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2013年 第6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5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

龙邹霞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 要:随着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海洋文化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和重新审视。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海洋文化的新热潮,并涌现出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丰硕成果。文章综合国内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献,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具体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与热点加以梳理,以期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有一个概貌性的呈现。

关 键 词:福建;海洋文化;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多比照“文化”的一般定义,对海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但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次研究不对这一概念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这里暂且采用曲金良的定义,即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1]。本文在对海洋文化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将重点从国内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和思考,谈一些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浅显认识,供同行切磋。

1 海洋文化理论研究

在我国,海洋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文化历史、海洋环境文化和海洋思想与权益制度等3个方面[2],并出版年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此后,沿海各地涉海高校、社会科研院所、民间组织陆续开展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其出版的《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研究内容和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以及海洋文化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对海洋历史文化、海洋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海洋意识等进行研究。

进入21世纪,海洋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文化的巨大作用,在政策引导、扶持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催生了海洋文化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岛,浙江的舟山,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广东的广州及潮汕地区。山东的海洋文化研究较为活跃得益于青岛的海洋人才聚集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东夷海岱文化是其海洋文化研究的源泉。舟山的优势在于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较为深厚,使之成为国内海洋文化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福建、广东两地海洋文化研究较多得益于两地有丰富的航海史、对外商贸史和海洋宗教、移民史,形成了冒险、开拓、拼搏等海洋文化精神特质。刘桂春和韩增林就把中国的海洋文化从地域上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HE09002).

3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分为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海岛3个单元,其中海岛主要指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地[3]。

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论述[4]。张伟主编的《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开展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研究[5]。柳和勇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史、海洋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8个方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6]。徐晓望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7]。张开城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8]。2007年12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内容涉及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目前,虽然海洋文化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关键的问题就是相关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但很多学者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其中,曲金良、丁希凌等人对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曲金良对海洋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范畴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他认为海洋文化学应包括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海洋文化史研究,中外海洋文化的相互传播、影响及其比较研究,海洋文化田野作业以及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综合研究等5个方面;同时也对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做了探讨和定义,并对海洋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对海洋文化理论框架、海洋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联以及海洋文化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等做了介绍[9-10]。丁希凌从宏观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未来的发展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1]。

海洋文化史研究以杨国桢、宋正海等人为

代表。杨国桢对我国海洋史进行了过专门研究[12-13]。他认为中国的海洋史应成为一个新兴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发展,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也进行分析,且认为造船和航海术占有首要地位,撇开航海就谈不上海洋文化[14]。宋正海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15]。王赛时从海洋文化中巡视社会历史,认为海洋一直影响着人类的观念、信仰、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6]。曲金良也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进行过研究[17]。

2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

目前,研究海洋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如何发挥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功能,促进这些海洋产业发展。由于海洋文化强烈的勇于冒险、创新、团结、目标明确、务实和开阔等特点[18];其价值在于它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对外观念,发展海洋文化就意味着要与其他民族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吸收海外先进经验,融入社会潮流,抓住发展机遇[19]。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20-22],刘枫对二者关系的认识较为有代表性。他认为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与此同时,海洋文化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外在发展条件,提供智力支持。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3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

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海洋旅游[23-24],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

第6期龙邹霞:海洋文化研究刍议37

 

牌效应,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胡卫伟和王湖滨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25],高怡和袁书琪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26]。曲金良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区的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滥开发现象;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究,尚缺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27]。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28-29]。周秋麟和尹卫平更加明确地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30]。

4 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

福建的海洋文化研究总体上较为活跃。黄新宪对福建的海洋文化精神特质进行了总结,并用大量的考据论证了这种海洋文化特质在洋务运动时期,就鲜明地体现在以福建船政局为主体实行的早期留欧教育上[31]。苏文菁对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建“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不安命运、敢于打拼的族群个性,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两次国际上洲际海洋贸易网络与全球化发端的时代诱因共同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并认为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32]。韩志强和郑耀星对福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福建海洋文化旅游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33]。赵君尧对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进行了总结[34]。张学惠分析了海外闽商在推动福建江阴半岛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加强福建海洋经济与福建海洋文化发展关系研究[35]。王光辉和杨明论述了福建海洋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得出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基础,并据此提出旅游开发的原则及设想[36]。刘锡涛对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州的海洋文化受正统农业文化的影响,但有重商贸、高度的开放性、多元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灿烂的对外交通史等特点[37]。林翔和关瑞明对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人居环境无论是

建筑形式、还是公共空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38]。2007年10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了福建省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汇聚全省以及台湾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福建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征,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海洋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历史与现实问题,并出版会议论文集[39]。陈志强长期从事福建省闽南文化史研究,并集结出版了《泉漳集》一书,收录作者不同时代40多篇论文。他虽未单独对福建的海洋文化进行研究,但大量的研究内容都与海洋文化有关[40]。

5 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海洋文化研究虽不很成熟,但近年来呈现空前的繁荣,有汇集成一门学科体系的前景和趋势。所有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个原则,即海洋文化极其重要。

当前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海洋文化学要想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发展,必须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当前,很多学者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地在为此目标不懈努力,但都没有带来划时代的变革。②海洋文化实践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抓手。我国沿海各地都在努力试图挖掘其自身的海洋文化,来搞活海洋旅游、带动海洋经济发展。但除了海洋文化节庆、海洋体育赛事、海洋论坛、海洋文艺活动等形式外,还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措施,能充分展现各地海洋文化的亮点和特色,特别在海洋文化产业创意方面是个薄弱环节,尚未把海洋文化通过创意,形成一种有形的产品或者服务,成为一种带有“流通性”的商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③海洋文化研究的人才队伍、方法和机构等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当然,海洋文化研究方向,因不同的学者、不同的视角而大相径庭,或者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见地。因此,以上是笔者一些浅陋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很多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笔者希望通过对问题和研究方向的简单陈列,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大众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共同探讨海洋文化的发展。

38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参考文献

[1] 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3.[2] 曲金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52.[3] 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3):9-13.[4]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张伟.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6] 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7] 徐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9.

[8] 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9]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10]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11]丁希凌.海洋文化学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3):56-57.

[12]杨国桢.从涉海历史到海洋整体史的思考[J].南方文物,2005(3):4-7.

[13]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107-114.

[14]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5-100.[15]宋正海.中国传统海洋文化[J].自然杂志,2005,27(2):99-102.

[16] 王赛时.从海洋文化中巡视社会历史[J].山东社会科学,2004(4):128.

[17]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3):2-11.

[18] 孙玉娟.海洋文化与经济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5-57.

[19] 杨国桢.海洋的概念与中国海洋发展:福建海洋文化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20] 刘枫.海洋文化:一个亟待重视的领域[J].文化交流,2006(5):3-5.

[21] 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5):6-9.

[22] 谢朝清,王东京.海洋文化在连云港城市发展中的战略考量[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3):

114-118.

[23]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东方,2009(5):28-31.

[24] 陈展之.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与旅游开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98-

82.

[25] 胡卫伟,王湖滨.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

(3):48-52.

[26] 高怡,袁书琪.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7(4):61-

66.

[27] 曲金良.海洋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8-91.[28] 曲金良.戚继光与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8-20.[29]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亟待保护[J].海洋世界,2005(9):5-7.

[30] 周秋麟,尹卫平.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C]//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北京:海

洋出版社,2008:246-253.

[31] 黄新宪.福建海洋文化特质对早期留欧教育的影响[J].东南学术,2008(3):132-138.

[32] 苏文菁.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J].东南学术,2008(3):123-131

[33] 韩志强,郑耀星.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0-12.

[34] 赵君尧.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10-16.[35] 张学惠.海外闽商在福建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发展研究,2008(11):48-50.

[36] 王光辉,杨明.福建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浅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95-98.[37] 刘锡涛.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14.[38] 林翔,关瑞明.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性特征[J].中华建筑,2002(5):41-39.[39]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海洋文化研究[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40] 陈志强.泉漳集[M].福建: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

校园创意文化品牌营销大赛策划书

校园创意文化品牌营销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组织: 活动主题:倡导公益创新助力青年创业 主办单位:新星公益创业联盟 承办单位: 各高校创业、勤工助学型社团 特约单位:联通公司娃哈哈公司 支持单位:维诺城视野恒安集团京东商城德克士 活动时间: xx年5月12日开始 活动地点:各校具体事项由社团组织协商 二、活动简介: “兰州市首届校园创意文化品牌营销大赛” 是由新星公益创业联盟携手各高校合作社团联合策划举办兰州市首届品牌营销大赛。本次大赛旨在通过传播最新的品牌营销理念,以大赛为桥梁,对接企业和大学生的需求。校园文化创意品牌营销大赛以“倡导公益创新助力青年创业”为主题,凡参加比赛的团队,需围绕该主题开展创业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借鉴创新的营销模式,将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大学生校园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构建更丰富的大学生的沟通渠道,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拓宽创业的思路。同时此次活动营业利润的2%,在六一儿童节义捐给贫困儿童。 三、活动意义: 1、以联通和娃哈哈公司的产品为主角,做一场影响力较大的活动,全面宣传公司和产品;整个活动的策划都是以联通和哇哈哈公司的产品为中心,全面围绕联通公司电话卡的营销展开,参赛选手成绩的好坏跟销售量直接挂钩。 2、活动影响人数多,宣传效果好;宣传媒介多样,宣传覆盖率达80%以

上,为了更好的为商家创造顾客,我们和维诺城等公司联系了一些赠品,更好的去刺激顾客,扩大本次大赛的影响力。 3、活动时间长,不断的强化宣传,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准度和忠诚度;活动分为商业实战赛、品牌实战赛、总决赛三个赛事,持续时间有一个多月,规模之大是大学里面各种竞赛中少见的。 4、尽量减少活动的开支,提高投入产出值;活动中每所高校有10个团队,450人在15天时间里销售联通公司的产品,同时加上海报和条幅的宣传,能带来不少的销量,取得一定的利润。 5、提高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将比赛中销售所得的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各高校活动的组织承办方,作为组织社团的活动经费。 6、参加“品牌营销策划”方面的比赛,增加锻炼自己的营销策划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活动参赛对象为全校学生,给大家提供公平的角逐机会,凡是参赛的选手都能学习到很多营销策划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的营销经验。 7、对于获奖者能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证书或奖状,将来找工作的时候能多一个筹码;给总决赛中冠军颁发奖状加奖金,亚军颁发由联通公司提供前三名的团队成员颁发奖状加奖金,第四、五名颁发“优秀奖”加娃哈哈公司的产品,其他5个团队则颁发参赛证书加娃哈哈公司的产品。 四、活动安排: 1、时间: xx年5月12日开始 2、地点:安宁区各高校社团 3、组织安排:本次活动由新星公益创业联盟联合联通和娃哈哈公司进校园大型活动,各高校社团承办。对于本次比赛的筹划和组织,我们将和各社团联合成立比赛组委会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调度。 五、评选规格及注意事项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对舟山海洋文化研究的思考

对舟山海洋文化研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黄旭 舟山市对海洋文化研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又掀新高潮,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思考。首先,要从政治上认识其重要性,从经济上理解其必要性。其次,舟山海洋文化研究应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在领导机构建立,研究方向和人员确定,研究费用的拨付上都要有新思路、新措施。第三,要加快舟山文化体制的改革,让文化及相关产业人员成为我市海洋文化研究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 去年9月12日,舟山市成立了以张家盟书记为主任,梁黎明副书记为副主任,各有关单位领导担任成员的舟山市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4天后舟山市委又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决定,吹响了舟山海洋文化研究的新的进军号。今天,我谈几点思考,以期对更好开展舟山海洋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要充分认识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政治上。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堪称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我党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我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力量。文化阵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占领,就会和我们争夺人心,就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后,国外文化产品大量涌入,许多是好的,被我们所用所吸收,但有部分是不那么健康的,不仅大量赚取我们的真金白银,还推销了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腐蚀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为应对这一局面,与许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年等活动,将我们五千年优秀文化孕育的文化精品奉献给俄国、法国、美国等国,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风貌展现给世界人民,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解。在我市,开展海洋文化研究就是为了贯彻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浙江省委“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指示,将这颗东方文化明珠擦亮,让她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发光,向世人展示舟山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也进一步激励舟山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浙江省委、舟山市委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发图强。 其次,海洋文化研究的迫切性体现在经济上。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舟山时题词:“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十多年来,舟山市人民牢记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在,我认为“开发海洋”的涵义应该更宽泛些,不仅指开发海洋资源,还应包括开发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海洋文化资源。去年有关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究其原因,过去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过

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参赛须知(参赛者承诺).doc

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参赛须知(参赛者承诺) 参赛者(承诺人)在充分知晓并自愿接受2019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创意设计大赛”)的相关《参赛规则》的前提下,谨做出以下承诺: 一、参赛者保证,本单位/人参加创意设计大赛而创作的作品(以下简称“参赛作品”),系独立自主完成,拥有充分、完全、排他的知识产权,该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利。参赛作品如涉及共同合作、职务作品或其他非独立权属状态,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视为已取得合作方、单位权利人、或其他权利人明知且同意。因参赛作品产生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均与大赛及大赛组织者无关,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二、本次创意设计大赛系参赛者自愿参加,参赛者同意免费许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使用其参赛作品除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外的著作权、其他知识产权等全部权利。 三、参加公益传播设计大赛的作品,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拥有公益性宣传使用权。所有参赛作品平面或者画面右下角加挂“紫金奖公益传播”字样。 四、参赛者严格遵守本次创意设计大赛规则,如因参赛作品的权利瑕疵或其内容虚假、非法、不正当,或任何其他不合理原因而产生

法律纠纷和/或造成第三人损失的,参赛者自行承担法律后果,并赔偿大赛组委会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差旅费、公证费、评估费、律师费等)。 五、参赛报名者除按要求完整填写参赛报名表上必填内容之外,还须将报名表中有关作品创意制作团队的人员构成填写齐全。参赛者应仔细填写参赛作品报名表,错填或未填写联系方式导致无法联络的,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六、大赛组委会不承担对参赛作品的保管责任。如参赛实物确需存放于大赛组委会展示场地的,在参赛者与大赛组委会或其他安保方没有特别约定保管义务的情形下,大赛组委会仅提供存放场地,不承担任何责任。 七、参赛者同意,参赛作品的著作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交易均在大赛组委会推荐或指定的交易平台进行,大赛组委会推荐备案的交易方在交易过程中享有优先购买权。 八、参赛者同意,若产生由于不可抗力、以及任何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或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原因,继而影响到本次竞赛的正常进行,或其他因大赛组委会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造成参赛者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不利后果,大赛组委会不承担任何责任。 九、参赛者同意,除另有约定,参赛者应自行对网络使用承担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本次创意设计大赛的网站可能因大赛组委会及其他合作方或相关电信部门的互联网软硬件设备故障、失灵及人为操作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古希腊商业航海贸易遵循"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商业行为。加之,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进而又促使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意识,一旦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古希腊人就自然而然的到海外去拓展,开展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旗帜和摇篮。这一切都与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品文档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 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 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 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 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 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 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 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目前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发表;对“海洋意识”的概念表述多为描述性定义。内容上主要涉及特定人群和地域、国家的海洋意识状况和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第二,“海洋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海洋观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海洋观的历史变迁、国际关系中的海洋观分析如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第三,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主要与公众的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等。总体上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此外,当前海洋意识的结构、形成机制缺乏研究文献。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出台了海洋战略,都认识到了对公众的海洋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海洋意识的构成却缺乏应有的有效分析和表述。关于意识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阵营,迄今形成了内容心理学、结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的研究结论,并在意识的构成和转化、意识的生理机制、意识状态的分析等多领域内都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 倡收稿日期:2013‐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11CSH034);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 (12&ZD11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 ),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西“龙俗”差异及原因

中西“龙俗”差异及原因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西方的“龙俗”进行了简要描述,指出了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龙俗,即东方的崇龙习俗和西方的屠龙习俗;随后具体分析了中西方两种不同龙俗的起源,指出“毒蛇禁忌”是东西方龙俗的共同起源,并以此为基础对两种不同龙俗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龙俗崇龙习俗屠龙习俗毒蛇禁忌 一、中西龙俗 “龙俗”,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龙的态度和习俗。这种习俗中西方都有,然而其内容却是大相径庭。在中国,人们对龙可谓是情有独钟,“龙凤呈祥”、“龙马精神”、“卧虎藏龙”……恐怕很难找出几个带“龙”字的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中国人崇龙众所周知:在国人的眼中,龙是百虫之长,能驱毒虫;龙是水神,可利万民;龙是“瑞兽”,保四方平安。逢年过节喜欢舞龙灯,赛龙舟。中国人更是喜欢以“龙”自居,自己的国家是“龙”,自己的民族是“龙”,对自己也自豪得称为“龙的传人”。难怪我国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先生感言“龙和凤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1]的确,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龙习俗”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民族特色的方面之一。 然而在西方,龙却远没有在中国样的“风光”,西方人所持的是屠龙习俗。他们将龙看作是邪恶、黑暗、守财奴的象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必须将其铲除。“屠龙习俗”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丑化龙的形象,将龙描述为面目狰狞的蛇怪。这从各国词典对龙的解释中可见一斑:《英汉辞海》(1990)中将龙定义为“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不列颠大百科全书》(2002)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这与我国《现代汉语词典》(1996)中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差别很大。二是非常崇拜征服龙的英雄。西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希腊神话中的勇敢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斩杀九头巨龙许德拉的神话,以及被奉为英格兰、葡萄牙和南斯拉夫保护神的屠龙英雄圣乔治的英雄事迹等都描写了屠龙英雄,反映了人们对屠龙英雄的热爱。 二、中西龙俗的起源 如上所述,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神灵,而在西方却成了恶魔。为什么东西方龙俗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对中西龙俗的起源做一些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对两种习俗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下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精确的结论和认识。

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每年举办的“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精神和十四届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的2016中国南通江海国际博览会总体方案,特制定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一、大赛名称 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二、大赛主题 创意创造价值设计改变生活 三、大赛目的 以大赛为纽带,汇聚创意设计资源,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搭建交流协作平台,促进创意成果转化,让创意找到市场,让企业发现商机,让百姓亲近艺术,加快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南通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大赛原则 (一)突出生活化导向,围绕“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突出时代特征,注重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

态新生活。 (三)突出成果转化,注重产业对接与“创客”的扶持、培育、发展。 五、活动时间 2016年5月-9月 六、组织机构 (一)举办单位 1、主办单位:市人民政府。 2、承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建设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文联、市科协、市国有置业集团。 3、协办单位: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市工业设计协会、市工程建设协会、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市工艺美术协会、市旅游协会;南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开放大学等高等院校;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党工委办公室)、文广新局(社会事业局)。 4、媒体支持: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视台、江海晚报、南通周刊、南通网、江海明珠网、南通文创网。 (二)组委会 名誉主席:章树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朱晋市政府副市长 执行主席:王一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主席:陆建新市经信委副主任

西方的龙文化揭秘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

西方的龙文化揭秘,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 龙在中西方人眼中的文化完全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而在西方,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因此龙在西方属于邪恶的动物。那么,中西方的龙文化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呢?下面的文章就为您全面阐述。 西方的龙文化 西方的龙有着虚幻和事实的两种。但是西方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源于现实,那就是说唯物主义比较严重,所以西方的龙是现代恐龙部分的延伸,乃至于意义也是如此。而且西方圣经中将龙作为了一种怪兽,所以西方很大意义上对圣经的依赖,导致了西方思想对龙的批判。我看到西方人对中国龙也进行了宣传片,将中国的龙按照我们历史上的描写和他们的想法,做出来了一个纪录片,当然,西方人的描写很现实,把龙描写成了一个真实的怪兽。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长相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却象征着一种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兽性。在中国,龙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

坐骑,《礼记·礼运篇》中,龙被称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在中国,龙的历史源远流长。1987年在河南省淄 阳发掘了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 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人称“中华第一龙”。内蒙古还出土过一个样子很漂亮的玉龙,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形似牛”,龙的样子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这样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人说这来源于鳄鱼,还有人说这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许多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这种看法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东方的龙,通常显得仁慈友善,恶龙的比例小于善龙。龙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是一种神兽,带给人们雨

第三届非遗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方案

第三届非遗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非遗学院第三届“非遗杯”最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暨第四届“桃之夭夭”服装设计大赛策划方案 一、背景 非遗学院秉承“厚德兼容、臻美日新”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塑于行,以专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大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艺术创作的实战水平,秀出绚丽专业风采,增添校园时尚文化元素,通过这个舞台展现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风采,烘托当代大学生健康、活泼、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目的 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的专业实践能力。非遗学院第三届“非遗杯”最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暨第四届“桃之夭夭”服装设计大赛策划方案旨在结合专业特色,突出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艺术风采,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即为增添校园时尚文化元素,又为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圆梦的机会,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信的舞台。 三、主要活动 (一)主办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总指挥:陈思琦 执行总监:唐勇 1、最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组长:李佳、李雨竹 成员:教务管理教师及文创专业教师 2、“桃之夭夭”服装设计大赛 组长:陈牧乔、江昱娇 成员:苟议匀、刘茂为、姜旭、曹丽萍 (二)承办方:非遗学生会、非遗学院传薪社、非遗保护协会(三)参赛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四、活动安排 (一)最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1、主题:最美非遗文创 以“最美非遗文创”为主题,设计制作包含藏、羌、彝、苗等民族文化元素的作品,将这几种元素进行提炼,经过创意设计,运用到文创产品中。作品既能体现非遗之美,又兼具较高的实用性。 2、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形式为实物。 作品包括:文创产品(如:请柬、手工作品、装饰品、生活用品等)、文创设计作品(如:包装、广告、插画等)、服装设计作(如:服装设计实物、配饰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设计作品;(2)参赛作品附文字说明(内容包括:作品名称、设计思路、特点、定位、参考市场价位等); (3)比赛安排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收稿日期:2010-04-25 作者简介:刘玉梅(1965-),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心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海南民俗文化心理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HJSK2010—45。 2010年第2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No.2 总第39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39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刘玉梅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以及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一切历史印记、物质遗产和观念意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既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也像人类自身一样源远流长。只有研究海洋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海洋,并且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海洋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关键词:世界;海洋文化;中国;海南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0)02-0020-04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此时,我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开发和利用 海洋,而是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海洋,亲近海洋并融入海洋,创造新的海洋文化,走向真正的蓝色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发达的海洋经济,还应该包含先进的海洋科技、健康的海洋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要从以内陆与黄河为基础的黄色文明走向以蔚蓝色大海为基础的蓝色文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研究和建设现代海洋文化。 一 世界海洋文化的形成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都经历了从以海为食到以海为路再到 以海为家这样三个阶段,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密切相关。 (一)人类以海为食阶段起始于远古时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与海洋的 关系依然停留在“靠海吃海”状态。这些沿海地 区的居民通过捕鱼拾贝,直接向海洋索取食物。人们的活动区域局限在河海相交的河口、海边,充其量也只到达近海。以海为食的阶段仅仅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开始,人类对于海洋充满神往,同时也充满畏惧。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海洋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对海洋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 许多关于海洋的神话和传说就产生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关于龙的图腾崇拜是这种原始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人类以海为路阶段是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载入史册的数次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它们分别是:公元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中国由两万多人和二百多艘舰船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 西洋。1415年, 葡萄牙大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北非的休达,通常认为这是葡萄牙殖民扩张 的开端。1497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 · 02·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校园文化创意大赛策划书

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第一届创意嘉年华校园创意文化大赛 策 划 书 广东药科大学团委勤工助学管理中心

一、活动背景 创意展览作品是我们勤管首创的特色活动,在广东药科大学中,很少有社团举行这样具有浓厚创新气息的活动,使得这种活动在广药同学的生活中及其缺乏,因此这次新颖而独特的活动一旦举行,将会引起广大同学的好奇并能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二、活动目的 创意展览园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展览评比,它可以是意义的收藏品,精美的手工品,也可以是自创的诗词歌赋专辑等。这些作品可以给我们同学带来不一样的文化视角,提供不一样的创意思维。该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意兴趣和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动手能力。丰富我们的创意意识。我们还会在这些作品中,选出最受欢迎的数件作品的创作者进行奖励。 另外在评奖结束后,本中心会将需要售卖的产品(根据提供产品者的意愿)进行现场售卖。 三、活动内容 1)创意作品范围 作品范围包括: a:文化作品如:手抄诗词集,自创诗词辑,自创书,画作品,漫画等。 b:原创科技产品如:原创机器人,原创模型,自制游戏汽车等 c:文化艺术品如:原设计服装,自涂鸦服装,中国结,摄影照片等 d:原创手工品如:原创废品利用的产品,原创笔筒,原创礼品,自制明信片等。 主题范围:作品展现主题可以是关于环保,校园,恋爱,历史,战争,国家等各个方面。 2)作品要求 提供作品必须是原创或自制。拒绝任何为参赛而购买的产品参赛。

3)参赛品需要具备信息 参赛选手提供参赛产品时,需要填好信息登记表(创意文化展览园作品信息表),以方便管理。 4)参赛作品评比规则 在评选环节中,我们会安排我们的工作人员邀请现场的同学和附近的同学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选环节,同时也会邀请我们学校较为出色的社团表演队来到舞台上来进行表演,相信到时现场的动感音乐和表演队们精彩独特的表演也能吸引到周围附近的同学过来观看,提升现场的气氛和增加观众人流量。 在投票环节,我们将会邀请到各社团代表来和我们现场广大同学一起来评选心目中的创意作品,并在此环节中我们也会设置一些投票抽奖的活动来吸引现场观众和身边的同学一起过来会场投票,能显著增加现场的人流量。 另外,我们将展开线上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9号晚上10点),充分利用我们的公众号,从而更好的宣传我们的创意嘉年华活动。 线上投票没票0.2分,线下投票每票0.5分。评委嘉宾每票2分。一人可凭一卡通获取两张线下投票纸。第一次选出前十二名进行依据线上投票以及线下投票累计分数。 得奖奖项:分别有三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一等奖1名,奖金分别为100元, 200元,400元,共1100元。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

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虽然也产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备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国家。海洋文明的刚性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所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若干个小块平原,但又多为关山所阻隔。土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海产资源比较丰富。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海洋文化活动方案(周红燕)

耕耘蓝色牧场争做时代主人 ——班级海洋文化系列活动方案 周红燕 一.指导思想 从海岛学生已有的基础与经验出发,以现代海洋文化教育为平台,促进学生在正确处理自然、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使现代海洋文化教育更具开放性、可持续性、个性化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动接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把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使班集体建设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之外,发展的更全面、更具生命活力。 二.主要目标 学生发展——增强海洋意识、丰富海洋科学知识,培养对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海洋文化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了解海岛风土人情,树立知岛、爱岛、兴岛的热情,传承海岛人情文化。 2、了解海洋生物,并掌握基本的海产品的制作技能。 3、增强海洋环保意识和海洋国土意识,感知海洋科技。 4、挖掘海洋艺术文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提高“渔民画”等海洋民间艺术的创作水平。 班集体创建——以发展海洋文化特色活动为载体,将班集体的创建用一种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路径来激活班级的动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让学生在活动之余除了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之外,更多的将班集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其视之为自身奋斗的终极目标。 三.主要内容

(一)创设浓郁的海洋文化教育班级氛围,深化班级海洋文化的内涵。 (二)以每月主题班会活动为主渠道,融入现代海洋文化教育。 (三)以校园“渔民画基地建设”为基础,打造海洋艺术教育特色。 (四)多渠道开展海洋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海洋科技意识。 四.具体措施 (一)创设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深化班级海洋文化内涵。 1、创设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在班级里等张贴富有海洋特色的学生渔民画作品;设立“亲近海洋关爱海洋”的文化角,设立海洋文化教育的专栏,介绍有关海洋的知识;使整个班级充满了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 2、以蓝色海洋风体现班集体文化建设。班级以蓝色海洋风为班级的文化,班牌用海星的形象进行装饰,教室布置、班徽设计体现海洋特色。 3、进一步挖掘“海星”精神内涵:勇敢、进取、智慧、真诚等,以海星形象设计的班级标志,以海星精神创编班歌,以海星的形象精神打造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使以海星为主线的海洋文化深化班级的文化内涵。 (二)以班级每月主题活动为主渠道,融入现代海洋文化教育。 1、班级定期安排学生开展自主小课题研究、调查活动。以班级成长共同体为单位开展研究活动,在班主任主导下,提供丰富的选题范围由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根据周围各种海洋自然、人文资源罗列相关内容,按系列分类,有传统习俗、船文化、海洋生物、海洋保护、海洋旅游、海鲜美食、民间文化、海洋保护、海洋旅游等十个大类,多个与海洋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如《舟山民间谚语的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gon Culture 摘要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现如今,龙文化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因身为“龙的传人”而骄傲。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致力于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人都要对中国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代表,是撒旦的化身。尤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人对于龙形象的误解。但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多,使得西方人对于中国龙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变化,通过对于文学甚至电影中龙形象的了解,对于西方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本文从东西方龙的起源、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入手,对东西方龙文化进行对比。加强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关键词:龙;起源;形象;象征意义

Abstract Up an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dragon which penetrate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has become a culture of accumulation and cohesion. And nowadays, dragon culture i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what`s mor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proud ly proclaim themselves “the offspring of the dragon”. On the contrary, dragon in western cultur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vil and the incarnation of Satan. What`s worse, westerner thinks that defeating the dragon is their mission. However, due to the prom o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interactions give western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images of Chinese dragon. With the time goes by, Chinese people also have new recognition of western drago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movies.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gon culture from their origins, imag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dragon cultures. Key words: Dragon;Origin;Image;Symbolic Mean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