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 畏惧型人格障碍

32 畏惧型人格障碍

32 畏惧型人格障碍
32 畏惧型人格障碍

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低自尊为核心,以充满了恐惧,充满了被人拒绝不被接纳的这种焦虑感所主导的一种人格障碍体。

今天在介绍人格障碍的时候,我要稍微做一下区别。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说到每一个人格障碍的时候,都用的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的内容,那么关于这一种人格障碍,我们要联系一下中国人,咱们自己也有一个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如果是以这个标准的话,我们会看到在中国的精神分类与诊断标准里面,其实没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为什么在美国有在中国就没有了?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人格障碍的这个内容。

我们先来说一下,在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定义是什么?它有具体有哪几个表现?

我先来介绍一下它描述到的七种症状,那么只要满足其中四项,就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可以来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指标了。

第一,他们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感到受伤。

第二,他们除了至亲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好朋友,没有知心人的,或者说仅有一个非常小的社交空间。

第三,他们除非是非常的确信自己是受欢迎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非常不愿意卷入到他人的事务之中,或者其他的社交环境之中。

第四,他们的行为是很退缩的,对于需要人际交往的这些社会活动或者说工作,总是尽量的避免,尽量的逃避。

第五,他们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会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他们常常会对问题不作回应,因为怕自己的回答惹人烦惹人讨厌。

第六,他们是非常的敏感和羞涩的,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所以常常是一种扑克脸的状态,给别人的印象是他们非常的冷淡,非常的疏远。

第七,他们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是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也就是说他们对事实真实存在的挑战缺乏客观的认定,特别容易扩大困难度,畏难心理很强。

这个是美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是这么讲的。但我们中国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仅没有这个病,然后还用另外一个比较相似的,但是又和它不一样的人格障碍疾病来代替它,这个名字是什么呢?就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同样是极其低的自尊心,同样是非常强大的畏难心理,非常持续的而且特别的稳固的紧张感恐惧感,在美国的文化下会看到是,如果你不喜欢社交,你可以躲避开他,回避掉这些社交情景,你不喜欢关系你可以回避掉关系,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过相对隔离的生活,特别的疏离于人群和社区,一个人生活,所以我们给你做一个人格的障碍的命名,就叫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畏惧型人格障碍。但在中国我们却是焦虑型人格障碍,虽然它们的内核是一样,都是低自尊,都是非常恐惧,都是特别的害怕被拒绝,特别敏感的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来做出反应,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它起名叫焦虑型人格障碍而不说回避型人格障碍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文化特征。

在一个集体主义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你自己去选择完全过自己的生活,这个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即使你去这样做了,你依然背负着你天生所属的家人、你所属的社会关系对你的评价,所有这些评价都会被你背负起来。我们常常体会到极度的焦虑,惴惴不安,总觉得自己还不够,一定要去尝试再去做点什么。即使心中是很痛苦的,自尊心常常是感到很脆弱的,也很想要逃避任何和他人有关的这种关系,但我们往往在集体文化下不会这么做,所以表现出来的就不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而更多的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我个人觉得在这条人格障碍上,两个国家不同的诊断和命名的标准,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些思考,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一种低自尊、紧张感和恐惧感的驱使之下,不同的文化会推动着我们去做出不同的适应,或者说去允许我们做出不同的适应。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全面的更加透彻的角度来了解人格障碍的形成核心是什么,它的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

那么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畏惧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显示其实是既有天生基因的作用,又有很多后天成长环境或者养育方式影响。比如说在畏惧型人格障碍个体身上常见到的是,他们的负向的消极的自我评价,有的时候是严重的偏离了客观状态的,他们很容易扩大自己的或者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个人的评价也是非常的苛刻,而且非常的不友好。

很多时候我们极度消极的否认式的自我评价的声音,很多时候来自于外界的尤其是养育人的一种认定,他们经常会说:“你这太不好了”,“你太不中用了”,“你这孩子太不争气了,怎么就这么笨,怎么就这么没有用”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如果在儿时常常听到,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环境中的其它力量所植入的话,会在我们的意识深层形成这样一个内在的声音,内在声音会不断地发出声音来去发挥作用,在我们遇到挑战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或者生活变故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在脑子里不断地说:“你不行,这件事完蛋了,你一定会搞砸的!”所以这样的声音可以说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的一个核心原因。

在谈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谈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去提前预防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我们前面讲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有着对自己负向的自我评判,这种自我评判特别的有失偏颇,无法全面地看到自己。而我们每一个要成长的人都得允许自己一个犯错的权利,那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从儿时起就是没有这样的犯错的权利的,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边是非常强大的畏难的心理,恐惧挑战和恐惧困难,另外一边又是一旦遇到挑战以后,极其强烈的对自己的负向评价,

对挑战对困难的过度夸大,然后因为这两点相互作用,他们也就没有办法真的允许自己去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犯错的权利,没有这个过程,他们的成长的肌肉就得不到锻炼。所以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定的确是非常心虚的,那么这种心虚感又会反过来加大了面对下一个困难的时候更加强大的畏难心理,恐惧感更重,紧张也更持续。

这样一个负向的循环圈一旦形成的话,要去打破它真的是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在应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的时候,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需要我们在开始建立这样的一个负向循环的时候就去识别出来,比如说告诉自己说:“我干嘛对自己这么苛刻?如果说完全没有办法去触碰一个有挑战有困难的事情的话,那么我的能力又怎么可能真正得到提高或者加强?如果能力没有办法去在遇到小的困难的时候得到练习得到加强的话,那么我再往前走,我人生的路会越来越难走,我的生活状态会越来越隔离,越来越疏离于环境社区或者工作的场合,甚至是亲密的关系。”

由此可见,其实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那么怎么治疗?在现在的研究中发现,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来访者就是人格障碍本人可以投入持续的去进行心理咨询,尤其是认知疗法,去打破它的一些负向循环的这种思维模式,虽然打破这个模式往往很难,因为这样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是根深蒂固发展很多年的,但是一旦去持续地接受咨询接受治疗的话,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得到改变和极大改善的可能性也是很乐观的。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和其他的人格障碍不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虽然他们会逃离社交,会疏远人群,但他们内心其实是渴望社交,渴望陪伴的,也是渴望连接的,所以这个痛苦感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动力源,来推动他们去持续地接受咨询,接受改变的。

因此对于自己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你感觉自己有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这些朋友们来说,你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找到专业的人士去帮助自己得到一个完整客观的诊断,在此基础之上,我鼓励你向痛苦而生,就是你心中的这个痛苦——我既想要有连接,但我又没有办法去建立连接,我既想要拥有一种情感的流动的体验,但同时我又非常惧怕别人不喜欢我,别人会否认我,以至于我投降于我的恐惧,任由我的畏惧情绪主导了我整个的生活或者行为的选择。这个痛苦感如果你可以直面她的话,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就像我前面讲到的,因为这个痛苦感如果你允许自己去体会它的话,它本身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动力源,推动你去寻求帮助,打破你现在既有的非常狭窄的,而且自我限制的一种思维模式。

如果是你身边的人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畏惧型人格障碍的话,你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去留意自己,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是什么。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这个人就是你的亲密关系对象的话,他身上的什么地方,或者是你们共同经历的什么事情,让你心中为之一颤,让你有很柔软的真实的温暖的感情为他而流露出来,你在为他心动,为他牵肠挂肚,或者你真的倾心于他的时候,你对他有正向的真实的爱的或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时候。这个体验非常重要,你可以真正的去体验它,然后帮助你自己看到这个人他自己所看不到的另外一面关乎他的优点,关乎他的美好之处。

因为我们刚刚讲了回避型或者畏惧型人格障碍的个体是非常难看到自己的优点的,他们特别苛刻的评价自己,也常常处于非常强大的恐惧的情绪中,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有更好的这些特质或者能力去应对生活的挑战,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值得别人接纳和喜爱的,那么这就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自我价值认定。所以你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你真诚地看到对方让你觉得很爱或者很喜欢很为之而心动的这些特质,或者说人格不同的切面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你可以跟对方来分享,可以通过言语的方式,身体动作,比如说拥抱,或者说拍拍他的背,经常性的有肢体上的一些接触,都是可以比较直接的去给对方传递这个信号的。

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对方的这种冷漠或者不断的逃避已经伤害到你了,有可能的话也需要你自己去寻求一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为自己的自我关爱持续的做好工作。因为和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处一段关系是一场攻坚战,它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变的,你的伴侣的改变需要时间,你需要在这个时间内不断的做好自我关爱,持续的去帮助自己,如果有可能的话,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允许自己持续的体验你们关系之中那些美好的让你心动的细节。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我们来稍微回顾一下。第一点,我们讲到了回避型或畏惧型人格障碍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它们都是低自尊,而且具有极大的恐惧情绪的人格障碍体。第二部分我们讲到了畏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即有基因的因素,又有环境方式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非常负面的评价,对孩子的价值的否认,对他人身的攻击,对他不断的批评,苛刻的指责,都会促成一个人心中生成强大的恐惧,慢慢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这种畏难心理为无法克服,也因此为了逃避心中的这种恐惧感,所以他们会选择回避去面对生活中很多需要和他人打交道的场景,需要去面对的生活的挑战。第三个部分我们讲到了如果你自己就是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你感觉自己可能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话,第一步去寻找专业的医师得到确诊,得到一个具体的诊断,第二步去向痛苦而生,体验到你心中的痛苦,就是你既渴望但又无法靠近,既希望有连接但又不断的去回避,所带来的痛苦。你面对痛苦的时候,你就会收获心中你天然拥有的一种动力,这个动力会推进你去持续地接受帮助,寻求支持。研究显示,只有这个要素在线的时候,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得到帮助或者说治疗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第四个部分,我们讲了如果你的关系对象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畏惧型人格障碍的话你要怎么做,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首先你要去留意到他身上积极的让你心动,让你爱上的那些点,然后你要给对方时间,你要给这段关系的改变一些耐心,你要持续的做好自我关爱,以帮助自己走过改变的艰难的时间段。

精选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第二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感染、变性、血管病、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又称脑器质性精神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逐渐增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明显地增高。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仍可概括为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两种。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可逆性的。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则起病多缓慢。病情发展较慢,有逐渐加重趋势,病程多持久,预后较差。病变常不可逆。不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既有器质性的临床特征,又伴有某些显而易见器质性障碍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现象。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脑部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一、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脑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时出现的精神障碍。平时与战时均属多见,青壮年居多。 [病因及发病机理] 各种原因导致的闭合性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发病主要因素,个体的素质特征及外伤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作用。闭合性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尤为常见,开放性颅脑损伤则与远期或慢性精神障碍的关系密切。颅脑外伤越重,发生精神障碍的机会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意识障碍与间脑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损害密切相关,额叶和颞叶损害易致人格改变和精神病样症状。 [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精神障碍

1.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惩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 2.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外伤后遗忘综合征。 (二)后期精神障碍 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素质有关。 2.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 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 4.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偏执型人格障碍(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一般人口中的数目不详,他们很少求助于医生,如 果配偶或同事伴其去治疗,他们多持否认或辩解的态度,使治疗者难以明辨真相。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患病率为0.4%~ 1.6%。多见于男性。 二病因1.早期失爱 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 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2.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三临床表现一般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智力 并不低下,但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地发展,而且本人对自己人格缺陷缺乏争正确的判断。 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 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 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此类人一般是自我和谐的,不会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生帮助。他们

分裂样人格障碍

冉平看上去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长得很高,足有180cm,就是显稍微清瘦了一点。冉平是浙江台州人,两年前,他以忧异的成绩考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这对以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的父母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耀,而且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可以用来享用的幸福。然而,让冉平的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冉平仅仅在大学里熬了五个月就回来了。他从大学回到家里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而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大学里生活环境。冉平回来那天刚好是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三天的日子,他没有去见自己的父母,而是先去找了他最信任的人——舅舅,并向舅舅说明了他回来的理由。冉平对舅舅说,他无法适应大学里的生活,在大学里他感到孤独和压抑,所以他决定放弃上大学。冉平的舅舅是政府官员,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心理学杂志,他认为冉平的表现是不正常的,便赶紧将冉平的情况告诉给冉平的父母。冉平的父母听到儿子要退学回家

的消息,差点儿气昏了过去,他们抱在一起大哭一场。冉平的舅舅在冉平回家的第二天上午便给校方打去了电话,当天下午他便驱车赶往南京,找到冉平所在系的系主任和班主任,说明“冉平患上抑郁症”的情况,并为冉平开了休学一年的证明。 由于冉平的父母没多少文化,关于冉平的事只有听冉平舅舅的。冉平的舅舅坚持认为冉平是患了抑郁症,他将一名精神科大夫请到家里为冉平诊断、治疗。这位精神科大夫和冉平谈了半个小时的话便诊断冉平患的是精神抑郁症,并给冉平开了P rozac等精神药物。冉平吃了这些药之后,变得更加内向、独僻,他在家里不愿意和父母说一句话,他通常一连好几天都不出门。冉平的父母见儿子的情况越来越坏,便决定让儿子停止服用Prozac。冉平的舅舅后来又带冉平到某大城市找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诊断冉平患的是阴性精神分裂症(早期),她给冉平开了价格昂贵的非经典

精神异常表现

1、情绪异常变化,精神病症状表现在情绪跟平常时候出现差异,可能变得易冲动,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无理取闹,纠缠不休;有些会悲喜无常,或对朋友亲人变得漠不关心。 2、性格突然变得孤僻、不合群患者突然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警惕性提高或对人有敌意,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要考虑可能是精神病症状。 3、生活变得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或变得过度讲究,终日对镜打扮,忙碌不停,也是精神病症状之一。 4、言行改变言语、语调的改变,行为举止与平常有异,突然对周围环境发生恐惧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或以往有过的强迫行为再现。 1、思维障碍: 是精神分裂症在整个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症状。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发展期变得突出。思维障碍中有联想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联想障碍开始多为联想松弛,谈话内容不紧凑,应答往往不切题,进而出现联想散漫,重则出现思维破裂、联想中断。或有象征性思维、造新字或新词等。思维内容障碍多为各种妄想,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无系统,脱离现实,且常有泛化,涉及众人。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见,也可有夸大、罪恶等妄想。还可有被控制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2、感知障碍: 以幻听最多见,常不主语性幻听,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其他幻觉次之。 3、情感障碍: 是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是本症特征。情感障碍以迟钝、淡漠多见,对人对事,多不关心。随着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日益加重,终日茫然。其他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激怒、急躁、情感暴发、情感矛盾等。情感的变化令人感到与前判若两人。 典型症状:阵发性狂笑(75%) 幻觉(72%) 言语凌乱(72%) 精神依赖性(70%) 神经质性格(69%) 意识障碍(69%) 抑郁症: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ccmd常见8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CCMD)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 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 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

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之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

20XX年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之常见的人格障碍特点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 1)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2)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3)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综合而言,临床上发现的人格障碍者,大多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2)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3)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4)矫正比较困难。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育笑。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面陷入深深的痛苦。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人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下愿扔掉。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电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心理学习八种人格障碍

A类型(第一类群):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2、对侮辱(无礼)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3、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4、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处境不和谐;5、病态性的嫉妒;6、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缓引态度;7、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类分裂样人格障碍:1、不能享乐;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B类型(第二类群):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冲动型人格障碍:1、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2、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的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 3、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 4、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 5、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 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 7、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戏剧型人格障碍:1、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2、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3、情感肤浅;4、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 C类型(第三类群):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1、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2、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体验,或不安全感,或自卑感;3、不断地渴望被别人所接受,所欢迎;4、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 依赖型人格障碍:1、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2、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3、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需求;4、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 精编教学文档,在此教育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意识清晰、有较固定的持续性妄想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社会功能相当程度上良好,则称为偏执性精神障碍,这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 偏执狂: 发病有关因素:1.个性特点:患者病情个性往往有主管、固执、敏感多疑、对他人怀有戒心、不安全感、嫉妒、好争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对人吹毛求疵、强词夺理、野心勃勃、爱空想、遇事专断、不坦率、情绪易激动和不能冷静面对现实等素质忒点(这些个性缺陷,在遭遇某种心理社会因素或内在冲突,自己不能妥善应对,而将事实加以曲解或长期耿耿于怀,就有可能逐渐形成偏执状态,导致发病)。2:遗传因素3:文化背景 临床表现:患者外貌衣着整洁,日常活动无异常,可显露奇怪、多疑、偏执或敌意。主要的症状为缓慢发展的系统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和意向活动,人格保持较完整。所谓系统妄想,系指妄想内容固定,不泛化,思维逻辑形式是连贯的,陈述时可能有些亢长赘述,但不荒诞,有时近似现实。妄想体系往往使患者有强烈心境或带有警觉性。若不涉及妄想内容,患者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患者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难以听从他人的分析和解释: 1.诉讼狂:较为多见。患者坚持认为受到威胁和迫害,名誉被玷污,权利被侵犯等,因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而诉诸法庭。威胁和迫害可能来自某个人,也或许时来自某些人有组织的精心策划。患者的信念非常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情节更加复杂。患者的诉讼有逻辑性,详尽而层次分明,见不到有什么破绽。在诉讼的过程中若遇到阻力,则毫不后退,反而增加必胜信心。一旦诉讼被法院驳回,则采取迂回对策,千方百计公之于世,请求社会上的声援。可谓不屈不饶,为正义而奋斗。由于患者有高度警觉性,可表现明显焦虑或易激惹。 2.色情狂:色情狂似乎以女性多见,尤其是未婚年纪大的女性。患者表现对某一男性有强烈的色情感觉和持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念,认为对方在深深地爱着自己。患者爱慕的对象可能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著名的人士,但碍于客观情况,不敢公开表示恋爱心境,而采取一眉目传情方式表示心意。当患者大胆进行试探遭到对方拒绝时,反认为是在考验自己的忠贞,毫无悔恨,更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有的患者并不企图同爱慕的对象接触,可能写信或买礼物。但不寄给对方。有时患者会将妄想信念隐瞒起来,可是隐瞒时间不会很长,往往因莫名其妙地愤怒而暴发出来,甚至是危险的暴力性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男性患者。 3.嫉妒狂:患者的信念是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诚,另有新欢。妄想常伴有强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往往采取跟踪尾随,偷偷检查配偶的信件或提包,千方百计搜寻不合逻辑的证据和线索等。甚至限制其日常活动,不许一人独自外出,尤其在周末或晚间。患者有时对配偶进行粗暴地质问或虐待、殴打行为。据报道,男性患者可能是慢性物质滥用(如乙醇、可卡因等)与嫉妒妄想之间存在联系。 4.夸大狂:患者自命不凡,才华出众。可有两种表现:一是极度欢快,对自己毫不关爱;另一是在妄想影响下,可发生犯法行为。 诊断:偏执狂的诊断仪系统和较固定的妄想为突出症状,妄想内容不荒谬,且往往有与患者经历或处境有一定联系,不泛化,具有现实性,患者在叙述时有层次,有较强的逻辑性,若不深入调查了解,难以辨别其真伪。疾病过程无幻觉,随时间迁延社会功能相对良好、人格保持完整,无精神衰退。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 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最新【性格分裂是什么意思】性格分裂的表现 性格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医学名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重人格。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性格分裂的表现性格分裂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性格分裂的表现性格分裂症 性格分裂表现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一般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贪官人格分裂的四种表现 文/木虫

精神病的症状及分型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 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1)思维破裂。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2)情感障碍。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精神病的类型 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四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或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继发脑功能紊乱。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食物中毒、医学药物中毒)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可分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病程迁延不愈,病人及家属痛苦万分。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9.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10.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1.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身体某一部分缩进身体而死亡;由气功走火入魔,所致精神障碍:由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

分裂型人格表现

分裂型人格表现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性格,对不同性格人群,在身体有疾病出现的时候,都是有不同的对待方法,分裂型人格是很常见的,对它的出现都是有一些原因,常见就是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所致,有这样人格问题的人群,在表现上也是有很多方面,那分裂型人格表现都有什么呢? 分裂型人格: 表现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

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 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呆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在对分裂型人格表现认识后,治疗分裂型人格,需要根据患者身体各方面进行,这样在缓解这样情况上有很好帮助,不过对分裂型人格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一定要积极配合,这样对自身问题该撒才会有效果的。

人格障碍题库2-1-8

人格障碍题库2-1-8

问题: [单选,B1型题]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 A.强迫型人格障碍 B.焦虑型人格障碍 C.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D.边缘型人格障碍 E.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害怕被抛弃和决定能力低下为特征;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心的偏好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或扭曲的,他们通常有持续的空虚感,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焦虑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

问题: [单选,B1型题]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比较() A.前者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后者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B.前者从小就爱惹是生非,易激惹,有攻击或侵犯行为。后者有较明确的起病时间,疗效较好 C.前者少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多有幻觉妄想 D.两者均属重性精神病 E.两者均与遗传无关

问题: [单选,B1型题]人格障碍与神经症的鉴别要点() A.前者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后者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B.前者从小就爱惹是生非,易激惹,有攻击或侵犯行为。后者有较明确的起病时间,疗效较好 C.前者少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多有幻觉妄想 D.两者均属重性精神病 E.两者均与遗传无关 (天津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835145898.html,)

问题: [单选,B1型题]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要点() A.前者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后者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B.前者从小就爱惹是生非,易激惹,有攻击或侵犯行为。后者有较明确的起病时间,疗效较好 C.前者少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多有幻觉妄想 D.两者均属重性精神病 E.两者均与遗传无关

(推荐)人格障碍分类

第五部分: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1、敏感多疑; 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 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 4、易于记恨、委屈; 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 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 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 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当,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所限;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 6、可有奇异感知体验。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此类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偷窃、斗殴、赌博等。表现为: 1、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2、缺少道德观念,无善恶是非判断,不能吸取教训; 3、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 反社会性人格与违法犯罪有较密切关系。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表现为: 1、情绪不稳,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但事后后悔; 2、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亦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和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 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 3、任性、心胸狭窄; 4、自我中心,需要不能满足时表现强烈不满; 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 6、富于幻想,常自欺欺人,凭猜测和预感做出判断,言语不可靠; 7、喜欢寻求刺激,过分参加社交活动,给人以轻浮感觉。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25 孤僻型人格障碍

在开始讲解每一种人格障碍之前,我需要首先来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章节的内容框架会有一些变化。因为所有的这些人格障碍都需要一个专业的医师或者是心理医生来做诊断,所以我没有办法我也不会在这个课程中说有123,然后根据这123的表现形式,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感觉或者情绪,就可以去给这个人下定论或下诊断说他有什么样的人格障碍。 因为下诊断这件事情非常复杂,它是一个体系的,一般会分三层来决定。第一层就是他的家庭的成长的经历,尤其是儿时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那么第二层就是现阶段,此时此刻在咨询室或者说在诊疗的过程中,医师或者心理医生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了解到的,来访者种种的一些症状指征表现,他们在生活中还有感情中,包括个人的相处中,他们的认知,他们的判断等等,这是第二个部分。那么第三个部分就是是否在他们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身边的人,比如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关系对象对他们有怎样的一种评价或者说认知判断。 所以要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一个心理医生才可以去下诊断说这个人是否具有人格障碍,然后具有怎样的人格障碍。也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学习中,因为信息的不全面,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三个领域的完整的关乎一个人的信息,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所有的课程内容都不能说有了123就可以对号入座了,就可以下诊断了。 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讲第三部分的时候,我更多会给到大家一些基本的信息,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的内容看作是具有基本的科普功能的。比如说我会介绍人格障碍大的一个群组,这个群组里面的人格障碍体系是怎么划分的?在精神治疗和诊断手册里面是怎样去给他们明确的下定义的?或者说了解到他们的成因,如果说我们自己本人感觉到,好像我有可能是在人格障碍这个领域,而非说是我是有人格特质的话,我们都可以有更深入的探索。我也会给大家介绍更深度的一些资源,可以去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帮助。

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在人格理论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格理论最终都要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治疗理论。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①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②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③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综合而言,临床上发现的人格障碍者,大多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2.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3.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4.矫正比较困难。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育笑。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面陷入深深的痛苦。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人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下愿扔掉。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 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电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精神异常表现

精神异常表现

1、情绪异常变化,精神病症状表现在情绪跟平常时候出现差异,可能变得易冲动,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无理取闹,纠缠不休;有些会悲喜无常,或对朋友亲人变得漠不关心。 2、性格突然变得孤僻、不合群患者突然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警惕性提高或对人有敌意,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要考虑可能是精神病症状。 3、生活变得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或变得过度讲究,终日对镜打扮,忙碌不停,也是精神病症状之一。 4、言行改变言语、语调的改变,行为举止与平常有异,突然对周围环境发生恐惧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或以往有过的强迫行为再现。 1、思维障碍: 是精神分裂症在整个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症状。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发展期变得突出。思维障碍中有联想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联想障碍开始多为联想松弛,谈话内容不紧凑,应答往往不切题,进而出现联想散漫,重则出现思维破裂、联想中断。或有象征性思维、造新字或新词等。思维内容障碍多为各种妄想,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无系统,脱离现实,且常有泛化,涉及众人。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见,也可有夸大、罪恶等妄想。还可有被控制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2、感知障碍: 以幻听最多见,常不主语性幻听,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其他幻觉次之。 3、情感障碍: 是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是本症特征。情感障碍以迟钝、淡漠多见,对人对事,多不关心。随着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日益加重,终日茫然。其他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激怒、急躁、情感暴发、情感矛盾等。情感的变化令人感到与前判若两人。 典型症状:阵发性狂笑(75%) 幻觉(72%) 言语凌乱(72%) 精神依赖性(70%) 神 经质性格(69%) 意识障碍(69%) 抑郁症: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