,跨中弯矩设计值M =140KN.m 。该梁的截面尺寸b ×h =200mm×4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HRB400级。试确定该梁跨中纵筋配筋面积A s 。

附:f c =14.3N/mm 2,f t =1.43N/mm 2,f y =360N/mm 2,1α=1.0,0.518b ξ= ,h 0=450-45=405mm

解: (1)计算x ,并判断是否超筋

mm h mm b

f M h h x b c 79.207405518.086.147201200=?=≤=-

-=ξα 不属于超筋。

(2)计算As ,并判断是否少筋 002.00018.0/45.0min <==y t f f ρ

min 0.45/0.00160.002,=0.002t y f f ρ==<取

2m i n ,21mm 180450200002.0mm 1174/=??=>==s y c s A f bx f A α

不属于少筋。

因此,纵向受力钢筋面积A s 取1174mm 2满足适筋梁要求。

2、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混凝土保护层厚为25mm(二a 类环境),b=250mm ,h=500mm ,承受弯矩设计值M =160KN.m ,采用C20级混凝土,HRB400级钢筋,

箍筋直径为8mm ,截面配筋如图所示(A s 为1256mm 2)。复核该截面是否安全。 已知:f c =9.6N/mm 2,f t =1.1N/mm 2,f y =360N/mm 2,1α=1.0,0.518b ξ= ,h 0=455mm 解:(1)计算配筋率

m i n 0.450.451.1/360

0.0014

t y f f ρ==?=

m i n m i n 0.001412560.010.002250500s A bh ρρρ>==

==>=?

故不属于少筋破坏

(2)计算受压区高度 03601256188.40.518455235.699.6250y s

b c f A x mm h mm f b ξ?===<=?=?

(3)计算受弯承载力

0()3601256(4550.5188.4)163.141602

u y s x M f A h KN m M KN m =-=??-?=?>=? 故承载力满足要求,该截面安全。

模块三答案要点:

一、 名词解释

1、 抵抗弯矩图:按截面实有纵筋的面积计算截面实际能够抵抗弯矩的图形

2、 腹筋:箍筋和弯起钢筋统称腹筋。

3、 无腹筋梁:仅有纵筋而未配置腹筋的梁称为无腹筋梁。

4、 配箍率:箍筋截面面积与相应混凝土面积的比值,即bs

A sv sv =ρ。 5、剪跨比λ:指剪弯区段某垂直截面弯矩相对于剪力和有效高度的比值,即0Vh M =λ,对于集中荷载简支梁,可简化为0

0h a Vh M ==λ。 二、简答题

1、钢筋混凝土斜截面受剪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什么特征?

答:斜拉破坏:若剪跨比λ过大(λ>3),或配箍率sv ρ太小,斜裂缝一出现,与斜裂缝相交的箍筋应力就很快达到屈服,箍筋不再限制斜裂缝的开展,构件斜向拉裂为两部分而破坏,具有很明显的脆性。

剪压破坏:构件箍筋适量,且剪跨比适中(1 λ≤ ≤3),临近破坏时在剪弯段受拉区出现一条临界斜裂缝,箍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最后剪压区的剪应力和压应力迅速增加而压碎,属于脆性破坏。

斜压破坏:箍筋过多或梁λ很小时,一般小于1,梁的弯剪段腹部混凝土被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斜裂缝分割成许多倾斜的受压体,在正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被压碎导致,箍筋未屈服,属脆性破坏。

2、影响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剪跨比λ、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尺寸效应、截面形状等。

3、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剪跨比λ、混凝土强度、配箍率、箍筋强度、纵筋配筋率等。

4、箍筋的作用有哪些?

答:(1)斜裂缝出现后,斜裂缝间的拉应力由箍筋承担,增强了梁的剪力传递能力;

(2)箍筋限制了斜裂缝的发展,增加了剪压区的面积;

(3)减少斜裂缝宽度,提高裂缝间的骨料咬合力;

(4)增强了纵筋的销栓作用;

(5)提高了构件斜截面的受弯能力。

5、纵筋弯起需满足什么条件?

答:(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2)斜截面受弯承载力;

(3)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构造要求。

三、计算题

某简支梁b ×h =250mm×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t f =1.43N/mm 2

c f =14.3N/mm 2)

,箍筋采用双肢φ10HPB300级钢筋 (A sv1=78.5mm 2,f yv =270Mpa ), 承受均布荷载,剪力设计值为382kN 。a s =40s

a mm '=。请按照仅配置箍筋对构件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已知:1,250.30.447%0.240.127%25090sv t sv sv mim yv

nA f bs f ρρ?===>==? ,mm s 200max =。 解:(1)计算截面有效高度.

406000-=h =560mm

(2)验算截面尺寸

=560mm, 424.2/<=b h w , c β=1.0

00.250.25 1.014.3250460c c f bh β=????=0.25×1.0×14.3×250×560

=500500N=500.5kN>V =382kN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3)验算是否需要计算配箍

00.70.71.01.43250460t f b h =????=0.7×1.0×1.43×250×560

=140140N=140.14kN

需要按计算配箍

(4)计算配箍

31000.7250.8100.7 1.43250460270460

sv t yv nA V f bh s f h -?-???≥=?=1.6mm 2/mm 因2φ10箍筋 1sv A =78.5mm 2, n =2,可得

s ≤98mm, 取s =90mm.

(6)验算最小配箍率

%698.090

2505.7821=??==bs nA sv sv ρ 1,250.30.447%0.240.127%25090sv t sv sv mim yv nA f bs f ρρ?===>==? 因此,箍箍筋选用双肢φ10@90满足要求.

模块四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剪扭相关性:构件上同时存在剪力和扭矩时,其受扭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都会因另一种力的存在而减小的现象。

2、受扭构件计算的βt :剪扭构件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

3、受扭构件计算的W t : 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4、受扭构件配筋强度比ζ:受扭纵筋与箍筋的体积比和强度比的乘积。

二、简答题

1、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计算中如何保证出现希望的破坏模式。

(1)少筋破坏:验算纵筋和箍筋的最小配筋率,箍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等构造要求;

(2)超筋破坏:验算构件最大截面尺寸。

(3)部分超筋破坏:控制纵筋和箍筋配筋强度比ζ。

(4)适筋破坏:目标破坏模式,通过承载力计算进行配筋。

2、简述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原理?

对混凝土部分考虑剪扭相关性;对钢筋贡献的抗力采用简单叠加方法,即纵筋按受弯与受扭分别计算后叠加,箍筋按受扭和受剪分别计算后叠加。

3、纯扭构件有哪些破坏形态?破坏特征是什么?

(1)少筋破坏:箍筋和纵筋数量过少时,钢筋不足以承担混凝土开裂后释放的拉应力,一旦开裂,受扭变形迅速增大至破坏,变现为明显的脆性;

(2)超筋破坏:纵筋和箍筋都过多时,受扭构件在破坏前出现较多细而密的螺旋形裂缝,在钢筋屈服前混凝土先压坏,变现为受压脆性破坏;

(3)部分超筋破坏:箍筋和纵筋配筋比例相差过大时,会出现两者中配筋率较小的钢筋屈服,而另一种钢筋未达到屈服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延性,但小于适筋构件;

(4)适筋破坏:箍筋和纵筋配置都合适时,与裂缝相交的纵筋和箍筋均能达到屈服,然后混凝土压坏,属于延性破坏。

4、受扭构件与受弯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置要求有何不同?

答:(1)纵筋:受扭纵筋应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截面四角必须布置受扭纵筋;受弯纵筋则根据受力情况可集中布置在受拉区或受压区。

(2)箍筋:由于受扭构件的箍筋在整个周边上均受拉力,因此受扭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型沿外周边布置;受剪构件箍筋在整个截面上均匀,可采用多肢箍筋,且不需要封闭。

5、配筋强度比ζ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配筋强度比定义为受扭纵筋和箍筋的体积比和强度比的乘积。

限制配筋强度比合适的范围,可以使受扭构件破坏时箍筋和纵筋基本上能达到屈服强度,从而使箍筋和纵筋均能有效发挥作用,避免出现部分超筋破坏。

模块五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N u-M u相关曲线:对于给定截面、材料强度和配筋的偏心受压构件,相关曲线是反映钢筋混凝土截面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正截面承载力变化规律的曲线。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简明指导书 1.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该设计的目的就在于: (1)在结束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有关课程的学习后,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中的有关手册、图表和技术资料,并学会结合生产实际正确使用这些资料。 (3)通过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懂得合理的设计应该是技术上先进的,经济上合理的并且在生产实践中是可行的。 (4)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对技术文件的整理、写作及组织编排能力,为学生将来撰写技术及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2.设计内容 (1)编制规定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一份; (2)填写规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一份; (3)填写规定零件某机械加工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份; (4)设计规定零件的某机械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一套并绘制其总装图一张; (5)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3.设计步骤及要求 (1)根据给定的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分析和审查零件图:读懂零件图;审查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其主要技术要求;区分哪些表面是加工表面,哪些表面是不加工表面;查清各表面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特殊要求,区分各表面的精密与粗糙、主要与次要、重要与不重要等相对地位。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3)根据给定的零件材料,确定毛坯种类。并确定加工表面的总加工余量。 (4)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加工顺序;安排热处理工序及必要的辅助工序。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刀具及夹具。 (6)对工艺规程中的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进行设计:一般画一张A1图,要求手工绘图。 a. 以有利于反映该工序加工的位置,选取投影视图。用双点划线画出零件轮廓。 b. 在零件定位表面处,画出定位元件或机构。 c. 在夹紧位置处画夹紧机构。 d. 在对刀位置画出对刀元件或刀具导引装置。 e. 画出与机床连接的元件及其它元件。 f. 绘图时要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画法,能用标准件的尽量采用标准件。 g. 为表达清楚夹具结构,应有足够的视图、剖面图、局部视图等。 h. 夹具图上应标注夹具的总体轮廓尺寸,对刀尺寸,配合尺寸及配合公差要求,并标明夹具制造,验收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i. 在夹具图右下角绘制国家标准规定的标题栏和明细表,表中详细列出零件的名称,代号,数量,材料,热处理及其它要求。 (7)确定所设计夹具的工序的工序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8)确定所设计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9)填写工艺文件——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各一份。

最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 导书2012

土木工程专业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目录 1前言 0 1.1 地基基础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0 1.2 地基基础的设计内容 (1) 1.3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 2设计题目之一——某单层厂房柱下基础设计 (3) 2.1 设计任务 (3) 2.2 设计资料 (4) 2.2.1 工程概况 (4) 2.2.2 地勘资料 0 2.2.3 设计荷载 0 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南 0 3.1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0 3.2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 0 3.3 设计和计算方法 (1) 4.3.1 概述部分 (1) 4.3.2 基础定位与基础形状 (2) 4.3.3 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 (2) 4.3.4 技术设计(或详细设计) (4) 4.3.5 施工方案 (8) 3.4 进度计划安排参考 (8) 规范及参考书 (10)

1前言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土木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础工程课程的特点在于它以较多的力学课程为基础,以土层中的复杂的基础结构为研究对象,又涉及到建筑、交通、水电等多个领域,这就决定了课程具有内容杂、概念多和理论较深的特点,加之学时数较少和本科学生普遍缺少工程知识,故同学们往往感到比较难学。 基础工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展开的,其主要目标是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重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工程概念和知识。结合土木工程大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更为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反映近年来工程规范的更新,在教研室原来编写的《工民建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桥梁、隧道和铁道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南》的基础上,我们着手编写了这本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对理解和掌握工程基本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同学们由理论学习通往工程实践的一座桥梁。基础工程的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反过来又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学们在本科学习期间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应该重视课程设计带给同学们的动手机会,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到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本次课程设计,下面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做一个小结。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word文档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测绘工程专业) 2011年6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学分数:1 学时数:1周 1.设计的目的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2.设计的任务 (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时间为一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 3.1基本要求: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3.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 3.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①列条件平差值方程、改正数条件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 差值、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 ③评定观测值平差值的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④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的假设检验。 水准网的间接平差: ①列观测值平差值方程、误差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陶瓷工艺学》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大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大学课程设计指导 书 1

湘潭大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学院 学号 专业 课程题目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主要内容:确定采区变电所工作面配电点和移动变电站;拟定采区供电系统;进行负荷计算并确定无功功率补偿方案和选择无功功率补偿设备;选择变压器台数容量及型号;选择供电电缆;计算短路电流;选择开关与启动器;整定计算继电保护装置;确定采区保护接地系统;确定采区变电所硐室和设备方案;进行采区供电经济计算与统计等。 2 采区原始资料 1)采区巷道布置及开采方法: 采区为缓倾斜煤层,东西走向,向南倾斜,倾角8~10度。煤质中硬,煤层平均厚度为2.5m,一次采全高。采区采用中间上山开采,采区内分为三个阶段,区段长166,其中工作面长150m,上顺槽宽3.5m,下顺槽宽4m,保安煤柱8.5m,采区一翼走向长1000m。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区内后退式,东西两翼同时开采。东西两翼个设一个综合开采工作面,采煤机采用可调的MLS3—340型双筒采煤机组,支护用ZY35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煤巷掘进采用S100型掘进机。采煤和掘进工作面采取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的工作方式。 2)运输及通风情况 3

采区巷道布置如图所示。 工作面落煤由可弯曲刮板运输机,经运输槽刮板机转载机,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至运输上山,运输上山采用三部宽为100mm,的带式输送机将煤运至采煤区煤仓。 采区通风系统的新鲜风流由水平运输大巷,经采区运输上山运输平巷进入工作面,污浊风流经轨道平巷轨道上山采区回风石门至斜风井。 3)电源及负荷情况 井下中央变电所至采区距离为Dm,配电电压为6kv,中央变电所母线短路容量最大为A,最小为B。用电设备在采区内的分布情况和采区各用电设备的台数及技术数据见表1(未知技术见表3) 4

混凝土结构理论

《混凝土结构理论》第04章在线测试 《混凝土结构理论》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2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一般应 A、只配抗扭纵筋 B、只配抗扭箍筋 C、配与构件轴线成45度的螺旋箍筋 D、配抗扭纵筋和抗扭箍筋 2、钢筋混凝土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考虑哪两种内力的相关性 A、剪力和扭矩 B、弯矩和剪力 C、弯矩和扭矩 D、弯矩和轴力 3、部分超筋破坏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破坏属于 A、延性破坏 B、受压脆性破坏 C、受拉脆性破坏 D、有一定的延性 4、纯扭构件通过什么条件避免出现少筋破坏 A、最小配箍率 B、最小纵筋配筋率 C、截面尺寸限制 D、A和B 5、纯扭构件通过什么条件避免出现部分超筋破坏 A、最小配箍率 B、最小纵筋配筋率 C、截面尺寸限制 D、配筋强度比ζ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2分) 2、(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2分) 3、(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2分) 4、(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2分) 5、(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2分)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受扭构件可采用多肢配箍形式

正确错误 2、无论是剪扭构件或者纯扭构剪中,混凝土部分所分担的抗扭能力均相同 正确错误 3、同时受剪力和扭矩作用的构件,其承载力总是低于剪力或扭矩单独作用时的承载力 正确错误 4、《规范》要求受扭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筋强度比0.6≤ζ≤1.7是为了防止少筋破坏 正确错误 5、《规范》要求受扭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筋强度比0.6≤ζ≤1.7是为了防止部分超筋破坏 正确错误 交卷 《混凝土结构理论》第05章在线测试 《混凝土结构理论》第0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以下混凝土构件破坏不属于脆性破坏的是 A、少筋梁破坏 B、剪压破坏 C、小偏压破坏 D、大偏压破坏 2、受压构件离轴力较远筋先达到屈服,然后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的破坏形式称为 A、少筋梁破坏 B、剪压破坏 C、小偏压破坏 D、大偏压破坏 3、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会使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 A、增大 B、减小 C、没有影响 D、均有可能 4、设计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时,若初始偏心距ei>0.3h0 , 则构件为 A、小偏压构件 B、大偏压构件

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焊接工艺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通过实际产品的焊接工艺设计,使学生了解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过程; 2.掌握焊接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工艺文件的制定; 3.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焊接生产问题的能力,锻炼查阅文献资料及工具书籍的基本技能。 二、设计内容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结构件的焊接工艺设计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 焊接结构件的设计简图与技术要求; 2. 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 3. 主要接头的焊接方法选择与说明,坡口型式及尺寸的设计与说明; 4.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工艺过程卡; 5. 产品的装焊工艺过程卡; 6. 壳体的焊接工艺卡。 三、设计要求 1.手绘产品的结构设计简图,标注出产品的主要结构尺寸;主要零件的名称、材质与规格;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制造技术要求与检验要求)等。 2.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分析与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能主要分析材质的焊接裂纹倾向及产生其它焊接缺陷的倾向,说明为保证焊接质量应采取的工艺措施,如合理选用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层间温度等;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主要针对特殊、复杂容器结构,分析需要采用的装焊顺序与方法。 2. 接头焊接方法的选择和坡口型式的设计应包括纵焊缝、环焊缝、封头拼缝、 人孔接管与筒体的焊缝等,绘制接头的局部放大图。选择与设计的依据主要从容器结构尺寸、接头位置、材质及厚度、施焊条件与可操作性、焊接变形与应力、装焊顺序等方面考虑。 3.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过程卡要求制定部件从原材料备料至组 装焊接之前的全部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各加工工序的名称、加工内容、所用的工装设备与检验要求等,必要时绘制出加工工艺简图; 4. 壳体的装焊工艺设计包括装焊工艺顺序、工序名称与内容、各工序所涉及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作者:周兵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而开设的,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其主要的环节。本实验指导书是帮助同学们进行上机实验而制订的。 一、实验目的: 1.能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小型软件系统。 2.在此过程中,能综合利用以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3.加深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及方法,培养良好的软件开发素养。 二、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先修课程: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数据库系统概论 四、上机学时数:10学时 五、实验环境 1.单机模式 操作系统:Windows 开发工具:C++ Builder 6.0、Access 2000 六、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基本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2. 基本能够完成所要求的系统。 3. 报告文档符合具体要求。 七、设计内容 题目:选课系统 1.说明:本设计选择广大学生最熟悉的选课系统最为设计任务,便于同学联系实际,学以至用。但限于具体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宜采用C++ Builder 6.0、Access 2000。 2.具体要求: 1)数据要求 所存储和查询的数据要符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所涉及的字段至少应包括(名称可 以不同):学生姓名、学号、登陆密码、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地址、学生电话、家庭地址、教师号、教师姓名、教研室、职称、性别、教师电话、课名、课号、学 分、先行课号、课时、开课教室、人数限制、选课人数、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总 评成绩。 2)功能要求 功能至少应有:等录、查询开课情况、查询选课情况、查询成绩、选课、退课等。 3)设计要求 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及方法应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八、报告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格式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格式 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文本格式一般为: 1.设计题目 2.设计目的 3.任务(要求:对于一班一题或半班一题的,需明确列出每位学生所对应的设计参数,学生以学号的后两位代替;对于一组一题的,应明确每题的学生人数和学生姓名) 4.时间安排 5.设计内容 6.设计工作要求 7.成绩评定标准 8.主要参考资料 Ⅰ、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一:刚性基础 某厂房承重体系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边柱荷载标准值F K边=400kN,中柱荷载标准值F K中=600kN,设计只考虑竖向荷载,要求学生完成刚性独立基础的设计(素混凝土基础),并计算沉降。工程设计正负零标高为20.0米,现形场平整平标高为20.0米。 二、设计条件 1 地质条件:场地土层如下:①素填土:松散,厚0.8m;②粘土:可塑,厚4.0 m; ③粉质粘土:硬塑,厚10.0 m;其下为不可压缩基岩; 2、水文地质条件:分布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现水位为地下埋深0.5m ; 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相关土层的设计参数如下表: 表1:土层设计参数表

表2:土层压缩试验成果表 注:②层土的基础承载力修正系数为η b =0.3,ηd=1.6; 三、设计内容 1 学生承担的具体设计题号见表一,要求每班分4个组。 表三、课程设计题号表 2 设计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 (1)基础平面尺寸、埋深、验算; (2)基础结构施工图; (3)沉降计算; 四、题目二:桩基础 某高层民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高度46米,边柱(柱断面尺寸600×600mm2 ) 荷载标准值F K边=18000kN,中柱(柱断面尺寸800×800mm2)荷载标准值F K中=30000kN,柱弯矩M K=200KN·m,水平荷载H K=100KN,桩顶允许水平位移10mm,桩顶约束按固结考虑;要求学生完成桩基础的设计。工程设计正负零标高为20.0米,现形场平整平标高为20.0米。 地质条件:场地土层如下:①素填土:松散,厚1.8m;②粘土:可塑,厚5.0 m;③粉质粘土:硬塑,厚10.0 m;其下为不可压缩基岩; 水文地质条件:分布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现水位为地下埋深0.5m ; 桩的设计参数如下表。 表5:土层设计参数表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2.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理论课并进行了上机练习之后 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培养严 谨细致作风的一次重要机会。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与扩充“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以及有关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 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冲压模具的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设计、计 算、绘图、技术分析与决策、文献检索以及撰写技术论文的能力)。 3、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2.2 课程设计步骤 1. 设计准备 1) 阅读产品零件图 (1) 设计前应预先准备好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绘图用具、图纸、说明书用纸。 (2) 认真研究任务书及指导书,分析设计题目的原始图样、零件的工作条件,明确设 计要求 及内容。 (3) 熟悉各种可采用的模具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 2) 冲件图样分析 产品零件图是分析编制冲压方案、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对零件图的分析 主要是从冲 压工艺的角度出发,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 ( 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最大 外形 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性能等逐项分析,确定冲压工序图。若有与冲压工艺要求相悖者, 应采 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或与指导教师协商更改。 (1) 工艺分析。 合理的冲压工艺,既能保证冲件的质量,使冲压工艺顺利进行,提高模具寿命,降低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给模具的设计、制造与修理带来方便。所以必须对指定的冲压 件图样进行充分的工艺分析,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可能的不同工艺方案。 工艺分析主要是分析冲件的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分析冲件的工艺性;根据成形规 律,确定所用冲压工艺方法;根据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的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因 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冲件的工艺性质、工序数量、工序的组合和先后顺序。 在几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中,选择一种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并填写冲压工艺卡。 (2) 制订冲压工艺。 制订冲压工艺方案时,应做如下工作: ① 备料。确定板料、条料的规格、要求,并计算出材料利用率。 ② 确定工序性质、数目、先后顺序、工序的组合形式。 包括: )、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指导书(新稿)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指导书 (修订版) 第一章工程图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第二章单级直齿圆柱减速器 第三章设计及绘制装配图的步骤 第四章主要零件“底座”、“齿轮轴”和“大端盖”的测绘和草图绘制 第五章由零件图拼装装配图 第六章设计说明书的书写格式 第七章PPT演讲稿的内容、格式及主要制作方法简介第八章用Photoshop软件作简单的图像处理

第一章工程图学课程设计总纲 一.目的和任务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工程图学》课程设计,可以说是机械大类的学生所面对的第一个专业性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以一个“单级直齿圆柱齿轮”为主题、以集中强化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为手段,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所学到的知识,熟练地使用CAD设计软件绘制出减速器的装配图和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对所有零件和装配体进行三维建模和拼装,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设计的一般过程,撰写设计说明书并制作答辩演讲稿,为后续课程设计打上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工程图学课程设计,在下述各方面得到锻炼: (1)能熟练运用工程图学课程中的知识和CAD软件的强化训练,正确地快速地使用CAD设计软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并进行零件和装配体的三维建模。 (2)通过本次也是第一次专业性课程设计,了解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撰写设计说明书(包括书写格式、图文排版以及必要的图形图像处理),制作答辩演讲稿。 2.课程设计的任务 机器(部件)的装配图既是表达设计机器总体结构意图的图样,也是制造、装配机器及绘制零件工作图的技术依据。因此,绘制装配图是机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求,采用“边绘图、边设计、边修改”的方法逐步完成。 机器(部件)的装配图的设计绘制过程比较复杂,限于课程设计的时间,本次设计要求每位同学完成如下任务: 1. 电子文档一份,每人一个文件夹(命名方式为“班级学号姓名”)。交科代表集中制成光盘。 电子文件夹中的内容为: (1)底座零件图1张(设置A2图幅574×400); (2)单级齿轮减速器装配图1张(设置A1图幅821×574); (3)三维装配体1个; (4)设计说明书1份(word); (5)演讲稿1份(ppt.) 2. 纸质材料(装入资料袋) (1)装配示意图1张(手工或CAD抄画并打印) (2)零件图3张(底座零件图1张,CAD绘制并缩小打印为A3图幅;手工绘制的轴和大端盖零件图各1张(A4图幅)); (3)单级齿轮减速器装配图1张(CAD绘制并缩小打印为A2图幅) (4)设计任务书1份 (5)设计说明书1份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下说课材料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 适用专业:12级建筑工程技术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步骤,能正确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二、课程设计题目: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架结构) 三、设计依据: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中涉及的主要施工技术和组织原理如下: 1、《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7、《建筑施工手册》(第5版) 2012年 8、初步确定的基础持力层置于第二层粘土层,其承载力标准值为380Kpa。 9、现行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 四、设计条件: 1、工程概况 建筑概况:某四层学生公寓,底层为商业用房,上部为学生公寓,建筑面积3277.96m2,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体工程为全现浇框架结构,胶合板门,铝合金窗,外墙贴面砖,内墙为中级抹灰,普通涂料刷白,底层顶棚吊顶,楼地面贴地板砖,屋面用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块做保温层,上做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其劳动量见附表: 2、施工条件: 本工程位于该市东郊山坡地段,两面均有公路,交通便利,西面及北面为已建工程:厂内旧房、坟墓已由建设单位拆除,平整场地已在准备工作阶段完成,场地平整均按平均施工高度为-0.5米。 (1)开竣工时间:由当年9月1日开工至次年2月1日竣工,施工时间145天左右控制。 (2)气象条件:施工期间最低气温4°C,最高气温30°C,施工开始气温较高,以后逐月降低,春节以后有回升,施工期间很少有雨,主导风向为东偏南。 (3)土壤及地下水:土为二类土,地下水位-3.0米 (4)抗震要求:7度抗震烈度设防 (5)技术经济条件:各类钢窗、饰面材料等均有相关专业厂家生产,分批成套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与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设计 曹永胜李慕勤曹丽杰 佳木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通过对典型焊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使学生能针对产品使用性能和使用条件,制定焊接结构的设计方案及生产工艺方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制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方案,从而得到一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工具书,参考书的查找与使用方法,在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创新. 3.了解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设计内容与计划 (一)设计内容 1.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箱型结构设计。 2.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生产工艺指定。 3.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 (二)设计计划 1.接受设计任务、查阅资料和制定设计方案。(2天) 2.主梁结构设计计算;(7天) 3.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1天) 4.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2天) 5.主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2天) 6.总结和考核。(1天) (三)任务完成 课程设计完成后,学生应交付以下材料: 1 主梁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 2 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报告; 3 主梁结构生产用施工图纸; 4 主梁生产工艺规程.

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简介 通用桥式起重机是指用吊钩或抓斗(有的也有用电磁盘)吊取货物的一般用途的桥式起重机,它桥架(大车)和起重小车两大部分组成,桥架横跨于厂房或露天货物上空,沿吊车梁上的起重机轨道纵向运行。通用桥式起重机有大车运行机构(装在桥架上),起升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装在小车上)等三种工作性机构,皆为电动。通用桥式起重机的起重量可达500吨,跨度50~60米。 1.1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组成 1.2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1额定起重量Q(tf) 2 跨度L(m) 3大车运行速度(m/min) 4 小车运行速度(m/min) 5 起升高度(m) 6 起升速度(m/min) 7 接电持续率JC JC = 100t i /T % t i —在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该机的总运转时间。 T --起重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时间。 T = 360/N h (s) 通用桥式起重机 大车 小车桥架 大车运行机构 主梁 端梁小车架 小车运行机构 起升机构 图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组成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1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共13题)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程序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灵活使用所学数据结构知识,独立完成问题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等软件开发全过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巩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编程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作风。为今后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编程序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在处理每个题目时,要求从分析题目的需求入手,按设计抽象数据类型、构思算法、通过算法的设计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编制上机程序和上机调试等若干步骤完成题目,最终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和程序分析报告。前期准备工作完备和否直接影响到后序上机调试工作的效率。 三、课程设计的学生分组情况 每组三至五人,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可以共同编写算法,但必须各自独立完成各自的程序。 四、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前两周:将各项任务及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课程设计一周: 星期一:学生对任务进行讨论、研究和分析,初步设计出算法。 星期二到星期四:设计出详细算法,并上机调试程序。 星期五到星期六: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并考核。 五、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一】 一元稀疏多项式加法、乘法器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一元稀疏多项式加法、乘法器用于计算两个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例如 (x2+4x5+2x9)+(x+3x4)或(7x4+4x6+2x9)*(x4+3x9) 【基本要求】 (1)输入并建立两个多项式f(x)和g(x); (2)输出每个多项式,要求输出时按指数从小到大输出。 (3)两个多项式完成加法、乘法运算。 (4)输出两个多项式的加法之和及乘积的结果。 (5)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实现提示】 用带表头结点的单链表存储多项式。 【测试数据】 分别选定三组测试数据进行测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课程设计题目二】 局域网的架设问题 【问题描述】 若要在8个城市(A、B、C、D、E、F、G、H)之间架设局域网,如何以最低的经济代价架设这个局域网。 【基本要求】 (1)利用三种方法(Prim算法、克鲁斯卡尔(Kruskual和矩阵运算)算法生成局域网的架设方案 (2)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测试数据】 分别对每种方法选定一组测试数据进行测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课程设计题目三】 二叉树的创建、二叉树的遍历 【问题描述】 创建一棵二叉树,并对二叉树进行中序、前序、后序和层次遍历,分别写出

混凝土结构原理3.2混凝土强度理论

3.2 混凝土强度理论1.混凝土强度理论模型概况

2.古典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Rankine(1876) ● 强度准则:任一主应力方向最大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破坏 ● 原表达式 []t f ≤1σ ● 等效计算式 03cos 2=-+t f r ξθ ● 标定方法:单轴抗拉强度 (2)最大拉应变理论Mariotto(1682) ● 强度准则:某主方向最大拉应变达到极限拉应变时破坏 ● 原表达式 ()[][]t E εσσνσε≤+-=32111 ● 标定方法:单轴受拉破坏应变 (3)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1864) ● 强度准则:最大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时破坏 ● 原表达式 []2 23 1max t f =≤-= τσστ ● 等效计算式 023sin =-??? ? ? +k r πθ ● 标定方法:单轴抗拉强度 (4)平均剪应力理论V on Mises(1913) ● 强度准则:统计平均剪应力或八面体剪应力达到极限值时破坏 ● 原表达式 ()()()[][]t oct f k 3 2 3 1213232221= ≤-+-+-= σσσσσστ ● 等效计算式 0222=-k r ● 标定方法:单轴抗拉强度 (5)摩尔—库仑理论Mohr-Coulomb(1900) ● 强度准则:破坏强度不仅取决于最大剪应力,还受剪切面上正应力影响 ● 原表达式 στσστk +≤-= 03 1max 2 (正应力压为正) ● 等效计算式

0cos 6sin 3cos 3sin 3sin 2=-??? ? ? ++??? ??++φφπθπθφξc r r ● 标定方法:带正应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 (6)Drucker-Prager 理论(1952) ● 强度准则:采用V on Mises 理论的圆形偏平面包络线和Mohr-Coulomb 理论的直线子午线组合形成破坏包络面 ● 原表达式 oct oct k σττ-=0 ● 等效计算式 026=-+k r a ξ ● 标定方法: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 3.基于实验建立的强度理论 (1)Bresler-Pister(1958) ● 强度准则:以二次抛物线子午线和圆形偏平面形成旋转抛物面 ● 表达式 2 ??? ? ??+-=c oct c oct c oct f c f b a f σστ ● 标定方法: 采用单轴抗拉强度t f 、单轴抗压强度c f 、二轴等压强度(c cc f f 28.1=) ● 强度计算式 2 0144.14613 .1097.0??? ? ??--=c oct c oct c oct f f f σστ (2)Willam-Warnke (3)(1975) ● 强度准则: 偏平面包络线由6段椭圆弧曲线组成,各段在00=θ和060=θ处连续;0 0=θ和060=θ处的值采用不同的值t r 和c r ;根据椭圆方程推导建立偏平面曲线方程: ()() ()() () () 2 2 2 2 2222222cos 445cos 42cos 2c t t c c r t t c c t c t c c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θθθθ 子午线为直线,组合形成直线椭圆组合的破坏包络面。 ● 表达式 ???? ? ??-=c m c m f r f σρθτ11)( ● 标定方法 采用单轴抗拉强度t f 、单轴抗压强度c f 、二轴等压强度cc f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出发资料 1.机车车辆条件:韶山Ⅲ(SS3)型电力机车;机车轴列式30-30,轴距布置为230+200+780+200+230 (cm),轮重。 2.线路条件: (1)线路设计速度80km/h,最小曲线半径500m(实设超高为100mm),规划采用有砟轨道结构。 (2)线路铺设成无缝线路,铺设地区为福州,铺设线路长度为10km。 (3)道床顶面的容许应力为,路基顶面的容许应力为。 二、设计任务 (1)进行有砟轨道结构设计,包括钢轨和扣件的选型,轨枕的类型及布置根数,道床的等级及尺寸,并检算强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2)进行无缝线路设计,包括设计锁定轨温确定、缓冲区设计、预留轨缝确定、轨条布置。 三、提交的成果 (一)、设计计算说明书 (1)轨道结构选型。 (2)轨道结构强度检算。 (3)无缝线路设计计算。 (二)、设计图图纸 (1)轨道结构组装图及选型说明。(1张A3)

(2)轨道结构受力图(3张A4:钢轨弯矩和挠度1张,轨枕三个支承状态的弯矩分布,道床顶面、路基顶面、路基第二区域、路基第三区域应力)。 (3)无缝线路设计图(1张A4或A3,基本温度力图、轨条布置图及相关说明)。 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课程设计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步骤 二、设计方法 (一)、轨道结构选型设计 根据机车车辆和线路条件,确定钢轨、轨枕、扣件的类型及刚度、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厚度、顶宽和边坡坡度)。钢轨、轨枕及扣件的可选用类型从教材中选择,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也参考教材的内容确定。 以下两点说明: 1、道床厚度的选择 道床厚度设计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为方便可根据运营条件从教材表1-1中选择。我们的轨道类型可参考中型轨道结构。 2、钢轨支座刚度D 钢轨支座刚度D的意义是使钢轨支点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时所必须施加于支点顶面上的力,单位一般采用kN/mm表示。 D值的计算:1/D=1/D1+1/D2 教材(7-3) 式中D1为扣件刚度,其值由设计确定;D2为道床支承刚度,计算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工程系 洛阳理工学院

目录 前言 (2)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3)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4) 五.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4) 六.课程设计内容简介 (4) 七.附录 (6)

前言 课程设计是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零碎知识系统化,真正地把学过的知识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程设计是必不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感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限;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要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独立完成某一焊接结构的全部设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内,除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焊接结构的整个设计、装配过程外,更应该注重焊接结构设计的某一细节,完全弄懂、弄透,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设计焊接结构的初步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编写了《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者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 焊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核能、船舶、电力、海洋钻探、高层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焊接结构是焊接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产品的主要形式,也是在许多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结构。焊接结构学作为焊接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焊接结构理论教学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周开展了焊接结构学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焊接结构学理论知识的回顾和焊接结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焊接构件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试图,使学生加深绘图要点和培养计算机绘图技能;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查阅技术资料、团队协作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了解焊接结构、工况环境、制造过程的特点,掌握焊接结构的整体设计、焊接工艺规程、焊接工艺卡的编制要领。最终能根据实际需要独立研究设计相应的焊接结构,制定相关的焊接工艺。设计主体可以是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对选择构件进行结构的设计,焊接接头(对接、搭接、T形和角接头)合理性分析,对相关接头的强度进行简单的计算,对易产生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析,绘制部分结构的草图,最后绘制一张A1焊接结构图纸,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熟悉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的结构特点,了解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各部分的受力及运行状态、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制造工艺的因素并能按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卡和工艺卡(具体要求见附录)。 具体要求: 1) 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 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 于实践,勇于创新;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电子11301 班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 一、本课程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一个实践环节, 它使学生自己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实用电子产品雏形, 巩固和加深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 理论基础和实验中的基本技能, 训练电子产品制作时的动手能力。通过该课程设计,设计出符合任务要求的电路, 掌握通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训 练并提高学生在文献检索、资料利用、方案比较和元器件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为毕业设计和毕业以后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和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 能够较全面地巩固和应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小型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2. 能合理、灵活地应用各种标准集成电路(SSI、MSI、LSI 等)器件实现 规定的数字系统。 3.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准备资料、独立设计规定功能的数字系统的能力。 4. 学会使用multisim 软件进行电路设计。 5. 培养独立进行实验,包括电路布局、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6. 培养书写综合设计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根据设计任务,从选择设计方案开始,进行电路设计;选择合适的器件,画 出设计电路图;通过安装、调试,直至实现任务要求的全部功能。对电路要求布 局合理,走线清晰,工作可靠,经验收合格后,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是:分析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选择总体方案,设计单元电路,选择器件,计算参数,画总体电路图。进行仿真试验和性能 测试。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反复进行以上各步骤,才能达到设计要求,需要灵活掌握。 1. 总体方案选择 设计电路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总体方案,就是根据提出的设计任务要求及性能指标,用具有一定功能的若干单元电路组成一个整体,来实现设计任务提出的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